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015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0一五卷)  2003/4/2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015

      諸位同學,前面我們讀到李長者的《論》文,說到「明是信者,自根本智故,由有此智故,一切眾生而能發菩提心」,我們讀到這個地方。現在接著往下面看。

      「以根本智體」,這個不是自,是智慧的智,「能了迷性,超信解故」。根本智的體,就是真心,就是真如,就是自性。「能了」是能夠明瞭,能明瞭迷惑,迷之性本無。我們在迷位當中,好像它是真有,在自性裡面,確確實實它不迷。這個現象正如我在前面跟諸位報告的,但是這個相很細,總得要細心去體會。那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從來沒有離開的,睡覺也沒離開,它還是起作用,六根根性跟六識同時起作用,一個是不生不滅,一個是生滅無常。六識是生滅無常,六根的根性是不生不滅,生滅與不生滅和合,這個現象我們應當要很清楚、很明瞭。怎麼知道很清楚、很明瞭?這就由根本智體,就是六根的根性,這個「超信解」!

      下面說,「超彼迷境稱之曰來」,這是我們看到世尊神通裡面現相,看到那麼多的菩薩從十方來詣佛所。相上確實有,最重要的是要你懂得表法的意思,我們才能真正得受用。所以佛這是現相,神通是現相。上根利智一見到這個相就明白了,一句話都不用說,像清涼,像李長者,他們一見就明瞭,我們中下根性的人不行。明瞭的人很慈悲,你看不懂,看不懂他來跟你講解。我們聽他一講,恍然大悟,原來是這麼一回事情。這才知道如來覺悟眾生方法手段的巧妙,今天我們講,這才叫高度藝術。教你怎麼樣?一時頓了,一下就明白了。那個要講解你說多費事,要多浪費時間,一看就明瞭,不用說一句話。

      我們在經文上所讀到的,你看經上講的這八個字,如來現通,大眾請問之後,你看看佛在經上講的「為現神通」,接著底下「現神通已」,你看就八個字;大眾問了三十句,佛的答覆就八個字。十方眾海雲集,這是神通的相,到底佛現什麼神通,這個把現通的相說出來。但是諸位要記住,佛在此地現通,「現神通已」一直貫到全經,說明《華嚴》是一時頓說,沒有先後次第。對我們這些中下根性的人,嚴重的妄想分別執著,這才解釋。這解釋可麻煩了,可費事了。這個經上記載的就是解釋,我們還是不懂,我們還要靠清涼大師、靠李長者他們再跟我們解釋。

      現通,現在我們是稍稍明白了。現通是什麼?就是現虛空法界剎土眾生。這裡面兩種力量現的,一種是佛力,一種是眾生業力,這兩種力量融合在一起。雖然融合在一起,絕不混雜,為什麼?諸佛如來住淨土,業報眾生住穢土,淨土跟穢土雖然是一,相不一樣。所以我們知道,雖融合成一體,它又不雜,這叫不可思議。我們看破,要緊要看破這個;這一個事實真相不能看破,所以我們的煩惱習氣、妄想分別執著放不下。天下本無事,我們的事情還是很多。真放下了,他是沒事,沒有事才能幫助我們解決沒放下的這些事。如果放不下,本身放不下,怎麼能幫助我們?沒法子幫助我們放下,也沒有法子幫助我們明瞭。只有自己明瞭放下了,才能幫助別人,這就是自度而後能度他,自己未度不能度別人。

      這麼多十方你看到這個相裡面,這是現相,現相是什麼?表演。佛常常講的「為人演說」,演是為人,說也是為人。在修學的過程當中,為人會提升自己境界,這就是諺語裡面常講的「教學相長」。老師幫助學生,教學生,學生也幫助老師,幫老師提升境界,一般教學都有這個經驗。特別是給學生解答疑難,學生要不問,很多事情我們自己都沒想到,學生一問的時候,這才發現問題,看自己有沒有能力解答?這個解答如果通過思惟、想像,這個解答未必是正確的。問題一出來,沒有思惟,直截了當就答覆了。諸佛菩薩如是,祖師大德亦如是,絕對不落在心意識裡頭,這是真智慧。智慧照了,《般若經》上常講照見,照見是不落在心意識裡頭,叫照見,這個答覆是真實的。通過思惟、想像、研究就落在意識裡頭去了,這是佛法跟世法不一樣的地方。

