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278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七八卷)  2004/7/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278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第八段光照一億界,偈頌第七首看起:

      【恆住涅槃如虛空。隨心化現靡不周。此依無相而為相。到難到者方便力。】

      這一首偈是講「寂用方便」,第一句是講寂,所依的;第二句就是講用,講它起作用;第三句是講無礙,「寂用無礙,為無住涅槃」,凡夫小乘難到。所以末後這一句『到難到者方便力』,難到能到,也就是難證能證的意思。我們讀了這首偈應該怎樣學習,怎樣幫助我們成就道業。

      第一句說得好,『恆住』,「住」是安住,「恆」就是經常,永恆要安住在涅槃;安住在涅槃,不執著涅槃,這很重要。如果有心,這就有住,無心,那就非住,這個事情難辦了。到底是有心還是無心?有心錯了,無心也錯了,所以有心無心統統要放下,統統要離開,這才是涅槃境界。這個境界也是經教裡頭常說的,有住是妄想、是分別、是執著,無住還是妄想、還是分別、還是執著,那要怎麼辦?只要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得大自在,那才叫「恆住涅槃」。

      「涅槃」是什麼?涅槃是性體,『虛空』是比喻,比喻涅槃,涅槃清淨像虛空,虛空一法不染,取這個意思。虛空裡面含一切法,你看看哪一法離開虛空?一真法界沒離開虛空,十法界依正莊嚴也沒有離開虛空,六道,三善道沒離開虛空,三惡道也在虛空裡頭。虛空沒有染著,虛空沒有分別,虛空沒有執著,虛空從來沒有起心動念,把虛空比喻作法性。但是你要曉得,虛空並不等於法性,為什麼?法性靈明覺知,虛空冥頑不靈。虛空這個現象是法性變現出來的,法性能變,虛空法界剎土眾生都是屬於所變;我們要曉得,能所是一不是二。佛陀講經說法常常用這個來做比喻,我們從比喻裡面體會到佛所說的真實義。

      這一句,諸佛如來、法身菩薩、聲聞緣覺,覺悟的人他們的心相如同虛空一樣,所謂一法不立。宗門,禪宗講求這個,完全從體性上說,希望你悟入體性,沒有悟入體性之前,不允許看經,不允許看文字,文字就是祖師的語錄。悟入這個境界,所謂是明心見性,見性之後才起修。修什麼?你煩惱習氣沒斷盡,你悟入的沒錯,是佛菩薩的境界,就是知見等同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可是實際上你煩惱習氣沒斷,你還是凡夫,說實實在在話,你還是出不了六道輪迴。悟後起修,在哪裡修?歷事鍊心。

      下面這一句,『隨心化現靡不周』。這叫真修,你前面的悟入是解悟,通過「隨心化現」,那你就是證悟,有體有用。只有解悟,有體沒有用,這個不圓,修證不圓滿,實際上的利益得不到。雖然說實際的利益(就是講修行證果)你得不到,可是世間的利益能得到,世間變成什麼?世智辯聰,一般講聰明智慧、辯才無礙,那個不等於證果,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所以,悟了之後要起修。從哪裡下手?持戒,小小戒都不捨,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所以學佛,善知識非常重要,我們一般講老師,老師教我們,老師給我們做榜樣。我初學佛第一個老師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把修行的綱領教給我,那是我問的,我向他請教:佛法無比的殊勝我知道,怎樣能契入?他教我「看破,放下」,教我「布施」。過了沒幾天,大概是一個星期,因為我們是一個星期見一次面,應當是第二次、第三次,他老人家給一本書給我看,什麼書?釋迦牟尼佛的畫傳,外國人畫的,不是中國人。因為裡面的註解全是英文翻譯的,我看了之後不太懂,剛剛入佛門。他教我去看《釋迦方誌》、《釋迦譜》,介紹這兩本書,這兩本書在《大藏經》裡面。所以我們得要去找這兩種東西,那個時候這兩種書沒有單行本,在台灣找不到。我在善導寺,善導寺有個太虛圖書館,這裡面有藏經,在藏經裡找到了。《釋迦方誌》只有一卷,不多,我就先把它抄下來,抄在筆記本上,釋迦牟尼佛的傳。《釋迦譜》有四卷,分量比較多,講得比較詳細。

      這一點很重要,我們要學佛,這佛從哪裡來的?佛教是從釋迦牟尼佛來的,那麼你對釋迦牟尼佛不能不知道,這個教學的次第很重要。所以首先老師教導我們是認識釋迦牟尼佛,了解釋迦牟尼佛,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大乘經教裡常講的世尊示現八相,八相成道就是講釋迦牟尼佛的一生,從兜率示現降生,這裡頭意義就很豐富。兜率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知足,所以兜率天翻成中國意思,知足天。我們世間人他為什麼會造業?為什麼會受報?不知足!

