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241 B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二四一卷)  2004/4/5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241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光照千界,偈頌第三首看起:

      【解脫明行者。無數無等倫。世間諸因量。求過不可得。】

      這首偈如果從字面上來說,最簡單的解釋,一個修行人證得解脫,在前面跟諸位講了,「心善解脫、慧善解脫」;換句話說,煩惱障跟所知障都斷了,這時候智慧開了。『明行』就是智慧,我們下面要做個簡單的說明。這樣的人『無數無等倫』,「數」是數量,「倫」是同類,沒有能跟他相等的。經文在這個地方是講究竟圓滿的果地,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不能跟佛完全一樣,只能說等覺,等於佛,他並不是真佛,等於佛,比佛次一等,所以如來果地上沒有能夠跟他相等的。如來,常說諸佛如來,如果諸佛都稱為果地上的,究竟果地上的,有多少?「無數」,這個數是數量,沒有數量,第一義;有數量是第二義!為什麼說沒有數量?有數量,你們諸位想想看,你妄想執著沒斷!在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哪裡有數量!用現代科學家的話來說,在這個境界裡頭,宇宙之間的一切都等於零,這個無數就是零!一起心動念,就有數量,佛法講落在第二義了。

      『世間諸因量』,「諸因量」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邏輯,佛法講「因明」,辯證法,這一類都叫做科學的方法。世間所有一切科學的方法都用不上,所以你想找他的過失找不到,因為他一切等於零,哪裡有過失!落在二、三就有過失。我們凡夫有過失,你起心動念、你分別執著,那免不了過失。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到哪裡去找過?這是這首偈表面的意思。真正沒有過失,清涼大師說得好,只有如來究竟果地一人,就是證得這個果位上的這個人;換句話說,等覺菩薩還免不了有過失。所以古人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個話說得好!我們自己不必掩飾,我有沒有過失?當然有,為什麼?你不是究竟佛果。觀音菩薩是等覺菩薩,大勢至菩薩是等覺菩薩,文殊、普賢、彌勒都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尚且有過,何況以下。

      聖賢之所以為聖賢,就是他不隱諱,他有過失他能發露,就是他能公開,絕不掩飾,現在人講掩飾;他能改過,改過就是大聖大賢。凡夫為什麼修行不能證果、不能開悟?有過失總想盡方法來掩蓋,不讓人知道。不讓人知道,阿賴耶識裡頭這惡業的種子永遠存在,什麼時候遇到緣它就起現行;起現行就是我們今天講發作了,遇到緣它就發作了。這是我們生生世世在苦修都出不了輪迴,我們也生生世世都在念佛,希望求生淨土,但是始終去不成。佛沒有來接引,死了還是搞六道輪迴,原因要知道!所以,古大德常常教導我們,經不能不讀,你讀經才明理,你才曉得應該怎麼做,在一切時一切處,永遠保持你的清淨、平等、覺,你就對了!

      前面我們把「解脫」兩個字簡單介紹過,清涼大師在《鈔》裡面,《鈔》是解釋《疏》的,我們昨天沒有用他的《鈔》,只用他的《疏》,就是「貪瞋痴心永斷滅故,心善解脫,於一切法,知無障礙故,慧善解脫」,我們只講這兩句。這兩句他在《鈔》裡頭有註解,引經據典註得很好,我們把他的註解唸一遍。因為他引的《涅槃經》二十五,不必我們去查經,這是替我們初學來說,大師很慈悲,把經論裡面這些經文、註解都抄在後面,我們唸一唸。

      「先釋解脫德,引於涅槃,略有二種,即二十五經」,就是《涅槃》第二十五卷,「高貴德王菩薩品,第八功德中」一個意思,抄在這個地方。「經云,云何菩薩心善解脫,貪瞋痴心永斷滅故,是名菩薩心善解脫」,這是引用《涅槃經》上的。說「若瑜伽八十五」,這就是《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有一百卷,八十五就是第八十五卷,有這麼一段話,「由三種相,當知心善解脫」,這說的比較詳細。第一,「於諸行遍了知故」,智慧開了。諸行,我們總的來說,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你心的行為,言語是口的行為,動作是身的行為;諸行雖多,歸納起來總不外乎這三大類。我們凡夫這三大類都不明瞭,叫無明。

