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334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三四卷)  2000/7/2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334

      請掀開經本,緊那羅王長行第九句看起:

      【動地力緊那羅王,得恆起一切利益眾生事解脫門。】

      在大乘佛法裡面,讓我們深深體會到,「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任何一位菩薩所修的法門,必定包括所有菩薩的法門,絕對不是說他只學一種,這是我們必須要體會得的。在一種裡面見一切,一切裡面見一,我們智慧才能夠開。菩薩在此地為我們示現『恆起』,「恆」是恆常,永遠沒有間斷;「起」就是生心,起念頭,他生什麼心、起什麼念頭?『一切利益眾生事』。這個地方我們要細細去體會,沒有說利益自己,而實際上眾生跟自己是一不是二,利益一切眾生才是真正利益自己。如果只顧到自己這一身,沒有想到別人,這真正是害了自己、誤了自己,自己感受的是三途六道的苦報,你永遠不能得樂。哪些人得樂?佛菩薩得樂。佛菩薩何以得樂?佛菩薩起心動念利益一切眾生,佛菩薩知道自他不二,所以萬法一如,萬法一體,佛菩薩知道。我們迷了,迷的什麼?就是迷這樁事情,不知道萬法一如,不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整個大乘佛法裡面,世尊苦口婆心,千言萬語,無非就是把這個事實真相為我們說出,我們要從這個地方深深去體會。

      「一切利益眾生事」裡面,這個範圍就包括太多了,真的是無量無邊,我們要怎樣學習?無量無邊利益眾生的事,就是四弘誓願第三句所說的,「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今天在無量無邊法門裡面,我們學哪個法門?這個地方一定要懂得,世尊為我們指示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是契理契機。什麼叫契機?看眼前社會大眾迫切的需要是什麼,你就從這裡下手,就對了。如果你所修學的,是現在社會大眾不需要的,那你叫白修;縱然契理,不契機。佛菩薩說法,決定是理機雙契。我們看看現在社會有許多大眾,無論是搞科技、搞軍事、搞經濟,種種利益社會大眾,契機不契理。契機,大眾很歡迎、歡喜;不契理,苦難不能解決。所以一定要懂得理跟機要雙契,這就是真實智慧,這才是高度藝術。

      我們看看現在這個社會迫切需要的是什麼?是聖賢的教誨。今天科技發達、經濟發達,在物質生活確確實實是進步了很多,道德淪喪,社會動亂不安。怎樣來挽救?聖賢人的教育。聖教違不違背現代科學?決定不違背。怎麼知道不違背?儒家講「日新又新」,佛法講「勇猛精進」,那就不違背,它天天在求進步,天天在向上提升,它不落伍。古聖先賢教學的內容無所不包,民國初年歐陽竟無所說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學」,佛法裡頭有宗教,也有哲學,像一所完整的大學一樣,什麼科系都有,這裡頭有哲學系、有宗教系;但是你不能說它是宗教,你說它是宗教,把一個大學說成一個科系,這是錯誤的;你也不能說它是哲學,不能把一個大學變成一個學系;它是一個究竟圓滿智慧的教學。佛如是,儒也如是,綜觀世界其他各個宗教無不如是。聖賢教育內容非常非常豐富,我們迫切需要的應當選哪一個科目、選哪一個學系?這要智慧去選擇。

      隋唐時代,大家都知道是中國佛教的黃金時代,中國大小乘十個宗派都在那個時候建立,高僧大德太多太多了。他們立宗分派,就像一個大學裡面分成許多院系、開許多科目,同時教化一切眾生。今天我們跟那個時候做一個比較,那個時候的社會是承平的社會,真的是天下太平,人民安樂,歷史上所謂是「大治之世」;我們今天社會是一個大亂之世,人心沒有歸依,無論富貴貧賤彼此都深深感到身心不安,人心惶惶,我們處在這個時代。在佛法科系裡頭我們究竟要選擇哪一門?實在講這是大智慧,我們沒有能力。世尊為我們指示,世尊確實是了不起,他有神通,他在三千年前知道三千年後現代的社會現象,所以他給我們指示了一個原則:正法時期,就是他老人家滅度之後第一個一千年,戒律成就;像法時期是第二個一千年,禪定成就;從第三個一千年以後,一直到法滅,這是有一萬年,末法時期,他為我們指示淨土成就;佛這個話是在《大集經》裡面講的。所以我們末法時期,自己修學選擇淨土,這是稟承世尊的遺教,這個沒錯。

