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157 B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一五七卷)  2003/11/2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157

      諸位同學,請看「四聖諦品」鄰次十界第七段,西南方鮮少世界苦滅道聖諦第五句看起:

      【或名離取著。】

      這是大乘佛法最重要的修學原則。如來果地上,離盡了,大乘《般若經》上就是教我們「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凡聖的差別,總的來說,凡著相,取相、著相,這凡夫;聖人離相。你看看世尊在《金剛經》上教須菩提尊者,須菩提是我們大家的代表人,教他就是教我們。自行化他都要不取於相,不取就是離相,『離取著』,如如不動。你只要有取,只要著,就是動,那不是不動。取著的心要猛厲,那是大動,所謂是大風大浪。外面禁不起五欲六塵的誘惑,那叫風,境界風動;裡面,你不能伏住自己的煩惱習氣,這才迷失了自性,才變成凡夫,才淪落在六道。現在凡夫覺悟了,希望早一天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覺悟是正確的。諸佛如來都來幫助你,幫助裡頭最重要的一個教導,就是教你「離取著」。離取著是大乘菩薩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佛法裡頭稱為總持法門。

      所以我常常勸同學,「離取著」就是放下,從哪裡下手?放下對於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放下對於一切人事物佔有的念頭。念頭尚且沒有,哪來的行為!念頭是迷惑,行為是造業。學佛的人最重要的念念覺而不迷,內不被自己欲望迷惑。所以我常常勸勉同學「離取著」,從什麼地方下手?要從對世間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佔有的念頭,要把這個放下,從這裡下手,念頭尚且沒有,你怎麼會有行為?念頭是迷惑,行為是造業。這個樣子你慢慢去練,這真叫練功,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修,這真修行。

      把錯誤的念頭,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叫修行。初步的目標,把自私自利這個錯誤念頭修正過來,起心動念不再為自己,為眾生,為正法久住;把名聞利養這個念頭修正過來,遠離名聞利養,你的心才會清淨,才會平等;還要把對於五欲六塵享受的這個念頭要放下。你看看諸佛菩薩、世間聖賢示現在世間,為什麼要過清苦的生活?他們有的是福報為什麼不享受,要過一種最簡單的生活、最刻苦的生活,為什麼?叫你遠離五欲六塵的享受,這個樣子才能把貪瞋痴慢、煩惱習氣斷掉,煩惱障!煩惱障斷掉了,你就能夠脫離六道輪迴,你就能證阿羅漢果。

      世出世間修學的路上不能沒有智慧,要有智慧去觀察、去簡擇。就是佛身邊的人,跟佛多年的人,也未必都靠得住。釋迦牟尼佛示現給我們看的,提婆達多,世間的關係他跟釋迦牟尼佛是堂兄弟,出家為佛的弟子也是辯才無礙,聰明絕頂。心術不正,名利心太重,看到釋迦牟尼佛受別人恭敬供養,心裡頭嫉妒,由於嫉妒就想取而代之,怎樣把釋迦牟尼佛害死,他作新佛。挑唆阿闍世王把他父親害死奪取政權,一個作新佛,一個作新王,新王擁護新佛,陰謀詭計。沒有想到世尊這法是正法,阿闍世確實是害了父親,提婆達多生身陷阿鼻地獄,果報就現前;世尊沒有受到傷害。阿闍世王臨命終時後悔、懺悔!這個教訓就是教導我們,貼在佛身邊的人也未必各個都可靠,還有六群比丘,世尊身邊的人,叛逆者不是少數。

      釋迦牟尼佛尚且如此,這兩千多年來,世世代代祖師大德、這一些善知識們,他們身邊的人各個都靠得住嗎?如果各個都靠得住,釋迦牟尼佛何必表演這一招給我們看?所以我們一定要小心謹慎。他是佛的弟子,菩薩的弟子,祖師的弟子,善知識的弟子,聽其言而觀其行,這就沒錯了;看他做的跟他說的是不是一致。總綱領、總原則,你觀察他是不是存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他的行是不是真的有智慧,「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這是標準!

