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952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五二卷)  2008/4/23  華嚴講堂  檔名:12-017-195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三段偈讚分,第三小段西方勝慧菩薩。底下十首偈都是說明菩薩修行住,我們看第二首:

      【凡夫妄觀察。取相不如理。佛離一切相。非彼所能見。迷惑無知者。妄取五蘊相。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見佛。】

      前面第一首偈給我們提示的,智慧是迷悟的根本,「如來大智慧」,如來不是說別人,是說自己,學佛的老同修都知道,如來佛就是自性佛,自性就是本性。《三字經》上開頭第一句話說,「人之初,性本善」,我們中國古大德講本善,本性本善,在佛法裡面講叫大智慧,如來就是本性,大智慧就是本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智慧是本性裡面本來有的,不是從外面學得來,佛告訴我們這是迷悟本。如果你覺悟了,你自性裡面的智慧透出來,這個人我們就稱他作佛陀。如果是迷了自性,智慧有,不是沒有智慧,大智慧就變成大煩惱。大煩惱有三大類,佛給我們常常講的,有無明煩惱,這是根本,有塵沙煩惱、有見思煩惱。《華嚴經》上跟我們講的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就是無明煩惱,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執著就是見思煩惱。《華嚴經》上跟一般大乘經用的名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所以佛,實在講苦口婆心開導我們,我們的智慧、我們的德行、我們的能力、我們的相好,跟十方一切諸佛沒有差別,平等平等。現在我們看實際上不平等,首先我們的面貌就不一樣,真正到平等的時候那面貌相同,所以佛跟佛的面貌完全一樣,菩薩的面貌很相似,都非常美好,阿羅漢的面貌就不一樣,那凡夫是更不相同,這什麼原因?那是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為什麼佛跟菩薩面貌會很相似?他沒有分別、他沒有執著。菩薩雖然沒有分別執著,還有習氣,所以說大同小異;在佛果地上習氣都沒有了,所以他的相貌完全相同。也許有人問,完全相同我們怎麼會認得?能認得,這個你放心,為什麼?大智慧。所以你有大智慧,完全相同也認得很清楚,絕對不會認錯,這是大智慧。「希有」,沒有能夠跟他相比的,這是講我們自性的智慧,佛佛道同,人人平等。

      要怎樣才能把我們的智慧、德能、相好透出來?我們能得到受用?這就是佛陀教導我們的目的,他得受用,他不迷惑了。轉煩惱為智慧,他把大煩惱轉變成大智慧,怎麼轉法?他說只要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是!放下就是。所以佛法的修行,行是指錯誤的行為,我們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惹了很多麻煩,這個麻煩就是不善的果報。尤其是我們現前這個世界,已經不侷限於某一個地區,全球性的災難、社會的動亂不安、天災人禍,人禍就是人為的災難。自然災害裡面,像地震、洪水、火山、旱災、水災,包括現在全球的氣候異常,這是屬於災害。從哪裡來的?佛告訴我們總的原因,第一個因素是人心不善,迷失了自性。你想錯、看錯、說錯、做錯,所以才有這麼多的災難發生。這個道理太深了,科學家不相信,所以現在這個社會動亂,災害這麼多。科學家天天在想方法怎麼來對治,能不能想得出來?我們知道想不出來。為什麼想不出來?他想錯了、他看錯了,錯誤不能解決問題。他所想的用思惟想像,他有的是知識,他不是智慧,智慧能解決問題,知識不能解決問題,這個道理我們要搞清楚。

      為什麼說智慧能解決問題?智慧能了解宇宙的真相。知識不行,知識現在在摸索、在探索,譬如講宇宙的起源,他們講這是大爆炸,科學家找不到更好的解釋,勉強承認。其實是不是事實的真相?不是,宇宙不是大爆炸發生的。到底是什麼發生的?你要能看到宇宙發生,你才知道真相,看到,親眼看到,這是科學,科學是講證據,你拿證據來。誰看到?禪定功夫達到一定的程度就看到了。這個好比一盆水,乾淨,一絲毫染污都沒有,沒有波浪,水是平的,這盆水像一面鏡子一樣,它能照見。你看《心經》諸位常常念,第一句話說「觀自在菩薩」,觀是觀察,得到什麼?觀察自在。他用什麼方法觀察?他用深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就是這裡講的大智慧,他用大智慧來觀察,「照見五蘊皆空」,真相看見了。我們,包括我們的科學家,他沒有這麼深的定功。他的心,這個心裡面有自私自利、有名聞利養、有貪瞋痴慢、有五欲六塵,這是染污不乾淨,又心浮氣躁,心浮氣躁是水起波浪,又骯髒、又起波浪,他看不到真相。佛用水來比喻心,是非常有道理,所以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佛說了四個字,清淨平等那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現前,清淨沒有染污,平等沒有波浪,沒有動;動就不平等,你心一動就壞了。所以心裡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心就定,你心就乾淨。執著是妄想、是躁動,分別也是妄想、也是動,比執著要好一些。妄想是起心動念,雖然沒有染污,那已經有微微的波浪產生。

