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235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三五卷)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235

      請掀開經本,月天子偈頌第四首:

      【眾生無有聖安樂。沉迷惡道受諸苦。如來示彼法性門。安樂思惟如是見。】

      安樂世間心天子,他得的是「與一切眾生不可思議樂令踴躍大歡喜解脫門」。我們看他這個讚頌,這個讚頌是他的修學報告,告訴我們,眾生把自己稱性的自在安樂迷失了。『眾生無有聖安樂』,「聖」是諸佛菩薩,諸佛菩薩之樂,我們在淨土經裡面可以看到,世尊為我們介紹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極樂就是「聖安樂」,極樂是一切眾生本來具足的;換句話說,是本有的。我們今天在六道輪迴,在十法界,這是本來沒有的。本來沒有的,我們在這裡頭受,受種種苦難;本來有的極樂,我們把它忘得乾乾淨淨;菩薩在此地為我們示現,提醒我們。

      清涼大師在這一段註得也很多,前面兩句說明,我們把自己自性裡面的聖樂失掉了。「聖安樂」是什麼?「即聖智涅槃,本有今無,故沉迷妄苦」。聖是什麼意思?這個字的講法,是對於宇宙人生一切事理因果通達明瞭,就叫做聖。中國人稱聖,印度人稱佛,意思都相同。在佛法裡面,就是常說的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這是真樂。涅槃是永離生死分別,我們世間人最大的苦無過於生死,生死是大苦。本有的智慧現在變成煩惱,本具的涅槃現在變成生死,你說冤枉不冤枉!可是我們要記住馬鳴菩薩的教誨,菩薩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個意思就是說明:聖智涅槃是本有的,煩惱生死是本無的。我們在大乘經裡面常常看到,佛說我們六道凡夫叫顛倒妄想、可憐憫者。我們真的是顛倒了,怎麼?本有的,現在沒有了,本無的現在現前,這是顛倒。所以『沉迷惡道受諸苦』,沉淪、迷惑在惡道受種種苦楚。此地講的「惡道」通指十法界,十法界跟一真法界相比,十法界是惡道;為什麼?聖智涅槃沒有能夠現前。聲聞、緣覺所證的涅槃不是真的,佛法裡面稱它偏真涅槃,相似的涅槃,不是真實的,因為他的變易生死沒有盡。四聖法界尚且如是,何況六凡?那更不必說了。六凡裡面,又何況三惡道!我們今天雖然是得生人道,細細想想有些畜生道、餓鬼道,我們不如他們。我們到野外去旅遊觀光,看到許許多多的動物,飛的鳥,走的獸,乃至水族,我們看到牠們都很優游自在。我們今天做人做得這麼辛苦,連畜生都不如,我們看到牠們都生起羨慕的心。

      為什麼我們會搞成這個樣子?我們雖然得人身,沒有修學人道。樣子是個人,實際上是不是人?很難說。天台大師告訴我們,每一個法界裡面都具足十法界。我們這個樣子是人,人法界,是人法界裡面哪一個法界?我們有沒有去想想,有沒有冷靜細心去觀察?我們得人的身形,再有人的本質,這是真正的人道。人道的本質是什麼?佛家講的五戒十善,我們這一生當中具足五戒十善,這才是真正人道,人道裡面的安樂才能夠享受得到。儒家講的五常八德是人道,人必須具備「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必須具備「仁義禮智信」這五種常道,叫五常,常是不能缺乏的,一時一刻不能離開,這個人是人道。終身奉行而不喪失,這個人生生世世能得人身,不會墮三惡道。如果我們得了人身,把做人的道理給喪失掉,雖然是這個身,不能稱之為人。如果人能夠具足五戒十善,再加上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這個人是天人,他來生會生到天道。慈悲喜捨,我們有沒有這個念頭?有沒有這個行為?再加上禪定的功夫,他就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去往生,這是往上升的,人中之人,人中的天人。如果他具足六度萬行是人中的菩薩,具足清淨平等覺是人中的佛陀,這些人有聖安樂。他們的心善,念頭善,行為善,所以有聖安樂。

