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899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九九卷)  2008/1/26  華嚴講堂  檔名:12-017-189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升須彌山頂品第十三」,經文還是要從第八段念起,我們念經文:

      【即自憶念過去佛所種諸善根。而說頌言。】

      這些說明世尊進入忉利天主的大殿,也就是講堂,這個時候所有的音樂都停止演奏,顯示攝散歸靜。歡樂場所,心也是散亂的,樂音終止,心就得清淨,清淨心開智慧。世出世間一切法,總而言之,離不開戒定慧,這是我們必須要牢牢記住的,依戒定慧的原則,你才能得到,才能有成就。如果違背戒定慧,你所得到的是一種常識,我們現在所謂是知識,你得不到智慧。知識它的根是第六意識,智慧的根是自性,不一樣,從自性流出來才是真正的智慧。自性,戒是自性的性德,定慧亦如是,尤其是定,自性本定。能大師說得好,「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那就是自性本定,世尊在楞嚴會上所說的首楞嚴大定,就是講的自性本無動搖。「能生萬法」就是從定起用,只有定它才能起作用,不定,妄心也能起作用,妄心起作用,果報就不好。十法界、六道三途是妄心起的作用,一真法界是自性起的作用,也就是自性本定起的作用,你說這差別多大!定慧的境界現前,天宮裡面所有的大眾都得到利益,什麼利益?就是突然想起自己在『過去佛所種諸善根』。清涼大師註解裡面給我們提示得好,說「散緣既止,勝德現前,寂然無思,發宿住智」。發宿住智,在此地講就是他想起來了,想起過去生生世世都是皈依三寶,在佛講經教學的大會當中,所悟所行的他突然之間想到了。想到,今天這個境界又現前,當然無量的歡喜,歡喜這個境界現前,當然自己境界又會向上提升。提升多少每個人不相同,根性利的大幅度的提升,根性劣的也能提升一、二倍。下面『而說頌言』,這是語業,所以這個地方講的身口意三業,憶念是意業,讚頌是語業。讚頌是在第九段,第九段一共有十首偈頌,「第九同讚如來」。這是與會大眾一起讚歎,還帶著前面,前面是帶著過去諸佛如來。我們把第一首偈念一遍:

      【迦葉如來具大悲。諸吉祥中最無上。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

      『最吉祥』就是我們中國諺語所講的風水寶地,怎麼稱它為風水寶地?這個地方是過去諸佛曾經在這個地方修行,在這個地方講經說法、教學。由此可知,處所沒有什麼吉祥不吉祥的,正是風水家常說的福人居福地。世出世間智慧、福報最大的莫過於佛,佛住的地方那就是風水寶地,無論在哪個地方,只要他住在那裡,就是風水寶地。這是第一句「福地福人居」。第二句說「福人居福地」,這個福人是我們這批人,我們今天也在這個地方居住,這有福;如果沒有福,你跟這個地方就沒有緣分,想來也來不了,福德因緣差了一些。我們聽到這個說法心裡自然感到無限的安慰,這是正常的,可是你要記住,我如何要好好的把這個福報保住,保福。為什麼?你要是保不住,幾天就享盡,福就享完,福享完就沒福了,這是真的。所以,我們要繼續不斷的去修福。什麼是福?戒定慧就是福,如果把戒定慧疏忽了,你有多大的福報?你能享幾年?如果違背戒定慧,那造業,那個消福消得很快,無量劫修得的福報,大概幾年、十幾年就消盡了。這樁事情只要我們細心冷靜觀察,世出世法擺在我們面前,誰能看得清楚?心地清淨的人、妄想雜念少的人,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們這個福報能有多大?能維持多久?首先看外面境界,為什麼?人自知的不多,所謂自知之明,這種人不多,但是看別人容易,看別人你就真正能明瞭業因果報。看了之後要知道回光返照,立刻回頭想想自己,把別人當作一面鏡子照自己。別人行的善行,想想我自己有沒有?如果有,要知道保持,要知道提升;看到別人惡作,回頭想想自己有沒有?有則改之,無則嘉勉。你要能做到這一層功夫,你這一生的成就就不在善財童子之下。諸位要記住,善財童子一生圓滿菩提,他是怎麼成就的,怎麼圓滿的,我們要明瞭,我們要記住,我們要向他學習。他就是會看,善觀。

