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62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十二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062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四頁倒數第二行,從當中看起,第九尊:

      【普觀海迦樓羅王。】

      這一尊菩薩的德號意思也很深,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用心去學習的。此地說的『海』是指生死苦海,也就是六道輪迴。特別是在現前這個時代,佛在經上常說「五濁惡世」,現在這個世間可以說是濁惡到了極處,所以災難很多,我們看了應當要有警覺。『普觀』,普是普遍,以清淨心、平等心觀察六道眾生。這在一般講經說法的法師都知道觀機,觀察六道眾生的根機、機緣,有沒有成熟的?沒有善根的,菩薩要幫助一切眾生種善根;已經有善根的,要幫助他增長;已增長的,要幫助他成熟;已經成熟的,一定要幫助他脫離六道,不退成佛。這就說明一切眾生的根機大致這有四類。四種根機我們都要清楚,都要盡心盡力去照顧,要真正實現慈悲方便。對於一切眾生,不僅僅是有情眾生,就是無情的眾生,植物、礦物、山河大地,都要以真誠的愛心去觀察,這就是大慈悲心的流露。在一切時、一切處,以種種方便去幫助這些眾生。凡是跟你有一面之緣,也算是有緣人,你應該如何去幫助他?這些人並不相識,可能在這一生當中只跟你見一次面,而且時間很短暫。我們在路上行走的時候,看到街上穿來穿去的這些人,可能一生當中,這個人跟你只有這麼一次的緣分,再就沒有第二次的緣分,我們如何幫助他?有沒有這個意念?有沒有這個想法?這就是看你有沒有慈悲心、有沒有愛心?真正有慈悲、真正有愛心,一個人都不肯漏掉。

      關於這一層,出家人比在家人方便多了。出家人形相在,有這麼一個形相。他一看到這個形相,阿賴耶識裡就落下種子,這是佛教徒,他有個「佛」印在他阿賴耶識裡面。在家同修應當怎麼做法?最方便的做法,手上不要離開念珠,你手上拿一串念珠,走到任何地方人家看到你的念珠,這個人學佛的,這是最低的限度。換句話說,要叫一切眾生見到我,他在心裡生起一個「佛」的念頭,他就得度,《法華經》上所謂「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所以是一切時、一切處要給眾生種「佛」的種子,這很重要。觀音菩薩做得很徹底、做得很好,非常值得我們效法。他怎麼做?他的帽子裡面有一個佛像,把佛像釘在帽子上,走到哪裡人家抬頭一看,就看到他這一尊佛像,這個方法很好。所以觀音菩薩稱他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那個名號是有道理的,他把佛像鑲在他帽子上,這就是給一切眾生種佛種子、種善根。這是沒有種善根的人幫他種善根,已經有善根的人要幫他增長;這些人對佛法有好的印象,不排斥,可以接受,我們應當把佛法介紹給他,幫助他增長。已經增長的,已經在修學的,我們仔細觀察他所修學的法門,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成就。如果不能成就,你用什麼方法去勸導他?

      凡夫都有情執;換句話說,都有自尊心、都有成見,這是我們跟大眾接觸一定要明瞭的。要知道尊重別人,絕不傷人家的自尊心,那你有善巧方便去誘導。真正如《地藏經》上,諸佛如來差遣菩薩問候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知苦樂法」,我們要知苦樂法,還要知難易法,哪些法門難修?哪一個法門易修?我們要明白、要知道,去誘導他捨難修之法、學易修之法;容易、簡單、穩當、快速、成就殊勝,你要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已經增長的,已經選擇這個法門了,也很認真修學,決定要幫助他往生。實在講「普觀海迦樓羅王」,第一個要幫助的人,就是幫助他往生。他對淨宗有堅定的信心,真的萬緣放下,真正體會到苦樂法,娑婆是苦海,沒有一樣值得留戀,諸位一定要曉得,這個苦海是一場空。佛在《般若經》裡面千言萬語提醒我們,這個世間一切法「不可得,無所有」,我們要真正能體會世尊的教誨。古人常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現在在世間確實有一些人覺悟,在佛法裡講開始覺悟,始覺;他會常常反問自己,常常檢點自己,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是為什麼?為什麼而來?為什麼而生在這個家庭?為什麼生在這個社會?來幹什麼的?找到自己來到這個世間的目的動機,然後才明瞭這一生生命的意義價值到底在哪裡。這個覺悟是不錯,他有這個覺悟,有沒有答案?沒有。也有一些人提出答案,中國古人所謂「三不朽」,人生在世目的在哪裡?立功、立德、立言,這是三不朽,這個人生有意義、有價值了。這是世間聖人所講的,可以說是就事論事。外國有一些哲學家也有類似的說法,這種立論是就人這一生而言的,已經相當難得。可是佛法就不是這麼說的,佛法要想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宗門裡面常講「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就不能在一生當中去尋求,一生當中是決定尋求不到的。一定要把眼光延伸拓展,知道人有過去世、有前世,前世還有前世,過去無始,所以佛法說「無始劫來」,時間是論劫來算的。無始劫來生生世世在六道裡面輪迴,為的是什麼?這樁事情這一生要不能解決,你還有來生,來生還有來生,未來無終。無始無終你在輪迴裡面究竟搞什麼?這種覺悟世間人沒有,不但世間人沒有,天人也沒有,唯獨佛法,所以我們尊稱釋迦牟尼佛為「大覺世尊」,意思就在此地。唯有徹底的覺悟,這才能解決問題。