      我們要仔細思惟觀察,很多人說話,他不曉得他說的是什麼;他一切造作,他也不知道他造作的是什麼;起心動念妄念紛飛,他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我這些話乍聽好像很難懂,「怎麼不知道?我清清楚楚,我明明白白」!早年李老師教導大專學生,就是剛剛接觸佛法,他編了個教材,「慈光大專講座」裡頭用的,這很多人曉得,叫十四講,《佛學概要十四講》,教導我們怎樣觀察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我們要沒有聽到這個,都是以為自己很聰明,聽到佛法裡這一講,才知道自己不行。佛法教我們觀察世出世間法,至少你要從八個方面去觀察。這誰懂?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你能從八個方面去觀察嗎?哪八個方面?不知道。

      這八個方面分三個組,第一是體、相、用,我們懂不懂?體是理,理體、性體;相是現相;用是作用。第二是因、緣、果。第三是理、事。這就不容易了!你從這八個方面觀察清楚,而且這個觀察的時間是一剎那。這是什麼?你對於一切現相粗知,粗淺的知識。深入一層,這八個裡面每個字又有八個,八八六十四!體裡面有體相用,體裡頭有因緣果,體裡面有事有理;相裡頭有體相用,相裡頭有因緣果,相裡頭也有事也有理,每個字裡頭有八個。這是什麼?你看東西很深入了,深入一層。你比凡夫確實是高明,凡夫只看表面,表面是八方面,你深入一層,六十四面。這六十四面裡頭,每一面裡頭又有八個,其深無底。什麼人才看得透徹(透徹是沒有邊際,深廣無際)?如來果地。

      我們聽了這個話,對於佛菩薩才五體投地,不能不佩服。我們差太遠,不要說一層深入我們做不到,表面這八面我們都見不到。佛說我們愚痴,我們同意了,我承認,我是愚痴,哪裡能跟他們比!最低的比,起碼的比,起碼的人家看六十四面,你不明瞭,你不知道佛法的深妙!我們常常讚歎博大精深,我們聽的耳熟,自己也會說,究竟博大精深在哪裡,不知道!什麼地方博大?什麼地方精深?不知道!初淺的介紹我們體會到少分,真的是博大精深。所以,「於諸行遍了知故」,這還得了!法身菩薩入這個境界,但是沒有達到究竟圓滿。我們知道法身菩薩有四十一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這都是法身菩薩,再往上去就是佛。所以佛才究竟明瞭,這地方講「遍了知故」,這是講究竟佛果。

      現在讀經的人少,講經的人更少,有機緣聽到佛法的也不多,所以世人對於佛法誤會很深。我們算是入了門,入門的人應當有義務、有責任把佛法介紹給大家。你看這麼好的東西,真的是叫寶!法寶,世間什麼樣的珍寶都比不上。這個法寶我們如果要得到,它是真的幫助我們解決問題,不但眼前生活問題、工作問題、處事待人接物問題,這叫雞毛蒜皮,小問題。大的問題,是生死的問題解決了,煩惱的問題解決了,對於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真相明瞭了,這個大事!怎麼能不學?怎麼能不認真的去學習?你不肯學習,對這個沒有興趣,你是對這門東西無知,你不識貨,世出世法沒辦法相比的,寶!怎麼能不要?這叫真智慧,真實智慧。

      第二句講,「於彼相應煩惱斷得作證故」,相應是與心相應,這是《瑜伽師地論》的。《瑜伽師地論》是相宗最主要的一部經典,與八識相應。我們知道唯識經論裡面講煩惱,把煩惱歸納,歸納到最後,二十六個;根本煩惱六個,大隨煩惱八個,中隨煩惱二個,小隨煩惱十個,總共是二十六個煩惱。這二十六個煩惱與八識相應,但是每一識裡面配的多少不一樣。第六意識是圓滿的,二十六個統統具足,不但二十六個統統具足,五十一個心所法,第六意識也是全部具足。在法身菩薩、如來果地,他們真的斷盡了,斷盡在一般大乘教裡面,像在《華嚴》、《法華》裡面講的轉識成智,轉煩惱為菩提,煩惱確實沒有了,變成智慧了。你要問怎麼轉的?我簡單的告訴你,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轉過來了。

      我們有時候也做到,為什麼智慧不能現前?我們的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保不住。這一念確實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第二念又起來了,真的叫無常,保不住。能保住就叫定,保不住不叫定,叫捨受。五種受裡面,苦樂憂喜捨,叫捨受,暫時捨了,接著它又起現行,這是凡夫境界。希望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真正講修行,修行並沒有一定的形象,真修行要著重於實質,那就是在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懂得不執著、不分別。高級的是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說老實話,我們六道凡夫是根本做不到,你要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那是圓教初住菩薩,他能做到,我們做不到。我們現在能做到不執著、不分別,相似位了,不是真的,是相似。要在平常日常生活當中,什麼都看得慣,不要執著。學什麼?自在、隨緣。