      我們中國老祖宗教導我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上說的。孔子說的話都是老祖宗說的,怎麼知道?夫子自己說過,他老人家一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沒有發明、沒有創作,他所學的、所修的、所教的、所傳的,全是古聖先賢的教誨。所以他在中國被稱為集大成者,說得好。確實他老人家是集大成,古聖先賢的東西經過他整理、經過他複講,流傳於後世。就像迦葉、阿難尊者一樣,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誨,述而不作傳下來了,廣利人天,功德無量。老祖宗的教誨我們不要忘了,善人是我的老師,惡人也是我的老師,這就叫五十三參。孔夫子曾經讚歎顏回,他說顏回有四樁事情符合君子的標準,一般人很難具備的。第一個,顏回能守住自己的原則,換句話說,他不容易受外面境界干擾。一般人怎麼樣?所謂「近朱則赤,近墨則黑」,他會被環境同化;顏回不會,守住自己的原則,這是君子之風。第二,顏回很容易接受別人的勸告,可以說,別人勸他從來沒有拒絕過,都是很感激,全盤接受,這個不容易。第三個,顏回怕作官,這也是君子之德。第四個是顏回一生潔身自愛。夫子學生那麼多,獨只讚歎顏回這個四德。由此可知,顏回一生的為人,戒定慧三學具足,這是夫子最好的一位學生,也是此地講的「最吉祥」的人。

      「吉祥」這兩個字是古時候人與人相見的讚詞,吉利祥瑞。它的意思,吉就是祥和、善良謂之吉,吉有祥和、善良的意思。所以我們在戲劇裡面,你看明清的戲劇,一般人見到皇上,「皇上吉祥」,都這個稱呼。清朝的時候,見到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自稱為老佛爺,大家稱她「老佛爺吉祥」。所以吉祥是讚詞,古人說「吉祥受福,吉祥如意」。吉祥是德,就是祥和,我們今天講和諧,祥和就是和諧,吉祥比和諧的意思更殊勝。有這種德,當然有福報,所以吉祥受福,有福報的人他稱心如意。有福報不一定是有地位,不一定是有財富,那得看看,像顏回這種人既沒有地位,今天講政治地位,他沒有,沒有做過官,平民;又沒有財富,物質生活非常貧乏,一簞食一瓢飲,居在陋巷。夫子感嘆的說,一般人處他這個環境一定會感到非常憂慮,而顏回天天很快樂,沒有絲毫憂愁的感觸。為什麼?顏回真做到於人無所爭、於世無所求,他怎麼會不自在!所以事事如意,並不是說一定要有財富,要有很高地位,那你就錯了,與這個不相干。可是真正做到吉祥如意,必定有兩樁事情他一定做到,第一個他能忍,不能忍的人做不到。古人說「能忍恥,能忍辱」,於恥辱能忍,這個人心是定的,定生慧,這一定的道理。所以『諸吉祥中最無上』。

      『彼佛』,這個「彼佛」是指迦葉如來,我們先把清涼大師的開示念一念,回頭我們再介紹『迦葉如來具大悲』。清涼大師告訴我們,「然三世諸佛,皆於此處說十住法」,講十住法門的道場在哪裡?在忉利天王的大講堂。學佛的同學都知道,忉利天宮的大講堂叫善法堂,為什麼?他們是修上品十善的,所以他的講堂叫善法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講十住法門的,都在忉利天宮善法講堂,都利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是寶地。「獨讚十者」,這十住,都說十,「表說十住,及無盡故」。這個地方,一直學過來的老同學就方便了,這是《華嚴經》,《華嚴經》是大乘圓教,在佛法裡面屬於一乘法。一乘,一般人比較少聽到,多半我們聽到大乘、小乘,或者聽到什麼?三乘,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很少聽到一乘的。什麼叫一乘?一乘是直接成佛的這個課程叫一乘。大乘是成菩薩的,果位是菩薩,一乘的果位,像學校裡這是博士班,他畢業時候拿博士,大乘好像是碩士班,比這個低一級。小乘是聲聞,是學士班,你一般大學畢業拿到學士學位,研究所拿到碩士,最高的拿到博士,一乘是博士。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這麼多經,哪幾部經是屬於一乘的?古來祖師大德告訴我們,只有三部是一乘法,第一部是《華嚴》,第二部是《法華》,第三部是《梵網》。《梵網經》也是個大經,很可惜沒有傳到中國來,傳到中國來的只有《梵網經》裡面的一品,就是「菩薩心地戒品」,《梵網.菩薩心地戒品》,傳到中國來只有這麼一品,全經沒有來,全經好像有二、三十品的樣子,分量很大。《法華》二十八品,《華嚴》四十品,華嚴宗判教都把它說成三十九品,唯獨李長者李通玄居士,他說應該是四十品,十會四十品,清涼判的是九會三十九品。