      世出世間聖人常常教導我們知足常樂,那不知足的人是永遠在痛苦,永遠是患得患失。沒有得到的總希望能夠得到,得到之後又怕失掉,這完全是個錯誤的思想在作祟,他不是一生受苦,生生世世在受苦,經教裡面常講的可憐憫者,確確實實是可憐憫,愚痴,愚昧無知。成佛頭一個條件就是知足,知足才能作佛,知足才能夠廣度眾生、利益眾生,用現代的話來說,你才能夠為廣大的眾生服務,你要知足才能夠服務,這個工作才能做得好。你不知足,怕的是在服務當中產生罪過,為什麼?你有私心,貪瞋痴慢沒斷。這些事古今中外太多太多了,哪一個國家地區沒有?哪個朝代沒有?所以佛給我們示現,成佛度生基礎是知足,樣樣都知足,決定沒有絲毫貪心,沒有絲毫瞋恚心。

      「隨心化現」,這個心不是說佛,不是隨佛的心,隨眾生心,你看《楞嚴經》上不是說得很清楚嗎?「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化現就是應所知量。「靡不周」這一句可了不起,這三個字顯示如來在果地上,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神通廣大。《普門品》裡面讚歎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這是「靡不周」的意思。那個千處的「千」字不是數字,是代表什麼?代表無量無邊無盡。我們在大乘教裡面學習這麼多年明白了,特別是在《華嚴》裡頭,觀世音菩薩是不是只在娑婆世界度化眾生(娑婆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區)?不是。觀世音菩薩在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統統都示現,哪個地方有感哪裡就有應。觀音菩薩如是,文殊、普賢亦如是,地藏、彌勒亦如是,這些大菩薩哪個不是!

      也許有人要問,到什麼地位才有這樣的神通智慧?《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圓教初住菩薩,三賢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但是一般說來都是說地上菩薩,十聖,初地以上。「隨心化現靡不周」,這個沒有邊界的,無量無邊,這從事上說。從理上講,這是本能,為什麼?無量無邊,不要說世界,包括虛空,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那個心跟此地講的心不是一個心,這是眾生心,這是迷而不覺;法身菩薩我們講那個心,那是真心,那是本性,能現境界。後面還會詳細的說到,能現能變。

      六道凡夫能現能變的性識跟所現所變的事相分開了,他以為是兩樁事情,不是一樁事情。現在哲學裡面討論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它就是二元,有能有所,有能現能變、所現所變,它有能有所。佛法裡面給我們講能所是一不是二,佛法也講有能有所,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什麼時候你真正知道能所是一不是二,你開悟了,佛法裡面講大徹大悟就是這樁事情,大徹大悟。大徹大悟之後才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證悟,大徹大悟是解悟,你明白了,你沒有證得。為什麼沒證得?你還帶著煩惱習氣,所以你的心明不了,你自性沒見。可是你知道心性的功能不可思議,心性跟萬事萬物是一不是二。

      這個道理事實真相,你肯定了,你不懷疑了,你承認了,你自己煩惱習氣沒斷,你還要歷事鍊心,鍊什麼?說老實話,要講到關鍵的所在、樞紐的所在,就是在鍊能所是一不是二。直接修學這個法門的,宗門裡面講頓悟、頓超、頓證,上上根人,普通人辦不到。普通人要從教下,教下是漸悟,能悟入這個境界,然後要漸修、要漸證,這是用的手段不一樣。由這個地方,我們就體會到諸佛菩薩的慈悲,眾生根性不相同,利根的、上智的這走宗門,快速!中下根性的人就教你走教下、教門,教門是循序漸修,好像讀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不斷幫助你提升、幫助你悟入、幫助你證得,證得之後就周遍法界。所以當你覺悟了,明白佛在經上講的這種事實真相,你不懷疑,你能肯定,從此之後你把心量拓開,這叫真修。

      我知道這佛常常教我們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我們自己的心,我們自己的真心本來肚量是這麼大,包虛空遍法界,本來是這麼大。現在我們聽說明白了,可是實際上心量還很小,雞毛蒜皮的事情都要斤斤執著,不能夠包容,人事物都不能包容,這可憐!你要怎樣把你這個心量拓開,把你這個心量擴大,擴大到跟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一樣,也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圓教初住菩薩證得,他的心量就這麼大,所以「靡不周」他能做到。他就在遍法界虛空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不是在一個世界,在一個世界出不了的,他還沒有明心見性,我們講權教菩薩,為什麼?他出不了十法界。諸位要曉得,十法界就是一佛土,我們娑婆世界的十法界,他就不能到他方十法界,他去不了;他可以。

