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853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八五三卷)  2002/9/20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853

      諸位同學,請接著看這二十層世界,第十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無量莊嚴。佛號普眼法界幢。】

      這個世界想必也是純一清淨。有世界的名號『無量莊嚴』,「莊嚴」是我們世間一般人所講的真善美慧,這個才是真正的莊嚴。「莊嚴」這個名稱上加「無量」,那就是不可思議了,肯定是諸佛如來的報土,也肯定是純一清淨。世界是果報,果一定有因,種善因得善果,「無量莊嚴」,這個果報當然是無量功德所成就的。由此可知,這個世界的人有智慧、有善根、有福德,知道修積功德。

      我們讀到這樣的名號,首先要想到自己,斷惡修善不能不做。你要是問,為什麼要斷惡修善?這裡面有大利益!有無比殊勝的果報,無論是依報、是正報都能夠得無量莊嚴。圓滿落實這樣殊勝的果報,一定要隨順性德、隨順佛菩薩的教誨,捨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這才能夠辦得到。

      佛的德號『普眼法界幢』,「普眼」這裡面包含著智慧、清淨、平等、慈悲,看人、看事、看物。佛陀他的境界無不是盡法界虛空界,跟我們凡夫起心動念確實不一樣。《華嚴》的好處,認真修學不難體會得到,那就是這樣的句子不斷的在重複,用意是不斷的在提醒我們自己。佛總是希望我們自己快快回頭、快快的覺悟,把自己的境界向佛陀果地上的目標大幅度的提升,這是佛對一切眾生的期望;換句話說,希望你們大家快快成佛。所以「普眼」的境界是盡法界虛空界。「幢」,高顯之意。我們應當要學習。再上面一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普光寶莊嚴。佛號勝智大商主。】

      這個名號裡面含義很深。『商主』,我們今天講的企業家,「大商主」!這個大商主的德號『勝智』。由此可知,我們這個世間的人,我們細心觀察中國外國,哪一個人不想發財?哪一個人對財富設立一個限度?我們只聽到一般人講,錢財愈多愈好!那個貪求的心理無有厭足,殊不知財富最大的,無過於諸佛如來。學佛為什麼?學佛是為做大商主,是為發大財。這個說法,我看很契現在眾生的根機。你不是要發財嗎?學佛就發財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門裡面沒有妄語,佛門裡頭沒有戲論,戲論就是我們一般講開玩笑的話,佛門裡頭沒有。真的教你發財,你的財富無量無邊。

      這個世界叫『普光寶莊嚴』,「寶」是表財富,「普光」跟佛德號裡頭的「勝智」相應。沒有真實智慧,你的財寶從哪裡來?跟諸位說,性德沒有現前的時候,財寶是修得的;明心見性之後,財寶是稱性的。稱性是真的,那個財寶無量無邊,永遠享受不盡,遍法界虛空界。像世尊在「往生經」裡面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真的是「一切法從心想生」。想什麼,你所想的就來了;不需要用了,不需要用就沒有了,無需要儲藏。一切享受隨念現前,這是真財寶,這是自性本來具足的。

      再告訴諸位,一切眾生平等的,沒有說哪個有哪個沒有,哪個多哪個少,沒這回事情,平等的。所以我們要得大智慧,要得大福報,到哪裡去求?佛門裡面去求。佛門裡面的課程,比我們世間大學豐富得太多了,全世界的大學集合起來,都比不上佛教裡面的課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今天不要說《大藏經》,單單說這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古人說這部經典是佛學概論。所謂概論就是整個佛法內容的簡介,你看這裡頭多麼豐富,真的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不止八萬法門,確確實實是無量法門。

      那個無量我們一般人無法想像,細讀《華嚴》,我常講,你才能略知一二。為什麼?因為我們這個本子是略本的《華嚴經》,還不是下本,下本《華嚴》有十萬頌,比我們現在的經典的分量還要多一倍。非常可惜,這一部經太大,流傳到今天遺失很多,所以今天留下來的是殘缺的本子。這個殘缺的本子不是現在,現在幾乎沒有了,原本沒有了。晉、唐時代,《華嚴》傳到中國,是個殘缺不完整的本子,我們在這個裡面已經看到這樣的豐富了;完整的本子,可想而知,世出世間的學問都在其中。