      末法一萬年,今天我們遇到大亂之世,這怎麼辦?實在講,這是感得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在我們中國示現,諸位同修都知道,印光法師是大勢至菩薩再來,他為我們這個時代選擇一個法門,什麼法門?因果的教育。大師在世一生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我們細細去想想,他這個選擇非常有道理,除了這個方法之外,你們想想還有什麼方法能挽救世道人心?實在想不出。清朝末年,定海知縣,滿清時代不稱縣長,稱知縣,那個時候印光大師住在普陀山,距離定海很近,定海知縣仰慕大師的道德學問,請他老人家到定海去弘法。他一生有語言的障礙,這種種都是示現,他是陝西人,陝西的鄉音很重,南方一般人聽不懂,他派他的學生到定海去講《感應篇》、去講《了凡四訓》、講《文昌帝君陰騭文》,這是他指導的。他知道這個教學是「一切利益眾生事」,真實的利益。

      佛經的利益,無比的殊勝,第一殊勝,但是現前眾生不能接受,現前的眾生決定不可能把自私自利放下,於是大師講因果報應,滿足你的自私自利,你所希求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有求必應,求財富得財富,求功名得功名,求富貴得富貴,求長壽得長壽,求什麼沒有一樣求不到的,問題你要懂得求的道理,你要懂得求的方法。因果教育裡頭就講這些東西,這是現在人講的「很現實」,每一個人都重視現實的利益,這種教學可以滿足你現實的利益。滿足現實利益裡面,又幫助你開智慧,也是在誘導,把你的胃口往上提升。人間利益得到了,告訴你天上利益比這個更大,「還有天上的利益」;天上的利益大,佛的利益第一大,天根本不能比,一層一層把你的胃口向上吊,這是教學的藝術,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我們要蒐集這一些資料,哪些資料?因果報應這些記錄,特別珍貴是現代的。古書裡面記載的,一般人還不太能相信,古書裡頭是傳說,未必是真的。現在現前電視、廣播、新聞、雜誌裡面刊登出來的,現前所發生的,確有其人、確有其事,你不能不相信,它擺在面前,大科學家也承認、也肯定。現在這個世間確實有不少人在這裡研究,研究輪迴、研究前生,來世他們是沒有辦法,研究人的前生,在西方國家不少人在做這個工作,用許許多多科學的方法,證明人確確實實有前生。有前生,我們就當然能推想到決定有來世。

      我過去在美國,這些雜誌報章裡頭蒐集了有十幾篇,翻譯成中文,我們想把它印成一個小冊子,有同修發心,印的量超乎我意料之外,我本來想印一萬本就可以了,他要印十萬本,我說太好了,太難得了,這是西方他們所蒐集的這一些輪迴的證據。現在西方書店裡面,這一類的書籍也不少,我們要多蒐集,把這一些事實多跟別人說說。然後我們再細心觀察,我們自己周邊的一切人事也能發現,六道輪迴、因緣果報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種善因得善果,造惡業必有惡報,我們能夠接受這個教育,這是聖賢真實教誨裡面的一個科目,我們能接受對於自己受用就太大了,起心動念不敢起一個惡念。念念都是善念,那成就我們這一生的善行、善心,善人的果報決定是往上提升,這一生當中你會過得很幸福、很美滿。

      幸福美滿不一定說是,你在社會上有地位,你有好多財富,不見得,那個不是幸福的內涵。真正的幸福,與物質生活不相關,你活得很自在、活得很快樂;縱然貧賤,他自己覺得活得非常有意義。功夫要是真正得力,可以知道過去,可以知道未來,這是我們一般人講的神通。這個能力大小與你的功夫淺深恰好成正比例,功夫愈深你知道的範圍愈廣,為什麼?因果教育你真的參透、明白了,你就知止,儒家講的,知道自己這一生,我應該止於什麼處所。這個「知止」,儒家講的「知止」,也就是立志,佛法講的「發願」跟知止的意義非常接近,知止而後有定,心不會再散亂。

