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596 B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九六卷)  2006/7/3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59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開章」的三首偈,清涼大師的註解,昨天我們講到問答,今天我們從問這個地方開始念。「問,此既是初,何得乃具後諸行位,及普賢德耶」,我們從這句看起。問的大意前面跟諸位介紹過了,我們現在再看清涼大師的開示。其實問答都是清涼大師自己假設的。下面解答,「古德釋此,略有二門,一行布次第門,謂從微至著,從淺至深,次第相乘,以階彼岸,如瓔珞、仁王、起信、瑜伽等說」,這是一段。大師也很謙虛,不說是他自己的意思,古大德解答這個問題,略有二門。第一是行布次第,行布是佛門裡面的術語,次第是我們現在一般中國人所講的,實際上行布就是次第,次第就是行布。解答第一條就是講次第,世出世法修學都要有次第。

      「從微至著」,微是一般人沒有注意到的,也就是講小事,著是非常的顯著、非常的明顯。成語裡頭有句話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個大家都熟悉、都知道的。星星之火,譬如現在講到森林防火,現在大家都很重視,絕對禁止任意丟香煙頭。我們在野外,特別是乾燥的時候,在森林地區,抽香煙丟個香煙頭,認為這是很小的事情,微不足道,何必大驚小怪?可是這個香煙頭很可能就引發森林大火,森林大火一燒起來不可收拾。這都是從微至著,在森林地區特別要小心火燭。抽煙,抽完煙之後一定要把煙蒂熄滅,細心觀察確實熄滅,你才能放心離開。如果在野外野餐,那更要注意,離開的時候千萬不能留一點點的火種,這是從微至著。

      在中國教學,很懂得這個道理,為什麼中國教學要講求胎教?為什麼?因為我們中國老祖宗早就知道,胎兒還沒出生,在胎胞裡面,他確實受母親思想、言行、舉止、情緒種種的影響,包括飲食。他知不知道?知道!清清楚楚。外國人在這半個世紀,有很多人相信輪迴,這是有調查報告的。差不多有四分之一以上的人相信輪迴,大概有百分之九十相信有天堂。最近很多心理醫生,這半個世紀很流行的催眠術,讓人回到過去世,甚至到過去很多世,十幾世、二十幾世,把病根,現在的病根、病源找出來,一找出來,治療就非常容易,許多症候都化解掉了。證明人有前世,而且現在這些心理醫生肯定人沒有死亡,人是不會死的。死亡是什麼?肉身。

      不知道自己的靈魂住在這個肉身裡頭,不曉得住過多少個身。這個身住了,到老的時候,身體不好用,不好使喚了,他就換一個。正如同我們穿衣服,衣服穿髒、穿破了,不適合了,脫掉換一件。所以,身體有生滅,我們講有生死,靈性沒有生滅,靈性是自己。而且這個靈性,外國人說得很有趣味,他說生生世世都在學習。他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是有目的而來的,不是無緣無故的。他們這些說法愈說愈接近佛法。佛跟我們講,人生到這個世間來為什麼?佛說得簡單,一句話,「人生酬業」,來酬償你過去所造的業。你做的善業,你在這個地方這一生來享福;你過去生中造的不善業,那你這一生當中要受些苦報。這就是講什麼?因果報應。這是從受這方面來說的。

      外國人除了受之外,他還講學,人生生世世都在學習。佛經裡頭有沒有這個意思?有。佛經不講學習,講修行,修行生生世世,不是一生。每個人都帶著過去生中的習氣,這一生當中接著再學。人都有佛性,佛在經上講得好,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皆當作佛。他們講的學習,在佛法裡得到印證。我們到這個世間來,換句話說,兩樁事情,一個是來受果報的,第二個是來進修、來學習,學習提升自己的靈性。

      佛給我們講的十法界,十法界有高下不一樣,怎麼樣才能進入上面一個層次?上面一個層次的水平比我們高,你一定要好好學習。所以凡夫成佛不是短時間,無量劫!學什麼?學斷惡修善。善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惡習氣是你迷了自性,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沒有遇到善緣,所遇的都是不善的,你被他們染污了,這也是學習。染污的學習非常痛苦!為什麼?來生還要受果報,受果報也是學習。受果報,我們佛法講消業障!你說消業障是不是學習?是。人墮在餓鬼道,為什麼會墮餓鬼道?貪婪的心太重,嫉妒的心太重,所以造作種種不善業,墮惡道。墮惡道你要受這個果報,受果報的時候要學習,學習什麼?怎麼樣學習我不貪,因為是貪婪的因墮落的,現在我們要學習不貪,學習不愚痴,學習不瞋恚。如果能把這個學習得稍微有點功夫,他就離開惡道,離開惡道他又回到人間來。墮到惡道就好比我們念書一樣,降級,成績太差了,降級;再回來之後叫留級,沒有升,你回到人間來是留級;到天道才算是升,升級了。