      知道我們人的一生當中,什麼最重要?修自己的清淨心最重要。你想想看,「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菩提心、這真心,分別、執著統統把它破壞了。你有分別執著,你心誠沒有、清淨沒有、平等沒有、正覺沒有、慈悲也沒有了;只要一有分別執著,你的菩提心全破了。全破了那個心叫輪迴心,無論你做什麼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你行善,六道裡面三善道,你作惡,六道裡頭三惡道,出不了六道!你要想出六道,你一定要懂得、練習,我不執著,我不分別,我看什麼都好。

      最平常的,飲食!過去我在新加坡,李木源居士給我講過幾次,我的印象很深刻。廣洽法師,因為弘一法師常常提到他,老朋友,在一生當中的知交,難得,老朋友。所以,我們知道有廣洽是在弘一大師文章裡面看到。我到新加坡,難得,跟他老人家見了面,也非常歡喜。李木源居士告訴我,弘一大師有幾次到新加坡,都住在廣洽法師的道場,他道場不大,小廟。我們現在在新加坡也建立一個淨宗學會,跟我們淨宗學會很近,走路五分鐘,隔一條馬路,就到他的小廟,我去參觀過。

      弘一法師到新加坡,他的旅行我們知道,他不喜歡很多人去接他,要是很多很多人去歡迎、歡送,他不去了。一生喜歡清淨。那時候沒有飛機,坐船,下了船之後,一兩個人去接他,跟大眾見面都在小廟裡頭;離開送他,也只有一兩個人,他不讓人接送,清淨,永遠保持清淨。吃飯一點都不講究,那就是什麼?不分別、不執著他做了功夫。人家說:法師,這菜太鹹了。他笑笑:好,很好,鹹有鹹的味道!不拒絕。太淡了。好,淡有淡的味道。從來沒有說哪樣東西不好吃,只要你供養他的,你去看他,都吃得很歡喜,沒有挑剔。

      他的身體從年輕的時候就不是很好,在我們現在來講,可能是缺少運動。他是個讀書人,身體一直都不很好,在我們現在講,飲食起居他也不重視,所以他老人家走的時候,六十多一點,他就走了。雖然住世時間不長,他在佛教界有很大的影響,非常值得人敬佩,那就是他是真幹!諸位都曉得,他是花花公子出身,花花公子到最後回頭是岸,能夠持戒、念佛、真幹,這種人在歷史上都不多。所以,這種都是顯示給大家作證,他煩惱沒有了,所以他能轉境界。確確實實,有煩惱轉不了境界,沒有煩惱能轉境界。

      非常明顯的,這是我們一般人決定學不到的。在民國初年,鎮江金山寺的妙善法師,很多人稱他作金山活佛。我看過他一些故事,最早我在台灣看到是煮雲法師寫的。煮雲法師跟他沒見過面,到處打聽,他喜歡打聽,遇到凡是在鎮江金山寺住過的,他一定向他請教:你知不知道金山活佛過去這些神通的故事?他聽了之後就記下來,寫了一本書。以後還有一位法師,名字我一下想不起來,也寫了一本,這個法師跟金山活佛在一起住過,對他的事情了解得比較正確。他那是真斷盡了,真的是煩惱斷盡了。金山活佛一年到頭就穿一件衣服,從來不洗的,邋邋遢遢,破破爛爛,就像濟公活佛差不多,是這一類的人物。一生沒有洗過澡,也沒有第二件衣服換,身上什麼也沒有。人家供養他的鈔票,他怎麼樣?他把它吃掉。你看我們一般講鈔票,每個人摸,多少細菌,他把它吃掉。天天到外面遊蕩,真的度化不少眾生,達官貴人他認識的很多。確確實實他有能力,知道你心裡想什麼。

      我想起這位法師,樂觀法師,樂觀法師跟他在一起住過。我那時候知道這一樁事情,沒有在意,要是現在樂觀在,我一定要請樂觀給我們講講妙善法師的故事。樂觀法師最初見面的時候,他很年輕,看到這個和尚不守規矩、不持戒,很輕慢,就有點瞧不起。結果妙善法師跟大家談話的時候,就把他心裡的念頭講出來,他就嚇到:我心裡想的他怎麼知道!以後慢慢知道,他真有神通,你起心動念他知道,你想做什麼他都曉得,說法契機。給人治病,治病也很奇怪,跟濟公一樣,用什麼藥給他吃?身上髒東西搓一搓、捏一捏,給人吃。你聞聞看,異香,真的把你的病治好了。金山活佛好像是《神異錄》,我們也曾經念過,確實知道過去未來,示現的是瘋瘋癲癲的。這都是屬於示現作證,他能轉境界,他不被境界轉。經常地上那些垃圾他撿來吃,最奇怪的是破銅爛鐵他撿起來也吃掉了,近代人!他往生的時候好像是抗戰的時候,抗戰的時候他在緬甸,往生的時候在緬甸。這就是真正得心善解脫的樣子,這是第二個現相。

