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452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四五二卷)  2005/10/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452

      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菩薩問明品」,第十佛境界甚深,文殊菩薩偈頌第八首。我們先把經文念一遍:

      【非識所能識。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淨。開示諸群生。】

      清涼大師的註解,第一句我們在前一堂課學習了,現在我們繼續看下面第二句。「了別即非真知,故非識所識」,這個還是偈頌裡面第一句,『非識所能識』。為什麼?《鈔》裡面說得很好,「了別」這兩句,剛才我們念的這兩句,「雙會南北宗禪」,南宗是惠能大師傳的,北宗是神秀大師傳的,南北二宗所講的大意。「以通經意,此句即遣南宗病也,謂識以了別為義,了見心性,亦非真知」。識是了別,不是分別,分別是第六意識,了是明瞭,別就是分別。所以八個識都有了別的意思,阿賴耶、末那、意識、前五識(眼、耳、鼻、舌、身)都有了別的意思,了是明瞭。

      分別力量最強的是第六。我們眼睛睜開看一切東西明明瞭瞭,確確實實裡面不起分別心,也沒有執著心,就像鏡子照外面境界一樣。才有分別,就落在意識裡面去了。眼見色,耳聞聲,如果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落在意識,只是眼識的功能,了別。但是他一定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阿賴耶識,所以阿賴耶識叫根本依。沒有阿賴耶識,前面七識都不會生起,決定有阿賴耶。但是一有分別就統統都起作用,八識五十一心所都起作用。所以,了見不是真知,那是什麼知?分別知,這裡頭講得很微細,不是真知。

      「淨名云」,《維摩經》裡面講的,「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個地方「依智不依識」,他說得很好,「謂分別名識,無分別名智」。現在此地講,「有了別之識,故非真知,真知唯無念方見」,不容易。無念還有一種不見的,不見真知的,那是什麼境界?無想定。無想定專修無念,念雖然沒有,他並不能了知,他沒有智,墮在無明裡頭,那就修錯了。這個事情難,愈是向上愈難。你說有知,有知是分別,錯了;無知,無知是無明。無知,但又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那叫真知。《般若經》上講得好,「般若無知」,無知就是無分別智。你去問他,向他請教,他無所不知,那就是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沒有人去碰他的時候,無知。

      像釋迦牟尼佛沒有人問他的時候,真的,他自己心裡頭是一念不生。你問他,他起不起念頭?他也不起念頭,也是一念不生,隨問隨答,那叫真知。隨問隨答,絕對沒有通過思惟,沒有通過想像,我們今天講思慮,沒有。隨問隨答,真實智慧,叫後得智。這兩句話你合起來念,你慢慢去體會,「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末後這一句說「真知唯無念方見」,南宗是以無念為宗,就是修行的宗旨,惠能大師。

      所以真知,了別非真知;識,識是了知,所以了知也不能知。下面說「非識所識」,非識,識是意識心,八個識也沒有辦法知道。這就是大乘教裡常講的,真知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語說不出,也不能想,你一想就落在意識,意識跟它隔一層。意識功能很大,能夠緣虛空法界,就是緣不到自性;真知就是自性,緣不到。一定要轉識成智,它才能夠證得,轉識成智是相宗修學的宗旨,轉八識成四智。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圓是圓滿,鏡是比喻,像鏡子照外面的境界,大圓滿的鏡子;遍法界虛空界,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不清楚,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瞭瞭,用這個來形容。是不是真的?給諸位說,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現在的科學家發現確實有這個道理,但是事實現在科學技術上做不到。科學家給我們提出,這是在推論上提出來一個現象,時間、空間不是真的。在某種條件之下,時間等於零,空間也等於零,零就是沒有。如果時間沒有了,過去、未來就沒有了,我們講過去無量劫,未來無量劫,你統統都看到,障礙沒有了。大圓鏡就是這樣的,能看到過去,能看到未來。空間沒有,十方就沒有了,距離沒有了;幾十個光年,幾百個光年,幾億個光年,都在面前,沒有距離了。諸位想想看,沒有距離,沒有先後,這個才叫大圓鏡。

      現在科學家怎麼樣去突破空間跟時間?知道這個東西不是真的,可以突破的,不知道用什麼方法突破。這個大乘教裡頭有,諸佛菩薩突破了,阿羅漢也突破了。這到底是一回什麼事?科學家只知道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實在說突破時空,古時候的婆羅門教也做到了,當然突破的時間有限,突破的空間也有限,他真突破了。譬如經上跟我們講,阿羅漢能知五百世以前的事情,五百世以後的事情,就是他突破的時間是五百世。過去五百世,未來五百世,這一段他沒有障礙,五百世再往前面去他就不知道了,阿羅漢。