      近代印光大師的標準,那就非常非常好,他老人家十六個字的標準,這是學淨宗的,「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十六個字。前面兩句就是觀察他是真的,還是假的。敦倫用現在的話來說,敦是誠誠懇懇,跟一切大眾和睦相處,這是敦倫;盡分,是盡心盡力為大眾服務;閑邪,閑是防止,決定沒有邪知邪見,決定沒有邪說邪行,這叫閑邪;存誠,心裡面存著真誠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這樣細心去觀察他是真的還是假的。

      尤其現代這個社會冒充的很多,破壞佛教,欺騙眾生。我在講席裡頭說了很多很多次,同學們你們要留意,無論是在中國大陸,是在海外各地,我從來沒有說派一個人出去弘法,我沒有。在外國有些地方,我們有很熟的同參道友,有的時候寫信給我,傳真給我,打電話給我,他們那邊有活動,希望我派一個出家人到那裡去講幾天經。我往往就是就近有一些法師,或者是真正有修有學的居士,我介紹給他們,還要他們同意;雙方同意,我做個介紹人。我從來沒有說派哪個去,沒有過。至於中國大陸決定沒有。為什麼?國家政策的關係。絕對沒有說哪個人是我派他到中國大陸去弘法利生,這決定是假的,這不是真的。

      過去幾年,李木源居士在新加坡辦弘法人才培訓班,我在那邊教了幾屆,那邊的同學多半是從中國大陸來的。那麼學習之後回國,不是我派的,他學習,他當然要回去,新加坡居留拿不到,那不是我派的。即使是參加培訓班的,他能不能如法?你們大家要有慧眼去觀察。剛才講了佛身邊的人都靠不住,就是一天到晚跟在我身邊的人也未必可靠。為什麼?煩惱習氣很重,名利心重,這是他與生俱來的煩惱,不容易斷。天天在我身邊聽經聞法,他煩惱習氣還是斷不了,這樣的人太多了。所以有很多人問我:法師,你這麼大年歲,有沒有傳人?一個也沒有。或許有真正修行的人我們還沒見過面,可能在網路上,可能在衛星電視上,天天我們在一起學習,我們彼此沒見過面。這我相信,可能,因為這個人數太多了。我跟大家說得很清楚,這麼多年來,我身邊一個也沒有。如果說是冒充,他有罪過。他傷害我小,他破壞佛教形象這個罪過很大,不能不知道。

      諸位如果長期聽我講經,你應該明瞭真正佛弟子從什麼地方去觀察?決定遠離名聞利養。名聞利養裡面,頭一個是名分,人家請你做什麼會長,做什麼,這是名分;地位,權力,再就是金錢。這個東西害人,一墮落在這個裡面,很難自拔。十方供養用不得。古人常講「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你能用嗎?你能夠濫用嗎?

      我這一生當中,沒有住持過道場,這是這兩年來建這個佛學院,淨宗學院,不得已在這裡掛個名,實際上,這裡面的事年輕法師他們在做。我在這裡等,等到他們取得澳洲的身分,我的名就不要了,我就辭掉了。我一生還是講我的經,一生都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到這麼大年歲,我還去管嗎?哪有這種道理!你們要叫我管,你們對不起我,這是實話。現在掛個名不得已,我在這邊跟這個地區的關係,有很好的關係。掛個名是護法,護持你們大家,你們要很快接班,接過去。所以有人說我要名要利,也很好,替我消災。

      造謠生事毀謗,動機無非是出於嫉妒,這是人之常情,我們決定沒有責怪的意念,我們也決定不放在心上,為什麼?於我修持沒有障礙,我把它看作來考驗。我遭了這些事有沒有怨恨?有沒有煩惱?有沒有想辯駁?有沒有想報復?統統沒有,所以每一遇到這些事,我心裡非常平和。障礙,我這一邊絲毫都沒有。它起不起作用?起作用,障礙眾生聞法的機緣。這個信心不堅固,沒有相當智慧,聽了這些謠言,動心。原來聽我講經說法,跟我學,很歡喜,聽到這些謠言,信心喪失,不再聽我講經,也不再念《無量壽經》。所以受害是他,不是我。佛法裡頭講,你造業結罪,結罪不在我這邊,這是實在的。結罪,哪些人聽了受影響,不再修這個法門,把他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緣斷掉了,結罪在這裡結,這個道理要懂。

