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193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一九三卷)  2003/12/21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193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第二段光至分齊。清涼大師的開示,第四小段「隨機心現,節節各見,則如來光明節節而照,金色文殊節節而至,乃至法界,各見亦爾」,到這個地方是一段。

      這一段是說明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他為什麼會示現?現在人說動機,給諸位同學說老實話,沒有動機。如果有動機,佛就有為了,就有作為了;沒有動機那就是無為。這個意思很深,我們要細心體會。有為是虛妄的,有為就是凡夫,無為是聖人。為什麼會示現?這是感應。佛在經典裡面用比喻給我們說,讓我們從比喻裡面去體會。佛用撞鐘、擊鼓,用這個來做比喻。我們撞鐘,撞,鐘就響,所謂是「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那你要問:我把這個鐘撞上去,它為什麼會響?它響的動機是什麼?我擊鼓,我鼓槌擊下去,鼓也會響,它動機是什麼?它為什麼要響?你去研究這個原因,這個原因你永遠研究不透,為什麼?它沒有原因,它沒有動機。沒有動機一定去找動機,沒有原因一定要去找原因,你不叫累死了,這叫愚痴,這叫無明,這叫妄想。他沒有妄想,你有妄想,他是聖你是凡;他了解你,你永遠不能了解他,你比他差遠了。

      所以聖人應化在世間,「隨機心現」,你看他不是隨自己的心,這個機是什麼?機就是眾生,機感,十法界眾生。對宇宙真相,這佛經裡面講諸法實相,諸法比宇宙好,宇宙籠統,諸法講的詳細,這個名詞好。對諸法實相明瞭,真相明瞭,為什麼?他沒有想。所以我們在這個經裡面多次提出「不可思議」,這一句話是諸佛如來修行證果的祕訣,是諸佛如來應化在世間(這個世間就是十法界)普度眾生的祕訣,可惜沒有人懂。

      佛說一切眾生都是佛,他憑什麼說的?就是憑不可思議,就憑這個說的。你只要不思,你只要不議,思是什麼?思是念,起心動念,你只要一天到晚,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議是說話,不說話;不起心、不動念、不說話,你就是如如佛。佛在哪裡?就是你。你是什麼佛?阿彌陀佛就是你,毘盧遮那也是你,釋迦牟尼佛也是你。佛法裡面所講的,你看《萬佛名經》一萬兩千多個佛名,沒有一個不是你,你就是!你就是究竟圓滿佛,那一萬兩千個佛名號是你的化身。

      應身、化身、報身、法身是一體,沒有分別。那你為什麼會變成凡夫?變得這麼苦?就是因為你會起心動念、你會說話,就完了。這個話,我感覺得我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我知道你聽不懂。我再舉一個比喻給你說,譬如一個小池塘,這個池塘裡有水,沒有風吹的時候,這水是平靜的、清澈的,從上看到池子底清清楚楚,池的面,水平靜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的湖光山色統統照在裡頭。這個湖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言說,你想想看這個境界,整個宇宙是和諧的、是平等的。所以你要曉得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剎土眾生,本來和睦,本來平等,所以和睦平等是性德;本來包容,本來尊重。自己尊重,互相尊重,不起心不動念叫尊重,起心動念,不尊重。我對佛尊重,我對這個人不尊重,你對佛尊不尊重?不尊重。為什麼?你起了分別,起了分別,你已經墮落,從佛的境界墮落到眾生的境界,你還談什麼尊重?尊重是尊重性德,違背性德就不叫做尊重。

      所以真正修行人,什麼叫修行?入定。入定是什麼意思?入定是自己的心、自己的身跟整個宇宙融化成一體。定中境界如是,跟虛空、跟法界、跟剎土、跟眾生融成一體,那是至高無上的享受。這個享受是和諧,世間人哪裡懂得和諧?有名無實。世間人哪裡懂得真善美慧?都是有名無實。必須六根在六塵境界上不起心不動念,你才真正明瞭什麼叫和諧,什麼叫平等,什麼叫真誠,什麼叫慈悲,什麼叫真善美慧,你真的懂得了。你不入這個境界,聽說而已。佛門常講法味,那個味是你一點也沒有嘗到,你每天所嘗到的味是什麼?酸甜苦辣鹹。不是在飲食裡頭嘗的酸甜苦辣鹹,在你生活上,在你工作上,在你處事待人接物上,你心裡頭感受是不是酸甜苦辣鹹?這個味是什麼?這個味已經變了,法味之美你沒有辦法嘗到。