      所以權教菩薩,聲聞、緣覺、菩薩,他這個隨心應化就是不能離開娑婆世界,必須要超越,證得一真法界。我們通常講通途法門,他們的成就是在華藏世界,到華藏世界就有這個能力,他的隨心應化是遍法界虛空界。你要是往生到極樂世界也是這個境界,生到極樂世界那個範圍就大,你看看《彌陀經》上雖然文字不多,但是說得很清楚,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淨土三經裡面所說的,統統是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他那個凡聖同居土太殊勝了,這裡面的人跟法身菩薩智慧德用沒有兩樣。所以這個法門特別,這個法門一切諸佛都讚歎。他怎麼樣?他沒斷惑。沒有斷惑何以能有法身菩薩的智慧德相?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

      我們要常念阿彌陀佛,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是佛來接引,佛要不接引,我們自己去不了,所以這個法門嚴格的來說全靠佛力。自力是什麼?自力是我願意去,我相信,我發願,我依照經教的方法去做,這是自力。成就完全靠佛力,沒有佛力在當中加持,你沒有法子,你決定出不了輪迴。不但出不了輪迴,我常說出不了欲界,欲界是第一關,六道是第二關,十法界是第三關,一層比一層難,你怎麼能超越?全靠彌陀威神加持,橫出三界。

      你要對這個事情不是透徹的明瞭,你的信願生不起來,真信切願,決定得生。阿彌陀佛的話、一切諸佛的話決定沒有妄語,決定是真實,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念是屬於行,往生是三個條件具足,信願行。這個念,你的心上真有佛,除佛之外,什麼都放下了,你這才能往生;有一樁事情放不下,你就去不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什麼時候放下?現在就要放下。千萬不要誤會,等我壽命到了我才放下,壽命到的時候,你已經糊塗了,那個時候你自己做不了主,業力在做主,大好的機會錯過了。所以你要曉得這個法門不容易遇到,無量劫來希有因緣現在就抓住,決定不放鬆,理事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菩薩隨心化現我們要學習,我們也要學諸佛菩薩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句話就是北京師範大學這標語裡頭所講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現在就要做出榜樣給人看。眾生的心千變萬化,現代人的心,說老老實實的話,跟二、三十年前的人心不一樣。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一九七七年,將近三十年了,到二00七年三十年,今年二00四,再有兩年滿三十年。三十年在中國叫一世,中國寫了個世,世是三個十,三十年叫一世。這一世是什麼意思?有變化,不一樣,三十年前跟三十年後不一樣,人的思想言語造作都變了,都不相同。再往前面講三十年,抗戰的時候,第二次世界大戰那個時候,六十年前,那個時候又不相同了。這是我們經歷過的,我經歷了兩世。六十年前,雖然在戰亂期間當中,人心還淳樸,人懂得愛別人,人懂得照顧別人,自己再苦、再困難,看到有餓倒的人、凍著的人,都能把自己的糧食分一半給他,現在沒有了;見義勇為。

      古時候所謂的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雖然在那個時候不能普遍,有少數地方真的是這樣的。六、七十年前,我們在農村裡面長大,這個小村莊裡頭居民都非常守本分,確確實實有這個樣子。我們一些東西在路上丟掉了,這個小村莊不大,有人撿起來之後找到你,這是不是你的?是的,你在哪裡撿到的?真的,他不侵占人;夜晚睡覺,真的大門可以不必關,沒有小偷,更沒有搶劫,有這麼好的民風。可是三十年後不一樣,這種風氣沒有了;再過三十年,六十年之後更沒有了。你看現在人活得多辛苦,時時刻刻要保護自己,要防竊盜,居住在都市裡面門窗都要加鐵條,就好像監獄一樣,我們看得很傷心!人為什麼過得這麼苦?雖然看到他居住的房子很豪華,你看看四周圍那個圍牆、鐵欄柵,看起來就像監獄,高級監獄,防盜防偷,甚至於還要請警察來保護,這過的是什麼日子?再往前,這是愈往古時候人心愈淳樸,愈是接近大自然,過大自然的生活。現在我們是完全背棄了大自然,細心觀察都在面前。