      時間如是,空間也如是,世尊告訴我們,阿羅漢的天眼能見一個小千世界。佛家講世界有小千、中千、大千,小千世界多大?一個單位世界,這是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現在科學家發現的銀河系,銀河系是個單位世界。一千個銀河系叫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然後再以小千世界為單位,一千個小千世界,就是一千再乘一千個銀河系,是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再乘一千。阿羅漢最大的能力只能見到一個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再遠的距離他見不到,阿羅漢的能力。

      普通阿羅漢只能見小千世界,換句話說,他的能力能見一千個銀河系。一千個銀河系裡面,無論是哪個世界,哪個星球,他看就在面前。經上講「如觀掌中菴摩羅果」,就好像手掌上拿個水果,那當然看得很仔細。他看一千個銀河系,就像看掌中的菴摩羅果一樣。空間無有邊際,再往前推見不到了。所以,時空不是真的。

      時空從哪裡來的?科學家就不知道了。空間的維次,科學家證實確實存在,不同維次的空間。古印度是宗教之國,比佛教早很多,佛教到現在,中國人的記載三千年,外國人的記載是二千四百九十九年,明年是二千五百年。中國人中國書籍裡記載的,今年是三千零三十三年,相差五百多年。這個我們不去管它,所說都有根據,都不是隨便說的。但是,這個現象怎麼產生的?一真法界裡頭沒有這個現象。古印度的我們今天講高級的宗教,都修禪定,所以六道輪迴不是佛教說的,是他們講的。到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六道所以然,佛說出來了。

      六道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佛把十法界,十法界的業因當然非常複雜,無量因緣,無量因緣裡頭總有一個最重要的因是什麼?佛把這個給我們說出來。講十法界,十法界的佛法界裡頭,第一個因是平等,平等心,這個我們要記住,要牢牢的記住,平等心是佛法界。六度心是菩薩法界,六度是慈悲心,菩薩法界。因緣心是緣覺法界,十二因緣心。四諦心是聲聞法界、阿羅漢法界,我們稱為四聖。再下面就是六道,天道是十善、四無量心的法界,天人修十善業,我們要記住。你要想生天,天人沒有瞋恚,如果還發脾氣,見到人面色還很難看,你決定不能生天,天人沒有發脾氣的。瞋恚完全伏住,不起作用了,色界天以上,初禪以上沒有了。欲界天裡面,夜摩天以上,夜摩、兜率、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愈往上去,瞋恚的念頭愈薄,不起作用。看得到有一點點起作用的,已經很微少,是忉利天,四王天就嚴重一點,愈往下愈嚴重,愈往上愈淡薄。

      瞋恚這個煩惱嚴重,瞋恚心重是地獄法界。常常發脾氣,見這個不高興,那個不高興,不是好事情。你看天,十善、四無量心,上品十善,四無量心是慈悲喜捨,天道!人道是五戒心,就是十善五戒,你真正是這個心,存這個心,不殺生、不偷盜。不殺生就是絕對沒有傷害別人的念頭,包括一切動物、植物,決不是無緣無故去傷害它。佛在戒經裡面告訴出家學生,「清淨比丘不踏生草」,你愛它,這就是慈悲心。草長得很茂盛,你從它上面走過,你怎麼對得起它?所以有路一定要在路上走,不可以在草地上走。除非一定要通過,沒有路,行,叫開緣,那是不得已走過的。這是對於植物的愛護,對動物更不必說了。

      不偷盜,決定沒有佔別人便宜的念頭。前天有個同學來給我說:新加坡準備開賭場。賭博就是佔人家便宜!這是在佛法裡頭決定禁止的,不可以賭,賭博的念頭是盜心,用這種不正當的手段奪取別人的財物,盜心。不邪淫,淫欲心;不妄語,不飲酒。前面四條叫性戒,你不受戒犯了也有罪過,你受戒之後犯,兩重罪過,有個破戒的罪。但是不飲酒這一條叫遮罪,飲酒本身沒有過失,為什麼佛要制定這條戒?酒醉亂性。所以酒這一條戒是預防,怕你犯前面四條。酒醉之後,往往你迷失本性,造殺盜淫妄,所以它是屬於預防的。這是佛制定五戒。五戒十善心,中品十善,人道!

