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611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一一卷)  2006/8/1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1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發心行相」第三首看起,我們把三、四、五,這三首偈念一遍:

      【常欲利樂諸眾生。莊嚴國土供養佛。受持正法修諸智。證菩提故而發心。深心信解常清淨。恭敬尊重一切佛。於法及僧亦如是。至誠供養而發心。深信於佛及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及信無上大菩提。菩薩以是初發心。】

      這三首偈很明白的給我們說出來,『菩薩以是初發心』。這個初發心的意思通前通後,通前是十信位的初發心,通後是十住菩薩初發心,這個意思在前面已經說得很多了。我們先講偈頌,大意略略的介紹一下,然後我們再看清涼大師的開示,他的《疏鈔》註得很豐富,內容非常豐富。從經文我們就知道,發菩提心的標準。發菩提心才稱為菩薩,所以二乘人只稱阿羅漢,不稱菩薩,什麼原因?他沒有發菩提心。這就可以知道菩薩之尊貴,可貴之處。

      我們學習要從前面一首看起,這四首偈不能夠漏掉。前面第二首,「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饒自樂大名稱」,這五樁事情是決定要捨棄的,決定不能夠貪著。「五欲」,諸位知道就是今天我們講的物質生活,財色名食睡,都是世間人想盡一切方法,甚至不擇手段去追求,這我們不能不知道。「王位」在此地,我們把它看作各個階層的領導人。領導人要是菩薩就沒有問題,不是菩薩,免不了要造業,這個要知道。「富饒」是講財富,「自樂」是講自利,「大名稱」,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的,不僅是好名,也在那裡爭權奪利。王的眷屬,王的眷屬是大臣。這些我們從歷史上看,從眼前事實上去觀察,都是一般人想盡方法所追求的。追求的心要是不善,要是為自己,問題就嚴重;如果是為眾生,那是行菩薩道。

      早年,說這個話總是三、四十年前,趙恆惕老居士的兒子,我們也是很好的朋友,他大我五歲。那個時候在台灣,他在教育部當秘書,不是秘書長,是秘書,秘書處裡面的秘書。曾經有一個職位,好像是個局長的職位,他想爭取,來問我。他也是虔誠的佛教徒,來問我,可不可以爭取?我說:你爭取這個職位,你的目的何在?他說:在這個職位,可以多為國家、為人民服務。我說這個行,這沒有問題。如果說是你藉這個機會自己升官,當然你的地位高了,你收入也多了,你權也大了,你要是為名、為利、為權利,那你就完全錯了。他明白。他去爭取,以後沒有爭取到,來跟我說。我說很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爭取到了未必是好事,爭取不到未必是壞事,這個意思深。爭取到了,你要不是真正的負責盡職,為大眾服務的話,很容易造業;爭取不到,你就沒有這種造業的緣,未嘗不是好事。

      畢竟是個學佛的人,對於名利看得很淡,他退休之後移民美國,住在舊金山。我們大概也有,好像有五年沒有連繫。這個人是個讀書人,通情達理,他也是方東美先生的學生,我們常常在一起聚會。所以職位也是如此,古人避免。你看歷史,中國的歷史是一代一代的,二十五史。每部史書裡面,都有一篇「隱逸志」,隱逸傳記。就是這些人有道德、有學問,他不做官,不追求名利,甘心情願在山林水下過一種清閒、悠閒自在的生活,半耕半讀。中國歷代這種人很多,為什麼歷史上還給他立傳?我在最初讀歷史的時候,對於這部分就懷疑,為什麼?歷史上立傳的人,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立德、立功、立言,這是史學家給他立傳,留傳後世。這些人,確實是有德行、有學問、有能力,沒有出來為國家貢獻,沒有出來為人民服務,為什麼史書上給他作傳?總是好幾年才明白這個道理。

