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383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八三卷)  2000/12/29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383

      請看「世主妙嚴品」,主晝神長行,第十句:

      【妙華瓔珞主晝神,得聲稱普聞,眾生見者皆獲益解脫門。】

      我們看到這一位尊神,實在講他也是如來的化身,絕對不是真正的鬼神。他修行得道的這個法門,這個『得』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得道,修行證果得道。他得的是『聲稱普聞,眾生見者皆獲益』,這絕對不是一般天神能夠辦得到的。「眾生」,包括九法界,九法界都叫眾生,見到、聽到都能夠得到殊勝的功德利益,這個人不是佛又是誰?所以從這些地方曉得,《華嚴經》上每一位他所示現的,全是佛菩薩應化的,來教化法界眾生。

      我們看清涼大師註解裡頭註的文不多,意思都說出來了,「有覺德行,故名稱普聞。既福廣名高,故不虛其益」。這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菩薩這個法門,我們應當怎樣落實。最近這幾年,我們在許多地方弘揚佛法,我們的總題目:「學為人師,行為世範」,菩薩此地得的法門就是這兩句話的意思。由此可知,學佛,佛是我們的榜樣,佛是我們的模範,佛是我們的典型,我們要學得跟佛一模一樣,這個學習才算是成功。

      這一位尊神菩薩,在此地給我們提出了一個綱領,「聲稱普聞」,決定不是現在人所講的知名度。如果從形象上來看,確實是現在人所說的知名度。這個知名度是實至名歸,決沒有絲毫勉強,所以清涼在此地講「有覺德行」。「有」,可見得是真的,不是假的,他真的覺悟了。覺悟的是什麼?真正了解宇宙人生真相,這才叫正覺。

      現在,也可以說自古以來,中國、外國許許多多聰明人,都在尋求宇宙的起源,宇宙從哪兒來的?星球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到最後是「我」從哪裡來的?這芸芸眾生從哪裡來的?都在找,找了幾千年、幾萬年。如果要從現代外國用的催眠術讓人回到過去世,那可以說是幾萬年了,都在尋找。有許許多多的說法,哲學裡面的講法,宗教裡面的講法;中國古老的傳說,說盤古開天闢地;外國宗教裡面的講法,宇宙是神創造的,人類是神用泥土造了兩個人:亞當、夏娃,所有的人都是亞當、夏娃的後裔。這些說法流傳得很廣,也有很多人相信,也有很多人懷疑,總不能叫人心服口服,所以佛就為這一樁事情出現在世間。《法華經》上講得很好,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在世間。這是大事,對於這個大事要真正清楚明瞭,這才稱之為正覺。所以佛教講正覺是有標準的。

      得到正覺,佛教裡頭有個名號,尊稱他為「阿羅漢」,阿羅漢正覺。沒有證得阿羅漢,這些事情,像我們天天在讀誦大乘,我們在經典裡面聽佛說有這麼多事實真相,不是自己親證的。雖然佛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信了,信裡頭有沒有疑?還是夾雜疑惑,不是全信;換句話說,半信半疑,沒有辦法做到確信、做到真信。什麼時候真信?必須自己證得;換言說,親眼看見,那才算是真的。這個「眼」不是肉眼,大乘教裡面常常說五眼,《華嚴經》上講十眼,十眼圓明,見到這個事實真相,那才叫真的覺悟。覺悟之後的行為真正叫德行,為什麼?所有行為都與性德相應。

      佛告訴我們,宇宙到底是一樁什麼回事情?在佛法裡面說,佛家的名詞叫法身。法身,身跟土是一不是二。法身很不容易懂得,很難懂,它沒有形相,它也不分身土,身跟土是一,無形無相。中國道家把這個境界稱為「太極」,用什麼方法來表示?畫一個圓圈來表示。他講的太極跟佛法講的法身非常非常接近,它雖沒有現相,它能夠現相。所以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活活潑潑,能現一切境界相。這個事情如果我們沒有辦法體會,佛在經裡頭常常用比喻說法,許許多多人因比喻而體會得佛所說的真實義。而比喻當中,以作夢境來做比喻講得最多。《金剛經》末後也是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雖然講了四個比喻,夢是主,夢是主要的。