      我們在人間,不管現在你是享福也好,是受罪也好,這是屬於果報。沒有關係,逆來順受,最重要的還是修,還是要斷惡修善。人道的標準是五戒十善,那我們就知道,我們學什麼?我們要學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裡面,不妄語開出來,還有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學這個。這個要學得好,我們能夠修到上品十善,那就升級了,來生就生天。天有二十八層,一層比一層殊勝。

      你如果要真懂得,我受果報沒有關係,無所謂,為什麼?自作自受,不怨天不尤人,好好學習。你們看《了凡四訓》,了凡先生被孔先生算定了,那是果報!承受了。俞淨意先生遇到灶神,灶神把他一生那些過失,他自己不以為是過失,經過灶神一點醒,他恍然覺悟,真的是過失,改過自新。改過自新就是學習,通過學習才能提升,他學得不錯,所以下半輩子命運就轉過來了。這是兩個很明顯的人,了凡先生跟俞淨意,你看到他們怎樣改造命運。就是我們這一生的命運是前世的果報,來生的命運是我們這一生的造作,我們這一生造作的因,來生就是果報。如果我們想來生的果報殊勝,不要在人間,到天上去,愈上層就愈好、愈幸福、愈快樂。得認真幹!

      我們今天看到聖人的教學,儒、釋、道三家的教學,你們看《弟子規》,微不足道!但是,《弟子規》你如果真正依教奉行,每天讀誦,你會覺察到一年比一年殊勝,也就是它裡面有無量義。你從兒童開始學,學到八、九十歲的老翁,你還會興趣十足。那是什麼原因?這個裡面法味無窮,字字句句無量義,跟大乘經教沒有什麼差別。要求小朋友要百分之百的落實,諸佛菩薩也是百分之百的落實。小朋友理解很淺,佛菩薩理解就深極了,這部《弟子規》展開決不亞於《大方廣佛華嚴經》。尤其《華嚴經》上給我們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華嚴》是多,《弟子規》是一,真的是一多不二。所以到《華嚴》境界,這就是顯著,從微至著。修學要從這些微細地方開始,才會有不可思議的成就。

      第二句,「從淺至深,次第相乘」,學東西一定是由淺而深。佛當年在世的時候,他老人家對大眾一生的教誨是依這個次第。你看《華嚴》,一般說《華嚴》不算,為什麼不算?因為《華嚴》是給法身菩薩說的,不是給我們一般人講的。尤其《華嚴》是在定中講的,你要沒有這個定功,你就沒有辦法參加如來的法會。《華嚴》講的是什麼?講的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完全說出來了。所以出了定之後,就從淺至深,講「阿含」,「阿含」好比小學,小乘;再講「方等」,方等是大乘,初級的大乘;再講「般若」,般若是大乘裡面最重要的一部分。你看他講阿含十二年,小學,方等八年,般若二十二年,這麼長的時間,世尊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二十二年差不多是一半。由此可知,這個部分是世尊教學的中心,時間用得最長,辦的班級也最多,二十二年般若。最後的八年《法華》,《法華經》的內容跟《華嚴》就沒有兩樣,這是次第。

      佛也是從小學辦起,再辦中學,「方等」像是中學,「般若」是大學,《法華》是研究所,《法華》就又歸到《華嚴》。在中國,古來這些高僧大德跟我們講,大乘經上面還有最高的,叫一乘經。一乘是《法華》裡面講的,佛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由此可知,次第相乘是佛的方便說。佛教化眾生的目標就是一個,希望你成佛,不是叫你作菩薩、作羅漢,不是的,那是方便說。也就是好像現在父母期望兒女,你們念書都能夠拿到博士學位,你拿到碩士、拿到學士是過程,不是終極的目標;終極目標一定是幫助眾生成佛!慈悲到極處,我們不能不知道。但是你要拿到最高的學位,一定是從小學、中學、大學次第念上去,這就正確。所以,佛在《佛藏經》裡面講,「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你要不依照佛的教學順序來修學,佛不承認你是他的學生。好的學生一定聽老師的話,依教奉行,循序漸進,次第相乘就是循序漸進,這就對了。「以階彼岸」,階是階梯,你通過這樣的階梯,你就能夠證得,彼岸就是佛果,就是佛法裡頭最高的學位,佛陀。你要不是這樣子修學法,不行!

