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005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0五卷)  2003/4/1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005

      諸位同學,請看「第三說分」。說分我們看第一個小段佛現神通,我們把經文讀一讀: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各隨其類,為現神通。】

      這個經文不長,只有二十個字,但是它的義理非常豐富。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了很多,前面也跟諸位報告了一些。大師說「知其心念者,領念請也,現神通者,示相答也,言隨類者,有其三義」。這個必須要解釋。第一「隨疑者所宜異故,謂或示色令見,以聲令聞,冥資令曉,皆是現通」。這個意思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了。示色令見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經上常常說的「為人演說」,演是叫他見,表現在形相上;以聲令聞就是說法,就是說,所以這兩句就是演說。冥資是暗中加持,甚至於被加持的人自己也不知道。我在上面曾經跟諸位舉過一些例子,特別是講經的人,在講台上得佛力加持。這個例子很明顯,講的人當時不知道,講完之後想想確實我們常講三寶加持。如果沒有佛菩薩威神加持,這個經典裡面很多深奧的道理講不出來。在講之前沒想到,也沒有預備到,這是很明顯的冥資令曉。

      末後這兩句很重要,「以法界身,圓明頓現也」。這是說明這三個意思,或者是示相,或者是言說、講解,或者是暗中加持,這些事相怎麼來的?這一句給我們解答了,以法界身,圓明頓現。這個意思就很深。眾生有感,法身頓現,法身沒有形相。所以法相之生起,大乘經上常講「諸法所生」,這個諸法是指宇宙之間萬事萬物,包括虛空。虛空從哪裡來的?實在講,這個問題很少人研究,很少人提出來。世界從哪裡來的?我們今天講的宇宙當中的星球、星系從哪裡來的?生物從哪裡來的?人從哪裡來的?這是許許多多科學家、哲學家都在研究,宗教家也不例外。但是虛空從哪裡來的,很少聽說。佛經裡頭就有,連虛空從哪裡來的這個問題都提到。這所有現象,連虛空,佛說這是法身頓現。法界身就是法身。

      法身沒有相,能現一切相,所以佛經當中常常用夢這個比喻是很巧妙的。我們作夢,醒過來之後想想,夢裡頭有沒有虛空?有,也夢到日月星辰。可是夢醒之後,夢裡的世界沒有了,夢裡面許多眾生沒有了,夢裡頭的虛空也沒有了,可見得虛空是有來由的。永嘉大師說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他這是講什麼?講我們現前的世界,夢是講迷,我們迷了自性,見到現在這個環境,六道輪迴,明明有六道輪迴這個事,不能說它沒有;覺了之後六道輪迴不見了,六道裡頭的虛空也不見了。那是什麼?夢醒了。迷的時候是夢,覺悟的時候就醒過來。覺悟的時候,不但六道沒有,跟諸位說,十法界也沒有了。

      修行人到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十法界沒有了。到哪裡去了?原本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裡?一真法界就在現前。覺悟了,就跟醒過來一樣,原來三途六道、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迷了的時候,把一真法界幻化作三途六道九法界,完全跟夢境一樣。從哪裡來的?頓現!就如同你要去研究你這個夢,作夢夢境從哪裡來的,一個道理。夢境是我們熟睡之後一時頓現,沒有先後,而且跟你說沒有來去,這個境界「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楞嚴經》上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法爾如是,這是事實真相。

      清涼大師在這一節裡面他有解釋,因為這裡文上講的「隨疑者所宜」不同,「異」就是不一樣。懷疑的人很多很多,每個人懷疑的又不一樣,所以佛或者是現相幫他覺悟,或者是言說幫他覺悟,或者是暗中冥冥加持。這也是佛在經上常講的,用大夫治病這個例子來說。病人得的病症不一樣,大夫處方完全不相同,應病與藥,藥到病除。為他表演,這就是示色令見;為他講解,那就是以聲令聞,總不出這三個方式。通常我們講的「為人演說」,說了兩個,這裡頭還有一個冥冥當中的加持。這三個是什麼?合起來不就是身口意!現相是身,為他講解是語,冥冥當中加持是意業,佛的三業。這個意思一直貫下下面的六會,世尊答覆前面所說的這三十個問題,前面還有十問,怎麼答覆?不外乎身業、語業、意業。所以這是一時頓應,眾生有感,佛就有應。為什麼能一時頓應?這兩句就很重要,以法界身,圓明頓現。這兩句我們要記住。

