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645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四五卷)  2002/3/13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645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前面,清涼大師為我們說明佛性七個意思;七個意思裡面,常、樂、我、淨,跟諸位介紹過,安穩是樂。接著我們看「無染名淨」,什麼是染污?自性本淨,本來是清淨的,一塵不染,為什麼現在被污染?被什麼污染?有幾個人能明瞭?自性本善,為什麼現在變成不善?染污的根,佛在經上常講是無明,染污的相是「無明不覺生三細」,三細相是染污的相。三細相第一個是無明業相,業是造作,無明不覺它就動,一念心動。諸位要曉得,這個動不是真心,真心是永遠不動的,是妄心。妄心從哪裡來的?為什麼要有妄心?佛在楞嚴會上答覆富樓那尊者,富樓那尊者就是問這個問題,佛的答覆是「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無明的根本是知見立知。什麼時候立知?經論裡面常講無始。無始不是說好久好久之前,你要這樣解釋的話就錯了,無始告訴你沒有開始。

      如果你要不相信的話,我問你,你昨天晚上有沒有作夢?昨天晚上是做了夢;你那個夢是幾分幾秒鐘開始的,你知不知道?這是最近的事情,昨天晚上的事情,你都答不上來。再跟你說真話,夢是假的,夢不是真的;如果有始有終那就是事實,就落實了。無始,沒有開始,既沒有開始,哪來的結束?這叫夢幻泡影,這叫剎那不住,意思在此地,我們要正確理解它的大意。無始真正的意思就是告訴你沒有開始,你要追究到底什麼時候開始,這是妄想,這個妄想沒有開始。佛講的話正確,你要是聽懂了,確實五體投地,真正是高明到極處了。如果真有開始,那就不叫無明了。所以當下一念,當下一念覺,眾生立地成佛;當下一念迷,永墮三途六道。過去、現在、未來是時分,東南西北、上下中間叫方分,你們在《百法》裡面看,時分跟方分是怎麼回事情?不相應行法,時分跟方分是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用現代的話來說,那是個抽象的概念,全非事實。而眾生真的是無量劫以來迷於抽象,竟然把抽象的當作事實,你說這個糟糕不糟糕?這就錯了。

      佛是大智慧的人,大覺之人,幫我們點醒,讓我們覺悟。我們自己要明白,佛點醒,我們真的要覺悟,從今而後再也不染著了。染著的根是我執、是法執,我們對於我與法放下就是了。從哪裡放起?從哪個地方下手?我在講席裡頭常常勸導同學,有一個入門之處,那就是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對於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的念頭。你要曉得,這是俱生煩惱,你看那個嬰兒他不會說話,三、四個月不會說話,你仔細觀察,他有控制、他有佔有的意念。他喜歡吃的糖、喜歡吃的東西,抓在手上牢牢的不放,那就是控制、佔有的意思,沒人教他,這叫俱生煩惱。我們佛法裡面講得很清楚、很明白,過去生中帶來的習氣。因此,才出生的嬰兒,要給他受良好的教育,教導他要有一個大公無私的心,要有捨己為人這樣的情操,要有容納萬事萬物,像經上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胸懷,這要教。你要不教他,他就被習氣、習染牽走了,他就墮落在凡夫、墮落在三途六道。由此可知,聖賢人教育的重要,聖賢人教育之可貴,這樁事情我們不能不知道,決定不能夠疏忽。

      修行從這裡下手,修行從自己心地上用功夫,不干別人的事。凡是修行功夫不得力的人,他不知道自己在心地上用功夫,天天看別人,天天干涉別人,天天想控制別人,天天想佔有一切,這個念頭錯了,錯得太離譜了。我們要明瞭,我們要警覺到。所以要想做到清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個五條,你從任何一條下手都行,一個得到,五個完全得到。從清淨心下手,確實是比較方便。大乘佛法裡面覺正淨三門,禪宗、性宗從覺門入,從正覺之門,那的確要上上根人,不是上上根人不容易。教下從正門入,淨土跟密宗從淨門入,換句話說,完全修的是清淨心,那就是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去鍛鍊,鍛鍊不染污,練這個功夫,歷事練心。六根在六塵境界決定沒有自私自利,決定沒有貪心、沒有瞋恚、沒有愚痴、沒有嫉妒、沒有傲慢,沒有控制、沒有佔有,心才能得到純淨,道業才能成就,才能夠契入佛的境界。

