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977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七七卷)  2003/3/2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977

      諸位同學,我們繼續看大威光轉輪聖王遇第三佛,第四段佛為說法。我們還是把經文念一遍:

      【時彼如來。於其林中。說菩薩普眼光明行修多羅。世界微塵數修多羅而為眷屬。】

      清涼大師給我們講解『普眼』,普眼含義非常深廣。他在註疏裡面跟我們講了三個意思,前面兩個我們讀過了,這第三個說到九緣生識,講到九緣。他舉大乘法師以九緣發識說明諸緣發見,解釋這個。九緣,他在此地說了五種,眼根,根是一種緣,這個緣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條件,他要具備哪些條件才能見?眼見色要具備九種條件,少一種都見不到,這是唯識經論裡面所說的。

      唯識經論可以說是佛教的心理學,善於分析,分析得非常的細微。這是對一類喜歡用頭腦,喜歡分別執著的人,這一類根性,那學這個非常好。它這個道理,就是讓你想,想到最後說思盡還原,這個時候你就大徹大悟,你就能悟入了。確確實實悟入心性的方法很多,太多了,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因此,這佛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不是這個根性,為什麼?我們嫌這個太麻煩!確確實實是要很長的時間,要學習很多的課程。這個法門是屬於漸修,好比念書一樣,你念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你才能夠完成學業。

      性宗就快速了,性宗等於說是我們今天講天才班,不需要經過這個過程,天才!十一、二歲他的博士就拿到了。想想我們不是這個根性,沒有這個本事,漸修時間又太長,我們也想快點成就。真的佛很慈悲,為我們開淨宗念佛的課程,這個課程確實是殊勝,簡單、容易、穩當、快速而且成功高,不比別人低。這個法門最重要的信願行這三個條件,你才能修成功。

      信願行的基礎是什麼?這一定要曉得,淨業三福。淨業三福是基礎,我們念佛人決定不能夠疏忽。我講經講了這麼多年,常常勸導同學,淨業三福三條,如果你只有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第三都沒有,這信願念佛能不能成功?能,生凡聖同居土。如果你有兩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你也能做到,你念佛往生,生方便有餘土。如果三條都具足,你這個根基太好了,淨業三福三條十一句,你統統都能具足,你都能做到、都能落實,你信願念佛,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

      所以淨業三福你可不能疏忽,沒有這個基礎的話,念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你要問為什麼?《彌陀經》上講得很清楚,西方世界都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雖然有信願行,我的心行都不善,到那裡去格格不入;人家都是善人,我們的心裡頭還有殺盜淫,還有貪瞋痴,那怎麼行?所以至少十善業道要做到,你是世間的善人,你才有條件往生極樂世界,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條件不具足,不能往生。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佛沒有疏忽,都說到了。我們之所以不能往生,是粗心大意,把佛所講的這些條件沒有好好的去研究,抓到一條、兩條以為就可以了,到最後才知道去不了。所以這是一切條件要統統具足。

      我們在《往生傳》裡面看到很多,實際上諸位要是稍微留意一點,在日常生活當中,你也能看到很多念佛往生的。臨終預知時至,有很好的瑞相,這些很多是老太婆不認識字,沒有念過經,也沒有聽過經,她就一句阿彌陀佛就走得那麼好,那是什麼原因?你自己再打聽打聽,她在沒有往生之前,她一生她存的是什麼心?她處事待人接物是什麼態度?肯定是個善人。雖然沒有學《十善業道經》,她十善都做到了,心地善良,對人慈悲,對事負責。這一打聽果然沒錯,真是這樣的。所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她雖然沒有學,但是她統統做到了。換句話說,她符合往生的條件,她去了。

      反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我們經教學了一大堆,十善業道沒做到,到最後怎麼樣?最後去不了,還要搞六道輪迴。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世出世法都不離開因果,因果是真理、是定律,所以佛家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個道理一定要認真去參究。因果何以不空?我們講席裡頭也常常提到,因果的「轉變」不空,因轉變成果,果又轉變成因,轉變不空;因果「相續」不空,因果「循環」不空。所以一切大乘經教離不開因果。《華嚴經》五周因果、《法華經》一乘因果。離開因果,世出世間善人沒話好說。所以業因果報絲毫不爽,善因一定得善果,不善的因一定有不善的果報,這是真理,諸佛菩薩也沒有辦法避免。

      所以百丈禪師那個野狐禪的公案,大家都知道。野狐禪前世是講經的法師,有聽眾問他一個問題,說: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他說:不落因果。這個話說錯了。就這麼一個錯誤、過失,墮到畜生道,畜生道裡做狐狸,做五百世。墮五百世野狐身,沒有辦法離開畜生道。這個老狐狸修行修得不錯,他變成一個人形,一個老人。百丈大師講經說法,他天天都來聽,一般人不認識,百丈大師認識,他是個狐狸精。