      菩薩一定是隨著眾生的心,隨著眾生造作,隨著眾生的業力來示現教化。所以教化的方式,在佛法裡面講儀式,教化的方法千變萬化,隨心應量。儀式儘管不同,方法不一樣,原理原則沒有兩樣,就是目標方向決定是相同的,幫助眾生斷惡修善,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在從前這個事情好做、容易做,譬如講經,點到為止,哪裡需要這麼囉嗦。唐朝時候,清涼大師講《華嚴經》一年一部圓滿。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這是我們在經上看到的,他老人家每天二時講經。印度把一晝夜分為六時,晝三時夜三時,古印度是這樣分法的,白天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夜晚是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他把一天分成六個時辰。我們中國自古以來,中國是把晝夜分做十二個時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大家都知道)、申、酉、戍、亥,十二個時辰。西洋人把晝夜分做二十四個時辰,所以我們稱它作小時。西方人並沒有說小時,我們稱它作小時。為什麼?它比中國小。中國的一個時辰等於現在兩個時辰,兩小時。印度時辰比我們中國又大,所以印度的一時是現在的四小時。你才曉得經上講的世尊當年在世每天二時講經,那就是現在的八小時,我們比不上!你才曉得釋迦牟尼佛那個智慧,神通不必說了,體力好,身體好。

      三十歲出來講經,講到七十九歲,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每天八小時,這經書上記載的。可是我們自己要知道,他是不是每天八小時,四十九年不間斷?不能這樣說法,我們知道世尊當年在世也經常在外面旅行,哪個地方請他,他就哪裡去。可是絕大多數的時間他講經不中斷,一天八個小時不中斷。我跟佛陀就打了對折,我們一天四小時,四小時是佛經裡面講的一時不是二時,一時。我們也有的時候出國旅行,從事於其他的活動,這個經就暫停。所以我們知道,世尊當年在世也是這樣的。但是他住在一個地方,那肯定是正常的,每天八個小時講經是正常的,隨心化現。

      這在我們這個地球上,他方世界時差不一樣,現在我們懂得有時差,他方世界不一樣。不要說諸佛剎土不一樣,娑婆世界這個剎土裡面,各個星球居住的眾生也不一樣,這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就是在地球上,地球現在是五大洲,五大洲裡面的居民生活狀況、歷史文化背景都不相同,佛菩薩應化在其中一定要隨眾生的心。眾生喜歡佛菩薩是什麼樣子,他就現什麼樣子;喜歡聽什麼法,佛就說什麼法,所以諸佛菩薩沒有一定的身相,沒有定法可說,一切隨緣。何以能夠教化眾生教得那麼圓滿、那麼殊勝?這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德相,關鍵是在見性,你不見性沒有法子。

      在中國祖師大德給我們示現的,我們看了之後漸漸能夠體會,有人一生只念一部經,有人一生只念一句佛號,或是念阿彌陀佛,或是念觀世音菩薩,一生都不改變;他也不讀經,他也不聽經,真正念到一心不亂。念到理一心不亂,智慧開了,世出世間法他沒有學,沒有一樣他不通,真正是《金剛經》上說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也有的大德閱藏,《大藏經》讀三部,就是三遍。還有一位法師,我名字記不清楚,他一生讀《大藏經》讀七遍,十幾年不下山,每天看《大藏經》,《大藏經》看七遍!有人一部經,一部《法華經》、一部《楞嚴經》,還有人是一部《普門品》、一句觀世音菩薩,誠心誠意,虔誠恭敬,念到自己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了。這個時候相應,所以自性裡面的智慧流露出來。就像六祖惠能一樣,二十四歲,他不認識字,通了,世出世間法沒學過,你念給他聽,他講給你聽,通了!到通了的時候才「隨心化現靡不周」。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再學習第七首偈,這首偈的第三句:

      【此依無相而為相。】

      這句話非常重要。『無相』是體,性體沒有相,所以見性之後才能夠隨緣現相。這在佛菩薩(就是見性的人)隨緣現相,不能說隨心,如果說隨心,那心就有了。這個意思很深,境界很微細,要很細心去體會。通常我們常說的,就是無執著、無分別、無妄想,無妄想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無相,就能夠隨緣現相。緣是什麼?緣是眾生心,十法界的眾生是緣,不但十法界眾生,一真法界眾生也是緣。

      一真法界哪些眾生?那都是法身菩薩,法身大士,分證佛位,從圓教初住到等覺,你看看諸佛如來還是隨他們的心現相。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他還是有念,這個念就是我們講起心動念。這四十一個階級,給諸位說,分別沒有了、執著沒有了,他們所有的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為什麼有四十一個階級?起心動念的頻率不相同。這位置低的像十住、十行,他的頻率比較高,波動比較明顯;到十地菩薩,他這個頻率很微細;到等覺菩薩差不多已經接近水平,極其微細的頻率;到如來果地上才沒有了。這個理事,我們都不可以不知道。所以修行真正用功用什麼功?無非是在根塵相接的時候,我們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在這個裡頭就鍊,真正去鍊去學習,先學最粗的,最粗的是執著,放下一切執著。