      這些人是社會安定的一股力量,他如果是沒有讀聖賢書,對於社會不滿,他能不能造反?他有能力,不幹。請他做官,他都不幹。多半是什麼?一半耕田,一半教書,聖賢事業,他是做事,我們不知道。他在農村裡面教小朋友,私塾裡面的老師,隱居,不出來做事,不出仕。像這五種,清涼大師給我們補充的十種,他沾都不沾。讀書、修道、教學,確實到以後我們明瞭,社會的長治久安他們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們一生做人的目標,確實就像經上所說的,「但為永滅眾生苦,利益世間而發心」。怎麼樣利益世間?就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教學,義務教學。這些隱逸的人在古時候,不但精通這些經論,儒釋道的經論,肯定精通醫學,天文地理他都精通,他研究這些東西。他幫人治病,好醫生,有醫德,救人。看病要不要錢?不要錢,一切隨意,是以救人為目的,不是以賺錢為目的。教書也是如此,沒有說教書老師要強迫收多少學費,沒有這個道理。學生稟賦很好,家庭很貧苦,老師把他找來,不但不收他的學費,還要補貼他的家用,來培養他。為國家培養人才,為社會培養人才,不為自己。這就是真正利益世間,以自己的德行教化,幫助眾生覺悟。覺悟就滅苦,離苦得樂,破迷開悟。他的行持,幫助人覺悟,做個很好的示範。

      昨天我們講到『常欲利樂諸眾生』,他有這個心。『莊嚴國土供養佛』,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持戒守法是莊嚴國土,你要不供養佛,莊嚴國土做不到,我們今天在湯池做的試驗就是這句話。供養佛,是我們以身教、以言教教化這一方的居民,現在的對象是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一起學。學什麼?學弟子規。《弟子規》是什麼?學孝親、尊師,弟子規裡面講的內容是七樁事,孝、悌,孝是對父母,悌是對尊長;謹,學謹慎;信,人有信用;愛眾,愛人如己,愛鄉土如家庭;親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你看這不就是社會祥和的基礎嗎?社會的安定祥和,就是莊嚴國土。所以這個地方風氣轉變了,人心向善,各個懂得禮節,懂得關懷別人。這是任何一個行業都可以做的,每個人都做到,這不是哪一個人做的。中心帶動,居住在這個小鎮的全民各個人都在做「莊嚴國土供養佛」。

      供養佛,佛就是大眾,就是一切眾生。供養佛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現在的話說,為人民服務。從內心裡頭發出,真誠心。用什麼的心態?底下就說,『受持正法修諸智』,「受」是接受,「持」是保持,「正法」是聖賢的教誨,祖宗的教誨。諸佛如來、祖宗教誨,你看他並不重視我們的技術能力,這方面是有,但不是主要的,主要是什麼?主要是孝悌忠信,是倫理、道德、因果、智慧,這是主要的。這個地方的正法,確實就是指的倫理、道德、因果。佛法裡面,正法是戒定慧三學,它後頭有「智」,這個正法是戒定。

      戒是什麼?規矩。人在這個世間,不能夠脫離社會獨立生存,一定跟大眾在一起,共同生活。怎樣共同過美好的生活,這品經裡面的教誨很多,確實每首偈、每句經文,都是我們學習最好的典範。我們今天從基礎學起,弟子規是戒律,感應篇是因果,十善業也是戒律,從這裡奠定基礎。這個合起來就是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從這裡扎根。持戒就能得定,定是清淨心。人生活有規律,沒有胡思亂想,語言造作也都有規矩。有規矩,心就定了,這一生當中,有自己生活的目標,有自己努力的方向,你說多快樂!中國古時候讀書人的方向、目標是希聖希賢,讀書志在聖賢,他不是在升官發財,不是在名聞利養;固然歷代也有把這個做為讀書的目的,那不是多數。

      但是現在我們看這個時代,讀書志在聖賢,大概一個都找不到。讀書為什麼?全是為名聞利養,方向、目標錯了,所以社會動亂,天災人禍。縱然科學技術發達,帶給我們很多物質文明的方便,你有沒有想到你付出什麼代價?但是,如果說我們享受這些先進的物質文明,無需要付出負面的代價,行不行?行!要怎樣做法?那要把倫理、道德、因果、智慧放在科技文明的前面,那才叫真正的幸福美滿。只要科學,其他都不要,那是悲慘世界。這個事情決定不能夠疏忽,我們這一生,真是得人身,聞佛法,親近聖賢教誨,不容易!這種機緣就像開經偈上所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遇到了。遇到有沒有接受?接受,有沒有能保持?這是大問題。