      世間有一些聖賢人,跟一般凡夫迥然不同,他們偶爾也能夠達到與天地萬物好像融成一體了,有這個境界。是不是真的跟天地萬物融成一體?沒有。他那個境界,只是與地球上一切萬物融合成一體,跟我們近距離的太空融合成一體。他不知道世界之大,一尊佛教學的範圍三千大千世界,他沒見到。他講的「與天地萬物融成一體」,那個範圍不大,頂多是我們佛法裡面講的「一四天下」,一個星球能融成一體,這個境界就相當難得,可以說這個世間的問題能解決,有能力解決。如果比諸佛如來、法身大士,那他的境界差得太多太多了。可是我們連這一點小的境界都做不到,這是我們自己一定要明瞭的。可是在這個境界裡面,雖沒有忘我,接近了,但是他這個境界不能常保,剎那之間,正是佛法裡面所說的「一念相應」,他沒有辦法保持到「念念相應」。如果保持到念念相應,他就能夠離開人道,至少他可以生到天道。更高的他可以生到色界天,乃至於生到無色界天,出不了六道,依舊不能夠脫離輪迴。這是我們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觀察到的。

      假如我們沒有能力,那就要記住世尊勸導我們的「讀誦大乘」,要天天讀經。讀經的時候,真誠心、清淨心去讀,讀經的時候不求解義,一遍一遍讀下去,就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戒定慧等學,平等的來修學。每天至少應當有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讀經,這是說在家同修。因為你們都有工作,都相當繁忙,每天能夠抽出半小時到一小時讀經就很難得了。經讀久了,就容易得定,定就能開慧;慧開之後,你才真正明瞭自己、認識自己。自己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佛說得好,「人生酬業」。你來幹什麼的?你過去造的業,緣成熟了;緣就是機緣、機會,機緣遇到的時候你要受果報。六道裡面這一切有情眾生幹什麼的?受果報的。你造作善業,你就得善果報;你造作惡業,你就得惡果報;造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就這麼回事情。這是佛一語道破,我們怎麼到這個世間來的,來幹什麼的,基本的因素就是酬償過去所造的業因,現在受這個果報。雖然受果報,幸虧諸佛菩薩們,包括二乘聖者,他們真正是大慈大悲,天天普觀業海、苦海,幫助這些眾生提升我們自己的境界。這就是諸佛菩薩應化到六道來幹什麼?他動機在哪裡?他的目的在哪裡?他是來幫助一切眾生覺悟的。