      夢從哪裡來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甚至於有很多人天天都作夢,有沒有一次醒過來的時候想一想,夢從哪裡來的?為什麼你會作夢?為什麼天天做不一樣的夢?現在科學家教導我們,夢是我們意識心變現的。這個話講得也有幾分道理,確確實實是意識變現出來的,意識就是心。意識在哪裡?找不到;把我們這個身體完全拿去解剖掉,也找不到意識。意識到底在哪裡?你不能說它沒有,如果我們的意識離開身體,這個身體叫死人,就不是活人。意識在我們身上,這個人叫活人;意識離開身體,這叫屍體,不叫活人。可是意識究竟在哪裡?

      我們讀《楞嚴經》,《楞嚴經》前面一大段經文,古人判的叫「七處徵心」,交光大師判的叫「七番破處」,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不必去辨別。總而一句話,在探討心在哪裡?阿難比我們聰明,說了七處,佛都把他否定掉。為什麼?真正的心就像虛空一樣,確實是像虛空,無在無處不在,我們沒有辦法脫離它,所以它是個活的,它不是死的。我們從夢的境界裡面去體會,作夢決定有一個自己,不可能哪一次作夢,夢中沒有自己,這不可能的,一定有自己;然後你夢到很多人,夢到山河大地,夢到許許多多的事物,你醒來的時候問問:這東西從哪兒來的?都是自心變現出來的。夢中的我是我自心變現出來的,夢中一切人也是我自心變現出來的,夢中的山河大地還是我自心變現出來的,能這樣一想,覺悟了,原來山河大地一切眾生都是自己,除了自己之外,無有一法可得。這覺悟了,意識心變的。

      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是從哪兒來的?佛告訴我們,跟作夢差不多。我們晚上睡覺作夢是第六意識變的,現在我們這個境界是阿賴耶作夢變現出來的。法相唯識宗講我們心理現象八個識,意識是第六識,末那是第七識,阿賴耶是第八識,阿賴耶變現出來的。我們今天看到身體、看到芸芸眾生、看到山河大地萬事萬物,是阿賴耶的相分;我們能夠辨別、能夠覺知,是阿賴耶的見分。可是我們為什麼不能覺知?因為我們不會用阿賴耶,我們還是用第六意識、還是用第七識,第六識分別,第七識執著。如果我們會用阿賴耶,你就是阿羅漢,你就是正覺,你不是凡夫;凡夫不會用阿賴耶,用六、七識。我們要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法相宗的六經十一論,這個境界說得很詳細、很透徹,我學佛的時候把它看作佛教的心理學。實在是高明,高明到極處,世間的科學、哲學、心理學,那真的叫望塵莫及。

      真正懂得了,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人。如果說一家人,一家人還不親密,虛空法界就是自己。所以大經上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佛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現相,真心起用,現相;這個相會變化,變十法界種種不同的變化,為什麼會有變化?識起的變化,唯識所變,識變的;心現識變,它是一不是二。肯定這個事實,承認這個事實,契入這個事實,這個人在我們本經裡面就稱他作法身大士,他真正見到法身,法身的體、法身的相、法身的作用通達明瞭。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講法身的體、相、作用。經題上「大方廣」三個字就是說的這個,「大」是法身的本體,「方」是法身的現相,「廣」是法身的作用。這一部經就說這一個事情,別看有這麼多經文。

      我們今天讀的八十卷中文譯本,在整個《華嚴經》裡面叫略本,不是全文。全文有多少?龍樹菩薩在龍宮,大龍菩薩的圖書館裡面看到,《大方廣佛華嚴經》,他說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這個要是搬到我們這邊來,不但我們地球上放不下,連我們銀河系都放不下。佛法裡面講的分量,跟我們中國習慣不一樣。中國說這一部書的分量,他是用字數來算,這一本書有多少字,用這個做單位;佛經裡面是用句子,四句叫一偈,句子不論長短,四句叫一偈,用偈做單位。他說有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那哪裡能容納得下?這是《華嚴經》的全文。龍樹菩薩看到之後,他說,「這個我們地球上眾生沒有人有能力受持」,這真的。不要說《華嚴》,就說中國前人所編的《四庫全書》,總共有七萬多卷。以前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我們在一起聊天,他說得很妙,他說:假如一個人從生下來就會看書,每天看八個小時,看到兩百歲,這部書還沒有看完。真的!