      從這裡我們能看出來,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示現的身分是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商人裡頭有菩薩,工人裡面有菩薩,學生裡頭有菩薩,兒童裡頭有菩薩,老人裡頭也有菩薩,有緣的人遇到了。佛門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人遇得到?有緣就遇到了。我有沒有緣?那要問自己,你是不是真的想學佛?果然真的想學佛,你就有緣,有緣你肯定遇到,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不是真學佛,陽奉陰違,你遇不到佛菩薩,縱然遇到了也等於沒有遇到。為什麼?你沒有恭敬心。

      世出世間求學、求道,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頭講得很多,要從「誠敬」當中學。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誠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百分誠敬得百分利益。你學佛有幾分誠敬之心,你能得多少利益,肯定是成正比例的,這真的不是假的,你不妨試試看!所以,古人常說尊師重道。「我對老師很恭敬!」那是你自以為很恭敬了,那是你的恭敬標準,不是一般教學裡頭的標準,你自己認為很恭敬了。世出世法教學裡面的標準是什麼?什麼叫恭敬?恭敬的樣子是什麼?依教奉行。你看佛經,佛經最後,經文最後一句「信受奉行」、「依教奉行」,那是尊師重道的落實,尊師重道的形象。

      老師教導我的不記得,老師教導我的不能正確理解,老師教導不能夠百分之百的奉行,假的不是真的。老師曉不曉得?曉得。老師有智慧,不糊塗!但是怎麼樣?裝糊塗。古人有所謂難得糊塗,那個難得糊塗是什麼?裝糊塗,不是真糊塗。為什麼要裝糊塗?他不能教,你沒有誠意,結個善緣就好了!你不肯學,老師何必認真,不會認真的,結個歡喜緣。只有學習的人他非常認真,這個老師就不能裝糊塗了,要認真教學。

      我們在初學佛的時候,李老師教導我們,這個學生有一分誠意(學習的誠意),老師教他一分。為什麼不多教他?多教他他不能接受,他不能吸收,白費力氣;他要多少給他多少,他滿足了。那個學生有十分誠意,老師不能夠給他九分。為什麼?給他九分對不起他,要給他十分。這是好老師!隨機施教,隨順著眾生的根機來教導學生。

      所以一個真正善知識,你看到他的學生很多,學生裡面將來有幾個能成就的?那就不多了,可能有一、兩個,也可能有三、四個。我們從歷史上來看,這一代一代學派裡面的傳人,往往只有幾個人,單傳的很多。你想想,他當年教學的時候,學生一定很多,為什麼到之後能夠傳道的人那麼少?原因不是別的,學生是不是認真肯學;換句話說,湊熱鬧的多,認真學習的人不多。認真學習,對老師教誨百分之百的服從,這是好學生。這個學生,老師一定不能夠捨棄他,一定要認真教導他,不認真教導他,老師對不起他,他真的想學。師資之道,這個緣分很難得,自古以來,所謂是可遇不可求。

      一個好老師,他念念當中就是找一個傳人。俗話裡面講傳宗接代,儒家所講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佛門也是如此,他非常留意傳人。什麼人能傳法?德行第一,其次好學。具足這兩個條件,在佛法裡面講這個人叫「法器」,他有能力傳授如來大法。德行要用佛家術語來講是嚴持戒律、純淨純善,這是德行;加上好學,對於道學鍥而不捨,「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是法器!老師遇到了,這是寶!後繼有人,全心全力的幫助這個學生,希望這個學生的成就超過自己,真正老師,後來居上。為什麼?社會在進化,進化不是單純的,非常複雜。

      我們處的現代這個社會,比上一代就複雜多了。那我們想到,我們底下一代,再過二、三十年,這個社會比現在的社會又要複雜很多,傳人要沒有大的德行,要沒有真的學問,他應付不了。所以我們幫助學人,幫助他提升,一定要超過自己,知道他將來應付的社會比我複雜,他教化的眾生比我困難。這是在最近這一個世紀,歷史當中可以證明,所以我們給年輕人要常常勉勵他。好學的人真的要比我們這一代更聰明,更有智慧,更有眼光;前面講的「普眼」,他會看、他會聽、他善學。才能成就殊勝的智慧,堅定的德行,累積大福報,才能夠像大商主一樣,遍施一切苦難眾生。再看上面一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華王。佛號月光幢。】