      有一天他就把這個事情告訴百丈大師,求百丈大師超度他,百丈大師說:行,明天我上堂說法,你來,你把從前你那個聽眾問你的話,你同樣來問我。到第二天,他果然來了,向百丈大師請教: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百丈大師只給他改了一個字:大修行人不昧因果。你看他說不落,這是不昧,改這一個字,他覺悟了,第二天就往生了,離開畜生身了。這個狐仙生天了,一個字。不落是什麼?是沒有因果,就超越因果了,這錯誤。不昧是什麼?因果清清楚楚。

      你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還遇到三個月托不到缽,沒有東西吃,馬麥之報。孔老夫子一生當中,在陳絕糧。他清楚,他明瞭,現在這個果報現前,這是什麼樣的業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不昧因果,不是沒有因果。釋迦族被琉璃王滅了,那是因果報應。釋迦牟尼佛頭痛了三天,有沒辦法救?沒法子。大目犍連神通廣大,把釋迦族裡頭有一些人,放到他的缽裡頭,帶到天上想免這個災難,下來的時候,再往缽裡一看,那些人已經化成血水了。他問世尊,世尊說:定業不能避免。過去生中的冤仇,冤冤相報,佛菩薩都沒有辦法把它化解。

      今天我們生在這個世間,災難頻繁,什麼原因?共業所招。有沒有方法挽救?古今中外許許多多的聖賢教誨,很多的預言家都說:要想免除這個災難,唯有人心改過向善。改過向善,你想想看,從因果上改,從因上改,不是從果上改,果上改不了,從因上改。從因上改,怎麼改起?教學。你要教這些人覺悟,告訴他這是冤冤相報,我們大家放棄仇恨,從此之後,互相尊重,平等對待,互助合作,這樣才能化解。所以聖人應化到世間來,幫助世間人離苦得樂,用什麼?用教學,除了教學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要他自己覺悟,佛菩薩沒有辦法代替;各人造各人受,誰都沒有辦法幫忙。

      生識。識,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從什麼地方生的?那個因在法相唯識經論裡面叫種子,因是種子。種子是什麼?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儲藏在阿賴耶識裡面的業習,業障習氣,它變成種子了,遇到緣,它就起現行,它就起作用了。眼的種子是因,是能見的因,眼根是緣,種子也可以稱之為緣,因為因果它會轉變的,所以佛不說因,只說緣。九緣生識,諸位要知道,給大乘教人說的;給小乘教,佛只講到六識。大乘教講到九識,這個在法相講八識。小乘講六識,大乘講八識,加第九識,叫菴摩羅識,實際上,那就是真如本性。真正講識是八識。

      此地大師所舉的,眼根,空,眼要見,必須要有空間。譬如我們眼看一切境界,我想看這本書,這本書一定要有相當的空間,我才看得清楚。如果沒有空間,把這個書貼在眼睛,就看不見了,它一定要有空間。而且一定要有光,日月燈的光,沒有光的話,你也看不見。他這個地方舉的,眼根「空明能發識,亦得同名眼」。這九緣他講了三個了。在《華嚴》教義裡面講,既然他缺這個條件,他就不能見了,凡是具足這個條件的,那都是見的緣,能見的緣,能見的緣,統統都可以稱之眼了。

      眼根能見,稱之為眼;光能見,這個光也是眼;空間是能見,空間也是眼。除這個之外,外面的境界是你所見的,沒有境界,你也什麼都看不到。再其次,作意,我們講是「你要注意」,作意,你要是不注意的話,所謂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我們現在一般講叫注意。你注意,注意看、注意聽,你就看得很清楚,聽得很明白,這作意。還要有根本依,這個根本依是第八識;染淨依,是末那識;分別依是第六意識。所以我們看了,看到外面境界,我們對這個境界生分別,生好惡,我喜歡、我討厭他,喜歡討厭是染淨;我分別,分別是第六意識,少一個都不行;種子是阿賴耶識裡面的習氣。照大乘教裡面講,見一定具足這九個緣,九個緣統統都叫見。

      後面他說「以緣起之法,各有有力無力相成立故」,所有一切法都是緣起之法。緣起就是許許多多條件才成就的,沒有單純的。所以佛講世界的緣起無量因緣,不是單純的;世界裡頭所有一切諸法,說實在的話,也是無量因緣。眼能見,佛講這九種,這九種是主要的;要細說,細說也是無量因緣,這個道理我們要明瞭,《疏》裡頭這句話就容易懂了。「以諸緣發見,即緣名為根」,都是能見之根。空也好,明也好,根也好,境也好,作意也好,缺少一個都不行。