      我學會了一個本事,順境善緣、逆境惡緣我能轉,我能轉境界,能把自己境界不斷向上提升,決定不生煩惱,不生煩惱就生智慧。大家學佛,總要留意學這個本事。這個本事的基礎就是離一切相,決定不取不著,修什麼?修自己的清淨心,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在《無量壽經》上就是阿彌陀佛的別號。諸位讀《無量壽經》都很熟悉的。阿彌陀佛也叫清淨平等覺,我們就修清淨平等覺,在哪裡修?生活當中修,天天在練,無論什麼生活,無論什麼樣飲食,都歡喜,沒有挑剔。無論什麼穿著,無論住什麼房子,一絲毫挑剔都沒有,沒有一樣不自在。衣服能保暖就行,飯菜可以裹腹就好了,房子可以遮蔽風雨就行,你說你多自在,你說你多快樂!

      十方供養,要知道淨財,信徒送供養來幹什麼?要我替他做好事。我實在講也有義務替他做好事,因為他不知道什麼是好事。可是送的供養來,數目少沒有關係,幾十塊錢,幾百塊錢,沒有關係。數目多了,我要問他:你的錢從哪裡來的?我遇到過,「我的錢是借來的」,趕緊還人,你借來幹什麼?要做好事。錯了,借來的錢做好事,不是好事是壞事。錢是你自己賺的,你賺的你還要養家,你還要生活,你能賺多少錢?在你賺的錢,你拿十分之一,可以,拿來做好事可以接受。你要拿了一半,這個不可以,為什麼?影響你家的生活,你樂意,你家人樂不樂意?如果學佛搞得一家不和,這個錯誤。前面我們講過「和合法」,諺語常講「家和萬事興」。有很多人真的因為學佛搞得一家不和,這是完全錯誤。你自己學佛之後,你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去度你一家。你要想度眾生,首先要恆順眾生,要讓一家人都生歡喜心,一家人都很快樂來接受你。所以決定不可以。

      我記得有一年過年,在台北華藏圖書館,有一個人送了五十萬給圖書館,那時候韓館長她主持這個道場。館長問他:你家裡做什麼行業?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錢?他說他家做小生意、小買賣。那錢?錢是借來的,高利貸借來的,他付利息。館長把這筆錢就退回去,告訴他:隨分隨力,你的功德就圓滿,不要給自己有壓力。你勉強來做,人有的時候好面子,這是錯誤的,佛不許可我們這樣做法。盡心盡力,你功德圓滿。

      《了凡四訓》裡面有一個故事,有一個女孩子很貧窮,到寺廟裡面供養兩文錢,住持方丈給她迴向、消災,誠心。這兩文錢,心地真誠,她這個福是圓滿的。以後這個女孩子做了王妃,這下了不起,帶了許多人馬到廟裡來燒香,這一供養很大方,黃金一千兩。老和尚看看,叫徒弟給她迴向就行了。她就奇怪,找老和尚,她說:我以前很貧窮的時候,我布施兩文錢,你老人家給我迴向;今天我供養這麼多,你怎麼讓徒弟來給我迴向?老和尚說:從前你的心真誠、謙虛、恭敬,現在你做了王妃,你的心不誠,傲慢,所以你這個千兩黃金,你的福報只有從前兩文錢的一半,我叫我徒弟給你迴向就可以了。不用勉強,真誠心修福,要明白這個道理。