      畜生道第一個業因是愚痴,就是是非善惡顛倒,把善的看作是惡的,惡的看作是善的,邪的以為是正,正以為是邪;真假、是非、善惡、邪正搞不清楚,迷惑顛倒,畜生道。餓鬼道第一個業因是慳貪;地獄道第一個業因是瞋恚,嫉妒、瞋恚,墮到地獄去了。無量因緣,佛給我們說最重要的一個因緣,那我們知道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心一起來是什麼心;如果是貪瞋痴就是三惡道,如果是十善、四無量心,那你是人天。在中國,起心動念都是倫理道德,人天。上品的倫理道德生欲界天,中下品的不失人身,來生還能得人道。

      六道輪迴就這麼回事情,佛把它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六道,科學家講的不同維次的空間,從哪裡來的?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妄想分別執著是能變,能現、能變。於是我們就明瞭,如果把妄想分別執著捨掉,空間維次就沒有了,就這麼回事情。所以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也就是說執著沒有了,六道就沒有了,他還有分別。雖然沒有執著,他有分別,於是分別變現出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四個階級都有分別,愈往上去分別的念頭愈薄,愈淡薄。到佛法界的時候幾乎沒有了,這個時候就是大徹大悟的邊緣。他功夫再往上進一步,分別斷掉,無明破一品,十法界就沒有了,他就到一真法界去,就是華藏,到華藏世界去了。

      華藏世界裡面完全用的是真心,就是此地講的真正到無念,無念就是沒有起心、沒有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叫無念,自性裡頭的般若智慧現前,真知。他這個地方是問,「如何是佛境界知」,問這個問題,這答覆出來了,真知。換句話說,十法界裡面沒有真知,超越十法界,真知現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法身裡頭本來具有的般若、解脫統統現前,法身、般若、解脫叫三德祕藏,這三德都現前了。

      法身是一切現相的理體;般若是智慧,一切悉了知,這是自性般若,沒有不知道的,全都明白,決定沒有一樣是錯誤的,正確的明瞭;解脫是大自在,煩惱斷盡了,得大自在,法身菩薩。四聖法界裡面有相似的解脫,佛門裡常講,阿羅漢證得半個解脫,法身沒有,般若沒有。我們讀這首偈就明白了,也知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怎麼修法。修行在哪裡?不是在佛堂裡面對著佛菩薩形像,敲著木魚念經,不是,那是做樣子。也不是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掛在嘴裡,也不是天天去磕大頭。

      但是一天到晚把佛號掛在口邊,是八萬四千法門裡頭一種方法,關鍵是你會不會?人家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你也跟著念一句;人家一句阿彌陀佛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個罪都滅不掉。什麼原因?不會,不會用心;人家念的會用心,我們念的不會用心。什麼叫會用心?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把分別執著念掉,那叫會念。不會念的,念阿彌陀佛裡頭有分別、有執著,不會念;不會念的沒有功德,會念的有功德。會的程度又不整齊,不一樣,所以功德大小不相等。幾個念佛人懂這個道理?

      真正功夫用功之處是在生活,是在工作,是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個時代,世界上許許多多的衝突發生,有不少同學來問我,這種衝突怎麼化解?那你就想,衝突怎麼發生的?你把原因找到,然後把原因消除,衝突不就化解了嗎?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衝突真正的起因在對立,那我們想想,我們自己冷靜去思惟、去觀察,我跟人有沒有對立?我、你、他,就對立了;我不是你,我不是他,一對立,煩惱起來了。起什麼煩惱?貪瞋痴慢起來了,我總比別人高一等,別人總不如我。

      從前李老師給我們講經的時候,舉比喻說,說得好。李老師說傲慢哪個沒有?在古時候,街上討飯的叫化子都傲慢。你仔細去觀察,他雖然是坐在那邊托個飯碗在那裡討飯。富貴人從他面前經過,他看一看,哼一聲,「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有幾個臭銅錢而已」,你看他說話多傲慢!他沒有瞧在眼裡。李老師給我們提起,我們想想小時候在家鄉有要飯的,真的是這樣的。所以《禮記.曲禮》裡面講「傲不可長」,儒家是講人道,不是講出世,出世這個傲不可以有。沒有講出世的,都知道有傲慢,希望傲慢不要再增長,這就很好,傲慢再增長就不好了。所以它不斷煩惱,它伏煩惱。佛法是斷煩惱,不僅是伏,要斷,不斷不能成就,一定要斷煩惱。

      這個地方你就知道佛跟儒不一樣,儒家能伏住,克服住,就很滿意了,就是君子,就是聖賢。佛法不行,佛法你說不斷見思(貪瞋痴慢都屬於見思煩惱)你就不能夠超越六道,你就不能證得阿羅漢果,一定要斷煩惱。煩惱斷了,見思煩惱斷掉了,也就是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執著沒有了,這就超越六道。超越六道,這是四聖法界,四聖要斷分別,塵沙煩惱,分別要斷!不是伏。