      「因沒果中,緣皆號眼」,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頭說,九緣不見色,不見就不能叫眼,九緣合起來就見色了,這就是「沒果同名眼,以皆全有力故」,所以叫全色皆眼。這個全色皆眼是底下一句。這一段是說明,這九種緣分開沒有力量,見不成立;合起來有這個力量,見就成立了。實在說,今天科學家告訴我們,宇宙之間一切萬物,物質的現象,都是基本的物質。現在講到粒子組合成原子,原子組合成分子,分子組合成物體。物相千差萬別,把它分析到最後,完全相同。

      《金剛經》上講的一合相,你看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講得很清楚,物質只是一種,一種組合不相同。許許多多條件組合起來了,它就現一個相。少一樣,它就組合不起來。所以這些諸緣分散之後,它沒有能力;合起來的時候,它有能力。就像我們眼見一樣,九種緣合起來能見。少一樣,少一樣就不能見了。底下一句。

      「故全色為眼,恆見色而無緣」,這是《疏》裡頭說的。「故全色為眼,恆見色而無緣」。這個《疏》裡頭說,「言全色為眼,恆見色而無緣者」,大師在這裡說得很好,「色是所緣之境,眼是能緣之根,今即是眼,故無緣也」。這個話你要是不懂,多念幾遍。色是外面境界,是你所看的境界,眼是你能看的眼根;眼是能看,色是所看。現在色是所看,色入到你根裡面去了,它是能見的一種緣,今天現在境,境也是眼,緣就不存在了,「故無緣也」。這一段你能夠明瞭嗎?我念這個你聽的,你能聽得懂嗎?如果聽不懂,多聽幾遍。不明瞭了,這個幾句多念幾遍,慢慢的你就會悟過來了。這個裡面,這個方法跟辯證法一樣,佛法講因明,從前叫邏輯。

      末後一句是「全眼為色,恆稱見而非我矣」。「眼是我能見,今全為色」。你見色之時,「正見之時」,見色之時,我就沒有了,我變成色了。所以說「即非我也」。末後大師在此地跟我們說「此即賢首之意」,華嚴宗賢首大師的意思。你要能把這幾句話參透了,你才曉得我在哪裡?如果說是你所能見的色,這個色融在眼裡頭,眼是我,色也是眼,那色就是我。換句話說,遍法界虛空界,是我能見的色境,現在這個色境完全入到眼裡面去了,那哪個是我?遍法界虛空界是我。那就恭喜你了,《華嚴經》上講:你證得清淨法身了。這是真話,一點都不假。

      所以你真正契入這個境界,什麼是自己的心?我過去曾經說過,虛空法界是自己心相,唯心所現。虛空法界是我們的心,真心,自性;剎土眾生,虛空法界裡頭無量無邊的佛剎、無量無邊的眾生,剎土眾生是我的身相,是自身相。你要能契入這個境界,這就是證得清淨法身。證得清淨法身的人,最低的層次,圓教初住菩薩。你在這個世間還有沒有人我的分別?沒有了。這個時候,這個愛心生起來,叫做「同體大悲,無緣大慈」,虛空法界剎土眾生跟我同體。因心成體,自他不二,性相一如,法身菩薩所證得的境界。所以對於一切眾生,生大慈悲心,愛自己,眾生是自己,愛眾生就是愛自己,不愛眾生就是不愛自己。幫助眾生是幫助自己,我左手這個地方癢,右手趕快幫助它搔搔癢,自己幫助自己。

      換句話說,迷失了自性的人,迷失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他不知道;不知道虛空法界是自心相,不知道剎土眾生是自身相。這個樣子,隨順自己煩惱習氣,跟一切諸法都對立。這個對立就是生起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麻煩就大了。六道、三途、九法界就這樣顯現出來的。如果契入了一真,這一真,虛空法界是自心相,剎土眾生是自身相,一真。入這個境界,六道沒有了,三途當然更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那個時候是什麼境界?《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往生經裡面講的極樂世界。

      清涼大師這裡引述,賢首大概還是有幾句話在下面,這幾句話說得很好,「非我離於情想,無緣絕於貪求,收萬像於目前,全十方於眼際」,這幾句話講得太好了。在這個地方,我們才真正是聽說法身菩薩的境界。所以入這個境界裡面,「我」沒有了。「非我離於情想」,這個情想是什麼?情想是妄想;《金剛經》上講的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入這個境界,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緣絕」,你的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斷了。這裡只舉一個例子,「無緣絕於貪求」,貪斷了的時候,瞋痴慢我見統統斷了,見思煩惱就斷了。下面兩句是一真法界。

