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619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一九卷)  2006/8/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1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第二個大段「略示勝能」,這一段有七首偈頌。我們先看第一首: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

      清涼大師教導我們,這個七首頌,第一首是「總標」,總說,下面有五首是「別釋」,最後一首是「總結」。在第一首裡面,第一句也是總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道」有兩個意思,這個道就是成佛之道,第一個意思講果,「所謂菩提涅槃」;第二是講因,「謂三賢十聖,乘一直道」,這是講道的意思。我們先說這兩句,然後你才曉得「信」這個字的重要。

      我們現在許多同修,確實很辛苦的在修學、在修行、在學習,但是效果不彰。我們想想我們學佛這麼多年,跟沒學佛的時候有什麼兩樣?學佛之後,我們想想,今年跟去年有什麼兩樣?從這裡面去檢查我們學習的成果,學生讀書叫成績。我們如果認真檢點一下,差不了好多;換句話說,成果不顯著。這什麼原因?不信!有沒有發現到這個問題?這是個嚴重的問題,你不相信!你怎麼會有成果?你怎麼能理解?

      我記得我在講席裡面也說過好幾次,我是學佛七年才出家。七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會,就是可以上台講演,可以在課堂裡面教課,我學會十三部經,出家之前。所以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白聖法師就邀請我到他辦的三藏學院,全是出家人,那時候學生有四十多個人,我在佛學院上課。出家之後,我沒有做過學生,我就去佛學院做老師去了。那時候沒有受戒,只剃度,沒有受戒,兩年之後才去受戒。受了戒之後,真正教我的老師,指導我學習的老師,是李炳南老居士。我們受了戒,頭一個就想到要去拜謝老師,老師多年教誨之恩。

      我到台中去謝謝他的教誨,我到慈光圖書館,還沒有進門,他在裡面,我在外面,看到了。他看到我,就指著我,「你要信佛!你要信佛!」講了好幾聲。我進去跟他作禮,還是講「你要信!」讓我坐下,我就坐下。我聽了感覺到莫名其妙,我不信佛怎麼會出家?我不信佛怎麼會去受戒?他就連著說了六、七聲「你要信佛」。坐下來之後,他告訴我,強調信心,我不懂他的意思。他說,「你不要以為你出了家,受了戒,就信佛,不見得」。怎麼?真有些老和尚,當了一輩子和尚,到八十、九十臨死的時候還不信。這個話我沒聽懂!怎麼不信?不信他怎麼會出家?然後他告訴我,我恍然大悟。佛教你的你沒有做到,沒有相信!哪有相信卻做不到的事情!我這才明瞭。

      我們擺在面前的,三皈做到沒有?這一問,我們就答不出來了,想想沒做到。為什麼?三皈,佛是覺悟的意思,皈依佛就是皈依覺,我還迷惑,迷而不覺,這一條沒有,沒做到。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我們還是邪知邪見,沒有真正能從邪知見回過頭來依正知見。正知見是什麼?佛的經典,經典是正知見,與經典相違背的就是邪知見。皈依僧,僧是什麼?僧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僧是六和敬。我們清不清淨?我們跟大眾相處和不和敬?三皈沒做到!假的,不信!佛門佛的基本教誡就是十善業,做到沒有?沒做到。這一問,我們才覺悟,才曉得老師這句話用意太深了。提醒我,沒有把佛的教誨落實,真正的原因是什麼?不信。你信,哪有做不到的事情!所以信是道之元,元是源頭、是根本,是所有一切功德之母。母是能生的意思,能生一切功德,是什麼?信,信能生一切功德。

      我們今天雖然學佛,學了很多年,還是信邪不信正,信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不信佛法。經典雖然天天讀誦,天天在學習,就跟現在學校課堂上課一樣,學生是什麼?敷衍,混個文憑就好了。老師很清楚!說實在話,再好的老師也不能認真教,認真教,學生反對。現在有很多學校,不是老師考學生,是學生考老師。學生喜歡這個老師,學校就聘請;學生不喜歡,這個老師就要辭職,學校就不請他。這老師還能教嗎?方東美先生當年告訴我,現在學校做老師是混口飯吃,拿點鐘點費,學生是來混文憑的,大家都混。所以說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五十年前的話,現在半個世紀過去了,我們看到這個現象非常痛心!所以我們很認真的去反省,冷靜的去思惟,毛病到底出在哪裡?出在信心失掉了,對佛菩薩沒有信心,對老師沒有信心。