      取捨之間,這有大學問,取捨之間是因果。為什麼會造業?貪圖享受,不能吃苦。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前教誡弟子,「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你不能吃苦,你就不必出家。出家不能吃苦,還要享受五欲六塵的供養,這個罪就不得了,你要問什麼罪?破壞佛法形象。這個事情麻煩。對自己,破壞自己的清淨心,自己真誠沒有了,虛偽,心地染污,不免貢高我慢,自以為是,迷惑顛倒,自私自利,你的菩提心全沒有了。起心動念,一切造作,無不是罪。不管你信不信因果,果報你沒有辦法逃脫,這是事實。所以諸位同學看人要觀察入微,你要親近他,他到底是真善知識,還是假善知識,不要被虛名欺騙,「他是某大德弟子」,不見得可靠,所以要細心觀察。

      供養不可以過分,我一生不主張建道場,一生也不建道場。這個地方,淨宗學院是不得已而建立的,因為我們一生是住別人道場,現在沒地方住。這一樁事情我是受韓館長之累,沒有法子,我們相處三十年,她對我護持三十年,這些悟字輩出家都是她收的。現在她走了,我有這個義務,總是照顧他們有個地方落腳,安身立命,好好的辦道。所以學院的建築到此為止,不再建築了,足夠用了,不求發展。那將來發展,是你們那一代的事情,與我不相干,我照顧到這個地方為止。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

      中國國內有同學打電話給我,是過去新加坡培訓班的同學,說在中國大陸有不少地方要辦念佛堂,找他去帶,問我可不可以?可以,念佛堂愈多愈好,念佛的人愈多愈好。念佛堂,最好遵守印光老法師的教誨,這個我說過多次。道場不要大,大,開銷就大了,你要天天忙著柴米油鹽,你還有什麼心去辦道?道場小,祖師告訴我們住眾最好不要超過二十個人,二十個人生活容易張羅,這個信徒供養時,不操心,少少就夠了。這個道場只念佛,不做法會,不傳戒,不做經懺佛事。如果對於念佛有疑惑,可以聽經,聽經作用在哪裡?幫助你斷疑生信。確實有信心、有願心,經可以不要聽,一句佛號念到底就好,決定有成就。凡是念佛不能成就的,都是不能夠「離取著」,果然能離取著,沒有一個不成就。離取著就是念佛堂堂主常講的,「放下萬緣,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正念就是念佛,哪有不成就的道理!

      我學佛,真的是頭一天見出家人,章嘉大師,我學佛第一個見出家人是見他,他教我「看破放下」,我得他老人家的利益。看破,你才會放下,放下幫助你更看破一層,所以放下幫助看破,看破又幫助放下。以後我明瞭了,菩薩從初發心到無上道,就是這個辦法。這兩個辦法相輔相成,放下就是「離取著」。那你要問為什麼一定要離取著?大乘經教裡頭,佛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取著是錯誤的。六百卷《大般若》總結就是「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連我們自己的身都不可得,身,剎那生滅;我們的心也不可得,這個心是妄心,妄心,念頭生滅,剎那不住,身心皆幻,你執著取捨,錯了。你執著取捨是迷惑、是造業,不是事實。

      所以我在講席當中也常常跟大家報告,學佛要學諸佛菩薩,對於一切境緣就像看電影、看電視一樣,那裡頭的畫面你可以看,可以欣賞,你不能取,你不能著。你從這個地方去體會,這個電視畫面是平面的,我們今天處的這個畫面是立體的,決定不是真實的。你離取捨,你就見到真相,真相大白。你為什麼見不到真相?就是因為你有取捨的念頭,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取著是執著,執著是見思煩惱。這三種煩惱合在一起,把一真法界扭曲了,扭曲變成了六道輪迴。所以六道輪迴是一真法界的扭曲,如果你離妄想分別執著,六道輪迴馬上恢復正常,恢復正常就是一真法界。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住一真法界的是諸佛如來,住六道的是生死凡夫。佛菩薩示現在六道,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這個高明,這個在佛法裡稱為無住涅槃,就是他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這是自性的大用。無方大用顯示出來了。我們學佛要以佛為標準,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華嚴經》上毘盧遮那佛,這是我們的模範,是我們的標準,我們要向他學習,那你就沒錯了。