      如果違背了,沉迷惡道;迷的是什麼?貪瞋痴,自私自利,名聞利養。於世出世間法都起貪瞋痴慢,那就墮惡道。諸位一定要記住,貪愛是餓鬼道,不管你貪愛什麼,貪愛佛法也墮餓鬼道;不是講貪愛的對象,是講貪愛的心,貪愛的行為。愚痴,這個問題嚴重,世出世間法裡頭真妄、邪正、是非,沒有能力辨別,往往搞顛倒,把真的看成假的,把假的當作真的,把善人當作惡人,把惡人當作善人,把好事看作壞事,壞事看作好事,這是畜生道,愚痴沒有智慧。嫉妒、瞋恨是地獄道。我們想想我們是不是沉淪在十惡裡頭,十惡業,迷戀五欲六塵的享受,這是惡道。惡道裡面要受種種之苦,現前你還沒有墮惡道,但是你在造惡道的業,你受患得患失之苦,心憂身苦。這一期報盡,壽命到了,來生要受三途的果報,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最近沒有多久,天目山的齊居士給我們講,五個人投胎去作豬,墮到畜生道,這真的不是假的。東北有個同修告訴我們,天津有一個老太太的兒子,死了兩年之後投狗胎,都是事實。我都請他們到這個地方來,把最近發生的事情,他們親眼看到,親耳所聞,我們在這裡錄相。這些活生生的事實,我們雖然不能夠廣泛流通,怕人家說我們在這裡提倡迷信,我們內部可以流通,把它整理編成一個帶子,專門講因果報應。值得我們反省,值得我們去做參考,我們想想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有沒有造這個業。世間人世俗諺語常講「不見棺材不掉淚」,讓我們看看聽聽這些人的果報。想想這種果報就在我們眼前,我們將來往哪裡去?

      人生很短!人與人相處這個緣也是短暫的。我們每天外出,從會所到居士林,我們乘車經過這些路上,看到路上來來往往的這些人,有沒有意識到我們跟他一面之緣,幾秒鐘的時間,一生當中跟他見面的緣分就這幾秒鐘,過去之後再也見不到了。然後你再想想,我們今天人與人的相處,家人父子相處,雖然短短幾十年,也是一彈指,一剎那。能夠了解這些事實真相,人與人之間有什麼過不去的,有什麼值得計較的,有什麼放不下的,何必要懷著恩怨?懷著恩怨,你就造業了。所以一定要曉得,夫妻、父子緣雖然很深,時間很短暫,不是真的,緣聚緣散而已。覺悟的人他把這些緣分能夠轉變成法緣,他就得聖安樂。佛門當中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這些世緣覺悟之後,就能轉變成你度化的對象。有不少同修說,給家親眷屬說法最難了,可是度眾生從哪裡度起?一定從最難的度起。因為難度,他不聽你的,你就不願意度他了,跟他愈來愈疏遠,這個錯了。難度的要是度了,其他的人就很容易得度;為什麼?感化的力量。中國人講孝道一定就想到舜王,舜王是從最難度的地方度起。他把他的家人兄弟都度了,就影響到鄰里鄉黨,影響到全國,影響到天下,影響到後世,這是真實的功德。不能怕難,天下沒有難事,難在什麼地方?難在自己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檢點,所有一切過失都推給別人,這個就難了。舜為什麼能夠成功?他的思想見解行為跟我們完全相反,他沒有看到別人的過失,完全看到是自己的過失。天天反省,天天改過自新,終於感化了對方。