      都想接受,而沒有接受,這什麼原因?煩惱習氣太重,敵不過煩惱。內有貪瞋痴慢,外面有強烈的五欲六塵的誘惑,你能不動心嗎?到什麼人可以不動心?快要死的人,如果他覺悟了,可以。在一般社會上,到什麼時候?七十歲以後。這社會上什麼工作都不要你,你年歲太老,哪個行業都沒有了。這個時候你要是真正遇到佛法,很管用。為什麼?你不得不放下,你在這個社會上找不到工作,老人,誰要你?哪個行業都不要你了。也許可能死心塌地好好學佛。所以我在大概總也有三十年前,八0年代的時候,我第一次到美國是一九八二年,好像是在八三年、或是八四年。我在舊金山講經,講一個多星期,甘老居士他們安排的。

      講經的地點是在個老人公寓,三藩市的一家老人公寓,老人公寓裡面住了四百多個人。這個公寓是私人辦的,是猶太人,很聰明。他附設一個幼稚園,所以這些老人他們的孫子,第三代,兒子媳婦都工作,工作的時候就把小朋友送到幼稚園來念書。下課之後,他們就會到上面去,樓上,敲敲他爺爺奶奶的房間,跟爺爺奶奶玩玩。到上課時候他們就上課去,下樓去。我看了,好!老人每天都能跟家裡的兒孫見一次面,時間雖然不長,很安慰,很不容易。我在那裡講了七天經,我就從那裡想到彌陀村。我說這個老人公寓,如果統統都是學佛的人,那多麼美好!而且這些人都退休了,心都定下來,什麼妄念都沒有;有妄念也沒用,真的把心安下來念佛。在那個時候就想到,在這個時代,二十一世紀,給年輕人介紹佛法,讓他認識。真正修行一定是退休之後,他心才定得下來;沒有退休,他心定不下來。彌陀村的想法,起源就是老人公寓裡面講幾天經,想到這樁事情。雖然想到,可是一直到今天都沒有辦法兌現,可見得緣不容易,緣很難。

      正像「萬姓先祖紀念堂」,這個念頭很早,最早我的想法是百姓宗祠。文化大革命當中,中國民間的祠堂破壞了,我知道,我很清楚。我們中國文化承傳,三個硬體的設施靠這個,幾千年來就靠這三個設施。第一個就是祠堂,祠堂的功用是什麼?教孝悌。你看《弟子規》上第一句,「首孝弟」,這個要是沒有,根都拔掉了。人要是變成不知道尊敬父母,不知道孝順父母,不知道尊敬長輩,天下哪有不亂的道理!我想了兩個星期,如何補救?我寫了一篇文章,在報紙雜誌上也發表過,百姓宗祠。希望將來每個縣市有一個百姓宗祠,這樣子更好。有破壞,有建立,有新的,一定比舊的還好。舊的是每個家庭的家族祠堂,新的,我們建一個總祠堂,大家都在一起,我們的民族就團結了,比每一家各個家庭祠堂意義更好。有地方首長主祭,春秋祭祖,每個縣市推一個代表陪祭,提倡孝悌,這是教育。

      第二個是孔廟,孔廟教倫理道德。第三個是城隍廟,城隍廟教因果,因果教育。這三個硬體設施在中國二、三千年,起了很大的作用,不能疏忽,不能說它是迷信,不能說它是愚民政策。現在把它廢掉,統統不要了,不愚民、不迷信?前幾年,陳老居士來看我,陳朗,在香港也很有名,四川人。我們見過很多次面,在一起吃飯,他就講,告訴我,他回到四川老家去看。他說從前大家都拜神,社會犯罪率很低,現在大家不要神,犯罪率上升了幾十倍。前年我請江逸子居士畫「地獄變相圖」,去年完工,我們把它付印,在全世界流通。我送了一張給傅鐵山大主教,他看了非常歡喜。我跟他說,我說一個城隍廟,在從前,對於治安上來說,至少抵得一萬名警察。他把桌子一拍,「不止!十萬名。」十萬名警察沒有辦法把這個縣市的治安做好,一個城隍廟能發生那麼大的效果。他講的是迷信嗎?不是。現在外國人相信,外國人相信有輪迴,外國人相信有因果報應,相信的人愈來愈多。

      我們希望化解衝突,希望社會安定,希望世界和諧,而把這些寶貴的方法統統廢棄掉,不要了,那你的安定和諧是一個理想,沒有辦法實現的。這個世界亂,往下去還是要加倍的動亂,到最後的結果則是世界末日,整個人類在這個世界上毀滅,是人為的,你說這個多可怕!