      在日常生活當中、修學當中,親近善知識是我們這一生成敗的關鍵。善知識我們不認識,假的多,世尊在楞嚴會上說過,「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在這個狀況之下,我們怎麼辦?方法是有,現在人我不認識,我找古人,那就不會錯。我介紹給大家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這是真善知識。在哪裡?經教就是。阿彌陀佛,淨土三經那就是阿彌陀佛,你依照這個經典修學,你就是親近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講的經典太多,哪一個合乎自己的根性,合乎自己的程度,依照那個修學,就是親近釋迦牟尼佛。親近釋迦牟尼佛,最重要的十善業道、淨業三福,這是根本,世尊根本的教誨決定要遵守。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苦滅道聖諦第六句;

      【或名斷相續。】

      為什麼要『斷相續』?「相續」不是真的。真性,真心,自性,名字很多,都是一樁事情,沒有生滅。沒有生滅哪來的相續?沒有念頭就沒有相續,有念,念念相續。所以迷了相續相現前,覺悟了相續相就斷了。如來果地,相續相斷盡了,連最後一品生相無明都不相續,都沒有了,圓滿大覺,這道諦!這是給我們最高的修學指導的原則,我們要懂。

      在我們現前生活環境當中,我們要怎樣學習?法身菩薩的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那是我們學不到的。我們無始劫以來就迷了自性,念念相續,這東西已經成了事實,已經沒有法子改變,哪有一下能斷得了的,即使天才也辦不到。所以在我們現前,我們就要聽佛的教誨,認真去努力,惡念不能相續,惡的念頭。《十善業道經》上教導我們,這在經的開端正宗分的第一大段,佛說「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世間苦」,這句話重要,一切世間是講的十法界,要用現在的話來講是無量無邊不同空間維次,這裡面眾生所有一切苦難統統斷掉。這個「一法」很值得我們注意,這是什麼法?我們要認真努力學習。

      佛說這一法是「晝夜常念善法」,這個意思就是善法要相續,不善要斷掉,不能相續。這就是我們講的心要善。這個心不是真心,真心我們迷失了,把真心變成妄心。妄心念念相續,所以希望善念相續,惡念不相續。接著佛又說「思惟善法」,這是講思想,要常常想善法,這個要相續。所有一切不善都要把它斷掉,錯誤的思想,錯誤的念頭,錯誤的看法,不能相續。你起這個念頭是迷惑,相續就造業,意業。古大德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就是這個念頭,念頭起不怕,那是煩惱習氣。一起來之後,馬上就把它滅掉。滅,實在講很困難,用什麼方法?轉過來,把惡念轉成善念,把惡的思惟轉成善思惟,要轉得快,讓善的念念相續,惡的就斷相續,這個方法好,我們現前這個階段很適用。

      所有一切善念裡面,哪個善念是第一?「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念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世尊在經裡面曾經說過,念一個佛菩薩的名號,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你就曉得名號是無比之善。所以不管什麼念頭起來,馬上把它轉成名號,要轉得快。明太祖用歌詠的方法,唱歌,把諸佛菩薩、祖師大德這些名號統統編成歌詞,配上曲子來唱。好像在《嘉興藏》,收在《嘉興藏》裡面,分量相當可觀,總有五十多卷,全是歌詞。你仔細去看,全是佛菩薩名號,配上曲調來演唱,這是個好方法。

      古大德很聰明不但是把佛菩薩名號編成歌詞,還把祖師大德應化的事跡寫成劇本,可以在舞台上表演,這個劇本,平劇的劇本,《歸元鏡》,名稱叫《歸元鏡》。這裡面是三位祖師的故事,慧遠大師,永明延壽大師,蓮池大師,這三個人的故事搬上舞台上去表演。蓮池大師是明朝末年萬曆時代的人,所以編這個劇本當然在蓮池大師之後,明末清初。所以現在電視這樣的普遍,為什麼不把這個經教裡面一些故事編成劇本,用連續劇的方法來演出?我想這種方法教化眾生,比法師講經收的效果一定大得多。