      十住也叫十地,這怎麼個說法?「入理般若名為住」,世尊在《楞嚴經》上說的。入是契入,可見得他是證得的,他這個不是解的,不是解悟,解悟是在信位,這是真正證得了。入理般若就是我們常講的理事無礙,這叫住,事事無礙叫地。說住,住了之後生無量無邊的功德,「住生功德名為地」。所以十住跟十地,有時候它的意思是一樣的,但是一個是理事無礙,一個是事事無礙。下面一句話很重要,「謂既得信後進而住於佛地之位也」,那個信是什麼?十信,所謂「十信心滿」,十信我們在此地簡單把它念一念,不能一個一個解釋,一個一個解釋就費很長時間。十信,第一個是信心,第二個是念心,第三個是精進心,第四個是慧心,第五個是定心,第六個是不退心,第七個是護法心,第八個是迴向心,第九是戒心,第十是願心。這十樁事情你都做到,你全都落實了,你就入理般若,你就能生佛果上的功德,超越十法界。不只是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華嚴會上稱你為法身菩薩,天台大師「六即佛」稱你為分證即佛,你是真佛,不是假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叫相似即佛,很像佛,而不是真的;但是初住以上,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

      初住上面我們曉得還有九住,十住上面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位次,到妙覺是圓滿,究竟果佛。我們在前面學過很多,初住菩薩他已經破了無明,也就是說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但分別執著沒有,他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就是無明斷了,這初住菩薩,就超越十法界。在《華嚴經》裡面,他到哪裡去?他到華藏世界去了,也就是說只要不起心不動念,華藏世界就現前,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實報莊嚴土。從這往上四十一個位次,境界都是一樣的,都是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統統都是這樣的。為什麼還有四十一個階級?這四十一個階級我們要知道,給你說真的,不能說有,也不能說無。為什麼不能說有?你想想看,起心動念都沒有了,還有什麼階級可尋?沒有!為什麼不能說無?清涼大師告訴我們,無始無明習氣沒有斷乾淨,這我們就明白了,四十一個階級是無明習氣沒斷乾淨。

      無明習氣能不能斷?沒有法子斷,不起心不動念了,還有什麼法子!一想斷,那馬上墮落。你起心動念了,起心動念你就落到十法界,再一分別執著,就落到六道輪迴去。所以他不會退轉。那要怎麼斷法?隨著時間自然沒有了。要多少時間?三大阿僧祇劫,無始無明習氣才斷盡。這個東西很難懂,也不好講,古人有個比喻,比喻得好。什麼叫習氣?古人用酒瓶做比喻,盛酒的酒瓶,裡面裝的是酒,酒倒乾淨,裡面把它擦得乾乾淨淨,一滴都沒有,聞聞還有味道,那叫習氣。那個習氣你怎麼辦?擦不掉的,只好瓶蓋打開,放在那個地方,放上個兩個月、三個月再聞聞看,可能還有一點兒,放上半年去聞,沒有了,就這麼個意思。所以那個東西是不能斷的,有酒你可以倒,你把它倒乾淨,還有,可以擦,擦乾淨,習氣沒有辦法。所以,初住菩薩的智慧、神通、德能,跟究竟果地的佛沒有兩樣。他有能力在遍法界虛空界,眾生有感他就有應,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他有這個本事。應以佛身而得度,他就現佛身,初住菩薩他現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但在人間,在天上也一樣,他在十法界裡面現身說法。

