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696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九六卷)  2002/5/4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696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讚勝勸聽」最後的兩句。這兩句是「開法增智對」,我們念經文:

      【令開闡一切如來法門故。】

      末後一句:

      【令增長法界廣大甚深一切智性故。】

      前面第七、第八兩句,說的是掌握佛法的總綱領,就是大陀羅尼;翻成中國文字就是大總持法門,我們現在的意思就是掌握整個佛法的總綱領。就經論上來講,這個陀羅尼,這個總綱領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古大德稱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的第一經,稱它作根本法輪。早年方東美先生說,《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整個佛法的概論,概論就是總綱領、總原則。所以,這是從整個一代時教來說。如果就本經,綱領裡面還有綱領,原則裡頭還有原則。講到最後,古德都說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華嚴經》到最後歸結到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又導歸極樂,所以這樣一來,《華嚴經》跟淨土宗產生密切的關係。《華嚴經》到最後歸極樂世界,歸彌陀淨土。

      前清乾隆時代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他才有這個說法,這個說法很正確。到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就把《四十華嚴》最後一卷,這個別行流通的本子,附在淨土三經後面,號稱淨土四經。如果諸位看到有木刻版本的線裝書,《淨土四經》,你就曉得這四經是從哪裡來的,是怎麼回事情。現在大家所熟悉見到的是《淨土五經》,怎麼又多出一部?這一部是印光大師他老人家將《楞嚴經》裡面「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一章的經文提出來附在四經後面,變成《淨土五經》,過去我們也多次的介紹過。這個五經真的就圓滿了,淨宗圓滿了,用不著再附帶,再附帶就沒有意義了。有人曾經說,《圓通章》是大勢至菩薩的,那觀世音菩薩沒有,所以一定要搞一個《心經》來代表觀世音菩薩,這個實在沒有必要。非常非常圓滿了.我們不必感情用事,學佛的人要有智慧、要有理性。這是說,抓到佛法的總綱領。

      另外一點就是底下第八句,講一切道場中開示佛的境界。這個我跟諸位講,說得很白、說得很淺顯,大家能夠懂。就是佛弟子在一切時一切處遇到一切人,要懂得機會教育,把佛法介紹給大眾,這個很重要!現在社會雖然是資訊非常發達,可是接觸佛教的人依舊不多,對佛教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認為佛教是迷信,佛教是多神教、泛神教。諸位要知道,多神教跟泛神教在宗教裡面屬於低級宗教,高級宗教只有唯一的真神。好像佛教裡面的神太多,數不清,人家在那裡產生誤會,反而輕視了佛法。說得不好聽的,根本瞧不起佛教,這個什麼原因造成的?我們自己宣揚不得力。所以在一切時、一切處要懂得機會教育,讓社會大眾認識佛教,這是非常重要。

      我過去在美國舊金山講過一次,在邁阿密講過一次,題目就是「認識佛教」。舊金山講的因緣是一個同修來找我,媽祖廟希望我到那邊去講一次開示。我說:「好,很難得!跟他們結結緣。」那些多半都不是學佛的,媽祖廟的信徒。我們就講一個題目「認識佛教」,只有一個半小時,做最簡單的介紹。以後有緣分在邁阿密,邁阿密的時間長,我們好像前後講了八天,一天兩個小時,有十六個小時也講這一個題目,那就講得很詳細了。現在諸位看到《認識佛教》這個小冊子,就是以後有同學從錄音帶把它寫成這本書流通。這是很有必要,特別是觀光旅遊的地方,尤其是觀光旅遊在寺廟裡,為大眾介紹佛教、認識佛教是最契機的時候。我們要明瞭這個道理,這是樂事。今天這第一句:

      『令開闡一切如來法門故』,「開」是開示,「闡」是闡揚,這就是講經說法。講什麼經?「一切如來法門」。不要說「一切」,就說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留下來的這些經教,內容非常豐富,古人把它編輯在一起成為一部大叢書,號稱為《大藏經》。《大藏經》那就是一切如來法門,世尊所說的跟十方諸佛如來所說無二無別,這就是所謂佛佛道同。為大眾講經說法這是因緣,要有能講的人。什麼人能講?在古時候的標準,中國人現在講水平,古代講經的水平是有修有證。你有修,你沒有證,你沒有資格講;有修有證才能講。可是要以這個標準來衡量,那可以說我們最近一百年當中,一個人都找不到。近百年的初期有修的人有,有證的人沒有;最近這個半個世紀以來,就是最近這五十年,這五十年當中到現在,有修的人已經是鳳毛鱗角了。有修的人很不容易找到了,這個怎麼辦?佛法沒有人講了。沒有人講經,沒有人說法,這個佛法在世間,我們現在很清楚、很明瞭,時代不斷在進步,全世界的宗教逐漸都在沒落。