      龍樹菩薩從龍宮裡面帶回來這個本子,下本《華嚴》,下本有多少分量?十萬頌,十萬個偈子,四十萬句,四十品,這是傳到人間來的。在古時候,經典都是寫在貝多羅樹葉上,那個時候沒有紙張。中國那個時候也沒有發明紙張,所以中國古時候的文字刻在竹簡、刻在甲骨,刻在這上面。印度人把字寫在貝多羅樹葉上,所以經稱之為貝葉。貝多羅樹葉我們看見過,一片樹葉把它採下來裁成一條,也切得整整齊齊,通常大概寫四行到六行,兩邊打個洞,用繩子穿起來,非常笨重,容易散失,所以《華嚴》傳到中國是個殘缺的本子。

      東晉時候第一次傳來,總共三萬六千偈。你們想想看,十萬偈傳到中國來三萬六千偈,三分之一多一點,一大半缺掉了。我們也把它翻譯出來,這個經就是現在大家所看到的《六十華嚴》。我們讀這個經文,常常讀的時候常常發現,好像底下還有經文、還有意思,突然沒有了。這是什麼?經來得不完全。到唐朝,實叉難陀第二次到中國來,也帶了《華嚴經》。還不是完整的本子,差不多有一半,有四萬九千偈,將近一半,翻譯出來就是《八十華嚴》,唐朝武則天時代翻譯的。在貞元年間唐德宗,烏荼國國王向中國朝貢,朝貢就是送禮,禮物裡面有一部《華嚴經》,是《華嚴經》最後的一品,叫「入法界品」。這一品很難得,完整的,沒有欠缺,我們把它翻譯出來稱為《四十華嚴》,就是「普賢菩薩行願品」。這一品,四十卷,非常難得!但是現在梵文的原本幾乎都喪失了,在全世界上找不到,所以大乘經重要的都是屬於中文譯本。

      中國人稱這個經叫《略本華嚴》,略是這個意思。這裡面就是講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是一不是二,我們要從這裡體會。這個地方真正體會得,入佛的境界了。所以曉得虛空法界跟自己是一體,你要怎樣才能入法界?「入法界品」,如何能入得了法界?入法界不外乎兩種方法,清涼大師在註解裡講得很清楚,一個是心入,一個是身入。心怎麼入?心跟虛空法界合成一體,這是自己的真心,自己的真心就是虛空、就是法界。我們現在一般人入不了,為什麼入不了?他有妄想,他有分別,他有執著。本來是一個,經上講我們這個心量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麼大的心量,現在變成很小的心量,兩個人在一起都會打架,都不能包容。這什麼原因?執著,分別執著。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心量就恢復。所以變成現在的小心量,都是因為妄想分別執著。

      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妄想是無明煩惱,這三樣東西造成障礙,我們才迷失了本真、迷失了自己,不曉得我們跟宇宙、跟眾生是什麼關係,這叫不覺,這叫迷。這個身,身要跟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融合成一體。「心是法界空,身是法界有,空有是一不是二」,我在這裡透這麼一點消息,你們諸位聽了之後好好去參,看看能不能在這一生契入?契入,得大自在!契入之後,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要學,全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從這兒流出來的,你把根找到了,那才叫真正解決問題,徹底圓滿的解決問題。不能契入,縱然解決問題,修行證果解決問題是局部,沒有辦法解決全體。阿羅漢解決了一部分,六道裡面的問題他解決了,六道外面他沒辦法。權教菩薩、藏通佛果有能力解決十法界的問題,一真法界他沒有辦法。

      我們在修行,用什方法修?觀想。所謂觀想,說得粗一點,改變觀念,改變我們的想法看法。我們的想法看法要依佛經的教誨,佛在經上講的,就是佛菩薩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我們盡一切力量把自己的想法看法捨棄,為什麼?全是妄想。去模仿佛菩薩、效法佛菩薩,時間久了,慢慢就入境界,就變成自己的。現在我們跟著佛走,走了一段路程之後,自己就熟了,不必跟他,自己就會走。自己走的道路跟佛走的道路決定相同,決定沒有違背,這是真正覺悟。