      江逸子老師用圖畫來弘揚佛法。他畫的「地獄變相圖」、「極樂世界變相圖」,這是巨幅,這個畫高二十六英吋,五十米長,兩幅畫接起來是一百米,太偉大了。古今中外的畫家,這樣偉大的作品,恐怕還沒有。後人不敢講,前面確實沒見過這麼大的巨幅。他畫的佛像很多,完全顯示出慈悲度世,用這個方式來教化眾生,希望眾生看了之後能覺悟,覺悟之後,他會去找經典來讀誦、來研究。無非是佛菩薩應現在世間,幫助這些苦難眾生回頭是岸。

      《十善業道經》上還有一句,「觀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夾雜」,這句話重要。你的善業能不能成就關鍵在此地,多少人善業不能成就,就是夾雜,淨業不能成就也是夾雜。大勢至菩薩在楞嚴會上教導我們,念佛要怎麼個念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這八個字。都攝六根是什麼意思?就是孟子所說的收斂妄心而已;觀世音菩薩所講的「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我們六根收起來,不要緣外面的境界,都攝六根,向內去緣。向內緣什麼?緣佛號,淨念相繼,這個念就是念佛,持名念佛。淨的意思,不夾雜是淨,不懷疑是淨,如果有疑,你心不清淨,夾雜也不清淨,叫「一心稱念」。相繼就是不間斷,念佛功夫,這淨念相繼不間斷,你就曉得邪念就進不來,雜念就進不來。大勢至菩薩就是用這個方法修成的,他把這個方法提供給我們做參考。我們想想,真的,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我們今天念佛功夫不得力,正犯了這個毛病,我們夾雜了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相續,把淨念的功夫破壞掉;我們對於淨宗法門的信心不夠,聽別人幾句閒話,信心就動搖了。這幾年當中,國內的同修跟我說得很多。早年學習會集本的人很多,學習很歡喜,聽到人家講這個會集不如法,一定要學原譯本,這個信心出了問題,疑惑了,會集本不念了。實際上,他沒有細心去觀察,沒有用智慧去揀別,聽人家說,他心就變了。所以從前李老師教我,初學佛自己智慧沒有開,只能跟一個老師,聽一個老師教誨,老師對你負責任。你要是不能接受,你聽兩個老師兩條路;你再聽三個老師,三叉路口,四個老師,十字街頭,你往哪裡走?到最後無所適從,把光陰浪費掉了。這一生往生得度的機緣,被人破壞了,那是你的業障。

      所以我們跟老師要選擇,前面講的「簡擇」,要細心觀察這個老師,真有德行,真有修持。老師有沒有人毀謗?連釋迦牟尼佛都有人毀謗。祖師大德要說沒有人毀謗,不可能。他的毀謗提醒我們,我們更深入的觀察,才能看出老師的德行。老師聽到這些毀謗,他不是聽不到,他聽到了,有人跟他說。甚至於還有文字的毀謗,也有人拿給他看,我們在這裡看他的反應。如果他看到這個,聽到看到了火冒三丈,我們曉得這功夫還不夠。如果他聽到看到,笑笑,心平氣和,若無其事,放到那邊叫大家不要理會,這就不是普通人。從這個地方看到什麼?看到他的修養,佛門裡面看到他修持的功夫。

      謠言止於智者,沒有反對,沒有辯駁。我在初學佛的時候,剛剛接觸佛法,在那個時候台灣,基督教對佛教發動批評,寫了不少文字在報紙雜誌上刊登出來。我們佛門裡面有一位法師答辯,他也出了一本書,那時候也是在報紙雜誌天天兩個人對抗,最後這個文字收集起來成了一本書,《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煮雲法師寫的。我跟煮雲法師還不認識,這一本書看到之後,我很喜歡看,他講的確實有道理。