      什麼叫佛法?什麼叫世法?用意識就是世法,不用意識就是佛法。諸位要知道,佛法是覺法,世法是迷法,沒覺。意識是迷不是覺,覺悟了不叫意識,叫什麼?叫智,佛學上名詞叫智。迷的時候,八識,悟的時候叫四智,這是功夫。這個事想學可不能著急,著急學不來,要放輕鬆,身體要放輕鬆,心裡更要放輕鬆。要萬緣放下,完全恢復到自然,身心跟自然融成一片,這個境界好,身心跟大自然融成一片。我們要學,慢慢的學,所以「超彼迷境」,「來」表這個意思。

      「如起信論云」,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不思議業相者,以依智淨,能作一切勝妙境界」。不思議業相,業是活動,實在講,所有一切活動的現象都是不思議的。「以依智淨,能作一切勝妙境界」,一真法界是聖妙境界,十法界也是聖妙境界,只是怎麼樣?凡夫迷執不覺,所以把這個聖妙境界扭曲了。雖然扭曲,扭曲是一時。就像科學家做的這個實驗,水的結晶,當我們心情很不好的時候,憤怒的時候,這個結晶非常難看。如果我們過了幾分鐘之後,過了幾十分鐘之後,我們的心恢復平靜,恢復正常,恢復了愛心,恢復慈悲了,這個時候你面對著這一杯水,它的結晶又變成很美麗的結晶花朵了。不是那個很難看的相永遠是那個,不是的,隨著你這個心情,它在起變化。這就是下面講的「智無性」,無性之性是真性,所以它能夠恆順眾生,能隨喜功德。它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有妄想分別執著就麻煩了,為什麼?它就不能隨順了。

      為什麼佛菩薩能隨順,我們凡夫不能隨順?佛菩薩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我看到他們這個水結晶的報告,我領悟得很深,我懂,跟佛在經典上講的這個事實真相一樣。它是屬於無情眾生,《華嚴經》上講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無情眾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它能隨順眾生;有情眾生這裡頭分兩種,一個在迷,一個在悟,迷我們一般叫有情眾生,悟叫智正覺。

      通常我們講世間,大乘佛法講世間,講三種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智正覺世間。智正覺就是有情不迷了,無情眾生它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它能隨著有情眾生變現一切聖妙境界,隨順智正覺的眾生變一切聖妙境界。隋有情眾生也變一切聖妙境界,變三途,變六道。三途六道也算是聖妙嗎?對,法身菩薩看到是聖妙,只要你離妄想分別執著,哪一法不妙?平等的。十法界平等,十法界跟一真法界平等,三途地獄眾生跟如來平等,聖妙。

      凡夫看起來不平等,你怎麼看?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妄想分別執著把這個聖妙境界扭曲了,但是法身菩薩看起來還是一樣,一點差別都沒有,這個就是大乘經上常說的相隨心轉。同一杯水,我看的結晶跟你看的結晶不一樣,你是煩惱、惡念,它對你起的結晶是醜陋的,很不好看。我們是善心善意,真誠清淨平等,我看這裡頭結晶非常美好。你說它到底這個結晶是美好的,還是醜陋的?好醜一如,你就見到真相了。它本身怎麼樣?也沒有好,也沒有醜。這個理很深,相很複雜。但是離妄想分別執著,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不難;不離妄想分別執著,你想知道它,太難太難了,覺得它太深奧。

      下面這幾句話,具體給我們提供一點訊息。「所謂無量功德之相,常無斷絕,隨眾生根,自然相應,種種而見,得利益故」,十法界依正莊嚴,你要是會,沒有不得利益的。這裡講聖妙境界就是「隨眾生根,自然相應」。這個地方諸位特別記住,隨眾生的根性,不是隨你的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裡面,這個裡頭有善惡之善。你看到這個結晶,看到這麼美,如果善惡兩邊都離開,你見到真相,真相比這個還要不可思議,那才叫聖妙境界。聖妙境界只有法身菩薩才能看到,我們所看到的是善惡相對之善,好醜相對之好,不是絕對的,絕對的才是聖妙境界。這個裡頭具足「無量功德之相」,這就像華藏世界,像極樂世界。「常無斷絕」,我們今天所見的相,十法界裡頭依正莊嚴是斷斷續續,相續相!一真法界裡面的法相,所謂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生滅、常斷、一異,這都是屬於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都沒有了,哪裡還會有這些概念?概念都沒有了,哪裡還會有這些事實?所以說「隨眾生根,自然相應」,那個相應是自然的,決沒有一點點意思加在裡頭。加一點意思在裡面,就不自然、就迷了;一點意思都不加,那是覺。這樣「種種而見」,得無量無邊的利益。你要問什麼利益?說不出來。具體而言,就是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所說的無量無邊的利益。