      第三個「煩惱斷已,於一切處,離愛住故」,愛住就是講貪瞋痴,他沒有了。下面引用的,「經云,云何菩薩慧善解脫,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知無障礙,是名菩薩慧善解脫,因慧解脫,昔所不聞,而今得聞,昔所不見,而今得見,昔所不至,而今得至」,這個利益就太殊勝了。我們讀這個經文,知道這個道理、這樁事情,我們對於阿難集結經典是毫無疑問,這懷疑就斷了。對祖師大德的翻譯,我們也不會有疑問:他有沒有翻譯錯?為什麼?從前李老師告訴我們,中國人有福報,梵文經典傳到中國,翻成中文。當時這些翻譯的三藏法師,最低的果位都是三果聖人,都是修行證果之人,不是凡人,他怎麼會翻錯!我們今天翻譯確實沒有把握,為什麼?你是凡夫,你煩惱沒斷,你習氣沒有斷,你智慧沒有開;換句話說,肯定翻錯。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能不能解如來真實義?得到煩惱斷、智慧開,修行證果。

      所以在這一點,李老師常說,外國就比不上中國,中國祖師大德裡頭,有這麼多諸佛菩薩再來的,真正修行證果的。現在佛法也傳到外國,也翻成外國文,外國文的經典跟中國文的經典不能比。我們今天講是文化不相同,在佛法裡面講,善根、福德、因緣不一樣,這是不能不知道。所以你真正得心解脫、慧解脫,心解脫,要斷煩惱,慧解脫,要破所知障。前面跟諸位報告過,這兩種障礙除掉,得大自在!我們常說福慧增長,這個地方跟我們講福慧自然。你看,「昔所不聞,而今得聞」,這個話很少人懂,你過去沒有聽到的,現在聽到了。這個話怎麼說?

      我們中國歷史上所記載,智者大師,學佛人都知道,天台家的祖師。天台大師當年在世,讀《法華經》,讀經入定了,不是現在聽講打瞌睡,他入定了。經上記載得很清楚這一段故事,他讀到「藥王品」,讀「藥王品」,讀到這一段他老人家入定了。出定之後他告訴大家,他在定中見到世尊在靈鷲山還在講《法華經》,他說「法華一會,至今未散」;換句話說,他入定的時候,定裡面我們曉得沒有時間,定裡面沒有空間。這就是現在外國人所研究得到的資訊,在某種條件之下,空間等於零,時間等於零,沒有時空。所以他親見靈山一會,「昔所未聞,而今得聞」。煩惱障盡了,就得定,所知障盡了,就開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講經說法,你都能參與,親身參與,昔所未見,而今得見,昔所未聞,而今得聞。「昔所不至」,不至就是你沒有達到,就是你沒有證到這個境界,現在你統統能夠證得,你想想看這個多殊勝!

      由此可知,你會學佛,你會學了,真正學什麼?斷煩惱、破所知障。章嘉大師當年教我六個字,「看得破,放得下」,看得破是破所知障,放得下是破煩惱障。我向他老人家請教從哪裡下手,他教我布施,布施就是捨,捨後面就有得。得的是什麼?「心善解脫、慧善解脫」,你就得到了!所以他下面有解釋,「釋曰」,這是解釋,「心善解脫,即滅定障」,定障沒有了,「慧善解脫,即脫智障」,即脫就是脫離,智障是所知障,「二障既除,翛然無繫,故名解脫」。「涅槃下經重復問起,以顯前義謂心定有貪等,則不可脫」,這不是不須脫,是不可脫,這要特別注意,「定無貪等,即不須脫,欲明相有性無,此二無礙,方名解脫」,這是大菩薩的境界,這是什麼?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是真實的果位,相對的法門是相似的果位,是六道十法界,沒有脫離十法界;換句話說,它是相對的,脫離十法界,那叫真解脫。