      第二句說,「隨疑者流類別故」。上面講的三個意思,無論是哪一類,都是這三種。我們講得通俗一點,身表演,語講解,意加持(意念加持)。意念加持真有效,真有感應。過去我們讀這些大乘經,一乘經,我們只是信佛所說,佛不妄語。《金剛經》上說的「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佛所說的一定跟事實真相完全相同。到最近我們聽到日本科學家對水結晶的研究報告,豁然大悟,佛在經上講的,現在用科學方法能夠證明,證明什麼?意念,就是冥冥當中加持,這是意念。

      這個加持他會不會感覺?會感覺到。心地愈清淨的人,感應的力量愈強。心地煩惱妄想很多的人,佛實在講意念也能加持,但是這個加持由於你不合作,就像那個水結晶一樣的,沒有辦法結成最美麗的形相。這個加持,就是說你有一個抗拒的力量,他們在這個實驗上也測驗到了,用什麼測驗?電波干擾。譬如他這個實驗是用一個玻璃管,裡面盛著水,我們在玻璃管外面貼上一個愛字,貼上感恩、感謝。再把一個手機,我們打電話的手機,也放在旁邊,然後在顯微鏡底下看它的結晶。結晶是有,但是它破壞了,不是一個完整的。

      從這個實驗我們要能體會,佛對我們的加持說實實在在的是永恆的,從來沒有中斷過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為什麼有的人這個加持他感受到,真得受用,有的人佛是同樣加持,好像一點效果都沒有。這一點效果都沒有,就像什麼?在實驗的時候你受到外面電磁波的干擾。我們這個電磁波是什麼?妄想雜念、煩惱習氣,這個東西干擾太厲害了。嚴重的干擾,讓最美好的資訊加持我們,結晶都不能夠現前,你們想想看是不是這個道理!

      諸佛菩薩幫助我們,我們要肯合作,怎麼合作?斷惡修善。要知道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對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貪瞋痴慢,這就密切合作了。這樣的合作,加持的力量就非常明顯。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迷信,這個身體需要飲食,需要補品來照顧它,那窮人怎麼辦?古時候帝王大臣福報大,天天補,壽命並不長。你看看歷代帝王,活到七十歲的有幾個人?不多,三、四十歲死的佔大多數。這是從統計上,統計也屬於科學,我們要覺悟。鄉下貧苦農夫吃的也沒有,穿的也沒有,生活過得很貧苦,長壽的不少。

      由此可知,健康長壽真正關鍵在哪裡?關鍵在清淨心、善心。為什麼?這兩個心的資訊好,與性德相應,實際上佛冥冥當中加持,那是法性的力量。法性是真心、真如,一切眾生共有。這個加持不是說有意的,這個加持是清淨平等的,我們的真心,我們的本性,原本就是這樣的。我們現在在迷,諸佛菩薩不迷,諸佛菩薩這個真如本性加持我們,幫助我們覺悟。所以我們的心清淨,我們的心平等,我們的心真誠,那就跟諸佛菩薩密切合作,這個加持的效果好。

      所以,我們對於五欲六塵的享受要放下,用我們的性德恢復我們的本能。財、色、名、食、睡,佛給我們講叫五蓋。這五種東西把我們的性德(本性裡頭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蓋住了,蓋就是障礙。因此這些東西在現前我們沒有辦法斷掉,我們是凡夫,業報身,斷不掉,決定不能夠貪戀。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諸菩薩羅漢給我們示現的,都做出樣子給我們看,祖師大德為我們示現的,我們要細心在這裡頭觀察。他們給我們示現是放下,生活過得最簡單,過得最踏實。

      確確實實把貪瞋痴慢放下了,把身心世界放下了,自己的身語意業與法性相應,你就完全變了一個人。怎麼說變?你以前沒有學佛不是這個樣子,你是業報身。現在學佛你真的學了,你學的跟佛菩薩不能講一模一樣,學得滿像。你就轉業力為願力,你在這個世間住世長短不受業力支配了,是什麼?願力。願力就自在,業力不自在,願力自在。願力住在這個世間,為什麼?眾生有感,你就有應。眾生的感不斷,感是什麼?眾生需要你,需要你幫助,那你就不能走,你就得要幫助他,因為你曾經發過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現在有了這麼一點能力,不管能力多少,能力大小,你總要盡心盡力去幫助他。哪一天眾生不需要了,不想聽你的,那個感的緣就斷了。感的緣斷了,你就可以離開這個世界。所以,住世長短不是業力,是隨感應的力量。

