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258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五八卷)  2000/2/2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258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八部四王眾,乾闥婆王偈頌,第十首:

      【一剎那中百千劫,佛力能現無所動,等以安樂施群生,此樂莊嚴之解脫。】

      這是普現莊嚴乾闥婆王,前面長行他「得善入一切佛境界與眾生安樂解脫門」。我們看他讚頌裡面,清涼大師有簡單的註解,「初二句佛境也,次句安樂也。佛力能現無所動者,遮妄見也。非促多劫就一剎那,非展剎那受於多劫,本相如故,名無所動。隨應度者,佛力令見」。這幾句話說得很簡單,意思很深。《般若經》上常講「諸法實相」,諸法含著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法的真相就是佛境界,前面兩句所說的就是。『剎那』是時間極短者,《仁王般若經》上跟我們講,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百千劫』是形容長時,我們世間人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所以才產生三際的概念,過去、現在、未來,時間的概念。與時間對立的是空間,空間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是十方。這些事情我們都執著有,而實際上十方、三世存不存在?這個話不能說它存在,也不能說它不存在。事實真相決定沒有三際十方,三際十方是一不是多,《華嚴經》中常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

      這個話很不好懂,為什麼?跟我們的常識恰恰相違背。我們覺得有三世,最明顯的有昨天、有今天、有明天,昨天是過去,今天是現在,明天是未來,怎麼沒有三際?可是諸位讀過《百法明門論》,這是相宗入門的一部論典,論文雖然不多,古德註解可非常豐富,比論文不知道要增加多少倍。時間、空間在《百法》裡面,這彌勒菩薩歸納的,彌勒菩薩造《瑜伽師地論》,將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天親菩薩嫌六百六十法還是太多,不便於初學,再把它歸納成百法。「時分」就是時間的概念,「方分」是空間的概念,這兩種都屬於不相應行法,把它編在這一類裡頭。《百法》大家都記得很熟,心法八個,八心王,心所法五十一個,色法十一個,不相應行法二十四個。什麼叫不相應?不與心法相應,也不與心所法相應,也不與色法相應,但是跟這三者又脫不了關係,所以單獨給它建立這一科目,叫不相應行法。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是抽象的概念,決非事實,這二十四個是抽象概念,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

      第一句是講到時分,「一剎那中百千劫」,百千劫中一剎那,一剎那跟無量劫沒有長短。這個我們就不懂了,我們總以為一剎那很短,無量劫很長,一剎那跟無量劫是平等的。諸位要記住,佛法是平等法,不平等決定就不是佛法。佛法到底是什麼?佛法,諸位要記住,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法,也不是阿彌陀佛的法,你要懂得「佛」是什麼意思,佛是覺悟,佛法是覺悟之法。不是佛法是迷惑,迷惑就不平等,覺悟之後一定是平等。生佛平等,性相平等,理事平等,無有一法不平等,這是真正覺悟,這是佛境界。佛境界就是覺悟的境界,這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佛菩薩教導我們,最後的目的是要我們悟入這個境界,絕對不是說我們跟他學學就算了,而是幫助我們契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是真實的,諸法實相,一真法界。如果諸位在這個地方參透,生死就了。「了」是什麼意思?「了」是對於生死這一樁事情徹底明白,「了」是明瞭。

      真正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還有沒有生死?沒有了,生死是一不是二。佛經裡面常講「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它都是相對的,煩惱跟菩提相對,生死跟涅槃相對,就跟此地講的,「一剎那」跟「百千劫」相對。凡夫看到是相對,為什麼把它看成相對?因為凡夫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把事實真相看錯了。《楞嚴經》裡面舉的比喻很有趣味,它講「捏目看月」,看成兩個月亮。什麼是捏目?你們晚上看月亮,你用一個手指把眼睛按下去,就變成兩個月亮。兩個是什麼?妄見,就是你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頭,你才會看到兩個、看到三個,正常的眼睛看到是一個。可是捏目的時候確確實實是兩個,你不能說它沒有,它真有,所以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你要說有,確實沒有;你說沒有,明明兩個在眼前。

      凡夫所見的跟聖人所見的不一樣,凡聖差別在哪裡?凡夫有妄想分別執著,聖人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見的境界是真的,為什麼叫真的?那個境界不變。佛法的真妄就是說,凡是會變的就不是真的,這是假的;永遠不變的,這叫真的。《百法》裡面大分兩大類:有為法跟無為法;有為法就是會變的,剎那剎那在變化;無為法是不變的。可是無為法裡面,有相似的無為,有真實的無為。無為法有六個,只有真如無為是真的,其餘五個可以說是相似的無為,因為在那個境界裡面看不到它的生滅,所以有為法裡頭列不進去,把它列在無為法。