      「是以緣義無盡,隨見見而不窮,物性不可思議,應法法而難準」。這一些境界很不好懂,我們參考《楞嚴》,現在又能夠參考科學家的發現。發現水,這是所有一切物質裡的一種,一種如是,一切都如是。發現水有靈性,它有感應,能隨外面境界它產生變化。他們實驗,它能聽、能看,能懂得人的思想的訊息,實驗了八、九年。這是確實拿得出科學的證據,對於我們學這個經教,確實有很大的幫助。「物性不可思議」,這個物性就是法性。在有情眾生稱為佛性,在無情的眾生稱為法性,佛性跟法性一個性。

      淨宗同學,你們常常放三時繫念,三時繫念法事裡面中峰禪師的開示講到心。他說心有三種,一種肉團心,我們這心臟,這個不管用的。另外一個,能夠辨別是非善惡,這叫緣慮心,這是妄心,大乘經教裡面叫識。第三個,那才是大乘教裡面講的心,靈明覺知。靈知,就是我們常講真如本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那是本有的,不是修得來的。這個心在哪裡?

      《楞嚴經》上,你看釋迦牟尼佛考阿難尊者,這個心在哪裡?阿難尊者也很不錯、很聰明,說了七處都被世尊否定了。為什麼?不能說在哪個地方,遍法界虛空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為什麼?它是能現,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所現。就像我前面跟諸位講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以性現相或者以心現相,唯心所現,相相皆心。這個心是靈明覺知,哪一個物體不是靈明覺知?現在才從水裡面發現,其實所有一切萬物統統都是靈明覺知。世出世間許許多多聖賢教我們感應,這是感應的原理。你懂得這個道理,你就曉得感應不可思議。

      感應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以善心,所有一切境界相,善的回應。我用惡心,所有一切境界是以惡的回應。是非、善惡、順逆在自己,不在外境,外境什麼都沒有。所以唯識家講,不承認有外境,只承認有唯識,唯獨有識,識能變。所有一切境界隨你的識產生變化,你的識是善的,相應心所十一善法,所有一切境界相都是善,沒有一樣不善;你心不善,所有一切境界相都不善。這個道理很深。你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明瞭佛經上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相隨心轉。

      這些你都統統都明瞭了,明瞭之後,你自己做得了主宰了。不明瞭的時候,很苦!你受外面境界影響;明瞭之後,外頭境界受我影響,主導權自己掌握到。迷惑的時候,主導權在外境,心隨境轉,那苦不堪言,也就是你會受外面影響;明白之後,外面境界受我影響,我不受外頭境界影響,這個主導的權自己掌握了,很不可思議。這個「普眼」意思太深太深了,講不完。

      末後這一句,「法普即眼普,義通乃見通,體之自隱隱,照之遂重重」,文章也好!法無量無邊,我們的見無量無邊,這是在六根舉一個,法無量無邊,我們耳聽聞也是無量無邊;法無量無邊,我們鼻嗅這個氣味無量無邊。六根對六境,沒有邊際。我們《華嚴》一直讀下來,我們知道,重重無盡的法界,或者說重重無盡的世界,沒有邊際。我們六根,這都是我們六根所對的境界。這根的能力多大?我們就曉得,我們的眼,確實它本來應當是普見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像經上講的,普賢菩薩能見一微塵裡面所含的無量無邊的法界虛空界,他在微塵裡頭看到。

      我們今天眼的能力可憐,隔一張紙就看不見了,你看還得用九個條件,少一個都不行。所以通了之後,就沒有了,不需要具備這些條件。這些條件,迷的時候有,覺的時候沒有。覺怎麼?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的時候沒有了,所以法身菩薩沒有。轉八識成四智就是法身菩薩。

      圓教初住菩薩,在別教裡面就是初地。由此,我們就明瞭,這經上說的大乘菩薩,大乘菩薩是指什麼?別教三賢菩薩,這是大乘。登地之後,一乘。《法華經》上講的「唯有一乘法,無二又無三」,明心見性了。法相唯識的這些大乘菩薩,他們所修的轉識成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末那為平等性智,先轉這兩個。第六意識分別,第七是執著,先把分別執著轉過來,因上轉,前五識跟第八識自然就轉了,跟著就轉了,所以它叫果上轉。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成所作是什麼?普度眾生。它能工作,它能幫助一切眾生。

      末後的結論,「然後窮十方於眼際,鏡空有而皎明」。這個鏡是比喻,鏡空了,裡面所有一切染污塵垢都沒有了,這個鏡子光明,這個鏡子就是大圓鏡智。「收萬像以成身」,法身。「顯事理而通徹」,這個時候,性相、理事、因果,徹底明瞭了,法身菩薩的境界。現在時間到了。這個「普眼光明行修多羅」,清涼大師在這個註疏裡面,我們就讀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威光轉輪聖王遇第三佛的第五段,威光得益。前面一段是佛為說法,聞法之後,當然他得到法益,這一段是講他得的利益。請看經文:

      【爾時大威光菩薩。聞此法已。得三昧。名大福德普光明。得此三昧故。悉能了知一切菩薩。一切眾生。過現未來福非福海。】

      菩薩確實不是凡人,你看看聞佛說法,我們世間人講大徹大悟,明瞭通達了,他得三昧。『三昧』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是正受,也翻作禪定。這三昧名稱叫『大福德普光明』,從這名稱裡面看,「大福德」是福,「普光明」是慧,大福、普光,你從這個意思看,福慧圓滿。福慧圓滿是如來的果位,威光菩薩得益境界往上提升,差不多已經提升到頂點了,達到究竟圓滿。這是等覺菩薩裡頭最殊勝的。下面這一段經文是說這個三昧的作用,得這個三昧有什麼用處?

      『得此三昧故,悉能了知一切菩薩,一切眾生』,這個「一切」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剎土裡面諸菩薩;這個諸菩薩,從初發心到等覺;「一切眾生」,九法界眾生。過去、現在、未來,你有福還是沒有福,沒有一樣不知道。我們得細心去想想,這個能力是自性本具的德能,業障消除了,性德恢復了,究竟圓成佛道。我們看到很羡慕,應當發憤努力學習,大威光菩薩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五度皆福,定為最大,寂無不照,名普光明」。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六度前面五個統統是福,都是修福,哪一個福最大?禪定的福最大。為什麼?定能生慧,沒有禪定,智慧不能現前。智慧現前,世出世間一切法統統明瞭了,不再迷惑了。所以定是大福。

      我們修淨土的同學,你每一天在念佛堂念阿彌陀佛,修什麼?總得要曉得,我們到念佛堂去念佛,所希望得到的,「一心不亂」,就是這一句;一心不亂是定,一心不亂是念佛三昧。佛在經上說得很好:念佛三昧,三昧中王。換句話說,定為最大,念佛三昧更大,最大裡面的最大。念佛三昧要是得到了,起的作用心不顛倒,心不顛倒就跟此地講「普光明」,智慧現前,寂無不照。寂是定,定是根本智,起作用是後得智,普光明。這普光明這一句裡面,把根本智、後得智統統包在裡頭,圓滿的根本智跟後得智。你要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你才曉得念佛這個法門不可思議。你進念佛堂,你就有方向、有目標了。

      怎麼個念法?萬緣放下,一心持名。大勢至菩薩跟我們講的,那也是很好的一個要領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就是萬緣放下!覺明妙行菩薩講的「不懷疑,不夾雜」。都攝六根,不懷疑,不夾雜;淨念相繼,就是菩薩講的不間斷。這三句好懂,我常常用這三句。怎麼個念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不間斷就是淨念相繼。這兩位菩薩講的話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你就懂得念佛的方法了。

      我們煩惱習氣重,念著念著妄念還是起來,你就夾雜妄念。這怎麼辦?很多念佛的同修生煩惱,生煩惱就錯了。生煩惱是愈夾雜愈多了,那要怎麼辦?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印光大師文鈔》裡面就很多,念佛的時候妄想雜念起來了不管它,不要理會它,把你的精神意志集中在佛號上。所以這句佛號從心裡面生出來,口裡念出來,耳朵聽進去,用這個方法攝心。你念久了,這個效果自己可以勘驗,那是什麼?妄念愈來愈少了。不要天天去想,天天想,你這個妄念決定斷不了;一個月一個月的比較。或者在我們這邊念佛堂,我們的佛七一共是十個七,你每七天做一個比較,我這個七天跟上個七天,妄念是不是少一點,少一點有進步。

      你看印祖《文鈔》裡頭常說,一般相當用功的人,大概念三年,在一支香,一支香是一個半小時,一個半小時裡頭還有兩三個妄念,功夫很不錯了。一支香裡面,一個妄念都沒有,根性利的恐怕也得五、六年,一般人恐怕要十年。所以不要怕,不要著急,這個事情急不得,急是煩惱,煩惱不能斷煩惱,你要記住這句話,妄念不能夠伏妄念。

      所以佛祖教給我們的方法,不理它。妄念起來根本就不理,還是這一句佛號念到底,專注在這佛號上,什麼都不要想。這個佛號念四個字也行,念六個字也行,一定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聽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樣就好,要做到心無二用。心在專注的時候,外面境界都不知道,這樣念才能夠相應。絕對不是說一面念佛、一面在想還有什麼事情沒辦,這壞了。念佛的時候所有一切統統放下,你有事情,等我這堂課念完之後,我離開念佛堂我再辦事,我再想這些事情;否則的話,是佛也沒有念好,事也沒有辦好。這個東西一定要分開,念佛的時候不想事,想事的時候不念佛,那就對了。修福,這才知道念佛堂念佛是修最大的福報。