      我們常說,這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修行用功在哪裡?處事待人接物,在日常生活當中,首先學放下執著。具體的來講,我們只舉幾個例子,因為它這個境界太複雜了,我們只舉幾個例子。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貪瞋痴慢。我常常講這十六個字,從這個地方入門,在生活上鍊,在工作上鍊,在處眾、跟大眾相處的時候鍊,在物質環境裡頭鍊,從這裡入門。你要不肯放下,還是貪戀,那你這一生沒指望了。縱然你經教學得很多,你也能夠有好的記憶力,能說得天花亂墜,沒用處,你煩惱習氣一分都沒有斷,念佛都不能往生。這一點要知道。

      念佛,雖然講你這些煩惱習氣沒有斷,斷太難太難了,但是你能夠伏住,雖有不起作用。有貪愛的習氣,有瞋恚的習氣,但是對事對人對物,我這個貪瞋痴能控制得住,它不會發作。順自己意思的境緣不起貪戀,違背自己意思的逆境惡緣不生瞋恚,要在這裡下功夫。這個功夫也不是一朝一夕你就能成就的,初學總是會起來,順境裡面會有愛心,逆境裡頭還有瞋恚,你必須要一年比一年輕,你修行的功夫有進步。如果今年跟去年還一樣,完了,你這一年白過了,一點進步都沒有。如果說是今年比去年還嚴重,貪心、瞋恚心還在繼續不斷增長,那你完全是倒退了。你要曉得,這三種東西增長,結果是什麼?是三途果報在增長,貪心餓鬼道,瞋恚地獄道,愚痴畜生道!這三種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有連帶的關係,只要是墮三惡道,墮一道其他兩道都不能避免。

      三惡道進去容易,出來可難!你想想看,不但你這一生,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你所造的一切惡業要在這裡頭消盡,消盡就是你所有一切果報你統統都要受,你要受盡,你才能出離。出離之後,你一定還帶著餘業,《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你還帶著這個習氣,惡道的習氣,你縱然是離開三惡道,得到人天了,但是在人天依舊造惡業。天上有造惡業的嗎?有,天阿修羅就是。這一點福報享盡,你的惡業又現前了,又再墮下去,很麻煩。所以《地藏經》不能不讀,熟讀深思你自己就明白了。

      因此,我們要向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看齊,向他們學習,他們「依無相而為相」,依無相就是第一句所說的「恆住涅槃」,這是無相。而為相是隨心化現,有體有用。清涼大師在這個地方註解裡面講得很好,這是「無住涅槃,凡小難到」,凡夫小乘他達不到這個境界。什麼叫無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生死就是十法界,不住生死,恆住涅槃,不住涅槃,隨心化現;隨心化現,不住涅槃。雖然隨心化現,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涅槃,這個說法容易懂得多了。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是住生死;你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是住涅槃。但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過去發的願要兌現,不能那個願也失掉了。發的什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現在證得涅槃了,眾生也不要了,你違背你的誓願。你曾經發過這個願,那怎麼辦?去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有沒有妨礙?沒有妨礙,你沒有妄想分別執著。

      那麼我們要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有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給你說,決定沒有。決定沒有,怎麼能說出這麼多經教?這經教是不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裡出來的?是的,沒錯,這個妄想分別執著不是佛的,是眾生的,你要曉得這個道理。佛有沒有說法?佛沒有說法,佛的說法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不起心動念,佛是一句話都沒得說,不但沒有法說,佛也沒現身。佛現身是眾生有感他有應,現身如是,說法亦如是。他現身沒有身相,怎麼說沒有身相?不是明明有這個身相出來嗎?對,是有這個身相,他沒有執著。確確實實人無我、法無我,這兩句話是形容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對我、對法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就是住涅槃。但是怎麼樣?他又有這個身體,跟大眾相處活活潑潑,和光同塵,跟眾生沒有兩樣!眾生看到佛,沒有一個不生歡喜心的。佛很慈悲,沒有不教化眾生的。這種示現教化,不住涅槃。