      像我們修淨土的人,你功夫為什麼不得力?你為什麼不能成就?你不知止,這儒家說的,佛法說你沒有發願。你說「我已經發願求生西方淨土了」,看到一個賺錢的機會還拼命去爭,那是假的不是真的。如果真的止於西方世界,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你統統都不會沾染,你還會動心,可見得你不是真的發願。世出世間法真正做學問、做功夫,從這一個字做起。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一個很好的榜樣,他一生的表現就是知止、知足,知足常樂,這個「常樂」就是真正的幸福美滿,他一生生活過得幸福美滿,他的心裡頭無憂無慮、無牽無掛,你說多自在!心清淨則身清淨,身體健康,遠離病苦。身心健康,每天吃飽了飯,以教化眾生為樂事,一生樂此不疲,他快樂,他的樂世間哪一個人都比不上他。我們看他的生活貧苦,我們眼睛看錯了,我們連個苦樂都不懂,我們是把苦當作樂,人家是真正在那裡享樂,這就是境界不相同,功夫不一樣。

      他的心是定的,我們的心是亂的。我們不知止,心是亂的;他知止,心是定的,他一生當中有一個方向、有一個目標,你說多快樂!我們今天是什麼狀況?像在大海裡頭,我們不知道方向,沒有目標,在海裡頭流浪,到處漂流,到底到哪裡不曉得。他清楚,他有一個目標、一個方向,所以「知止而後有定」。儒家說:「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得是什麼?是你的願望實現了。這是一定的過程、一定的順序,不能顛倒的,所謂是「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儒、佛的道是通的,這個綱領講得非常好。

      如何幫助現前眾生?關心他們、教導他們、成就他們一切利益的事業。今天社會上許許多多人都在做,做得也相當有成績,但不能夠叫社會安定,不能夠叫自他得真實的利樂,是剛才講的只契機不契理。理是什麼?大公無私是理。今天所有一切利生事業,他自己緊緊的執著他的權利不肯放,苦從這兒來的。你寫一本書,後面還要「版權所有」,他那個苦就是「版權所有」帶來的,他不知道。發明一樣東西,也緊緊執著他的產權不肯放棄,苦難從這裡來的。真正覺悟,明理了,我們所有一切的貢獻都是供養一切眾生,不附帶任何條件。所以我們看看古時候的經書刻本,木刻的本子,後面都寫「歡迎翻印,功德無量」,現在到書店找不到這個字樣,你們去看看哪一本書後頭寫「歡迎翻印,功德無量」?沒有了,都是「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所以今天發明的人雖然很多,不肯放棄他的權利,這是一切苦難,不但是自己的苦難,社會的苦難、眾生的苦難,根本原因在這個地方。道理在哪裡?不懂得因果報應的道理。如果懂得,佛講得好,愈施愈多,不可以據為己有。

      財富,愈布施愈多。中國古時候,現在我不知道,很多年沒有回去看看,古時候中國人供財神供范蠡,這很有道理。范蠡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人,越王勾踐的大夫,勾踐不容易,國家被人滅了,還能夠復興起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范蠡跟文種有極大的貢獻。國家復興了,滅了吳之後,他離開了政壇,隱名埋姓,去經商,做生意去了。這個人明理,在佛法裡面講「理機雙契」,所以一生得大自在。從小生意做起,沒有幾年發大財了;發了大財,他並沒有擴充他的事業,他把他的財富完全拿去布施,救濟一些窮苦的人,自己再從小生意做起,做個兩、三年又發了。三聚三散,他懂得用財。中國人稱財叫「通貨」,通是要流通,像水一樣要讓它流,你把它儲存下來,把流截斷,它就不流了,不流變成死水;換句話說,你所得到是有限的,你要讓它流通,你所得到的是無限的,現在幾個人懂這個道理?

      佛菩薩懂得,所以佛菩薩終身,生生世世對社會、對眾生,只有奉獻,沒有享受。這個「沒有享受」,我們講是沒有物質上的享受。他的享受,我們沒有辦法體會到,我們是凡夫,他的享受是涅槃的大樂。古德教導我們有一句話說,「助人為快樂之本」,只有真正幫助過人的人,你才能體會到這一句話的意思;你從來沒有幫助過別人,「助人為快樂之本」你怎麼樣也體會不到。諸佛菩薩是助一切眾生,他那個快樂是大快樂,他幫助的對象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就像經上所講的不分國土、不分種族、不分宗教信仰,一律平等、真誠、慈悲的去幫助,沒有條件,「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我們在總結諸佛菩薩「一切利益眾生事」裡面,最重要的一樁是教學。所以諸佛菩薩無論示現什麼樣的身,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現身太多太多了,《普門品》裡面我們只念一個原則,「菩薩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隨類現身,應機說法。所以法沒有定法,身也沒有一定的身,《華嚴》上我們看到了。但是《華嚴》怎麼說還都是舉例,我們從舉例當中細心去體會,境界廣大無邊不可思議。我們在這個經上,每一段這是每一個族類,佛通常只舉十個做代表,十是代表無盡,十個人所修的法門不相同。由此可知,如果佛再詳細舉例,再舉一百個人、舉一千個人、舉一萬個人,每個人所修學的法門也不相同,法門無量。