      所以諸位要曉得,如果說別人有過失,我自己沒有過失,永遠不能感動人;你要行菩薩道,永遠是失敗的,徹底失敗。諸佛菩薩,祖師大德,你們看《六祖壇經》,六祖能夠一生成佛得力是什麼?不見他人過。一生當中只見自己過,不見他人過,他成功了。凡是修行不能成功的人,只見他人過,不見自己過,這個人決定搞生死輪迴,決定不能夠出離三界。古大德有說,整個佛法的修學就是「懺悔」兩個字。不知道懺悔,不知道改過,你怎麼能夠消除業障?你怎麼能夠開智慧?佛教導我們修學,始從持戒,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是什麼?戒是如來的教誡,佛菩薩對我們的教誨。持戒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絕不只限於那幾個戒條,這樣看法你就錯了,你出不了三界。所以戒是指諸佛菩薩的教誡;換句話說,一切經論都是戒學。我們要讀誦、要理解,要把所信所解的落實到自己日常生活當中,變成自己的思想行為,這叫持戒。所以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夠如理如法,心就定了,妄想、雜念、惡念自自然然就沒有了。這樣才能得定,得清淨心,得平等心,清淨平等就是禪定。特別是在這部《華嚴經》上,佛教導我們與一切眾生,不同的族類,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宗教信仰,都能和睦相處,平等對待,各個都是第一,沒有第二的。我們在這個經上看,佛、菩薩、天人、神眾,這就是說明族類不相同,文化不相同,他們都能這樣和睦相處,平等相待。同修們應當常常聽到「生佛平等」,生是眾生,包括地獄眾生,佛是諸佛如來,諸佛如來跟地獄、餓鬼、畜生平等的,還有哪一樣不平等?凡夫的心不平等,有高下。所以平等心是佛心,平等心是究竟圓滿的大定,《楞嚴經》上講的「首楞嚴大定」,《華嚴經》上所講的「師子奮迅三昧」,就是說一個清淨平等心。

      我們念佛人怎樣念佛功夫才得力?你這一句佛號與清淨平等覺相應,就得力,就如法。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起了貪瞋痴,這心不清淨,這個時候立刻把「阿彌陀佛」提起;佛號提起,雜念就沒有了,所以這一句佛號就是修清淨心的方法。我們遇到一些境界心不平,起高下之分,立刻提起這一句佛號,「阿彌陀佛」,心就平等了,這叫念佛,這種念佛功夫就得力了。把我們所有一切的念頭,統統歸一個阿彌陀佛,以這個一念換一切念頭。念佛目的在哪裡?目的就是把自性裡頭的清淨平等覺念出來。這個功夫得力,西方極樂世界就現前。西方極樂世界從哪裡變現的?從清淨平等覺變現出來的。所以淨宗常講「心淨則佛土淨」,那個淨就是清淨平等覺,極樂世界就現前了,阿彌陀佛也現前了,「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如果我們迷了,忘掉了,不能隨順佛陀的教誨,那一定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於是貪瞋痴慢,是非人我,自私自利起來了,這個時候你心裡多煩!你的意亂了,這是你現在受的苦,你所感得的是三途惡報。所以我們必須知道,自己的前途是自己造的,與任何一個人都不相干。如果說別人妨礙我,別人使我墮落,你這個話說錯了。別人能夠使你墮落,別人就能夠使你成佛,為什麼?別人有這個能力。如果真有這個能力,這是個事實,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大慈大悲,他應該使我成佛。佛沒有這個能力,同樣道理我們就相信,魔也沒有這個能力拖我們墮落,魔沒有這個能力。十法界裡升沉是自己,與外面境界不相干,我們一定要懂這個道理,然後怨天尤人這個念頭才會斷掉。逆境、順境、善人、惡人都變成自己的增上緣,都變成大善知識。順境、善人示現種種善法,我們看了可以向他學習,而沒有貪戀;逆境、惡人示現種種惡法,我們看了聽了,自己認真反省檢點有沒有這些惡念,有沒有這些惡行,幫助我們改過自新,豈不都是善知識嗎?決定沒有惡意相向。所以順逆都是善知識,善惡都是佛菩薩,我們自己這樣才成就。