      佛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觀察、解說確實高明,在世間典籍裡面,古今中外,包括許多宗教的典籍,都沒有佛法講得這麼清楚、這麼透徹。諸佛如來的境界,我們要如何契入?這樁事情首先我們要明瞭,眾生境界跟佛境界的差別在哪裡?其差別所以然的道理又在哪裡?首先要把這些搞清楚。搞清楚、搞明白了,這叫看破;真正看破了,你自然就肯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肯放下了。只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佛境界就現前,你就真的看到了,一剎那跟百千劫是一回事情,生死跟涅槃確實不二,你才能契入。

      佛教化眾生,這大家都曉得,契機契理。機是眾生的根器,眾生根器不相同,千差萬別,所以佛教學的方法也就不是定法,也是千差萬別,所謂隨類現身,隨機說法。我們不知道究理,對於佛的用意我們不清楚,所以佛法接觸多了,不但我們信心生不起來,反而把信心破壞了。譬如我過去在台灣遇到台大一位教授,當時也是很有名氣的教授,他也看看佛經,看了之後他說,釋迦牟尼佛講話顛三倒四,一會兒說空,一會兒說有,到底是空還是有,他沒說清楚。這就是雖然在世間法來說,他是個知識分子,高等的知識分子,大學教授,還是經上講的「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佛根本沒有說法,你懂這個意思。為什麼說佛根本沒有說法?佛說法無非是替眾生解黏去縛而已,你眾生什麼毛病,他把那個毛病治好就行了,所以沒有定法。佛為什麼說空?你執著有,佛就跟你講空,讓你把執著「有」放下,這就圓滿了,這問題解決了;那一個人執著空,佛就跟他講有。講有破執著空的,講空是破執著有的,破執著而已。這一位世智辯聰的人可麻煩了,他執著有,佛跟他講空;他有放下了,又執著空,這個麻煩大了,這佛就沒法子教。這一類根性的眾生大有人在,總是要執著一邊。跟你講兩邊不執著,有個中道,他又執著中道,總是要有執著,這就永遠不能夠悟入。

      到一切不分別、不執著的時候,諸法實相你就證得了,六根所觸之處皆是,宗門禪德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觸處全是一真。但是這是惠能大師講的上上根人,不但中下根人不能解其意,連上根人也不行,所以能大師講要上上根人才有分。對中下根人來說,佛的教學方法就依次第,循序漸進,慢慢的來誘惑你,誘導,這是講善巧方便。首先教我們嚴持禁戒,小學,這是佛法的小學。照佛禁戒去做,雖然不能夠脫離六道,決定不墮三惡道。為什麼?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佛教小學,教中下根性的人。從這個基礎上慢慢再提升,破迷開悟。你所迷的境界無量無邊,佛法把它總歸納,不外乎六種成見、兩個法門。兩個法門是心法跟色法,有些人迷於心法,有些人迷於色法。心法、色法再要分類,愈分愈細。

      諸佛菩薩有真實智慧,他能觀機,他能幫助人,但是那個人要能信、能解、能行,這個緣才成熟。如果他能信不能解,可能他只有止於第一個階段:斷惡修善,能信不能解。也有人他能解,他不相信,這是什麼原因?佛跟我們說,眾生的病有兩大類: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二障雖然人人具足,但是厚薄各個不相同,我們在楞嚴會上看到,佛為大眾說法,《楞嚴經》有十卷,第三卷的末後,這才講三分之一,阿難尊者開悟了,說偈讚佛,阿難是須陀洹,初果;富樓那是四果阿羅漢,他聽不懂,聽不明白,聽不懂,看到阿難尊者說偈讚佛,他疑惑。這種情形顯示出阿難尊者煩惱障重,所以不能證果;所知障輕,他容易開悟。他不能證果,悟是悟到了,可是境界現前還是做不了主,還是會隨順煩惱習氣,煩惱障重。富樓那尊者的根性跟阿難正好相反,他煩惱障輕,所以他證得阿羅漢果,所知障重,所以佛講經說法他聽不懂,道理在此地。

      我們現在是哪一種?兩樣都重,煩惱障也重,所知障也重,這個麻煩就很大了。可是諸佛世尊有方便,這個方便是什麼?方便就是長時間的薰修,我們要懂得這個訣竅。我們在歷史上看到,「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會開悟,會證果。這個要有信心、要有耐心、要有毅力,專攻一門。像《壇經》裡面記載的,無盡藏比丘尼受持《大涅槃經》,一部經,遇到能大師,能大師跟她講解,她就豁然大悟。受持一部經時間長了,諸位要曉得,定慧的薰修,那個慧是根本智,所以遇到善知識一點醒,她就覺悟。法達禪師念《法華經》三千遍,《法華經》分量相當長,我們算他一天念一部,三千遍要十年,十年心定在《法華經》上,這是他的功力,惠能大師給他講解經中的義趣,他也豁然大悟了。