      什麼時候,這是經論裡面常常講的「息心達本源」,那個心是念頭,就是起心動念,你把這個息掉,把這個停止掉,宗門裡面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見到了。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就是自己的根源,眾生的根源,宇宙的根源,你全見到了,這是聖者。這個境界裡面沒有障礙,清涼給我們講解《華嚴》,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得大自在。這種享受才真正稱得上「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凡夫今天墮落成這個樣子,什麼原因?就是你要起心動念,那有什麼法子!你要曉得法性、佛性本來是不動的,前面給你介紹的不動智佛,這是根本,根本是不動。

      所以佛法的修行,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個法門不是修不動,不動就是禪定,不動就生智慧,一動就生煩惱。不動,節節往上升,為什麼說節節往上升?你這是開始不動,不是究竟不動。開始不動,在《華嚴經》是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時候證得不動智;換句話說,萬緣放得下,真放下了。你還會起心動念,你沒有放下,佛菩薩眼睛看你,可憐憫者。你很可憐,你沒有享到真正的福,真正的福在不動裡頭,這個裡頭有真善美慧、有大自在、有大圓滿,你永遠享不到,你會起心動念。這是佛法真實教誨,究竟的承傳。你入這個境界了,大慈大悲,你一定以善巧方便勸化一切眾生回頭是岸。從哪裡回頭?從起心動念回頭到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才是你本來面目。

      換句話說,對於一切諸法,你本來沒有看法,你本來也沒有想法。現在我怎麼看法,我怎麼想法,那統統叫妄想,不是正念。正念無念,無念是無妄念。大乘法裡面講的正念,講無念,無念跟正念是一個意思,正念是什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六根對六塵境界沒有一樣不明瞭,他絕對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這叫正念。起心動念就把正念變成妄念。妄念裡頭有言說,正念裡頭沒有言說。正念,我們用世俗的話來說,不用世俗的話大家不懂。他的心非常的靈敏,那個靈敏的高度絕對不是我們世間人能理解的,極其微細的波動他都能接收得到,那麼樣的靈敏。那是什麼?那是明,明德,那是真實智慧,所以就起感應了;眾生心一動,菩薩就現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決不是去想一想我要用什麼身去示現,那這人是凡夫,這不是菩薩。菩薩沒有起心、沒有動念,自然而然現身,三十二應;這是把菩薩的應化身分成三十二類,每一類不知道有多少,無量無邊,能現遍法界身。你能懂這個意思嗎?

      菩薩現遍法界身,凡夫呢?沒有例外。大乘經上常講「生佛不二,生佛是一」,眾生跟佛不二。你們在三時繫念上念到中峰國師的開示,「彌陀即我心,我心即彌陀;極樂即此土,此土即極樂」,這話你懂嗎?你要真懂了,你才恍然大悟諸佛菩薩現遍法界身,我現在也不例外,我也是在現遍法界身,我也是在現遍法界土。只是怎麼樣?只是佛菩薩他覺悟,他明瞭,我們迷惑不知道。除了這個身之外,以為其他的都不是自己身;除了自己住的此土之外,不知道其他土一切都是自己心現識變的,不知道。苦哉、苦哉!可憐、可憐!

      你讚美,所有一切讚美,讚美自己的性德;所有一切的破壞,破壞自己的性德。所以宗門有一句話說得好,「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然後你才知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是性德圓滿的流露。第一願是一切恭敬,這就是我們一般人講的自尊自重。什麼是自?自己的性德是自。沒有一法不是自性變的,尊重一切諸法就是尊重自己的性德,這個叫自尊;輕慢一切眾生就是破壞自己的性德。誰能入這個境界?誰知道這一樁事情?誰能契入?息心達本的人能契入。也就是說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契入。

      這個四不,我過去講過四好,這對一般人講的,大家聽得懂,「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這應該也是十幾年前在美國那個時候提出來的;四不,我在講經裡頭講過,也不曉講過多少遍,「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我跟李老師學經教的時候,這四句話我就常說。這四句話是學《金剛經》的時候說出來的。我跟老師十年學五部經,第四部學的《金剛經》,最後一部學《楞嚴經》。