      我們現在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認真去練習,練不執著、不分別,什麼都好,菩薩教我們隨緣、隨喜。你看「普賢十願」教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就在這個裡面成就定慧。你看一切眾生的造作,造善也好,造惡也好,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這是慧;見到,聽到,接觸到,心裡如如不動,那是定。他造的惡,他造的善,他有什麼果報,他有什麼,清楚,沒有一樣不清楚,如如不動,這叫功夫。我們一般人沒有這種功夫,看到他就要起心動念,看到他就要講話,看到人做好了他會歡喜,看到人不好的時候他要批評,沒有定功,沒有智慧,所以他的反應是喜怒哀樂。不像有修行、有功夫的人,他的反應是如如不動,清清楚楚,明明瞭瞭,如如不動,那怎麼會一樣?如如不動的往上升,起心動念往下墜,差別就大了。真知、真心,意識緣不到。

      下面,底下這一句,「瞥起亦非真知,故非心境界」。這是講,他小註裡頭有,這是解釋第二句「遣北宗」,北宗是神秀大師這一宗。「北宗以不起心為玄妙故,以集起名心,起心看心,是即妄想,故非真知,是以真知,必忘心遺照,言思道斷」。這是講「言」是言語,「思」是思惟,佛門常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思道斷就是心行處滅,言道斷就是言語道斷,他這四個字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真心就顯現了。

      北宗用的功夫是教人看心,你看著你的念頭,看念頭的起滅,所謂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他用這個功夫。也很難得,不是容易事情,一天到晚照顧你的念頭,這個心是念頭。不管是善念、是惡念,不要去管這個,念頭一起就要把這個念頭化解掉。他們用的是什麼?觀心的方法,參究的方法。還有禪宗用念佛的方法,他不是像我們這樣持名念佛,他是用念佛的方法把念頭打掉。念頭才一起,譬如我們用念佛的方法,無論善念、惡念,只要念頭一起來,第一念起來,第二念就覺悟了,「阿彌陀佛」,把念頭打掉。讓你心裡頭起心動念就是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其他的念頭,善念、惡念都不起,這個功夫叫成片。念佛人念到這種功夫,這個功夫不難,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你只花個二、三年的時間,一定可以達到。到這個功夫,往生極樂世界你就有把握,就真去得了。

      一般念佛的人,你自己想想,你起的是什麼心,動的是什麼念?如果你起心動念是貪瞋痴,是自私自利,是損人利己,你必定是三途,人身得不到,這才是事實真相。如果起心動念都是倫理道德,不是損人利己,這個念頭是人天念頭,你來世在人間得大福報。福報再大的,超過人間,你就到天上享福報去了。你不為自己,你能夠捨己為人,天人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如果你是普度眾生的心,起心動念是六度、四攝、四無量心,菩薩,你在那裡修菩薩道。如果你起心動念是平等的,佛道,這叫真正會用功!

      你往哪裡去,看你起心動念,起心動念要養成習慣。養不成習慣,你念頭太複雜,太雜太亂,自己也不曉得起什麼念頭,大概多半都是畜生道去了,愚痴!你明白這個道理,你仔細去觀察我們周邊一些親戚朋友,你仔細看看他們將來到哪一道?大概多數都是三途,現在這個社會。從前社會風俗好,多多少少都還受一點倫理道德的教誨,人天道的人不少;現在倫理道德沒有了,這個沒有,人天道的人少了,三惡道的多了,都是搞貪瞋痴慢,對於聖教懷疑。貪瞋痴慢後頭就是疑,這個疑是對聖賢教誨不能信受,所以果報都在三途。

      沒有偶然的,連二次大戰中葉的時代,美國有個預言家凱西,很有名,世界上很多人都知道他。我看過他的報告,他曾經說了一句話,我很同意。他說全世界任何一個人一生當中所遭遇的,決定沒有一樁是沒有因而突發的。這句話說得好,統統都有因果!我們走在馬路上,完全是個陌生人,觀光旅遊到一個地方去玩,從來沒去過。走到馬路上有個人對你笑一笑,跟你打個招呼,不認識的,馬上走過了。不是偶然的,都有前世的因果。他對我們笑笑,前世我們也曾對他笑笑,這一世遇到,他對我們笑笑。還有也常見的,素昧生平,不認識,看到你很不滿意你,那個表態是討厭你。也沒有什麼,馬上就過去了。沒有一樁事情沒有前因後果,所以佛家才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果報現前,害怕了,害怕沒有用;菩薩不怕果報,菩薩怕造因。所以菩薩真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他非常小心謹慎,盡可能避免過失,將來就沒有惡報,這是應當要學的。