      有一天我去看章嘉大師,這本書就放在口袋裡頭,大師看我口袋裡好像有一本書,他說你口袋裡是什麼?我就拿出來給他看看。他老人家笑笑:不需要反駁。我聽了就不以為然,人家這樣批判、批評你,惡意批評你,而且觀點都是錯誤的,為什麼不能答辯?我那時候初學也很年輕,章嘉大師告訴我,他說:三歲小孩對八十老翁那個小拳頭打幾下,這個老翁還真的要跟他打一架嗎?我聽他這一句話明白了。他把基督教比喻三歲小孩,把佛教比喻八十老翁,你說他兩個人能打起來嗎?能罵起來嗎?不可能。所以從這個地方就看到章嘉大師的修養,心平氣和,若無其事。

      他老人家講不答覆的好,答覆,兩個人程度相等。我明白了,兩個人相罵程度相等,如果一個程度高,一個程度低,罵不起來;兩個人打架程度也相等,程度不相等,決定打不起來。我在這裡學到了。所以有沒有修養,有沒有智慧,有沒有功夫,就在這些地方看。你看到他怎麼樣對付毀謗他的人,怎麼樣對付造謠言的人,怎麼樣對付陷害的人。心平氣和,若無其事,真的中國古人所講逆來順受,這是大德。時間久了,這個德行感化對方,不能感化對方,那對方迷得太深、迷得太重。假以時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後,他一定會想到,過去常常侮辱這個人,陷害這個人,毀謗這個人,這個人一絲毫惡念都沒有,年歲大了他會感動,他會想到一生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哪個是好人?那個才是真正的好人。才後悔從前起心動念,所作所為,對不起他。

      真誠的德行能感人,能叫人覺悟,能叫人回頭是岸。所以一切不善的念頭言行,決定不能相續,要斷。我們今天是斷不行,換,換成善念、善思惟、善言善行。所以知道要換得快,換得快,這個惡就不相續。惡不相續,惡業就不相續;惡念,惡業不相續,你就知道來生惡道不相續,因為你的心善,念善,言行善。縱然不學佛,不知道有佛菩薩的報土,你的果報也在人天兩道。在人道,來生一定比這一生的福報大,這肯定的。生天,那就更不必說了。這是佛教我們,我們常說把我們的靈性向上提升。聰明人、真有智慧的人,一定把這一樁事情看作是自己一生唯一的大事。

      這個世間苦,沒有樂。這個世間非常短暫,在這麼短暫的時間裡頭,要去爭名逐利,造作種種惡業,起心動念是損人利己,即使你能夠得到,得到還是你命裡有的。命裡沒有的得不到,命裡有的,你得到,你能享受幾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多!十年才三千六百日。你要覺悟,你這是用盡了心機,不善的念頭、行為爭到了權位,名聞利養,能享受幾天?我們可以在歷史上去觀察古今中外歷代的君王,你就知道了,你就從這個裡頭覺悟。

      現在這個政權交接,大家都知道權力鬥爭。古代帝王,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登基,也是相爭,也是權力鬥爭。這些鬥爭的人都是親兄弟,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有繼承權,不惜互相殘殺,連唐太宗這樣的英主,還是把兄弟殺掉,這是造業。開國的帝王,那更不必說,要奪取前面王朝的政權,沒有辦法避免戰爭!發動戰爭,死傷多少人,多少人喪失了生命財產,他奪得政權。奪得之後,處心積慮怕喪失。所以我們在歷史上看到開國的帝王殺功臣。為什麼?怕他造反,怕他作亂,為了要鞏固他的政權,不能不把這些人收拾掉,他好安心。你能說這些沒有果報嗎?所以細心去觀察,業果相續,輪迴無盡,生生世世要報償的。