      這個四不實在講就是世尊教導須菩提尊者弘法利生的心態,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去教化眾生。佛教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六祖惠能大師從這兩句話建立宗門禪定的理念。六祖說得更好懂,「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外不著相就是不取於相,內不動心就是如如不動。那我講得更白,大家更容易懂,「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四不內外統統包括在裡頭。說實實在在的話,菩薩從初發心修行一直到證得無上菩提,修什麼?也不過就是這四不而已,天天在鍊。孔老夫子一生學問的成就也是在這四句。你看《論語》裡面記載的,夫子自己說的,「十五有志於學」,初發心,很難得十五歲就發心求學。「三十而立」,學了十五年,這個而立就是我們現在人講開悟、明白了,能自立了。悟後起修,那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的習氣很重,你要慢慢去磨,磨鍊,這是修行,這真做功夫。

      所以悟後起修,在生活裡頭修,在工作裡面修,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頭修,還長時間的修,天天修,一刻都不能中斷。你一有中止的時候,馬上就退轉,你的毛病習氣又出來。修什麼?就是修「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就修這個。這個就能還原,返璞歸真。你以為修什麼?修的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這是慧;如如不動,這是定。定慧等學,定慧增上,定幫助慧,慧幫助定。哪個不是佛!每個人自己都是不動智佛。不動智佛是理、是體,沒有形象。這是世間人所講的真理,真理只有一個就是如如不動。不動,智慧就現前,這個智慧是本有的,所以不動下面加個智,意思你應該要體會得到。一動,智就沒有了,這一動,智就變成識了。識是什麼東西?就是智裡頭夾雜著妄動。

      凡是動都是虛妄的,不是真的,真的是不動的。那我們今天看到整個宇宙都是在動,你為什麼看到它動?因為你有起心動念,你有妄想、你有執著,妄想分別執著來觀察宇宙,它怎麼會不動?所以惠能大師聽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坐在旁邊的人看到門外掛著幡,風吹著幡在動,有一個人說:你看幡動。那邊人說:不是,風動。於是兩個人就爭起來,一個執著幡動,一個執著是風動,爭論不休,他來調解,他說「不是幡動,不是風動,仁者心動」。這兩個人都服了,印宗法師也感到非常驚訝。你心動,所以風也動、幡也動;你要心不動,給你說幡也不動,風也不動,真的一點都沒錯。這種境界不是凡夫境界,十法界裡面有情眾生都沒有辦法契入這個境界,這個境界叫一真法界。十法界裡面的有情眾生沒有一個破無明的,只要哪一個人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他就超越十法界,十法界就沒有了。覺後空空無大千。

      所以修行,佛法修行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門門都是修如如不動,都是修「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真正佛弟子,這是真正在用功。雖然示現在世間娛樂大眾,這個娛樂大眾,唱戲、表演,表演給凡夫們看,看得歡歡喜喜。自己表演的人怎麼樣?依舊不動心。表演的人表演的再熱鬧,他也沒有起心,他也沒有動念,他也沒有分別,他也沒有執著。可是我們現在這些舞台的演員都要按照台詞來表演,按照劇本來表演,他起心動念,他分別執著。佛菩薩來表演沒有劇本、沒有台詞,他稱性。怎麼稱性?這一句話講得好,「隨機心現」,就這一句話解釋得很清楚很明白,隨機心現。他表演的那麼自然,那麼出色,那麼圓滿,那麼自在。他這是什麼?給你講,那是不動智。

      不動智能隨機心現,就是隨一切眾生心現,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令一切眾生六根接觸到之後,他會開悟。眾生煩惱習氣太重,有的時候看,有的時候聽,看了幾十年、聽了幾十年還沒有開悟,沒有關係來生接著再來,開悟哪有那麼容易!你要曉得你的煩惱習氣無始劫到今天,這個習氣多麼嚴重。我在講經裡頭用過比喻說,好比一棵大的樹,大木頭,泡在海水裡面泡了幾千年了,濕透了,現在把它撈起來,你點一枝火柴你就能把它燒燃嗎?哪有那麼簡單的事情。可是一枝火柴確實能把它燒著,怎麼燒法?一枝接一枝。那要多少枝?大概要億萬枝,最後把它燒燃。這就是講佛菩薩教化眾生是長程的工作,不是短程的,無量劫!「佛菩薩真有耐心」,佛菩薩沒有耐心,如果有耐心那是凡夫,那就做不到;佛菩薩沒有心,佛菩薩隨機心現。所以佛菩薩永遠在幫助眾生,有的時候示現正面的,有的時候示現反面的,反正都是幫助你。正面幫助你增長福慧,反面幫助你消業障,正反都在幫助。