      我們今天明白了,「受持正法修諸智」重要,你要把握著這一點。肯定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所學習的沒有古人的多,古人世世代代倫理、道德、因果、智慧經驗的累積,幾千年歷史的教訓,我們如果捨棄它,自己怎麼學也學不到他們的程度。聰明人,為什麼不繼承這個傳統,再向前推進,這就對了,所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是正確的。不要藍,要搞一個能夠勝於藍的,這個做不到。學習,終極的目標是開智慧,這個智就是佛門講的開悟,大徹大悟。悟,從什麼地方開的?悟從定開的。你心不清淨,心定不下來,現在的人心浮氣躁,妄念紛飛,他哪有智?他有的是什麼?聰明,聰明不是智慧,佛法對於這個辨別得很清楚,世智辯聰。不但是我們人間不是出於禪定的智慧,都是世智辯聰,即使佛經上講到天道,色界天人有四種禪定,無色界天人又有四種,四禪八定,甚深禪定,他有沒有智慧?沒有,他只有定,沒有開慧。定能伏煩惱,不能轉煩惱,這個要懂。慧開了,轉煩惱為菩提,那個妙極了!

      所以煩惱你也不能厭棄它,一定要把煩惱斷掉,那是錯誤的。煩惱斷掉之後,菩提也沒有了,煩惱跟菩提是一體。覺悟了就叫菩提,迷了就叫煩惱,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生死跟涅槃也是一樁事情,覺悟了,生死就是涅槃,迷了的時候,涅槃就是生死。涅槃、生死不二,煩惱、菩提是一。所以,佛教導我們覺悟要緊,佛教學的宗旨就是破迷開悟,幫助一切眾生從迷惑轉過頭來,覺悟,佛的教學目標就完成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畢業了。所以到阿羅漢,出了六道輪迴,才叫正覺。那是什麼?那是智慧,不是大智慧,小智慧。而六道裡面沒有,色界天人、無色界天人都沒有智慧。佛法在這上面說得很嚴格,標準是絲毫都不肯放鬆。

      所以告訴我們,初學是以斷煩惱為第一樁大事。煩惱怎麼斷?持戒、守規矩,都是方法,那不是目的,持戒是方法。得定、得清淨心呢?得清淨心還不是目的,還是方法;慧開了,這是目的。所以你才曉得,持戒是手段之手段。因為開慧一定要禪定,禪定是開智慧的手段,持戒是得到禪定的手段。經典上佛告訴我們,十方三世佛沒有一個不是這樣修成的,我們能夠離開這個方法,搞一個新的辦法來修成嗎?新的辦法能真叫我們得清淨心嗎?能叫我們裡面不生煩惱,外面不受誘惑,你能做得到嗎?要好好想想,如果做不到,徹底失敗。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我們怎樣去「受」,接受?現在「受」是非常困難。困難在哪個地方?我們真的是完全不懂事。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多次的講到,受在誠敬裡,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在誠敬。不誠不敬,佛來天天教你,你還是沒有受,你所聽的是皮毛、常識,不痛不癢。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是從小就沒有培養過真誠恭敬的心態,沒人教,所以不曉得什麼叫誠,什麼叫敬?現在雖然是接觸聖教,還是不懂。什麼是誠敬?在佛法裡面講,「一心」。你看很多懺儀、儀規裡頭,一心頂禮,念佛裡提倡的「一心稱念」,我們沒做到一心。頂禮、稱念裡面都有妄念,有妄念就不誠,有妄念就不敬。真誠恭敬裡頭,沒有妄念。

      李老師當年教我,我那個時候學佛好像有四、五年了。正式的跟章嘉大師學了三年,章嘉大師圓寂之後,過一年,我才認識李老師,所以跟李老師之前有四年。我拜老師,老師給我的三個條件,其中有一條,「你過去所學的,跟章嘉大師學的,跟方東美先生學的,我一概不承認,你到我這裡來,一切從頭學起。」這什麼意思?他對於方先生跟章嘉大師都非常尊敬,這是我們知道的。為什麼我在那裡學的,他一概不承認?如果要承認,我的誠敬就要打折扣了。為什麼?李老師講的,我會想想章嘉大師怎麼說,方老師怎麼說的,會做個比較。甚至於還能提出問題來跟老師辯論,這肯定的。他不承認,沒話說了,沒有話說,就沒有意見。等於說你是一張白紙,開頭跟著李老師,一切聽他的,從頭學起,這麼個道理。