      「又云,依本覺上而起不覺故」,所以不覺是依本覺而起的。不覺有沒有離開本覺?決定沒有離開,離開本覺你找不覺找不到。迷,不覺是迷,迷跟覺是同時的。迷是識,覺是性,大乘經上常講,性識;這個性識我們不好懂,我們換句話說,覺迷。性,自性覺,迷就是迷自性覺,沒有離開自性覺。離開自性覺,那迷什麼?迷也找不到!在哪裡?就在六根,六根門頭。「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是自性覺,就是六根根性。迷?迷是六識。在眼叫眼識,在耳叫耳識,在鼻叫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跟六根根性同時起作用。這個裡頭要曉得,性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識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佛菩薩在經論裡告訴我們,我們在起作用的時候,第一念決定是真性起用,第二念那就是六識起作用。六識起作用不離真性,離了真性六識就沒有了。

      這個就是富樓那尊者在楞嚴會上向釋迦牟尼佛請教的,「無明」怎麼來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說本來是佛是什麼?六根根性。六根根性那本來是佛,為什麼會迷了本性變成凡夫?這個問題是大問,在佛法教學裡頭是大問題、根本的問題。佛的答覆,答覆得太好了,「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見」是什麼?根性本來它具足見聞覺知,見聞覺知就是根性的樣子。真心,真心是見聞覺知,這是本有的,你要再建一個見聞覺知,那就錯了,頭上加頭,畫蛇添足,那就叫「無明」。

      所以妄識是怎麼來的?妄識是你在見聞覺知上又要立一個知見,錯了,不立就對了。覺悟的人不立,因為你立那是妄想,那是分別,那是執著,變成什麼樣?變成在世出世間處處有障礙,你就不自在。不立,樣樣清楚,樣樣明瞭。你要不問,不問什麼都沒有,心裡頭乾乾淨淨,痕跡都不落,你要問,隨問隨答。眼睛像鏡子一樣,外面照得清清楚楚,你不問的時候,不落痕跡,這就叫根本智。鏡子照外面東西清楚,你要問的時候,隨問隨答,決定正確,沒有絲毫迷惑。

      如果你要是執著,落下印象了,往往你在這個印象裡面產生錯誤見解,產生錯誤的想法,妄想!妄想哪有不錯的道理,所以你把事實真相,你想錯了,你看錯了,你理解錯了。他自己不知道錯,自以為是正確的,那就免不了要造業。造業,好,外面境界上隨著你的行業產生變化,變什麼?變六道,變三途,外頭境界肯定是隨你念頭而現相,這個就是大乘法裡頭常講的「境隨心轉」。你心有妄念,好,外面境界隨著你的妄念變現形相。三途六道,沒有!哪有這個東西?

      佛菩薩好像在清醒狀態,六道凡夫好像在夢中迷惑的狀態,他在夢中作夢,夢裡頭遭遇又苦不堪言;清醒的人沒有,什麼事情都沒有。清醒的人很高明,你夢中境界他看得出來,他看得很清楚,為什麼?夢中它現相。我們為什麼看不到別人作夢?夢裡面那個現象是另一個空間維次,我們沒有能力突破,這個空間維次是妄想分別執著造作的,他的妄想分別執著跟我不一樣,所以他那個境界我看不到。

      如果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他夢中境界我看到,為什麼?我這個界限突破,不同維次空間的現象一目了然,清清楚楚。不但是他夢中境界你看得很清楚,他打個妄想你也清楚。我們坐在這裡,自己打妄想,別人不知道。我坐在這個地方,我想新加坡,我想香港,那個地方的境界相在我們心裡面浮現出來,有定功的人他看到。他看到什麼?你跑到香港去了,你跑到新加坡去了。你並沒有說出來,人家在旁邊看得很清楚。你說這個境界是不是聖妙境界?

