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2076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七六卷)  2009/11/29  台灣高雄  檔名:12-017-207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第四「本分」,第三段「別陳其名」。

      我們學習清涼大師的註解,前面學習到第二段「治地住」,我們把文念一遍,「治地者,謂常隨空心,淨八萬四千法門,清淨潔白故,謂練治心地,使悲智增明,名治地住」。這個境界確實是很高,肯定《華嚴》確實是圓教一乘,在別教十地菩薩沒有這麼高的境界。常隨空心,確實明瞭通達宇宙萬法皆不可得,就像佛在《般若經》上所講的,般若是佛陀在世四十九年教學課程當中最重要的一門。我們從教學時間上就明顯能看出來,世尊出現在世間,《華嚴》的教學是在定中,他老人家示現剛剛開悟,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悟後他在定中講《華嚴》,多長的時間?二七日中。也有經典裡面記載講三七日中,二七十四天,三七二十一天,我們不必過分去執著這個經論,最長也不過二十一天。我們凡夫看到釋迦牟尼佛是在樹下,下面鋪著草墊在那裡打坐入定,這凡夫境界。菩薩境界,是看到佛在菩提樹下,坐在金剛寶座上,這菩薩見到的。由此可知,境隨心轉,菩薩的心跟凡夫心不一樣,他清淨,所以他看到的是釋迦牟尼佛坐在寶座上;我們凡夫心不清淨,看到釋迦牟尼佛坐在草堆上。

      這個世間時間雖然不長,你看看佛講的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本子。世尊講這個經,就是把他開悟,開悟了之後,這個一切法的真相詳細為大家說清楚、說明白。聽眾呢?聽眾沒有能力參加釋迦牟尼佛定中的法會,你就沒有緣。所以你一定要有定功,什麼樣的定功?自性本定必須得現前。自性本定現前是什麼人?就是我們現在讀的這品經,初住以上的菩薩。《華嚴經》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才有資格參加釋迦牟尼佛定中的這一會。初住之前,換句話說,十法界裡面的眾生,是權小,權是權教。十法界裡面的佛法界、菩薩法界是權教,十法界裡面的聲聞、緣覺是小乘,權小他們都沒有分,無分參加。這部大經我們常常在一起學習,已經用了四千多個小時,學了多少?看看全經大概是五分之一,四千多個小時。還有五分之四,估計這部經,我們從頭到尾學過一遍,需要多少時間?需要兩萬個小時。像我們現在這種學習討論的方式,要兩萬個小時;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二七日中,時間不長。可是《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念劫圓融」,所以這時間,現在我們講的是有時差,釋迦牟尼佛定中的時間,跟我們這時間不一樣,有很大的時差。

      我們細心觀察這部經,我們所謂看的這部經是目錄提要,沒有看到全經經文。全經的經文,龍樹菩薩告訴我們,是他有緣到大龍菩薩的藏經閣裡面去參觀,見到的。見到之後他都呆了,這部經有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別說我們人間沒有能力受持,天人也不行,也沒有能力受持,聲聞、緣覺、權教都沒有法子,法身菩薩的境界。所以龍樹菩薩再看,它還有中本《華嚴》,看看中本數量還是太大,六道甚至於十法界還是沒有法子接受。再看有小本,這個情形,我們做個比喻,諸位會有個概念。中國在清朝初年,康熙、雍正、乾隆這個三代的帝王,非常歡喜傳統的文化,他們用了很多的人,用了很多的時間,將中國的圖書重新整理一遍,編輯成一套《四庫全書》,這個我們中國人大概能熟悉,《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分量很大,一個人一生有沒有辦法把它念完?看起來是不可能。台灣商務印書館的總經理,跟我談過這個問題,他說假設一個小孩從小就會念書,每天不間斷天天念,一天念十個小時,念到一百歲,這部書還沒念完。單是說念不是說研究,把這書從頭到尾念一遍還念不完,你就曉得這套叢書之大,世界之冠。乾隆皇帝下令編這套書的時候,好像是六十多歲,他知道這個時間很長,恐怕自己沒有那麼長的壽命,看不到全書編完。所以在當時,就下令給總編輯紀曉嵐先生,紀曉嵐是《四庫》總編輯,要他在全書裡面看到好的、最重要的,先編一套給他看,這就是《四庫薈要》。《薈要》的分量是三分之一,全書的三分之一,特別給乾隆皇帝編的,就是《四庫》的精選。所以不是全書,而是全書裡面的精華,最好的,這就好像是中本《華嚴》,這全書是大本《華嚴》。還有一個最簡單的叫《目錄提要》,這個全書有多少本,每本書內容大概是什麼,簡簡單單的,用二、三百個字介紹出來,這本書的內容,這叫《目錄提要》。《目錄提要》分量就少了,你看現在的本子是縮編的,全書是一千五百冊,《目錄提要》五冊。