      佛教我們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十惡業,偏偏不肯放,這能算是信佛嗎?佛教重視這個字,中國老祖宗傳統的教學也重視這個字,把這個字定做基本的教學科目。基本教學科目五個字,「仁、義、禮、智、信」,中國人講五常,這五個字失掉,就不能稱為是個人了。常就是道,常道,不能失掉的。我們想想現在這五個字有沒有?仁是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者愛人。所以現在我說為什麼人不懂得愛?因為他不懂得愛自己,他不自愛,他怎麼會愛人!我們這些年來在全世界推動愛的教育,我第一句話就是講人要知道自愛,你才會愛人,愛人才是真正的自愛;不懂得愛人,老實說就是不知道自愛。不知道自愛,他也沒辦法接受別人的愛,他排斥,這個在佛法講,業障!

      我們細心思惟、觀察,為什麼十善業道做不到?諸位要曉得,十善業道還在三皈五戒之前,因為它是人天法,它是佛法的基礎,沒有入門。你看淨業三福,它是第一條,第二條才「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那才叫真正入佛門。沒有前面這個,你就沒有入佛門的條件,前面的條件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所以佛收弟子是有條件的,不是無條件的想來就來。現在我們入佛門,師父真是慈悲到極處,把這些條件去掉了;如果這些條件擺在那個地方,我們就入不了佛門。你要想來求個三皈,來受個五戒,他先要考考你,「孝親尊師,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做到沒有?這個要是沒有做到,不能受三皈。從前古人求授三皈,真的做到了,你看出家人入佛門的條件比世間條件高得太多了。

      從前世間帝王選拔幹部,他的條件只有兩個字「孝廉」,孝順父母、廉潔。廉潔是屬於義,義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做事情要合理,合情、合理,與理相違背的不能做。哪個人不喜歡財?可是不義之財,就是不如理的財,不可以取,你不應當取的,你不能妄取。你應該得到的你可以取,不應該得到的不能取,這是義。所以中國古時候國家選拔人才,兩個條件。佛講得這麼多,孝親、尊師、慈悲心,慈悲特別舉的是不殺,舉一個例子,不害眾生,修十善業,講得很具體。我們深深的思惟、觀察,才曉得、找到從前三教的根。佛教的根我們早就知道了,以前真的儒跟道疏忽了,這一想才知道,儒的根是《弟子規》、「童蒙養正」;道的根是《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這些東西早年我都講過。要不把這些東西認真落實,我們學佛就是沒有信,難怪不能往生。

      這是李老師以前常常提醒我們,對台中蓮社蓮友講的,一萬個念佛人,就是一萬個蓮友,真正能往生的只有二、三個,萬分之二、三;換句話說,四、五千個念佛人當中才有一個。什麼原因?你要曉得,往生的條件是信願行三資糧,你信沒有了;信沒有,願跟行都是假的,一個沒有,三個都沒有。一而三、三而一,信裡面有願、有行,願裡面有信、有行。行是念佛,每天念阿彌陀佛,聲聲句句裡面,這句佛號裡頭有信有願,一而三、三而一,我們缺了這個。我們念阿彌陀佛,我們怎麼缺?阿彌陀佛,你看佛教導我們的根,淨土的根,我們今天把它做為修淨土最高的指導原則。

      淨宗學會成立的時候,我定了五門功課,這是第一門,「淨業三福」,有沒有做到?這五門功課大家好記!你常常記得,你才能夠把它落實。第一個是淨業三福;第二個六和敬;第三個三學,戒定慧三學;第四個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第五條,最後一個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這是淨宗的行門,就是你日常生活當中,你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這五條要遵守、要落實。有沒有做到?沒有做到。沒有做到怎麼能往生?你把這個都落實、都做到了,你念佛你會很開心,決定往生。

      所以一些同修們你要記住,你常常聽我講經,對我有點感情了,阿彌陀佛忘掉了,念淨空法師。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念阿彌陀佛才能往生。你念阿彌陀佛才是真正尊重我,你念淨空法師就錯了。我沒有叫你念淨空法師,我沒有叫你去想淨空法師,完全違背了經教,錯了!天天跟在我身邊有什麼用處,成天打妄想,你怎麼能成就?我為什麼講經還講得這麼起勁,你懂嗎?真有人跟我學的。在哪裡?沒見過面,在電視機面前,在網路上,真有。真正具足信願行的,我們人雖然不是天天見面,但是在畫面上天天見面,他們能很認真的學習,沒有情執!這才能成功。這個情執,諸位要曉得,輪迴心,輪迴的習氣,這個東西不能擺脫掉,你怎麼能脫離輪迴?你怎麼能夠到極樂世界?