      師資之道確實是如此。還好我前面兩個老師,一個學哲學,一個佛學,如果說多接觸幾個老師,李老師就不會收了。點點頭,好!歡迎你來聽經。為什麼?你已經亂掉了。像一張紙,已經被人家塗得亂七八糟,不能教。今天你到哪裡去找一張白紙,找一個什麼意見都沒有的,百分之百聽話的,找不到,難!所以「受持」這兩個字很不容易。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前面我們講到受持非常不容易,這是我們的關鍵。能真正肯接受,能保持,保持就是修行,沒有一個不成就。成就的大小,受持的心、誠敬的程度不一樣,就是印祖所說的,十分誠敬,受持的力量就達到十分,二分誠敬,那只有二分。二分、一分都很了不起,換句話說,都能有成就,怕的是完全沒有受持。最可怕的是沒有受持,以為自己受持,這就不能回頭。發覺到自己並沒有真正受持,他會回頭,他會懺悔,他會回頭。最怕的就是他自己不曉得自己的過失,這就非常困難。

      你看第三首後面這句,最後這一句,『證菩提故而發心』,你看這個目標多麼明顯!「證菩提」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為這個來發心學習,不是為別的。再看第四首:

      【深心信解常清淨。恭敬尊重一切佛。於法及僧亦如是。至誠供養而發心。】

      這都是我們要學的,都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什麼是「深心」?古大德總的給我們說明,深心是好善好德。我跟諸位講得很具體,什麼是善?什麼是德?我採用《無量壽經》經題上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心、平等心、覺悟的心,這是善、是德;清淨、平等是善,覺是德。要用深心,清淨平等覺的心,去信、去解;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的心不清淨、不平等、不覺悟,信解都沒有。這個標準是法身菩薩的標準,因為再上去一步,這是十信位的菩薩,再上去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圓教初住菩薩,叫發心住。

      後面還有一品經,叫「發心功德品」,那是講初住菩薩真正發菩提心的真實功德。這個地方是在預備期間、學習期間,還沒有達到,差別在此地。那你就曉得,清淨平等覺是多麼重要。清淨平等覺在哪裡學?在日常生活當中學。怎麼樣學清淨?放得下就清淨,放不下,清淨就得不到。放下什麼?放下染污。財色名食睡增長我們的貪瞋痴慢疑,它生煩惱,不生智慧。它所顯現的是心浮氣躁,不是心平氣和,不是。你說這些東西要不要放下?佛菩薩、阿羅漢、祖師大德們,他們的心為什麼能清淨?他一塵不染,他什麼都不要,你送給他,供養他,轉手就送別人。

      我在台中,李老師給我做出榜樣。他在那裡教化眾生的功德也很大,學生很多,學生裡面,有地位的、有財富的不少。看到老師的衣服穿了幾十年,都破舊了,做幾件新的衣服供養他。內衣,供養的人很多,老師收到供養,人走了之後就分給大家,我還分到二、三套,都是很好的料子。到老師往生之後,我們才發現老師裡面的內衣都是自己補補,破了再補,補了又補。內衣、內褲跟襪子沒有一雙是完整,是好好的,統統是補過的,他不叫別人補,他自己補。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我這一生,在晚年的時候,供養的衣服也很多,一輩子穿不完。我也很想學李老師布施,但是這個衣服是出家人穿的,給在家人很不合適。要能捨,不能不捨。

      澳洲準備辦學院,大家都有興趣。因為現在看到中國傳統文化學習的人愈來愈少,也沒有理想修學的環境。澳洲,讀書是很理想的一個地方,安靜!住在山裡面,聽不到聲音,只聽到鳥聲。他們問我,辦什麼樣性質的學校?我想辦個漢學堂,我們淨宗學院,淨宗學院的三學堂。三學堂,這三學是什麼?不是戒定慧三學,是儒釋道三學,佛學堂、道學堂、儒學堂。我們招收學生,真正志同道合,對於傳統三家的學術有興趣,願意一生獻出自己一生來深入、來研究,將來可以教學,先培養老師。我是每家十個人,希望有十個儒,十個道,十個佛,我們這個學堂三十個人。三家的典籍參考書,可以說我們都相當完備,好事情!我年歲大了,也教不動了。過去留的這些光碟,可以給同學們做參考。希望我們中國傳統的聖賢教誨能夠再復興起來,能夠在這個世界上發揚光大。不但救國家,真正可以救世界。