      傳到世間來的《華嚴經》,十萬偈是目錄提要,我們連精選的本子都沒有傳到世間來。龍樹菩薩看到這小本,就是目錄提要,很喜歡,這行,這個閻浮提眾生可以接受,所以他就把這個本子帶到世間來。這個本子傳到中國,實在講還是太大,古時候經本寫在貝葉上,諸位到故宮博物院就能看到,貝葉經,你就知道這部經分量多大,太大了容易散失。所以傳到中國來的只有一半,還有一半沒傳到中國來,但是這一半把《華嚴經》的義趣,大致上都完備。現在講《華嚴經》,只有中文的譯本,梵文經典已經失傳。我們今天看起來,好像是這麼大的分量,其實這是《華嚴》裡頭的一滴。裡面講什麼?佛開悟之後說他開悟的境界,他所見到的宇宙,我們今天講宇宙,佛法裡面講法界虛空界,這裡面的萬事萬法,性相、理事、因果,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總結,佛告訴我們萬法皆空,不但相是空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性也是空的。性是能現、能生、能變,相是所生、所現、所變,講現象,現在人講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再加上一個自然現象,都不可得。

      這在我們前面學習過兩遍,賢首國師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學過這部小論,對於常隨空心自然有個概念,有個很清楚的概念,這樣你才真正能夠淨八萬四千法門。法門是對治煩惱的、對治習氣的,煩惱習氣放下,你的心就清淨潔白。「清淨潔白」是形容詞,它的意思跟《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覺」是一個境界,這在宗門裡面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佛就是證得初住以上這成佛,這二住,在教下裡面稱為「大開圓解」,通了,古人說一部經通了一切經都通,世出世間法全通,這就是明心見性,在淨土宗講「理一心不亂」,你看名稱不一樣,境界完全相同,都是說的一樁事情。在這個境界裡面,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十法界裡面六道是凡聖同居土,上面的四層,聲聞、緣覺、菩薩、佛,這個四法界是方便有餘土。再向上就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也叫一真法界。到清淨潔白,你就脫離十法界,恭喜你,你生到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換句話說,也是自己的實報莊嚴土,才真正是淨八萬四千法門。

      這前面我們講過很多次,應當常常提醒,他真放下,淨就是放下,放下起心動念、放下分別、放下執著。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真難,我們現前,現前是凡夫,可以說一品煩惱都沒有斷,不斷不行,一定要斷,也就是一定要放下。從哪裡放起?佛在經教裡面告訴我們,從身見做起,不要再執著身,就是不要再執著有我。執著有個我,這個我是假我,不是真我;假我放下之後,真我就現前。所以佛法裡頭有,有真我,講自性的四種淨德,第一個是常,第二個是樂,第三個是我,第四是淨,常樂我淨。什麼時候證得?初住以上就證得,真我找到了。這在禪宗裡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真我。不但六道凡夫迷了,找到是假我,不是真我,四聖法界也沒有找到真我,統稱為凡夫。六道裡面叫內凡,四聖法界叫外凡,這個內外是以六道做界限,六道裡面叫內凡,六道之外叫外凡,這四聖法界,這不容易,轉凡成聖。我們一般概念上講,天台講四教,華嚴講五教,四教裡面藏通別都是權說,圓是真說;五教裡面小始終這是權說,後面頓教、圓教是真說,跟你講真話。你不到那個程度,佛不會跟你講的,佛是應機說法,你程度不夠、程度小,跟你說小法。所以他放下。

      現在是凡夫,煩惱習氣很重,從哪裡放起?從斷惡修善下手,善惡的標準就是十善業道。晚近在中國,佛門裡面採取儒跟道來做為學習的基礎,這非常之好,所以不必學小乘。採取儒的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採取道的《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用這個基礎,修十善業道就沒問題。我們今天十善業道為什麼這麼難?下頭沒有根。如果有這麼好的根底,就一點都不難。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怎麼個學法?《弟子規》就統統具足,這一千零八十個字,具足古聖先王所教的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都在其中。所以我們這些年來,鼓勵大家用《弟子規》扎根,用《感應篇》扎根,然後再學《十善業道》,再提升三皈、眾戒,這佛法的戒律,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按照這個次第慢慢向上提升。真正練功,除了認真的實踐《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還要認真學習放下控制、佔有,這兩個念頭不好,這兩個念頭是所有煩惱的根本。練習什麼?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沒有對立,別人對我有對立,我不跟他對立。沒有控制的念頭,沒有佔有的念頭,你的心才會清淨;如果你有控制的念頭、有佔有的念頭,這個清淨潔白永遠沒分。這個很重要!所以我們底下講的練治心地,這個練是鍛鍊,治是整治,就是修行,把錯誤修正過來。邪正的標準就是戒律,從《弟子規》起步,《弟子規》是基本的戒律,《感應篇》都是屬於基礎的,所以佛法是建立在儒道的基礎上。因此中國的佛教就離不開儒道,要非常認真的奠定儒道的基礎,這才能入佛。用這個方法練治心地,心地純淨純善。下面,悲智增明,就是說自性的性德圓圓滿滿的現前,佛家常說「煩惱輕、智慧長」,這個地方煩惱統統斷盡,你看淨八萬四千法門,煩惱完全沒有了,所以自性裡面的智慧就圓滿的現前。治地住,就是第二住菩薩所學習的功課圓滿,圓滿之後才能升級,就升到第三住。