      這一段經文好懂,這個世界名叫『華王』。「華」在佛門代表修德,四攝六度、六度萬行,佛在經論裡面常常用花來比喻。佛弟子不能不供養佛像,無論在什麼時候,不能離開佛像,見到佛像如同見到真佛。供佛像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報恩,知恩報恩。這樣殊勝的法門,無與倫比的學問,是佛傳下來的,今天我們有緣接觸到,我們要想到最初說法的這個老師「本師釋迦牟尼佛」,時時刻刻想到他。他老人家教導我們,一定要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是本師教導我們的,我們聽話,這是真報佛恩。所以我們供養佛像,多半供養阿彌陀佛,見到阿彌陀佛,就想到本師教我來拜阿彌陀佛,人不能忘本。佛對我們的教誨要常常記住,教我們修因,教我們修六度萬行。六度這是綱領,萬行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裡面,處事待人接物的細節,大大小小的事情,起心動念都能與這六個修學綱領相應,這叫修行,真修。

      所以我們供佛像,佛像前面有一些供養具,供養具裡面,香花是最普遍的。供花什麼意思?是不是給佛菩薩欣賞的?那就錯了,不是給佛菩薩欣賞的。供養我們自己一定要懂得,供養具是提醒我們自己精進不懈!見到花,佛在經上教導我們,花表修因,提醒我們要修善因。我們供果,果也不是給佛菩薩吃的,提醒我們自己,花是善因,果是善果,種善因得善果,表這個意思。香代表戒定慧,戒定真香,戒定慧是真香,性德之香,讓你看到燃香或者聞到香的氣味,就想到我自己要修戒定慧,是這麼個意思。但是一切供養具裡頭最重要的是供水,供水最好用玻璃杯,透明的。現在有很多同學用水晶的杯子,好,非常好,小杯子供這一杯水,透明的。水代表什麼?代表心,清淨平等覺。看到水,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平,不起波浪,要像水一樣清淨。所以不可以供茶,茶有顏色,污染不清淨,要供水。都是表法的,都是提醒我們自己的。

      佛堂裡面這些供具,就像課堂裡面上課一樣,學了之後,你要會用。用在哪裡?一切時、一切處看到了花,立刻就提醒,我有沒有在修六度萬行?看到果,不管在哪裡,你就想到菩提涅槃的果報,我們真的學到東西了。無論在什麼地方看到花,或者是人家做的,現在做的假花很多,一般穿的衣服,衣服上繡的花這個也常見,只要是看到花,我們就知道要修四攝六度。看到水,無論在什麼地方,看到水就要想到清淨平等。絕對不是只是在供佛那個地方才是表法的,那你這樣學佛你是學呆了,你學了不會用;學到會用的時候是六塵說法。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我們這個世界六塵何嘗不說法?六塵說法沒人懂,所以就不說六塵說法了。西方極樂世界六塵說法人人都懂,所以六根接觸六塵,哪一法不是佛法,哪一法不是在提醒你,不是在幫助你覺悟!「華王」,「王」是取自在的意思,你一定要契入六塵說法的境界,你才會得修行自在。「華王」是修行自在。

      『佛號月光幢』,「月光」是智慧,表智慧的。日光跟月光、燈光都是表智慧的,月光智慧裡頭有清涼的意思。智慧真的是清涼的,裡面沒有煩躁;心裡面還有煩躁,你沒有智慧。為什麼?煩躁是業障,障礙你的智慧,不但障礙智慧,也障礙你的福德。所以業障一定要拔除。誰能拔除?只有自己。佛菩薩再慈悲、再大的智慧、再大的神通,沒有辦法把你的業障拔除,這樁事情我們要明瞭。如果諸佛菩薩有能力把我們的業障拔除,諸位想想看,我們還要修行嗎?不需要了。佛菩薩要不把我的業障拔除,他就不慈悲了,對不對?這樁事情佛菩薩沒有能力,業障是自己造的,一定要自己拔除。佛幫助我們,只是在理論上、方法上提供給我們,為我們講清楚、講明白。佛對一切眾生的加持,我們通常講幫助,只能幫助到信解,行證是自己的事情,這個不是佛菩薩的事情了。