      梁武帝那個時代,佛門裡面有一位大德,也是梁武帝的老師寶誌公,觀音菩薩化身再來的。四川有一位法師也很了不起,這個法師的德號叫寶香,寶香禪師。有四川人到浙江(現在的浙江)來參訪寶誌公,寶誌公問他:你從哪裡來的?從四川來的。寶誌公就說:四川香貴不貴?這個人答覆說:我們那邊的香很賤(很賤就是很便宜),不貴,很賤。寶誌公就說:賤,那就該走了。這個人聽到,不懂得寶誌公講的什麼回事情,聽不懂。回到四川之後,見了寶香禪師。寶香禪師問他:你見到寶誌公,寶誌公跟你講些什麼?他就把這個話告訴寶香。實在講,寶誌公就是把這個話傳給寶香禪師。寶香禪師在四川確確實實沒有緣分,他是個得道的高僧,人不認識他,不尊重他。所以他問香貴不貴,就是問你們對於寶香禪師尊不尊重,是這個意思。結果他說我們這裡香很賤,確實,沒人瞧得起寶香禪師。寶誌公就託一句話了,既然很賤就應該走了,那裡沒有緣分,沒有法緣。

      寶香禪師聽到這個話明瞭了,過了兩天他辦了一個無遮大會。無遮大會就是請大家來應供,什麼人都可以來,都歡迎,平等的供養。而且他這個請客供養是用葷菜,不是用素齋。他預先讓人在寺廟前面做了一個放生池,他跟大家一樣吃肉。這些人吃得非常歡喜,今天法師開齋,請我們大家一起吃。吃完之後他就表演神通,他到放生池旁邊,口一張開,吃的那些魚蝦螃蟹全部是活的,從他口裡頭吐出來,都在放生池裡面游來游去,這旁邊人都看呆了。表演完之後,他就走了,你看沒有生病。這個時候大家才曉得這是一位神僧,得道的神僧,平常沒瞧得起他。最後表演一招,讓那些大眾生起信心,他走了。所以真正得道的高僧,他住世沒有別的,緣分。這個緣佛法裡面講度眾生的緣分,化緣,度化眾生的緣分。眾生尊重他,歡喜他,肯接受他的教誨,有緣。眾生不尊重他,輕視他,不願意聽他教誨,無緣。無緣就要走,你住在這幹什麼?有緣就要來,真正有功夫來去自由,想來就來,想去就去,一點障礙都沒有。

      中國在過去歷代高僧大德裡面,有許多佛菩薩再來的,來示現給我們看的。當然這裡面也有修行證果的,不能說沒有。在這一生當中,一切緣成熟,他煩惱斷了,障礙消除,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所以這裡頭有示現的,也有真的,我們肉眼凡夫看不出來。示現的不必說了,就是自己在這一生當中修行成就的,他與一切眾生的感應,跟示現的人沒有兩樣,平等平等。這是我們常講轉業力為願力,他真轉了。

      幫助眾生,這個地方講的身語意三業,如來的三業,菩薩的三業,修行證果人的三業。這是我們平常常常勉勵同學,我們是佛弟子,無論出家在家,一定要常常想著為社會大眾做一個好樣子。做一個好樣子就是此地所說的示色令見,這做好樣子給人看,就這一句;一切時一切處,隨緣勸導,這就是以聲令聞;第三種我們也能做到,一切時一切處我們以善意對一切眾生。這個善意對眾生就是佛門講的迴向,迴向不僅是在早晚課誦。迴向真正的意思就是以自己最清淨的心,最善的意念,念一切眾生,這就是冥冥當中的加持。