      這就是第三句所講的『如來示彼法性門』。清涼大師註解說得好,他說這一句「明與示其性有」,明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訴你自性本有,「樂非苦外,名不思議」。苦樂是一不是二,覺悟了你就能夠得到真樂。底下這兩句話很重要,「見性得樂,性即是門」,門是門徑,得樂的門徑,也就是得樂的方法。得樂的方法是什麼?見性。什麼叫見性?就是真正見到事實的真相,你就樂了。事實的真相,在本經裡面就是「大方廣」。大是性體,你見到自性的本體,用這個字來代表。性是一個,性是宇宙萬有的本體,都是從自性變現出來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那是相,方這個字就是代表相,一真法界、十法界,現相稱為方。為什麼用這個字來說?方是講無量無邊的方式、方法,現的這些萬象,森羅萬象。廣是講作用,體的作用,相的作用。真正透徹,真正明瞭,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不是別人,你就見性了。肯定是自己,你的智慧生起來,妄想分別執著完全斷掉了。妄想分別執著是你對於事實真相的錯覺,你完全看錯了,完全想錯了,當然你也就做錯了,所以才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途。三途六道,實際上就是一真法界,只要你把你的念頭糾正過來就是。所以佛講「一切法從心想生」,是你自己錯誤的念頭看錯了。譬如佛是個好人,你不知道,以為他是個壞人,你用惡的心、惡的念頭看他,愈看他愈壞,愈看愈不喜歡,愈看愈討厭。他不壞,你自己把他看錯了,那有什麼法子?妖魔鬼怪在面前,你看他很好,愈看愈好,他的壞處一點都沒看出來,最後要上人家的當,那個時候後悔莫及,這都是不了解事實真相。真正徹底了解事實真相,你過的是佛華嚴的生活,佛華嚴是聖安樂,是真實的受用。本有的受用,不是從外頭來的,問題就是你要能認識就行了,你不認識那就沒法子。如來在什麼地方為我們顯示?所有一切大乘經教都是指示我們明心見性的門徑。

      天王,這是月天子,從這個法門契入了,所以他的名號叫「安樂世間心」,他在這裡得安樂了。他自己得安樂,才能夠幫助別人,才能夠安樂世間人。由此可知,自己要不能親證,就不能夠幫助別人。換句話說,要度眾生一定要先度自己,自己沒有得度,要想度別人,佛說無有是處。清涼《鈔》裡面的文很長,諸位自己去看,意思都說出來了。我們再看底下這一首:

      【如來希有大慈悲。為利眾生入諸有。說法勸善令成就。此目光天所了知。】

      第五尊是樹王眼光明天子,他得的法是「如田家作業種芽莖等隨時守護令成就解脫門」,這從比喻上得法的。他的讚頌也就是他的修學報告,這四句偈裡面含義很深,值得我們效法學習。『如來希有大慈悲』,這是我們要學習的。什麼叫希有的慈悲?沒有條件,就希有了。慈悲跟我們世間人講的愛,意思是相同的。世間人的愛裡面有情、有迷、有執,所以給諸位說,愛是假的不是真的。世間人用的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念頭時時刻刻在變化,所以愛會變成恨,恩會變成仇,這個我們要清楚。他用的妄心,什麼都不要計較,他說他愛你,假的不是真的;他說他恨你,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他念頭會轉,他不定。所以跟世間人往來千萬不要當真,你要當真,那你就錯了,全是虛情假意。他要是用真心,那他就是佛菩薩,他就不是凡人。用真心,從真心裡面講的愛就是慈悲,永恆不變的。為什麼永恆不變?他真的明瞭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體。迷的人不知道,他知道是一體,一體裡面的愛是真愛,眾生有迷惑,總是想方設法幫助他開悟,幫助他見性。就如同我們一個人,我們人一個身體,我們知道這個身體是許許多多不同器官組成的,而器官又是許許多多不同細胞組成的,哪一個細胞出了問題,總是想方設法把它的病治好,恢復正常,這裡頭沒有條件。所以大慈悲是沒有條件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知道一切眾生跟我同體。體是什麼?自性。大乘經上常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自性,智慧是報身,作用是應化身。學佛首先就要了解事實真相,要有正確的認知。我們佛家講自性、講法身,印度教裡面稱為「大梵」,他們的說法,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是大梵變化出來的,與大梵同體,即是大梵。跟佛家講自性這個意思相通,名稱不相同而已,意趣沒有兩樣。