      第三住「巧觀空有,增修正行故」,第三住是修行住,你看修行。先要把這個名詞術語的意思搞清楚,修是修正,是修理、修學,行是行為。行為有三大類,起心動念是意業的行為,言語是口業的行為,造作、我們這個動作是身業的行為。行為多,無量無邊,佛用這三大類,身、語、意就全部都包括。行為錯誤,你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標準呢?標準是性德,隨順自性就是正的,違逆性德那就是錯誤的,錯誤的你要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中國古人常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個改過自新就是佛家講的懺悔法門,我在早年初學佛的時候親近章嘉大師,那個時候章嘉大師教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話我們聽起來很歡喜,大師接著告訴我,有很多人求他不應,這是什麼原因?大師說:不是不應,是你自己有業障,是自己把感應障礙住,所以佛菩薩的應不能現前。那個時候說這些話我還不很懂,現在我們明白!那要怎樣才真正能叫感應現前?懺除業障,業障除盡了感應就現前。感有顯感、冥感,顯是我們有心求佛菩薩,冥是我們沒有起心動念,沒有求佛菩薩的這個念頭,可是怎麼樣?我們確實有願、有求。願求雖然沒出來,沒有表現的時候,可是你心裡頭有極其微細的波動,佛菩薩全都接收到了。他只要一接收到立刻就有反應,這種反應也有冥、也有顯,冥是他的反應,真的他來幫助你,你自己並不覺察;顯的時候,那你非常明顯感到佛菩薩加持你。

      李老師特別告訴我們,李炳南老居士,我們學講經的人,那時候一班同學二十多個人學講經,對於感應這樁事情特別明顯。尤其在答問,別人提了個問題問你,你也沒有準備,也不知道怎麼答,突然你就能夠解答,而且答得很圓滿。根本你就沒有想過這些問題,這佛菩薩冥冥當中加持你。讀誦的時候有,禮拜的時候有,上台講經答問就更明顯,你能感觸到。所以業障消了,跟諸佛菩薩,實在講跟遍法界虛空界都通,為什麼通?一體!《還源觀》上講「自性清淨圓明體」,從一體起二用,二用裡面無論是依、是正,都是三種周遍,它怎麼不通!沒有障礙。空間維次是障礙、是真有,這種障礙從哪裡來的?從分別執著來的。只要分別執著放下,這障礙就沒有了。科學家確實發現這個問題,想不出方法去突破,你看佛法至少是在二千五百年以前,就知道這問題,而且把這問題解決。那就是空間維次怎麼來的?從分別執著來的。用什麼方法把分別執著突破?那就是定功。定一定是放下萬緣,讓心先靜下來,靜久了自然就入定,隨著你定功的淺深,這個突破空間維次的範圍就廣大,定功愈深,突破的範圍愈大,突破範圍那你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這不是想像,這不是神話,這是事實真相。

      所以古印度他們的宗教、學術都重視修定,佛經上講的四禪八定,那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四禪八定是古印度婆羅門他們所修的。婆羅門教的歷史,他們的長老告訴我,至少是一萬多年,世界上現在這大家公認、承認它八千五百年。就是八千五百年也比佛教早五千年,釋迦牟尼佛修不修?肯定修得很好。那是個好學的人,十九歲出去參學,學了十二年,我們相信他的四禪八定的功夫達到頂峰。你能夠修成四禪八定,六道裡面的情形你完全明白,為什麼?你看到、你接觸到,沒障礙。往上去二十八層天,你能看到;往下去阿鼻地獄、無間地獄,你都看見。所以他不是用數學來推得的結論,不是的,他是用現量境界,就像我們現在親眼所見、親耳所聽,他不是比量,裡面沒有錯誤。所以四禪八定是六道以內,要突破六道那八定功夫還不行,繼續再入更深層次的禪定,《楞嚴經》裡面講的第九定。到第九定是阿羅漢修的,突破了六道輪迴,到哪裡去了?到四聖法界去,聲聞。那個定功再往上提就到緣覺,再向上提那就到菩薩,菩薩再向上提那就是佛,這個佛是十法界裡面的佛,不是真佛。真佛呢?他還要向上提,向上提那真的回歸到自性,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就是破無明;換句話說,什麼叫無明?起心動念是無明。