      所以東方古聖先賢的教誨,跟印度宗教以及佛法的教學,都著重修清淨心。你有一分清淨心就有一分智慧,有十分清淨心你就有十分智慧,智慧才能照見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什麼?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說的,只要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見到。你見到的,跟釋迦佛見到的是一樣的,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你也成佛了。所以這個事情是通過實證的,實驗證明那不是假的。在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看見了,照見,跟觀世音菩薩一樣照見了,證實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很難得,惠能大師弟子當中,他弟子多,有四十三個人達到這個標準。佛家的術語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四十三個人,所看到的現象都是一樣的,那就不是假的。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宇宙的真相,我們聽了,我們也知道了,有沒有用處?沒用!你是道聽塗說,你是聽別人講的,這不是佛的好學生;佛的好學生是希望你聽了之後,你把它證實。所以佛教導我們只有開示,這是老師的事情,老師能幫得上忙的就幫到此地,開是開啟,把你的悟門打開;詳詳細細的告訴你,這是指示。學完之後你要去證,你要去行、你要去證,行是什麼?修行,就是這裡修行住。修什麼?修清淨心、修平等心。

      菩提心我說了五樁事,大乘經裡面講了三樣,三樣不好懂,我說五樣就好懂。你看經裡面所講的,菩提心是真心、是覺心,覺悟的心不迷,中國人講的本善,這本善沒有了。我們講十個字大家好懂,第一個真誠,第二個清淨,第三個平等,第四個正覺,第五個慈悲。這五個,一即是五、五即是一,真誠心必定有後面四個,沒有後面四個,那就不叫真誠。慈悲心亦復如是,慈悲心沒有前面四個,那不是真的慈悲。慈悲心裡面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這是真的慈悲,那是佛菩薩的慈悲。我們這個世間人雖有慈悲,不具足前面四個,那個不是佛菩薩的標準。所以佛跟我們講慈悲講四個等級,最高的叫大慈大悲,沒有條件的,就是上面四句統統都具足,圓滿的具足,他有真誠、有清淨、有平等、有正覺,這叫「無緣慈悲」,沒有任何條件,是自性它自然流露的。第二個等級叫「法緣慈悲」,這有條件的,菩薩的慈悲心,他有沒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有,四個都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他都有,但是沒有圓滿,到佛才圓滿。再下一等,這是我們人間有了,上面這兩種慈悲人間沒有。第三種是世間聖人有這個慈悲心,叫「眾生緣慈悲」,我們中國聖人常講「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會想到別人,這叫眾生緣慈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眾生緣慈悲。第四個就是我們普通人,叫做「愛緣慈悲」,我喜歡你對你慈悲,不喜歡你就對你不慈悲,這是凡夫,道道地地的凡夫,他的標準是他個人的好惡,看他喜不喜歡你。可是眾生緣就不是,心量就大,時時刻刻能夠想到別人,自他不二,他到這個境界,這是世間聖人。所以慈悲講四個等級,這四個等級都是智慧大小不一樣。從這個地方就認識了佛教,佛教的智慧教學,真能解決一切問題。

      底下兩句就「一切諸世間,思惟莫能及」,這是真的,這說實在話,科學家、哲學家甚至於宗教家,只要用思惟的方法,你就沒有辦法得到事實真相。這就是說佛法跟科學用的方法不一樣,科學家的方法雖然多,在大學裡面,學的哲學系裡面所開的課程,邏輯、辯證法、佛法的因明,可以說是純粹哲學,也可以稱之為科學的方法論。我們想一想,他有沒有用思惟?有沒有用想像?有,沒有離開思惟、想像。在佛法裡面講,他沒有離開意識,他沒有離開末那,意識是分別,末那是執著,沒有離開這個,沒有離開這個你就見不到事實真相。所以世間人講研究,教育到最高等的是研究院。佛法不叫研究,佛法叫參究,究是明瞭,究竟通達,佛知道研不行,研是用心意識,怎麼樣去研也研不出來,所以佛家用參,參是什麼意思?不用心意識這叫參。也就是說不要用分別、不要用執著、不要用去想像,不用這些東西。這些東西不用,怎麼會知道?我們還用剛才這個比喻來說,心像水一樣,執著是染污,分別是波浪,你這個心水既染污又有波浪,你怎麼能照見?你想想看這個道理。如果我們不用執著,染污沒有了,不用分別,波浪沒有了,自然就照見。所以佛菩薩講經他沒有分別執著,他說的東西、他做出來的樣子,是從清淨平等性裡面流出來的,這是真實智慧,真實的圓滿。世間聖人跟出世間聖人比較,要差很大的差距,為什麼?世間的聖人他有分別、有執著,比一般人輕,顯出他很高明,他沒斷!所以局部他看得很清楚,根源他看不清楚。宇宙之間這一切法,他能搞得很清楚;宇宙之間這些法從哪來的,他就不曉得。所以他能夠解決侷限的問題,局部問題,不能解決整體的問題,侷限問題裡面他還有副作用,沒想到的。但是智慧不一樣,智慧起用決定沒有副作用,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