      下面舉出幾個例子,譬如《瓔珞經》、《仁王經》、《起信論》、《瑜伽師地論》,統統都是跟你講次第的,都是跟你講循序漸進。一乘,圓教一乘大法,古大德一般只肯定講三部經,可真的不多。這三部經,第一部就是《華嚴經》,第二部就是《法華經》,第三部是《梵網經》。《梵網經》非常可惜沒傳到中國來。我們現在藏經裡面有一部《梵網經.菩薩心地戒品》,是《梵網經》裡面的一品,就是菩薩戒。這一品傳到中國來,翻譯出來了,其他的沒有。《梵網經》是一部很大的經,只有這一品,所以這個一乘教沒傳來。但是三部我們中國就有兩部,修行上障礙也就沒有了,這是《華嚴》跟《法華》。第一種說法,就是有次第的,一般的修行法。

      第二個說法,是「圓融通攝門,謂一位即具一切位等,如此經所說,亦如大品等中,一行具一切行」,我們就說到此地。因為提出問題來,是在《華嚴》上發問的,因為《華嚴》好像不是按次第,它通於前後,通於前後就好像不是次第,才提出這個疑問。這是真的,《華嚴》裡面講的是圓融,是通攝,攝就是包括,通前通後。「謂一位即具一切位等,如此經所說」,《華嚴》裡面講的,《華嚴》任何一位前後全貫通。我們這個地方講的五十一個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五十五通常加四加行,我們這裡不講四加行,五十一個位次,每個位次都通一切位。

      我們今天學的是最初、最基本的,好像蓋大樓一樣,我們還不是第一層,是地基。你說地基通不通最高的?好比說五十一層樓,我們今天連第一層都沒到,第一層是初信位,我們今天是在基礎上。基礎也很深!有淺深差別不一樣。我通常跟大家介紹基礎,基礎最深的、最底下的是《弟子規》。我們用淨業三福來做基礎就明瞭了。地下有三層,這個五十一層大樓下面有三層,下面三層是地基。第三層,就是最深的那一層,是《弟子規》。是什麼?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所以下面第三層,這是地基裡頭最重要的基礎。

      我常常講三教的基礎教育,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這個話我講了很多次。「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把它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我把它落實在《感應篇》,道教的《感應篇》;「修十善業」,這個太明顯了,就是佛法裡面的《十善業道經》。你說這三樣東西通不通究竟佛果?究竟佛果是第五十二層,頂尖。你說它通不通?十信菩薩以這個為基礎,十住還是這個基礎,十行、十迴向還是這個基礎,十地、等覺、妙覺還離不開它。你就曉得弟子規、十善業通十地菩薩、通等覺菩薩、通妙覺佛果,一位即具一切位。那我們想,等覺菩薩他在日常生活當中所造的,你拿弟子規去跟他對照,這一百一十三條條條都是打一百分,滿分!等覺菩薩如是,確實是滿分,妙覺的佛果也是滿分。再往下看,看到十信菩薩,還是滿分,初信位菩薩也是滿分,你就知道任何一位都具一切位。因為一切位這些修行人、這些佛菩薩們,十善業、弟子規、感應篇統統是滿分。

      我們今天在學,學了怎麼樣?我們沒有學到滿分。如果哪一天學到滿分,那恭喜你,你就從地下層到地上一層,這一層就是初信位菩薩,我們這裡講的初發心的菩薩。初發心的菩薩這差不多是一百分,但是這個一百分跟上面比,比不上。在形式上是差不多,很像,實際上由境界上講,差別太大了。要到什麼時候才能跟等覺、妙覺完全一樣?要到發心住,不但在形式上完全一樣,在境界上也一樣。如果諸位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這三樣東西你就會非常寶貴珍惜,拼命用功,你就學習了。你今天對這個好像提不起興趣,勉強在那裡學習,學得不夠徹底,你不了解事實真相。真正了解,這三樣東西你抓住了,如獲至寶,這個東西可以保證你成佛作祖,保證你證無上菩提。你要是這三樣東西有欠缺,你怎麼修,生生世世無量劫中你都不能成就。你說這個多麼重要,這《華嚴經》上講的。