      為什麼叫它做無明?起心動念沒有原因的,起心動念說不上開始,所以叫無始無明。名詞用得好!這一關口突破,才是此地講練治心地,使悲智增明,悲是慈悲,慈悲心是你自性裡面的性德,本有的,智是智慧。你看看,十法界裡面的煩惱習氣,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斷掉、沒有了,剩下來什麼?剩下是無明的習氣。現在我們搞清楚、搞明白,因為有無明的習氣,所以才有個叫一真法界,才有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無明習氣都沒有了,諸佛的實報莊嚴土也沒有了,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講到圓滿!沒有說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例外,經上沒有這個講法,那就是說,這句話包含實報土,實報土也不是真的,無明習氣沒有了,它就沒有。這個沒有之後,真的才出現,真的只有一個,自性現前,圓滿的自性現前。自性是什麼?大乘教裡頭形容它叫常寂光。常是不生不滅、不異不變,這是常;寂是寂滅的,換句話說,它沒有動搖,永遠不動;光是光明的,它不是黑暗的,那是自性。自性裡面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也沒有自然現象,什麼現象都沒有,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雖然它什麼都沒有,它能現,它能現精神、能現物質、能現自然現象,它能現,所以說能現、能生。那個能變呢?能變是阿賴耶。與常寂光不相應,常寂光可以用現在科學家所講的能量,確實它是一個能量,宇宙之間永恆的能量。

      佛說現象從哪裡來的?是一念不覺。極其微細的振動,這一動就起心動念,宇宙現象出現,生命的現象出現,能生萬法。所以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他描繪得很好,釋迦牟尼佛見性,做了一個報告《大方廣佛華嚴》,惠能大師見性做了一個報告,很簡單的五句話,那五句話展開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可以說《大方廣佛華嚴》一濃縮就是能大師的五句話,不增不減!歸納起來這是一句,展開之後是遍法界虛空界,無量無數無有窮盡,這是自性,性體起用,性德。大乘教裡面講得清清楚楚,全講的是自己。大乘教我們大家都念過,佛常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就是心性,它是能現、能生,一切萬法是所現、所生,能所是一不是二。所以佛法是圓融的,佛法沒有對立,能所都不對立,它是一不是二。這個樣子性德完全顯露,性德是什麼?用兩個字來做代表,一個是悲、慈悲,一個是智慧。這個大慈悲心跟大智慧,都是自性本有的,不是從外頭來的,只要見性它就透出來。智是無所不知,智慧開了無所不知,悲是無所不能,你看智慧、德能都是圓滿的,不必學。你所學到的都不是真東西,你學到的都很有限,有侷限,自性裡頭本來具有的沒有侷限。所以我們今天就是被業障障礙,修行懺除業障非常重要,《華嚴經》裡面對懺除業障是非常重視。

      我們剛才講,業障、過失人人都有,往往發生自己粗心大意的時候疏忽,都不知道。我在前幾天收到一個同學給我簡單的一個信息,告訴我,去年十一月,我們在香港接受陳大會先生的專題採訪,節目的內容不是「和諧拯救危機」的訊息。他說目前好像有流通,流通量不多,叫「和諧拯救危機第二集」,實際上與和諧拯救危機沒有關聯。這是真的,每次訪問,他總問了我一些問題。我不但是訪問,我講完了我不記得。我跟同學們說過很多次,我上台講經講完之後我也不記得,我的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講經之前我確實讀經,我很仔細的去看,可是上台之後所講的,往往跟我準備的不相干。這不是我一個人有這種現象,幾乎所有上台講經的都沒有例外。我在初學的時候,看到諦閑老和尚《圓覺經講義》,跟《圓覺經親聞記》,他就講得很清楚,老法師講《圓覺經》,自己寫講義,可是上台去講,有很多講義裡頭根本沒有。那個時候有幾個他的學生,江味農居士、蔣維喬居士,那都是非常有名的大居士,常常聽他老人家講經。每次聽講經他們都作筆記,這個筆記記下來之後送給老和尚看。老和尚看了很驚訝,問他「這個話是我講的嗎?」「是,是你親自講出來。」「我怎麼會講得這麼好!」這是佛在他上講台的時候,冥冥當中加持他,他自己不知道。以後這個聽經講記也出版,印成書,叫《圓覺經親聞記》。所以我看了這些東西,我很有感觸,因為我在講台上也常常碰到這些事情。不但在講台,平常接觸大眾,一個人也好,兩個人也好,問我一些問題,我所回答的,真的,我有一個明顯感覺,我的身體借給佛菩薩用,佛菩薩藉著我這個身體來說話,這不是假的。所以我勉勵年輕同學,你們不肯借,你們要肯借,我相信你們的能力比我還強。所以存心清淨平等覺,心裡不要有任何東西,做不到,做不到開始把佛放在心上,阿彌陀佛,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你怎麼會不得感應!