      哪天你明白過來了,你學習的方向、目標就不會改變,學佛修行為什麼?恢復自己自性裡面的本能。這不是向外求,自性裡面本有的智慧要恢復,本有的德行要恢復。佛法裡面的戒律,就是自性本有的德能,佛法裡面的經論,就是自性裡面本有的智慧。等你恢復你再看佛所講的,就跟你自己心性裡頭完全相同,你哪裡還有不明瞭的道理!所以你才真正看出字字句句無量義,妙不可言。真是像經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多不二」,這個時候你得自在了,真的是得大自在了,你得法喜。《論語》裡面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得這個喜悅,喜悅跟佛經上講的法喜充滿,意思很接近。古人常講的孔顏之樂,孔子樂樂在哪裡,顏回快樂,快樂在什麼地方,一般人不懂。夫子跟顏回物質生活都很貧乏、很清苦,但是他的生活非常快樂,富貴人也沒有法子跟他相比。這什麼原因?我們能不能夠體會到?很難,真的很難,為什麼很難?我們心不乾淨又不平等就難了。所以努力聽佛的教誨沒錯,盡量要把心靜下來,要把染污捨棄,所以要放下,真放下了,你能看破。

      所以今天這首偈一開頭就給我們說,『凡夫妄觀察,取相不如理,佛離一切相,非彼所能見』,佛給我們做證明、給我們做示範,佛為什麼能見,你為什麼不能見?佛離相,我們怎麼樣?取相。取相就是執著,尤其執著為我所有,現在講所有權,所有權從哪裡發生的?從身體發生的。執著這個身體是我,執著這個衣服是我所有的,這塊土地、這個房子是我有的,所有權!再執著家親眷屬是我所有的,不如理,這個理是什麼?事實真相,不是事實真相。這是什麼?凡夫看錯了、想錯了。為什麼這個身不能執著是我?佛有許多的解釋,說明你的觀察、你的執著是錯了。這是給一般人講沒有人肯相信、沒有人能接受,六道裡面的眾生,你去打聽,哪個人不執著身是我?如果有個人說身不是我,那這個人就奇怪,這個人頭腦有了問題。這是我們中國古人講積非成是,大家都錯認了就變成是真的,就承認是事實,其實我們統統搞錯了。所以佛告訴我們身是假的,身是不存在的,破我們執著身相。為什麼?身相要破了,身外之物說是我所有的,那就不必說,自然就沒有了。你破身相就能破我所有,那就是取相。

      身為什麼是假的?眾緣和合而生的。就是許多條件湊合起來,這個現相生了,這個相現了;如果這個條件不能成立,這個相就沒有了。哪些條件?不能細說,細說是太多了,細說《華嚴經》上講無量因緣。在教學當中佛把無量因緣歸納,通常一般講四緣生法,這個法是一切萬法,一切萬法怎麼來的?四種緣現出來,所以不是大爆炸。這四緣生法對一般人講,對六道眾生講的,六道眾生也很容易接受,「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說這個四緣生法。親因緣是什麼?像我們這個種植,我們種植物,種瓜、種豆,瓜子、豆的種子那就是親因緣;這粒種子它確實能長成植物,能開花結果,能世代相傳而不斷絕,這是什麼?這是它的本能,這個本能確實永遠不間斷。你看講的四大類的緣,三個都是本身具足的。在我們人來講,種子是阿賴耶裡面的習氣種子。佛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阿賴耶裡面的種子都是圓滿的,都是很健全的,十法界的種子統統都有;換句話說,你的心裡面,自心裡面的種子有成佛的種子,有佛種、有菩薩的種子、有阿羅漢的種子、有辟支佛的種子、有諸天的種子、有人的種子,也有餓鬼、地獄、畜生統統都有,樣樣具足。這個身體好像一個瓶子,十種種子都裝在這個瓶子裡面,這些種子統統具足所緣緣、無間緣的功能,現在就看到你希望哪個種子起現行,就是它起作用,你來享受它,這是自己做主,不是別人做主。好比瓶子裡面十種種子都有,我希望這個種子能夠把它栽培好,它將來開花結果,我受用它。這是個西瓜種子,我給它增上緣,增上緣是什麼?它的長成它需要土壤、它需要水分、它需要肥料,它需要陽光、需要空氣,這些條件統統具足了,又有很好的照顧,它會長得很好。它長成了,你看開花結果,結成西瓜了,我們就能享受。