      所以這些位次,從初住到妙覺四十二個位次,神通、道力、智慧、應化都是平等的,平等真法界,叫一真法界。就是習氣沒斷,所以佛才說這麼多階級,你要認為真有這麼多階級,那是你的佛法,不是釋迦牟尼佛的佛法,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不是這個說法的。這個道理、事實真相我們要懂。如果實在搞不清楚,可以做實驗,現在講科學,科學做實驗,從初住到妙覺位是四十二個位次,我們找四十二個酒瓶,裡面裝一樣的酒,同一天生產的,裝進去。你把這些酒瓶每一個星期倒一瓶,四十二個星期這四十二瓶都倒光了。剛剛倒的那一瓶,一聞很濃,一個月之前的聞一聞,淡很多了,兩個月之前的那瓶又淡了,大概到四十二瓶的時候去聞聞,沒有了。四十一個還有一點點,恐怕聞都聞不出來,要用儀器去測,那四十二個,儀器測也沒有了。你就曉得,佛是說這麼個意思。所以這四十二個階級不能說它真有,也不能說它真無。

      這個地方讚歎一共是舉了十尊佛,《華嚴》用十代表圓滿,數目字從一到十是一個小圓滿,十個十就是百,十個百就是千,十個千就是萬,十十無盡。所以清涼大師開示裡面講,「表說十住,及無盡故」,這個意思要懂,它代表無盡的,也就是我們常講無量無邊的法門。四弘誓願裡面說得好,「法門無量誓願學」,跟這個無盡的意思就相應,法門無量。法門無量是不是統統都要去學?不是的,學一個就行,一個學通了無量全就得到,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是無量,無量是一,為什麼?稱性!自性裡面沒有限量。所以,佛稱自性常常只有用「一」來表示,這個一不是數字,數字裡面的一不行,一後頭有二、有三;這個一沒有二、三,整個宇宙就是一法。宗門大德有句話說得很好,說「若人識得一」,哪個人認識佛寫的這個一,認識這個字,「大地無寸土」;什麼人認得一,遍法界虛空界就沒有了。

      那個一是什麼?是法界虛空界全部沒有了,那是什麼境界?我們淨土宗裡面講常寂光淨土。為什麼?一真法界裡頭還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如來的實報莊嚴土,華藏世界、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你在那裡面看到的是毘盧遮那的報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你看到報身佛。如果在常寂光土裡面,那是法身佛,法身佛沒有形相,他不是物質,他也不是精神。在法性裡面,法身跟法性是一不是二,所以身土不二,法身跟法性土是一不是二。有沒有法身?有沒有法性土?都沒有,常寂光,身是常寂光,土也是常寂光。所以常寂光淨土是講的法身,這大家就好懂。我們講極樂世界、講華藏世界,講毘盧遮那、講阿彌陀佛,這是報身,報身有,這說四土。

      佛經上講這些重要的原理原則,這些名詞既簡單又清楚。你看佛跟我們講的,「迷唯一念」,這個一念是什麼?起心動念,起心動念迷了,迷是一念。給諸位說,這一念現相了,如果沒有這一念,相就沒有,沒有這一念是常寂光,有這一念是實報莊嚴土,是淨土。這一念如果再起了分別?起分別就染了,淨就沒有了,就變成染。染土叫什麼?叫方便有餘土,就是我們講的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他是染。他在染的裡面還沒有善惡,為什麼?他沒有執著。再一起執著就變成六道,六道就是什麼?嚴重的染污。嚴重染污裡面才有善惡,善,這是六道裡面的三善道,惡,是六道裡面的三惡道,這就分出來了。你看佛的講法講得多簡單,迷唯一念,不迷的時候是常寂光土;一迷的時候,裡面還清淨,沒有分別執著,這時候是實報莊嚴土;分別的念頭才起來,就變成方便有餘土;執著起來,就變成六道輪迴。

      你把這些事實真相真正搞清楚,你自己曉得怎麼修了,不用問別人,也不必找什麼個道場,哪裡都可以修,誰都障礙不住你。你對這個都不知道,迷惑顛倒,才需要人幫助,需要善知識幫助你,需要好的道場來幫助你。如果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你說哪個地方不是道場?哪個眾生不是善友?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真正搞清楚、搞明白,就是早年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告訴我,因為那個時候我不懂什麼叫佛,對宗教沒興趣,我跟他學哲學。他告訴我,「佛是世間最偉大的哲學家」,他這樣介紹給我的,「佛經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是這樣子被接引入門來的。學到今年五十七年了,證明老師所說的話一點都不錯,我確實在這一生中得到人生最高的享受,感激老師!