      由此可知,六道裡頭兩種人:一種是迷惑顛倒的凡夫,一種是真正覺悟的諸佛菩薩,菩薩也在其中,他是幫助眾生覺悟的。眾生有緣修學佛法,就有機會提升自己的境界,這就所謂是超凡入聖。你為什麼會作凡夫?佛說得很清楚,是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句話意思無限的深廣,我們要冷靜多想想,確確實實把我們的病根說出來了。要怎樣提升自己的境界?必須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才能提升。簡單的說,放下一切欲望,貪愛欲望害我們生生世世在苦海裡面受罪。這一生聞佛法明白這樁事,還能不放下嗎?有許多同修說:我很想放下,可是就是放不下。這也是事實。為什麼很難放下?無量劫來的習氣,不容易放下。內無量劫來的習氣,外面五欲六塵的誘惑,叫惡緣,哪有那麼容易就放下!要怎麼辦?唯一的方法是深入經藏。深入之後你才有真實的智慧,你才能觀察清楚,也就是說你才能看破;看破之後,放下就比較容易了。我們必須要曉得,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所以看破難,放下容易,這就是知難行易。行易,為什麼放不下?你沒有清楚、沒有搞明白,對於事實真相不清楚、不明白,所以你不肯放下,這就難了。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你就很願意放下,歡喜放下,很痛快的放下,你的層次立刻就提升;這是人生真正的意義,在佛法裡面講「真實之利」。不住的看破,不住的放下,使你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提升到如來果地上,這是大圓滿。我們現前也要學菩薩,每天從早到晚接觸這些芸芸眾生,要有這個心、要有這樣的願,時時刻刻觀機。下面一尊是說法,觀機之後要為他說法。

      【普音廣目迦樓羅王。】

      『音』是法音,『普』這個字,平等;以清淨、平等的法音教化眾生。這位菩薩德號裡面還有『廣目』,廣目的意思是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所謂是口到眼到、眼到口到。見到了就給你說法,加上一個廣目,這個意思就很明顯,應機說法;我看看該給你說什麼法就給你說什麼法,不會說錯,也不會失時。遇到給你所說的非常恰當,正是你所能夠接受的,你所能夠理解的,也是你現前最需要的。這種說法就是「普音廣目」。下面是這一段的總結:

      【如是等而為上首。不思議數。】

      看到這些數量都是稱性,顯示這一會不是我們凡夫所見的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在那裡打坐;這一會超越時空,圓圓滿滿含攝一切法界,所謂盡虛空遍法界,「遍」就是一切法界,從一真法界到十法界統統包括在其中,理事不二。所以佛菩薩示現為神眾,示現為天眾,都是示現的。末後歎德:

      【悉已成就大方便力。善能救攝一切眾生。】

      歎德裡頭讚得好。『悉』就有圓滿的味道在,沒有缺陷、沒有漏失,正所謂「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也許有人要問,既然不捨一人,為什麼佛沒有來度我?那不是把我捨掉了嗎?佛確實沒有把我們捨掉,我們自己不肯去,沒法子!佛拉也拉不動。這就是說明,我們還沒有真正發心想離這個世間。雖然講發心,天天說,不是真的,假的;真的叫你去,不幹!這樁事情你現在自己並不知道,以為自己真的發心,到什麼時候知道?臨終佛來接引的時候知道,你的心是真還是假。確確實實我們曾經遇到過,一生念阿彌陀佛,病危的時候囑咐家裡人、周圍的人趕緊念觀世音菩薩,為什麼?他不想去,救苦救難,他不想往生。念了幾十年阿彌陀佛,到最後換觀音菩薩,你說有什麼法子?這個事情我親眼見過。平常他在念佛堂領眾,當維那領眾帶領大家念佛,功夫很不錯,臨走的時候不肯念佛,聽到人念佛就要罵人,你是不是想咒他死?到那個時候原形畢露,貪戀世間,捨不得離開這個世間。佛看得很清楚,你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不來接引你,來了你也不肯去。佛一定觀察真正想往生,真正對娑婆世界厭離,不願意在這裡再多住,這樣的人佛就來接引他,這就叫圓滿,圓是這個意思。

      『悉已成就大方便力,善能救攝一切眾生』,這裡頭關鍵的字眼在「善」。「大方便力」是講智慧與能力,智慧、能力我們都很不容易體會,很難想像。佛菩薩的智慧是真實智慧,不是我們凡夫能思惟想像得到的,這所謂的般若智慧,權智、實智圓滿具足。方便力就是他的能力,幫助眾生一些方法、一些技巧。佛在經典裡面跟我們說明,如來有十種能力,稱為十力,十種能力。不但世間人沒有,二乘權教菩薩也沒有。法身大士他們有,有如來果地上這種能力,但是沒有如來果地上的圓滿,所以法身大士這大菩薩們也有十力。他有能力幫助苦海當中一切眾生,取善根成熟的,這也就是佛家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善根成熟,緣成熟了。我們現在緣有沒有成熟?沒成熟。雖沒有成熟,接近成熟,這就很難得。在這種情形,我們每天在一起共修、研究討論,可以把我們的善根提前成熟,我們是將熟未熟;這就是緣的關係,遇到的緣殊勝,現在我們這個緣非常殊勝。解門,每天研究討論;行門,有這樣殊勝的念佛堂;解行相應,緣成熟了。所以在這個道場裡面,能夠有三年、五年的薰修,未成熟的緣也成熟了,道理在此地。所以這個道場是增上緣,非常殊勝的增上緣,希有難逢,千萬不要以為得來很容易,得來是真不容易。