      所以偶爾起心動念,偶爾這是假設,「瞥起」就是偶爾,沒有作意,我們講沒有想到,偶然的。這種情形都不是真知,不是心的境界。這一段後面註得很多,意思還沒講完。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坐。我們繼續看清涼大師的《鈔》,接著看。下面他引用《勝天王般若經》裡面的一段話,我們把它念一念。「故勝天王般若問云,云何菩薩修學甚深般若,通達法界」,這是勝天王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的,他提出這個問題。我們看世尊怎麼答?這一問一答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佛告勝天王言,大王,即是如實」,這個話勝天王沒聽懂,我們也聽不懂。勝天王又問,「世尊,云何如實」,什麼叫如實?其實「如實」這兩個字意思很深,他不懂,我們也不懂。再看下面,「大王,即不變異」。什麼是如實?如實就是不變異。「世尊,云何不變異?大王,所謂如如。世尊,云何如如?」你看問的人,世尊給他解答,都不懂,我們也不懂。

      我們再看底下世尊怎麼答覆,「大王,此可智知,非言能說,離相無相,遠離思量,過覺觀境,是謂菩薩修行甚深般若,了達甚深法界」,這段話我們聽起來好像能體會到一些。你體會得一些,你就曉得經典上常講的「如如」是什麼意思?「如實」是什麼意思?「不變異」是什麼意思?你逐漸逐漸就能體會了。我們看世尊這段答覆。「此可智知」,實在講這句話意思很深,真實智慧通達明瞭。我們今天說的「真實智慧通達明瞭」,跟他的意思一樣不一樣?不一樣,為什麼?我們今天這個真實智慧通達明瞭,是從分別執著裡頭說出來的。他那個境界裡頭,不但沒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都沒有,這個境界我們就無法體會。

      佛跟菩薩一問一答,我們在旁邊聽,好像是懂得了,其實一竅不通。這個境界能不能體會到幾分?少分,百分之一、二分。能夠體會到百分之一二,不錯了,很難得了。再要往深入的話,那就「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以說唯證方知,你自己不入這個境界,講不出來的。什麼人能講?彼此都有這個境界,他們談就好談。而實在講,彼此都入這個境界,有沒有言說?沒有!佛與諸佛在一起,個個都入定,宗門裡有句話形容,「口掛牆壁」,牆壁釘個釘子,口掛在那個地方,沒話說!佛跟菩薩在一起有話說,因為菩薩有問,佛就有答;佛跟佛在一起,沒有話說,佛佛道同,都是契入那個境界。

      再跟諸位說,《金剛經》上講的「諸佛如來」,江味農居士的註解,這個「諸佛」,諸是指四十一,四十一種不同的佛叫諸佛。佛怎麼有四十一種?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上面妙覺,總共四十二,這四十二尊佛在一起都沒有話說。為什麼?都是不起心、不動念,你還有什麼話好講!不但沒有話說,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心行處滅,這個境界裡面還有四十二個等級,這怪事!這四十二個等級從哪來的?無始無明習氣厚薄不一樣,分成四十二個階級。習氣怎麼斷?隨著時間慢慢斷,沒有方法,一用方法,錯了,你一有方法馬上墮落。為什麼?一用方法決定就起心動念。

      所以這個境界,一真法界的境界裡頭,他們用的什麼功?大乘教裡叫「無功用道」,又說「此處用不得力」,一用力錯了,完全錯了。那怎麼辦?任運,隨其自然,很難體會!李老師給我講這個境界,他用撐船來做比喻。我們年輕時候,抗戰期間逃難,就見得太多了,我們自己也去撐過船。都是坐小的風帆,一個帆,小帆船,在長江、在洞庭湖,小船。快要靠岸的時候,帆扯下來,搖櫓,現在人很少人看見過,沒有看到這個的,香港已經沒有了。距離岸邊大概幾丈遠的時候,在我們現在一般講差不多是十公尺,十公尺這個距離,我們撐的竿也要放下。船快靠岸了,竿也放下,船自自然然的往前面漸漸靠岸;如果你這個時候再一撐,它就衝到岸上去了。距離十公尺的時候就不能用力,讓它自己靠岸,這一段期間就叫做無功用道。

      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慢慢慢慢的,無明習氣慢慢斷,再慢慢的往上提升,就像這個境界,用不得力。用什麼方法?沒有方法,自自然然的。需要多少時間把四十一品無始無明習氣斷盡?佛跟我們講三大阿僧祇劫。我們相信佛不是妄語,你想想看,習氣多難斷!無明習氣難斷,塵沙習氣、見思習氣,都難斷。所以我們見到有很多人習氣不好,性情不好,你要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不好斷。見思、塵沙習氣靠什麼斷?好學,這個就是有方法,無明習氣沒方法,宗門的話「向上一著」,沒有方法。

      雖然說沒有方法,還是有方法,方法就是「此處用不得力」。如果給你說穿了,就是普賢菩薩的兩句話,「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為什麼?這四十一位諸佛如來沒有不教化眾生的,哪個地方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感應道交。感應道交,教化眾生,都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換句話說,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應化在十法界,破四十二品無明習氣。我們要不學《華嚴》,怎麼會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了解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今天跟一切人事物相處就能做到什麼?見怪不怪!無論在哪個地方都能保持著心平氣和;心不平、氣不和,是見思、塵沙煩惱習氣在作祟,就這麼回事情。或是有意,或是無意,全是無明習氣在擾亂,所以讓你的心不平,讓你的氣不和。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一定要知道遵守佛菩薩的指導,對我們決定有好處,好學。