      佛的大慈悲從哪裡表現?『為利眾生入諸有』,就從這裡表現,這是佛家常講的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我們聽了覺得不可思議,其實我們用凡情去思惟聖智,才出這些毛病。如果我們放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就是凡情,諸佛菩薩的作為我們就能夠明瞭。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佛菩薩就是自性,佛菩薩就是本經經題所說的大方廣,自自然然就感應,決定沒有起心動念。佛法裡面講法爾如是,自然而然的,是自性、是一體的感應,應以什麼身自然就現這個身。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舉例說明而已。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身,應以婆羅門身得度他就現婆羅門身,婆羅門是印度教;同樣這個道理,應以基督身得度他就現基督身。我們凡夫有分別,聖智裡頭沒有分別;凡夫有執著,聖智裡頭沒有執著。所以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是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在佛門裡面稱為佛,稱為菩薩,印度教裡面稱為大梵,稱為神,哪有不融通的道理?所以見性就完全融合,不見性有差別,見性之後融通了,什麼樣的問題都解決了。由此可知,今天我們所有一切的障難是不能夠融通,因此教育就非常重要。我們為什麼能夠了解這些事情?天天讀經,接受釋迦牟尼佛的教誨。這個事實真相逐漸逐漸明白、明朗,所以我們對於一切眾生,一切族群,一切宗教,我們會平等看待,我們會真誠熱愛,我們對他們禮敬、稱讚、供養,如同對佛菩薩沒有兩樣。這是從經教裡學來的,從經教裡明白事實真相,我們得一點安樂,雖然不敢說這是聖安樂,相似了。慢慢的我們有信心會契入這個境界,佛華嚴的境界,只要我們捨棄一切妄想分別執著。

      我們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是自性變現的,既然是自性變現的,那也可以說都是諸佛如來的化身,我們可以不反對這個說法,可以接受。印度教裡虛空法界一切眾生都是大梵變化的,我們也會點頭,也不反對。基督教裡面所講的,都是上帝造的,都是上帝的化身,我們也點頭,也不反對。我們了解名詞術語不一樣,形相不一樣,是「為利眾生入諸有」,是自性的隨類化身。自性,你說他佛,行!說他菩薩也可以,你說他是主、是上帝也行,「名可名,非常名」,佛教我們教得好,不要執著名字相。馬鳴菩薩教我們學佛,聽經聞法,教我們三個原則:「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你聞法聽經,你就會有悟處。凡夫雖然天天聽經聞法,不開悟,什麼原因?著了相,著了言說相,著了名字相,著了心緣相,總是不開悟。聽了之後,還是用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去解如來所說義,都解錯了。將佛無分別心裡面真實智慧,我們拿到手中都變成妄想分別執著。正因為這個原因,所以佛在經上才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這個智是世間聰明智慧,佛經裡面講世智辯聰,他不解佛所說義。那我們想想,我們今天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來接受佛法?如果我們用世智辯聰,肯定把佛的意思錯解了,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當然就做錯了,一錯到底,回不了頭來。為什麼會犯這種錯誤?不相信佛法,也不解佛法。怎麼說不相信?不肯依教奉行就是不相信,信的人哪有不依教奉行的道理。由此可知,什麼叫信?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這個人是真正信佛。因為他真正明白了,妄想分別執著是錯誤的,無量劫到今天我都用妄想分別執著,用錯了心,這是妄心。我信佛菩薩,我就接受佛菩薩的教誨,這是我們學佛入門的第一步。我相信佛菩薩的教誨都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信佛菩薩就是信自性,這些言語文字是從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信自己。這才是真正信自己,自己的真如本性。