      接著我回答這位居士的這封信,第二個說這一套專訪節目屬於淨宗同修內部參考,目前還沒有剪接完成,敬請諸位同學暫時不要流通,以免造成誤會。我們現在是不流通,如果有同學拿到這份資料,你們自己看可以,不要拷貝,不要去(我們佛家講)流通,就是不要傳出去。對於這些事情,我在講經的時候也講得很多,在答覆一些訪問的,我就講得更多。因為今天世界動亂,動亂的根源與制度有沒有關係?我覺得與制度關係不大。我還記得我初到新加坡的時候,演培法師,早年他是台北善導寺的住持,他是個講經法師,我常常聽他講經,他講經我都坐在第一排,所以我們就很熟。以後我出家了也講經,所以我們就結成好朋友,他大我十歲。我到新加坡,有一天他請我,在他的講堂裡面,他把他的信徒召集起來要我去做一次講演。我們從老師那裡學到的規矩,古來祖師大德常講「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這非常重要。他也修淨土,他不是彌陀淨土,他修的是彌勒淨土,求生兜率天的,求生兜率內院去親近彌勒菩薩,所以跟我們還是不一樣。他在新加坡已經那麼多年,二十多年信徒很多,我那天去講演大概的是有六、七百人。我們讚歎法師,讓他的信徒對老師有信心,這很重要;讚歎他的法門,讓他對法門起信心;讚歎道場,讚歎大眾,這個重要!我們去講演對他有幫助。如果說是到那裡去宣揚我們彌陀淨土好,這是無比的殊勝,那你不去跟人找麻煩嗎?人家修了二十多年的法門,你去了之後,把大家信心動搖,他生起疑惑,這叫罪過,這不可以。所以一定要懂規矩,就是要讚歎,為什麼?每個法門都是釋迦牟尼佛所傳下來的。一定要記住,佛在經上講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這麼多法門?眾生根性不一樣。他是那一類根機,學那個法門他會成就,一定要讚歎,這是規矩,這也是禮節。我們懂得這個規矩,所以到很多地方,人家願意請我們去講演。不懂規矩的人,就是他自己修行那一套東西好,他那個方法好,別人都不如他,這個不行,這個叫什麼?自讚毀他。在菩薩戒裡這是重戒,《瑜伽菩薩戒本》把這條列為第一個重戒,自讚毀他不可以的。這些規矩一定要懂,自己要謙虛,要讚歎別人。

      我在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講經,認識聖一法師,這修禪的,禪宗的一位大德,我在那邊講《楞嚴經》。《楞嚴經》與禪也有很密切的關係,所以他也是邀我到他的道場去,禪宗道場。我看到他有四十多個出家人,每天在禪堂裡面坐禪,我看了很歡喜,真幹!他也請我講演,我記得我好像講了一個半鐘點,讚歎禪,讚歎法師,讚歎道場,讚歎同修。我離開的時候在路上,必須要走半個小時的路,因為車開不進去。陪我去的有十幾個同學,這是我們念佛的老同修,在路上問我,他說「法師,你這樣讚歎禪,你為什麼不學禪?」我就告訴他,「禪要上上根,至少要上根,我是中下根,那個法門不適合我,我學那個法門不能成就,所以我只有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我對它很羨慕、很讚歎、很尊敬,我知道我不夠格,他們參,他們比我高!」這講真話。禪宗的經典《金剛經》我們學過,《六祖壇經》學過,《永嘉禪宗集》學過,《永嘉禪師證道歌》我還講過,我學的是什麼?口頭禪。所以這些知識必須要懂得。善財童子在《華嚴經》上,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讚歎一切法門,決定沒有毀謗。那要毀謗就是謗佛,法門是佛傳的,你謗佛、謗法、謗僧,這個罪業阿鼻地獄。所以一定要懂得讚歎,互相讚歎,這就對了。所以談話當中,有一些話是口誤。

      中國幾千年來長治久安,它不是在制度上,最重要的是人的素質。所以從前,早年我在台灣的時候,胡秋原先生常常講,中國歷代是知識分子做為社會上一個主流,這是什麼?真的士大夫。從士大夫階級,就是四民士農工商,這第一個是士,讀書人。讀書明理,讀什麼書?讀聖賢書。從前讀書人起碼都能夠做到,心是孝悌忠信,身是禮義廉恥,行是仁愛和平。雖然達不到這個標準,距離這個標準不遠,讀書人總是希望一生盡量接近這個標準,達到這個標準那就是聖賢。所以讀書志在聖賢,功名利祿是附帶的,不是他主求的,中國社會的特質。所以無論什麼制度,人好,有道德、有教養,都能做出好事;如果素質很差,把倫常道德都拋棄,甚至於反其道而行之,無論什麼制度都出毛病。在從前帝王時代,末代的帝王違背了孝悌忠信,違背了禮義廉恥,馬上就亡國,這個朝代立刻被別人取而代之。只要他這個帝王世世代代,都不離開倫理、道德、因果,他就一代一代傳下去。因為中國人很有耐心,小小過失能忍,不會造反的,除非是做得太不像話、太嚴重,才引起革命,才把你推翻。所以這五千年長治久安,要曉得問題癥結在什麼地方?在傳統教育。