      眾生再多,差別不同。佛菩薩救護一切眾生,我們學習效法佛菩薩救護一類眾生也不外這三種。清涼大師在《疏鈔》裡面給我們講的境界(現在我們講的範圍),不僅是對人,天地鬼神、九法界眾生無量無邊。如何能把我們的心量拓開?我們身的示現,不僅是給一切人做好樣子,還要給一切天地鬼神、一切眾生做好樣子,這個心量就大!我們的言語,言語裡頭平常像一般宗教祈禱,但是一般宗教祈禱大概只對一個真神,沒有想到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華嚴經》的對象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上諸佛如來,下到地獄眾生,十法界依正莊嚴全都包括在其中,這境界不可思議。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學把心量拓開。我們吃飯,我們喝一杯水,拿到這杯水,恭恭敬敬,不說出來沒關係,我的意念在祈禱。這個意念傳遍虛空法界,清淨、善好,祝福這杯水,感謝它供養這個身體,感謝它供養一切眾生。現在我們明瞭,這一杯水要在顯微鏡之下觀察,它的結晶多美,這杯水好!不是說這杯水拿到就咕嚕咕嚕喝下去之後,什麼也不知道,心裡面還是妄想紛飛,這杯水的結晶不好;結晶不好,養分就不好,結晶好,養分就好。

      由此可知,同樣是一杯水,科學家確實證明了,經過善意的資訊,給它善意的資訊,或者經過祈禱,或者是法會,這水結晶不一樣。所以我們佛門裡面的大悲水為什麼會治病,你就懂這個道理。是以大悲心、大悲咒來加持這杯水,使這杯水的結晶變得非常之美,它能治病。宗教徒他們在吃飯的時候,飯前要祈禱,那個飯菜跟沒有經過祈禱的不一樣,這不是證明了佛在經上常講的「境隨心轉」,證明了!另外證明了一樁事情,「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我們要用清淨心、用真誠心、用善意,對待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這個樣子不知不覺我們就入了華嚴境界。華嚴境界是哪些人?法身菩薩,自己不知不覺入這個境界。《華嚴經》裡面所有的法身菩薩,都是這樣的心量,都是純淨純善,他的清淨、他的善意遍虛空法界,我們要學。

      普賢菩薩教我們的,從哪裡學起?從誠敬學起。你看看十大願王第一個「禮敬諸佛」,禮敬諸佛學什麼?誠敬,真誠恭敬。對一切人真誠恭敬,對一切事真誠恭敬,對一切物真誠恭敬,對十法界依正莊嚴真誠恭敬,從這兒學。儒家教人,《禮記》頭一句話「曲禮曰,毋不敬」,跟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完全相同。世出世間大聖人教化眾生,從這兒入門。沒有誠敬,無論你怎麼樣用功修學,你的成就有限。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面說了多少次!這是有人請教他,佛法從哪裡入門?有沒有最簡單的方法教我入門?印光大師說兩個字,誠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它成正比例。你要是萬分誠敬,那你就得萬分利益。古德常說「不誠無物」,你要不誠,那什麼都沒有,全部落空。

      真誠是性德的理體,大菩提心之體就是真誠。佛在《觀無量壽經》上講的菩提心,講了三句;第一句至誠心,至誠就是真誠到極處,這是菩提心之體。第二個是深心,第三個是迴向發願心。深心跟迴向發願心就是真誠心的作用,起用;深心是對自己,自受用,迴向發願心是對別人,他受用。把作用分做自受用跟他受用。

      我是怕初學人對佛學這些名詞很難懂,我從它的意思上講了五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真誠就是至誠心,體;清淨、平等、正覺是自受用,就是深心;迴向發願就是大慈悲心,他受用。我這樣用這十個字來講,對於現前同學來講,方便很多了。念念不離這十個字,菩提心現前。菩提心現前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信位。信位菩薩修什麼?修菩提心。菩提心修成功,就是初住菩薩;十信心滿,你就入住。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認真來學習。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講隨類三義,我們看第三。

      「三隨疑者所疑異故」。這一句有詳細的解釋。下面文接著說,「若疑十信,即見如來足輪放光,周乎法界等」。我們一小段一小段的來說。隨所疑者,這個疑者他所疑的也不一樣,有疑十信的。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說這些人疑慮的,舉一個例子,能疑的人未必是十信疑十信,十信也會對十行、十住、十迴向產生懷疑。我們一般初學佛的人疑慮更多,如果遇不到善緣,這些疑慮確確實實障礙了我們的信心。尤其在近代,我們看到佛教的形象,不是釋迦牟尼佛當時的樣子,也不是佛法傳到中國那個時候的樣子,那個時候是教育!