      信是道元,這個道是菩提涅槃之道,菩提是正覺,究竟圓滿稱之為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之根源,這是我們要求的。涅槃是什麼意思?這個名詞是梵語,翻的名詞很多,最常用的是圓寂,圓是功德圓滿,寂是清淨寂滅。什麼叫清淨寂滅?於一切法裡面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寂滅。於一切法當中不起心不動念,那是什麼境界?我們學習《華嚴》的同學清清楚楚,無明破了,妄想斷了,你就成佛了!沒錯,涅槃就是成佛。在《華嚴》裡面講圓教初住以上,《華嚴經》上稱為法身菩薩,法身菩薩證得大涅槃。阿羅漢證的叫偏真涅槃,為什麼?他只斷見思煩惱,塵沙、無明還沒有斷,他出了六道輪迴,所以也稱他為涅槃。大涅槃是出了十法界。

      信是根源,你不信,你怎麼能開悟?你怎麼能證果?這講果,果必有因。因是什麼?三賢十聖,乘一直道。三賢是講的別教菩薩,此地的三賢十聖指別教。別教的三賢位在《華嚴》裡面,就是十信位的最後三位。我們知道十信位的七信位,七信菩薩斷證的功夫等於小乘阿羅漢。我在給諸位做報告的時候,八信是辟支佛,九信是菩薩,十信是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很清楚!但是在別教裡面,分就分得更細了。別教的三賢,十住、十行、十迴向,到初地,別教初地等於圓教初住,《教乘法數》後面有個圖,諸位看看你就明白。天台跟賢首都有圖,你一對照你就清楚。都乘一直道,直就是成佛之道。什麼叫直道?只進不退就是直道。如果還會退轉,那就不是直道,那就拐彎,走回頭了。像我們前面用比喻說的,我們在佛教學校裡頭,年年都升級,這是直道;留級就不是直道,降級那更糟糕。但只要是信,真信,真信就有真願,真願就有真行,當然是一直道。因!所以信太重要了。

      我今天勸人,可以說非常懇切,我八十歲了,中國人常講「人生七十古來稀」,七十歲叫古稀之年,我又過了十年。八十歲的人在古時候稱為風燭殘年,在風中的蠟燭,隨時會被風吹滅。古時候中國有個諺語,「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這是什麼意思?他老了,七十歲不能留他在家裡住。為什麼?萬一留他在家裡住,一覺睡的死過去了,你的麻煩就大了,人家會懷疑你謀殺他。這就是他七十歲你不留他住,他不會怪你,古諺語是這樣說的。可以請你吃飯,不能留你住宿。

      八十歲則更老了,可能一餐飯吃的時候他就過去了,所以八十不留飯。決定不會請你在家裡吃飯,八十歲了,怕一餐飯吃了你就走了。人家說你的飯裡頭是不是下了毒,你害他了,不就惹上麻煩了嗎?但是八十歲以上,你在外面餐廳館子裡請吃飯可以。他如果在那裡真的走了,那個餐廳負責任,你可以不負責任。諺語是有道理的,幾千年古人的經驗,提供我們做參考。當然我們接待賓客,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他身體狀況。多病,心情不開朗,行動不方便,我們到他家去拜訪他、看他,這是對的,送些禮物給他。在他家裡面,他邀請我們吃飯,可以;我們不能把他請到我家來,這個人不會怪你的,懂禮,不會怪你的。這是講道的意思。