      清涼大師在《鈔》裡頭有開示,為我們解釋,「五度皆福,定為最大」。他說「然六波羅蜜,攝成二嚴」。嚴是莊嚴,二是福慧。這兩種莊嚴,把所有一切莊嚴都包盡了。「總有兩意」,這兩個意思,第一個是「前五為福,後一為智」,後一個就是般若,六度最後是般若度,般若是智,所以說福德跟智慧。修六波羅蜜就是修福德、修智慧。人肯修,後來他就會得到。不修因怎麼會得到果報?修福的人得福德,修慧的人得智慧。我們又想要福德是又想要智慧,怎麼學法?六波羅蜜就是。你要懂得,你要會修。

      第二個意思,就是第二個講法「前三唯福,後一唯智」。前三個布施、持戒、忍辱,決定是福,後面般若,決定是智。那當中精進跟禪定?精進跟禪定裡面有福有慧。所以「進定通二」,這個通二就是通福、通慧。「成前」,精進禪定成就前面,三度那是福,那是福德;禪定成就後面智慧,它是屬於智慧。所以進定通前通後。前面這三條布施、持戒、忍辱決定是福報,是福德。後面般若波羅蜜決定是智慧。這兩個說法。「今以經中云,得三昧名大福德」,那是用通前,「故用前門」,通前面的三種,大福德。

      接著看《疏》裡面「得此已下,彰其定用」,這經文我們念過。「福非福言,略有二意」,這是《疏》裡頭最後一句。說得到這個三昧,能夠知道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菩薩一切眾生,過去、現在、未來福非福。福非福是什麼意思?註解裡頭說,福非福也有兩個意思。第一個「福即是善,非福是罪」。這是第一個意思,這個說法也是有根據的,不是大師隨便說的。這個話出在《百論》,《百論˙捨罪福品》裡面有這個意思。

      「故論引金剛」,《百論》引《金剛經》上的話,「福尚應捨,何況非福」。這是什麼意思?「以善捨惡,以無相智捨福,則善惡兩忘,今云了者」,了是明瞭。第一個「了其相」,對於這些現象,我們講事實真相你明瞭,你通達了。相是什麼?相是幻相。第二個「了體空」,它的體是什麼?它的體是真性,性是空的,性空相有,所以大乘經上常講:性空不空,相有非有。

      末後這一句「了無礙」。無礙是性相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完全是華嚴境界了。這個世界本來是個無障礙的世界,無障礙的世界為什麼變成這麼麻煩?處處都是障礙。原因是什麼?迷失了自性。所以本來沒有障礙,是你自己把它變成障礙。自己怎麼變的?妄想分別執著。只要有妄想分別執著,無障礙的法界不見了,處處障礙的法界現前了。

      我們想一想,我們今天確確實實是墮落在妄想分別執著之中,妄想一個接一個,從來沒有間斷。晚上睡覺妄想還是一個接著一個,作夢!作夢是妄想起現行,夢裡頭還有分別,還有執著,你說有什麼法子?難了。佛雖然給我們講八萬四千法門,實在說,哪一個法門,我們都沒有辦法在一生當中修成。真的是除了這個念佛法門之外,這叫門餘大道,離開這個法門,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一點指望都沒有。所以佛祖都勸我們,老實念佛,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古來大德說得好,「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他有能力,我沒有能力;「八萬四千門,饒與別人行」,八萬四千法門,他們有能力修,我沒有能力。這個意思是說,我要把八萬四千法門、三藏十二部統統放下,老實念佛。行,真成功了。

      諦閑老法師那一個念佛的徒弟,鍋漏匠。沒有學佛之前,他做鍋漏匠,出了家什麼都不會,四十多歲了,學什麼東西,年齡都過了。老和尚不讓他住寺廟,住寺廟他會生煩惱,看到別人會、自己不會,自卑心生起來,別人也瞧不起他。到鄉下找一個破廟,沒有人住的,廢棄的一個小廟,讓他去住,一個人住。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告訴他,你一直念下去,就念這一句,什麼都不要想,念累了你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將來一定有好處。他也不知道是什麼好處,他也不問,所以這叫老實,對老師有信心,老師的話百分之百的服從,一絲毫懷疑都沒有,就真幹。

      一天到晚念,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再念,真的一點壓力都沒有。你看,念了三年多,他預知時至,站著往生。諦老歡喜,他所有徒弟裡頭,這是傑出的成就,沒有一個能跟他相比。諦老讚歎他,他的成就超過講經說法的大法師,超過叢林方丈的主席。這個讚歎是真實的,一點都不誇張,一個字不認識,從來沒有聽過經,也沒有人跟他講過開示。所以,老實人往往成就不可思議。他的成就就是老實,什麼都放下了,他跟經教真的相應。