      如何報答老師?佛在經上講的,唯有傳法度眾生,這樣才能報佛恩。第一個示範就是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給我們做了好榜樣,給我們做了個示範,我們要很認真努力向他學習。古人所謂「世味」,世是世間,六道,人間天上,味是什麼?享受,古時候得道的人說,「世味哪有法味濃」,這話真的,一點不假。我們今天在一起讀《華嚴經》,接受佛陀的教誨,我們在這裡品嘗什麼?法味,問題你真正能嘗到法味,你會把世間的一切統統放下。你還放不下,什麼原因?你還沒有嘗到,可能是聞到這個味道,不錯了,你舌頭沒有嘗到;到你嘗到之後,你會把這個世間丟得乾乾淨淨。不但這個人世,帝釋天你也不稀罕,再上去大梵天,再上去摩醯首羅天王,你統統都不稀罕。摩醯首羅天王到你面前向你磕頭,他要把位子讓給你,你不會接受,這真的不是假的。

      貴,貴在你嘗到法味,這一點太難了。為什麼嘗不到?我跟諸位講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是障礙,你無法嘗到,甚至於聞都聞不到。這十六個字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你只要有這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當中有一個字,法味就嘗不到。這十六個字都沒有了,是不是能嘗到?給諸位說,十六個字都沒有,你聞到了。那要嘗到呢?要嘗到還有預備的功夫,我們講要具足品嘗的條件,這品嘗條件是什麼?就是我們講四個根,不是三個根,是四個根。落實《弟子規》,落實《感應篇》,落實《十善業》,落實《沙彌律儀》,條件具足了。然後再讀誦大乘,鍥而不捨,依教奉行,你就嘗到了。讀誦是開解,能夠把你所理解的變成你的思想、見解、生活、行為,你嘗到了。到那時候那真叫欲罷不能,一天不吃飯沒關係,一夜不睡覺沒關係,一天不讀經不行,受不了,你會到那個境界。

      下面說,「所以讚者,義乃有四」,這是說為什麼帝釋天王與天宮當中的大眾統讚如來,這裡頭有四個意思。第一個是「十佛曾處,則殿勝可居」,他的稱讚是舉十尊佛,十代表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同一道故,都在這裡講,這個殿真的是寶殿。前年我訪問倫敦大學,在倫敦大學有個小講堂,跟他們漢學系的師生做一場講演。有同學告訴我,這個講堂世世代代是名人在這個地方發表演說的,包括牛頓,他在這個講堂講演過,我們今天也在這個講堂,那是世間法。忉利天宮善法講堂,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曾經在這個講堂講過十住法。這個講堂有重大的紀念的意義,是大法承傳的象徵,都在這裡傳法的。現在釋迦牟尼佛要講十住,也到此地來,這第一個意思。對佛來講,佛從來沒有起心動念,哪來的分別執著?這是對什麼?對我們人間來說的,讓我們人間這凡夫俗子生歡喜心,我們慶幸,是這個,佛不會動心的。實在說,我們看看夫子讚歎顏回,顏回一定都不動心,何況佛菩薩?顏回不會隨境界轉,我們凡夫生歡喜心。這是非常殊勝的一個道場。

      第二個意思,「互舉一德,例讚本師」。其實成佛是萬德莊嚴,但是這讚歎都舉一個德,這一德雖然是說,你看迦葉如來「具大悲」,這三個字是舉德,迦葉如來具備大慈悲心。這個意思就是讚歎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具大慈悲,今天到這個講堂來給我們大家講十住法,是這麼個意思。你看第二尊佛「拘那牟尼見無礙」,「迦羅鳩馱如金山」,後面這三個字就是讚德,每尊佛讚的德都不一樣,合起來是十德,是圓滿。其實每尊佛的德行都是圓滿的,說一個,釋迦牟尼佛統統都有,這是表法的意思。裡面真正的意思是什麼?真正意思是我們自己,這個才重要。所以古人講,看經、聽教要懂得回歸自性,我們才真的有受用。我自己本來是這樣的,現在為什麼慈悲心沒有了,起心動念都自私自利?你立刻想到。尤其下頭一句,「諸吉祥中最無上」,現在我們居住的環境障難重重,天災人禍,什麼原因?沒有大悲,前面是因,後面是果報。如果我們自己具足大慈悲,我們居住的地方吉祥,什麼災難都不會有。我們要想幫助眾生化解災難,先從自己做起,這個非常重要;自己做不到,教別人,沒有這個道理。佛法稱內學,佛法不向外,向外都叫外道,佛法從自性當中求,不在外面。所以,他是互舉一德,讚歎本師釋迦牟尼佛。