      一個覺悟的人他的行為,這行為叫德行,完全是性德起用。性德起用,淨業三福裡面孝親尊師,這是性德。孝親尊師,「親」是對父母,「師」是對自己的師長,這是一個開端。做到極致,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是我的父母,一切萬物是我的師長,才達到究竟圓滿。這個是老師、那個不是老師,這個是我父母、那個不是我父母,你是在初學幼稚園的階段。所以把孝親尊師不斷的再擴大,隨著自己心量再擴大。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量小你自自然然也就變小了,無論你修學、你悟入的境界、你受用的果報都小;量大就大,中國人講「量大福大」,這個地方清涼也講到「福廣名高」,量大福就大。

      把所有一切不善的念頭全都斷掉,不善的念頭太多太多,說之不盡,平常我們在講席裡面都常常講,也不需要舉例了。佛在綱領上講,說得最簡單的,十惡,這是不善。十惡:身,殺、盜、淫;口,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貪、瞋、痴,決定要捨。這些東西迷裡頭生出來的,迷失了自性才有這個東西,性德裡頭沒有,性德純善。由此可知,我們心裡頭還要有這些不善的念頭存在,我們自己要警惕、自己要覺悟,自己趕快把它修正過來,要把這個念頭捨掉。念頭尚且捨掉,哪裡會有行為?所以修行,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念頭,起心動念。

      諸佛菩薩在圓滿的大覺,大覺裡面表現出來是什麼樣子?佛家有兩句話說得很好,「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諸佛如來在果地上表現出來的樣子,就是大慈大悲,善巧方便。所以在十法界隨類現身,隨機說法,就是大慈大悲、善巧方便的落實。我們看這一部《華嚴經》,這裡頭字字句句就是「大慈大悲,善巧方便」,這一部經就這八個字,我們從這裡面去體會,從這裡面去學習。

      學佛一定要曉得,我們學的是什麼?求正覺。這是真正學佛道,求正覺。有正覺當然你就有正行,有正行當然就有正果,這一定的道理。可是要求正覺,必須要破迷;不破迷,你怎麼會有覺?頭一個要把自己的知見修正,佛法裡頭常講「不怕破戒,就怕破見」,破戒有救,破見沒救。見是知見,你的見解、你的思想要純正,那個錯了,沒救!破戒真的有救,容易回頭;破見很難回頭。

      自己真正「有覺」,具足「德行」,「名稱普聞」。「普」,是講到虛空法界。釋迦牟尼佛的名稱虛空法界普聞,阿彌陀佛的名號盡虛空、遍法界普聞,為什麼?他「有覺德行」,我們講實至名歸,他不是虛名。西方人對這麼深的意思,他很不容易體會,我們跟他講,他不懂,他不能接受;我們把教義降低一層,我們講「神愛世人」,他懂。六道裡面,跟諸位說,解決六道的問題,「愛」能解決。今天世界上為什麼這麼亂?為什麼紛爭這麼多?就是不知道愛人。如果每一個人看到全世界的人,都像自己的兒女兄弟姐妹一樣,把愛心拿出來,問題不都解決了嗎?

      我們對於眼前希求整個世界的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與人能夠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我們就提倡愛心,來推動愛的教育。這在五乘佛法裡面,人天乘的佛法,容易被人接受。愛心裡面,如果具足「觀法如化,三昧常寂」,就變成大慈大悲。愛心加上這個東西在裡頭,就是真正的慈悲心。這裡頭是什麼?有定、有慧。沒有定慧的愛是感情的,也值得讚歎。我們從這個地方,要不斷幫助大家提升。所以七十年代英國湯恩比博士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世界上的社會問題,只有中國的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他說這個話距離現在也將近半個世紀,我們愈想愈有道理。孔孟學說是倫理的教育,是以愛做出發點,《無量壽經》上講的「仁慈博愛」。