      現在我們知道,我們有佛的種子、有菩薩的種子,乃至於三途的種子統統具足。我們想得什麼樣的果報,你就在這個種子上給它增上緣,它就會成就。你想作佛,能不能成佛?肯定能成佛。為什麼?想作佛,就是佛種子的所緣緣,這是它的功能,想什麼就現什麼。這是大乘教裡面佛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一切法就是十法界,十法界是從心想生的,不是從大爆炸的。你想什麼成什麼,只要你那個想不能中斷,中斷就不行。我們今天想在這一生當中成佛,只要這個念頭不斷,只要真正努力的學習。成佛怎麼成法?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就是真佛。可是我們現在放不下,我們今天在這裡學教,學教是放下的一種方法。所以說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我們用這個方法來幫助我們放下。為什麼放不下?因為對事實真相不了解,所以不肯放下、不知道放下。真正透徹了解,哪有不放下的道理?不要人勸你,你自動放下。譬如我們常講,你有錢叫你布施捨財,不肯施,為什麼?賺錢好不容易。假如真的明白這個道理,不叫你放你偏要放,為什麼?你命中的財富,就是過去生中財布施的果報。你過去生中布施得多,你這一生命裡面的財富大,你命裡有財。你曉得這道理,肯不肯放?肯放,愈施愈多!你命中有很大的智慧,是你過去生中法布施的果報;你這一生身體健康長壽,是你過去生中修無畏布施的果報。它有因有果的,這道理才講得通,要不然為什麼這個人身體好,那個人有錢,那個人聰明,那個人貧賤,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你修的不一樣。

      所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要肯種,你不肯種是什麼都得不到,所以修布施,想得財富你就修財布施。但是取相如果不如理,那就錯了,理是什麼?我得的財富,財富再多不擁為己有;如果有擁為己有的心,增長我執這就錯了。增長我執錯在哪裡?錯在你永遠離不開六道輪迴,這就真錯了。擁有大財富而沒有擁有的觀念,你就超越,你才真正會享受,你享福,真的享福了。我們現在看到有很多發大財的人不快樂,富而不樂,什麼原因?不是不富有,真富有,他那個財要擁為己有,不肯幫助別人;縱然幫助別人,少分,九牛之一毛。擁有就有患得患失的心,沒有得到希望多得,多了還要多,貪而無厭,他這個負擔就很重。有了怎麼?怕丟掉,天天操心,得失的心太重,變成一種苦惱,生活很痛苦。如果把得失的心放下了,得到沒有歡喜心,失掉也不難過,永遠保持一個正常的心,平常心,平就是平等,常是永恆不變,那多快樂!我有福,我修福,修來的福大家享,你說多快樂。不要自己獨享,不要自己一家去享,一切眾生都享你的福。像佛菩薩一樣,所修的福供養一切眾生,他是平等的供養,沒錯。一切眾生能不能享到佛菩薩的福?有人享到,有人享不到。什麼原因?有人肯接受,佛菩薩送福報來我肯接受。有人不肯接受,不肯接受就享不到;肯接受就是歡喜、認真學習,依教奉行,佛菩薩是平等布施。不接受是不喜歡,不想去學它,那你就得不到,縱然這個地方佛法很興旺,你得不到佛法的利益。這不能怪佛菩薩,佛菩薩沒有偏心,怪我們自己不肯接受,這裡面差別就很大。

      所以佛法常常講緣,緣也不是偶然,佛法講三世因果,人有過去世,有過去世當然就有未來世。大乘教裡面,佛給我們講得很透徹,人有沒有生死?沒有,真的沒有生死。貪生怕死是錯誤,佛門常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為什麼因果不空?因為沒有生死,所以因果就不空。善因會傳到來生後世,生生世世修善享不盡的福報;那個惡因也傳到後世,念念作惡不回頭,那就受不完的罪,這叫因果不空。所以明白之後,你得回頭,佛教人也分幾個階段,對於根性差的,也就是說分別執著嚴重的,佛教他的目標只限於引導他斷惡修善,這是小乘教、人天教。你沒有辦法脫離六道,但是幫助你在六道裡面少受點苦,少受點罪,幫助你在六道裡面得人天福報,這是佛法的小學。向上提升幫助你破迷開悟,那真的會離苦得樂,那就看你程度的提升,你覺悟的程度可以超越六道、可以超越十法界,終極的目標是幫助你轉凡成聖。這個凡有內凡、有外凡,六道裡面這叫內凡,六道之外的四聖法界叫外凡。轉凡成聖是幫助你超越十法界,那個時候得的樂是永恆的樂。這是佛法教學的終極目標,幫助你回頭是岸,幫助你回歸自性。