      所以長者這一句話我們要記住,「依本覺而起不覺」。本覺跟不覺決定同時,沒有先後,但是它們的作用不一樣。本覺肯定是覺,不覺肯定是迷,迷悟同時,迷悟不二。我們常常看祖師大德說這兩句話,我們也很難理解,怎麼會迷悟不二?真的不二,真的是同時。這個修行人永遠在覺的這一邊,覺悟的人;不覺的人永遠在迷這一邊,在不覺這一邊。其實覺跟不覺同時具足,這個境界非常非常微妙。

      「又云」,這都是引用《起信論》上的,「依於智故生其苦樂,如起信論廣明」。「廣」是《起信論》裡面講得很詳細。六道裡頭的凡夫苦樂從哪兒來的?苦樂的根源是智,迷了智,苦就來了,覺智,樂就來了;智裡頭沒有苦樂。這底下說,「意明一切眾生迷根本智」,這個智這裡就說得很明白,「依於智故生其苦樂」,這個智是根本智。「迷根本智,而有世間苦樂法故」,覺根本智,世間苦樂統統離了,所以世間這個苦樂,就是指六道輪迴,是迷根本智而來的。

      根本智我前面講過,六根根性,迷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覺,離妄想分別執著。離妄想分別執著,覺,那裡頭有真樂,那個樂是永恆的;迷了,迷了這個裡頭樂,樂是壞苦,這佛講的三界統苦。什麼叫樂?苦停止了,你覺得是樂。最明顯的比喻,這個佛在經上常講,你肚子餓了很苦,吃飽了很樂,過了幾個小時,再不吃苦又來了。苦是真的,樂是假的,你永遠是苦。到時候給你填飽,你覺得樂了,不填的時候苦就來了。這個比喻我們細心去體會,知道,樂是假的,苦是真的。所以說三界統苦,三界是指六道,三界講欲界、色界、無色界,沒有不苦。你要想離苦樂,這離苦樂法了不起!誰知道?佛知道,佛有法離苦,那什麼法?覺悟。覺根本智,苦樂法就離了。

      「為智無性故,隨緣不覺,苦樂業生」。這個智就是根本智,根本智無自性。無自性之性就是真性,所以它能隨緣。「隨緣不覺,苦樂業生」,如果隨緣覺,苦樂業就不生了,總在覺迷。我們想想,想想我們自己,我們自己是隨緣不覺,根本智隨緣,隨八識五十一心所,隨這個緣,把根本智忘得乾乾淨淨。性跟識同時起作用,根本就沒分開,你看看把這個性智迷失到一絲毫都不覺。這個話說得真好,把我們六道裡面狀況說盡了。

      我們要開智慧,實在講沒有能力。中下根性的人靠什麼?靠教育,靠聖教。天天讀,天天學,天天在薰習,能夠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的薰習,漸漸有一點開悟了。雖然這個悟是很少,少分,極少分,受用已經不可思議。但是不能停在這裡,要努力,還要向上提升,愈提升智慧愈大,受用愈不可思議。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再看長者的《論》文。前面我們讀到,「為智無性故,隨緣不覺,苦樂業生」。現在接著再看,「為智無性故,為苦所纏,方能自覺,根本無性」,到「方能自覺」這是一段。下面是「根本無性,眾緣無性,萬法自寂,若不覺苦時,以無性故,總不自知有性無性」,到這兒是一段。

      智,我們一定要清楚,就是講的根本智,根本智沒有自性,無自性之性就是真如本性。「為苦所纏」,這是說你為什麼想學佛?為什麼想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你這個動機是什麼?你為什麼會有這個念頭?為苦所纏,覺得這個世間太苦了,於是才想到如何離苦得樂。得樂暫且不談,我怎麼樣離苦?諸位想一想,諦閑法師那個鍋漏匠的徒弟,為什麼三年多念佛就成功,他就那麼自在往生?為苦所纏。他四十多歲出家,出家三年多就往生,不到五十歲。他有這樣的成就就是太苦,生活太苦了,太可憐了,所以他念佛的心懇切真誠。