      我們現前聯合世界上許許多多的宗教,提倡宗教教育,現在多數宗教都流於形式,疏忽了教育,我們要提倡宗教教育,宗教教育是愛的教育。基督教、天主教、猶太教,這三個教是一家人,關係非常密切。我上一次在澳洲參加一個宗教的座談會,裡面就有一個人來問我,問我這三個教的關係。他本身是基督教徒,我就跟他說:你們這三個教所用的經典是同一部,《聖經》;猶太教他的經典是《舊約》,他們不承認《新約》,他們完全依照《舊約》,他們崇敬神,上帝,他們不承認耶穌是上帝的獨生子,不承認瑪利亞,不承認;基督教他們依據《新約》,肯定耶穌是上帝唯一的獨生子;而天主教,天主教是三位一體,他《新舊約》都讀、都尊重,實在講他是以瑪利亞為中心,天父、天母、聖子,他是三位一體。所以我就說:猶太教是皇上那一派的,天主教是皇后那一派的,基督教是太子那一派的。他們聽了,這個很好懂、很合邏輯,一家人。伊斯蘭教跟你們拜的上帝同一個上帝,他是你們的堂兄弟,關係都非常密切,都是一家人。既是一家人,怎麼可以打架?怎麼可以吵吵鬧鬧?應當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我們要把它關係搞清楚。

      所以《新舊約》裡面不知道說了多少次,「上帝愛世人」、「神愛世人」。上帝怎麼愛世人?誰看到過上帝?誰見到過神?那個愛不就落空了。我們要把上帝愛世人那個愛變成自己的愛,我們要代表上帝去愛世人,這才叫做教徒。不能說是上帝愛世人,我可不愛你,那怎麼行?那就不能稱為是上帝的兒女。我們佛教也是如此,佛菩薩大慈大悲,我們要把佛菩薩的慈悲落實在自己,自己一定要效法佛菩薩的大慈大悲對一切眾生,我們也去做到,這才是佛的弟子。我們也不能說,「佛菩薩對你慈悲,我不是佛,我不是菩薩,我可以對你不慈悲」,不能這個說法。伊斯蘭教《古蘭經》,每一段經文前面第一句:「阿拉確實是仁慈的」,他們稱上帝稱阿拉。所以我們綜合全世界許許多多宗教的典籍,他們最中心的教義就是「仁慈博愛」,我們要學習。

      我們要以仁慈博愛存心,不但佛菩薩護念,所有宗教一切神聖都歡喜,我們中國人講都保佑你。再以《華嚴經》的教義來觀察,這許許多多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神聖,還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從這個地方建立了信心,知道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種族,可以融合成一體,可以變成一家人。問題是我們自己要覺悟,我們首先要去做,以仁慈博愛存心,以佛陀教導我們的四攝六度、普賢十願,處事待人接物,就能把全世界不同的族群結合成一家人。

      真誠清淨平等的愛心,無條件的去幫助別人,我們肯做,別人有回饋,「愛人者人恆愛之」,我們學佛從這個地方學,這個樣子你才得到「名稱普聞」,這是形式。實際上,你做了些什麼事情?修福積德。修福積德不是別的,利益一切廣大眾生。而利益裡面最重要的是幫助眾生覺悟,第一樁大事。不僅僅佛教是社會教育,不分國土、不分族類、不分宗教,現在人講是多元文化。所以我們看佛教的經典,特別是《華嚴經》,它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教科書,最好的教材。《華嚴》如是,我們再仔細去讀讀其他宗教經典,哪個經典不如是?所有宗教神聖絕對沒有教你去做壞人,絕對不會教你去做壞事。

      伊斯蘭教在最近,被社會有些誤會,說他們好戰,其實他是不是好戰?他不是的。「伊斯蘭」這個術語,「和平」的意思。經典裡面確實講到「聖戰」,有這個名詞,聖戰的意思是什麼?經典上講得很清楚,反抗侵略,保衛的戰爭。像我們過去八年抗戰對日本人,日本人侵略我們,我們抵抗,那個戰爭叫聖戰。聖戰不是侵略別人的戰爭,是保衛自己的戰爭;保衛自己的國土,不受別人侵略,這個戰爭叫聖戰。這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不讀經往往就產生誤會。