      諸位冷靜去想一想,新加坡這個地區,從它整個歷史發展來觀察,從最初有人發現這個島嶼,在這個島嶼上居住,逐漸發展到今天都會的形式。幾時這個地區才有佛法進來?幾時才有人在這個地方建道場?居士林算是歷史相當久的,六十多年了,你才曉得多難,多不容易!六十多年道場建立了,有幾個人在此地弘揚正法?又到幾時才形成今天這個局面?諸位如果冷靜這樣細細思惟,就知道今天的緣分不容易,希有難逢!怎麼可以輕易把它捨棄掉?如果諸位真正能夠認知,真正知道希有,你一定會死心塌地在這個道場。你真正明瞭這個道場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這個道場是成佛的道場,名實相符,成佛之道場,一點都不假。離開這個道場,縱然你善根福德因緣都成熟,你也不見得這一生能夠往生不退成佛。為什麼?善緣不足,你生活環境裡惡緣太多,善緣不足,你會受到障礙,你會受到破壞,道理在此地。這個地方善緣具足,沒有惡緣。只有徹底明瞭清楚,他才知道珍惜,他才知道寶貴。這一段我們就講到此地。再看底下這一段,三十五頁第二行:

      【復有無量緊那羅王。所謂善慧光明天緊那羅王。妙華幢緊那羅王。種種莊嚴緊那羅王。悅意吼聲緊那羅王。寶樹光明緊那羅王。見者欣樂緊那羅王。最勝光莊嚴緊那羅王。微妙華幢緊那羅王。動地力緊那羅王。攝伏惡眾緊那羅王。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皆勤精進觀一切法。心恆快樂自在遊戲。】

      『緊那羅王』,名號也是梵語音譯的,意思古時候翻作「疑神」,令人見到生疑惑。他的形狀跟人一樣,頭上長了一隻角,所以你說他是人、他又不是人,你說他不是人,那個樣子跟人完全一樣,多一隻角就是了。所以也翻作非人,這是從他的形狀上來立的名號。緊那羅這一類的眾生,一般來說面貌都非常端正,也可以說相貌都長得很好,只是頭上多了一隻角。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他們這一類的眾生特別有歌舞的天才,喜歡唱歌、喜歡跳舞,所以是帝釋天的樂神。我們中國稱帝釋天叫玉皇大帝,在佛經裡面講忉利天主,帝釋天王;是帝釋天王的樂神,就是忉利天的樂隊裡面的領袖。樂隊就是緊那羅,緊那羅王就相當樂隊的隊長,這些人都是善歌善舞。管理他們的人也是四王天,數量無量,人數也是無量,『復有無量緊那羅王』。

      緊那羅王在此地的表法,我們要清楚。諸佛菩薩示現在六道,六道太廣了,示現在我們人間,跟我們關係就非常密切。示現跟我們眾生一個樣子,有應身示現的,有化身示現的。應身也有父母,也投胎來的,像當年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應身而來的。化身那是突然之間你見到的,大概化身是某一種機緣,教化少數的眾生,說完法之後就沒有了,就不見了,這一類是屬於化身。像我們在《虛雲老和尚年譜》裡面看到,虛老去朝五台山,三步一拜那種真誠恭敬,感動人!路那麼遙遠,千里迢迢三步一拜,要拜一、二年才拜到,當中經過春夏秋冬,哪有不生病的道理?在路上病倒,誰去照顧他?菩薩化身去照顧他,菩薩照顧他。等到他身體養好了,這菩薩走了。再遇到病苦的時候,這個人忽然又來了,就那麼巧又來了。這一類是屬於化身。應身跟化身很多很多,跟我們人一樣,其實他不是人,他是佛菩薩,所以用緊那羅來表法。緊那羅是人,仔細看看他有一隻角又不是人。這些佛菩薩應化在我們世間,我們看到他是人,男女老少,實際上他是佛菩薩應化的,取「緊那羅」這個意思。