      我們讀了這些經論,祖師大德給我們解釋,我們應當要曉得,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處,知道怎樣修。修的方法,佛教菩薩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是六個方法、六個綱領,我們大乘法裡面稱為六波羅蜜,菩薩日常生活、修行六個大綱。你要真幹!處眾,跟大眾相處,佛給我們講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菩薩修什麼?就是這十條。十條,六度是自修,四攝是處事待人接物,圓圓滿滿一絲毫欠缺都沒有,自利利他,所以圓滿功德。四攝六度每個人都知道,你不會做,你沒有用上,從來沒有用上,很可惜。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清涼大師的註解。我們看《疏》,《鈔》裡面的內容很豐富,我想同學們自己去看就可以,我會把大意跟諸位介紹出來。《疏》裡面接著介紹「明行」,這個字在我們《纂要》本子裡面,它是木刻版本,你看它在右上角圈了個圈,這是念去聲,去聲念「恨」。念「恨」當動詞講,換句話說,就是行為,我們今天講行為,這是動詞,不是名詞;如果念行,這是名詞,這個地方是動詞。「言明行者,即般若德」,這一句講的是般若,前面講解脫,解脫、般若,還有一個法身,三德!法身在哪裡?法身在前面一首偈;前面一首偈,我、我所空寂,顯法身德。

      我在講經的時候,過去也說過多次,我們的心裡面離妄想、分別、執著,心跟太空,現在講太空,佛法裡講法界,虛空、法界融成一體,虛空法界就是自己的真心;只要你離妄想、分別、執著,虛空法界是心,自心相。剎土、眾生,虛空法界裡面無量無邊的星系、星球,星系、星球裡有無量無邊的眾生,是什麼?是自身相,法身。法性遍虛空法界,法身也遍虛空法界,法性沒有形相,法身有形相,顯示法性、法身裡面具足這三德,解脫德、般若德。這是把「明行」表的意思說出來了,三德之一。

      下面,「若作明行足釋」,明行足是佛的十種德號裡面的一種。如果把它解釋為「明行足」,足,就是滿足,就是圓滿的意思,明行達到了圓滿。這樣解釋,就不是般若德,是什麼?是「禪慧德」。這是我們要明瞭的,就是此地經文裡面講的明行,不是禪慧德,它是般若德,我們不能把它當作十號之一來看,這樣就清楚了。

      下面他引用「瑜伽三十八」,《瑜伽師地論》第三十八卷,「明謂三明,行謂止觀二品」,這個解釋就清楚了。佛家講三明六通,菩薩講六通,如來果地上不講六通講三明。由此可知,六通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就叫明。六通裡面特別提出三條,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漏盡,漏是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斷盡了。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等覺菩薩無明煩惱還有一品沒有斷盡,所以他不能叫明。如來果地上統統斷盡了,斷盡了稱明。所以「三明」裡頭用天眼、他心、漏盡來做代表,實際上就是六通達到究竟圓滿,這稱之為明。

      行,止觀。止觀我們大家都曉得,大乘法裡面的修行兩大綱領,止觀就是禪定。禪定的意思,六祖大師依《金剛般若》的義理來跟我們解釋,如如不動是定,了了分明是觀。《金剛經》上講「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是禪定,所以禪慧跟般若的意思不一樣,那是禪慧,所以止觀是屬於禪慧。六祖一生用的功夫,他的下手之處就是《金剛經》末後這兩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他能夠落實在他的生活上,落實在工作上,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叫真正修禪。了了分明,從定開慧,慧開了,起作用了,叫照見,觀就是照見。我們念《心經》,《心經》裡面「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稱「觀自在」,是講菩薩自己修行成就;講「觀世音」,是講菩薩觀察這個世間一切苦難眾生的音聲,他聽到了,他看到了,看叫觀,聽也叫觀。為什麼?他沒有通過妄想分別執著,都叫觀,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全叫觀,用一個字,而不用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屬於意識裡頭的。轉識成智都用觀,不僅眼觀,耳也是觀,鼻、舌、身、意都是觀。觀就自在,見聞覺知不自在,因為你沒有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怎麼會自在?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叫觀,你就得大自在了。

      「照見五蘊皆空」,《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五蘊皆空是諸法實相。就像《金剛經》上講的,五蘊是什麼?「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凡夫不知道,執著以為是真的,在這裡頭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造成了大錯特錯。菩薩知道這是夢幻泡影,所以菩薩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這個得大自在。果,果是對世間人所講的,「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統統沒有。告訴你什麼?告訴你苦樂憂喜捨都沒有,這是你自己真正得度了。從生死這個岸度到大涅槃的彼岸,大涅槃的彼岸裡頭覓生死了不可得,覓煩惱、菩提也了不可得;到那個地方不但世法沒有了,佛法也沒有了,世法佛法也了不可得。為什麼?這就是今天科學家講,在某種條件之下,一切諸法等於零,就入這個境界,這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回歸到零。