      我這次回到台灣來治牙齒,沒想到台灣從政的朋友們,很多都跟我見過面,我們也在一塊討論這些問題,我總是提醒大家教育重要。中國古人講「家和萬事興」,家怎麼和?有教,有教養,家就和。社會也是如此,社會只要把教育辦好,社會就和諧。讓人人懂得倫理,倫理是關係,關係一定要搞清楚,關係不外乎五大類,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叫五倫,五種關係。這五種關係,五種身分我們每個人都有,叫五倫十義,你在家裡面,你對於你的父母,你是兒子身分;對你自己的兒女,你是父親的身分,父母的身分;對兄弟,這是長幼的身分。離開家庭走進社會,社會有領導跟被領導,那你對你的部屬,你是領導,領導是君;對你的長官,那長官是君,你是臣;同僚是朋友,關係搞清楚。懂得關係就懂得義務,我應該怎麼做法,總原則不外乎這十二個字,這十二個字常常放在心上,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可以離開,「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這是中國人,標準的中國人。所以我們今天不願意看到分裂,甚至上一次我在此地跟諸位講的,英國湯恩比博士,他書本裡頭有兩段話,我把它節錄下來,談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宗教能拯救世界,他講二十一世紀,他說宗教你看他只提出四個,四個是儒釋道,加上西方的基督教,而且儒釋道講得最多。他對於中國文化是多麼崇敬!第二個,講誰是地球的繼承者?他說中國人。中國人自秦就統一,一直到現在雖然改朝換代多少次,始終維持大一統,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事情。

      我記得我第一次到美國,一九八二年,我在紐約沈家楨居士接待我,請我吃飯的時候,在座有很多當地美國人,那時候我們都第一次見面。其中有一個美國人就問我,這通過翻譯問我,他說現在西方人跟過去西方人不一樣,過去西方人不了解中國,所以對中國人很輕慢。現在我們知道中國人有智慧,他講個比喻,他說一個一個人的比,講全世界一個一個人比智慧,中國人第一;兩個兩個比,猶太人第一,中國人就比下去了;三個三個比,日本人第一。最後他問我,「法師,你們中國人為什麼不團結?」問這麼一個問題問我。因為他們都是基督教徒,我當時就笑笑,我說:「上帝安排的。」他說:怎麼上帝安排的?「是!中國人要團結起來,你們還有飯吃嗎?」大家哈哈一笑,問題解決了。這就說明西方人知道中國人的智慧,一個一個比是世界第一,中國人不團結,最團結的是日本人,猶太人團結。所以雖然是一個笑話,含義很深!我在美國的時候就告訴美國人,我說美國的這個政治制度不適合中國,中國的制度也不適合美國,你一定要懂得歷史的淵源。中國是五千年傳統,就好像做生意它是老店,幾千年世世代代傳下來老店,你怎麼叫人家兄弟分家?叫這些伙計各個都離了,這不可以,這是做不到的。你們美國才兩百年,你們在這裡沒有根,都是世界上各地來到這個地方來,移民過來的,你們沒有歷史文化的背景。所以你們搞民主,大家聯合起來選一個代表人做總統,這是對的。你們都是攤販,不是老店,攤販應該是這樣的。所以我這一分析,大家就很容易懂。你們是攤販,中國是老店,所以你不能夠要要求中國,把老店分開來當攤販,這是很不道德的事情。我講的話他們能聽懂,他們想想也有道理。

      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中國人炎黃子孫,這大家常常講炎黃世冑,一家人。這個家族的觀念,這個血統觀念,中國人全世界第一,最重視,你看我們有祠堂,我們有家譜。我這一生最值得安慰的事情,就在老家裡把家譜找到,就剩這麼一套。這一套再丟掉的時候,我們家庭的歷史就沒有了,斷掉了,所以我趕緊把它印了三百套,就不會有失傳。從家譜裡面一查,我們老祖宗是黃帝,黃帝之前沒有文字,但是有傳說,所以它第一句話「伏羲之後」。從黃帝開始有文字記載,一代一代,到我這一代一百三十六代,沒有中斷,這個在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家,只有中國人有。所以家譜是家庭歷史,你對於你的家,知道老祖宗是黃帝。我們這個姓氏怎麼來的?歷史上記載得很清楚,是黃帝第六代的孫子,若木,那個時候的天子,因為那時候還是諸侯國家,天子是夏啟,就是禹王的兒子啟做國王,封我們的祖先若木為徐國的國君,就現在的徐州,封在這個地方。以後這個國沒有了,就用這個做姓氏,所以這姓氏的來源就清楚。怎麼樣從廬江這一個支派,再從徐州遷移到鳳陽,鳳陽再遷移到廬江?遷移廬江的時候,是宋朝末年,元朝初年,蒙古人征服中國之後,逃難逃到廬江去,在那裡生根。從廬江到我這一代,二十代,所以這個歷史上記載得清清楚楚,哪有不愛家的道理!愛家哪有不愛國的道理!這個人一定要懂得。所以這是中國傳統的文化,中國人能夠在這一塊土地上建立家園,幾千年不衰靠什麼?靠文化、靠倫理、靠道德、靠四維、靠八德。