      所以在佛法修學,放下比什麼都重要。佛法裡面的進步,也就是煩惱輕、智慧長。進步從哪裡看?妄想分別一年比一年少,智慧、德行一年比一年增長,這是成績。這兩樁事情是有連帶關係的,都是屬於放下,真放下,從內心裡面放下,事上要放下,理上更要放下。事放下,理沒有放下,得人天福報,我們看現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擁有一百億、一千億的財富,但是他煩惱很多,顧慮很多,活得不快樂,那就是過去生中他在事上放下,理上沒放下。如果你真的是通達的話,一接觸、一看、一聽都明瞭了,不但知道他過去,也曉得他未來,他將來會到哪裡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別人是我們自己一面鏡子,自己看自己很困難、很不容易,看別人容易。所以做學生,特別是做聖賢人的學生,最重要的要學會回光返照,看到別人,回過頭來馬上想到自己,才能提升自己。因為自己看不到自己,看到別人的好處,想想我有沒有?不要嫉妒,嫉妒會墮地獄,對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妨害不了別人,自己墮落,這是愚痴到極處。看到別人好,要歡喜讚歎,我們就分享他的福報,最重要的是學習,人家長處我們跟他學習,自己福報就大了,不但分享,真的提升了自己。所以一定要曉得,傲慢、嫉妒是把自己送到阿鼻地獄去,不是別人送你,是你自己送的。看到別人不好的地方,要回過頭來想想,我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我自己想想,我也有這個過失,趕快要改;我沒有,沒有很好,勉勵自己不要犯這種過失。這堂課天天要學、天天要幹,一天都不能夠鬆懈,這樣才保證你勇猛精進,不會退轉。我們淨宗,你看《彌陀經》,《彌陀經》前面這些聖眾有常精進菩薩,為什麼菩薩能常精進?就這個道理。

      真正做到了,這是我們中國古人常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所以他能保持永遠精進不退。三個人是比喻,我們跟人往來,自己一個,外面的人有善人、有惡人這兩種人。善惡不是一定的,跟我在一起,此時此地他的思想言行善,換個時刻他的思想又變化了,在一個人身上當中,你看到善惡的兩面,兩個人,善的一面現前是善人,惡的那一面現前他就是惡人。他的善我要學他,他的惡我不能學他,如果我有我要改,這叫會學,學習活活潑潑,不是死呆板的。只要你明白、懂得,佛家叫善學,你能夠善於學習,就會保持著永遠精進,不會衰退。在自己道業沒有成就之前,這是很重要,你要抓住機會。所以機緣,佛法講機緣,我們一般人講機會,這個機會不外乎好的老師、好的同學、好的學習環境。因為初學,功夫不到家,心做不了主,心不清淨,心不平等,他做不了主,做不了主隨波逐流,他隨著外頭境界轉,這就很可怕。所以親近老師善友,居住在好的學習環境,這比什麼都重要,這樁事情自己要認識清楚。

      成就的祕訣、成就的樞紐,世出世間法總不外乎定,這要重視。世出世間法的成就都在定,佛家講戒定慧,定是什麼?定就是專,就是一。怎麼樣得到定?知止而後得定。我們前面講真止、真觀,你不知止你的心就定不下來,止是什麼?放下,放下心就定了,始終定於一。古時候在沒有成就,老師當然自己沒有能力選擇,父母、家裡面的老人給你選擇老師,選擇老師是智慧。為什麼?觀察這個老師,他跟你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就是說善根福德因緣有相似的地方,你們聚在一起這有緣人,很投緣學習就容易。如果請的老師跟你格格不入,冤親債主合不攏來,他再有學問、再高明,你也學不到東西,不產生興趣。所以老人為子弟選擇老師,不是容易事情,那是真正的學問。所以為什麼有的老師教出來的學生,學生成名,真有成就;有的這些老師教的學生,學生不能成就,原因在什麼地方?這是老師跟學生的緣分,善根福德因緣,這裡頭的確是有大學問。