      我們今天遇到善知識跟我們講經說法,為什麼不能開悟?沒有這個基礎。為什麼古大德教學,一定要講求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有個道理在。道理沒有別的,就是叫你心定在一樁事情上,把你妄想分別執著減少到最低的程度。我們東西學多了、學雜了,心是亂的,心不是定的,永遠不會開悟,心定在一門上就容易開悟,道理在此地。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這個原理原則是相同的,沒有例外。一句「阿彌陀佛」,要把妄想分別執著念掉了,也能夠大徹大悟。這個例子有,《淨土聖賢錄》裡頭有,《往生傳》裡頭有,近代筆記裡面記載的,民國初年也有。他們到這個境界,許多人就往生了。

      我們要問,他為什麼不出來講經說法?講經說法要法緣,他沒有法緣,沒有法緣他就走了,他走得很快。過去曾經有人問過我,他們仔細去讀《淨土聖賢錄》、讀《往生傳》,發現裡面很多人都是學佛三年就走了,來問我這些人是不是剛剛好壽命都到了?我給他的解釋是不盡然,一個、兩個也許巧合,哪有那麼多巧合的?為什麼念佛念了三年他都走了?他功夫成就了,此地沒有法緣,雖有壽命不要了,功夫成就就走,能走就走了,對這個世間決定沒有留戀,這才能講得通。功夫成就還不走的,決定在這個世間還有化緣,他有教化眾生的緣分,那他就不應該走。如果在這個世間沒有緣分,就趕快走,決定沒有留戀。

      凡夫得的身相是業報身,這無可奈何的,你過去生造的業,你必須要受果報,人生酬業。可是破迷開悟之後,轉凡成聖,轉凡成聖這個身體住在世間是願力,不是業力,願力自在,他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這個想不是感情的;換句話說,身體住在這個世間有沒有必要,有必要多住幾天,沒有必要少住幾天,這叫生死自在,決定沒有障礙。轉業力成願力,就是佛法裡頭常說的「乘願再來」。你真的把業力轉成願力,就入這個境界,就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怎麼個轉法?我們在講席裡講得很多很多。什麼是業力?為自己是業力,自私自利是業力;什麼是願力?為眾生是願力。六道眾生,包括非想非非想天人在內,全是業力,哪個人不為自己?六道眾生都認為,「為自己」這個觀念是正確的,無可厚非。現在在外國,還正式定為法律,隱私權,怎樣保護自己。可是在佛法裡面,這一念就大錯特錯了,這一念是業力,業力的根源。轉業力成願力就在這個地方轉,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痴慢,就轉過來了。起心動念為社會、為眾生,為正法久住世間,這就轉過來了。

      你們大家在此地親眼看到,李木源居士轉過來了,最近你們看到一百零一歲的許居士,她轉過來了。轉過來了,那一種殊勝的利益功德,你們也都看到了。李木源居士現在是居士林的代林長,他在社會上有地位,也有他的權勢,得到廣大群眾的尊敬。可是許哲居士沒有,一介平民,沒有地位,沒有權力,同樣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默默無聞做她那一份菩薩事業,這是我們現前親眼所看到的。所以學佛一定要知道有一個大的轉變,轉迷為悟,轉凡為聖,我們的修學就沒有白學了。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我們在六道當凡夫,真的是如經所說「頭出頭沒,生死疲勞」,世間的恥辱沒有比這個更大了。得人身、聞佛法,實在是太不容易,難能可貴!貴在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之後,立刻轉過來,那才是貴;轉不過來,貴在何處?這些事實真相,我們要多想想。

      偈頌第二句,『佛力能現無所動』,這一句的境界很深很深。我們今天也見,我們今天所見的,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都在動,沒有靜止的。佛跟我們講四大,有情、無情都是四大所造,四大是講基本的物質。現在科技發達,講到最小的,所謂量子力學,講基本粒子,這個東西比原子、電子還要小,世界萬物都是這個基本粒子組合的,《金剛經》上講「一合相」。能組合的物質是一個,組合不一樣,所以才產生許許多多現象,叫一合相。雖然再小,這個基本粒子它有四個現象,這叫四大,四大現象:第一個它是物質,毫無疑問它是物質,物質是「地大」;它帶電,帶陽電,佛法裡稱為「火大」;帶陰電,佛法裡面稱為「水大」;水大也就是它有濕度,火大是它有溫度,它有溫度,它有濕度,實際上就是現在所講的帶陰電、帶陽電;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動的就叫「風大」。地、水、火、風是形容基本的物質四個現象,叫四大,所以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