      所以真正修行人你要認識善財童子,善財童子示現修行人的榜樣。五十三參裡面有善人、有惡人,那就是告訴你,你過去生中罪業深重,像《金剛經》上所說的,讀誦受持《金剛般若》還有人輕賤你,這個輕賤是沒有把你看在眼裡,對你一絲毫不尊重;毀謗你、侮辱你、陷害你,這用輕賤兩個字代表。佛講得好,這個人過去世罪業應墮惡道,因為這麼多人輕視你、毀謗你、侮辱你、陷害你,你的罪業就報掉了,你不會墮惡道,不但不墮惡道,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才曉得順境逆境、善緣惡緣,無一不是佛菩薩隨機心現。這個機,我們自己是當機者,是隨我自己的心現,不是別人。你真正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永遠存感恩之心,順逆境緣無一不是成就我的。如果他把我害死了?害死了也是成就我的。就像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害死,成就他,成就菩薩去作佛了。

      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世間人把身看得很重,身不重要,身是幻相,有生有滅,靈性不生不滅;把你這個身毀掉了,你的靈性提升了。現在人出門都有車,好比是你駕了個破車,現在有個人把你的破車毀掉了,就好像把你殺死了,把你毀掉了。毀掉之後,你換了個新車,比你那個舊車好太多了,你說他是害你還是來幫助你?你就懂得他幫助你,要不然我還捨不得換車,因為他,我不能不換,好吧!丟就丟掉,換個好的,愈換愈高級,愈換愈殊勝,所以你才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但是這一關不容易突破。

      我自己算是很幸運,接觸佛法的時候就遇到真善知識,我學佛沒有走冤枉路。這些大道理老師都教給我了,可是怎麼樣?我跟諸位大概差不多,半信半疑。境界現前,順境還是會歡喜,逆境還是有不愉快,心還是不能夠平靜。我到什麼時候才能平靜下來?韓館長往生,我才把老師當年教導我的東西統統用上了。你才曉得不容易,幾十年的鍛鍊才能入這個境界。這是我自己修學的心得、經驗,提供諸位做參考。順境善緣決定不生貪戀,心是平靜的,知道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絕對沒有一樣東西是真實的,沒有貪心、沒有留戀。逆境惡緣沒有一絲毫瞋恚,更沒有報復,我只有感恩、感謝。為什麼?等於像考試一樣,我在學佛,我能禁得起考驗。我在這個裡頭心平氣和,在這個裡面學得如如不動,知道智慧增長,我領悟得很多。

      諸位從我歷年講經,你要是常常聽(現在都保留的有錄相帶),你能夠覺察得到我境界不斷的提升。這種提升,你要做不到四不,你很難。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我學什麼?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無論什麼人,我眼睛當中都是佛菩薩,無論你怎麼做都好,你做得對很好,你做得不對也很好。好像完全沒有是非黑白了,我清清楚楚是非黑白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們覺得怎麼好就怎麼好,我都好。

      前幾年在新加坡,有人告訴我弘一大師在新加坡住過,就住薝葡院,離我們淨宗學會很近,廣洽法師的道場。他跟廣洽是非常好的朋友。到現在新加坡這些老人還常常談到弘一法師平易近人,很好伺候。講這個飲食,廚房裡面做的菜有的時候做得太鹹了,廣洽法師說:太鹹了,你怎麼拿這個給老和尚吃?老和尚怎麼說呢?鹹有鹹的味道,他一點都不排斥。那個菜做得很淡,老和尚說:淡有淡的味道。完全恆順眾生。這是什麼?這是他已經做到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常在定中。