      下面講「元」,元也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本義」,原本,「菩提本故」,本是根本。信是菩提的根本,菩提是正覺,無上正等正覺。下面一個比喻,「其猶滔滔之水,始於濫觴」,這是什麼?滔滔之水好比長江、黃河,大河它的源頭,源頭就像泉水一樣,很小一點點,源源不斷往外流,結果就變成大江、大河。第二個意思,「首義,元者善之長也,即一因之初」。因我們知道,佛常常告訴我們的,萬事萬物無量因緣所成的,決不是那麼單純的,無量因緣而成。但是無量因緣的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因,我們稱它叫第一因。菩提涅槃的第一因,一切功德的第一因,都是信。沒有信這個字,你只能修福德,你不能成就功德;沒有這個信字,世間法裡面不會有什麼大成就,大成就也要靠信心,沒有信心不能成就,這不能不知道。

      下面說「功德」,功德也有兩個意思,「通因及果」,功德之因,功德之果。「母」也有兩個意思,「生長,養育」,你就可以能想像得到。但是在此地,這功德要跟大家講講,什麼是功德?功德跟福德不一樣。功是功夫,真正下了功夫,你自然有收穫。所以德跟得失的得是相通的,你修功有得。功一定要自己修,別人沒有法子代替,真是「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功德是能夠帶得走的,最簡單的例子,持戒有功,持戒的果是什麼?佛在經教裡頭常常講,因戒得定,我們就知道,持戒的果是得定。在我們佛門淨宗裡面來講,得清淨心!我們的心不清淨,雖持戒,果沒有現前。你持戒為什麼不得清淨心?我們講持什麼戒?十善業道,這是根本戒。

      正式的戒律是五戒,但是五戒的前面是十善,十善不是戒,十善是五戒的預科,等於說先修班。先修十善,然後受五戒不就太容易了嗎?沒有十善,哪來的五戒?今天我們的十善沒有了。古時候,十善肯定有,所以無論在家、出家,他真的有戒律,真的有清淨心。清淨心的程度不一樣,有高下淺深之分,但是有!現在人沒有,現在人念佛念了很久,多數還是心浮氣躁,還是妄想很多,心不定。

      我們學佛,我們要不要見佛?佛就是在世間,你想想我會不會去見佛?你們猜猜看。偶爾見一次,隨緣不攀緣。為什麼?我依教奉行就是天天見佛,從來沒有離開過他。你能懂這個意思嗎?沒有信願行,天天跟在佛屁股後面還是不見佛,沒見到,要懂這個意思。佛經上有個故事,兩個沙彌去拜佛,見釋迦牟尼佛。沙彌持十戒,走在路上很渴,看到有一灘水,水裡面有小蟲。一個沙彌口渴,就喝了;另一個沙彌持戒,堅決不喝,渴死了,死在路上。這個沙彌喝了有蟲的水,當然他就沒有渴死,繼續去見佛,見到了。佛告訴他,他說:那個持戒的,他已經到我這兒來了,我見到他了。他比你先到,他見到了,你沒有見到。這就是說明,見佛重不重要?不重要。遵守佛的教誡太重要,真佛弟子!

      在儒家,諸位曉得孔子在世,三千弟子,七十二賢,這諸位都知道的。可是真正傳孔子道的,不是他們,是孟子。孟子跟孔子沒見過面,你看今天講儒家就是孔孟,沒有提別人。孟子為什麼傳夫子之道,承夫子之道,承傳呢?孟子讀孔子的書,依教奉行,他真的落實,真的做到,做得跟孔子幾乎沒有兩樣。所以中國人尊孟子為亞聖,孔子是至聖,他是亞聖。

      這樣你就明白,在不在老師的身邊不重要,要不要去看看老師不重要,老師不會怪你的;老師要怪你,他就不是真的好老師。我不去拜佛,佛怪我,他就不是佛。我恭恭敬敬的接受他的教誨,依教奉行,這就叫真正的禮敬,禮敬諸佛!我對一切眾生就像對老師一樣的恭敬,老師歡喜,老師會讚歎,真正成就了。只敬老師不敬別人,老師搖頭,感情用事,情識太重,輪迴心還是造輪迴業,老師很失望!我們跟釋迦牟尼佛學,能夠把經典教訓全部落實,釋迦牟尼佛承認我們是他真正的學生,天天見面;展開經本就見面,聲聲阿彌陀佛都見面。佛在哪裡?遍法界虛空界,佛在你自己心裡頭。你看中峰禪師講得好,「我心即是彌陀,彌陀即是我心;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你懂這個意思嗎?他說的是真話,不是假話。