      無量無邊的法門,教學最重要。所以無論他現什麼身,無論他示現從事哪個行業,裡面都充實真實智慧、圓滿教育在其中,這才叫理機雙契,他教導你,他做出榜樣來給你看。我們在今天讀到佛的經典,聽到講解,也很讚歎,也很歡喜,但是不敢去學習。最明顯的,不敢把自己的財物分給別人,我們不敢做。為什麼不敢做?怕散掉之後,明天沒有了。於是我們曉得,我們對於佛所說的話沒有信心,懷疑不敢去嘗試,因此對佛法的修學是永遠沒有進步,原地踏步,一步都邁不開。佛所講的種種殊勝的果德,我們只是聽說,沒有見到,沒有受用到,這是我們沒有依教奉行;果然依教奉行,你就得到了。

      財愈施愈多,我們去試驗。我在過去初學佛的時候,頭一個老師是章嘉大師,第二個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我跟他十年,生活在一起,了解很深刻。他雖然是個居士身,一生講學、教學,當年在台中我跟他的時候,「台中蓮社」的蓮友名冊我曾經見過,概略估計有二十萬人。那個時代,他在台中教了十年,有這樣的成就。這一些同修當中對他的供養相當豐富,他把這些供養建一個台中蓮社;以後供養多了,又建一個「慈光圖書館」,建了兩個托兒所;以後又建了一個「菩提醫院」,好像也建了一個老人退休村,他不叫老人退休村,叫什麼名字我不太清楚,就是老人院。供養他吃的東西,他一接受了就打開,凡是在座的大家都有分,他不一個人吃。供養的衣服,看看我們哪一個生活比較清苦一點、困難一點,那衣服立刻轉手就送人了。我們在那裡看到的,沒錯,愈施愈多。

      每天講經教學,法布施,增長聰明智慧。他老人家提倡素食、提倡放生、救濟病苦,他本身中醫醫道非常高明,曾經跟我講,他對於他的醫道充滿了信心。在沒有學佛之前,他曾經做過法官,他說他做法官的時候,判案子有沒有冤枉人,他自己都不敢保證,可能也有冤枉幾個人;但是給人看病用藥確確實實沒有誤一個人,他有這樣的信心。這全都是義務的,給人診斷看病沒有收人家一分錢,無畏布施。所以他老人家九十五歲都不需要人照顧,走路從來沒有拿過拐杖的。九十五歲以後,最後的兩年才讓學生照顧他的生活。他一生我們所看到的,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他真幹,這叫真佛弟子,給我們做了個榜樣。

      我看他的行持,再想想從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的這些原理原則,我懂了,我相信,我也如法炮製,也做。李老居士一生做佛教慈善事業,沒有向人家伸手化過緣,都是別人自動送來的。這是他教導我們,講經的法師、大德,出家是法師,在家的我們稱大德,決定不能向人化緣。為什麼?向人化緣人家不敢來聽經,到你這個地方來都要花錢,大家不敢來了。所以講經的法師,決定不能夠向信徒要錢。他自動送過來,也要看看他是不是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能力,送的錢太多了,要退還給他,不可以接受的。他相當富有,有這個能力,行,替他做好事。也不是自己受用,替他做好事,替他修福。

      印光大師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一生提倡因果教育,接受四眾同修的供養,他只做一樁事情:印經布施。他晚年住在蘇州靈巖山寺,蘇州城裡頭有個報國寺,他在報國寺裡面設了一個佛經流通處,叫弘化社,那裡頭的資金就是一切信徒供養他的錢,全部都在那裡,印經書,法布施。他自己在靈巖山寺長年閉關,他的關房我去看過,小小的兩間屋,一個小佛堂,一個臥室。他那個佛堂大概只有我們現在講堂一半大,裡面的陳設非常簡單,一張供桌,一尊佛像,阿彌陀佛一尊佛像,一個油燈,小磬、木魚,其他就沒有了。佛像前面供了一杯水,簡單;佛像後面寫一個大字,死,這是我們到他那裡去參觀看到的。