      「亦如大品等中」,大品是《般若經》,《般若經》是大乘的精華,世尊二十二年所說。《般若經》在我們藏經裡面分量也最大,六百卷。我們的《華嚴經》八十卷,《大般若經》六百卷,加上「普賢菩薩行願品」四十卷,去掉當中重複的,《華嚴經》實際上九十九卷,差一卷一百卷;換句話說,是《大般若經》的六分之一。六百卷《大般若》講些什麼?我也給諸位做過報告,古大德都肯定《金剛經》這一卷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綱要,不錯,說得很好。而《般若心經》,玄奘大師翻譯的,二百六十個字,可以說是《金剛般若》的綱要,《大般若經》綱要的綱要,確實是《般若經》的核心,說得好。

      如果我們再把它歸納,我把它歸納成十二個字,世尊二十二年所說的,說的什麼?「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大般若經》很多人沒讀過,《心經》念過,《般若心經》是不是這個意思?《金剛經》諸位讀過,《金剛經》是不是這樣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講的是諸法實相,就是宇宙萬法的真相。世尊用二十二年的時間不厭其煩的詳細給我們說,《般若經》裡頭就有這個意思,就有圓融含攝的意思,它講一行具一切行,這意思很深。一位具足一切位,一行具足一切行!

      我們起心動念,一個善念,念才起,遍法界虛空界;一個惡念,念才起,也遍法界虛空界。遍法界虛空界裡面佛菩薩多、修行人多,但是凡夫也多,造業也多。不會引發重大的災難,原因是什麼?淨業的力量跟染業平衡了。在染業裡面,善業的力量跟惡業的力量幾乎也平衡了,不平衡只是出現一些特殊的狀況,一般講大致上是平衡的,所以法界能建立;要不然這個法界就不能建立、不能成立了,這個講的話是真的。

      為什麼一行具足一切行,一位具足一切位?統統是法性變的。這就是大經上說了,宇宙從哪來的?生命從哪來的?森羅萬象從哪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心在《華嚴》裡面就是法性,所變的是法相,性相是一不是二,法性裡面沒有對立。如果一行不具足另外一行,它就對立;如果一位不具足一切位,那位位也就獨立,也就真有了。沒有對立。對立從哪裡來的?對立是迷了心性,一念不覺而有無明,起了無明,無明裡面出現對立,這是錯誤的根源。因為事實裡頭沒有對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才是事實真相。

      這裡面又有二門,「此中有二門,一緣起相由門,二法界融攝門」。下面大師從這兩門給我們解釋,先說緣起。「前中普攬一切始終諸位」,無邊,底下還有兩個字行海,「一切始終諸位,無邊行海同一緣起,為普賢行德」,底下還有一句我們把它念下去,「良以諸緣相望,略有二義」。這個裡頭我們要簡單說明一下。「前中」,前是指我們這部經前面,你看看我們讀過「華藏世界品」,讀過「世界成就品」,這普攬一切。「始終諸位」,就菩薩地位上來說,從初信位到等覺,這是菩薩位次,五十一個位次。再往上去叫妙覺,妙覺不是菩薩,妙覺是佛。菩薩是因位,在修因,在學習,沒畢業;妙覺是果位,畢業了,等於說最高的學位拿到了。沒有拿到之前是因位,拿到之後這屬於果位。所以「諸位」是指菩薩的位次,五十一個位次。

      「無邊行海」,無邊是說法門多、時間長,沒有邊際,行就是現在外國人講的學習。為什麼?斷煩惱、證菩提是要從行海裡面去鍛鍊的。本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清涼大師講得非常好,五十三參說什麼?歷事鍊心。歷是經歷,事有善、有惡、有無記,統統都要經歷,你才明瞭;你要不經歷,你就不明瞭。人家問地獄什麼?地獄去過,地獄什麼狀況,真正在地獄裡受過那些罪,了解!人家問天堂,天堂也住過,也做過天人,你樣樣都知道。換句話說,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一樁事情你沒有經歷過,你要親身去經歷。外國人講學習,他們現在也發現這學習是沒有止境的,生生世世無止境的在學習。但是講無止境的學習還不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學習是有止境的,不過時間太長了。