      所以我在世界上走地方很多,自己一生沒有道場,到處流浪,哪個地方請就到那裡去,居無定所,也很辛苦。可是我們想想,釋迦牟尼佛當年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他就是沒有道場,哪個地方邀請他,就到哪個地方去教學,四十九年如一日。所以我在苦難的時候,就想起釋迦牟尼佛,就得很大的安慰!一直到現在,還是哪裡有緣哪裡去。這一次回來非常難得,各處的同修都希望我回來定居講經,那我還就是看緣分。緣分就是哪一個道場歡迎我在這裡長住講經,所以這叫護法。佛法的興衰不是講經的人,是在護法。如果這個道場真正護持,所以我到我剃度的這個道場,台北圓山臨濟寺,現在這些老人都沒有了,只剩下兩個,一位居士九十多歲,陳居士;還一位法師,就現在住持真光法師,八十多歲了,跟我年齡差不多。我很感慨的對這兩位老朋友說,如果我當年發心學習講經,章嘉大師叫我學釋迦牟尼佛,我很聽話。如果寺院裡面准許我講經教學,那我就一直不會離開。要不離開,你看在這一個寺院講經教學五十年,這個道場台灣第一。不但台灣第一,全國第一,有什麼不好?我為什麼離開?當時老和尚,這方丈老和尚告訴我,「你最好放棄講經教學,跟大家一樣學做法會、學經懺佛事。」我跟老和尚說:「我出家不是這個願望,我出家是學釋迦牟尼佛。」他說:「那好吧!那你就離開此地。」我是這麼離開的,所以說護法重要!我要不離開對常住一定有好處,你這個寺廟裡頭有解有行,長年不斷講經,大概佛事比別人靈,做佛事也會都到你家裡來,有什麼不好?所以我一切都隨緣。

      現在年歲這麼大還是隨緣,還要到處跑,還是居無定所。所以護法功德太偉大,我要不是韓館長幫助我這三十年,我就沒有今天的成就,我沒地方住。最初她要我住她家裡,我在她家住了十七年,不簡單!講經不中斷,她替我張羅租道場、借道場,找這些聽眾。那時候聽眾不多,十幾個人、二十幾個人,最多也不過就是五、六十個人,三十年沒有中斷是講台上練出來的。那今天就懂得,什麼叫真正護法,年輕的出家法師、或者是居士真正發心講經的,你給他機會,你能提供他的講台,讓他天天練習,只要不中斷,十年就成就。我們那個時候學經教有一定的困難,沒有長年講經的法師,你到哪裡去學?我是幸好在台中遇到李老師,他幫助我,我在台中十年,真正基礎在那裡打的。沒有那個基礎,怎麼能成就?韓館長幫助我三十年,就是讓我每天都有上台的機會,對自己有很大的好處,為什麼?天天要備課,要準備。要準備你就沒有時間去想妄想,天天要讀經,你不讀經怎麼講?現在學講經方便,我這些年來留下來這些錄像帶、錄音帶,我估計應該超過一萬五千個小時,這是學講經的人很大的方便。你學一部經,你常常聽,聽我講的,然後複講,複講十年你智慧開,你就通了,不難!所以我不需要辦佛學院,辦佛學院要有福報,我沒有那個福報。我想找十個人住一個住處都找不到,所以現在這個心也死掉,不找了。我把這個方法告訴大家,任何人想學都能成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要不斷的重複不要搞多,不要搞雜。這就是規矩,規矩就是戒,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開了你自然就通。

      後面還有一條,他說目前所見的「和諧第二」,由台灣淨宗同學拍攝或編輯,不是出自陳大會先生之手。因兩岸文化環境不同,判斷標準有差異,其中內容,如果有引起任何誤會,敬請原諒。所以這個與陳大會不相干,與我也不相干,我也沒有聽過,我也沒有問過。反正那個時候問答,一問一答,答完就了事,我也沒有放在心上。所以大家如果覺得有不妥當的地方,可以把它刪掉。我們最重要的是要求社會和諧,世界和諧。