      為什麼它是動的?這個東西是所現、所變。能現能變的是什麼?無明。《起信論》裡面講,「無明不覺生三細」,物質是三細相裡面的境界相。見相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心法,境界相就是所講的色法,這講到根本,見性同源,它是一不是二。那個源是什麼?無明業相。從無明業相變現出轉相,轉相就是見分,由轉相變現出境界相,就是相分,所以心法、色法是一不是二。這才懂得境隨心轉,境為什麼從心轉?它是一個根生的。所以能生的是無明,無明業相,無明業相是動的,它生出來的這些色心二法也是動的。心法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剎那生滅,色法亦復如是。

      「佛力能現無所動」,這個意思就深了。佛力所現的境界如如不動,什麼原因?佛不用阿賴耶,用相宗的話來說,諸佛菩薩「轉識成智」,智不動,識動。轉八識成四智,四智菩提不動,所以變現出來的境界也不動。這叫一真法界,才能給眾生真正的安樂;換句話說,才真正明瞭苦樂法。《地藏經》上,諸佛讚歎世尊「知苦樂法」,這一句話說得重。什麼人知苦樂法?佛知道苦樂法。唯有知苦樂法,才能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你不知苦樂法,你怎麼能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我們看看這個世間,資訊裡頭常常報導,世界上有多少領袖們、專家們開高峰會議,要為我們解決問題,愈解決愈亂,愈解決愈苦。他們是真想解決,為什麼解決不了?不知道苦樂法。知苦樂法是真實智慧,不是世智辯聰,世智辯聰不能解決。

      這第三句,我們如何去體會諸佛菩薩、大聖大賢之道?樂要從哪裡得到?樂要從和平裡頭得到。世間不和、不平,就得不到,哪裡來的樂?和平,自古以來,至少喊了幾千年,和平沒落實,沒有實現,社會總是在動亂,和平變成口號,不切實際。我們在千禧年,也在做世界和平祈禱,能有效嗎?沒有效,為什麼沒有效?總得要去找這個根,把原因找到。原因是大家雖然口裡都喊和平,和平的理論基礎沒找到,所以和平很容易破裂,是一個不堅實的東西,太脆弱了。和平的根在哪裡?平等對待。我們自己想想,我們能跟世間一切眾生平等嗎?總覺得我比人高一點,人家不如我,這就不平等,和平就破碎了。

      這個問題是屬於教學的問題,世出世間大聖大賢真正覺悟了,他在這個世間去選擇這個行業,我們現在人所說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他從事於這個工作。自己生活一定是過得清貧,別人不願意過的生活他願意,別人不願意穿的衣服他願意穿,別人不願意吃的飲食他願意吃,別人不願意做的工作他願意做。天主教、基督教裡面稱為「神貧」,我們佛法裡面講「安貧樂道」,與人無爭,於世無求。從事於教學的工作,做出無爭無求的榜樣,與一切眾生平等,這和平才有基礎。理論的根他們知道,所以才能夠安貧樂道。這個理論的根,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一不是二,大乘佛法裡面講的「入不二法門」,這才是和平真正的根本。契入這個境界,和平有根了,決定不會破碎。但是幾個人找到這個根?畢竟是少數,太少太少了。

      這些人教化一切眾生從倫理上下手,像儒家講的五倫八德,佛法裡面講的三福六和,從這裡教,從小要教,「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所以古聖先賢多麼重視教育,這樣陶冶一個人出來,目的是希望他能夠作君子、作賢人,根性利的幫助他成聖人,這個世間才真正有和平,真正有安樂,『等以安樂施群生』。可是現在聖賢人的教學脫節了、中斷了,於是社會大亂,我們今天備受這個痛苦。如何挽救?還是要回歸聖賢教學上,沒有第二條路可走。憑我們自己去想方法,另外再開闢一個道路,不可能的。為什麼?不管你想的是什麼好方法,你都落在意識裡頭;換句話說,與性德相違背。這些方法、這些道路都有問題,前途美景靠不住的,是幻想,不是事實。真正的安樂一定要與性德相應,我們在佛經上常常念到「佛佛道同」,他們的想法看法一致的,諺語有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都是說這回事情。