      我們今天在六道裡面的學習,真的是很麻煩,為什麼?他有退轉。前面李長者在《合論》裡面告訴我們,為什麼會退轉,為什麼不退轉,講得很清楚。我們在六道這個階段裡面學習,六道剛才給諸位說過,就是在這一棟大樓的地下室,地基裡面。地基裡頭是地下室,在這裡學習,從來沒有走到第一層,就是沒有走上來過,都是在地下室。地下室也有很多層,上上下下,走上去又下去,墮下去,他都沒有辦法升到第一層。升到第一層之後就好辦了,為什麼?退下來的機會少了,只有向上,沒有往下退。但是在下面的時候似乎已經忘掉,不知道上面還有,就在六道。到非想非非想處天以為是到頂了,其實不是,超過非非想處天才是第一層。無量劫來沒有離開過地下室,苦就苦在這個地方。但是不管是地下室也好,五十二層高樓也好,「同一緣起」,這個沒錯的。同是一棟大樓,沒離開這個大樓,地下室也是大樓,地上還是大樓。「為普賢行德」。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在此地休息一下。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下面的《疏》文。我們還是從「前中普攬一切始終」從這一句開始。「前中普攬一切始終諸位,無邊行海同一緣起,為普賢行德,良以諸緣相望,略有二義」,我們接著這句來學習。這都是講的事實真相,雖然是事實真相,我們凡夫迷失得太久了。迷得太久,時間太長,所以現在從習慣上來講,看這樁事情好像特別生疏,不知道這些事情就在眼前。《華嚴經》上所講的字字句句都在當下,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明白了。

      「為普賢行德」,普賢的行德無量無邊。《華嚴》是用菩薩來表法,普賢跟文殊,普賢代表行德,文殊代表智德,智慧,圓滿的智慧。圓滿的行門,就是一行具足一切行,任何一行都跟法性相應,這叫行德。總的來說就是十大願王,這是總的綱領,細說就是前面「淨行品」裡面一百四十一樁事情。所以十願是綱,一百四十一願是目,普攝無量無邊的行門。

      我們先從緣起上來看,「良以諸緣相望,略有二義」。緣,我們現在講條件,任何一法不是單獨而生起的,在佛法裡面講無量因緣,任何一法都有無量因緣,就是無量的條件。所以絕對不是沒有原因,有的。世尊為了教學方便起見,把無量因緣歸納為四大類,這個四大類是大乘教裡頭常講的,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無量因緣也不出這個四大類。諸緣,諸緣相望就是諸緣的關係,再給我們略說二義。第一個是「約用」,用是作用。「由相待故」,相待就是對立、就是相對。由相對故,它就有有力、有無力的意思,有有力、有無力。「是故得相收及相入也」,一定是相對的它才起作用,起十法界依正莊嚴的作用。西方的科學家發現了相對論,告訴我們世間所有一切法都超不出相對的定律,認為這是真理。而實際上,在佛法講,這是個現象,十法界裡面的現象,從緣起當中產生的現象。相對就有有力、無力,於是在現象裡面就產有相收及相入,有這兩個意思,這是從作用上講的。

      用不離體,體不離用,從體上說,「由相作故,有有體無體義,是故得相即及相入是也」,這是從體。這個體不是說性體,但是它離不開性體。我們今天講萬物,萬物之體有質體,我們講性質。體是什麼?體是性質。性質在佛法裡面講,這體是有兩個,一個是性體,一個是質體。性體是法性,唯心所現,這是真的。性體雖有,一般人見不到,如果見到了,問題解決了。見到是什麼?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一切就圓融了,就互攝了。我們一般人講體,執著在質體。

      這個地方講有體跟無體,有體是有形相的,你能夠接觸得到的,我們叫它做質體。無體是性體,是真如本性,因為它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精神還是屬於有體,法相唯識裡面講得清楚。我們現在這個世界,精神世界跟物質世界從哪來的?八識裡面就講得清楚,精神是阿賴耶的見分,物質是阿賴耶的相分。見分跟相分從哪裡來的?是從自證分裡頭變現出來的。誰知道有自證分?它另外還有個證自證分。從這些講法裡頭,我們就明白了,《華嚴經》裡面講的法性就是自證分,講的佛性就是證自證分。佛性是什麼?覺性,也就是說法性裡面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本來具足的般若智慧,這是覺性,就是法性裡面本覺的這部分,通常我們也稱它為佛性。「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意思是說一切眾生皆有法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法性是自己,不是別人,能現能變,能現森羅萬象,能變十法界依正莊嚴,所以法性才是真正的體。

      這個有體、無體的意思是互通的,看你從哪個角度上去看。你要是從法性上去看,法性是有體,法相沒有體,也就是說我們的精神世界跟物質世界都沒有體,這是從法性上看。如果從現相上看,精神世界有體,物質世界也有體,體是什麼?體就是見、相兩分。而法性無體,為什麼說法性無體?法性是我們六根都接觸不到,不但你看不見,因為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也不是時間,也不是空間,時間、空間都從它變現出來的。古人用一句話來形容它,不可思議。不可思議不是一句搪塞的話,是事實真相。就是法性你不能夠去思惟,你一思惟,錯了,你思惟不到。你也沒有辦法去討論,你說不出來,所謂「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你可以能夠體會得到,什麼時候體會?心清淨到極處,沒有言語,沒有念頭,它就在前面。