      第二個意思,「福即是相,非福即性」。這個意思比前面深,這個註解裡面講「即以世諦說福,第一義中,福亦不存」。世間人說福,第一義是從心性裡面講,心性裡面講,福沒這回事情,福也不存在。所以他引《金剛經》說,「金剛,如來說福德相」,這一句話說是隨俗說的,是世間人講的,「即非福德相」,這是佛與法身菩薩他們境界裡頭所說的。為什麼?為什麼說即非福德相?當體皆空,了不可得。後頭總結「是名福德相」,這是總結正義。

      如果說福德統統沒有了,世間人害怕了,世間人哪個不求福德?你要說福德沒有,落空了,沒有人再信佛了,也沒有人再學佛了。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度初學、初機一定要用世諦,你們求福求慧,所以你看看三皈依裡面,「皈依佛,二足尊」,都屬於俗諦。二足尊就是福慧,福報圓滿了,智慧圓滿了。所有福德智慧人裡面,佛第一,這我們聽到歡喜,我們求福求慧也向佛學。你要說福慧都沒有了,這些學佛的人都跑光了。

      所以福慧二足尊,事相說,事上真有不是假的。無福亦無慧,理上講的、性上講的。那是什麼?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法身菩薩境界。九法界眾生都著相了,不能不懂得這個道理。我們把境界往上提升,曉得「福即非福,方名真福」。這說什麼?修不修福?修。修福不著修福的相,福報現前絕不享受福報。福報真現前,不現前,因果不就沒有了嗎?福報一定現前,現前,這個福報要給一切眾生去享,那就是真正福報。

      福報現前自己享,不是真福報。為什麼?自己享福裡頭,你想想看,造不造業?我們細心觀察世間,世間豪門貴族,不說別的,飲食,享福!飲食裡面,你有沒有看到吃眾生肉?這享福!不知道這些眾生來供養你,你將來要不要還他?大乘經上常講「人死為羊,羊死為人,生生世世,互相食噉」。這個裡面就是冤冤相報。佛經上說得好,這個世間,我們常說自從有歷史以來,世界上有歷史不算長。歷史上記載,天災人禍,尤其是戰爭,刀兵劫。佛說:要想這個世間沒有刀兵劫。刀兵劫是果報,因是什麼?除非眾生不食肉。眾生不食肉,世間不會有戰爭,不會有刀兵劫。刀兵劫、戰爭,那個因是食肉來的。

      我們出家人學了佛了,大概在中國出家,這一點算是做到了,不食肉。刀兵劫我們會不會遭難?還是要遭難。為什麼遭難?沒出家之前吃肉,這一生不吃肉,前生吃肉,帳並沒有了,到什麼時候了?自己念佛念成功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這帳了了。你要不往生極樂世界,刀兵劫還是要受。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慈悲心發出來,倒駕慈航,度這一些眾生;這些眾生過去我吃他,他吃我,這就有緣,沒有緣就不能得度,這都是有緣眾生。緣有善緣、有惡緣,不管善緣惡緣,只要有緣就能得度。這些都是事實真相,不可以不知道。

      再看他疏文裡頭「雙了性相」。性相兩邊都通達、都明瞭,「故經云,福德即非福德性,此即深也。了一切者,廣也」。你看這個意思多深多廣,所以用個海做比喻。下面這幾句話非常之好。

      我們看大威光菩薩,他遇到第一尊佛、第二尊佛,這是遇第三尊佛,境界真的不一樣。「遇於初佛,但得十者,自力未勝故」。這是講得三昧。我們在前面看到,他遇到第一尊佛,雖然在意思講得無量三昧,但是這個經上明明跟我們說得十種三昧。遇到第二尊佛,他得十千三昧,「道轉深故」,得十千三昧,境界提升了。現在遇第三尊佛,只說了一個三昧,大福德普光明,「道已滿故」,這個一是一真、是圓滿。前面十千沒有圓滿,這一真圓滿了。這一段是說的威光菩薩聞法得益。

      我們要想想,我們每天修學得什麼利益?不能不知道。我這一天如果不得法益,這一天空過了。真正不空過的人,我這一天修福修慧,或者修一樣,或者兩樣都修,總要有一點成績,不能空過。在我們初學,業障、煩惱、習氣非常深重,這個我們自己都曉得。要以什麼為主?以懺悔為主。真的,不但是早晚課,時時刻刻能夠反省,能夠觀察自己起心動念。從早到晚起心動念,我這個念頭是善?還是惡?要明瞭。