      再看看我們,我們同學當中有學了十幾年,有學了幾十年,往生的消息都沒有,什麼原因?你吃的苦頭不夠,你還不想離開這個世界,這個世界還有很多值得你留戀的地方,道理就在此地。如果你在這一生當中,真的是吃夠了苦頭,你的心就勇猛懇切。所以佛在入滅之前,教導後學,這是阿難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佛在世,我們都以佛為老師,佛不在世,我們依誰為老師?佛講了,「以戒為師」,又說「以苦為師」。這兩句重要的遺教,我們要明瞭,沒有戒不能成就,沒有苦你沒有出離的心。所以真正到了「為苦所纏」,這個人發心了,「方能自覺」,希望離苦得樂,這是覺悟。

      「根本無性」,根本智,眾緣也無性,為什麼?凡是因緣所生法都沒有自性。根本智是本覺,怎麼也無性?真如本性裡頭,哪裡來個覺?哪裡有本覺?沒有本覺這個名詞。凡是能說得出的,凡是能夠思惟想像的,都已經落在有為法裡頭。所以佛法是因緣生,離開因緣佛一句話也沒有,真的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那是真實。真實能說嗎?不但說不出來,思惟思考都沒辦法,離妄想分別執著。

      佛為我們說一切法,他要現身,現身因緣所生法,為我們說法也是因緣所生法。所以佛在《般若經》上才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什麼?法是諸佛如來示現的法,所說的法,為什麼要捨?因為是因緣所生的,真如本性裡頭沒有這個東西。沒有這個東西,佛為什麼要現這個相,要說法?眾生有病,佛用這個當作藥,對治眾生病的,眾生病治好了,法也沒有了。所以法不能執著,執著法你又是一重病,你的病不會好。病沒有了,藥就不要了;病沒有了,還天天吃藥,你不又成了病人!

      所以,真相是什麼?真相是「萬法自寂」,一切萬法本來是清淨寂滅相。「若不覺苦時」,不覺苦是什麼?麻木不仁,像我們現前這個境界就是。「總不自知有性無性」,不覺苦的時候。所以佛講,六道裡頭人道最可貴,可貴在哪裡?人道苦多樂少,容易覺悟;天上福報大,樂多苦少,不容易覺悟;三途完全是受苦報,沒有樂受,他也不容易覺悟。但是我們讀長者這個開示,「為苦所纏,方能自覺」,這話有道理。

      這些年來,我們也遇到過一些靈媒,透過靈媒我們得到六道裡面的訊息,特別是餓鬼、地獄、畜生,而這個裡面最多的,餓鬼道。這個靈媒不是假的,不是迷信,我們同學們,你們親眼看見的。前年新加坡居士林念佛堂,陳光別老居士的冤親債主附在杜美璇居士的身上,他講了一個多鐘點的話,我們講:說鬼話。講完之後,他離開了,杜美璇倒在地上,口吐白沫,問她,她一無所知,她什麼都不知道。靈鬼附身,這個事情是我們親眼所見的,透給我們的訊息,我們知道陳光別居士真的往生了,他們做證明。冤親債主看到陳老往生,他們生歡喜心,他們也不討債了,也不報怨了。發心什麼?發心學佛。鬼道眾生發心學佛,求皈依、求聽經。給我們透的這個資訊,他們最喜歡聽的《地藏菩薩本願經》、《十善業道經》,這他們透給我們的訊息。我們曾跟他講,《大乘無量壽經》好!他怎麼說?《大乘無量壽經》的光太強了,他們受不了。由此可知,《大乘無量壽經》,這個鬼神肯定,非常殊勝。這是我們親眼所見的,幾百人在一起共同見到的這個例子。

      我這些年來接觸的不少,不是假的。鬼道苦!他們現在比我們人間學佛的人更真誠,更懇切,更認真。為什麼?他們知道苦。尤其知道什麼?大災難的苦。大災難來的時候,鬼都沒有地方住,何況是人。災難什麼時候來?幾乎都是這麼說,快了,快了,很快了。可是我們人間迷惑,茫然無知,依舊在造業,你說怎麼得了?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鬼神有報得的五通,能力雖然不很大,幾年內的事情,三、五年內的事情,他們了解得很清楚。幾十年,一百年當中發生的事情(這講未來),那是要有修持的鬼神才知道,要是沒有修持,單單靠報得的那一點能力很有限,他不知道。報得的,鬼神報得的神通,兩、三年的我們能相信,他說得很準。當然這裡頭也有不乏真正有修行的鬼神,鬼神裡面的鬼王,有修行,所以他們知道苦,為苦所逼,他覺悟,他想求脫離六道輪迴。