      往年我住在美國、住在加拿大,到處都看到教堂門口插牌子在那裡賣,加拿大那邊也是這樣的。所以從東方到美國去的,移民過去的這些佛教徒、這些出家人,很多都是買教堂把它改建成佛寺。我在溫哥華講經,有好幾次,每一次差不多都是半個月到一個月,在世界佛教會,馮公夏老居士主持的,他是會長,他那個場所就是教堂。第一次我去講經的時候,大概買了還不久,教堂還有尖尖的一個小塔,以後他們把這個拿掉,改成宮殿式這種形式,中國式的形式,只是把它改裝了。在美國,這種情形更多。為什麼教堂要出賣?我曾經打聽過,信徒不來了,換句話說,許許多多信徒不再相信宗教。那我們看看現代這些年輕人,現在的小學生,現在的初中學生、高中學生,他們對於宗教沒有興趣。家裡老人信教他不信教,到老人將來都過世了,他們長大成年,宗教還想在這個世間活下去,不太容易!現在年輕人很難接受傳統的觀念,這是事實,是大時代的趨向,我們不能不知道。

      怎樣才能生存下去?你想想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當時那個才叫真正的佛教,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多元文化的社會教學,這個很受社會大眾歡迎。所以佛教是教育,所有的宗教都是聖賢的教育。我跟許多宗教往來,我特別提醒大家,我們要走宗教教育的道路。宗教的形式重不重要?當然也很重要,但是宗教教育更重要。形式是外表,教學是內容,這兩個集合起來,那這個宗教的生命力非常強大,確實可以傳千年萬世,不會在這個世間消失。如果我們還只重視這種形式而疏忽教育,這個宗教肯定會沒落。信徒不來,這個宗教就沒有了,你才曉得教育多重要!這一句就是教給我們要重視教學,認真的教學,全心全力的去教學,把這個教育辦好。

      古時候,我們知道在中國許多著名的寺院道場,要用今天這個話來說,它們都是專科大學。五臺山大顯通寺,是清涼大師的道場,他老人家一生在那邊講《華嚴經》,這是華嚴大學。這個世間不但是中國本國還有外國,外國到中國留學最多的是日本、高麗(現在的韓國)、南方的越南。凡是喜歡學《華嚴》的,都到五臺山大顯通寺,到那個地方去求學,「華嚴專科大學」,要用今天的名詞就是這個。喜歡學《法華經》的,浙江天台山觀宗寺,智者大師的道場,那個地方是專門教學《法華經》的,學《法華》的都到天台。隋唐那個時代,學淨土的玄通寺,道綽、善導他們的道場;學法相唯識,在當時首都長安,窺基大師的道場;學戒律的在終南山,律宗的道場,道宣律師,所以都是屬於專科大學。這些祖師大德他們的學生學成了,其他地方再開道場就變成分校,用現在話就是分校,代代相傳。傳到現在這一千多年將近兩千年,後來這些學生不用功、懶散,於是這個寺院變質了。

      從前寺院是學校,出家人在這裡是專心辦學;現在出家人拿著寺廟去做生意買賣,專門為死人服務。腦筋裡頭都是這些超度的法會,一堂法會要多少錢,變成生意買賣。道場建築還在,內容沒有了。這種形式維繫不會長久,現在這一代的人還相信,底下這一代年輕人不相信了,不相信到最後那個寺廟大概也要插牌子賣了。所以佛法要復興,要怎麼復興法?要照釋迦牟尼佛那個模式去做,恢復釋迦牟尼佛當年一生教學。出家人人人肯發心,世尊留下來的教誨無比的殊勝,真正是究竟圓滿的智慧,能解決這世出世間一切疑難雜症。這麼好的學問,現在居然塵封在《大藏經》裡面,沒有人知道,你說多可惜!《大藏經》這些年來印得不少,到處有流通的,沒有人看!為什麼沒有人看?看不懂,看不懂當然興趣就沒有了。