      我在他一本小冊子,《上海護國息災法會開示》,這個法會是他老人家去主持的。法會總共八天,前面七天每天都有開示,最後一天是給同學們傳授三皈五戒,當時有學生把他老人家的講話記錄下來,印成一個小冊子流通很廣。這個開示頭一天裡面,我看到他老人家說了一樁事情,那個時候中國北方有災難,大家發起賑災,他在印經款項裡面提出三千大洋去賑災。我這才明瞭,他四眾同修的供養全部投資在弘化社,做法布施,這是真實的利益,真實功德,也就是我們現前社會迫切的需要,大家知道佛法道理太少了。

      弘化社裡面所印的經論、善書,像《了凡四訓》、《安士全書》、《感應篇彙編》這一類是善書,它不是經論,數量超過經論。我當時看到它後面版權頁印的數量,我非常驚訝,為什麼佛經印的數量沒有這三種多?以後想想,這是契機契理的教學。現代這個社會,最重要是因果教育,他老人家特別提倡,他要不提倡,我們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沒有想到。他是淨土宗一代的祖師,對於淨土五經、三經印的數量都不多,遠遠的比不上這三種善書。我給它概略的估計,那時候是一九七七年,我住在「香港佛教圖書館」,倓虛大師辦的,我在那邊講經,那個時候在香港講經四個月,我在圖書館看到弘化社這些書,看它的版權頁,概略的估計這三種書,它印的數量超過三百萬冊,在那個時代,確實令人驚訝,所以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這又過了半個世紀多,看看現前的社會,想想印光大師的行誼,才真正覺悟到他老人家真實圓滿智慧,指導我們在這個大時代弘法利生的方向,那就是怎樣挽救這個劫難。現在家庭教育是破產了,再想將家庭教育恢復起來,哪有那麼簡單?學校教育已經放棄了人文教育,社會教育那就更不用談了,諸位每天看看電視、看看網路就曉得,這還得了嗎?所以印祖教導我們的,我們愈想愈有道理,愈想愈重要,怎樣來推行?怎樣來發揚光大?必須從自己做起,你自己做不到,要想勸別人做到,這不可能的。首先自己必須要參透,對於六道輪迴的道理、六道輪迴事實真相,要認真去研究、去理解,然後才會有堅定的信心,知道這個事情決定不是虛妄的。然後進一步,徹底了解業因果報的道理與事實真相,我們自自然然在起心動念之處約束自己。

      最近有一位出家人來跟我說,我很尊敬他,他很坦白,他說他在新加坡這個地區修學非常困難,困難在哪裡?他情欲的煩惱很重,見到女孩子他會動心,所以他要離開此地,要找一個比較清淨地方去修行。我說:好!避開這個環境,這是一個聰明智慧的選擇,所以我很尊敬他。他很聰明,也有才幹,弘法利生這是一塊好材料,可是這個煩惱要不能克服,將來弘法利生恐怕度不了眾生,被眾生度跑掉了,這個事例很多。自古以來許多出家人講經說法,最後跟信徒結婚,被她度跑掉了。我們在古書裡頭看到記載得很多,現前這個社會我們也看到不少,不容易!他知道迴避,到年歲大了再出來,這是很正確的想法,很正確的作法。

      我們在此地年輕的同學很多,這個花花世界不容易,我們用什麼方法幫助他們?我們採取講經、教學,每一個同學每一個星期要上台講一個小時,一個小時他要寫一萬字的講稿,這個給他壓力。除此之外,我們每天講《華嚴經》,他們分成兩個小組:一個小組寫講記,把我講的要寫成文字;另外一個小組要編《華嚴經易解簡註》。所以這個經將來講完,這兩部書就出來了,這是給他一個很重的壓力。十月份如果培訓班再開學,他們這些老同學都是老師。我教學的方法是小班制,一個班三個學生,所以我們招收三十個學生,三十個學生分成十班;十個班,每一個班一個老師帶,一定要在六個月當中,把三個學生教到都會上台講經,都講得不錯。而且每個學生來講經的時候,每一個星期都要寫一萬字講稿。有這麼多的工作量,他的心就比較收了,想玩沒有時間,他要到外面去玩玩,他這個功課就趕不上。十個班,十個班也有比賽的,他總不能落後太多。我用這個方法,我不督促他,對同學任何要求都沒有。你們的課程趕不上,這裡李木源居士就要請他回中國去,回到你自己地方去了。所以一定要很認真努力,把自己的功課做好,把自己教學的工作也要做好。