      我們很有幸,在這一生當中遇到真善知識,有緣碰到與自己相應的法門,自己有這個善根,善根是能信能解,這是善根;有這個福德,福德是肯學,永遠不放棄,這是有福;我們學習的環境,那是因緣。真正有善根、有福德,什麼樣的緣對你都是最好學習的環境。在順境裡面一切都稱心如意,善友,所接觸的都是你歡喜的人,好!你要不會學,這個環境很危險,為什麼?增長貪愛那就壞了,增長貪愛那將來是餓鬼道。要怎樣?在這個環境裡頭不起貪戀,我們貪瞋痴的習氣,在這個環境把貪斷掉。沒有這個境界現前,你說我不貪,沒有環境你貪什麼?在順境裡起貪心。逆境是你學習的好地方,你在這個環境斷貪、斷痴,不被環境所迷惑。逆境現前,環境不如意,處處都是障礙,遇的人不好,人都是冤親債主,都找麻煩,沒有一個人幫助你,善學的人,這也是個好環境,處在這個環境裡,把自己的瞋恚心斷掉,把自己的傲慢心斷掉,這就好。順境裡斷貪心、斷嫉妒心,逆境裡斷瞋恚心、斷傲慢心,不都是好環境嗎?

      這是我們看到《華嚴經》善財五十三參,他為什麼一生能圓滿成佛?沒有別的,他懂得這個方法,他統統用上了。所以《華嚴經》裡面講,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這善財童子,我們續了兩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所有的人,善人、惡人都是我的老師,都是我的善友,統統成就我,會學的人行。不會學的人不行,心隨境轉不可以,心隨境轉是什麼?見到善的他生貪愛,超過自己他有嫉妒。不善的時候他厭惡、他討厭,起瞋恚心、起傲慢心,那就錯了,學壞了;不會學的,順境、逆境全學壞了。怎樣才會學?這個學習的根就重要,我們今天講的基礎教育,扎根的教育。孔子的母親了不起,孔子很小,父親死了,母親把他帶大的,他的一生好學,他母親教的;孟子的母親也不亞於孔母,會教,孟子也是幼年父親過世。所以幼童的時代那個根紮得好,他就會學,他不會隨境界轉偏了,無論什麼境界他都轉得很正,轉得很善。

      所以中國人提倡的是「教兒嬰孩」,這個嬰孩是指的從出生到三歲。這個三年一千天這是扎根的,這個根紮得正,所以諺語講「三歲看八十」,到八十歲他都不會變,就是一生都不會變。我們這一代的人,這一代講全世界的,這不是指某個地區,這個時代全世界的人把扎根的教育都疏忽,不知道扎根。中國人把傳統的倫理道德疏忽,外國人把宗教教育疏忽,所以造成世界動亂,造成的災難重重。災難不是自然的,自然怎麼會有災害?哪有這種道理!所有一切災難是不善的感召。起心動念會影響山河大地,會影響一切眾生,佛經上常說,這個話真的是很難相信,如果不是深入經藏,哪個不懷疑?我們起心動念怎麼會影響到植物?怎麼會影響到礦物?山河大地是礦物,樹木花草是植物,怎麼會影響?不相信。所以我們很感謝日本江本勝博士,他最近這十幾年做的實驗,用水做實驗。水是礦物,我們講它無生物,實驗出來的時候水會看、會聽,會懂得人的意思。我們一個善的念頭給它,一個不善的念頭給它,它有反應,變成結晶的反應讓我們看到,善的念頭反應非常美,不善的意念反應很醜陋。這就證明我們人的意念、善惡的念頭影響山河大地,山河大地這種災難是人心不善念頭變現出來的,這個我們現在知道了。我們希望大自然,自然生態能夠恢復到正常,用什麼方法?斷惡修善。首先我們的身體正常,斷惡修善,因為你自性裡沒有惡,自性純淨純善。所有一切不善,那是迷失自性之後起了分別執著,自性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也沒有妄想,就是真心;起了這個東西之後,在佛法叫它做妄心,就不是真心。妄心做事就做錯了,所以才有這些現象現前,這現象都是自己造的,一切唯心造,善心造極樂世界,不善的心就造我們現在這個世界,能造的就是那麼一個心。

      所以今天解決問題,解決社會動亂問題,解決生態不平衡的問題,解決之道是在心,外面一切措施那是輔助。我們中國人講治病,標本兼治,念頭轉變這是治本,外面環境上可以用這些措施那是治標,如果單單治標不治本,問題永遠不能解決。單治本,我們也不顧治標,那個痊癒的速度比較慢,是能變得好,但是慢;標本兼治速度可以加快,所以要懂這個道理。這些道理只有大乘佛法、古聖先賢的教誨,它真有,為什麼還用它?他知道得透徹,他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今天怎麼樣去學,了解它都有很大的偏差,什麼原因?我們有分別執著,而且是嚴重的分別執著。這些道理要懂,要明瞭,所以經上講的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凡夫,六道凡夫我們的觀察都是不正確,你說為什麼不正確?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就看不到事實真相。