      古時候印度梵文經典傳到中國,經過翻譯成為中文的佛經,佛教教科書。翻譯是從東漢開始,在隋唐已經是講經修學的黃金時代。日本、韓國一些高僧大德,他們國家第一代的祖師大德幾乎都是在那個時候在中國留學。學成回國,開宗立教,回去辦學。最晚的翻譯在南宋,那個時候已經不多了,數量很少很少。因此,佛經的文字是屬於古文,雖然是古文,譯經的這些大德非常慈悲,希望佛經文字不要太深,一般讀書人都能看得懂;換句話說,是當時的白話文,在中國文學裡面稱為變文。諸位你只要稍稍留意一點,你拿中國古文,現在市面上流通得很廣的《古文觀止》,你把《古文觀止》裡頭任何一篇文章,你跟佛經的文字來比一比,你就曉得佛經很淺顯,古文那個文字比佛經的文字要深得多。從這個地方看到譯經大師們的苦心,他們的目的是希望這個教學能夠普及,不用很深的詞句,替後世人想得很周到。

      但是現在人麻煩了,學校裡面已經不讀古文,何況在中國現在推行簡體字。這些註疏如果不把它翻成簡體字,現在的學生看不懂,造成許許多多的障礙。韓國早年完全接受中國文化,言語雖然不通,文字完全用中國文字。韓國從二次大戰之後,建國以來,他們自己制定新的文字,再不用漢字。過去幾千年傳統的文化,產生了困難。所以我這次訪問韓國,韓國人現在把《大藏經》;過去《高麗大藏經》,《高麗大藏經》印得非常精美,在世界上也是這個文化的瑰寶;把它翻成現在他們的文字。東國大學有個譯經院,院長月雲法師跟我見過面,我們的年齡相彷彿,他在主持這個譯經院。我知道譯經不容易,決定不能照這個文字翻,照文字翻問題很大,你要懂得經裡面的含義。

      早年美國紐約沈家楨居士,他發了一個大心,把中文的經典翻成英文,花了不少錢,請了許許多多人翻譯,分量也相當可觀。他在紐約大學租了很大的一棟房子,做為一個圖書館,他在全世界蒐集佛教的經典。中文的、日本文的,從世界各國蒐集有巴利文的,緬甸、泰國這小乘國家統統都有。我去參觀,圖書館收藏的非常豐富,全世界各個地區出的《大藏經》,幾十種之多。他所請人家翻的經,那個數量也可觀。帶我去看,告訴我:「法師,你看這麼一大堆都是翻譯的原稿,一部都不能用。」我在紐約我也不懂英語,我看到他們翻譯的倓虛法師的《念佛論》,我很喜歡。倓虛法師的《念佛論》我念過很多遍,我在講經的時候常常跟大家介紹:「現在有英文本子,這個很好。」最初我印第一版《大乘無量壽經》的會集本,夏老的會集本,那個時候李炳南老居士往生,我印一萬冊流通結緣,紀念李老師。我就把他英譯的《念佛論》附在後面,因為《大乘無量壽經》很薄,分量不多,就附在後面,流通到美國、加拿大。有一次在加拿大遇到一位醫生,是中國人,他是加拿大籍,在加拿大行醫,是虔誠的佛教徒。他看了我的本子,看了英譯的《念佛論》,他告訴我:「法師,以後你不要印這些東西,你花的錢很冤枉!」我說:「怎麼了?我這是沈家楨那個地方出版的。」他說:「這個翻譯外國人看不懂,中國人也看不懂。」我點點頭,沒錯!

      就像早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師那個時候,有兩位美國人,大概是學佛的,到台中來訪問李老師。那一天我也在場,我們大概有五、六個學生,在老師的身邊。這兩位從外國來的客人,他帶的有翻譯,向李老師請教佛法。李老師給他講的他們不能接受,李老師最後就向他請教,他所講的李老師也搖頭,到最後搞得很尷尬、很困難。李老師看到他們帶的有一本很厚的書,就問他:「那是什麼書?」他說:「佛學字典,英譯的。」李老師靈機一動,他說:「好,我請教你,二足尊是什麼意思?」他們當時查,查出來了,就翻譯過來:「兩隻腳最尊貴」,李老師笑笑,不再說了。二是兩個,足是腳,尊是尊貴,完全照文字翻譯。二足尊翻成兩隻腳最尊貴,李老師聽了這麼一說,笑笑就送客。