      大乘經教裡我們常常念到,「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這兩句話常常念,但是究竟是什麼境界不知道。看看弘一大師你就明瞭,看看虛雲老和尚、看看印光大師,那就是「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自己沒有嗜好了,沒有想怎樣怎樣,你們大家說什麼都好,沒有一樣不好,這在定中。定中境界我們凡夫不知道,實際上定中境界,一味,酸甜苦辣鹹在他口裡頭是一味,這一味是甘露味,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什麼?佛經裡面《楞嚴經》上講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他有能力轉,我們凡夫沒有能力轉。他有能力轉,把一切味轉成一味,把一切法轉成一法,純真無妄。我們常講的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他統統把它轉成一法。那一法,那一法是真,二是妄。轉妄成真,這還了得嗎?我們會學的人學這個功夫,學這個本事,我們就沒有白學了。轉十法界為一真法界,這一句是總說。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前面我們把「隨機心現」這一句也是簡略的介紹。這句話裡頭含義無有窮盡,非常重要。尤其是我們要做深一層的體會,佛如是,眾生也如是,我自己也如是。這個意思就深了,你才能真正得到受用,這個受用不可思議。如果長時間薰修,一定有一天能契入境界。入這個境界,不但念佛往生有把握,真正是大幅度的提升了往生的品位,這個利益就不可思議。所以經教的薰修是很重要的一樁大事,讀經讀得很勤,可是經義不明、不能了解,也障礙了你的悟門。這一生當中你得的利益就不多,只是在阿賴耶識裡面種下一個種子而已。這個道理古大德講得很多,我們要明瞭。

      這個地方講放光,放光是一次,「唯一放光」,光「同時頓照」盡法界虛空界,這是不思議的境界。在這部經裡面經文有二十六節,「節節各見」,不是節節都放光,光是同時放的,節節各見。「則如來光明,節節而照」。這是從事上說,差別境界裡面講,如來光明節節而照,照見,這是佛力加持。我們今天在此地這一會,如來光明有沒有照到?有,如來光明永遠不會間斷的遍照法界。我在前面說過,心愈清淨的人、愈定的人他就有感受。隨著你自己定力的淺深,你得到的加持、利益不一樣,大定開大慧,小定開小智慧;這個開智慧就是你得的利益。我們今天沒定,小定也沒有,也能得一點相似的智慧,這是什麼?這是經教的教誨。不要以為這個智慧不希奇,沒什麼了不起,這一點點相似的智慧就比世間世智辯聰高出很多。對於觀察現前世間的事物,處理一切事物,就顯出你比別人高明。這不是自己智慧開了,這是你在經教裡面得的一點利益;契入,那還得了嗎?

      我們學佛決定不能止於經教,那就錯誤了,我們一定要契入。契入,你要真修行才行,把你錯誤的思想行為改過來。錯誤的思想,總的來說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要改,要很認真努力的去改。行為上面一定要符合經論的教誡,佛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我們淨宗同學修學的綱領,五個科目一定要記住,念念行行希望都能夠相應。一時相應也不是簡單的,慢慢做,點點滴滴,希望能夠有十年、二十年做到有幾成相應,好,這對你往生有很大很大的幫助。

      「金色文殊,節節而至」。這個現象到經文裡面我們就看到了。「乃至法界,各見亦爾」,這一句重要,說明遍法界虛空界是一體。再看下文,「在佛文殊,節節皆遍,如月普遍,百川各見」,這就是照。佛是毘盧遮那如來,文殊菩薩,在本經二十六節裡頭,節節都看到。清涼大師告訴我們,要給你講真實話,不止二十六節,有多少節?等法界虛空界,無量無邊。佛無時無處不在,文殊菩薩也是無時無處不在,遍在!你要問這是怎麼回事情?這叫稱性。既然是稱性,那我們要問哪一法不稱性?法法皆如,無有一法不如。大乘經教第一句「如是我聞」。所以有人講佛經太多了。可是佛經非常簡單,簡單到就一句,就是如是我聞。這一句裡頭實際上就一個字,如。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三百餘會,說什麼?就說了一個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說無量無邊法,也是一個如,這如可妙了。

      「如」怎麼說法?本來就是的,就叫做如,原本就是這個樣子。眾生不如,把如搞亂了,這一亂就搞成十法界,搞成六道,搞成三途。不管怎麼亂法,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所以一覺問題馬上解決。這個亂就好像作夢,做惡夢,夢中一片混亂,一覺醒來了全沒有。事實就像這個樣子,一切眾生現在在做惡夢,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在做惡夢,世間大亂。所以你要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你心裡能定下來,他亂我不亂,他動我不動;不亂、不動,你再看動亂,你才能看得出真相,你才曉得毛病發生在哪裡。你自己本身一亂一動,你怎麼能知道事實真相?