      這句的意思,總說,你看信多重要!希望我們學了之後,真正的生起信心。我們的方向是菩薩道,我們的目標是菩提涅槃,這就正確。世緣放下,一切放下。放下,要不要做?要做,為眾生服務。服務怎麼放下?心裡頭不染著。我為一切眾生服務,不希求任何報酬,名聞利養絲毫不沾,這個放下;服務要盡心盡力,就利益眾生,成就無邊的功德。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略示勝能」第一首頌,我們把經文念一遍: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

      第一句我們介紹過了,知道「信」這個字非常重要,所以這個大單元就是講的信。清涼大師將全部的《華嚴經》分為四個大段,第一段是信,依著順序第二大段是解,第三段是行,末後一段是證。善財五十三參是證,含義非常之深。證是什麼?從五十三參我們就體會到,證就是落實。同時我們也能夠很清楚的認識,什麼是信?信裡面有解、有行、有證,證就是落實,這才叫做信。如果只有信,沒有解、沒有行、沒有證,這個信是假的,這不是信。信裡面有解、有行,算不算信?還不算信,你沒有證;要在落實裡頭證實你所信的,那才叫真信。

      所以佛法有迷信、有正信、有真信,你的信裡頭有解、有行,那是正信,不算真信。真信才有感應,正信沒有感應,這個要懂,不能不懂。真信的心是真心,迷信的心是妄心,正信的心是真心裡面摻雜著妄心,就有夾雜;如果是真信,裡面沒有摻雜。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祖師大德也常常給我們講,念佛人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那叫真信;如果有疑、有夾雜,妄念很多,常常會斷掉,信就沒有。信沒有了,願也就靠不住,怎麼能往生?往生的祕訣就在此地。往生的祕訣,這個事真的要搞清楚。

      我天天念念想見阿彌陀佛,念念想見極樂世界,行不行?不行。如果阿彌陀佛天天跟你見面,極樂世界天天給你看見,世尊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那不是佛境界,那是魔境界。你什麼都不求,自然現前,那是真的境界,感應!真的境界現前,也不放在心上,這對的。真境界現前,如果你放在心上,產生歡喜心,「我念佛功夫不錯,佛我見到了,你們都還不行,比我差遠了」。你起分別、起執著,入了魔境界。佛為什麼不現身給你看,為什麼不把極樂世界給你看?怕你著魔,你受不了!怕妨礙你道心。佛門常講,「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佛菩薩怎麼會動修行人的心?你要明白這個道理,你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你的功夫到了,水到渠成,自然的。

      我們淨宗初祖慧遠大師,他在廬山建念佛堂,帶領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個人,念佛求生淨土,真的全都去了。中國的淨宗從那裡開始,第一個道場,真有決心,不下山。進了這個念佛堂,就是準備到極樂世界,什麼都放下,一心一意專門等到極樂世界,難得!都成功了。他老人家在修學過程當中,見到三次極樂世界,從來沒有跟人說過,根本就沒有放在心上。最後往生的那一次,是第四次,才跟大家宣布,「佛來了,極樂世界現前」。這時候才跟大家講,這個境界過去我已經看過三次。人家問他是什麼樣子?跟《無量壽經》上講的完全相同。遠公大師那個時候建念佛堂,依照經教修行,給諸位說,那個時候的經就是一部《無量壽經》,《觀經》跟《彌陀經》都還沒有翻出來。淨宗經典最早到中國是《無量壽經》,所以遠公大師那時候修行,就是依靠《無量壽經》,《彌陀經》、《觀經》是以後才翻譯的。這都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見如不見,從來不說的。

      佛在《楞嚴》上告訴我們,無論是魔境界、是佛境界,完全不在意,不放在心上,統統是好境界。如果你要是執著,有分別執著,佛境界也是魔境界,這個要注意到,那不是好事。為什麼?你心動了。所以不動心的是好境界,心一動就不是好境界。由此我們就能夠體會到,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見色聞聲,跟外面境界相接觸還會起心動念,就不是好境界。什麼時候我們修行,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不動心,也就是不執著、不分別,好境界。到能真正做到不執著,你往生西方淨土就不是凡聖同居土,是方便有餘土,這要知道。什麼叫功夫?把分別執著壓住了,我這句佛號能把分別執著這些妄想伏住,伏煩惱。伏煩惱我們做得到,斷不容易!伏煩惱就決定得生,真能伏得住。