      零與十法界依正莊嚴妨不妨礙,它又不妨礙,這像什麼?就像我們今天看的電視螢光幕一樣。零是什麼?零就是螢光幕,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螢幕裡面現的影像。影像跟螢光幕衝不衝突?不起衝突。螢光幕是零,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森羅萬象,森羅萬象跟零絕對不起衝突。只要你不執著,螢光幕裡面森羅萬象都是等於零;你要一執著,你把螢光幕忘掉了,迷失了,你注意力完全在現相的變化,我們凡夫錯就錯在這裡。菩薩高明,他高明在他曉得螢幕裡面的現相是虛妄的,凡所現相皆是虛妄。什麼東西是真的?能現相的螢光幕是真的。螢光幕什麼都沒有,不現相的時候沒有,現相的時候也沒有。為什麼?它沒有染著。我們把電源一關,螢光幕上就沒有了,不落痕跡。所以,我們用心,要用真心,真心就是螢光幕,礙不礙十法界依正莊嚴?不妨礙。一天到晚在這裡面,一塵不染,禪宗古大德常講,「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我們拿螢幕跟裡面的現相,你就明白了。電視開二十四小時,一天開到晚,裡面千變萬化,電視螢幕有沒有沾染一點點?絲毫沒有沾染。這不沾染的,真心;現相的,妄心。再跟你講,真妄不二,真不妨礙妄,妄也不妨礙真。

      我過去也曾經有一度,好像是在台北華藏圖書館講經的時候,我教人看電視修行。你要會看,會看,看電視會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會看!不會看,他哭你也哭,他笑你也笑,傻瓜一個。什麼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一切法,任何一法你要是會,都能幫助你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所以古大德勘驗學人常常問「你會麼」,這個話意思深長,只要你會!真會是《華嚴》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要不會,處處成障。你念《華嚴經》,你聽《華嚴經》,你不會,你不會念、不會看、不會聽,念多了變成什麼?變成所知障。聽到別人言行跟經上講的不大對,你生煩惱,你起煩惱障,那你不會!不會全是障礙,會了,全是《大方廣佛華嚴》,全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會不會怎麼形成的?這首偈講得很好,你貪瞋痴沒斷,你就不會。為什麼?你心沒解脫。於一切法,你分別、執著,你慧沒有解脫。我們還是用電視螢幕,這個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你常常看電視螢幕上畫面,電視螢幕比喻講那是真的,永恆不變;畫面是假的,為什麼?生滅無常。你看,真的跟假的是在一起,沒有離開,真妄和合,真妄是一不是二,妙,妙在此地。你了解事實真相,這個人就叫佛菩薩;不知道事實真相,迷在相裡頭,凡夫!凡夫認假不認真。佛菩薩才真正了解事實真相,知道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假不礙真,真不礙假,真假是一不是二。這個高明,高明極了!會學就要這些地方學,學的什麼?學的要應用在生活上,你的生活怎麼不快樂,怎麼不幸福!今天家裡沒有米煮飯了,窮到這樣子,快樂!決定不生煩惱,決定不受世間貧富貴賤的影響,絲毫沒有,我說那是幻相。日常生活所需隨手拈來,這個情形就像澳洲中央地帶的土著,你們看《曠野的聲音》報告裡頭,你就看出來,真自在,隨手拈來!

      此地講的「三明」,跟一般大乘經上講的不一樣。它這個地方講的三明,第一是「菩薩明」,第二是「佛明」,第三是「無明明」。大師有解釋,「菩薩明者,即是般若波羅蜜,佛明者,即是佛眼」,這個地方要注意到,說佛眼,五眼具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金剛經》上講的「五眼圓明」,成佛眼。「無明明者,即畢竟空,然皆般若因果,理智異耳」,實在講這三個明是一樁事情,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你一個得到,三個都具足。是從「般若」因上講、果上講、理上講,所以有三個意思。菩薩明是從因上講,佛明是從果上講,無明明是從理跟智上講,統統是「般若」所說的。

      「般若」講的畢竟空,確確實實是諸法實相,你要真正能有少分體會,你這一生生活得就非常快樂、非常幸福。你要不知道這個事實真相,你這一生,你就是今天講貴為天子,古時候講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快不快樂?不快樂。有沒有幸福?沒有。現在是貴為總統、貴為部長,擁有億萬財富,他快不快樂?不快樂,他不幸福,而且還很容易再造罪業,《地藏經》上講,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這一生壽命不長,死了之後,麻煩可大了!佛天天勸告,奈何世人不聽,不能奉行。這個經上講的是究竟圓滿,你知道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現相,《大般若經》上所說,「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真話! 