      回過頭來問我們,給我們講、給學生們講這個經怎麼翻法。從文字表面上一點都沒錯,但是意思不對。意思「二」是指智慧與福德這兩種,「足」是圓滿,「尊」沒錯是尊貴,福德、智慧這兩種圓滿裡面最尊貴的,這叫二足尊。他翻成兩隻腳最尊貴,這成什麼話?不能談了。他以他那個為標準,如果李老師給他講二是智慧、福德,這是圓滿具足,他會搖頭,他不相信,沒有法子談。皈依佛二足尊,我們皈依佛的兩隻腳是最尊貴的,還有什麼話說?所以從這個例子我們就能夠想像得到,翻譯不容易。不但翻譯不容易,講經也不容易。古大德常講「依文解義,三世佛怨」,就是我們中文譯的經本,你要是依照文字來解釋,三世諸佛都喊冤枉,你把佛的意思講錯了。所以開經偈裡頭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這談何容易!所以《華嚴》、《大智度論》裡面都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一等聰明智慧的人,他看不懂佛經,佛經是意在言外,你怎麼會懂?字你認識,照字面表面說的,那你全都搞錯了。要誰講?要有修有證的人講。縱然他沒有證果,他要是真正修行的人,他能講;如果沒有真正修行,像我們現在這種短期培訓,常常自己講錯都不知道。自以為講得很不錯,誰知道講錯了。

      唐朝時代百丈禪師的故事,「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你把佛經的意思講錯了,你要背因果。我們年輕學佛聽到這個公案害怕,老師那個時候勸我到經學班去學講經,我害怕我不敢;老師帶我到經學班上課的時候參觀,參觀之後我才有信心。老師是怎麼教的?我們是凡夫沒有開悟,古人是有修有證,我們不但沒有證,我們修都沒有。但是我們要發大慈悲心,為什麼?佛教沒有人講了,我們這些不行的人也得要起來。怎麼講法?講老師的,講老師的完全是覆講。老師教我們講這部《彌陀經》,他先詳細講一遍給我們聽,我們自己用筆記記下來。那個時候沒有錄音,錄像就更沒有了,錄音機在台灣都沒有,我們靠筆記。記下來之後,完全照筆記覆講,這個樣子錯了老師負責任,我們自己沒有責任。我聽聽這個辦法還可以,自己不能加自己意思進去,加自己意思進去,那你要自己負責任;不加自己意思,你講老師的,老師負責任。

      這個方法學會之後,我們就懂得了,以後我們在外面,有人請我們講經,我們都依靠註解,所以不是講經是講註解。註解特別選近代人的註解,這個選註要小心、要留意,現代大德裡頭有真正修行的人,老師給我們介紹了幾個。諦閑法師的註解,李老師說這個沒有問題,倓虛法師的註解、圓瑛法師的註解、慈舟法師的註解,給我們介紹了幾位大德,要我們好好的讀他們的註解。講註,絕對不摻雜自己的意思;摻雜自己意思,自己要負因果責任。我照這些大德們他們註解來講,講錯了責任他們負,我們沒有責任。從近代大德你能夠講上一段時期,自己的水平逐漸往上提高,你可以參考古大德的東西。最後還是要有一點悟性,不開悟不行。悟了之後再看看這些古今大德的註疏,你就很容易貫通了。那個時候你可以自己講經,你可以講得不會有錯誤了。

      開悟的條件是煩惱輕,佛門裡頭常講「煩惱輕智慧長」;煩惱重,不能開悟。煩惱輕,輕到一定的標準;這一定的標準以我自己的經驗,決定沒有自私自利,決定不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一切境緣當中不起貪瞋痴慢,你有這個功夫,你就接近開悟的邊緣了。如果沒有達到這個功夫,這些東西障礙了你的悟門。這是修行,這是真修。為什麼講經說法、開闡法門要有修有證,道理就此地。你要是證果,你的思想見解跟佛沒有兩樣,那怎麼會講錯?證果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已經入華嚴境界,你已經得陀羅尼門,你當然不會有錯誤。沒有明心見性,你只有修、只有悟,沒有證,換句話說,你要跟大眾解釋經論,你還得依靠古大德的。

      經典的註解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依照經文一句一句來講解,這種叫「釋經論」,《大智度論》屬於這一種的。另外一種是完全離開經文,講每一個章節大意,這叫「宗經論」,《瑜伽師地論》是代表。《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作的,《大智度論》是龍樹菩薩作的,這有證的人,有修有證。祖師大德當中沒有達到明心見性,不敢。禪宗裡面《壇經》,惠能大師那是有修有證,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壇經》上所講的如果諸位細細讀它,那一部《壇經》也是整個佛法的陀羅尼。我們修學,我們的目標一定要定在修證,信解行證,我們走這個路子。證不了也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做阿彌陀佛的學生。古大德常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見到阿彌陀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肯定可以得到。