      警覺性要高,才起心動念就知道已經被污染了。為什麼?那是無明業相。從無明業相就變成轉相,從轉相就變成現相。轉相也叫做見分,現相也叫做相分。見分,現代人講的是精神;相分,現在人稱為物質,精神跟物質都是從無明業相生的,無明業相是精神跟物質的根源,唯識家講得清楚,在大乘佛法裡頭。變成三細相,已經是被污染了,染污得很輕,不嚴重。「境界為緣長六粗」,那就是嚴重的污染,六粗相現前,嚴重污染。這樣演變發展,就變成三途六道、十法界依正莊嚴,這麼來的。如果我們真正能做到一切都不染著,你就反妄歸真。所以淨是性德,你得到清淨你就是見性,就明心見性。這一個得到,前面跟你講的常、樂、我都得到了,下面跟你講的真、實、善也具足了,不必要再學。七個字,得一個統統都得到,所以說「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

      這給你說了七個,實際上無量無邊,這是法門;說七個意思這是開七門,每一門展開的時候,無量無邊的意思。每一門裡頭都有七門,七七四十九門,每一門裡頭又具足四十九門,重重無盡,你才曉得佛家講的無量無邊法門是什麼個意思。所以總要記住,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決定不染,純淨純善,我們就成就了。像這個常住,常住這些事情是不是要管?要管;對於自己心地的純淨純善有沒有妨礙?沒妨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它為什麼不妨礙?事上認真做,理上一塵不染,《般若經》上常說的「三輪體空」,這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用這個功德迴向淨土,上上品往生;否則的話你拿什麼功德往生?拿什麼功德迴向?《華嚴》就是我們現實的生活,講的什麼事?當下六根對六塵境界之事,非常的現實。

      下面講「離妄是真」,這是前面講的第一句。真在哪裡?你要想去找一個真,真還是妄;離了妄,真就現前了。現在真被那個妄障礙住,被妄迷惑了,所以妄去掉真就顯。妄去掉再要去找一個真,真還是妄。古來祖師大德常常教人,「但除其妄,莫更覓真」,只要除妄,你不要再去找真,妄除掉就是真。妄是什麼?總的綱領來說,妄想、分別、執著這都是妄。如果我們離妄想分別執著,那個境界就是真,你不要再去問「這是不是真」,不要再去懷疑「這是不是真」;你要一問、你一懷疑,又變成妄了,你離不開妄。確確實實無始劫來都是生活在虛妄的境界裡,不肯捨棄你的虛妄。身是虛妄,境界也是虛妄,身心世界沒有一樣不是虛妄。為什麼是虛妄?因為你有個妄心,你用妄想分別執著心對待身心世界,身心世界就是虛妄的。我們要問,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個身對待外面境界那是什麼?跟諸位講,叫一真。一真跟虛妄是一個境界,完全沒有兩樣,念頭一變,外面境界都變了。

      凡夫住在虛妄境界裡頭,這個虛妄都變成障礙,理事有礙,事事有障。念頭轉過來,雖然事相還擺在面前,事理無礙,事事無障。蕅益大師在《靈峰宗論》裡面開示說得很多,論到修行,智者、有智慧的人,「但除其心,不除其境」;迷惑顛倒的人,他的想法、作法完全相反,「但除其境,不除其心」。如果我們能夠把心裡面這些妄想分別執著除掉,無論在什麼境界都是一味清淨,它不沾染了,換句話說,它不受外面境界的影響,永遠住自己的清淨平等覺,永遠住自己的廣大而無邊際的一真法界,這是一般凡人體會不到的。凡夫受環境的影響,所以要選擇一個好環境,居住的環境,中國人講好風水,風水是什麼?風水就是居住環境。