      所以大乘教裡面講,這樁事情「唯證乃知」,你要不能夠親證,不能夠契入這個境界,你不知道。我們今天曉得這樁事情,是佛說的,不是我們親證的。什麼人親證?《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圓教初住菩薩。所以親證之後就不退,沒有親證有退轉,六道裡面是決定退轉。而且退的時間多,進的時間少,真的叫進一步退十步,所以學習、修行的時間太長!到四聖法界的時候,雖有退,但是人家進的時間多,退的時間少,比起六道凡夫他們真是我們看是勇猛精進。因為四聖阿羅漢決定不會退到六道,四聖法界他退的底限是阿羅漢;菩薩會退到阿羅漢,阿羅漢再修行又變成菩薩,決定不會退到六道。所以我們知道他進的時間多,退的時間少。到什麼時候才不退?圓教初住,那就是脫離十法界,永遠不退了。所以大經上佛告訴我們,證到初住菩薩就得三種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圓教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禪宗裡面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是什麼地位?就是圓教初住。到這個時候只有往前進,沒有往後退,永遠不退。這些性相、理事、因果,《華嚴》講得透徹,統統都講到。

      所以一切諸法相即、相入,「是故得相即及相入是也」。相即、相入是不二義,一法裡頭具足一切法,一位裡面具足一切位。講到究竟,我們在前面讀過,一微塵裡面有世界,世界裡面有微塵,微塵裡頭又有世界,重重無盡,這個境界一般人很難體會。過去,賢首國師在皇宮裡面講到這樁事情,皇帝聽不懂,什麼叫相即、相入?他請皇帝做個八角亭,做個亭子,這八角亭裡面就是八面,每一面都放一個大鏡子。諸位要知道唐朝那個時候,我們現在這種玻璃鏡子沒有發明,那時候什麼鏡子?銅片,銅片磨得很乾淨,能照,放八個大鏡子。賢首國師請皇帝到亭子當中站著,看看八面鏡子,馬上就明白什麼叫相即相入。這個鏡子裡面一照這個人,互相一照,重重無盡。實際上不必要八面,兩面鏡子你就看到了,兩個鏡子對照,你站在鏡子當中,你看看鏡子裡面的現相。鏡子裡面還有鏡子,就像什麼?微塵裡頭有世界,世界裡頭有微塵,重重無盡。什麼人能入這個境界?這就是不可思議了。我們只站在這裡是感覺一下,入不進去。普賢菩薩能入,能入這個境界,不可思議。

      我們再看下文,「此經之中,依斯義故,行位相收,總有四說」,這就給我們講得詳細一點。此經是《華嚴經》,尤其是《華嚴經》這一品「賢首品」,依這個意思講行位相收,就是一位具足一切位,一行具足一切行,這給我們講事實真相。你要真的知道事實真相,你就曉得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是沒人知道,遍法界虛空界,入這個境界都看得清清楚楚。為什麼?時間沒有了,沒有先後,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空間沒有了,空間沒有是沒有遠近。就像兩面鏡子互相照一樣,時空突破了。起個念頭遍法界虛空界,一個動作也是遍法界虛空界,這很不容易體會,唯有在兩面鏡子對照的時候,能夠有這點感受。兩面鏡子對照,我們一個動作,你看多少,全部都有了。能夠體會到一點行位相收,相收、相入的意思能夠體會到一些。

      總有四說,第一,「或始具終」,始是開始,開始裡面具足圓滿,終就是圓滿,「如此門中,具一切行位,普賢德海者是也」,就是我們今天講初發心,具不具足?具足。我們今天是凡夫,六道凡夫,我們發心想修行成佛,就跟五十一位菩薩、跟妙覺佛就通了。為什麼不能成就?因為你會退,你遇到緣,把這個願忘掉了,你又退轉,這就是六道裡頭退得多、進得少。你不是念念都是佛法,如果念念都是佛法,這一生可能都成就了,尤其修淨土法門。所以往生沒有別的技巧,起心動念念念都是阿彌陀佛。你要問多久才能成佛?《彌陀經》上給我們講的「若一日」,一天就能成佛;「若二日到若七日」,不難!真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是這一天,一天二十四小時,純是阿彌陀佛,沒有一個雜念,他就有感應。