      儒釋道三家教學的目的,都是教人做好人,都是教人覺悟。所以這個地方我們看到『深心信解』,我們感觸很深。要清淨平等覺的心去信,這是深心的信;清淨平等覺的心態去解,那是勝解。當然清淨心常存,諸位要知道,清淨裡面有真誠,清淨裡面有平等、有覺悟、有智慧、有慈悲,菩提心都在裡頭,這個我跟諸位說得很多。我講的是五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一即是五,五即是一,任何一句裡面決定圓圓滿滿包含其他的四句。《華嚴》所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表現在事相上,菩提心表現在事上,『恭敬尊重一切佛』。這個一切佛,廣義的說,即一切眾生,狹義的說,是一切覺者。「佛」是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中國的意思就是覺悟的人。狹義的講,就是尊重一切覺悟的人。那你就曉得,包含所有宗教,所有宗教創教的人都是覺悟的人。佛這個字在中國翻成聖人,菩薩是賢人,聖賢。在印度稱佛、稱菩薩,中國稱聖、稱賢,意思相當。所以這「一切」兩個字用得好,你可以在這裡頭看到清淨、平等,用我們一般的講法,包括所有宗教,包括所有的學派,哲學、文學乃至科學技術。所有一切聰明覺悟的人,真誠的恭敬、尊重;那個深心是一直貫下來的,深心的恭敬,深心的尊重。這表現在外面。

      『法』,法是經典,廣義的講,典籍,所有宗教的典籍,所有學術的這些資料,都是法。『僧』是學生,專心在學習的這些人。『亦如是』,也是這樣的恭敬、尊重。恭敬、尊重不但是形式,而且有非常具體的表現,具體的表現就是底下這一句『至誠供養而發心』。供養就是布施,用至誠恭敬心布施,稱為供養。供養裡面,有財供養、有法供養、有無畏供養。無畏供養是什麼?是照顧他的安全,特別是正在求學的這些學生,使他生活能夠安定,學習不受外面干擾,他能專心。這是財、法、無畏的供養,盡心盡力。末後一首,特別是對佛教。

      【深信於佛及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

      『深信於佛及佛法』,對佛沒有懷疑。對佛所說的一切法,佛法就是經典,包括歷代祖師大德的註疏,現在都收在《大藏經》裡面,對這個沒有疑惑,完全能接受。『深信』就是前面講的「深心信解」。『亦信佛子所行道』,佛弟子他能夠依教修行,我們對他沒有懷疑。如果他是假的?前面我們讀過扇提羅,他是假的,他有因果。你要是至誠恭敬供養護持,你得福,他假的沒有關係。前面我們講的五扇提羅,那是欺騙信徒,欺騙眾生。外面裝起來的樣子像是個修道的人,裡面邪知邪見,貪瞋痴慢。在此地是為我們示現,讓我們真正修福的人,不要在這裡灰心;灰心之後,你修福沒地方修。這個也懷疑,那個也懷疑,到最後吃虧的是誰?是自己。什麼都不懷疑,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你只相信這個。

      他今天造罪業,我們供養他,我們得福,他將來要墮地獄,要墮三途。我們跟他結了緣,我將來成佛的時候,也許我還能度他,跟他有緣。如果我們起了分別,起了執著,過失在自己,不在對方。所以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的好!處事待人接物基本的態度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重要,這是佛法。「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就是說明,就像善財,善財為什麼一生成佛?不需要什麼三大阿僧祇劫,不需要來生,一生就成功。祕訣是什麼?祕訣就是別人沒有過失,自己有過失,承認自己有過失,別人沒有過失。別人造作一切不善,他是菩薩,他故意這樣做,他來教我。我是凡夫,他是聖人,他故意這樣表演來給我看,讓我反省,讓我懺悔,讓我改過。我看到他的過失,想想我有沒有?都是來教我的。這是究竟圓滿的善學,他會學,他學成功了。