      儒釋道三家教導中國社會廣大的群眾,佛教教學的內容是什麼?佛經裡頭《般若經》上常講「諸法實相」,佛經一切經所說的,諸位想想,是不是給我們說明諸法實相?諸法實相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之間萬事萬法的真相,這哪有迷信!對於這個事實真相通達明瞭,究竟圓滿,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佛陀;他很通達、很明瞭,但是還沒有達到究竟圓滿,換句話說,他還有疑,我們稱他作菩薩。佛、菩薩差別就在此地,都是對宇宙人生真相通達明瞭,菩薩沒有圓滿,佛究竟圓滿。所以佛教是教育。

      可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佛教,今天在這個社會上,我常常講有四種不同的形象。第一種就是宗教,它不是宗教,但是現在已經變成宗教了,你不能夠否定它不是宗教,變質了。第二種它變成學術,它變成哲學。世界上許多大學裡面研究佛教經典,把它當作哲學來研究,我是從這兒入門的。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大師說得好,他有一篇非常精采的講演,在第四中山大學講的。當時的第四中山大學就是現在南京師範大學。在抗戰之前這個學校稱為金陵女子大學,現在改成南京師範大學,這學校我去過。他在民國十二年在這裡發表一篇講演,題目是「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這篇講演當時震撼了佛教界,他的講詞,講演的時候王恩洋居士是他的學生,當時聽講的時候把它記錄下來,寫成了筆記。這篇講演發表了,有單行小冊子流通,我在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講經看到了。我讀了之後跟我的看法、想法非常接近。

      我學佛一出家,當時就跟中國佛教會提出了一份建議,首先我提到是正名,孔老夫子講「名不正則言不順」。中國人喜歡簡單,簡要詳明,所以佛陀教育稱佛教,但是現在一說佛教人家都想到這是宗教。所以我就建議說現在不能不麻煩一點,讓大家了解佛教究竟是什麼,我提出了正名,佛陀教育。加兩個字,佛教,佛後面加陀,教後面加育,佛陀教育,這個大家一看就很清楚、就很明瞭,不至於誤會。我的建議佛教會確實是經過討論,討論之後,好像也沒有把佛陀教育這樣一個稱謂通知各個寺院庵堂,沒有。後來這個案大概也就不了了之。

      不管他們是怎麼個想法,我這一生是本著佛陀教育這個理念,我來做,我來學習。所以我在台灣相當不容易,很辛苦,講經講到第二十年,我才有一個小道場。我這個道場不叫寺院庵堂,不用這個名稱,我這個道場用的是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我過去學佛的時候,在李老師創辦的慈光圖書館,我在那裡住了十年,所以我有一個道場,我用圖書館。為什麼用華藏?華藏從《華嚴經》來的。方東美先生把這部經介紹給我,我非常歡喜,所以我這個圖書館用華藏。在那個時候美國有些同學希望請我到紐約去講經,我說沒有時間,實在沒有辦法去。最後他們想一個方法,能不能錄相,把錄相帶寄到美國去。我說我沒有這個設備,如果有這個設備的話可以,他們就送一套設備來,所以我們的圖書館就加上視聽。這是我們頭一個道場。

      過了五年,第二個道場出現了,簡豐文居士供養一個場所,提供給我講經弘法。這個場所就是現在的佛陀教育基金會,我正式用佛陀教育,肯定佛教是教育。釋迦牟尼佛教了一輩子,經上講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他辦了三百多次學習的活動;像我們現在辦的佛學講座,辦這種活動。我們現在一年辦四次,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當中辦了三百多次。說法四十九年,說法是教學,教學四十九年。一生,用現在的話來講,他搞的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

      我們要肯定釋迦牟尼佛他在社會上是什麼樣的地位,他是從事於哪一個行業。他的敬業精神值得我們效法,一生忠於職守,務必把自己的工作做到盡善盡美。不僅有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我們在此地看到的,除言教、身教,有意教,意念,我們今天講精神的加持。所以用我們今天眼光來看,釋迦牟尼佛是什麼人?是個教育家,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他一生所做的事業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義務工作者,他做了一輩子,沒有收人家學費。

      他的生活每天出去托缽,一天吃一餐,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過這麼樣簡單的生活,身教。不僅是言教,身教!做榜樣來給我們看,確實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享受,貪瞋痴慢疑,他統統斷掉了。給我們做出崇高的道德德行,慈悲的教誨。當時、後世如果對釋迦牟尼佛認識了解,尊敬的心真的是油然而生,不能不尊敬,不能不佩服,接著會發心想向他學習。