      世間人所犯的過失,沒有別的,起心動念、妄想執著。我們學佛還是起心動念、妄想執著,叫白學了。但是怎麼樣?不知不覺總是墮在這裡頭,這一覺悟、這一回頭,真是難。這一回頭你就轉凡成聖,你就轉迷為悟。這個事情是真難、是不容易。所以我深深體會到古大德教人,「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天天要薰。我能有這麼一點成就,沒有別的原因天天在薰修,經天天要讀,天天要講解。古人說「不學則不智」,你要不天天在認真學習,你就沒有智慧;「不教則不仁」,你學了之後,不肯教給別人,你沒有慈悲心,仁就是慈悲,你沒有慈悲。教學相長,教能幫助學,學能幫助教。所以菩薩自行化他,自行是自學,化他是教人,永遠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初信位的菩薩)一直到如來地,就是學、教,學幫助教,教幫助學,相輔相成。原理原則就這麼簡單,就這麼容易。單單從學這方面來講,那是章嘉大師教給我的看破放下;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實際上,看破是慧,放下是定。放下什麼?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妄想,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成功了。

      諸佛如來皆遍,不但沒有一句話說,真的是一念不生,諸佛如來!各個都在大圓滿的境界裡面,各人自度大圓滿,大圓滿是一個;人人都證得法身,法身也是一個。大乘經教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說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我們常常讀,常常體會,常常觀察,時間久了不知不覺他就入這個境界。你有念入不了,有分別執著你就更入不了。這個法離念即是。所以「在佛文殊,節節皆遍」,我把這個意思引申在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只是有覺、有不覺,有見、有不見。覺了就見,迷了就不見。他舉個比喻也很好,如月普照,百川各見。月亮,天上月亮只有一個,在地面上,哪個地方有水你就看到那個水裡頭都現月亮。遍照各見,這個比喻是比喻這個意思。下面這一句說得尤其是好。

      「若法界機,頓見前來諸類所見,信會既爾,住行等會,同遍亦然」。這幾句話說的妙絕了,這才是諸法實相。但是怎麼樣?法界機,這要問你是什麼根機。現在一般講根機,講五乘,某人小乘根機,某人權教根機,某人是大乘根機,某人是上上乘根機。法界根機是華嚴根機,是圓頓一乘根機。每個人根機不一樣,我們一般人講天分不相同。為什麼不相同?受過去生中的影響。根機利的、根機好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在修行,根利;根機差的,過去生中修行的時間少,阿賴耶識裡頭含藏佛的種子不多,含藏的煩惱習氣種子很多,這就是根機劣。所以這一樁事情我們要曉得,要不斷的薰修。

      凡夫修成佛果在時間上講要無量劫,多生多世,不是一生一世的事情,一生一世做不到。人在這個世間修福修慧不相同,緣也不相同。遇到正法,我們一般人講你走運了。為什麼?你能夠修到真實的福慧。你要遇到邪法,真實的福慧修不到,能修什麼?能修世間有漏的福慧,這個有漏的福慧出不了三界。不同的地方在這裡。所以佛才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尤其初學,自己沒有慧眼,沒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沒有能力辨別,那就是看你的緣分了。《楞嚴經》上講我們現前這個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看看《楞嚴經》,《楞嚴經》後面講的五十種陰魔,換句話說,那不是正法。我們讀了《楞嚴經》這段的經文,沒有能力辨別,我們看到那個境界就會把他當成真佛,怎麼知道他是魔?李老師以前用比喻給我們說,魔的法像這一杯裡面盛著醍醐,滿盛著醍醐,最好的飲料,裡面加上一滴毒藥,這就變成魔了。他說法一百句,九十九句都是如法的,跟佛經上講的沒有兩樣,只有一句話不是的,不容易辨別。