      我要勸同學們,佛教我們隨緣不攀緣,我們修行的最高指導原則,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不能攀緣。你們念念想來看看我,我很感激你們,隨緣就好;如果你有機會到香港,到國外來旅遊,這見見面很好,不要刻意。執著、刻意來見我,錯了,沒有這個必要。你每天在網路上聽經,在衛星電視面前聽經,我們不是天天見面嗎?只要真聽懂,真正落實,天天見面,天天沒有離開,何必要千里迢迢受這麼多辛苦,沒有必要。你能夠斷惡修善,就是對我真正的供養,我什麼都不需要。你得要開智慧,不要迷惑顛倒;迷惑顛倒,你會上人當,會受人欺騙。諸位要記住,我一生不建道場,哪個地方說我要建道場,要向你們化緣,這是欺騙你們的。我都八十歲了,我還建道場幹什麼?我還能活幾年?我怎麼會找這種麻煩?

      打著我的名義,做一些不如法的事情,有!很多我不知道。中國國家宗教局知道,葉局長跟我講過,他說「法師,這些事情你都不知道,這些事情由我們宗教局來處理」,那就好了。許多地方邀請我去講經弘法,都不是真的,諸位必須要清楚,不要輕易受別人欺騙。在家裡頭老實的念佛,你會有成就;到處亂跑,把心都跑散亂了,那就錯了,充其量修一點有漏的福報,功德修不到。所以信能生功德,能養功德,能培養功德,是菩提涅槃的根本,不能不知道。

      下面三句是解釋第一句的。『長養一切諸善法』,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註得好,長養就是母的意思,母有二義,生長、養育。「長養一切諸善法」,是功德!功德跟福德的差別,與理相應的是功德,與理不相應的是福德。理是什麼?理是菩提涅槃。你修的善法,菩提是智慧;換句話說,不是感情。這個裡頭帶著情執,那是福德,你做好事,斷惡修善是福德;裡頭沒有情執,也就是沒有分別執著,是功德,差別在這裡。功德可以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福德再大出不了六道。《壇經》裡面說得好,「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什麼?就是了生死出三界的事情,脫離六道輪迴的事情,福辦不到。福是在六道裡面享受福報,有果報的,出不了生死輪迴,福不能救。功德能救,功德也是斷惡修善,斷惡修善裡面沒有分別執著是功德,那能夠了生死出三界。為什麼?你不享受六道裡面的福報!六道之外,超越六道還有福報,那個福報更大,比六道裡面的福報不曉得大多少倍。沒有分別執著的福報大,有分別執著的福報小,修的福小。

      第二句就講得很清楚,「長養一切諸善法」,善法裡面有世間善法,有出世間善法。如果沒有執著、沒有分別,還有世出世間嗎?沒有了。世出世間從哪裡來的?從分別執著來的。有了分別執著是世間,沒有分別執著就是出世間,世間、出世間就這麼回事情。有分別執著是輪迴心,尤其是執著,執著決定離不開一個情字。情是什麼?七情五欲,喜怒哀樂愛惡欲,你離不開這些。這些是六道輪迴的根,你要把它放下,要捨棄,你才能出得了六道輪迴,才能真正成就一切善法。

      經文裡面,就是偈頌裡頭,「一切善法,及第二句,即因功德;第三一句,即果功德。無上道者,即大菩提」。第三句你要記住,第三句是什麼?『斷除疑網出愛流』。「愛」就是情執,你要斷疑,要斷情執,這是因功德。然後才能夠『開示涅槃無上道』,開示涅槃無上道是果,為什麼?你已經證得。你要是沒有證得,你怎麼能開示?開示的意思是什麼?為一切眾生做示範、做樣子,就像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的示現。這裡面最重要的是因,沒有修因,哪能夠得果?因裡面這一句,換句話說,是很重要的一句,這也是從綱領上說的。後面還有五首偈,那是別說。別說太多了,舉幾個例子,五首偈總共二十句,就是舉了二十個例子。這個地方是總說。

      我們對於疑跟情執,這兩個是很糟糕的事情,從這個地方斷,叫從根本斷。我們對佛信不信?斷疑就生信。你知道你有疑嗎?知道有疑的人覺悟了;不知道自己有疑,自己有疑不知道自己有疑,愚痴!我在此地告訴同學們,我們沒有做到就是有疑;歡歡喜喜去做,做得快快樂樂,就沒有疑。你從生活當中細細去體會,我有沒有把佛的教誨,佛的教誨最重要的是十善業,因為這是根本法。不殺生,決定不傷害眾生,沒有傷害眾生的念頭,沒有傷害眾生的言語,沒有傷害眾生的行為,這一條你就做到了。