      體用是一不是二,體用決定沒有障礙。理無礙(理是性體),體無礙,相無礙,用也無礙,體相用都沒有障礙。所以清涼大師在這個經裡面跟我們講四種無礙,這是從根本上說,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界,無障礙的法界,哪個法界無障礙?一真法界無障礙,這個我們聽了點頭。實際上告訴你,一切法界都無障礙,為什麼?一切法界是一法界,《華嚴經》上說得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大乘教裡頭佛常講:性即是相,相即是性,性相不二,性相一如;理即是事,事即是理,理事不二,理事一如,哪來的障礙?一真法界裡面的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示現在餓鬼、地獄沒有障礙,清淨平等。覺悟的人在十法界裡頭跟一真法界裡頭清淨平等,無二無別。可是眾生境界裡頭不平等,不平等從哪裡來的?不平等從分別執著來的,他有分別,他有執著。所以離分別執著,清淨平等就現前了。

      菩提心裡面我們現在說了五條,大菩提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學習從哪裡入門?從清淨、平等入門,一個得到,五個都具足了。清淨心得到,必定自自然然裡面包括真誠平等正覺慈悲;平等心得到,自自然然圓滿具足真誠清淨正覺慈悲。我們的功力就在這兩條四個字上去用。清淨是不染著,執著是明顯的染著,嚴重的染著。真用功在哪裡用?就在日常生活當中,事事物物不再執著。不再執著是什麼?隨緣,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真也好,假也好,善也好,惡也好,沒有一樣不好。為什麼說好?對自己好。一有執著,一有執著就不好,一有執著就是你在造輪迴業。你要曉得,執著分別是輪迴心,從這裡面所有一切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統統叫輪迴業,天天造輪迴業,你怎麼能出得了輪迴?你要想出輪迴,不要再造輪迴業,不造輪迴業就是不要再執著了。

      可是在辦事的時候,有時候不能不執著。譬如持戒,持戒就是執著,我們要不要執著?要,這個執著,執著就是不執著,你能不能懂這個意思?我心裡頭確確實實沒有執著,事上很執著,做給別人看的,他們迷得深,他們沒有辦法覺悟到這個境界,先要幫助他斷惡修善。怎麼幫助他?我做給他看。不殺生,我做給他看,不但沒有殺生的行為,傷害眾生的行為沒有,傷害眾生的意念都沒有,這條戒才清淨。你雖然說是不傷害眾生,可是你還有念頭,有傷害眾生的念頭,你不清淨。形式上你是做到了,念頭上不清淨,這個不行,這個不圓滿。小乘戒裡面你及格了,大乘戒你做不到,大乘戒是論心不論事,小乘戒是論事不論心,這兩個差別很大。所以大乘戒難持,小乘戒容易。這個經是大乘經。

      不偷盜,要在你意念裡面把佔別人便宜的這個念頭斷掉,你這一條戒就清淨了。常常還想佔別人的便宜,在世間裡面想佔公家的便宜,譬如公用電話,你有個技巧你用公用電話可以不要付錢,這就佔便宜,盜心。學佛的人佔常住的便宜,寺院庵堂這裡面一切設施是四眾同修的供養,你可以受用,你要知道節儉,你要知道愛惜,你可不能浪費。學佛明理,更要懂得這個道理。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見到一個人,周邦道先生,抗戰期間我在貴州念書,他是我的校長。以後我們在台灣又見到了,在那個時候他還沒有學佛,到台灣之後住在台中,李老師是經常在台中講經,他這麼樣認識的,以後跟李老師學佛。人是真正好人,讀書人,很守本分,持戒這一條他真做到了。

      他在台灣做考選部政務次長,就等於副部長,考選部政務次長,公家配給他的有車,家裡面公家給他裝了電話。這個老先生不是公務的事情他不坐他的車,他出門去坐公共汽車。私事,出門坐公共汽車。他自己本身這樣做,他家兒女那就沒有話說了,車停在家裡,不是公事不可以坐,替公家節省汽油。不是公事不用電話,私事,到外面有公用電話,到那裡去打電話。到這種地步,我們聽了都搖頭。我們老校長穿的那一套中山裝,我看至少有三十年,非常節儉,收入有限。自己省吃儉用,因為在國內還有親戚朋友,更窮苦的,他常常寄錢來救濟他們,這樣的佛教徒恐怕今天在全世界很難找到第二個了。我們學生們,那個時候在台灣的學生差不多將近兩百人,看到老師的行誼沒有不受感動的,對老師佩服五體投地,做出來給你看。他能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生活節儉,學佛之後全家吃長素,一絲毫浪費都沒有,督促他自己的兒女,一點都不浪費。