      我們今天業障深重,在這個世間入不了佛的境界,我們不得已而求其次,我們親近阿彌陀佛。但是親近阿彌陀佛,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不是容易事情。條件在《無量壽經》裡,《無量壽經》「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品最重要。這兩品你要能夠落實,都能夠做到,你求生淨土沒有問題,你有把握。這兩品經裡面所說的你不具足,你做不到,往生不可靠。所以弘法利生,菩薩在此地勸我們,我們先要把自己修好,有能力在一切時一切處隨機教學,幫助一切眾生認識佛教,歡喜佛陀教育,學習佛陀教育。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下面最後的這一句:

      【令增長法界廣大甚深一切智性故。】

      這一句清涼大師給我們講的「增長智慧」,這是真實的智慧,是圓滿的智慧。講到智慧我們一定要曉得,跟世間人觀念裡面所說的智慧不一樣。世間人的智慧在佛法裡面叫聰明,聰明跟智慧不同。不同在哪裡?很明顯的一個界定,智慧裡面沒有煩惱、沒有情執,聰明裡頭有煩惱、有情執,那就不一樣了。智慧不但六道凡夫沒有,阿羅漢、辟支佛也沒有,你就曉得佛教的智慧兩個字不容易。為什麼?智慧不是學來的,學不來的。絕對不是說經教我學得很多、我讀得很多、我記得很多,我也能講。這個講不是智慧,要是有智慧,那你就能講經,你就不會講錯了。為什麼講經的人把經講錯?沒有智慧。智慧從禪定當中來的,戒定慧三學,佛法裡頭常講「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你沒有定,你哪裡有慧?

      我們想想自己一天到晚妄念紛飛,前一個念頭滅,後一個念頭就起來,這怎麼能開智慧?到什麼時候你開智慧?你看看經論裡頭常說,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無量無邊,佛陀把它歸納為兩大類,第一大類叫「見惑」,見是見解,惑是迷惑,換句話說,你的見解錯誤。第二大類叫「思惑」,思是思想,你的想法錯誤。這兩大類,前面一大類是你對於宇宙人生一切人事物的看法錯了,後一大類是你對於這個想法錯了,哪來的智慧?有聰明而沒有智慧。如果你把這兩種放下,錯誤的見解斷掉了,錯誤的思想也斷掉了,你能證阿羅漢果,你能超越三界,你得九次第定,但是智慧沒開。可以說你也有相當的聰明,你這個聰明是相似的智慧,比六道凡夫高明,比菩薩不如。為什麼?因為你塵沙煩惱沒斷,無明煩惱沒破,開不了智慧。什麼時候智慧開?塵沙煩惱斷了,四十一品無明至少破一品,這個時候智慧開了。禪宗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個時候智慧開了。你才曉得佛家講智慧,這個標準是很高的。

      聰明不難,智慧難。如果用《金剛經》裡面的講法,你還具足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沒有智慧。你還具足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你怎麼可能有智慧?為什麼?這些東西障礙智慧。智慧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頭來的。正因為這些東西,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三重煩惱,把你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障礙住了。三重煩惱去掉第一重,見思煩惱去掉了,你的智慧透不出來,為什麼?還有兩重。第二重再去掉,那就差不多了。第三重你揭開一點,就露一點光明。四十一品無明破盡,你自性本具的智慧完全透露出來了,這個時候叫做成佛。沒有完全透露出來,透露個一分、兩分以上,都稱之為法身菩薩。《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個名稱是從這個地方來的。破一品無明的是圓教初住菩薩,破兩品的是圓教二住菩薩;破十一品的,那就是圓教初行位的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慢慢向上提升。法身菩薩四十一個階級,就是你無明破多少品。佛說無明有四十一品,破一品你的位置向上提升一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麼來的。

      我們想想,我們不但無明一品沒破,我們塵沙煩惱沒有斷,見思煩惱沒有斷,哪來的智慧?這個經上普賢菩薩是對十方來華嚴會上聚會的這些大菩薩們講的,他們統統都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還要增長『法界廣大甚深一切智性』,我們就懂得了,法身菩薩要進一步破他的無明,要提升他的境界,那就親近普賢菩薩,聽普賢菩薩宣講《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現在我們這個世界動亂不安,災難頻繁,什麼原因造成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疏忽了,大家只著重辦一般培養專才的學校,培養科技人員、工商管理人員、各種製造業的人員,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疏忽了。華藏世界為什麼這樣的美好?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那麼快樂?那個地方決定沒有天災人禍,不但沒有戰爭,連人與人之間不和、吵個架都沒有。你在哪一部經上看到西方極樂世界裡面住眾吵架?沒有看到,吵架尚且沒有,哪來的打架?華藏世界上也沒有看到。你要問什麼原因?他們多元文化的教育辦得好。