      威光菩薩明瞭,所以他了其相,了體空,了無礙,他明瞭。我們要學,十善要懂得保持,十惡要懂得改成善,我們這一天就算做一樁善事,改一個惡為善,我今天沒有空過。我今天讀經研教,明白一點道理,比起昨天有一點進步了,沒空過。處事待人接物,這叫真修行。把你所學的落實在生活裡頭,會待人了、會辦事了,這是真正功夫,這是真實智慧,不是談玄說妙。所學的東西不能夠變成生活,沒用處。

      所以初學在我們現前這個境界,從懺悔門進去,效果就很殊勝。所有一切的修法全是懺悔法。布施是懺悔法,懺悔什麼?懺悔我從前吝嗇。持戒是懺悔法,懺悔我從前造惡。忍辱是懺悔法,懺悔我過去不能忍,嫉妒、瞋恚。精進是懺悔法,懺悔我過去懈怠懶散。門門都是懺悔法。像我們這樣業障深重的人,學習功夫不得力,我們不在這上用功,怎麼辦?時間不能拖了,拖久了,人就疲了。到那個時候,佛菩薩來也度不了你,幫不上忙。一定要靠自己,高度的警覺。

      讀經、聽講。還有一個方法策勵自己,《往生傳》,瑩珂法師念《往生傳》感動的。所以我們如果常常看《往生傳》,看《淨土聖賢錄》,你看看那些人,一個個的都到極樂世界去了。看到這麼多人去了,自己動了心,我也要去,我趕快要追上。所以這些傳記,《高僧傳》、《居士傳》、《善女人傳》,很能夠激發我們的道心,我們看到這些人,見賢思齊。他們成就了,我也要想在這一生當中要成就,這個念頭會生起來,這個念頭好!所以常常案頭放一本《往生傳》,放一本《淨土聖賢錄》,好!常常翻翻看看。

      自己什麼樣的毛病,什麼樣的習氣,自己知道,一定要想對治的方法、改過的方法。如果不在這上下功夫,你怎麼辦?業障太重了,真有不是假有。所有一切方法都沒效果了,要求佛力加持,求佛菩薩大慈大悲。怎麼求法?拜佛。說實在話,我最初學佛,跟章嘉大師三年,大師指導我,都是修行重要的原理原則,我一生受用。那個時候,我還有工作,每天上班要工作八個小時,抽一點點時間出來看看經,看經裡面有疑問,我把它寫出來,一個星期跟章嘉大師見一次面,兩個小時,我向他請教,他老人家給我解答,不容易!

      以後覺得實在是好,想專心學,把工作辭掉。工作辭掉,朱鏡宙老居士介紹我親近懺雲法師,到埔里觀音山跟他住茅蓬。懺雲法師教我什麼?教我拜佛。他不講經,他教我看經、看註解。我在山上五個半月,他教導我看《彌陀經疏鈔》、《彌陀經要解》,《要解》看圓瑛法師的《講義》,看《圓中鈔》,看這三種。而且還教我把裡面的科判畫成表解,這個我很有受用。另外教我看《印光大師文鈔》,那個時候《文鈔》只有正續兩編,台灣那邊印的四冊。我在山上五個半月,讀這些東西。

      行門,他教我拜佛,一天拜八百拜。那個時候,山上沒有電燈,山上沒有水,水要去挑水,山上有泉水。到後來我們也想辦法,把竹子裡面的節打通,就變成像水管一樣,竹子一根接一根,從水源那裡接到我們的茅蓬,所以這個水就可以用這個泉水,非常之好。但是山上有野獸,常常野獸把我們的管子碰斷,水沒有了,我們要去查,哪個地方野獸把這個管子搞斷,我們再去把它接起來。自己種菜,生活很苦,晚上睡得很早,八點鐘睡覺,兩點鐘起床,起床就是做早課。

      我的早課拜三百拜,拜佛拜三百拜。三百拜,拜完了,大概兩個小時,四點鐘。四點鐘我要去燒飯,山上總共住五個人,我那個時候是山上的義工,洗衣服、燒飯,所有一切雜事一個人做,還去撿柴火,不要砍,山上柴火很多,我們燒灶。懺雲法師對於吃的東西很講究,早晨一定要磨豆漿,早晨吃稀飯。頭一天晚上要泡黃豆、泡花生,這兩種泡起來,第二天早晨時候把它磨成漿。稀飯燒開,把花生黃豆漿統統倒在裡面,連渣子一齊倒那裡,那個稀飯好吃。我們有個小石頭磨,這是每天早晨的時候,我的事情。

      早飯完了之後,清潔環境,一切都做完了,我才有時間看經。懺雲法師規定我這經書,這時候看經。到中午的時候,我要燒午餐,午飯吃完之後,我拜兩百拜佛。在山上,晚上不吃飯,住在山上的人都是持午,晚上不吃飯,所以我晚課也是三百拜。當年在埔里的生活,菩妙法師在一起,我們這是老同參。好,這一段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