      我們今天的麻煩是什麼?只看別人過失,不知道自己有過失。所以自己窮年累月,學了幾十年,一無所成。問你,過失都是別人,別人都不對,這就是自己的大錯。你要是遇到佛菩薩,佛菩薩給你說,人沒有過失,六道眾生都沒有過失。他墮地獄道是為什麼?他做錯了事情,到地獄道懺悔,那是他的學處。阿羅漢執著沒有了,你要曉得執著沒有了,平等心就現前;執著是第七末那識,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分別沒有了,分別是第六意識,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那想想我們,我們有嚴重的分別執著,是道道地地的六道凡夫,自己不知道,自己都認為自己很不錯。如果你認真詳細去反省,你去學學袁了凡,學學俞淨意,你才知道自己一身過失。俞淨意是遇到灶神,灶神告訴他你一身的罪業,從起心動念,無善可取。他的善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原來自己都以為是真的,被灶神這一說穿,自己一反省,真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全是虛偽,全是欺騙,騙自己,騙眾生,還要騙神明,罪大惡極。

      他造的那個果報很悽慘,灶神告訴他,你的果報不只這些,你還有大災難在後頭,後面是墮地獄。這一棒把他打醒了,他天天想自己的過失,愈想愈多。我們為什麼沒有過失?沒有去反省,總覺得自己是對的。等到惡報現前的時候後悔莫及,那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來不及了。遇到這樣甚深微妙法,諸位要知道「開經偈」是武則天為《華嚴經》提的。《華嚴經》翻譯出來,送到她面前,她看了很歡喜,在經本上題了四句話,「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真實義就是明心見性。如來是自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德相,那就是如來真實義,不從外來。

      我們今天看到人過失太多,所以對人的信心沒有了,不相信。不相信,你所有一切功德也都泡湯了,收不成。你想想我們前面讀過的,五扇提羅的故事,提韋供養他沒有白供養,命終生欲界第五天,那個福報多大!生化樂天。沒有別的,真誠供養,沒有懷疑。你欺騙我,我沒放在心上,我只知道真誠的供養,你就會得真實的福報。他如果真的是個好修行人,提韋的供養福報還要向上提升,不只在化樂天。被一群惡比丘欺騙,她都能得那麼大的福報,天福享完之後到人間還做皇后,還有餘福,做皇后。替皇后抬轎子的那五個人,這五個人在中國來講就是太監,侍候娘娘的。這五個人是什麼?這五個人就是以前那個五比丘,就是那惡比丘。他們接受她的供養,這一生要還債,做抬轎子的,這是佛說出來的。

      這個故事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我們不要有任何懷疑,對惡人也恭敬,這就對了。善財童子的修學就是他能轉境界,《楞嚴經》上所講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心目當中看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是善的。我們今天如果把所有一切惡人都看作善人,真正是善人,你要知道,他會回頭;我們心中總懷疑他不善,他不會回頭。你相不相信?如果你懂得日本江本勝博士水實驗的道理,你就會相信。我們真誠、善心的磁波發射到他那邊,他有感應。感應不顯著,不顯著是他惡習氣太深,不是一次,好的感應馬上就反射過來,不會,慢慢來。一次一次的衝擊他,時間久了,三年、五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起作用。所以你要有耐心,沒有耐心不能成功。還有嚴重的,到什麼時候?到他臨終的時候才回頭,也不錯。

      阿闍世王就是做這個表演,臨終的時候才後悔,才求佛度他。佛給他說法,念佛往生淨土,真正懺悔。他造的是五逆十惡,阿鼻地獄,那口氣沒斷,還行,還有救。真正懺悔,佛叫他念佛求生淨土,他的父親、母親都是念佛求生淨土。我們沒想到,他上品中生,在我們一般以為那一定是下品下生,沒有想到是上品中生。知道懺悔的力量不可思議,真誠心懺悔,我們不能不知道。知道了,要做到,要趕快去做,不要耽誤。