      《華嚴》裡面所說的現神通,就是表演,你一定要懂得他表法的意思。所以若疑十信,佛放光,「即見如來足輪放光,周乎法界」。足是什麼?立足處!這是說的根本,像蓋房子一樣,地基。中國聖人也說「人無信則不立」。釋迦牟尼佛足輪放光代表十信,你有信心你就有立足之處,你沒有信心,你沒有立足之處。十信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十信心滿,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裡面,菩提心是怎麼樣修成的?首先有信心。《華嚴經》上經文,清涼、李長者為我們講解,這是一乘大法。信心從什麼地方建立的?依什麼?前面我們讀過,它所依的跟普通不一樣,是依自性根本智,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所以經上舉十方諸佛根本智,凡聖共有之果,信心從這裡建立的。

      我們信了,信了但是自己畢竟還是凡夫,煩惱習氣沒斷,修行依這個信心。所以信了之後,第二個是念心,念念不忘;第三起精進不懈,要恢復我的真心,真心是什麼?靈知。佛在楞嚴會上講的「見聞覺知」,見聞覺知之體就是根本智;中峰禪師講的靈知。要精進不懈,把現在真心上面的染污業障,要把它淘汰乾淨,使靈知的真心恢復。這個心就是經上講的大菩提心!慧心、定心、不退心、迴向心、護法心、戒心、願心,講了十個,十個是一個心,真心,真誠心。真誠心裡面有這麼多德用,也稱之為性德,本性裡面具足的大德。那個大德無量無邊,先開發這十個,這十個是根基,是成佛的基礎,不能不知道,不能沒有。

      在這一會後面三品會詳細給我們說,「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這講十信。清涼在《疏鈔》裡面有說,「疑十信下,出隨疑現通之相」,懷疑這個。註解裡面說「於中初疑十信,即是此文,及第十三經光明覺品,言周乎法界等者,等取十方名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菩薩雲集,故下經云,悉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薩,一一各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等」。看到佛現這個相起疑惑,所以下面文殊菩薩有言說來解答。

      先我們看到世尊的現相,這個現相貫這一大單元。前面「現相品」裡頭現相是貫全經,《華嚴經》的九會。這個地方現相,是貫這一個大單元,就是第二分,裡面有六會。真的是所謂遍虛空法界,這裡頭含義很深很深,希望我們學習的同修細心體會。

      如來現相從來沒有間斷過,在什麼地方?就在我們眼前,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從早到晚,一切時一切處沒間斷過。非常可惜,我們真叫粗心大意,在眼前不認識。眼沒看見,耳沒聽見,我們六根見聞覺知,佛經上講大概是過分的闇鈍,冥頑不靈。為什麼如來示現的境界就在眼前你看不見?實在是什麼?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病在我們自己本身,不在如來,如來是真誠、清淨、平等的慈悲,為九法界眾生示現,現相,現神通。就一般講,實在是自己業障太重了。

      怎樣消自己的業障,成就自己的信心?這是我們當前迫切需要學習的課程,這個課程從這一段經文裡面講,就是斷疑生信。這個地方經文簡單,經文上只是說「各隨其類,為現神通」,現什麼樣的神通沒說,到後面經文上我們會看到。後面經文一直通到第七會,你所看到的神通就是慈悲心。十信,佛足指放光;十住,這個經上講的十行,「足上放光」;十迴向「膝輪放光」,十地「眉間放光」。

      後面眾海雲集都是佛神通示現的,十行看到千剎,十迴向十千剎。下面一個「等字,等於一分放光中事」,這個一分就是第二分,我們講第二大單元。經裡面講的一分就是第二修因契果生解分,就是這一分;這一分裡頭一共有六會,有三十一品經。這個地方放光,一直貫穿下去,此地特別交代,到後面每一會你都看到。但是你要知道,放光是這個時候放的,現通是這個時候現的。現在請看第二大段,「眾海雲集」。這一段經文很長。