      真正修行人,契入境界的時候,世尊這幾句話就是他修學的中心綱領。在哪裡修?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切法,包括自己的身,包括自己的心,心就是念頭,念頭不是真心,就是我們今天拿影像跟電視螢幕來講,念頭還是影像,不是這個螢幕。為什麼?念頭有生滅,電視螢光幕沒有生滅;念頭是動的,螢幕是靜的。我們的身、我們的心都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無所有,都是畢竟空、不可得,這一定要知道。無所有,你以為有,你就錯了;不可得,你一定要得,那你就苦死了;畢竟空,你以為它不空,你以為它實有,全都錯了,你看錯了,你想錯了。看錯、想錯了就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造業了;看錯、想錯是迷惑,分別執著就造業,你造業你怎麼能脫離果報!

      佛菩薩示現在六道,示現在九法界,他也起心動念,他也分別執著,難道他不造業嗎?他真的不造業。為什麼?他對於事實真相了解得很透徹,所以說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他做等於沒有做,沒有做等於在做,這個話不懂!做是什麼?跟大家一樣,現的現相在做,他到十法界來,當然他要示現,現相,這是示現的。像釋迦牟尼佛,他也示現個人身,他也有父母,示現八相成道,這是示相。但是他沒有忘了真性,就好像我們看螢幕一樣,他知道他跟螢光幕的關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相是幻相,性是真性!真性裡頭沒有相,能現一切相,雖現一切相,決定沒有起心動念,決定沒有分別執著。他那種分別執著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隨眾生的分別而分別,隨眾生的執著而執著。眾生沒有覺悟,不了解事實真相,眾生要都覺悟了,佛就不現相,佛也沒法說了。

      你還沒有覺悟,他給你現相;你雖然覺悟,沒有圓滿,他也給你現相,達到究竟圓滿的時候叫常寂光土,常寂光土裡頭沒有相。就好像我們看電視把電源斷掉,剩下來就是螢光幕,螢光幕就是常寂光,沒有現相,這是真如,這是本性。不但沒有惡,善也沒有,是非、真妄、善惡統統都沒有。悟入境界的人,我們在禪宗語錄讀到,祖師說你那個境界說來我聽聽,「說似一法即不中」,說不出來,無論說什麼都沒有辦法說到恰到好處。老師聽了點點頭,給他印證。確實,能說得出的是相對的。你譬如說大,大跟小是一對;說長,長跟短;說天,天跟地;說人,人跟物;說我,我跟他,它總是相對的。所以你想想,離開一切相對之法,你說一句給我聽聽看,說不出來了;相對就不是真的。離開生滅法,你說一句來給我聽聽看,說不出來;所有一切法都是生滅的。現在科學家證實了,連虛空都是生滅法,生滅法就叫做有為法,這我們要曉得。

      註解裡面再說,這裡講的明行足,這是足的意思。「足有二義」,第一是「腳足義,約因」,第二是「圓足義,約果,此文略無」,這是解釋明行足。通常講明行足,足是圓滿的意思,滿足。腳足的意思,從因上講,這是你起步走了,要用夏蓮居老居士常講的,真幹!真幹是因,圓足是果。你要不真幹,沒有辦法契入境界。我們就是講念佛往生,你也得真幹,你不真幹,去不了。真正求往生的人,你一定要記住,《無量壽經》教給我們,修學最重要的方法,「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你懂不懂?我現在不問你能不能做到,先問你懂不懂?你不懂你怎麼會做?你盲修瞎練。哪一個盲修瞎練會成功的?這八個字的意思你要懂!

      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心?我們講過太多遍了。這些年來,大概最近十幾年,我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十個字說明菩提心,這十個字你統統具足,發菩提心。我們起心動念與真誠相不相應?與清淨相不相應?與平等相不相應?與正覺相不相應?與慈悲相不相應?你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你的心虛偽、虛假,你的心染污,你的心不平,你的心愚痴,你的心自私自利;換句話說,發菩提心沒有。沒有菩提心,一向專念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所以你要懂得,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說得沒錯,臨命終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你一生一句佛號沒念過,臨命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那是什麼人?具足菩提心的人!你可不能誤會。《無量壽經》裡面,你看看「三輩往生」、「往生正因」不是講得很清楚嗎?沒騙你!你自己疏忽了、看錯了,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你不能怪佛。

      用心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要用這種心對人,別人對我用什麼心不要去管他。為什麼?他是凡夫,他是搞六道的。我現在不想再搞六道輪迴,我要到極樂世界去,我要不用真心就去不了,不相應!念佛堂裡頭一天念二十四小時,念個幾十年不中斷,能不能往生?不能往生,我跟你講老實話。具足菩提心的人,無論在什麼時候,一念十念就能往生。人要做好人,不要做惡人,好人處處與人方便,與人方便自己方便;處處障礙別人,處處給別人不方便,這個人不能往生;《古蘭經》裡面這種人不能生到天國。修行不聽經、不讀經、不明理,都是屬於盲修瞎練,都是屬於迷信。日常生活當中,自己要認真反省,每一天還是隨順煩惱習氣,這怎麼得了!