      這一句話如果我們細細去觀察,自古以來,我們看到學術界的賢哲、宗教界的聖人,每一個宗教創教的這些神聖,他們時代不相同,出生的地區也不相同,沒有見過面,沒有通過訊息,可是他們的言教、身教確實大略相同。由此可以證知他們的真實智慧,他們不是世智辯聰,是真實智慧,所以對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作法說法非常接近。可是社會上有許多人,對於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學派,總是認為他們水火不相容,總認為這個當中有嚴重的矛盾,甚至於還有衝突。這些見解我們一看就曉得,是怎樣造成的?妄想分別執著,不是事實,事實上哪有不能融通的道理?《華嚴》法法圓融,沒有一樣不圓融的。所以首先我們要曉得,我們自己的想法看法錯了,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我們再跟不同的學派交往,不同的宗教交往,才知道原來是一樁事情。世法、佛法一個根生的,不相違逆,所有的一切差錯是人為的。所以過失的根本就是分別執著,放棄分別執著,事實真相你就見到了。這個樣子才真正能夠體驗到,動中有不動。

      我們的心動,所以境界就在動。六祖惠能大師,那個「風動、幡動」的故事,意義很深。確實心動,外面境界就動;心要不動,外面境界就無所動了。天王殿裡面四大天王,西方天王廣目手上拿的龍,龍是代表動的,龍跟蛇都是表變化,說明眾生、世界變化多端,這動、變動。變動裡頭你能掌握著不動,不動是什麼?定慧。他手上拿的珠,珠是定慧。你有定有慧,它動我不動,不動才能觀察動亂,才能夠掌握著動亂,能夠化解動亂,所以沒有定慧怎麼行?那個珠是代表定慧。你有這個能力,你才能「等以安樂施群生」,「等」是平等,決定是平等。不平等的心是動的,平等是靜的,平等是定慧。

      學佛,特別是修學大乘佛法,大乘佛法我們平常供佛,供具裡頭最重要的是供水,香花什麼都沒有,都不要緊,至少要供一杯水。水代表什麼?平等、清淨。心要像水一樣的清淨,所以不可以供茶,茶不清淨,有顏色。平等,水是平的,不起波浪,表法。我們看到供水,就要想到我的心要像水一樣清淨、一樣平等,不分國土,不分族類,不分宗教信仰,平等的布施,平等的供養。供養什麼?供養安樂。「安」是無畏布施,「樂」是財施、法施,這兩個字裡頭三種布施、三種供養,「群生」,這裡頭沒有差別,這就是行菩薩道。學佛的人,特別是修學大乘的人,他存心就如是,就是存這個心,時時刻刻,所謂一切時、一切處,如何去修布施供養。布施供養的境界沒有邊際,抓到這個原則,就是這一句「等以安樂施群生」,對於這一切眾生,用這三種布施供養。

      『此樂莊嚴之解脫』,這是普現莊嚴乾闥婆王他所修學的法門,我們如果要會了,就知道怎樣修學。長行文裡面,清涼大師的註解跟大家報告過,「一多無礙,名為佛境。天王智達,故云善入」,入就是解脫。

      這一首偈總結起來講,前面兩句是我們的觀境,現在講的是人生觀跟宇宙觀,第三句是我們的行持,你觀愈深愈廣,你的行愈慈悲、愈踏實,認真努力積極幫助一切眾生。三種布施裡面,或者說三種供養裡面,要知道賓主,《普賢行願》裡面告訴我們,「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換句話說,總是要想幫助眾生覺悟,這才是真實利益。眾生,今天說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都達到相當的豐滿,不開悟,那有什麼用處?不管過得怎麼好,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那就不是究竟安樂。究竟安樂要幫助他成佛,可是這個事情難,我們都沒有得到究竟安樂。自己沒有得到,怎麼能幫助別人得到?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佛有善巧方便,那就是念佛往生淨土這個法門,我們自己雖然沒有得到,我們勸別人,人家要肯修的話,說不定他真成就了,這是方便法。用其他的方法,我們幫助眾生得安樂,要想達到究竟太難太難了,但是淨土法門裡面就不難,這所謂是「易行道」。

      現在有不少人批評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李木源居士說一句話說得很好,「管它是會集還是原譯本,只要老實念佛,得生極樂世界就好」,這個話很像鄧小平所講的,「不管是白貓、黑貓,抓到耗子就是好貓」,何必斤斤在這上計較?只要勸你念佛,讀了這個經,你肯老實念佛,都成功了。在新加坡,最近你們大家都見到,居士林的老林長陳光別,他就聽我講《無量壽經》,就聽這個會集本,他聽懂了,明白之後,老實念佛,他真的往生,這就好了。不必在這個地方去爭論,爭論到最後自己不能往生,還搞六道輪迴,你說那有什麼意思?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