      我們除這個之外,還有一樁事情,這也是「一切利益眾生事」,那就是聯合世界不同的宗教,融合團結這個世間不同的族群,這兩樁事情我們也在做,這兩樁事情也是現實社會裡面真實的利益,希望從這裡消除宗教之間、族群之間許多隔閡誤會。因為彼此要是不相往來,決定就互相猜疑,結果怎麼樣?愈猜愈錯,錯誤大的時候會引起戰爭,所以融合團結就非常重要。我在這裡也花了不少的時間,現在這些應酬愈來愈多,對我自己的修學當然有妨礙,所以我前天跟我們的總務也說明,以後這些場合,我們已經帶動起來,如果需要請我講話我還是要去,如果不請我講話我就不要去,這樣子我想應酬可以減少一半,對於自己修學是會有幫助的。

      念念不是為自己,不是為我們這一個道場,你要說是為新加坡淨宗學會、居士林,幫助它興旺起來,那就錯了。我不是為一個道場,我是為世間所有道場,一個道場做起來之後,做一個榜樣,大家到這邊來看看,把這個模式帶回去。僅僅將這個模式帶回去還不夠,那要怎麼樣?你要在此地細細觀察,新加坡長處在哪裡、缺點在哪裡,這個地方不是完全沒有過失,有缺點。你們帶回去,優點你們學習,缺點你們改進,你們的道場就勝過新加坡的道場。改進,把新加坡居士林、淨宗學會的缺點改正,你們就有提升。永遠不斷在改進、不斷在提升,這個對佛法是真實的貢獻,續佛慧命,利益眾生,我們認真在做,這個做得有意義。世間什麼都是假的,這一樁事情是真的,決定不假。世間任何事情你都帶不走,這個功德可以帶走,幫助你提升自己的境界,不肯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來生決定得人天殊勝的果報。這是極善的因,真實的善因,哪有不得殊勝善果?

      我們今天讀到這一句,「動地力」這位菩薩他所修學的法門,不為自己,念念都為一切眾生;縱然在自己私生活裡頭,穿衣吃飯,都是「一切利益眾生事」。穿衣吃飯怎麼是「利益眾生事」?為眾生做好樣子,在不知不覺之間,潛移默化之中,轉移社會的風俗。所以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知道都會影響社會,都會影響大眾,一定要做好樣子。這些年來我們講經的總題目,用北京師大的兩句話:「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師是表率,範是模範。學佛四眾同學都應當自己知道,我們在這個社會,特別是在動亂、苦難、災變頻繁的世間,眾生過著極苦的生活,我們一切作為都要給大眾做榜樣,要做一個好樣子。

      前天東北有位同修打電話給我,我問他什麼事情?他說有要緊的事情跟我說。他自己本身是個律師,學法律的,他看見出家人的過失,他說:「該不該說?」我說:「你自己想想。」他說:「我要說出來之後,恐怕有很多信徒對於佛法喪失信心。」我說:「你能知道這一條就不錯了。」不說?這個出家人確確實實是破戒、犯規,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在欺騙眾生。他遇到這個兩難之處:我到底是說還是不說好?我跟他講:你要用智慧去抉擇,你去勸導這個法師,不要公開去說,希望法師能夠改過自新,也讓信徒們維持對佛教的信心。現在像這一些不守規矩、不守戒律,四眾當中人數很多,哪個行業都有,所以這個世界才叫做亂世。

      沒有智慧,好心而做了壞事。古德常常教導我們,「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要曉得一個人聞法、信佛,這個機緣太難遇到,遇到的時候一定要幫助他建立信心,這是無量無邊的功德。破壞一個人學佛的信心,這叫斷眾生法身慧命,這罪很重,比殺身命的罪還重。你把他好不容易,這是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聞法的機會斷掉了,這還得了嗎?你能懂得、知道,這就好,必須以你自己智慧去解決這個問題。勸導法師改過自新,他說:「我是個在家居士,好不好勸導法師?」我說:「可以,在家居士一樣有這個義務,應當要勸導。」但是勸導不要有第三人在,有第三人在,這個法師面子下不了台;沒有第三人在,你可以勸導他。這是正確的,這是真正愛護他,佛經裡面講的「愛語」,真正愛護,護教、護生。所以這都是「一切利益眾生事」,在當前這些事很多,我們要懂得、要知道怎樣去做。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