      另外緊那羅會唱歌、會跳舞,帶給大家娛樂。佛菩薩亦復如是,常以法樂娛樂眾生。佛法,給諸位說,如果你真正契入,佛法是享受。我們現在這一代的眾生福薄,沒有真正善知識,真善知識是諸佛菩薩再來的,那個教化眾生的手段高明極了。所以修學佛法是高等的享受,是快樂,絕對不是學得很苦,學得非常快樂。佛法裡面有歌有舞,特別是大乘法中,我們從敦煌、雲崗石窟裡面所看到的這些雕刻,看到佛菩薩講經說法的時候,天人載歌載舞來供養。李居士也模仿這個狀況,你看上面圍著的一圈一百零八尊飛天,飛天就是以歌舞來供養。這是提醒我們,因為迴向這一大段經文,教導我們要幫助一切眾生學佛,幫助一切眾生修學,別忘掉娛樂,這一篇是講娛樂。如果在教學裡面講,這一篇是樂教,你看學校上課科目裡面有音樂,所以不要忘記,這是度化眾生高段的藝術方式。

      我們在《大藏經》裡面看到,古時候佛教裡面的歌曲,我看過有歌詞但是沒有曲,我們不知道怎麼唱法,有歌詞。分量相當之多,現在精裝本三大冊,全部是歌讚,歌曲、讚頌。至於將佛教故事編成劇本的,我們只看到一種:《歸元鏡》,淨土傳燈,是我們淨土宗三位祖師的事蹟。慧遠大師、永明延壽、蓮池大師,他們三個人的事蹟搬上舞台。這個本子最近我看到會所裡頭有一本,台中印的。我有原本,木刻版的原本,搬家搬了好多次搬不見了。我有兩套,一套是線裝木刻版的原本,另外一套是中華書局排印的本子,上、下兩冊,排得非常好。但這個本子現在到哪裡去,我不知道。我看到木刻版的影印本,交代忍師帶到台灣,再印三千本送到這個地方來。佛法最好教學的方法,在現在來講編電視連續劇,到電視台上去播放,每個人家歡歡喜喜、快快樂樂的統統都學佛了,你說這個多好!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劇本、題材,這裡面的材料太豐富,每一段都可以編一個單元的連續劇。拿去電視台播放,比我們在此地講效果大得多,我們講起來枯燥無味,一表演就活潑了。緊那羅王表演,善於表演,我們懂得他表法的義趣,知道這一段它的中心、宗旨講的是什麼,我們就明瞭了。

      請看上首表法,『所謂善慧光明天緊那羅王』。德號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善慧」這兩個字,如果沒有真實智慧,要想把教學帶到高度藝術的境界,那很難,不容易。世間法也有將表演的技巧達到高水平,我們看到許多中國、外國的電視節目,令人賞心悅目,可是內容不善,內容我們可以說它很好,但不善;善的標準是令人覺悟,那才善,看了這個表演之後有所覺悟這就善。佛法的表演決定是幫助觀眾破迷開悟,這就是善慧。給你欣賞之後,使你自己明瞭前途一片光明,這是「光明天」的意思,唯有覺悟之後的人前途是光明的。迷人前途是黑暗的,黑暗,所以他害怕,他有恐怖。看出自己一片光明的前途,他心裡面喜悅快樂、不驚不怖,就像經上講「遠離恐怖顛倒妄想」,他真的遠離;都在善慧。

      第二尊,『妙華幢緊那羅王』。舞台的表演決定離不開花、離不開幢,這是我們講它必須要有的道具,連我們講經的講堂都離不開花。這個地方講「華幢」,代表菩薩的六度萬行,代表他的行門。這一句關鍵的字眼在「妙」,你怎樣能夠演出來相有體空、事有理無,能令人觀賞之後,體會到空有不二、性相一如,悟入這個境界。這個地方講十尊名號,我們可以統統落實在舞台表演上必須遵守的十個原則,那你這個表演是成功的表演。這種歌唱、舞蹈、表演是菩薩度眾生的方法,善巧方便。小乘法裡面決定不許觀聽歌舞,小乘法不許。為什麼原因?自己沒有定慧,這種方式會引起你的煩惱。這個煩惱是什麼?喜怒哀樂,也就是說會引起你感情的衝動,小乘不許。大乘法裡面為什麼用這些方法?大乘菩薩他有定功、他有智慧,他可以欣賞,他不落痕跡,高明就在此地。大乘法中這一切娛樂不是不能享受,可以享受,但是享受不可以執著,你一執著就造業,就壞了。小乘人還沒有離開執著,大乘人對一切法不執著,不但不執著也不分別。所以不分別、不執著,一切歌舞可以觀聽、可以享受,甚至佛菩薩也可以上台去表演。大、小乘不一樣,小乘法保守的教初學,大乘法是開放的,與民同樂,與一切眾生同樂,大乘法是開放的。所以一定要懂這個原則,他有個妙,有個妙那就沒關係了。