      第三個意思,「敘昔善根,慶遇堪受」。這就是第八段,大眾心清淨了,突然想起過去生中親近三寶,善根發現。對現前這一會感到非常慶幸,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有幸今天遇到。既然遇到,當然就能接受,如果你不能接受,你就不可能有機會遇到。接受多少那是你的善根、業障,各人不同。善根厚,業障輕,你就接受得多,你領悟、契入就多;如果善根薄,業障很重,那你契入就很少,可能不能契入,但是能夠理解,解悟,不能夠證悟。如果說連理解都沒有,理解都沒有也行,那是沒有善根的,過去沒有善根,現在種善根,難,不容易!能夠聽到《華嚴》,這希有難聞,阿賴耶識裡種了善根種子。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才叫具足大慈大悲,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你說它說得多圓滿。

      第四個意思,「昔佛同說,表法常恆」。前面說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說這個法門,而且說這個法門的地方都在忉利天的善法堂,這裡頭含義很深。忉利天的善法堂代表什麼?代表上品十善,代表究竟圓滿的十善。然後你就曉得,三世諸佛在哪裡說?你一定做到上品十善了,這個法可以給你說了。而且是上上品的十善,如果真的上品十善還不行,還不夠,要上上品的十善。這使我們想到,我們看佛像,畫的佛像,什麼時候我們去找一張,很多畫的佛像佛頂上的圓光,圓光上面有三個字,叫「唵、阿、吽」。這三個字的意思就是究竟圓滿的十善業道,就是善法堂,唵是身業,阿是口業,吽是意業。早年我親近章嘉大師,有一天我向他老人家求一個墨寶,他就給我寫了這三個字,是用西藏文寫的,唵阿吽,跟我解釋這是佛頂上三個字。十善業的究竟圓滿是佛陀,所以善法堂是表法的,不一定是真的。可是真正做的時候,你在哪個地方那個地方就是善法堂,佛只看到你有這個條件了,他就幫你提升。提升什麼?幫助你超越十法界,幫助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這個意思。所以,我們讀經不要讀死了,句句是活的,沒有一個字是死的,表法的。

      十善業道圓滿的時候,佛決定給你說十住法,為什麼?十善業道你只要做到圓滿,這就是感,佛就現前。你有感,你沒有求,可是我條件具足了,自然感應道交。你看到釋迦牟尼佛給你說法,自性釋迦,唯心道場,善法堂是唯心道場,唯心所現。你要是看到毘盧遮那給我說,自性毘盧遮那佛,唯心忉利天宮。你就明白了,在哪裡?就在現前。所以不離菩提樹,不離樹下,上升忉利天,前面費了不少時間把這句話講清楚,很難懂。我們看到佛在菩提樹下打坐,沒動,怎麼忉利天宮又看到?哪裡有感哪裡應。我們人間十善業沒有完成,所以他不在這裡示現,天上忉利天王他們修十善業的,修上品十善業,他們的十善業道修圓滿的時候,他當然到那裡去講,就這麼個道理。所以你要哪一天感到佛來給你講十住法,什麼時候?你的十善業道修圓滿了。這個道理不能不懂,不懂的話你就搞成迷信。所以,三世諸佛表法常恆,他是自然而然的,機感應現。我們參觀江本勝博士水實驗,水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我們的心念對著它,它就起感應,跟這個道理完全相同。所現的任何的佛境界、菩薩境界,都是自性變現的,所以佛家講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先把大意介紹出來了,下面清涼大師跟我們解釋經文,「文中」,就是四句偈,「先明此界」,迦葉如來,此界,「後辨結通」,後是後面,十首偈,最後一首偈,這是最後的,這就總結。這是先把它說清楚,然後開始說明這首偈,「今初十頌,各上半標名讚德,上句別,下句通」,上面標名,迦葉如來這標名,具大悲這是讚德,諸吉祥中最無上也是讚德。上面具大悲,每尊佛不一樣是別;諸吉祥中最無上,十首偈都一樣是通。「下半」是下半偈,「以人結處」,下半偈是『彼佛曾來入此殿,是故此處最吉祥』,這十首偈下面兩句統統都一樣的,但是彼佛指的人不一樣,第一首指的是迦葉如來,第二首是拘那牟尼如來,不一樣。這是給我們標示清楚了,然後再解釋。「唯初一句」,這就是每一偈的第一句,「諸佛不同」,這是說了十尊佛,十尊佛名號不一樣。