      怎麼學法?讀經、改過,天天要發現自己的過失,看到別人的過失,回頭想想我有沒有?一想果然有,有趕快要改。別人那是一面鏡子,他是我的善知識,他要不這樣的表現,我自己不知道反省,自己有過不知道。看到別人形象有好處,想想我有沒有?有,這是好事情,要努力,更精進,多做好事。所以,外面境界全都轉過來了,都幫助自己向上提升,這個人叫會修行,真的會了,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統統是善知識。契入這個境界,我們提出來「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你才會懂。為什麼是生活在感恩的世界?生活在感恩世界,就是江本勝博士對水實驗裡頭最美好的結晶,這是性德的流露,這不是煩惱。所以他只能以智知,非言能說,言語說不出的。

      天王,你看看,問了多少次,佛怎麼個答法?答不出來。問到最後,什麼叫如如?佛才說出來,不是言語能說得出的。如是什麼?第一個如,就是真如本性,第一個如是能現、能變;第二個如是法界,所現、所變。所現所變跟能現能變是一不是二,如如。這個比喻還是用「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能體會到。如就是指自性,一切萬事萬物,哪一物不是自性?你不省悟,不懂,不知道他說些什麼;真正契入之後,你會點頭,明白了。這個明白就是智,不是識,識不行,『非識所能識,亦非心境界』。這是講到真如理體。

      「離相無相」,這句話也不好懂。相在不在?相在,就像我們現在螢幕上的畫面,這是相;離是不執著,決定不能夠執著這個東西是有還是沒有,有是執著,沒有也是執著。真相是什麼?真相是放下執著,你才能見到真相。不是說我現在不執著這個相,你執著「不執著」,你還是執著,你還是見不到事實真相。必須二邊都要放下,二邊不著。二邊不著不有個中道嗎?二邊跟中道又對立,真心本性裡頭沒有對立的,所以祖師不得已才說「中道不存」。你想想看,他這些話什麼意思?沒有別的,把你對立的念頭打掉;心裡頭沒有對立,真相就現前。離相是離有相、離無相,有無統統都要離,然後相即無相,無相即相。離即同時,有無不礙,或是有無不二,這才真正體會到諸法實相。

      後面兩句,「遠離思量」,這一句對凡夫說的。凡夫總是起心動念,總是有思,量就是分別,總沒有辦法離開分別執著,這是凡夫,六道凡夫沒有辦法離開思量。過是超過,超過覺觀的境界,覺觀是四聖法界,有覺有觀。我們在前面跟諸位提到過的,宗門功夫的三個階段,觀照(這個觀就是觀照)、照住、照見,這三個階段,超過了。如果不能超過,還是有覺有觀,《心經》裡面講,「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他還有照有見,是不是如來智慧?不是,菩薩智慧,觀自在菩薩,不是佛,不是如來,如來超過了。你就從這裡想想這個味道。

      實在講,這觀自在菩薩是哪一位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多了。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他是哪個階級的觀自在菩薩?初信位、二信位、三信位、四信位、五信位、六信位、七信位,觀照;七信以上,七信、八信、九信、十信,照住;圓教初住以上,照見。照見就是真佛了,給諸位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圓教初住就照見。照見這個話是對我們說的,菩薩自己有沒有念頭?沒有,如果他還有照見,他是十法界裡頭的菩薩,在我們《華嚴經》來講,七信位以下的,這個地位不高。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面,有參訪觀世音菩薩,那個觀世音菩薩是什麼階段?經上說得很清楚,第七迴向位。《楞嚴經》第六卷「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這個觀世音菩薩是什麼地位?初住菩薩,比十信位再高一層。都是觀音菩薩,不一樣。怎麼會觀音菩薩不一樣?觀音菩薩是個普通名詞,譬如我們說學生,菩薩是學生,觀世音好比我們說哲學系,哲學系的學生。菩薩是學生,觀世音好比哲學系的學生,有一年級的、有二年級的、有三年級的、有四年級,有研究所的,有碩士班的,有博士班的。你就明白了,原來觀世音菩薩是個普通名詞,不是專有的,誰修學這個法門誰就是觀世音菩薩,他代表一個科系。這個科系裡面主修的就是慈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專門修這個,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地藏菩薩亦復如是,那是另外一個科系,用我們現在的話,好比是倫理科系。因為他主修的科目是孝親尊師,就是我們今天講孝悌忠信,他主修這個,我們稱為地藏菩薩。雖然學科裡面決定有聯繫、有共同的,偏重不一樣。入門,入門要從地藏入門,孝悌忠信,從這兒入門。然後再提升就是大慈大悲,仁慈博愛,觀音菩薩代表這個。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普賢菩薩代表實踐,都不是專指一個人。