      宗教最怕的是怕被人利用,宗教徒最可悲的是盲從、迷信,包括佛教在內。如果不能夠真正的了解經義、明瞭教義,要是被別人利用,這個造的就是不善的因,後面一定得不善的果報。所以佛法的精髓是在教學,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給我們做的榜樣,四十九年天天為大家說經講道。我們經典上講的說經講道,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上課。每天給大眾上課,為大眾講學,所講的內容是什麼?宇宙人生真相,就講的這個;《般若經》上所說的「諸法實相」。

      真相明白之後,我們在一生當中,這三樁大事情才能做得圓滿。第一樁大事是人與人的相處,平等對待,和睦相處。第二樁大事是人與自然環境的相處,這就是現在人已經意識到,我們人為破壞了地球的自然環境,破壞了生態平衡,所以自然環境對我們報復,這個報復就是許許多多的天災。天災是我們跟自然環境相處不好而遭受到報復,人與人不能夠和睦相處帶來是人禍,戰爭,天災人禍是這麼來的。還有一股無形的力量,佛告訴我們,怎樣跟天地鬼神相處。我們生活空間確確實實不限於人道,十法界裡頭不限於人法界,還有其他法界,我們怎麼對待、怎麼相處,這就是佛經裡面講的天地鬼神。也要跟他們和睦相處,平等的尊敬,決定不能夠有歧視。十法界在相上看不平等,在性上看沒有差別。一般凡夫,他只看相,他不見性,學佛的人比他們高明,所謂是「明心見性」,能夠見到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真性,所以才能夠平等尊敬,這問題才解決。迷就不平等,悟就平等,萬法平等。

      惡業裡頭,第一個惡業、最嚴重的惡業是殺生。所以佛所制定的戒律,大、小乘戒律,第一條都是教人不殺生。要懂得,列在第一條,殺害眾生的念頭不能有。那有很多人問我,家庭裡面蟑螂、蚊蟲、螞蟻怎麼辦?常常來騷擾,如果你還有殺的念頭,錯了!你不是在學佛。學佛之後應該怎麼對牠?愛心對牠,要跟牠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些小動物是有情眾生,我們對牠好,牠也對我們好;我們要殺害牠,牠也來報復;殺不盡,愈殺愈多。不殺牠,沒有了,為什麼?冤解開了,我們可以和平共處了。

      我們從古晉李金友居士那個山莊,我們看到一個很明顯的例子。他這個山莊開發,今年是六年了,很難得,今年才開張。他們在山上種菜,他請專家在山上種菜,山上完全吃素,他員工三百多人統統吃素,絕不殺生。他們告訴我,頭一年種的菜百分之九十被蟲吃掉,剩下來的很少。李居士很開心,我們種的菜供養這些小蟲,布施供養,決定不用農藥,決定不用化肥,讓牠吃。這個菜園裡面還放音樂,供養這些小蟲。到第二年,這小蟲就很客氣,吃了一半,留一半給你。今年第六年,我到他菜園去看,幾乎完全保存,一片菜葉上,大概小蟲吃的小洞只有一、兩個。你用什麼心對待牠,牠怎樣回報你。我聽說用農藥的,農藥聽說它的效果只有六個月。農藥不斷在研究、不斷在發展,為什麼?這個農藥用過一次,下一次用沒有效了,好像牠的抵抗力強,牠不怕你。所以愈殺愈多,永遠殺不盡,這個仇恨愈結愈深,往後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非常可怕,為什麼幹這個傻事情?

      家裡面這些蟑螂螞蟻,你要把牠看作兄弟姐妹一樣看待牠,親情的愛心去照顧牠。牠來幹什麼?牠來找吃的東西。你把吃的東西放在房子外面,好心告訴牠,「那一邊我替你準備好了,你到那邊去用,不要在這裡干擾」,牠就會去了,牠真聽話。牠不聽話是你沒有誠意,誠則靈,就能感通。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哪有不能溝通的?所以很多人問我,家裡有蚊蟲螞蟻怎麼辦?溝通!好好的照顧牠,要懂這個道理。我們這一邊教「耕心園」的楊老師,他的經驗非常豐富,他跟他家裡一些小蟲統統都有溝通,而且溝通的關係做得非常之好。我看將來找個時間,讓他來給我們上一課,我們錄像提供大家做參考。