      「然佛別名,多因德立,讚者取德,以釋上名」,這幾句話很重要。學佛的同學都知道,諸佛如來沒有名號,連中國老子都懂得,你看《老子》一開端,他說得很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哪有名?名是人給他建立的,人要不給他建立,他沒有名。我們每個人都有名,名從哪兒來的?大多數是父母給我們起的名,所以名是假名。佛菩薩哪有什麼名號?佛菩薩名號的建立跟我們世間建立意思不一樣。中國古時候父母給兒女起名字,絕大多數是對兒女的期望,希望將來你這一生能夠做到名符其實。給你起這個名字,常常想到,每個人叫你你都會想到父母對我的期望。我的俗家名字是祖父起的,我是「業」字輩,取個「鴻」,這名字合起來的意思,「徐」是慢慢的、緩慢的,事業慢慢就做大了,取這個意思。自己常常要想到的時候,要名符其實。出家的時候,名字是師父起的,佛門裡頭懂得這個道理,比世間人更清楚,所以要實至名歸。我們的輩分是「淨」字輩,取一個「空」,念念不要忘記心地要清淨,一切世出世間法都不染著,這是空,常常想到。如果自己不能夠做到,那人家叫你這個名字就是罵你,你能不起慚愧心嗎?所以,名號立名的因由如是,這個不能不知道。

      佛的名號那就不是為自己,他自己功德圓滿,哪來的名號?萬名都沒有辦法讚歎他。佛的名號是因眾生而建立的,不是因自己。譬如釋迦牟尼佛,任何一尊佛在現代這個時代、在這個世間示現成佛,叫什麼名字?決定是叫釋迦牟尼。為什麼?「釋迦牟尼」是此時此處教化眾生的教學總綱領、總原則,對症下藥。你看現在這個世間眾生沒有慈悲心,自私自利,怎麼教他?釋迦,釋迦是什麼意思?仁慈,對人、對萬物要仁慈。牟尼的意思是清淨,對自己,我們現在人自己心地是最不清淨,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所以用牟尼,你把這些東西統統捨掉就心地清淨。所以,釋迦牟尼是佛在這一段期間,也就是他的法運一萬二千年,一萬二千年教化眾生的總綱領、總原則,這個要懂。

      我們跟釋迦牟尼佛學什麼?就是學個仁慈、學個清淨,否則的話他的名號就沒意思了。如果我們釋迦牟尼佛要到極樂世界去作佛,這個名號一點都沒用,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各個仁慈、各個清淨,這沒用了。到極樂世界,一定還是要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這個名號都可以翻的,不難,「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智、翻作覺。你看那個地方需要的是什麼?無量的智慧、無量的覺悟,他需要這個。仁慈清淨統統具足,不需要再講這個課程,要明白這個意思。諸佛菩薩的名號,佛的名號是代表性德,自性本具的,菩薩的名號是代表修德,菩薩在因地。都不是隨便起的,都是幫助眾生的,時時刻刻提醒大家的,你迷失了自性,不懂得回頭,菩薩就用修德幫助你回頭。

      在中國大乘四大菩薩,大乘四個綱領,就是課程,四門主要功課。第一門是九華山的地藏菩薩。你看「地」,地是大地,「藏」是什麼?寶藏,大地裡面不但含著有七寶,大地生長的這些萬物提供給我們生活必需,都是寶。五穀雜糧是寶,蔬菜水果是寶,我們一天都不能離開它,這都是大地的寶藏,用它來代表心地。你看到大地有出生這麼多寶藏,含藏這麼多寶藏,你就知道我們的心地,我們的心地有無量智慧、有無量德能、有無量的才藝、有無量的相好,沒有一絲毫欠缺,心地。你要怎樣把它開發出來?一開發出來之後,能生萬法;惠能大師見性之後說得好,能生萬法,這才能夠利益眾生。用什麼方法來開發?地藏菩薩教給我們的孝親、尊師。所以,淨土宗的修行,遵守《觀無量壽佛經》的「淨業三福」做為最高指導原則,頭一句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地藏菩薩,用孝親尊師開發心地寶藏。不知道尊重別人,不知道孝順父母,你心地雖然有寶藏,開發不出來,得不到受用,然後你就知道《弟子規》是多麼重要。