      就是剛才舉的比喻,我們的心,這個心水既骯髒又大風大浪,你怎麼能看得清楚?藉著科學儀器還是看走了樣子。科學儀器本來是可以幫上你的忙,因為你有分別執著,變樣子了,真的變了。就跟水實驗一樣,你看你一個善心,它那個結晶就那麼美;一個惡念,結晶就那麼醜陋,你看不到真相。取相是著相,這個相是現象,宇宙的現象、自然的現象、生命的現象、人生的現象,全用這一個字做代表。取相就是你對這個相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理就是自性,跟自性相違背,自性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現在的問題,妄想分別執著是非常嚴重,我們學了佛,懂得了,想把它轉過來,轉不過來。為什麼轉不過來?這個惡的習慣用得太久,印象太深刻。這不是一生一世的,生生世世,無始無明煩惱習氣,所以跟你講容易,真的叫你轉,難了。但是在理論上講知難行易,為什麼?放下就是。真有人跟我們做過表演,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放下了,這要知道。

      特別是我們這個階層的人,中下根性的人,釋迦牟尼當年在世的時候,他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參學,學了十二年。他是個非常好學的人,聰明智慧都超人,身分是王子,我們就能想像得到,當時他出去求學,無論是學術界、是宗教界,一流的高人都願意接見他、都願意教他。他真肯學,好學生,好學生那好的老師就喜歡,學了十二年。印度的學術講求禪定,用內功,所以佛家裡面講的四禪八定,四禪八定不是佛門的,是古印度當時社會上普遍流行的,特別在學術界跟宗教界都用這功夫,我們講坐禪,都喜歡用這個功夫。而且確實有人功夫很深,所謂四禪八定,你要是修成四禪你能見到色界天,色界二十八層天,欲界六層天你全看得到,這個空間維次統統突破了。下面你能看到餓鬼、地獄,鬼道很複雜,地獄也很複雜,你全都能看見,這不是假的。能得四空定那就更高,無色界天有四層,你也清清楚楚,但是脫不了六道,也就是說六道裡面的狀況一清二楚。

      我們了解這種狀況,很自然的會聯想到,六道從哪來?為什麼會有六道?六道之外還有沒有世界?我們能夠自然聯想到,釋迦牟尼佛他想不到嗎?肯定也是想到。但是這個問題沒有人能解答,所有宗教界、學術界都沒有法子,都解答不了。釋迦牟尼佛這才走到恆河邊上,在大樹底下再入定,入更深的禪定。定有八個層次,他入更深的,突破第八定,這就是經裡面記載的「夜睹明星,大徹大悟」,見性了,這三個問題全解決了,這個時候他三十歲。他徹悟之後,問題的答案全部了解,就開始教學,他很積極,不消極,開始教學沒有休息。一個人也教,兩個人也教,個人教,團體也教,幾百人、幾千人他也一樣上課,一、兩個人,一個不捨,慈悲到極處。教了四十九年,他老人家七十九歲過世的,我們中國人算虛歲八十歲,教學四十九年。那個王位他不幹,他是王子,原本是繼承他父親的王位不幹了,教學。所以你要是真正了解他、認識他,我們自然對他生恭敬心,佩服他,一生就做一樁事情,教育。所以他的身分你了解之後,你就曉得他什麼身分?職業教師。孔子教學才五年,完全放下,一心教學只有五年。釋迦牟尼一生教學,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他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家。他一生的行誼,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工作者,而且是義務的,他教學不收學費,有教無類,不分國籍、不分種族、不分宗教,只要你肯向他請教,沒有一個人不是誠懇的教導他,真是個好老師。現在把他看成是宗教的教主,這真叫冤枉,這錯了,他不是宗教,與宗教不相干。但是他的學生裡頭不少宗教徒,你讀《地藏經》上有婆羅門,那是宗教,《華嚴經》上的遍行外道是屬於宗教。印度那個時候宗教很多,佛經上記載有九十六種,所以印度古時候真的是宗教之國。這些宗教徒,宗教裡面的傳教師或者主持人,跟釋迦牟尼佛學習,他不拒絕,統統來歡迎,他是學校、是教育。