      大乘經上常講「開、示、悟、入」,《法華經》上說的。佛對眾生能夠辦得到的是開示,悟入是學生自己的事情。佛善於開示,學生要善能悟入,這就師資道合;老師雖然善於開示,學生不能悟入,這個開示白講了。但是諸佛菩薩、善知識說法,絕對沒有白講的道理,聽眾裡頭一定有一個當機者,至少有一個。佛菩薩、善友的開示是對這一個人,其餘的那些人是旁聽的,旁聽能不能悟入,不重要,當機這個人重要。如果沒有當機,佛菩薩就不說法,沒對象,說了有什麼意思,白說了。所以你看看佛說的這一切經,這一切經裡頭必定有當機者,叫當機眾,主要佛對他說的。世尊每一次說法,要沒有當機眾,佛來說法,沒這回事情,一切經裡頭找不到這個例子。

      諸位今天要問我了,我在這個地方跟大家一起學習《華嚴經》,當機眾在哪裡?我告訴諸位同學,當機眾是我自己。我自己在學習,我在此地做出我自己學習的心得報告,用我的學習心得,供養遍法界虛空界有緣的眾生,所以我學得很高興,我跟大家報告得也非常高興。如果沒有對象,那是另外一個境界了,這個同學們你們無法想像。經論裡頭義趣無量無邊,名號裡頭「幢」也是高顯之意,高是高超,顯是明顯。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再看二十層世界裡面的第十三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離垢藏。佛號清淨覺。】

      世界的名號跟前面第八層很接近,第八層世界名叫「無垢網」,這第十三層叫『離垢藏』,名稱都好!前面跟諸位報告過,這個世界最低限度,居住在這個世界裡面的眾生見思煩惱肯定是斷了,前面跟諸位報告了,是阿羅漢的世界。此地講的是「離垢藏」,意思更深、更廣,想必這個世界是菩薩世界。經文不具足,如果具足,我們可能在這個地方又看見「純一清淨」,因為純一清淨才真正是離垢藏。

      『佛號清淨覺』,這個名號跟阿彌陀佛的名號非常接近,我們在《無量壽經》看到阿彌陀佛還有個名號,世尊曾經叫著阿難尊者,你想不想見清淨平等覺佛。「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的別號,另外一個德號。此地「清淨覺」,清淨哪有不平等的道理!他這個名號跟阿彌陀佛很相同。所以我猜想,這一段經文如果具足,一定有「純一清淨」,是淨土不是穢土。淨土的人有福,穢土的人沒有福報。穢土裡面的人所謂有福報,實在講,是他的苦暫時停而已,苦沒有斷,暫停、暫止、暫時不起作用,覺得有一點樂,這個樂是從苦中來的。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不能不知道。

      諸位細心想想,我們一餐飯沒吃,感覺到餓,餓就很苦,苦是真的,樂是假的。三餐飲食,古人講得好,是治我們餓病的,所以古人把飲食看作藥石,治病的。治什麼病?治餓病。休息、睡眠也是治病的,什麼病?疲倦是病。一身都是病,你以為這身體很健康?三天不給飯給你吃,不給水給你喝,看你健康不健康。我們從這些地方才真正體會得世尊所說的「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身是無常的、是危脆的,很脆弱!自己要有高度的警覺。

      聰明人「借假修真」,這個身體是假的,所有一切境界是假的。六根、六塵、六識幻化的虛空世界,假相!《般若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是真的。借假修真,這是聰明人,這是有智慧的人,這個人這一生沒有白過。但是真正聰明人,抓住這個短暫的時光認真去修真,實在不多。我們覺悟了,真正發心真幹了,那就是不多裡面的一個,很可貴!