      他的夫人,我們稱師母,見過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向她化緣,那個時候她沒有學佛,她沒有給他。以後學了佛之後非常後悔,那是地藏菩薩的化身,雖然時間不長,但是那個印象很深,一生忘不了地藏菩薩。學佛的時候那麼樣的虔誠,那麼樣的認真,感應多!她的大悲水在台中是有名的,也傳到整個台灣,非常靈驗能治百病,那是什麼?大悲心!她真正有大慈悲心加持這個大悲水,管用。抗戰期間,我們在學校的時候,我們對師母特別尊敬,為什麼?她把我們學生照顧到比她的兒女還周到,我們感動。自己的生活行為真的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所以我們修行用功入門要知道從清淨、從平等。

      佛法裡頭晚近修行成就不外乎禪跟淨這兩個法門,現在到末法時期,禪已經很難了。印光大師常講,往後除了淨之外,很難成就。但是淨也不是容易事情,說淨土是易行道,那是跟八萬四千法門比較,因為那些法門都是斷惑證真,禪亦復如是,斷惑證真,淨是帶業往生。帶業,古大德說得太多了,帶舊業不帶新業,不是說你天天造業沒有關係,我都帶業往生,沒這個道理。所以淨宗講求的是要伏,伏煩惱,你就能往生,不需要斷。禪宗跟其他的法門要斷煩惱,你才能出得了三界。這經教裡頭講得太多了,見思煩惱斷了,你超越六道輪迴;財色名食睡五欲斷了,你超越欲界生色界天、無色界天;見思斷掉之後,你超越六道輪迴,都是斷。淨宗的方便,伏,伏容易,我們能夠做得到,斷真是不容易做到。

      我們用什麼方法去伏?用這一句佛號,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無論在什麼時候,在什麼處所,境界現前(境界現前就是你起心動念),不管是善念、是惡念,是貪愛或者是瞋恚,都是業,都是屬於情執。所以不管是什麼念頭才起,古大德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因為你是凡夫,哪有不起念的道理?不起念你就是佛菩薩、就是聖人,凡夫哪有不起念的。念頭才起,阿彌陀佛,就把它換過來。所以念頭只有一個,這一念起來,第二念就是阿彌陀佛,用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壓下去,這叫伏煩惱。

      煩惱常常起現行,你就常常用這個方法壓,這叫用功,這叫功夫。壓住了是功夫,壓不住,努力天天幹、時時幹,念念不忘幹這個事情。久而久之效果出來了,這個煩惱它起來的頻率少了,能夠保持二個小時、三個小時不起念頭,這不錯了。二、三個小時不起一個妄念,就是沒有喜怒哀樂愛惡欲,你都能控制得住,一般人修行要多長的功夫?要十年,你才能夠壓到二、三個小時。古來祖師大德的經驗是一枝香,一枝香長香是一個半小時,一枝香還有三、五個雜念,就是說一個半小時當中還會有三、五個念頭,這要多長的時間?一般講真正用功要三年。這樣養成習慣,臨終往生就有把握。

      如果煩惱習氣常常起現行,你忘記了,把佛號忘記了,讓這個煩惱習氣念念相續,這個麻煩大!這樣下去,臨命終時肯定跟著煩惱走,這叫業力。經論上講得太多了,臨終的時候業力強者先牽,哪一個業力強跟著哪個去。你善的念頭強,你就生三善道;惡的念頭、瞋恚的念頭強,報復的念頭強,你就墮三惡道。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訓練先斷惡念,把這個放在第一,決定不容許自己有惡念。那個人毀謗我、侮辱我、陷害我,我們不能夠以惡念對他,為什麼?我要用惡念對他,我自己墮三惡道,於他有沒有損害?沒有,自己傷害自己,這個要覺悟。如果他以這些惡意來對待我,我沒有絲毫瞋恚,沒有絲毫惡念對他,那麼他這種行為對我來說是好事情,他來考驗我,他來幫助我,幫助我提升,我更沒有理由去怨恨他。你要是真正覺悟,你會感恩他,感謝他讓我曉得我自己功夫到什麼境界,我不斷的在提升,你會對他產生感恩的心,你怎麼會怨恨他?我們以感恩的心對他,他造作的是惡業,他這個惡業將來受果報,果報會減輕。為什麼減輕?那個結果是好的、是善的,他幫助我提升。他造作惡業幫助我提升,他那個惡業也要受報,受報報得輕。

      如果他以惡意對我,我也以惡意對他,我們兩個都墮落,這個墮落後來也麻煩,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彼此雙方都痛苦。為什麼不把這個事情化解掉?化解不是在事上,不是在對方,是在自己內心。所以我常常勸勉同學,我們應當把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對立的念頭化解掉,我們的身心和諧得大自在,這是修行真功夫。對一切人,善人看得慣,惡人也看得慣,平等恭敬。在我們一起相處辦事的人,他做的不如法,勸告他,提醒他,不要用責備,不要用處罰,要用感化,這是佛菩薩。不但佛菩薩如此,世間聖賢教人都是如此,感化。感化是什麼?人感恩你,心服口服。你要是責備,嚴厲的態度對他責備,他拿你的錢,他受你管,他是你的部下,他沒有辦法反抗你,只好表示服從,內心不服,內心跟你結了冤仇,這不能不知道。