      第三尊,『種種莊嚴緊那羅王』。「莊嚴」是美好,美好之物太多太多了,「種種」。像表演整個舞台,無論是道具、角色,沒有一樁不是最好的,表演演出唯妙唯肖。「種種莊嚴」是形容表演的全部,演出的全部,無論是前台、後台都包括在其中,無論是演員,乃至於配合演員一些工作人員,也都包括在其中,舞台整體的美才能夠表現出來。美裡面有真有善,那就妙。世間可以表演到「美」,可以表演到「善」,「真」很難表演,很難顯示出來。大意雖然是如此,是給我們說到演藝,表演的藝術,實際上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我們要曉得人生就是在演戲,每個人都是在演戲,社會就是我們大舞台。我們自己在表演,除自己之外那都是觀眾;他們也在表演,他表演的時候我當觀眾;互作演員,互作觀眾,實際的狀況就是這麼回事情。人生如戲,我們要能夠真正體會到。你演的是什麼角色?你演的是哪一齣戲?你自己要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就是菩薩,你覺悟你是在演戲;你不知道自己是在演戲,你是凡夫,迷惑顛倒。

      我們知道演戲是按照劇本來表演,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演戲,是不是也按照劇本在表演?沒錯,確實按照劇本在表演。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個劇本是什麼?因果。因從哪裡來的?因從自己造的。所以前面說過,我們要想真正認識自己,一定要從往昔歷史裡面去找尋,你要細細去觀察過去生當中,生生世世造的是什麼因,這一生受的是什麼果報,絲毫不爽。可是我們在受果報的時候又再造因,這就是因蔓不斷,因果循環。如果我們這一生在受果報的時候不造因,那就好辦,問題就解決,戲演到這裡可以收場、可以結局。但是你在受報的時候又造因,這一幕落掉,下一幕又起來,永遠在這裡演,演不完,這個麻煩就大了。而且我們所演的劇,說老實話喜劇少、悲劇多,造惡業搞三惡道演悲劇,造善業在三善道那是喜劇;喜劇少、喜劇短,悲劇多、悲劇長,我們是幹這麼一樁事情。所以佛在經上有的時候笑話我們,稱我們叫「生死疲勞」,永遠不得休息。佛菩薩出現在世間,也進入我們的劇場,也進入我們的舞台,幫助我們覺悟,所以佛菩薩也夾在我們中間,他也表演。如果我們發現,發現有這麼一種人,他的生活、他的工作、他的處事待人接物跟我們不一樣,他比我們自在,他比我們幸福,那我們就要留意了。再仔細觀察,應當向他學習,這是菩薩在世間為眾生表演。

      菩薩示現什麼身分?什麼身分都示現,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統統示現。不但示現有情眾生,還示現無情眾生,樹木、花草這些植物,乃至於自然現象,有的時候也會令人在欣賞之餘豁然大悟,所以是情與無情他都示現。他也不是盲目的示現,也不是有意的示現,怎麼示現?與一切眾生感應而示現的。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他是應現;我們有感,他就應現。我們自己心裡面有感,有的時候自己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我們的妄想多、雜念多,但是確實妄想雜念裡面有一分感。這一分感像電波一樣很微弱,而我們的妄想雜念這個波很強,但是波同時發射出去。一般人只感受到強的,弱的沒感受到,諸佛菩薩對極其微弱的感,他都能夠收到。極其微弱的感,佛菩薩也應,所謂感應道交。佛菩薩既然應了,對我們來說能不能產生效果?可以說效果是決定能產生,效果的大小不一定。對內要看你的善根福德,對外要看你的緣分。假如善根福德因緣具足,感應的效果就會擴大,擴大也是從小逐漸的擴大,逐漸的延伸;也就是說,你這個境界會逐漸往上提升,這是感應的道理。所以依正莊嚴種種示現,顯示諸佛菩薩的大慈大悲、大願大能,救護一切迷惑眾生。