      這些年也是因為社會動亂,我在澳洲,承蒙澳洲格里菲斯大學的校長,跟昆士蘭大學的校長,他們兩位非常熱心的邀請我,跟他們的學校教授做了兩次交流,我們來討論怎麼化解衝突,怎樣讓這個社會恢復安定和平。我們把中國從前經驗介紹給他,把佛法裡面的教誨告訴他,他們聽了很有興趣,所以贈送我博士學位,聘請我做學校教授。我那個時候拒絕他,我說我不需要,出家人不需要這些東西,對我來說沒有什麼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倒是很樂意跟你們這些教授座談會,這個很有好處,我也受教育。這兩位校長告訴我,他是希望我代表學校參加聯合國的和平會議,聯合國邀請的這些專家學者,都是以教授身分,有這個學位。因為我覺得能夠幫助聯合國真正走向世界和平,這是好事,這是佛家大慈大悲的落實,我才接受。接受之後,先後參加了十幾次的國際會議,裡面三分之二是聯合國主導的。所以也跟許多國家的領導人接觸過,沒有別的目的,無非是把中國的經驗、佛陀的教誨,跟他們交流,提供他們做參考。我們見面都非常歡喜,都很用心專注來討論這個問題,雖然沒有完全落實,確實有很好的跡象,這幾年這個時間沒有浪費。現在年歲大了,體力衰,這些事情我希望年輕人接著去做。我能夠在一個地方,把《華嚴經》能夠講圓滿,就是圓滿功德。這部經太大,要把它講圓滿,我估計最少還要一萬個小時。我的壽命能有那麼長嗎?也就是需要十年的時間,十年九十三歲。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他講經講到九十七歲,九十七歲走的。但是他講經一個星期一次,我這是一個星期七次,沒有特別原因,我很珍惜光陰,我不願意停。早年體力好,一天可以講四個小時,現在一天講兩個小時不吃力。這佛門的話,希望三寶加持,有個健康的身體,好好的來跟大家一起學《華嚴經》。

      這位居士提的這四個問題,我們今天剛好講到治心,講到修行,修正自己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說法或做法,這叫真正的修行,唯有真正修行,我們煩惱習氣才能夠淡化。實在講完全斷掉不可能,那不是凡人,像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一時頓斷,這個不容易。所以佛知道六道凡夫習氣很重,教我們另外一個方法,漸修,慢慢斷。就說一年比一年輕,一年比一年淡薄,你就有進步。我們修行人看自己功夫,就從這個標準來看,真的,我今年的煩惱比去年輕,今年智慧比去年增長,這是真進步。受的苦難不要緊,苦難要接受,為什麼?那是消除業障,最殊勝的一種方式。我們自己反省沒有過失,可是別人毀謗我們、侮辱我們,甚至於陷害我們,都好,真是消自己的業障。對於這些人不但沒有怨恨,要感恩,為什麼?他造的是不善業,成就我的善業。等於是學生參加考試,老師來考你,看你還生不生煩惱?還發不發脾氣?還有沒有怨恨?結果我一考試都通過、都及格,沒有怨恨心,更沒有報復的心。而且怎麼樣?生感恩的心,真的很感激,我這一關通過,這個考試及格。對老師只有感激,只有感恩,一定好好的修行把自己向上更提升,這是報父母的恩,報老師的恩。報恩不是掛在口皮上,要有德行,要有真正的修行功夫。

      清涼大師這裡講「巧觀空有」,巧是善巧。如果只觀空不觀有,很容易墮落到小乘,為什麼?什麼都不幹,完全走向定的境界,這就是聲聞、緣覺的偏真涅槃,對於這個世出世間一切事不聞不問,有自利沒有利他。只有菩薩才有善巧方便,看到什麼?相有性空,事有理空,他二邊不著,心地清淨。沒有,不著有邊;可是看到一切眾生有苦、有難,全心全力去幫助,你看不著空。雖然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決定沒有自己,真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樣的心態去行六波羅蜜,幫助一切苦難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空有二邊不沾。做再多的好事,心裡頭沒有痕跡,心永遠是個空心,行永遠是淨行,清淨行,你這樣子你多自在,你多快樂!一心念佛,決定求生淨土。生到淨土,對於這個世間還關不關心?關心。這個世間的人只要有感,立刻就有應,跟諸佛、法身菩薩一樣,永遠幫助遍法界虛空界裡面六道眾生。有沒有功德?不計較功德,空有二邊都不著,哪來的功德!那個沒有功德是真功德,為什麼?一切都稱性。與自性樣樣相應,與性相應,與相相應,與事相應,與理相應,與因果相應,法身菩薩修行是這樣一個境界。

      我們在經典裡面學到什麼,要真正理解它,而透徹的去理解,要把你所理解的變成自己的受用。我們從事相上來說,變成自己的生活,變成自己的工作,變成自己的處事待人接物。佛法活學活用,這才能得到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不是學了沒有用的。學了沒用的何必浪費時間?何必浪費精神、浪費體力?那就錯了。這個用是正用,一絲毫邪曲都沒有。《楞嚴經》上講的,決定沒有委曲之相,與一般大乘經裡面講的八正道完全相應。那人在正道當中去行道,在正道當中去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正,這個才算是我們對經教真的學到了。然後才曉得古大德的一句話,「世味哪有法味濃」!什麼東西能叫你最開心、叫你最快樂?佛法。世法裡面,正法也能教給我們帶來快樂,但是比不上佛法,佛法真的叫你得究竟樂、得圓滿樂。你才不能捨棄它,把它看作我們這個世間第一樁大事。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