      佛經上講的話句句真實,句句都可以兌現,沒有一句話是妄語。所以我們愛護眾生,眾生愛護我們。不但是有情的眾生動物,無情的植物、礦物都有靈性,為什麼?它有法性。佛講有情眾生有佛性,無情眾生有法性,佛性、法性是一個性,可以感化的。這裡面例子就太多了,愛花的人,花長得特別好,它報答你;不愛花的人,雖然也天天澆水、天天照顧,它長得就不好,為什麼?你沒有那份愛心,你雖然照顧都做到了,你心沒有做到。連礦物,無一不是。於是我們才真正能體會到,佛所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才體會到這個意思。

      我們接受佛菩薩的教誨,接受一切宗教神聖的教誨,我們學到些什麼?學到用真誠心,真誠是決定沒有虛妄、決定沒有虛偽;用清淨心,清淨心是決定沒有污染;也就是說,絕不夾雜自私自利,絕不夾雜貪瞋痴慢,如果你的心裡頭夾雜著貪瞋痴慢、夾雜自私自利,你的心就不清淨;用平等心,平等心決定沒有貢高我慢。從真誠、清淨、平等流出來的愛心,就能感動一切萬物;不能感動,你這三個心沒做到。最明顯的跟小動物溝通,然後你就能覺察到,你能跟天地鬼神溝通,這才叫「福廣名高」。「福」沒有別的,幫助別人,幫助一切動物,也幫助一切植物。樹木花草要愛護,戒經裡面講得很清楚,「清淨比丘不踏生草」。草長得那麼好看,你從它身上走過,踐踏它,你怎麼能忍心?除非你必須通過,這個地方沒有路,這個可以,這叫做開緣。如果這裡有路,一定要從路上繞過去。或者是你非常緊急的事情,趕時間,那可以,佛法裡叫開緣。如果在一般狀況之下,一定要從道路上走,不可以去踏生草。愛護它,尊重它,我們懂這個道理。

      所以必須要把我們所學的,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日常工作裡面。你有一個公司,你把你的員工都當作你的兄弟姐妹,你尊重他、愛護他、照顧他,把他變成一家人,你的公司一定興旺。我們在馬來西亞看到李金友居士的事業,沒有別的,就看他這一點。我們對他非常佩服,他的生活、他的衣著,跟員工完全打成一片。你到他山莊,你決定不會認識他是老闆,你看到他的樣子,他像裡面工人,吃飯自助餐在一起吃。員工的家庭,員工的子女,家裡的老人,他都照顧到。他員工不需要督促,都把這個山莊當作自己的家,都把工作當作自己分內的工作,這個老闆多自在!所以他成功。

      他開的酒店,在吉隆坡開一間六星級的酒店。我跟諸位說一樁事情,我聽到非常歡喜。我們中國國家領導人江主席,在他酒店裡住過好幾次,他親眼看到主席自己洗內衣褲,他佩服得五體投地!今天世界上,還有哪個這麼高地位的人,自己洗衣服?他很感動,跟我說過好幾次。這是什麼?我們講的修福,積功累德,從這些小地方看。他也不是有意做給人看的,可見得平常生活習慣節儉,這是被人家看到的。他這個酒店,他跟我講,接待過五十多個國家的元首,他對於江主席最尊敬。他跟我的看法一樣,這個人有福報,所以中國人一定要有自信心。

      災難是不能避免,今天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你想做好事?好事多磨,找麻煩的人、障礙的人決定很多。可是這些不要放在心上,只要是善的,只要是好的,只要是真正幫助社會、幫助眾生的,我們認真努力做去就好,後來有什麼成就、有什麼效果,可以不必理會。一心做好事,念念做好事,所謂「好事」,有利於社會、有利於眾生,縱然對自己不利也無所謂,這才是真正的大善、真正大德,後面必定有真實的福報。佛家講因果通三世,福報不在這一生,來生的福報更大。我們學佛的人,對於佛的教誨,我們能肯定,我們能相信,我們不懷疑,句句都是事實真相。所以清涼在末後總結,「不虛其益」,利益是真實的。

      今天也是兩千年的最後一次,我們把這一段長行講完。明年我們接著再講主晝神的偈頌,偈頌是他們修學的心得報告,所以內容也非常精彩,也非常豐富。今天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