      前些年我們也聽到北韓的山神,聽到這個訊息,這個事情也不是假的。故事發生在中國的東北,好像是在長春。山神發心修淨土法門,有三百多位。有人問他:你們做山神做了多久?他說他們做山神做了三千多年。於是有人問他:三千多年,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你為什麼不學佛?他答覆得很好:那個時候不知道學佛。是知道釋迦牟尼佛在世,沒有意願學,沒想到要學。現在為什麼想學佛?現在災難來了,知道苦。而且透的訊息,天上也不好住。這個當然是指欲界天,色界天他去不了,那要有四禪八定的功夫,他們是憑福報。憑福報我們知道只能夠生到欲界,大概欲界最普通的能夠去往生的,四王天跟忉利天。所以現在天上的社會環境也不好,這個世界不能住,想來想去還是西方極樂世界好,所以想找一個真正修淨土的法師,去帶領他們。他們山神派了八個代表,到中國來找人,找了半年找到了。找到時候,法師不能出境,為什麼?國境有護法神。中國邊界上這個護法神能力超過他們,他們想把這個法師帶走,帶不走。所以到最後這八個山神皈依了,發心做護法,也不回北朝鮮去了,他說沒有面子回去。這個都不是假的,說明什麼?說明鬼神現在很認真的在念佛,在修淨土法門,他們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這些訊息對我們來講增長我們的信心,我們對這個世緣不能不放下,不能不全心全力在道上下功夫。這個道,成佛之道,成佛之道就是念佛。這一切經論是我們的助道法,幫助我們看破,幫助我們放下,幫助我們排除往生淨土路上所有一切的障礙。我們學這個就是為了這個,為了排除菩提道上一切障礙,讓我們求往生這個道路順利暢通,這是我們真正的目標。我們自己得這樣殊勝的利益,不可以忘苦難眾生,何況一切眾生,生生世世對我的幫助很多,一切眾生有恩於我。我們在迴向偈上天天念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不可以忘恩負義。因此,怎樣報恩?要把我們自己得到的利益,與一切眾生共享。換句話說,我們一定要把這殊勝的大乘介紹給一切眾生,把自己修學的心得成果奉獻給一切眾生,這樣才能報恩。「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不是一句空話,是真實。總要記住世尊在經教裡頭,時時刻刻囑咐我們的「讀誦受持,為人演說」,一切時、一切處不要忘記為人演說。

      下面長者舉了個比喻,這個比喻好懂。「如人因地而倒,因地而起」,我們怎麼跌倒?走路不小心跌倒了,怎麼爬起?還是因地而起。把這個「地」比作根本智,我們迷是因它,我們覺也是因它。「因地而倒」,我們迷了,受盡苦難,受盡苦難之後又想起來了,我要覺悟,「因地而起」。「一切眾生因自心根本智而倒」,你迷是迷自心根本智,苦頭受盡了,又想覺悟了,又「因自心根本智而起」,這一段是法說。「以是義故,如來於此一乘之經,頓彰本法,為金色世界」,這個就是東方世界是金色世界。我們要看前面這兩個字,「頓彰」,剎那頓現。實在講,我們講「剎那」,時間已經太長太長了。《仁王經》上跟我們講,一剎那有九百生滅。一個生滅,換句話說,是一剎那的九百分之一。這些說法都是事實真相,那我們曉得還是諸佛如來的方便說;真實說,我們沒有法子思議的。

      過去我跟同學們說明這個問題,「一時頓現,剎那生滅」,我是用光速來顯示。光一秒鐘走三十萬公里,光的速度走一公里,三十萬分之一秒走一公里,一秒鐘的三十萬分之一。我們以這個為基礎,光走一百公尺需要多久?一公里是三十萬分之一秒,那走一百公尺,我們知道一公里是一千公尺,一百公尺十分之一,三十萬後頭要加一個零,三百萬分之一秒走一百公尺;走十公尺,再加一個零,三千萬分之一秒;一公尺,再加個零,三億分之一秒,一公尺。一公尺有一百公分,一公分有十公釐,光走一公釐多少?你這樣推算到後頭,真的是億萬分之一秒,這是符合科學的說法。