      真正修道人他無所謂,無論住在哪個地方都好、都一樣的,把他放在大都市高樓住宅裡面,像鴿子籠一樣,他也很逍遙自在,他不受影響;把他放在此地,居住在廣大庭院之中,他也自在,根本不受影響,這是修行功夫到家了。功夫不到家不能不受影響,功夫到家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這什麼原因?原來他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只要有分別執著在,他就會有選擇,他就有分別。佛教導我們如何離妄想分別執著,跟他一樣,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做出來給我們看,不是只是單單說說而已,他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我們要會,不會怎麼行?學佛就要學得跟佛一模一樣,學佛的存心,佛是大慈悲心,佛是真清淨心、平等心。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心存大慈悲,處處與人方便,這樣才行。

      下面一句「不空顯實」,不空是什麼意思?如來藏有「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是體,是自性的本體;不空如來藏是自性的現相,空不空如來藏是自性的德用,體、相、用。體是空的,雖然是空它能現相,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相,這相從哪裡來?「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相有,叫實;這個實跟諸位說,不是真實,你要說真實那你就錯了。實當什麼講?實有。確實有這個相,雖有這個相,這個相是空的。為什麼說這個相是空的?這個相沒有自性;性就是體,相沒有自體。沒有自體為什麼會現這個相?緣生而現,緣聚則相生,緣散則相滅,所以說它當相即空,或者講當體即空,都可以說。當體即空是畢竟空,當相即空是不可得、是無所有。為什麼?這個相,所有一切的相分剎那生滅。我們看到這個相分好像是還停留一段時間,我們人生在世還有個幾十年,這怎麼回事情?這是相續相。就好像演電影,電影的底片一樣,在放映機裡頭放映的時候,一張一張快速的通過,你看到相續相。其實它的真相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我們要把它用在電影的放映機上來觀察,佛這一句話我們很容易體會。

      從前八厘米的小電影機,玩的人不太多,曾經玩過這種小電影機,佛在經上說這個話,你的印象會很深刻,「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知道一切現相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我在早年喜歡攝影,老式的八厘米的攝影機我玩過一段時期,我有兩個攝影機,有一個放映機。這些東西都留在台北「華藏圖書館」,現在沒有人玩這個了,現在是電視的攝影機取而代之。電視省事太多了,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從前那個攝影之後,像照相一樣要沖洗、剪接,相當費事情,成本很高。因為它一卷帶子大概只能照三分半鐘,十卷帶子接起來是半個小時,一個小時要二十卷的帶子,很麻煩!但是現在電視攝影機不太容易顯示出來,對於什麼叫「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你很難體會,那個八厘米的影片很容易體會。那個放映機鏡頭一打開,這張照片在銀幕上出現,「當處出生」,立刻就滅盡了,那個鏡頭關起來,第二張出來了。它的速度太快,一秒鐘二十四張,我們在銀幕上好像看到就很真了,不知道那是假的。我們在銀幕上看到好像有動作,不知道它是不動的,張張都是照片,不動的,連起來的時候好像看到有動作了。所以動是在相續裡頭看出來的,單單看那一張是不動的,像看照片一樣。

      在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到,動就是不動,不動就是動,動跟不動是一不是二。這個話要是平常跟你講的話,會把你講得迷迷糊糊,但是在放電影的時候,我跟你講這個,你就很容易體會到,這是宇宙人生真相。你在這裡頭真正體會到「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不空是相續不空、轉變不空、循環不空。我們是看到這個相,看到因果相續相。好像一切法都是在動的,其實一切法都是寂滅相,清淨寂滅相,佛證得了。佛用什麼證得?用清淨寂滅心證得的,所以佛講「相隨心轉」,這句話是從這個地方說出來的。九法界眾生的心都是動的,動的幅度大小不一樣,九法界愈是往上層去,他動的幅度愈小,愈往下面去那個動的幅度愈大,這是事實真相。