      有地藏之德了,再往上提升,觀世音菩薩代表。觀世音菩薩代表的是大慈大悲,把我們的孝親,把我們的孝親孝順一切眾生。所以《菩薩戒經》裡面佛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孝擴大了,這是大孝。我們尊重我們的老師,把尊重老師的心、行為尊重一切眾生,這是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教給我們智慧,我們處事待人接物不可以感情用事,要用理智。人是最容易流於感情,感情就造業。能夠有理性,用智慧做主,而不是感情,這就不會造業。普賢菩薩落實,把孝親、尊師、慈悲、智慧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叫普賢。你看看大乘法就教這個東西!你都要懂,你要真學,學不盡,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所以,菩薩是因地修行,那都是重要的原則。

      我們一進山門,你看山門裡面,你一進門見面看到誰?看到彌勒菩薩,表法的,上第一堂課。第一堂課是什麼?笑面迎人。我們好像有一段時期提倡微笑運動,那就是彌勒菩薩。人見面都是板著面孔,這個讓人看了多不舒服,人與人之間要常常笑臉相迎。彌勒菩薩肚皮很大,表示什麼?能包容。所以供那個像它是教你的,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入佛門?滿面笑容,什麼都能包容,你才能進入佛門。四大天王表法護持正法,護持誰?護持自己的正法,這個要懂。東方持國天王教我們負責盡職,無論我在哪個崗位,我要負責任把我的工作做好。我們今天是出家,出家這是個行業,出家的事情是什麼?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這就對了。釋迦牟尼佛如果用現在人的說法是職業教師,他從三十歲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七十九歲圓寂,我們用現在的話說,辦班教學四十九年。現在佛門裡面這些儀規在釋迦佛來說統統沒有,全是教學。我初學佛,我搞這個行業是章嘉大師替我選擇的,我向他老人家請教,將來從事哪個行業好,他替我選擇。而且教我學釋迦牟尼佛,第一本教我念的書是《釋迦方志》、《釋迦譜》,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傳記,好好去看,好好去學,一生從事於教學工作,這個路子對了。把佛陀在經典教導我們的,認真努力去做到,解行相應你才真正有受用,就負責盡職。

      現在,最近這二十年,我們採取科學技術,我們利用網路,用網路用了十幾年,用衛星也用了六年,產生很大的教學效果。所以這些科學工具,我們要善於利用。別人拿到這個工具去教人殺盜淫妄,暴力色情,這造惡業,造罪業,我們是用它來傳佛法,教人走正道,這好事情。科技沒有善惡,要會用它,這個東西不能不重視。馬哈迪長老告訴我,現代傳媒可以毀滅一個國家,我回答他一句話,現代傳媒也能拯救世界,看你怎麼用。如果你真正有良心、有智慧、有善心,就能拯救世界,如果說是迷惑顛倒,以利為中心的話,這個世界會毀滅。孟子說得好,「上下交征利,其國危矣」,現在由於媒體的傳播,全世界人都爭利,這世界還會好嗎?所以非常之可怕,我們要懂得。天王教我們護法,把自己崗位工作做好,跟別人合作,這個社會是群體的,要互助合作,每個行業都不能缺少。宗教是屬於社會教育,對於師道的興衰它佔的比例很重。

      南方增長天王是教我們日新又新,天天求進步,不進則退。西方、北方兩個天王是教給我們方法,這方法裡頭就是原則,怎樣能夠把前面兩樁事情落實。必須要多看、多聽,所以西方是廣目天王,多看,北方是多聞天王,多聽。我們中國人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廣學多聞,他提供我們這個。所以他不是神,他是個教師,他是教人,現在都把他當作神明去拜,都搞得社會上說我們迷信,你說冤不冤枉?明明是最好的教育,它變成迷信,這讓我們不能不悲哀。佛法裡面弘法的人才沒有了,才落到這種現象,我要不是遇到章嘉大師,不是遇到李老師、方東美先生這些大德的接引,實在講,我以為佛教是迷信,不會走上門來的,這個地方跟我是絕緣的。遇到這些大德,他們把這個講清楚、講明白,我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情,原來是大學問、大福德、大好事。才真正發心奉獻,用這個做為我自己一生終身的職業,認真努力來學習。這五十七年來愈學愈歡喜,這個歡喜是年年往上升的,沒有終止,更沒有倒退,無量的歡喜。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