      不盜,非義之財決定不取,不如理、不合法的事情決定不能做,這叫不盜。盜的意思,損人利己就叫做盜。國家的稅收,納稅是義務,想方法少繳點稅,走法律漏洞,少繳點稅,是不是好事?犯了盜戒。你偷盜國家的稅收,你的心不善,你的行為不善,口還要打妄語。義,循理就是義,就是遵守理法,守理、守法是義。國家的法律,倫理道德,倫理道德屬於理,國家的法律是屬於法,統統要遵守,如理如法。理法不許可的,決不可以去做。我們能不能做到?要不能做到,不盜這一條沒做到。

      不淫,淫有兩個意思,狹義的是講男女之色,這是淫。廣義的,淫是過分,稱之為淫。你的生活享受超過你的本分,十善你就犯了,這不是戒律。所以不淫是守本分,我是什麼身分、我是什麼地位、我要過哪一等水平的生活,絕不超過。安分守己,規規矩矩的做人、規規矩矩的生活,絕不求奢侈。不淫的人一定節儉,他不會過分,安貧樂道,他的生活過得很快樂。

      身三業,你對這個有沒有疑惑?沒有疑惑你會做到。世間人,好像在這個世間一世,他的目標就是追求財富,追求名聞利養,就是我們這個經前面所說的五樣。追求五欲六塵的享受,追取崇高的地位,王位是高位,高的職位,領導職位;追求富裕,財富,追求名聞利養。佛弟子不求這些,聖賢人不求這些,孔孟要是追求,能不能求得到?能,他有智慧、有能力。為什麼不求?生活能過得去就好了。吃得飽、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你說多自在、多快樂,絕不給自己找麻煩。古人都能夠相信,都能夠遵守,「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他需不需要知道很多事?不需要。不需要知道的事情不接觸,不想知道,事情少、煩惱少,快樂!要不要認識很多人?不需要認識的人沒有必要,心清淨。

      從前讀書的人、有修養的人都能遵守。確實有不少人一生有學問、有德行,他隱居去了。他到深山裡面種田,種點糧食自己吃,所謂半耕半讀,讀書樂。跟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常常往來的,不多,幾個好朋友。你說那個生活多快樂,田園之樂!學佛修行人更是如此,道場都建在深山,人跡罕至之處。這過的是人的生活,幸福美滿的生活。不追求!

      今天科技發達,科學技術帶來很多的發明,固然給我們帶來很多便利,正如湯恩比博士所說的,人類是付出慘痛的代價。這個慘痛的代價是什麼?煩惱增加,憂慮增加,疾病增加,壽命減短,這個代價統統太大了。生化科技發明之後,農業的生產增加,但是農作物性質改變,它用的是化肥,用的是農藥。對畜牧業,餵的是化學飼料,所以肉食裡頭都帶著病菌。農作物裡頭現在也帶著嚴重的病菌,吃了之後,吃出一身的毛病,病從口入。你說這個代價大不大?所以很多真正有學問的專家學者都在呼籲,希望恢復從前人工的種植,人工的種植是最健康的。當然現在人口增加,人工種植生產量會減少,但是健康。如何運用科學機械,不要用化肥,不要用化學飼料,想方法來改進,避免這些副作用,這就是正確的。

      所以人要有良心,要有道德。如果昧著良心做這些事情,錢賺到手上,害了多少人,這個跟謀財害命有什麼兩樣!我們懂得因果,相信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果報現前,你後悔莫及了。怎麼可以昧著良心做損人利己的事情?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要想到對社會有正面的利益,這就對了;千萬不能說給社會帶來負面的效應,那你就造孽了。這個裡面包括文化事業。

      昨天,台灣有些同修,也都是學佛的,到這裡來看我。帶給我看最新的寬頻道的電視,他們把它接通給我看,效果是不錯。我相信將來電視是向這個方向發展,因為它比衛星電視便宜,成本低很多,效果很不錯,而且能夠接通許多的頻道。他們也意識到,這是不是個好事情?很難說。如果說單一頻道,你好控制。如果能接通許多頻道,這個頻道裡頭是暴力、色情、殺盜淫妄,你每天拿這些東西去供養大眾,大眾每天在這裡看,都染上負面的這些習氣,你要不要負責任?