      所以世間許許多多好心學佛的跟著魔走,不會回頭。這是什麼?緣不相同,他跟他有緣。魔有徒眾,魔有金色光明,魔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你怎麼能辨別?但是你要細心,常常讀誦大乘你了解,佛的光柔和,魔的光刺眼,像太陽一樣刺眼,佛光柔和。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你就能辨別了。因為佛菩薩的法都是柔和的,魔的法都是強硬的,換句話說,叫你,你常常跟他,你對他生畏懼,你怕他,不敢得罪。佛菩薩你要是接觸,佛菩薩柔和,你敬愛他,你也不怕得罪他,為什麼?佛菩薩決定沒有報復,佛菩薩決定沒有貪瞋痴慢。他有貪瞋痴慢,他有自私自利,他不是佛菩薩。常常讀誦大乘你就有能力辨別。

      於是魔決定不許可你讀誦大乘,為什麼?讀誦大乘,你的眼光開了,你會看出他的本來面目,這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只有什麼?只有聽他的,決定不能聽別人的。佛教初學亦如是,不同的地方在哪裡?佛教初學有時間性,到你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真妄,佛開放了,什麼都能接觸,什麼都能聽,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入無礙障境界。但是魔不行,魔是永遠不會開放。魔就是你要跟隨他到底,而且生生世世永遠跟隨他,不一樣,差別在此地。所以佛家教學,古時候一般遵守老師教誡(聽一個人的教誨),時間一般都是五年。佛門裡面講五年學戒,那不是學戒律,遵守老師教誡五年,奠定你的基礎,使你有能力辨別真妄、辨別邪正、辨別是非,有這個能力老師就開放,你可以出去參學了。出去參學是什麼?增長智慧,增長定力,你真正有能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所以正法,佛法純正之法是教你什麼?教你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純正之法。你永遠保持你自己的心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性德,是你自己本來具有的,你一起心動念就失掉了,變成煩惱了。清淨變成染污,平等變成高下,正覺變成迷惑,這一起心一動念馬上就變了。所以邪正我們可以從這個地方來觀察,正法大慈大悲。《八大人覺經》這是初學人常念的,佛教導我們「不念舊惡,不憎惡人」,我做到沒有?我要做到。怎樣做到徹底、做到圓滿?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大圓滿。這個裡頭還有什麼恩怨?沒有了。有恩怨就是你還會起心動念,你還有分別執著。這個東西凡夫有,再告訴你,六道凡夫有,聖人沒有。

      六道凡夫裡這個瞋恚、舊惡、恩怨,欲界裡頭有,色界就沒有了。你們看看經論裡頭,色界天人沒有瞋恚,所以色界天人也不會有嫉妒,嫉妒是瞋恚裡面的一分;色界天人不會看到人家做不善的事情,看到心裡不滿意,沒有,因為那也是屬於瞋恚的一分。我們如果從起心動念,這一切眾生起心動念心行,我們很清楚他將來在哪一道。看他現在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他是哪一道眾生,一絲毫隱瞞都不可能,因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法界根機,那還得了嗎?

      「頓見前來諸類所見」。前面所說的宇宙之間十法界依正莊嚴,各類的根機,他們所見,他們所想,他們所做,法界根機的這樣的眾生他統統見到。見到之後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大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慧,照見。「信會既爾」,我們現在讀的這一會是十信,十信會既然如是,那往下十住會、十行會、十迴向會、十地會、等覺會、妙覺會,「同遍亦然」。信位菩薩都如是,更高的那都不必說了。你們想一想這個心量多大!這是什麼?這是你自己心,你本來就是這樣的,告訴你一點都不希奇,佛如是,菩薩如是,魔如是,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如是。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心量本來就是這麼大。為什麼會變成那麼小?就是因為你見色聞聲起心動念,你就壞在這裡。這個東西嚴重,一起心動念把自性本具的德能,智慧德能相好統統變了。智慧變成煩惱,德能變成愚痴,無德無能;相好變成六道,變成十法界依正莊嚴,變成三途,變成地獄,都是念頭變的,所以佛才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個一切法是一切世間法,十法界裡面的一切法依正莊嚴從心想生;你想善就變好境界,你想不善就變壞境界。蕅益大師說得好,「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這一句話說得好。境是我們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人事環境、物質環境是中立的,沒有好壞,你一定要知道。一切好壞是自己的感,你接觸這個境界你用什麼心去感?你用煩惱的心去感,這個境界就變成惡的,不善;你用智慧心去感,這個境界都是好的,順境逆境都好,沒有一樣不好,真的是好醜起於心,起於自己的念頭。