      在億萬分之一秒的狀態之下,這個世界是什麼世界?「萬法自寂」,沒有生滅,沒有遠近,沒有來去,就是說沒有時間了,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了,一時頓現!這是什麼?宇宙真相,宇宙的起源。怎麼頓現的?現在西方人認為什麼?大爆炸,佛法不是講大爆炸,佛法是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所以說「無明不覺生三細」。三細相裡面有境界相,境界相就是虛空法界剎土眾生,一時頓現,沒有先後,這是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就擺在我們面前,我們不知道。不知道就是迷,知道就是覺,覺知就跟根本智相應了,根本智如如不動。

      「萬法自寂」,根本智也是自寂。佛在經上跟我們說明,到什麼時候你才能看見,就是你才能入自寂?一般大乘經上佛說,八地菩薩。八地菩薩叫不動地,見到阿賴耶的三細相。我們在這個理論上,我們能夠推想得到,他必須要比「無明不覺生三細」的速度還要快,他才能看得清楚,才能夠發現它,觀察它,了解它。如果跟它的速度是相同的,他能發現,他沒有辦法了解。如果是八地菩薩才發現,九地、十地、十一地就清楚、就明白了;再往上提升一級,這是講定功,一層比一層深,到如來果地究竟圓滿,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真的清楚、真的明白了。法界無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在這個裡面得大自在。隨類化現,隨機演法,像佛在此地示現神通,演法,表演。一切示現、演說沒有別的,無非是覺悟眾生而已,世間人所講的「學不厭,教不倦」,如來境界才達到究竟圓滿。這一句話意味深長,會說的人很多,他能夠體會到什麼樣的境界,說老實話很有限。同樣是這一句話,十信位菩薩的體會跟十住就不相同,十信體會得淺,十住體會得深,十住跟十行又不同,又何況等覺妙覺。示現金色世界也是表法,也是在表演。

      我們再看下面文,「明法身白淨無染,頓彰本智,號不動智佛」。法身,法身就是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本智就是根本智,佛在此地這是教學的藝術,這是善巧方便,稱他作不動智佛。代表的是法身理體,代表的是自性本寂,本來是清淨寂滅,從來沒有動盪過,絲毫也沒有動盪過。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不動智。在我們這個身相,六根,六根它是起作用,要知道它的體。這個東西也很難比喻。現在科技相當發達,我在日本、在中國,看到這個手機電話,很小,螢光幕上能現相。你打電話給對方,對方人的相在你的手機螢光幕上,現在進步到這種程度。我們可以用這個做個例子,這個手機並沒有用電線在哪裡插電源,無線電的,拿來比喻我們不動智,我們的根本智,就像這些電波一樣,遍虛空法界。這個手機像我們身體一樣,我們的六根在接收,眼根就像它的螢光幕一樣,我收到了,這個境界相清清楚楚,耳根接收的是聲音,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這個身體是示現,是示現的工具。

      「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那個能量從哪裡來的?原來是遍法界虛空界,都是!它是能現能變,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所現、是所變,能所是一不是二。就能現能變的稱之為法界,稱之為法身,所以「法身白淨無染」,它沒有相。所以它這個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是識那邊的事情,前面跟諸位說得很多,是迷妄那邊的事情。迷了之後,迷了本性,在這裡說迷了法身,誤會把這個工具當作身,這才產生妄識。識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剎那生滅的,不是像根本智,根本智不生不滅;不是像法身,法身不生不滅,識心是生滅的。

      你們看《百法》,相宗的《百法明門論》,把八識五十一心所列在有為法的最前面。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法身是什麼?根本智是什麼?《百法》最後一條,真如無為。真如無為就是我們此地講的不動智佛、根本智,「法身白淨無染」,這是法身菩薩所證的。無為法有六個,其他五個是相似無為,什麼人證的?阿羅漢,辟支佛,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他們證的是相似無為,不是真如無為。真如無為最後一個,法身菩薩!六道凡夫都在前面九十四個有為法裡面團團轉。有為法是生滅法,完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