      在歷史上有這個例子,《往生傳》裡面很多人都知道宋朝的瑩珂法師,他念三天成就了。給我們證明《彌陀經》上說,「若一日到若七日」不假,他真辦到了。他也不知道他三天能成就,他只知道關起門來一心念佛,沒有懷疑、沒有夾雜、沒有間斷。他真是拼命,不吃飯、不喝水、不睡覺,就這句阿彌陀佛念到底,要把阿彌陀佛念來。念了三天三夜,人大概也差不多了,可是他意志力太強,真的把阿彌陀佛念來了。他為什麼有這麼大的毅力?他是個出家人,不守清規,也就是說業障習氣太重,禁不起誘惑,所以常常破戒犯規。好處是他相信因果,自己想想自己的行為將來必定墮阿鼻地獄,一想到地獄就害怕,地獄墮進去之後,什麼時候才能出來?常常把這樁事情放在心上。

      遇到同參道友們,他是很難得,他說直話,沒有隱瞞自己的過失,絕不隱瞞自己的缺點,這所謂發露懺悔。向同參道友們請教,有沒有什麼法子能救我,救我將來不墮地獄?這些道友們找了一本《往生傳》送給他看,他是看了那些念佛往生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才發心,這個辦法行。萬緣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一心歸命淨土,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畏懼地獄果報的意念非常懇切!真怕墮地獄,求阿彌陀佛來救他。沒想到三天,阿彌陀佛就真的來現前,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我們從這裡得到了證明。阿彌陀佛告訴他,你還有十年陽壽,你現在壽命沒到,還有十年陽壽,你好好的修,到你陽壽終的時候我再來接引你。

      瑩珂這是見到阿彌陀佛了,他很聰明,他把這個機會抓住,向阿彌陀佛懇求,「我十年陽壽不要了,可不可以?我現在就跟你走」。阿彌陀佛聽了之後笑笑點頭,「行,這樣好了,三天之後,我來接你」。為什麼當時不帶走他,要三天?這就是為一切眾生做示現,讓大家看看淨宗法門真實的效果。所以佛就跟他講三天。佛這麼一答應,他是太高興了,他把他的房門打開,告訴大眾阿彌陀佛來了,三天之後要接我往生。寺廟裡頭沒有一個人相信,破戒犯齋,關著房門念三天佛,三天就能往生,哪有這種事?做示現的。但是看他說話的語氣態度又不像騙人,好像真有這麼回事情,好在三天時間短,不長,所以大家說,好!那等著看,看你三天之後佛來不來接你?你是不是真的往生?

      到第三天,瑩珂懇求寺院的大眾幫他助念,送他往生。當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真的能往生,哪個人不歡喜來助念、來送你?到第三天的時候,真的大家幫他助念,助念不到一刻鐘,他就告訴大家,「阿彌陀佛來了,我看到了,現在就跟他走」,沒有生病,這就往生了。諸位想想,瑩珂法師發心關起門來求念阿彌陀佛,發這個心,他的心真,他的願切,他的行確實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做到了。

      為什麼後頭還有十年壽命他不要了?他跟佛說,「我的習氣太重,禁不起誘惑,如果再有十年,不知道要犯多少過失,不知道要作多少孽,可能最後就不能往生」。現在這三天三夜,真的把他的業障懺掉,才感應佛現前。他很聰明,他有智慧,他的選擇是正確的。佛三天之後接引,這就是告訴大眾,做個示現,做個念佛往生的表演,讓大眾都來看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淨土聖賢錄》、《往生傳》都有記載。所以這是講時間短的,《彌陀經》上講的一日到七日。

      再講一般的時間,長的,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在《往生傳》裡面所看到的,大概是三年到五年。十之七、八是三年成就,再少數一點,五年肯定成就。這初發心就相即相入,就起感應道交的作用。為什麼不能像瑩珂法師那麼快的感應?你的業障煩惱習氣太重,你發心的勇猛不夠,所以必須要長一點的時間,二年、三年感應現前。總而言之一句話,要真幹,要對於這個世界,身心世界沒有一絲毫留戀,才行;有一絲毫留戀、有一絲毫牽掛,就不行了。

      通常一般人的習氣,這個事情我看得慣,我看了喜歡,那個事情我看不慣,你不能往生。為什麼?障礙了。你對這個世間一切人事物還那麼關心,這是什麼?沒放下!一般人放下需要多長的時間?就是要二、三年這麼長的時間。我們自己親身經歷的,前些年我住在新加坡,新加坡居士林的林長陳光別,那是個銀行家。晚年生病,當然就不能夠上班,躺在病床上,頭腦很清楚。我在新加坡講經,這時候他才真正想到要聽經,躺在床上沒有事情,希望來聽經。那個時候正好講《無量壽經》,李木源就把我講經的錄相帶送給他。聽說他每天聽八個小時,一遍聽完之後從頭再聽,聽了五、六遍,他明白了,一心念佛。