      我們今天講的社會教育,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親自主持,華藏世界毘盧遮那佛是後台老闆,文殊、普賢兩大菩薩負責執行,非常認真的在幹。我們且看這一次法會,佛家稱為法會,用我們現在術語來說,它是什麼樣的性質?現在的術語:學術研究討論會。討論會分很多組,各種題目都可以拿出來討論,《華嚴經》裡面總共提出三百多個問題。前面跟諸位報告了,每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個小組,如果這個問題牽涉到許許多多另外問題,那就是普賢菩薩來主持大的研討會,你說這個多有味道!真的解決現代我們這個世界上的紛爭。許許多多很不容易解決的問題,學《華嚴》就能體會到解決的方法。世出世間事沒有不能解決的,中國古聖先賢有智慧,他是一個人,他為什麼有智慧?他沒有私心,他沒有自私自利,他沒有名聞利養,他沒有是非人我,他沒有貪瞋痴慢,他就有智慧。

      大聖大賢他起心動念為社會大眾著想,沒有為自己著想。只要大眾得利益,自己什麼樣的犧牲都歡喜、都願意,而且希望眾生快快離苦得樂,快快破迷開悟。我們常講這些人是佛菩薩化身的,是佛菩薩再來的,只要眾生立刻能得到利益,什麼樣犧牲奉獻沒有考慮到。凡夫不行,凡夫是多想想,「這個事情我該不該做?我值不值得做?我做了之後對我有什麼好處?」他要考慮這個。佛菩薩沒有,佛菩薩的考慮只問對眾生有沒有好處。好處雖然不大,只要有好處就要做。我在前天跟諸位說過,諸佛菩薩的布施是清淨的、是平等的,財、法、無畏毫無保留的完全奉獻,所以他的果報不可思議。他所感得的果報,財布施的果報是富貴。古人講: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

      佛家的富貴從哪裡來的?財布施來的。釋迦牟尼佛跟他所有這些弟子們統統都在修。他們雖然每天出去托缽,好像沒有錢財,他們用的是內財布施。內財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做義工,我布施我的勞力,這個比布施金錢還要可貴。金錢是你身外之物,那個果報比我用身體來布施要差一等。財布施裡面,我們講到內財布施跟外財布施。佛菩薩這個身體活在這個世間是幹什麼的?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工具,你看看他是完全布施掉。決不是說我得這個身體,我是到這裡來享福的,那是世間人。世間人得這個身體,他是受果報的,前世他修了福,他這世是來享福的;前世造的罪業,他這一生來受罪的。佛菩薩不是,佛菩薩這個身體幹什麼?身體就是來布施供養一切眾生的。你們想想看這個布施多麼究竟、多麼徹底!一絲毫不為自己。法布施,除了講經說法這是法,自己一切作為、一舉一動給社會大眾做榜樣、做模範,沒有一樣不是法。這種內財演說裡面就具足無畏布施,眾生明白了,看這個樣子、聽聽開導說法,明白了,他就離開一切憂怖苦惱,這就是無畏。

      諸佛菩薩在世間修這三種布施從來沒有間斷過,念念不捨,時時刻刻都在演說。演是表演,做給你看,所以得的果報殊勝。給你示現修因,也讓你看到果報。你得財富的果報,財富不是講發大財,你有幾十億、有幾百億、有幾千億的財產,不是指這個。那個東西是世間人要的,覺悟的人不要,為什麼?那個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你這個東西多了,多了就是累贅,多了你天天要操心,你患得患失。什麼是真實的果報?真實果報是你應用不缺乏。你需要用的統統具足,這是圓滿的福報。自己心裡頭一點都不牽掛,有一絲毫牽掛就不是真正的福報,真正的福報沒有牽掛。聰明智慧、健康長壽、自在隨緣,這個果報不就表演出來了嗎?你從這個地方去體會。

      佛的學生正在學習,正在學習當中,你看看修因就得果,因勝果殊勝,這個地方你還不覺悟嗎?你還生不起信心嗎?你不能覺悟,你信心生不起來,那是什麼?那是你的業障。果然覺悟了,信心生起來了,我相信你馬上就做。你愈是發心做,你的心真;因真,果報殊勝。你想做又疑惑,心又不定,縱然做了,你的果報不殊勝。這是佛在經上常說的,「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能不能得福報?能得,得的沒有那麼樣的顯著、沒有那麼樣的快速,為什麼?因為你種的因迂曲,因果一定是相應的。遇到別人有需要的時候,我們很痛快、毫不懷疑立刻幫助他,果報來得快。遇到人家需要,我要想好多天,考慮來考慮去到最後才幫助他,有沒有果報?有果報,果報現前得很緩慢,果報現前得很艱難。你有因,遇到緣,因緣會合果報現前。