      第四尊,『悅意吼聲緊那羅王』。「悅」是歡喜,「悅意」這兩個字非常重要。這兩個字淺而言之,佛法裡面常常教導我們常生歡喜心。歡喜心怎麼能生得出來?這裡面真正緣由就是一個愛心,我們世間人講感情。我早年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方先生告訴我,凡是哲學家都是感情最豐富的人,如果不是感情最豐富的人,他沒有能力學哲學。哲學上的成就,哲學上的造詣,基礎就是在愛心。我們知道哲學是智慧,智慧從哪裡來?從愛心裡面來的。這個話一般人聽起來很不容易理解,為什麼一個愛心能夠生智慧?在我們一般人講,愛心生煩惱,沒錯!愛心的確生煩惱。生煩惱是你裡頭有執著就生煩惱,你愛心裡頭沒有執著就生智慧。執著是迷,不執著是覺,覺悟的愛心生真實智慧。「悅意」就是愛心,清淨的愛心,平等的愛心,真誠的愛心,永無止竭的愛心,愛一切人,愛一切物,愛一切事,乃至愛一切的動植物,愛山河大地,這才叫真正悅意,我們佛法裡面叫一片慈悲。一片慈悲這句話我想很多人聽過,一片慈悲怎麼講?就這個意思。真實、清淨、平等、普遍的愛心,就是一片慈悲,所以佛法才講「慈悲為本」。我們修學,我們成就,根本是什麼?就在這個慈悲。你沒有這份慈悲心,你怎麼能成就?

      彌勒菩薩就表這個意思,就現這個樣子來給我們看。古大德說,彌勒菩薩所現的相,兩句話:「生平等心,成喜悅相」。彌勒菩薩笑瞇瞇的,對誰都是笑嘻嘻的,喜悅相。喜悅相從哪裡生的?平等心裡面生的,所以他是大慈大悲。彌勒表慈悲,在中國道場裡面把他放在大門口,象徵著「慈悲為本」,就這個意思,這是悅意。我們學佛要特別留意,一切時、一切處,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物,一團歡喜。有些人說,我一天到晚煩惱都煩不夠了,哪能生歡喜心?想歡喜,喜不出來。這什麼道理?這裡頭不無道理。你沒有在人事物裡面看到它美好的一面,你只看到它醜陋的一面,當然你的歡喜心生不出來,你生的是煩惱,那個就麻煩了。你如果能在人事物裡看到它美好的一面,你不就生歡喜心了嗎?哪一面美好?你要仔細去欣賞,你會發現一切事物統統美好,這是修學關鍵,修學的入門。如果整體裡面看不出美好,你就從部分看,看局部。你看這一棵樹,這棵樹長得不好看,你看它的枝,很美的枝,你看它的葉,看它的花,你從這裡下手,然後慢慢把它擴大;花很美,花長在枝上,再仔細欣賞枝,然後你才發現整棵樹都很美,你的喜悅心就生起來。看人、看事亦復如是。

      菩薩接觸廣大的眾生,悅意是先決條件,然後是吼聲。「吼聲」比喻說法,法說得好聽,緊那羅用歌唱的方法說出來,這好聽。所以佛門裡面的讚頌非常重要,《華嚴經》從頭到尾讚頌太多太多了,讚頌都可以唱的。通常一般讚頌都押韻,都可以演唱。用演唱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感情,表達自己的愛心,表達自己的智慧,用這個來供養大眾,這是「悅意吼聲」的意思,我們要會學。在佛門裡面,現在我們基本的唱念是梵唄,梵唄是基本的唱念,好好的學,學會之後自己編歌詞,譜歌曲。如果大家弘揚佛法能夠從這個方向去發展,好!因為一切眾生都歡喜歌唱的藝術,它比表演來得簡單、來得方便,一切時、一切處沒有任何拘束。用這個方法好,能夠普度一切眾生。