      所以現在很多人都搞錯了,觀世音菩薩到底是男的、是女的?這都是妄想分別執著。你說念這個科系的人,這裡頭的學生到底是男的、是女的?哲學系的學生是男的、是女的,是老的、是少的?男女老少統統都有,甚至於各行各業裡頭也都有,不是一個身,不是一個人。像佛教的這些基本的常識,現在都模糊了,一般人都不懂。到廟裡面去燒香,去許願,求升官發財,能求得到嗎?求不到!那叫迷信。可是我的老師教導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當時聽到這個話,我說是真的嗎?老師說真的,怎麼是真的?他就說了,有求的理論,有求的方法,如理如法,哪有不應的道理?

      我們這才明瞭,你要求觀世音菩薩到哪裡求?經典裡頭求。觀音有三部經,這三部經都不是獨立的,都是附屬於大經裡面,要按次序來跟你講。第一個是《楞嚴經》裡面「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這是第一部,講觀世音菩薩是怎麼樣修成的,第一部。第二部裡面,觀世音菩薩怎樣自行化他,《華嚴經》上的「第七迴向菩薩」。第三部是《法華經》裡面的「普門品」,專講觀世音菩薩怎麼樣幫助一切苦難眾生,救苦救難。你要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去修學,那就有求必應。你要不懂得這個道理,不知道用什麼方法來修學,你存僥倖的心理,想升官發財,「我升官發財回來再還願,你保佑我發一百萬的財,我會拿一萬來供養你」,這是賄賂!跟佛菩薩談條件,把佛菩薩也當作貪官污吏,有罪!沒有好處。你這個心態去拜佛、去許願,侮辱佛菩薩,你怎麼會有好報?哪有這個道理!

      我們要依照佛菩薩的教誨,依照佛菩薩的指導,那真的是有求必應。老師教給我,我用了五十四年,五十四年當中確確實實有求必應。可是要記住,沒有一樁事情是為自私自利求的,為自私自利不會有感應。為正法久住,為眾生福祉,佛法講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為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為一切眾生破迷開悟,有求必應。我從來沒有為自己求過,我也沒有做過這個試驗,沒有必要。眾生有福,我就有福;眾生覺悟,我當然也覺悟了,何必為自己?

      所以,學佛有沒有成就,關鍵在老師。佛法是師道,你沒有一個好老師指導,你怎麼會有成就?《阿難問事佛吉凶經》,第一樁事,釋迦牟尼佛給阿難講,實在說就是給我們大家講,學佛第一個要求明師;明不是名氣很大,明是光明的明。你要有明師指導,頭一個條件!所以佛法是師道。你要找個好老師,這個老師有修有證,他指導你決定不會走錯路。可是在末法時期,有修有證的人沒有了,這怎麼辦?再不得已而求其次,有證的人沒有,找到什麼?有修,真正有修的人,也不至於有重大的錯誤,真正有修的人跟他不會走錯路。再有一種,這是更不得已的,修也沒有,他能解,就是講有解無行。真修的人是有解有行,好老師。有解無行,他解得不錯,為什麼?他跟的老師是有解有修的,所以他所學的東西、教的東西沒有違背老師。我們怎麼知道他講得不錯?經典來印證,他所講的確實佛在經上講過;佛沒有講過的,他胡說八道,那是造謠生事,那就不是真的。那種老師不能跟,你要跟,他會把你帶錯路。所以跟老師要小心謹慎。

      有疑惑一定要問清楚。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十年,只有一次老師講的東西我有疑惑,我向他老人家請教:你講的這個東西,還是你自己意思,還是有經典做根據?有經典做根據,叫我去看經,這個對!我們做學生的態度也正確,不是隨便問。老師講的有疑惑,我們自己要求經典來印證。經典太多,我們初學,讀的太少,有時候真的找不到,這才向老師請教。真正好學,真正求學,老師清楚,不會怪你,不是故意刁難,是真正想求明瞭通達。師資之道從這個地方建立。

      這是講菩薩修行甚深般若,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曉得在日常生活當中怎麼做。務必要放下成見,現在人講成見,成見是什麼?就是分別執著。希望都能隨順眾生,只要不是太大的過錯,小毛病隨順他,沒有大妨礙。為什麼?他歡喜,我們對他很尊重。樣樣都不能隨順,都要堅持自己的意思,一定要照我這樣做,你的事情做不成功。為什麼?別人不服。你的意見再好,他將來以後什麼意見都沒有了,你叫我做,我就做;你要我不做,我就不做。你不推,他就不動,那你多累,你多辛苦!真正有智慧,有修養的人,他所帶的人自動自發,你的事業會成功,你會做得非常愉快。