      末後一句「體順成善」,這一句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順是什麼?隨順,隨順就善。要知道自性隨順萬法,自性一絲毫分別沒有,一絲毫的執著都沒有,它隨順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一法不隨順的。中國古德教人,那個時候佛法沒到中國來,中國古聖先賢教人教什麼?孝順。佛家在此地講「體順」,體是本性,我們這個地方講佛性,佛性就是自性。所以你的佛性是恆順眾生的,你今天一切不隨順,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隨順自己的分別執著,不能恆順眾生,你的性德不見了,你的自性、佛性被障礙了。誰障礙你?自己障礙你自己,不是別人障礙你自己。從這些地方最容易觀察到自性被障礙、自性被纏縛、自性被煩惱習氣所轉,佛法講「障蓋」。妄想分別執著也叫做業障,障什麼?障礙你的體順。佛性隨著煩惱轉,佛性墮落在六道三途,雖然墮落在六道三途,佛性不變。佛性不生,佛性也不滅,佛性不來不去,但是怎麼樣?不起作用了。正念的作用不起了,起的是迷惑顛倒的作用,起惑造業感得三途六道的苦報,不善!要知道我們自己本善,為什麼現在不善?我們現在自性裡頭、佛性裡頭本具無量無邊的般若智慧,這個經上講無上的智慧,智慧沒有了;無邊的德能,德能沒有了;無量的相好,相好也沒有了。什麼原因?不懂得恆順眾生,不懂得隨喜功德。普賢菩薩這兩願就是這一句開出來的,「體順成善」,功德是善。

      我們今天修行,從哪裡修?從「恆順眾生」。我們要親近什麼樣的善知識?哪一個真正愛護我們,每天批評我們、責備我們、教訓我們,這是我們的真善知識。一個人到沒有人敢批評你、沒有人敢指責你,你就完了,肯定你要墮阿鼻地獄。自知自覺不容易,那不是普通人,那是佛菩薩再來的。即使佛菩薩再來,他還要作示現,為什麼?給大眾做榜樣。凡夫的習氣,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歷事練心,要禁得起折磨。說你幾句不好聽的話,給你一點難看的面孔,掉頭而去,懷恨在心,你怎麼會有成就?往年館長在,她對你們不客氣,有喝斥、有教訓,你們還稍稍能有一點長進。現在沒有人指責你們,沒有人批評你們了。如果有人批評你們,你們聽到了懷恨在心,「這個人是壞人,他說我們的壞話」,自己永遠不能夠回光返照,你們這在修什麼?你們不是修行,你們是在享福。你們要曉得,你們前生修的多大的福報,這個福報很快就享完,享完之後你就沒福了;沒有福的時候,你的苦就來了,若不是病魔纏身,一定就有橫禍臨頭,我們一般講意外的禍害,福享盡了。中國從前算命看相的人常說「祿盡人亡」,你的福報享盡了,雖然身體還在、壽命還有,你也沒有辦法活下去。要懂得修福,要知道積德,比什麼都重要。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我們講菩薩所入三昧,大定的體用在這裡可以做一個總結。「體用」經文上講:

      【普入一切佛平等性,能於法界示眾影像。】

      這個裡面含義很多,我們費了很多的時間,還是略略的介紹。佛性就是一切佛的平等性,清涼大師引用《大涅槃經》裡面七個意思來解釋,就是真、實、善、常、樂、我、淨。把常擺在第一,這個順序是《涅槃經》的順序,常、樂、我、淨、真、實、善。諸菩薩們他們在修,修什麼?就修這七個字,這七個字是性德。我們現在教同學,我們講的是十句,總共二十個字,兩個字一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我們說法不一樣,跟這七個意思相應。佛證得究竟的果德,所以這七個意思是圓滿的。菩薩還沒有證得圓滿,分證的,他也有,沒有如來果地上那麼圓滿;如果我們不學,換句話說,少分、少少分我們都得不到。所以修行修什麼?學佛學什麼?總得要清楚、要明白。