      但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校舍,都在什麼地方?山林樹下。他提倡苦行,為什麼?容易捨貪瞋痴,把這個放下。生活的方式是樹下一宿、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到外面托缽。托缽是很有意義的,接受別人供養一缽飯,接受不是白的接受,接受之後要跟他說法,他有什麼問題提出來,你教他。施主是財供養,一缽飯是財供養;接受這一缽飯的佛弟子們對施主是法供養,回報,有施有報。所以讓所有的學生天天有接觸群眾的機會,有幫助群眾解決問題的機會,他想得很周到,用的方法真叫善巧方便。我們認識他,你才能學到他真的東西,不至於學偏差。你要把他當神明去看待,你就錯了,那就變成迷信,就變成宗教。可是到今天,確實佛陀教育真的變成宗教,到寺廟裡面去拜佛、去祈福、去燒香,求發財、求升官、求保平安,搞這些,全錯了。還求超度,佛門裡沒這個事情的,可是真有超度這回事情。我剛剛出家的時候,出家住在寺廟,寺廟天天有經懺佛事、有法會。我就曾經請教過道安法師,那是個老和尚,那也是個講經的法師,我向他請教超度的事情什麼時候有的?為什麼會做這個事情?他告訴我,這個事情的起源是唐明皇。唐明皇因為寵愛楊貴妃,引起一次國難,嚴重的國難,安祿山造反。這是幸虧郭子儀把這個動亂平定,平定之後在許多這些戰場死亡的軍民很多,所以唐明皇就在每個戰場建個寺廟,開元寺,唐明皇的年號是開元,就開元年間建的寺廟,建寺廟是什麼?就是追悼陣亡的死難軍民,這是個好事情,所以請法師誦經追悼,那個時候是追悼會。國家這麼一提倡,民間老人過去,都去請法師回家來念經,念經以後就變成超度,起源在這裡。那個時候是附帶的,這不是佛門正式修行的功課,不是!因為國家遭這個大難,這麼多人死亡,是這麼個意思。

      現在就喧賓奪主,把這個東西當作是佛門的正事,佛門的教育疏忽了。以前佛教的寺院庵堂是學校,現在學校教學不辦了,專門辦這個,那就變成宗教了。我想道安法師說的,這是很有道理。但是真正變成,就是寺院裡不教學,專門搞這個這很晚,大概總是清朝道光、咸豐之後的事情。因為我們在乾隆看的時候還是教學,這清朝初年,像康熙、雍正、乾隆的時候,道風、學風都非常盛,嘉慶、道光、咸豐之後,那真叫一代不如一代。所以我們想,佛教變成了宗教,絕對沒有超過三百年,應該是在清朝嘉慶以後才逐漸變成那個樣子,一直到現在,這個教學完全看不到。所以這些事情我們都要知道,才不至於對佛教產生誤會。所以現在這個社會上,佛教,我在美國講的時候,我把它講成有四種不同。一個是傳統,我們走的路子是傳統,真正從經典裡面學習釋迦牟尼佛的教誨,一絲毫迷信都沒有,求智慧。佛陀教育的目的,就是教我們了解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大方向、大目標,全世界所有的哲學、科學都是在研究這個,佛法也是這個東西。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的時候,他說「佛經哲學是全世界高等哲學」。我們通過這五十多年的學習,真的一天都沒有放鬆,我們知道不但是高等哲學,也是高等科學。《華嚴經》上講的這些科學,都是現代科學還沒有達到的。現代科學是兩個極端的發展,講太空物理,《華嚴》比它講得好;講量子力學、講基本粒子,《華嚴經》講得比它透徹。在實用的方面講,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佛經裡圓滿的倫理、道德、因果,它真能解決問題。可是因為外面有個非常不利於佛教的幌子,就是宗教、迷信,讓許多人不願意接觸,不願意碰它。這麼好的東西,你說多可惜!真正能解決問題。

      難得英國湯恩比博士,他在七十年代,他說過一句真話,要解決二十一世紀世界上的社會問題,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這個人清楚,他明瞭,他說話那個時候大概已經七十多歲,他是八十多一點過世的。雖然他曾經呼籲,很多學者們知道他曾說過這句話,依舊是把佛教當作迷信,很少接觸。包括聯合國雖然講平等、講自由、講尊重,實際上還是不接觸,不願意接觸。我們在二00六年費了不少力氣,在聯合國做了一次,宗教界的人士當時有九個宗教參加,為世界和平做了一次祈禱,頭一次非常有效果。現在聯合國裡面成立一個辦公室,不排斥佛教。所以佛教真正能夠發揚光大,讓大家相信,必須要做出來給人看,光是講沒有用。佛的經典確實有相當的深度,不是一般初學人能夠透徹了解,要做出來!

      我們湯池落實《弟子規》,如果不做出來,聯合國不相信;做出來之後,他相信了。佛教也要我們做出來,從哪裡做起?從我做起,不要靠別人,別人靠不住。所以我們要發心,從我做起,從我這個寺院做起,從我這個小鎮冶父山鎮做起,真正落實了,佛教就放光。我相信全世界都會重視,都會來學習,這是我們想像得到的,會成為事實。這首偈子沒講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