      你再想想看看世間人,世間有很多得大富大貴的果報,你都能從果上看到他的因,你會覺悟。果特別殊勝,他的因殊勝,他無論做什麼生意他都發大財。發財是他命裡頭有財,不是他經營得好,經營那是緣,不是因。有很多人很聰明、很有智慧,很有經營的能力,自己發不了財,去幫助別人。往往幫助那個老闆,那個老闆聰明智慧不如他;但是他自己做就不行,那個老闆做的話他行,他命裡有財。你再高的智慧你只能幫助別人,因為你自己命裡頭沒有財。財從哪裡來的?過去生中財布施多,財布施的心真,財布施痛快,一絲毫疑惑沒有,是這個原因得的果報。法布施,亦復如是。有多少布施多少,不要怕布施完了沒有了,布施完了果報就現前了。許許多多人不敢相信佛的話,原因就是怕「我布施完了之後,我自己沒有法子生活了。」他擔心這一點,所以這個緣分當面錯過。

      真正信佛的人他不考慮,我統統布施乾淨了,甚至於真的明天我飯都沒得吃了,房子也沒得住了,你得什麼果報?生天。你的福報太大了,人間沒有這個福報給你享,你要到天上去享福。你念佛,你就到極樂世界去享福。你要沒有這個決心,你怎麼敢信佛?果然你是這樣作法,你是菩薩,你一點私心都沒有,你為正法久住,你為苦難眾生,你這裡布施光了,第二天可能來的比你布施的還要多。你說「我也沒有做生意,我也沒有做營生事業,難道這錢從天上掉下來?」真的從天上掉下來,不是從空中掉下來,自自然然有人送給你。為什麼?人家知道你是世間的善人,你做好事,你把你自己的財統統捨盡了,人家對你相信你不是個貪財的人,許許多多人想做好事拜託你,把錢財都送給你,請你幫他做好事。自動的!不是到外面去募捐、化緣,你自自然然有用不盡的資財。你能相信嗎?從這個地方你就知道信佛不容易!

      我出家受完戒之後到台中見老師,那個時候是我學佛第九年。我學佛七年出家,出家就講經教佛學院,我教佛學院講經已經兩年了,這才去受戒。受戒回去見老師,老師一見面指著我:「你要信佛!你要信佛!」說了好幾句。我在門外,他在裡面看到我了。到我走進裡面給他老人家頂禮謝恩,他讓我坐下來跟我解釋信佛不容易。他說:「你學佛這麼多年了,出家教佛學院到處講經也有兩年了,我給你講信佛,你不感覺到奇怪嗎?」我說:「是啊!」老師才跟我說,「信佛難,有很多出家人到老死都還不相信佛。」為什麼?對佛所說的教誨懷疑,不能依教奉行。佛教你布施不敢,布施自己總要保持一些,哪裡能夠像龐蘊居士把所有家產統統捨掉?那叫真信佛。所以才告訴我,「信」這個字非常非常不容易!一般信佛的人說老實話,疑信參半,一半相信,一半懷疑。這個不但是我們眼前的同修,自古以來很多老法師,聲望非常高的法師,現在講知名度很高,到八、九十歲,到老死都還不信。還是一半信一半懷疑,所以他不能成就。

      在近代有兩位大德,這說起來大家都非常耳熟的,印光大師、虛雲老和尚。你們想想這兩位大德他們的行誼,為我們顯示真信。我們的信真的是疑信參半,他們沒有疑惑,完全相信。即使用人他也不考慮,他完全信賴。憑什麼?憑佛法。這個人做得要不如法,他有因果責任;我們真心去做,佛菩薩就真心加持。那個人本來是個不善的人、會貪財的人,看到老和尚這種心行,看到你的作法,他受感動,良心發現。放下名利、放下自私,他熱忱來替你做,一半是善根發現,一半是佛力加持。所以這個「信佛」裡頭沒有疑惑,那個心多清淨!清淨心生智慧,他不生煩惱。諸位要曉得憂慮、思考是煩惱,這個很傷人的,傷身體。只要是真心為一切眾生、為廣大的社會、為聖賢教誨常存世間,你就得一切神聖的加持,你就得一切神聖的擁護,我們佛門當中常講,「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你的心量大,如果你能讀《華嚴》,你會心開意解,確確實實增長法界廣大甚深的智慧。你要是沒有緣分遇到《華嚴》,肯定你長智慧,但是不可能有這樣甚深圓滿廣大的智慧,這個很難。如果有緣接觸到《華嚴》,這個智慧立刻就現前。為什麼?它跟你的心行相應,你的心裡已經具足真因,沒有緣來引發;一接觸《華嚴》,這個緣具足,你的廣大智慧就開了。