      它的殊勝作用,『能於法界示眾影像』,這它起用。這個意思,大師為我們說明的,「能現能生身土智影」,他講得很好,後面引《唯識論》作證,就是《唯識論》解釋大圓鏡智的論文。後面清涼大師給我們再加以詳細解釋,「三身、三土、三智之影,皆是鏡智之所現故,如第一經說,前鈔已引。」,第一經就是第一卷裡面所講的。三身: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是一,「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是毘盧遮那,這講得很多、很詳細了,是宇宙萬有的本體。這個地方講的毘盧遮那如來藏身,這是法身;從法身變現出報身,報身是智慧之身,有自受用報身,有他受用報身;從法、報又變現出應化身,應化身無量無邊。我們在華嚴境界裡面認識到、體會到,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依正莊嚴全是法、報所現的化身,不讀《華嚴》怎麼樣也體會不到。如果體會得,你就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有機體,活活潑潑,沒有一物是死寂的,沒有!小而微塵,大而法界,正報裡面大的是法身,小的是毛孔,我們總要記住,宇宙真相是無盡的重疊。

      大師解釋這個藏身,融通四句比什麼都重要,「身遍剎海,剎在身中,身遍身內剎,剎入遍剎身」,這四句重要,這四句是宇宙的真相。除佛之外,一直到今天還沒有人能說得出來。現在科學家只說到空間是多維次的,哪有說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如果你真正把這四句融通體會得,你自己有個什麼感覺?盡虛空遍法界跟我是一體,這個時候你的大慈悲心生起來了,你的愛心充滿整個宇宙,充滿整個虛空法界。中國古聖先賢常講的「仁民愛物」,有這個意思,但是他沒有說得清楚,仁民愛物的境界有多大沒說清楚,佛講的是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地方我們才真正明瞭,諸佛菩薩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話我們常常聽說,聽到耳熟,境界體會不得。這四句裡頭讓我們真正體會到這個境界,真正是「身包剎海,塵容法身」。

      你要是契入,你就是入佛境界,於一切萬事萬物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消融了,你所顯現出來的,真的就是真、實、善。如果我們套《三字經》上的話,人之初,性本真、性本實、性本善、性本常、性本樂、性本我,我是自在,性本清淨,七個意思說一個,一個必定具足其他六個。如果沒有常,不善;沒有樂也不善,缺少一個字就不善了。七個字統統都具足,性本善。具足三身,具足三土。三身是講正報,三土是講依報,三智是講智正覺。三身是有情世間,三土是器世間,三智是智正覺世間,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底下講「之影」,三身、三土、三智都是影像,大圓鏡智所現,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能於法界示眾影像」,這才說出來了,這它起作用。菩薩入這個大定是表演給我們看的,我們要不入這個大定,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你怎麼會知道?你怎麼能明瞭?你怎麼能夠說得出?普賢在這個會上,這是宇宙的宗教哲學會議、宗教教學會議、宗教教育會議,他在這裡當主席,要他提出報告,說明宇宙人生真相,先入這個大定,做給我們看的。我們要把佛法介紹給別人、介紹給廣大群眾,你要不能契入境界,你怎麼能說得出?真正用意在此地。現在我們看下一句經文:

      【廣大無礙,同於虛空。法界海漩,靡不隨入。】

      這兩句,清涼大師說「深廣一對」。第一句是說大定的起用,它的作用,『廣大無礙,同於虛空』。清涼在註解上告訴我們:「廣者無邊,不在內外故」,沒有邊際,我們常講大而無外、小而無內。大,大還有外面的不算大,大是沒有外面的了,這些意思都要細心去體會、去思惟。小,小裡頭還有小,小裡面沒有小了,這是什麼?這是佛性,這是真心。所以我們對於佛性、對於真心,用空靈兩個字來形容它。空,唯有空才真正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但是這個空它靈,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靈明覺知。為什麼說空?它沒有形相,六根都接觸不到,眼看不見、耳聽不見,連心都想不到,它有。我們要用比喻來說,只能夠用電波,好像能比喻一個彷彿。電波在空中快速的流動,我們六根接觸不到,這個波裡頭什麼都有,森羅萬象。