      為眾生示現,示現幹什麼?『說法勸善令成就』。諸佛菩薩,覺悟的人、明白的人,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幫助大家成就,幫助大眾成佛,他是來幹這個事情。說法就是經中常講的「為人演說」,口說法,身也說法,身做出來給別人看,做個好榜樣、做個模範是身說法,念念為一切眾生是意說法,身語意三業都在說法,說法永遠沒有中斷。有言說是在說法,沒有言說靜默的時候還在說法,三業勸勉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永無間斷。「勸善」這個意思是廣義的,成佛,善才達到究竟圓滿,沒有成佛這善不圓滿。沒有見性這個善是靠不住的,會退轉,會變化的,善會變成惡,恩會變成仇,沒有見性都不是真善。幫助人明心見性那才是真善,見性之後永遠不會退轉了。佛法裡面講的三不退,見性才得三不退。不僅是位不退、行不退,最重要是念不退,就是他的正念不會再變成邪念,永遠能保持正念的人是見性的人,沒有見性的人靠不住。此地「說法勸善」,這個經是《華嚴經》,是大乘圓教,所以此地講說法勸善的標準都要依據大乘圓教。圓教最低的位次是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所以此地勸善的標準也要定在這個地方,才對的。「成就」這意思也很明顯,成就四十一位法身的果位,不是普通的成就,普通的成就不能放在《華嚴經》。

      但是我們是凡夫,而且是業障非常深重的凡夫,我們今天聽了經應該怎麼學法?先從發心學,把我們所知道的盡心盡力的去做到,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你的智慧,你的慈悲,從哪裡表現?在為社會大眾服務當中表現。菩薩入諸有是指十法界,我們做不到,但是我們可以從等流、相似裡面去體會。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也是諸有,我們要發心為他們服務,我們要發心幫助他們覺悟,幫助他們真正明瞭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消除種族之間的隔閡,消除宗教之間的誤會,這就是大慈悲。我們今天融合宗教、團結族群,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的落實。不是只在講堂裡面我們這樣講講就算了,要把它做到,這才真正能夠消除一切眾生的災難,消災免難。我們要問,這麼做能行嗎?能消得了災嗎?我們說能,憑什麼?世出世間法都有理有事,它的原理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根本的原理。我們明白了,勸導一切大家都往善的方面想,都往好的方面想,境界就轉變了。最好的一個想法,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如來,我們念佛的人,所有一切眾生皆是阿彌陀佛,哪有不能轉業報的道理?

      在行門科目裡,我們淨宗提倡的「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圓圓滿滿的落實了。我們對父母孝順,對佛陀尊敬,我們對其他宗教同樣的孝順,同樣的尊敬,同樣的稱讚,同樣的供養,同樣盡心盡力為他們服務。這是明白人,這是覺悟的人,明白覺悟叫佛弟子。迷人有分別,覺悟的人沒有分別;迷人有執著,覺悟的人沒有執著;迷的人心不清淨、不平等,覺悟的人心永遠是清淨平等的。清淨能夠淨化一切不清淨,平等能夠擺平一切不平等,就看我們自己怎麼做了。《華嚴經》的好處是經文長,諸佛菩薩以種種方便來教導我們,啟示我們。這一段聽了沒覺悟,不要緊,後面還有,文長得很。只要鍥而不捨,總有開悟的機緣,總有開悟的時日,這是這個經的好處。所以一門深入,長時間的薰修,非常重要!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