      因要真,沒有憂慮,果才殊勝。這是不思議的甚深大法,為什麼稱不思議?不思議都是講真心、本性,性德不可思議。我們要真正希望自己的智慧不斷的能夠向上提升、增長,那有一個絕妙的方法,就是真正信佛,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我在講席當中常說,決定不能依靠自己的想像,我們自己是凡夫。真正做一個佛弟子,一定要把自己的成見放下,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隨順佛陀教誨。我這個話講了很多很多遍,時時在提醒同學們。隨順我們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我的想法、隨順我的看法、隨順我的作法,還是搞六道輪迴,你怎麼能出得了三界?真正能了生死、出三界的聰明人,他明白了,只有放下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完全隨順佛陀教誨。像《觀無量壽佛經》,善導大師的註解叫《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裡面所說的,那一章分量也相當長,就是勸我們信佛,上品上生。百分之百的相信經典上的教誨,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

      由此可知,不能夠百分之百的相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中下品。還有一等人半信半疑,抱著什麼心理?試驗的心理,「我要認真努力依照這個方法修學,萬一不能往生也無所謂,我試試看。」這樣的心態也能往生,生到哪裡去?邊地疑城。《無量壽經》上我們讀到的,他雖然半信半疑,他真幹。他並不完全相信、完全肯定,抱著僥倖的心理,「有當然更好,沒有也無所謂。」生邊地,極樂世界的邊地疑城,也不錯!邊地疑城最長五百年,五百年不能見佛聞法,最長的時間,五百年之後他明白了,他的疑惑完全斷掉了,就見到阿彌陀佛,聽佛說法。雖然那個時候在疑城裡面,沒有機緣見到佛聞到法,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他在那個地方生活環境的享受相當於夜摩天,欲界第三層天,比忉利天的享受還要高一等。五百年之後肯定見佛聞法,也得到了保證。

      增長甚深廣大智慧在我們現前來講,就是斷疑生信,對佛法毫不懷疑。佛教給我們做的,我們百分之百的奉行。這個在自己,不問別人。別人肯不肯這樣做是他的事情,與我不相干。一切要問自己,我自己要真幹,我自己要肯幹,我自己沒有疑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未來的果報我根本不計較,根本不放在心上,但是自自然然的就是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你說為什麼?今天你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你造的是什麼因?毘盧遮那佛的因,阿彌陀佛的因。你得的果報,你不是極樂世界,不是華藏世界,那是什麼?因果錯不了。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祖師大德苦口婆心,為我們說,為我們示現,還不就是這麼一樁事情?除這樁事情還有什麼事情?千經萬論無非勸我們做一個明白人,明白人就是佛菩薩。凡夫就是不明白的人,糊塗人,叫凡夫。不但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不明瞭、迷惑,對自己迷惑顛倒。自己來到這個世間什麼原因來的?來幹什麼?將來到哪裡去?你一無所知。這在佛法裡面就叫做凡夫。

      修行人修什麼?把我們不明瞭的那些因素找到,這就是佛家常講的覺悟了。找到了,然後把這些障礙消除,這叫修行。障礙消除之後,性德顯現就叫證果,果報現前了。果報現前就是你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現前,那叫證果。佛法教學原來如此,這是真實的。經論當中常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真實的,真實不虛。古人也常常說,教導我們借假修真,一切法是虛妄的,虛妄是假的,我們要借這個虛妄的幻相,《金剛經》上所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要借這個一切有為法,借它做增上緣,修我們的真因真果。所以一切有為法還是有用的,不是沒有用。你認識它,它不是真的,它不是永恆的,它不是常住的。它是什麼性質?它是剎那生滅的。這個剎那生滅可以給我們真因做增上緣,讓我們證得真實的果報,有什麼不好?你真正明瞭了,你曉得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很可愛,對我都有幫助,都是我的恩人,都是我的善知識,然後你才覺悟到我永遠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裡。這一段普賢菩薩讚歎法會的殊勝、法門的殊勝,勸導大眾聽經歡喜。你看看哪些值得歡喜?說了十條,十代表無盡的歡喜。長行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