      我們怎麼知道?我們有一個電視機來接收的時候就看到了,有音聲、有畫面、有色彩、有形相;如果沒有接收器、沒有螢光幕,什麼都顯不出來。有螢光幕現出來的這些相,你們想想是不是叫影像?由此可知,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這些色相,這個電波傳過來的,我們接收的是個平面的,畫面是個平面的。自性心波變現出來是立體的,是無盡重疊的,它不是平面的。在哪裡?就是我們現前的境界。廣大!這是廣的意思。「大者無上,究竟實際故」,這是解釋大,無上是沒有在它上面的,沒有了,究竟實際。「無礙」是沒有障礙,「無所障故」。「同於虛空,成上三義」,成是成就,「通為廣大無礙門」。這一句是講廣大,這是講大定的相、樣子。往下經文都講大定的作用,就是前面講的勝用。

      『法界海漩,靡不隨入』,「漩」,清涼大師有解釋,深的意思。為什麼說「海漩」?「海漩」也形容重疊無盡。我們從前面講的融通四句裡面體會得到,「身遍剎海,剎在身中,身遍身內剎,剎入遍剎身」,這是法海漩澓的相。「靡不隨入」,這一句使我們深深體會得,普賢菩薩十願裡面所說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學佛,能得多少利益,就看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幾成的相應。印光大師說:「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我們套這句話來說,一分相應得一分利益,兩分相應得兩分利益。怎麼叫相應?落實。普賢菩薩第一個單元教給我們禮敬,我們相應不相應?我們對一切人事物有沒有真正的恭敬心?諸佛最重要的是未來佛,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一切眾生包括十法界依正莊嚴。佛在菩薩戒經裡面跟我們講,「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說得這麼樣的懇切。我們今天對人、對一切眾生,把他看作外人、把他看作陌生人,有的時候理都不予理會,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佛菩薩的教誨是一百八十度的相背,古人常講「背道而馳」,想想是不是自己?

      我奉勸大家的,真正是簡單明瞭,把修行的方法、原則歸納為五個科目。修行真的是科目愈少愈好,不能太雜,雜了怎麼樣?做不到,就變成落空了。五個科目不多不少,三福我做到沒有?六和我做到沒有?我也常常勉勵人,崇德,崇尚道德,貴以和,《論語》上講「禮之用,和為貴」。現在人祈求和平,我們是不是能跟一切眾生和平相處?和是和睦,平是平等,重教,要重視教學。要想道德能復興、世間能和平,最重要的是教育、教學,三福、六和是教學裡頭根本的根本。人與人不能夠和睦相處,我不喜歡這個人,我討厭那個人,那個人實在講不相干,自己這個厭惡之心,你起了厭惡之心,你知不知道你受什麼樣的果報?厭惡是煩惱,是瞋恚煩惱裡面的一分,瞋恚煩惱所感得的果報是阿鼻地獄。

      要是真正遇到跟自己志趣不相同的,這怎麼辦?佛教導我們的方法是歡喜恭敬供養,禮辭而去。我離開他,我找我志同道合的同修在一起共修,志趣不同隨他去,我們懂這個道理。道場亦復如是,你在這個道場,你的志趣跟這個道場道風、學風不相應,應該怎麼樣?對這個道場還是歡喜讚歎,自己早一天離開。古德常常教人,「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不能破壞這個道場;破壞道場是破壞它的道風、破壞它的學風,如果破壞了,那個罪很重很重。這個地方的道場道風是念佛,學風是學教,你們大家自己定的,每天八個小時學教,八個小時念佛,你要是做不到,你就破壞道場。為什麼?你破壞道風。你住在這個地方,無論是在家出家,你有責任維護這個道風、學風,那個功德無量無邊。為什麼?這就是我們講的,樹立好的形象給社會大眾看。學教我不參加,念佛我也不參加,你破壞這個形象,毀棄道風,罪過是阿鼻地獄。你不住在這裡沒事,住在這個地方你就造這個業。「我沒有做壞事,我天天還為大眾服務,忙得不亦樂乎!」沒錯,你那個忙叫瞎忙,你那個忙不如法,你不知道大體是什麼。