      從哪個地方學起?我們常講,從隨順佛陀教誨做起。佛的教誨很多,只要選一門,不要搞太多。太多怎麼樣?太多,你的時間、精力分散了,你收不到效果。貴,貴在「一門深入」。中國古人求學,都講到「教之道,貴以專」。教學的道理是什麼?專為貴。學道更是如此,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自得心開,開悟了。悟後,廣學多聞,四弘誓願裡面「法門無量誓願學」,是悟後的事情;沒有悟之前是「煩惱無盡誓願斷」,諸位要曉得一門深入是斷煩惱。煩惱要靠什麼斷?這個一定要懂得,定,伏煩惱;慧,斷煩惱。

      戒定慧三學斷煩惱,戒學是把煩惱控制住、壓住不讓它起現行;定,定是伏住,很自然的伏住,它不起作用;到慧就把煩惱轉變成菩提,並不是煩惱真的沒有,真的沒有了,菩提也就沒有了。「煩惱即菩提」,智慧開了,轉煩惱為菩提,煩惱沒有了,菩提現前了,是這麼回事情。我們迷了,把自性的菩提轉變成煩惱;現在覺悟了,把煩惱又轉變成菩提,就這麼回事情。

      所以學佛的人不要怕煩惱,要知道轉煩惱,轉煩惱要靠戒定慧。清淨平等覺就是戒定慧,清淨是戒,平等是定,覺是慧。所以這個名號裡頭具足了三學、具足了三寶;清淨是僧寶,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這個名號裡頭真的具足大圓滿,這是離垢藏所成就的。佛的德號跟世界的名號相輔相成,互為因果,我們要在這個裡面學習。

      實在講,學佛的同學,哪一個不想認真學習?哪一個人不想成就?為什麼學得這麼困難,學了這麼多年,連個消息都沒有,於是許許多多人(今人如是,古人也不例外),怎麼樣?看了好像沒消息,失望了、灰心了、退轉了,多的是,太多太多了。怎樣功夫才能得力?這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一個課題,我們沒有辦法突破我們學習的這個關口。所以多少年來、幾十年來,甚至於學到老,境界沒有辦法提升,菩提道上真的是寸步難進。我們講求進步,但是一步都沒有辦法踏進去,這給我們學習的人帶來很大的苦惱。到底障礙在哪裡?古大德常常教我,章嘉大師以前常教我,自己一定要把這個原因、障礙的原因找出來,把這個因素消除,那我們不就是有進步了,你要肯去找!

      根本的障礙,第一個障礙是什麼?我執、我見!《金剛經》上講的我相、我見,這是真正障礙。這個話講得不好懂,不但初學不懂,老修也很難懂;你要真正懂得,這個結就解開了。所以我在講席上,我換一個名詞來講,希望大家好懂一點,但是我講的這個名詞,跟佛經上講的我相、我見是類似,但實際上差距很大。我講是什麼?自私。自私自利這個念頭要不斷掉,菩提道上寸步難行,你肯定不得其門而入,沒法子入門。怎樣才能入門?要把自私自利這個念頭放棄。怎麼個放棄法?你要懂得做一個轉變。六道凡夫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就是想到自己的利益,這是我相、我見的根。真正覺悟的人,就在這個地方開始,他覺悟了。

      覺悟之後怎樣?起心動念為別人想,不再為自己想了。我們常講利害得失、吉凶禍福,絕對不想自己的利害得失,不想自己的吉凶禍福,想別人的。起心動念為別人想、為眾生想,想的範圍愈來愈大。大到什麼?起心動念都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的吉凶禍福想,為一切剎土的利害得失想。

      不為自己想就是「無住」,為一切剎土眾生想就是「生心」,轉過來了;這一轉,轉凡成聖,雖不是大聖,小聖,總是聖了。小乘裡頭初果須陀洹,大乘裡面初信位的菩薩,不是凡夫了。從這個地方轉,一定要轉!你要不轉,你這一生雖然遇到佛法,得不到受用,沒有分。所以要知道轉,要轉得快、要轉得徹底。凡是初學的人轉了,很容易又退轉、又退回來了,所以進進退退,不知道要進退多少次才能穩住。穩住就是不退了,真的起心動念不再為自己想,自己在這個世間一切隨緣,隨緣自在了,心裡面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利害得失,自己這個時候得受用!