      所以《地藏經》上才說「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你們想想看有沒有道理?為什麼?我們起心動念都不知道用善心,都是用自己的標準、自己的煩惱習氣來衡量一切法。合自己標準的生貪愛,不合自己標準的生瞋恚、生煩惱,起心動念生煩惱。不像諸佛菩薩,不像個真正修行人,起心動念生定慧,你看看這個差多少?定慧是性德,定慧永恆不變,煩惱是剎那剎那不住,變幻無窮。這凡是會變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不變是真的。這是經論裡頭佛給我們說真妄的定義。

      再看這下面要介紹經文,二十六節分為十段,經文十段。「十段之中,文各有二」。這個不是多字,這個字要改一改,這是錯字,各,各個的各,文各有二。就是每一段,每一段都分成兩個中段,一個長行,一個偈頌。這經書的版本很重要,好的版本就是錯字少,這個《疏論纂要》裡頭錯字還是很多,我們要特別留意。前面我們看到一個錯字,就是清涼講的「若據實義,應有等法界無盡之節,節節有偈」,他這個本子說「中土本」,中土本經必應廣說,那不是土,那是上,中本、上本,「中上本經,必應廣說」。我在這個本子裡常常看到錯字。而前面也有一個,就是我們剛才念的,「在佛文殊,節節皆遍,如月普照」,這個地方是普遍,如月普遍也能講得通,但是應當用「照」好。所以像這些地方,我們就要查李長者《合論》的原文,原文裡頭是照,「如月普照」。我們遇到有懷疑的地方一定要去看原文。原文這個地方「文各有二」,不是多,這個地方是個多字,不是多。

      「皆長行佛以身光照現事境,令眾目睹」,這就是每一段裡頭、每一節裡面如來光明節節而照。這個照就是說法、表法。所以這三品經我們要把它總的綱領掌握住,「名號品」是說毘盧遮那佛的身業周遍法界,「四聖諦品」是講如來的語業周遍法界,「光明覺品」是講如來的意業。所以意業他用光來表達。那光我們看不懂,這個利根的人,法界機,那他們沒有問題,我們不行。所以文殊菩薩幫助我們,文殊菩薩說偈為我們解釋這個光代表什麼意義,這我們才懂。所以如來放光,菩薩為我們解釋。這是講的意業,身語意三業。這三業是如來的果德,雖然說毘盧遮那佛的果德,我們自己曉得是自己自性本來具足的。

      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不是說別人是說自己。毘盧遮那是自己的法身,盧舍那是自己的報身,阿彌陀佛也是自己的報身,釋迦牟尼佛是自己的應化身。我們現在是什麼?是迷了自性三身,這個身叫業報身。迷了之後,我們身語意三業都在造業。意迷了,怎麼迷的?起心動念;語業迷了,妄語、兩舌、綺語、惡口;身業迷了,造作殺盜淫,我們迷了。那麼你造作一定感得果報,這個果報是三途六道,自作自受,沒有人能夠代理,也沒有人能夠幫助你減輕,也沒有人能給你加重,都做不到,完全是自作自受。所以果報現前的時候自己要心平氣和,要承受。承受怎麼樣?就消掉了。你要不接受,不接受麻煩大了,不接受,不但不能消,還要加利息,還要加重。就好像處分一樣,你犯了過失,處分你,你不接受,不接受又加了這個過失,第二次處分比這一次一定更重,雙重罪,判決的時候,判你判的更重,這個道理不難懂。這是如來放光,大眾見到了。

      「偈頌」,這第二段是偈頌,「文殊智光,讚述事理,令眾悟入」。文殊幫了大忙,幫我們解釋。所以如來這個智光,如來智是不動智,這個諸位要曉得,不動智裡頭決定沒有言說的;菩薩從體起用,起用叫後得智,無所不知,他為我們解釋。那文殊的智從哪裡來?文殊智從不動智來的。毘盧遮那佛是我們自性的本體,文殊師利是我們自性本具般若智慧的運用,這個說法諸位就比較明瞭了。所以文殊智光,讚是讚歎,述是為我們講解,講解這一些事、這一些理。我們見到光生了信心,聽了文殊菩薩的開示,明白、悟入。好,現在時間到了,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