      第五尊,『寶樹光明緊那羅王』。「寶」一定是指佛法,佛法是寶,通常我們稱為三寶。「樹」是樹立、是建樹。建樹三寶,有形的是建立道場,無形的是我們自身修道,以自己的德行感化一切眾生。「寶樹」就是指修道人的自身,身相就是寶,釋迦牟尼佛就做出榜樣給我們看,他現的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好光明,一切眾生見到佛都生歡喜心,都生敬畏之心,都仰慕佛陀,希望跟他學習,所以他這個相好、這個身就是建樹。「寶樹光明」這四個字,裡面也是包羅萬象。道場是建樹,我們今天在這裡建一個道場,這個道場弘揚正法,這是寶樹光明。在家同修學佛,你們結合建立一個家庭,家庭也是建樹。你這一家人都能夠接受佛陀的教誨,能信、能願、依教奉行,你這個家庭就是寶樹。由此可知,如果你做生意開個店,你那個店就是道場,店就是三寶。然後才明瞭,原來處處都是道場,這個我們在前面講過,前面曾經引用《維摩經》裡面講的道場,哪裡不是道場?一切時、一切處、一切行業當中,只要你是行菩薩道,無有一法不是道場,這就是佛化世界了。

      所以大家看到經典裡面,不要想得那麼窄小,一定是寺廟才叫做道場,不知道家是道場,不知道你開的店是道場,不知道你服務的機構是道場;無論是公家機構、是私人公司,你只要是菩提心,行菩薩道,那個地方就是道場。你首先第一個就是度你的同事,天天跟你接觸的人,你度他們。你今天為什麼度不了他們?你對他們沒有愛心、沒有慈悲心,看到他們都討厭,天天造罪業;不知道學佛,還天天毀謗佛。你度不了他,你沒有去反省,你為什麼度不了他?一昧只怪別人,沒有反省自己。過失,實在講過失不在他那邊,在自己這邊,我們自己錯了。自己如果做得如理如法,你在一個機構裡工作,我想上上下下你全都把他度了。你沒有智慧,你沒有慈悲心,你沒有善巧方便,還怪眾生業障太重,一句話把人家法身慧命給斷送掉了,好像與自己一點責任都沒有。錯了!應當要學佛菩薩,佛菩薩教我們怎樣接引眾生?四攝法。

      四攝法頭一個是布施,你有沒有做到?布施就是服務。你在這個機構團體裡有沒有真正發心,發歡喜心為一切大眾服務?服務的事情太多了,隨手!桌子不乾淨把它擦一下,地下有髒東西撿起來,都是給大眾服務。每天帶一點糖果,來的時候一個人分一個,布施供養;常常這樣做,人家看見你當然就笑臉相迎,就歡喜了。先來布施,先結法緣,然後再愛語。愛語是什麼?處處關懷他們、愛護他們,慈悲心現出來了、愛心現出來了,木頭人也會感動;妖魔鬼怪也會感動,你是好人,他不會害你。你的所作所為對他們決定有利益,現前就有利益,你能做到這一層,你再把佛法介紹給他們,他們就相信了。他們認為你這個人很好,你為什麼這麼好?釋迦牟尼佛教我的,我依教奉行,這樣漸漸不就引進來了嗎?可見得我們度不了眾生,是沒有慈悲心、沒有愛心,對待一切眾生太冷漠了。你學佛學得再好,人家一看你這個樣子,冷漠無情,誰還願意接近你?你有再高的智慧、有再大的道行,人家也不願意接觸你。慈悲心、關懷、愛護重要,我們這一點疏忽了,沒有學到。這個實在給諸位說,這是入佛之門,學佛人的最初方便。你學佛有沒有成就,你將來弘法度生有沒有成績,這是第一個因素,第一個關鍵,你不認真的學習怎麼行?

      我們讀「寶樹光明」,你要曉得這就是講我們現實的生活,不是講別的事情。我們在生活當中就懂得怎樣做法,如何把它落實在我們實際生活當中。「光明」兩個字是果,「寶樹」是因,你先建立佛法,光明則是收到度化眾生的效果。決定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為什麼?佛法真實的利益你已經表現出來了。佛菩薩講經說法,經上常說的,為什麼先說果後說因?果大家看到了,你再說因他容易懂。你先說因,他沒有見到果,他不相信,所以一定要把依教修行這個樣子展現出來給大家看。這種慈悲熱愛是無私的、是清淨的、是無染著的,這就是光明,這樣才能真正幫助眾生、利益眾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