      早年方東美先生給我講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最高的享受。所以佛法常常講,諸位同學也都耳熟,「無我」則入門,有我就入不了門。不但大乘門入不了,小乘門也入不了,小乘也是無我才入門。八萬四千法門沒有一個法門是例外的,唯一的一個例外的,就是淨土法門叫「帶業往生」,品位不高。

      但是我們知道淨宗帶業,最低限度你要能把我執、我見伏住才能往生,伏不住不能往生。所以它不要斷,修學其他的法門要斷;斷難,伏容易。所以修學其他法門,得定還不能夠出三界,得定是你把煩惱伏住,你沒斷,一定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成就了,你超越了。你想多難!然後再回頭來看淨宗,你才曉得這叫「易行道」,「易」也不是我們想像當中那麼容易,就是伏煩惱就能往生,不能夠伏煩惱不能往生。

      伏煩惱的功夫在什麼時候做?現在就要做。不是說「等我命終的時候,我再來伏」。到那個時候怕來不及了,功夫在平常做,就在現前做。我為什麼伏不住?伏不住是你沒放下。你要真想伏住,萬緣放下,世出世法都不動心。有,好;沒有,也好。絕對不會說是有了歡喜,沒有了生煩惱,那你是六道,六道的心、六道的業、六道的習氣,你統統具足,都在!你怎麼能夠離開六道?你怎麼能夠往生淨土?有與沒有總不掛心,一切隨緣,這個多自在。

      所以要知道清淨平等覺可貴,清淨平等覺是真正的寶,我們要這個。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假的,一場空!《般若經》上講的「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真的一點都不錯。我們再看上面一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寶光明。佛號一切智虛空燈。】

      《華嚴》從頭讀到這些地方,這些名號表法的意思,我們一看大概都能夠懂得它的意思。『寶光明』,「寶」是性德,佛經裡面就事相上來講,常常講的七寶,七寶是舉個比喻,無量珍寶,表自性無量的德能。德能起用,自利利他,就是「光明」的意思。

      『佛號一切智虛空燈』,這不是普通的燈,普通的燈很小,這個燈大。這個地方講的「一切智」就是「一切種智」。如果你要不會看,看到一切智,一切智是阿羅漢證的,那不是佛。阿羅漢證的是「一切智」,菩薩所證得的是「道種智」,如來果地上證得的究竟圓滿叫「一切種智」。這些名詞術語前面都已經說過了,不再講了。所以一看佛的名號裡頭一切智是一切種智,究竟圓滿的智慧,起作用是「虛空燈」,那是一切種智的遍照虛空法界,用一個燈來做比喻,「燈」比喻的照,智照。「虛空」是講他的境界,講他的範圍,照遍了虛空法界。我們聽到佛的名號應當發願,願同如來。

      在我們現前的境界,要怎麼樣修?我們舉例來說,今天我們的修學,一定要從「淨業三福」做起,從這個地方奠定我們的根基。「孝養父母」,我們孝養這個念頭、這個思想、這個心要遍虛空法界,這我們就學佛了。我的能力做不到,沒有關係,我的心做到了,我確實是這個心,這是真因。能力做不到,我現在還被煩惱覆蓋,我煩惱還沒有斷掉,但是我的心量已經有了。有這樣的心量斷煩惱容易,你的煩惱肯定一年比一年輕,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長。為什麼?心量大了。諺語也說量大福大!你沒有這個心量怎麼行?孝養父母,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是我父母,這話不是我說的,佛在《菩薩戒經》裡頭講的「一切眾生皆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頭一句「孝養父母」,我們要有這個心量。

      第二句「奉事師長」,師長是老師,我們對於老師的尊敬,對於老師的奉事。哪是我們的老師?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是未來諸佛,未來諸佛就是師長,我要奉事。我們修淨業三福,有沒有這個心量?佛把這兩句擺在最前面,這兩句是佛心,是佛的境界。我們學佛的人,看這兩句看不懂,孝養父母,就想到我生身父母,你看這範圍多小;奉事師長,就想到自己的老師,沒有想到佛在經上常常講的,可見得我們很健忘。「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要把淨業三福前面這兩句要跟佛這個教誨相應,我們對一切眾生孝順心、奉事心,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一切諸佛如來如是,一切法身菩薩如是。我們要是如是,那我們跟法身菩薩靠近了,這是學大乘,這是真學佛,真佛弟子。