      三、四十年前我就說過,能救世界的,兩種人,能毀滅世界的也是這兩種人。哪兩種人?一個是國家領導人,他有能力毀滅世界,也有能力拯救世界。第二個是媒體的主持人,電視、網路,他有能力毀滅世界,他也有能力救世界。他所播出來的都是正面的,他就救了世界;他播出來的是暴力、是色情、是殺盜淫妄,那他就毀了世界。不能不謹慎!

      早年我在台灣,在我們自己一個小道場,「景美華藏佛教圖書館」講經。距離我們那裡不遠,有個世界新聞專科學校,也有些同學常常到我這兒來聽經。聽到一段時期,他們害怕了,為什麼?他們從事的行業,這裡面的內容,將來他們都從事於新聞、電視、電影、文化事業,這裡面完全脫離了倫理道德。所以學生來問我,他說:怎麼辦?我說:你要小心,這裡頭有因果。你們從事這個行業,是社會的導師,你把社會大眾人心導向哪個方向?導向善的,功德無量,導向不善的,罪惡無邊。居然有好幾個同學改了科系,到別的學校去念,不念這個科系,正確。所以我們這一生當中,從事哪個行業要謹慎的選擇,不可以選擇造惡業的。

      開餐館,我都勸他開素食餐館,不要賣肉食,賣肉食還是跟眾生結冤仇。如果你細細觀察,凡是賣肉食的這種殺生的行業,你細細觀察,果報都不好。一個你看他晚年,第二個你看他子孫,這是我們佛門講的花報!花報不好,果報就更糟了。以善心來經營素食,這是好事情。香港賣素食的就很多、很普遍,幾乎每條街上我都看到有素食店;台灣也很普遍,素食店很多。素食健康長壽!種蔬菜,我也勸農民種蔬菜種有機蔬菜,就是決定不用化肥、不用農藥,成本雖然高一點,真正功德,替大眾的健康著想,不能害人。

      這些你真的把疑斷掉了,佛菩薩說的,聖賢人說的,真話,好話!把自己的情執放下,把自己貪利的心也要放下,多做好事,為廣大群眾服務,你的果報一定殊勝,你絕不吃虧。斷疑生信,放下情執,這是幫助你建立信心真正的因素,第一個因素。你有情執,你有懷疑,信就沒有了,所以這是講因。末後這句「開示涅槃無上道」,這是果,肯定你已經證得涅槃,你已經開悟了,你不開悟你就做不到。涅槃是什麼?功德圓滿,清淨寂滅,清淨寂滅才是功德圓滿。

      你有能力在日常生活當中,在待人接物當中,不起心、不動念,用心像鏡子一樣。諸佛菩薩心如明鏡,明鏡照萬物照得清清楚楚,它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菩薩還有起心動念,菩薩沒有分別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才是大涅槃,才是無上道,這很難,真不容易。從哪裡做起?從斷疑、從斷情執,從這兒做起。這兩個做到了,證小涅槃,就是什麼?證阿羅漢果,在佛法裡頭你已經得到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佛是無上正等正覺。學習還是有次第,還是有淺深。疑不斷不能入門,我跟你在今天講得很清楚,你做不到,就是你有疑,你還不相信。

      我今天勸人從哪裡做起?從弟子規做起,從感應篇做起,這兩樣做到了,你再修十善業道,沒有問題了。有十善業道,你三皈五戒全都做到。佛在經教裡頭你能夠懂,你能夠落實,信解行證統統具足,你能夠契入,我們講入佛之門。如果有疑,就是你不能落實,你沒有入門。雖然學佛,在佛的門外,裡面是什麼樣子沒看見;縱然看見一點,門縫裡頭看見的,不得其門而入。你說這個多麼重要!

      希望我們今天學了之後,知道這是大乘教入門的頭一堂課,先決的條件。可是,疑真的是不容易破,我們自己有這個經驗,要天天讀經,天天聽經。下面還有一句,「不信身心如來知見,豈能開示菩提涅槃」。今天時間到了,這末後一句要留著明天我們再來學習。這是從反面講,你不信,你就不能夠入門。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