      【及信無上大菩提。菩薩以是初發心。】

      世尊給我們講人有本性,本性就是法性,法性就是大菩提,整個宇宙,一切萬物,都從它而生。大菩提才是真正的自己,禪宗裡面所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說這個多重要!此地講的『無上大菩提』,在梵文裡面講的無上正等正覺,梵文音譯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法修學終極的目標就這一句。所以這一句不翻,翻它的音,為什麼不翻?尊重不翻。這個意思我們確實能翻得出來,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自己,本來有的。菩提是覺,阿羅漢就證到菩提,捨去了執著,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菩提就現前。心平等,沒有高下,平等心現前。再進一步,就是菩薩,菩薩把分別捨掉,於一切法沒有分別,沒有分別,心得清淨。再往上去,佛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菩薩所得的叫正等正覺,「等」是等於佛,等於佛還不是佛。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等於佛,因為你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所以說你是等於佛。確實你的智慧、德能、神通、道力,跟究竟圓滿的佛真的是差不多;我們六道凡夫,包括天人,色界天、無色界天,決定看不出來,沒兩樣,真的完全是一樣。只有諸佛如來,他們知道還是有高下,我們已經看不出他高下。

      無明習氣斷了,加個「無上」,《華嚴經》裡面講的妙覺位。我們今天要信的,這是什麼?這是我們自己。我這一生搞明白了,搞清楚了,我們唯一的目標就是追求這個。要追求,要相信,我這一生能不能得到?能得到。憑什麼?放下。放下執著,你就證阿羅漢;放下分別,你就證菩薩;放下妄想,你就成佛,只要你肯放下。善財童子一生成就,沒有別的,放下!經教只要一放下,字字句句自然就通了,哪有障礙!佛講經說法,是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你要見了性,你的性跟釋迦牟尼佛的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釋迦自性流露,就是自己自性流露,怎麼會有障礙?怎麼會不懂?這就是所謂一通一切通,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通一切法門通。關鍵、樞紐就在放下。你放不下,放不下的都是煩惱,放不下的全是習氣。習氣煩惱障礙了你的自性,你的自性並沒有丟掉,沒有失去。很可惜的,就是你自己有障礙,你不知道這是障礙,所以你不肯放下。

      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出現在這個世間,苦口婆心,以種種示現來勸導、來教化。什麼人是當機者?深心信解的是當機者,他能接受,他能保持,跟善財童子一樣,一生成就。真的能捨,真的肯捨!我們今天為什麼做不到?雖信,不深,還有好多疑惑。你看對人疑惑,對法疑惑,對佛菩薩疑惑,對自己更是沒有信心。怎麼能成就?這個地方要多想想。能不能想得通?想不通。為什麼想不通?沒放下,關鍵還是個放下。放下一分,你就想通一分;放下兩分,你就想通兩分,這是章嘉大師教我的。我們叫「想通」,章嘉大師告訴我,不是用想通,是看破;你放下一分就看破一分,放下兩分就看破兩分。看破是智慧,放下是修行的功夫,真實功夫。沒有別的,菩薩修行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天天放下,年年放下,世世放下。

      由此可知,放下很難,所以要三大阿僧祇劫,要這麼長的時間慢慢放。到你放下的時候,你會生歡喜心。為什麼?真的,煩惱輕,煩惱放下了,智慧長。愈來愈歡喜放下,那個進步是幾何級數,不是普通的進步。普通的進步是加法,慢慢往上加,它那是乘法,倍倍相乘,所以幾十年時間他就圓滿了。為什麼不幹?果然放下了,求生淨土你有把握、有信心,一點都不難。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放不下。我們讀經,這些地方真正值得我們去反省,去思惟。我們年齡不小了,應該怎麼幫助自己?入佛境界,入菩薩境界,恢復自己的佛心、菩薩心。這是自己本有的,佛家的教學沒有別的,就是把自己的真心找回來,自己的菩薩道找回來。

      菩薩道就是此地講的,「莊嚴國土供養佛」,「至誠供養而發心」,這是菩薩道。貢獻自己一切的心力,幫助世界一切苦難眾生。自己真的回頭就是做個樣子給他看,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一切的做法都是給社會大眾做最好的榜樣。每個時代不相同,你看看現在這個時代,眾生哪種煩惱最重,哪樣東西執著最嚴重,你就先在這裡放下,做樣子給他看。他把錢財看得很重,我們錢財布施;他把榮譽看得很重,我們做出卑賤、謙虛。做給他看,這就是教他、勸他,時間久了,慢慢他覺悟了。你看到社會種種毛病,反其道而行之,就是教化眾生,就是幫他覺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這是這段經的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