      如果你懂得因果報應的這些道理,這些事實真相,你自然會收歛。為什麼?我怎樣對人,人家怎樣對我,一報還一報,絲毫不爽。我喜歡別人怎樣對我,我就應該永遠這樣對人,這是小覺悟,小悟。我希望別人能夠關懷我,我就要懂得關懷別人;我希望別人照顧我,我要懂得照顧別人。我有過失,希望別人原諒我,不要過分的責備我;別人有過失,我要原諒他,我不能夠過分責備他,就這麼個道理,是因果的道理。常常替別人著想,好的事情,善的事情,自己有福報跟大家共享。我前面講周老師,周邦道先生,他自己的收入為什麼不改善他自己的生活?他可以過得好一點,為什麼過那麼苦的生活?無非是想把錢節省下來,幫助比他更苦的人,這個心叫大慈悲心。他一個人做,他的夫人全家這樣做法,這我們親眼看到的。我們今天在生活上可以浪費嗎?不是很需要的東西,你需要添置嗎?不能夠缺少的,一定需要的,才可以添置。已經有的,舊的,舊的沒有關係,還可以用,不必要換新的。處處要想到節儉,為苦難眾生節儉。

      這一次我到這裡來,有同修告訴我,從東北來的同學們,他們坐火車來的,兩天兩夜坐火車木頭板凳,為什麼?都是想節省一點錢,旅行用最少的費用,多節省一點錢來供養常住,我們聽到很感動。常住裡頭的財物我們能夠隨便去享受嗎?要常常想到,你能不能對得起人?人家是怎麼樣刻苦來供養,你任意揮霍,你不是在造罪業嗎?古德講「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披毛戴角還是其次,先墮地獄餓鬼受罪,罪受滿之後再變畜生還債,不是說我將來還了就沒事了。你造作的罪業你要受報,這個罪業是在地獄,罪業消完了,你還得還債,不是說罪業消完沒事,要還債。你說麻煩不麻煩?所以古時候的出家人,真是給社會大眾做出最好的樣子,過最清苦的生活。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樣子,他老人家一生三衣一缽,那個人是王子出身,富貴人家長大,過這樣的生活不容易,而且快快樂樂過了一輩子。我們今天過的是什麼生活?

      難怪前幾天戴惠嬋居士來見我,我細心的觀察,她身上至少有四個以上靈鬼附身,至少有四個,她見到我,她也知道禮拜。跟我說話,說的話是英語、日語,好像還有西藏語,還有西方其他國家的語言,好幾種語言說得那麼流利。她是中山人,從來沒有到外國去過,也沒有學過外國語,外國語言說得那麼流利。這是靈鬼附身,不是她說的,給我們透露的訊息,其他的我不說,說我們的出家人不如法。佛菩薩,看到我們這裡供的佛菩薩的像,她跟我們講,佛菩薩沒有這麼漂亮,沒有這麼莊嚴,佛菩薩天天在流眼淚。我們想想是不是?肯定是。

      我們今天藉著佛菩薩的名義建立道場,我們自己不能夠依教修行,不能斷惡修善,不能積功累德,貪圖享受,教理不明,戒律不持,佛怎麼會不哭?憑什麼接受人的供養?供養裡面,尤其是自己浪費,罪業無邊!佛菩薩哭不是哭別的,哭的是你穿上袈裟你墮地獄。這些年來,這一類事情我遇到太多太多了,我也不說了。可是這是我們大家親眼看到的,時時刻刻給我們提出警告。替我們提出警告,你要曉得我們這些人還有救;如果沒有救的話,警告也沒有了,為什麼?沒用處。換句話說,我們這個道場的人良心還沒有泯盡,還有一點點。諸佛菩薩做種種示現警告我們,讓我們覺悟,讓我們回頭。

      這個因緣也是希有難逢,我們看到、接觸到了,要從今之後提高高度的警覺,要學著吃苦,要學持戒,天天要學經教、要聽經,要明瞭經教裡頭的義理,要知道依教奉行,不辜負佛菩薩的教誨。我們希望做一個真正的佛弟子,做出一個好的樣子來給大家看。你看這個是佛教徒,這個是佛弟子,為佛爭光。不要自己的思想言行讓人家看到,這是佛門的敗類,丟佛菩薩的人,這個罪過就重了。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