      往下很簡單、很容易了,「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輕而易舉的事情,佛只要提一提就行了。為什麼?你的心量大,哪有不愛父母、不敬老師的道理!愛父母、敬老師具體的表現,就是「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用什麼來孝養父母?用十善業道來孝養父母。我用什麼奉事師長?我用十善業道奉事師長。我要是做不到,不孝父母;我要是做不到,我不敬師長。

      你們想想看,淨業三福這頭一條不簡單!它是大乘,不是小乘,它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我們今天修這個法門,我們是未來佛,我們在修成佛的正因,心量要不能夠等虛空法界那怎麼行?事相上隨分隨力,佛說都是圓滿功德。

      從這個基礎上再往上提升,「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也不難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與覺正淨相應,那就是「受持三皈」;換句話說,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受持三皈的人。「具足眾戒」,這個戒是廣義的。怎麼個講法?世尊對我們一切的教誡,我們要遵守。教誡都在經論裡頭,你只要學一個法門,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佛陀的教誡,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句句都是;要是從戒律事相上來講,《無量壽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這一段經文裡面講的是五戒十善,是廣義的、是大乘的,這就行了。

      「威儀」是禮節,我們現在講形象,足以給現代眾生做榜樣的;所以,威儀、戒律都是活的,都不是死的。學佛最怕是死在經文上,從前李老師講,念書食而不化,變成書呆子;學佛要是死在經文上,不能靈活的應用在生活上,就變成佛呆子。佛呆子不能成佛,書呆子不能成聖成賢。

      所以讀書、學經教最貴的是開悟,老師對我們的開示,我們要有能力悟入。「悟」是說真的明白了;「入」是什麼?落實在自己生活上,做到了。你沒有做到,你不能入佛境界;入佛境界是你真正做到了,那個功德利益很殊勝,只有你自己知道。這是真正入佛門了,前面是基礎。前面第一條那個基礎是大乘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的標準,你要沒有這個標準不能稱為大乘裡面的「善男子善女人」。

      末後提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真的前面兩句做到了,後面的輕而易舉,佛給我們提示修學的綱領。所以修學大乘,尤其是學《華嚴》,古人常講「不學《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不學《華嚴》,不知道拓開心量之可貴。心量一定要拓開,起心動念能夠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相應,念念都能想到遍法界虛空界一切剎土眾生,你們想想,這個思想,這樣的見解,不就是「大方廣佛華嚴」嗎?「寶光明」世界,「一切智虛空燈」如來德號給我們很多的啟示。我們再看看上面一層:

      【此上過佛剎微塵數世界。有世界名出生寶瓔珞。佛號諸度福海相光明。】

      這個世界的名號也很好,『出生寶瓔珞』,不像我們這個世界名字叫「堪忍」,堪忍的意思是「你真能受得了?」『佛號諸度福海相光明』,「諸度」就是講的六度、十度。六度、十度是菩薩修行的綱領,每一度裡頭所包含的境界都是無量無邊,就像前面講的虛空法界一樣。布施的心遍虛空法界,布施的行遍虛空法界,這是我們不能夠不知道的。持戒的心行,忍辱的心行,乃至於禪定、般若的心行,無一不是遍虛空法界的。果報不可思議!

      「福海相光明」這都是講的果德,「諸度」是修德。性修不二,因圓果滿,如來的果地。我們不能修圓滿的因,怎麼能得圓滿的果報?圓滿的因怎麼修?在心上修。事上修,怎麼能修得圓滿?不可能。心上!譬如說布施,你看看《了凡四訓》裡面講的,有一個女孩子在寺廟裡面布施兩文錢,她那個功德是圓滿的,心地真誠,一絲毫求回報的心都沒有。我布施希望我得福報,帶有條件的,附帶條件的;布施無條件的,恭恭敬敬、歡歡喜喜得大福報。以後做了王妃,傲慢心起來了,再到寺廟布施黃金千兩,福報小。為什麼?沒有那種真誠。

      所以圓滿的福報是從心,如果真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一切眾生都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布施一文錢的功德都是遍虛空盡法界。懂得這個道理,然後這個「諸度福海相光明」統統現前了,這個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在大經裡頭,我們這個經裡面講的「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統統現前了。好,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