      真修行,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在什麼地方修功夫最容易得力?在人事上,處事待人接物。世間人常講,做事難,做人更難。我們講到八苦,八苦裡頭最苦的是「怨憎會」,冤家對頭常常碰到。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找麻煩,這麼多人看不慣你、看不順眼你?過去無量劫中結的怨。老子所說的,「和大怨,必有餘怨」,當時我們是發生衝突,經過人家調解,化解了;事情是化解了,心裡面的忿恨沒化解。心裡面的忿恨這是業,業會帶得去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所以,冤業會跟著你生生世世,遇到緣,又碰到了,又碰到它就起現行,就這麼回事情。所以雞毛蒜皮的小事會引起很大衝突,什麼原因?過去生中的怨恨,沒有化解掉。化解阿賴耶識裡面的業習種子,要靠智慧;定功是伏住,不能化解,慧開了之後,化解了。就是現前要害我、要殺我、要把我整死,我對他一點怨恨心沒有。這是什麼?這是你內心裡面多生多劫的宿怨化解了。這個我們自己值得慶幸,修行畢竟是有點功夫了,功夫就從這個地方看。

      佛在經上教導我們,我也常常引用《八大人覺經》上,「不念舊惡」,這是講這一生當中,過去他對我不好,不把它放在心上。「不憎惡人」,看到現在很多造作罪業、作惡的人,沒有瞋恚心,看到他們不生瞋恚心。我還加了一句話,「不說他過」,絕不說別人的過失。「和平立至」,現在我們不是求化解衝突,促進世界和平嗎?衝突真的會化解,和平馬上就會來,就會落實。我在很多國際和平會議裡頭,我都說這四句,「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不說人過,和平立至」,我講這十六個字。

      我們自己修行,你說有沒有把握往生?我肯定跟大家說,我往生有把握,靠得住!我憑什麼?是不是我的佛號念多了?不是。展開《無量壽經》、大乘經典的時候,我跟經上講的相應,憑這個。大乘經教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保證書,我拿到了這個保證書,你們保證書沒有拿到。不是說經本在你手上你就拿到,這不算,你的心跟它相應就拿到,心不相應,你沒拿到。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有沒有做到?我跟你說我做到了。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我做到了,這是《無量壽經》教給我們往生重要綱領,「發菩提心」,我這一句做到了。下面「一向專念」,那就輕而易舉。最難的是上面這一句「發菩提心」,你要真心待人!就是你要用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處事待人接物。人家用的是完全是相反,我們明瞭,我還是用真誠;人家相反,他是輪迴心造輪迴業,我雖有慈悲心,我幫不了他。為什麼?他不相信,他不接受,不是不慈悲,我天天都在講。

      雖然天天都在講經,很多人,我聽說、我也知道,「法師今天在講經,那是講某個人的,不是講我的」,你說有什麼法子!所以我曾經講過,哪個人直下承當,他得利益。這種錯會意思的,不是你們現前幾個人,自古以來就有。我年輕時候跟李老師學教,我跟李老師的時候三十歲。我們同學當中,「今天老師罵人,罵某個人的,那是講某人的,不是講我的」。老師是不是講那個人?未必!有些聽眾聽到老師今天罵人,「老師今天又罵我了」,好,他得利益。為什麼?這種人聽經叫直下承當。他天天來接受教訓,天天反省,天天改過,天天自新,他有成就。凡是嬉皮笑臉,「今天老師講別人,講那個人、講那個人」,與自己不相干,他聽一輩子經,一句也沒聽進去。為什麼?他都是講別人,都不是講我的。

      我曾經跟諸位說過,善財童子為什麼一生成佛,就是善財童子把佛陀的教誨是字字句句都是教我的,與別人都不相干,他一生成佛了。不但是佛菩薩字字句句教我,所有一切眾生,我眼睛所看的、耳朵所聽的全是教我的。所以他不要等來生,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生就圓滿菩提。道理在此地,我們不能不知道。

      「無數無等倫,世間諸因量,求過不可得」,註解裡頭跟我前面所講的意思完全相同。這首偈我們就講到此地。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