      我們看看前清開國的帝王,很少開會,天天上課,高明到極處。禮請儒釋道三教的學者專家,到宮廷裡面來講經說法,皇帝帶后妃、文武百官,天天聽課。諸佛菩薩、聖賢人教我們怎麼生活,教我們怎麼工作,教我們怎麼處事,高明到極處!這是我們應當學的。三天不上課,毛病就出來了,特別講現代這個時代,三天不上課是古人講的,「三日不讀聖賢書,面目可憎」。現代人一天不讀聖賢書,面目全非,煩惱習氣全出來了。

      我們道場在此地建立,我們的同學,道場裡面所有工作人員,什麼最重要?我們大家在一起學習經教最重要。下課之後再處理一切事務,這個正確,這是無比的利益。我們所求的是什麼?真實智慧,我想這種殊勝的利益其他道場沒有。別的道場是以利益,是以名利,為追求的對象;我們這個道場是以破迷開悟,提升自己的德行、境界為追求的對象,不一樣!

      我們在廬江辦的師資培訓班,昨天開學。楊老師給我打個電話,有三十位學員,各個都是發的真實心,來求道,來學聖學賢,所以這幾位老師聽到都感動得流淚,打電話告訴我,我非常歡喜。看到傳統文化將要墜落的時候,這批人如果是不變初心,初發心,永遠不會變,能堅持下去,我們的傳統文化肯定會復興。不但我們國家民族千年萬世屹立在這個世界上,不會被淘汰,不會消失,也能夠給全世界帶來和諧,安定和平。因為這是愛的文化,仁慈博愛的教育,我們應當全心全力去做,這一生到人間來,沒有白來,你說多有意義!

      那些人發心,告訴楊老師,來當學員,在受訓的半年期間沒有待遇,沒有一個不歡喜。我們不是為金錢待遇而來的,我們是為倫理道德,是為求學問而來的。這是在現前社會裡面,很不容易找到的。在佛法裡面講,這是開始覺悟的人,始覺。保持始覺,我們要求學員,進入到我的中心來學習,十年不能離開。我們沒有寒暑假,沒有假期,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要學。逢年過節,不可以回家,十年不可以離開中心。我們有附帶條件,你的家人可以到中心來看你,所以我們有招待所。你的父母、兄弟到這個地方來住個一個月、半個月,我們都歡迎,我們招待,希望他們來的時候跟你們一起學,你不可以回家。這是我們考試錄取學生頭一個條件。

      諸位要知道,現代這個社會,人心是浮動的,能夠十年在一個地方不動,哪有不成就的道理?他心定了。《大學》裡頭「知止」,止於廬江文化教育中心,止於那個地方。「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得什麼?得「明明德」,得「止於至善」。那麼你十年當中自行化他,你自己修學,你自己教學;往後各階段招的學生,就是由這批老師來教。老師不出門,教的學生可以出門,全世界哪個地方想學這套東西,派學生去,我們基本的老師不出門。「只聞來學,未聞往教」,繼絕學,開太平,除這個方法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

      今天在中國能夠做成功,無比殊勝。我們這種殊勝,比韓國的電視劇那是高得太多了,我們是真幹,真落實。發心一定要作孔子,一定要作釋迦牟尼佛,我們要作聖人,超凡入聖,我們要做賢人,我們要做君子。所以這種教學,脫胎換骨,人數不要多,三十個人足夠了,這是我們中心基本的老師,有這批人,我們才能發展傳統教育。今天辦學校不難,師資太難,到哪裡去找老師?我們打妄想想了這麼多年,不敢說這個會成為事實,居然現在看到事實了,真正是法喜充滿。國家有福,民族有福,再擴大講,這個世界上的人有福。

      韓國的電視劇有這麼好的效果,看到一個跡象,人性本善。所以人家把韓國,我還沒看過,一片也沒看過,他們把這個事情告訴我。我說從這裡可以真正看得出,《三字經》上頭一句話一點都沒錯,「人之初,性本善」。後面是「性相近,習相遠」,教育的興起就是從這個地方興起的,如何把一切眾生的習性再回歸到本性,這就是教育。在佛法裡面講破迷開悟,破迷開悟後面的果報就是離苦得樂。所以,很多我們同學家長都歡喜,「十年,十年你不要回家」,很難得!兒子出去十年不要回家。回去之後,就是聖人,就是聖賢。

      這都是甚深般若,了達甚深法界;有甚深般若才能夠了達甚深法界。甚深法界在哪裡?給諸位說,就在現前!真的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就在現前。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