      佛法在今天這個社會,為什麼衰落到這個地步?形象壞了,不但社會大眾瞧不起,連鬼神都瞧不起,你將來到哪裡去?念佛求往生沒你的分。經教不能不懂,真的懂了、真的搞明白了,你才曉得什麼叫如理如法的修行。如理不如法不行,如法不如理也不行。我們今天是什麼?既不如理又不如法,這怎麼得了?享受的是十方的供養,十方供養沒錯,我們今生不了道,將來要披毛戴角還。債主決定是有功德,沒有功德他也有福德。這個道場真正有人成就,有人開悟、有人證果,所有供養這些人都有功德。如果這個道場沒有人開悟、沒有人證果,修行都不如理不如法,他還是有福德,這些人將來還要披毛戴角還,他對這個道場出錢出力絕對不落空。這些都是佛菩薩、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的。

      「法界海漩,靡不隨入」,這是入得深,入法界。入法界做什麼?示眾影像。法界廣大而無邊際,這兩句都是解釋前面遮那遍照之義。毘盧遮那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光明遍照,這個光不是普通的光。我們現在明瞭,光波的長短也很複雜,我們肉眼能夠見到的光波是非常窄小的這一段,比我們能見的光波長的我們見不到,比這個光波短的我們也見不到,借重儀器我們探測到一些波長不同的光波,像X-光、紫外線、紅外線,在儀器裡頭探測到一些。儀器的能力還是有限的,還有許許多多不同波度的光波,我們儀器都測不出來,我們的儀器不夠精密。毘盧遮那光明遍照,沒有不入的,真的是像前面所說的,微塵、毛孔它都遍入。微塵裡面有剎土,毛孔裡面有眾生,重重無盡。我們凡夫哪裡有這個智慧?可是你要曉得,凡夫沒有這個智慧是迷失了,本來有,現在沒有了。我們想到這個地方,有沒有生慚愧心?為什麼我們把這個能力失掉了?這個能力在佛法裡面講是我們的本能,自性本具的德能。

      所以經讀到這個地方,想想自己,慚愧到極處!慚愧是善心所,慚愧心生能夠激發你的道心,能夠激發你勇猛精進。你為什麼還生不起道心?為什麼還不能夠努力精進?慚愧心都沒有了。慚愧心沒有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不知恥,覺得這個事情無所謂,你說怎麼得了?如果你真的把這個事情看成無所謂,到果報現前的時候,你後悔莫及了。佛在經上跟我們說的句句都是真實話,苦口婆心!不要以為我們人身失掉了,來生還能得人身,一萬個人死了以後,來生再得人身的,充其量只有一兩個而已。要是相信佛的話,那個比例太少了。佛在經上我們常常看到的三種比喻,一個是須彌穿針,在須彌山頂上放下一條線來,須彌山下放一根繡花針,這個線從山頂上放下來,剛剛好就穿到那個針孔,你們想想看這個機率有多大?不要說須彌山,我們現在從第十層、二十層的高樓,這不算高了,從那上面放一條線,下面放一根繡花針,你看看線放下來,一萬條線放下來,看看有沒有一條穿進去的?佛用這個比喻來告訴我們,人失掉人身再得人身就這樣的困難,我們哪裡會知道?

      所以都是自己疏忽,沒有認真去反省檢點,不知道自己的過失,都以為自己還不錯了,就是反省也找不到自己的過失。為什麼?沒有標準。所以佛祖慈悲,佛講的戒律是標準,我們最低的標準是「沙彌律儀」,你去對一對,你幾條做到了?印祖給我們的《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是標準。佛給一般大眾的,不一定是學佛的人,給他的標準是《十善業道》,這一般大眾,我們做到幾條?自己細心去反省、去體察,你就曉得將來我們自己會落在哪一道。不用別人說,也無需向別人請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不能往生?你去看《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上講到的你相不相應?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