      反正電視機就放在他的旁邊,他躺在床上,睜開眼睛就看到電視機;念佛機幫助他念佛,佛號不中斷。兩年,心裡沒有妄念,不是聽經,就是念佛,其他統統放下了,兩年。他就跟李木源說,「我想往生,想走了」,說這個話,我們相信他的功夫成熟,他真可以往生。李木源居士勸他,你現在還不能走,居士林的人事不穩定,希望他再多住幾年,只要他在,他的聲望能夠安定人心。於是他就點點頭,好!又兩年。他還到居士林開了一次董事會,人事都安排好了。我聽他家裡人說,他在一張紙上寫了八月初七,寫了十幾個日期,可是也沒有人敢問他,不知道什麼意思。八月初七、八月初七寫了幾十個,這三個月之前。三個月之後,就在他寫的日期那一天往生的。前後聽經、念佛四年。我們知道他兩年就成熟了,後面兩年是李居士要求他多住兩年,讓居士林的人事安定下來。

      他雖然是個學佛的佛教徒,可是銀行家,搞企業的。一生蓋廟,護持道場,出錢出力,沒有聽過經,沒有念過佛。到生病的時候才真幹!先聽經,明白淨土的理論、方法、境界,都搞清楚、搞明白了,放下萬緣,一心正念。他在往生的前兩天,請我去給他做三皈五戒,第三天他就走了。走了之後還有瑞相,我跟諸位講過,他的冤親債主很多!在居士林附身在一個居士身上,來傳遞這些訊息,證明老林長真的往生。這些冤親債主看到也非常歡喜,不找麻煩,他真的往生。這些冤親債主到居士林求授皈依,要求聽經,指定聽《地藏菩薩本願經》。

      很多的冤親債主,附在一個女居士的身上,年輕人。附身的時候說出這些話,說完之後她就昏倒,再清醒過來問她,她什麼都不知道。這樁事情,被附身的人來見過我,把前前後後的事情,後面還有感應都告訴我。陳光別居士臨終的示現,一點都不假!所以從這些你就曉得,我們雖然是凡夫,凡夫發一念真誠心,也具足一切行位,也跟普賢德海相應。這是講始具終,這開始就一直通達到妙覺位,到等覺、到妙覺。

      第二,「或終具始,並在十地位後,如下文十定、十通等說」。《華嚴經》後面有「十定品」、有「十通品」,這是說什麼?說等覺、妙覺,這是從終,終通始。這就像我前面跟諸位報告的,我們現在學習是從「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始,這是淨業三福裡頭的第一條。第一條裡面,這裡講了儒、釋、道的三個基本教學,「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修十善業」落實在《十善業道經》。這三樣東西是根本的根本、是最初。我們看等覺、看妙覺、看十地菩薩,他們應化在十法界,不論用什麼身分,有沒有具足弟子規、十善業、感應篇?統統具足。所以我說統統打一百分,始通終,終通始。

      第三,「或諸位齊收,並在十住等,一一位中,各收一切,悉至究竟,如下文十住十行等說」。不但是初發心通到佛果,而且前面也跟諸位做報告,初信、二信、三信、四信到十信統通。再告訴諸位,講得清楚明白一點,初信位的菩薩,這三門基本課程都拿到滿分,他才能夠證得初信位。我們現在這三樣東西的修學,分數都不夠滿分,所以還在地下,這個地下就是十法界的六道。十法界四聖在地上,初信位菩薩第一層,二信位菩薩是第二層,一直到六信位還是屬於六道的範圍,六道的諸天;到七信位,出了六道,七信位是阿羅漢,出六道,在四聖法界;到十信位,出十法界,到出十法界那就真正不退轉了。

      可是六道裡面,證得初信的時候,他絕對不墮三途。從初信到六信,他們修行的地方是天上、人間,往來就是天上人間,都在那裡修、都在那裡學習。把煩惱習氣統統斷掉,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無明煩惱在四聖法界斷,見思煩惱決定在六道裡頭斷,這都圓滿成就。所以我們這個基礎的修學,就是講這三個根,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儒、釋、道這三個根通每個地位,諸位齊收,位位都有。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明天我們接著這個地方再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