      【現神通已。】

      你看前面講現神通,這個地方馬上就結束,神通現完了,感應就現前。

      【東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金色,佛號不動智。彼世界中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東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這一段說的是東方的狀況。這段文裡面你細細的分,有八個小段落,也就是說,說了八樁事情。這八樁事情,清涼大師註解裡面有。第一個是「遠近」,『東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這是遠近。要記住「佛剎微塵數」,比西方極樂世界遠!我們在《彌陀經》裡面看到世尊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是在娑婆世界西方「過十萬億佛國土」,十萬億個佛國土。他這個地方是十個佛剎,但是後頭是微塵數,十個佛剎微塵數,大概比十萬億佛國土要遠得很多。這遠近說出來了。第二是這個剎土的「土名」,『有世界,名金色』,金色世界。第三句是給我們介紹那個世界佛的德號,『佛號不動智』。第四個小段是給我們講佛弟子當中的「上首」菩薩,『彼世界中有菩薩,名文殊師利』。第五是說他的菩薩的「眷屬」,也就是文殊菩薩的同參道友,有多少?有『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這個數字跟這個世界跟我們的遠近相彷彿,這是講他的眷屬,這麼多!我們可以想像得到,文殊菩薩法緣殊勝,令人羨慕。

      要這樣殊勝的法緣,我們現在就要懂得與一切眾生結法緣。你跟一切眾生不結法緣,等到你成佛,你作佛的上首菩薩,跟你在一起的同參道友沒有幾個人,想想多難看。所以在這些地方提醒我們,我們在現前就應當發心學習,廣結法緣。我在這一生到處講經,大家都曉得法緣很殊勝。為什麼有這麼好的法緣?李老師教的。往年在李老師會下當學生,老師常常教導我們,一定要知道結法緣,教我們結緣的方法。在那個時候我們的物質生活非常辛苦,沒有力量跟眾生結緣。老師告訴我們,有心就好,力量怎麼?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要有心,真誠善意對一切大眾,法緣就殊勝了。我們就真的學習。

      李老師講經法緣殊勝,當年在台中慈光圖書館,諸位要去參觀,地方不算很大。他的講堂坐滿,坐得很擠,四百人,在當時有這麼多聽眾相當不容易。我們這些做學生的人怎麼結緣法?做義務的招待。講經之前,聽眾來了,我們在門口迎接。我們這些做學生的人,在門口做招待,歡歡喜喜笑面迎人,引導他入座。人坐快滿的時候,後面來了,看看哪個地方有座位,帶他去。讓這些聽眾到講堂裡來,感到溫馨,賓至如歸,歡喜心。偶爾我們有一點零錢,買一點糖果,聽眾一個人分一個,結緣!歡喜結緣,老師教的!所以他有這麼多同參道友,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接下來『來詣佛所』。這是他們到這個地方來,參加佛的法會。佛的法會是教學,講經說法,他們是來聽經的,是來學習的。第七段是『到已作禮』。到了之後,首先向佛致敬。這些禮節要懂得,今天我們到一個道場,這個道場大殿上供的有佛像,我們首先要到大殿去拜佛。這是對這個道場的尊敬,對道場的主持尊敬,對道場所有一切修行人致敬。我們禮佛,佛像是代表,恭恭敬敬。致敬之後,你來學習一定有你的座位,你找到你的座位,恭恭敬敬、規規矩矩坐在那個地方。他們從東方來,所以在東方,他們的座位不需要佛菩薩給他安排,他們自己變化所作,『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這化現。

      向下還有九方,每一方都有這八個段落,每一方世界名號不一樣,佛的名號不一樣,上首菩薩名號不一樣,統統有表法的意思。清涼大師跟李長者這兩位是我們的導師,都會詳細的給我們解說。我們先看經文,把這個經文念下去,第二段南方:

      【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

      這個距離是相同的,都是十個佛剎微塵數世界。

      【有世界,名妙色。】

      你看東方是金色,南方是『妙色』。

      【佛號無礙智。】

      這十個佛號有一個字相同就是「智」,十智如來。

      【彼有菩薩,名曰覺首。】

      這就是上首菩薩,你看東方上首菩薩是文殊師利,南方是『覺首』。

      【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這南方。只有世界名號,佛的名號,上首菩薩名號這三個不同,其餘的大致都是一樣的。我們再看第三段:

      【西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蓮華色,佛號滅暗智。】

      特別重視這個智字,智就是十智如來。

      【彼有菩薩,名曰財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西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第四段北方:

      【北方過十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薝蔔華色,佛號威儀智。彼有菩薩,名曰寶首,與十佛剎微塵數諸菩薩俱,來詣佛所,到已作禮,即於北方,化作蓮華藏師子之座,結跏趺坐。】

      所以我們細看這從十方來的菩薩,上首菩薩帶領著他的同參道友,到這個地方來拜佛、來聞法。十方我們才念了四方,現在時間到了,向下經文我們明天接著再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