      所以古人常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定的?是你自己造作的。你自己造作善,善報;你自己造作的惡,你要受苦報。苦樂是果,善惡是因,斷惡修善就是離苦得樂。佛對於六道凡夫講得好,六道眾生希求財富,財富是果,因是財布施。這個人這一生當中為什麼發大財?前世修財布施多,這一生得的果報。無論他從事哪個行業都發財,他命裡有財,他經營什麼行業,那是緣。你說同樣經營這一個行業,為什麼有人發財,有人不發財?那是因不相同。緣相同,因不相同,因是過去生中種的。

      聰明智慧是果報,法布施是因。自己懂得的,歡喜教別人,無條件的教別人,這個樣子他就得聰明智慧。我們看看現在已經得到果報的人,他得到果報他迷了,自私自利的念頭生了,與那個歡喜布施恰恰相反。你看看商業裡面講專利,我們就知道他來生肯定不如今生,專利就沒有利眾生的心,大打折扣。法布施的人他寫了很多書,這個教學,那個書後頭,「版權所有,不准翻印」,我們就知道來生愚痴果報。過去生中他是修法布施。你看我們中國古時候的這些書本,木刻版本,線裝書,歡迎翻印,沒有版權。這個書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人知道愈多愈好。現在有版權,把利看得太重太重。利看得太重,這一生享完,來生沒有了。所以古人講的一句話非常有道理,「量大福大」,他沒有量,前生修的福,這一生沒有心量,大福報變成小福報,小福報變成來生沒有福報。

      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的果報,無畏布施應當是無條件的照顧艱難困苦的人,老弱殘障。這些人病苦,需要人照顧,能夠歡喜照顧他們,無條件的幫助他們,這叫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像這些好事要相續。

      我在講席裡頭講過多次,我看書,這些年來有不少同學送書來給我看,我拿到書本頭一個看版權頁,版權頁上印到「版權所有,翻印必究」,這個書我不看,浪費時間。為什麼?心量那麼樣小,得失利害看得那麼重,這個人沒有智慧,你看他東西幹什麼,那不叫浪費時間。所以這後頭這八個字,對我來講是有好處,我有了選擇。現在出版的東西太多,如果樣樣都看,確實浪費了我們很多時間,所以這是一個最好的選擇,一看到「版權所有,翻印必究」,免了,這書就不看了。頂多看一篇序文,看它的目錄就知道了,不值得一看。現在這個世間,起心動念沒有私心,為社會、為大眾的人,真的是愈來愈少。出版這些東西,除了是有關於科技的新的東西,我們應當要知道,這些東西看看而已,其他的一切都不。尤其是關於哲學的,理論的,文學的,歷史的,如果這樣小的心量,還能值得一看嗎?不值得。心量小,決定做不出好的作品。好的作品都是從真實心中出來的,都是從利益眾生這個意念當中出來的,哪有念念為自己,這種人沒智慧。

      所以「斷相續」在我們現前階段,知道選擇。選擇的總的原則,凡是自私自利的要斷,你要有勇氣,你要有智慧;對自己決定沒有好處。佛法講到斷自私自利,講得很徹底,破我執,佛法講無我。為什麼要破我執?「我」有什麼不好?在六道裡面有「我」沒有問題,有我才有六道輪迴!你要想出六道,那你有「我」就出不了六道,這是佛千經萬論上給我們說出的,六道從哪裡來的?六道從我執來的。所以你要想超越六道輪迴,那你就得把我破掉。「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六道輪迴就沒有了。再更進一步,「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四聖法界沒有了,超越十法界了。所以佛要不是這個教法,怎麼能達到超凡入聖的效果?

      因此你就要好好去想想,你想不想超越六道?你對於六道了解有多少?認知有多少?你對它了解愈透徹,你想脫離六道的決心就肯定了。六道輪迴不好玩,玩這個遊戲,付出的代價太重太重。就像什麼?像那個賭場裡頭賭博一樣,就像吸毒一樣,付出的代價太重,得不償失。在六道裡頭確實說,因果相續,因果循環,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你真看清楚了,這是何等的恐怖。那個出離的心會非常堅固,不想再搞了,回歸自性就回頭是岸。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