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945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九四五卷)  2008/4/15  華嚴講堂  檔名:12-017-194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須彌頂上偈讚品第十四」,經文第三大段偈讚分,第二小段南方一切慧菩薩。偈頌從第三首到第六這四首偈講真觀真止,我們也用了相當的時間來學習,講「妄盡還源觀」裡面的大意,我們也做了一個簡略的介紹。這堂課我們把偈頌做個總結,大意都明白了,現在讀這個經文比較能夠體會。我們看經文,第三首偈:

      【觀察於諸法。自性無所有。如其生滅相。但是假名說。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

      這兩首是講觀,也就是說教我們對整個宇宙人生萬法的看法,這個看法是佛知佛見,跟我們的看法不一樣。我們的看法、想法就是顛倒了、錯誤了,沒有看到事實的真相,事實真相是這兩首偈所說的。真相是什麼?『自性無所有』,自性這個名詞是假設的,老子所說「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要知道一切諸法沒有名字,名字是人給它取的,所以名字都是假名。可是假名它有作用,便利於我們在日常生活接觸當中,我們講交換訊息、交換意見。所以要曉得這是假名,不是真的。真的沒有名,不但沒有名,還沒有相,不但沒有相,還沒有性,性是體性。為什麼說沒有?這叫真空觀,所謂沒有就是我們覺察不到。自性就是法性,是我們自己的法性,所以稱之為自性。自性是一切萬法共同的,是佛的自性,是釋迦牟尼的自性、是菩薩的自性、是你的自性、是他的自性,也是我的自性。自性是一個,這很難懂!為什麼自性是一個?世尊在《楞嚴經》上舉個比喻說得很好,把自性比喻作大海,把一切眾生,就是十法界的眾生,十法界眾生裡有佛,有佛、有菩薩、聲聞、緣覺、天人、修羅,到餓鬼、地獄、畜生,這些是什麼?這些是大海裡面的水泡,水泡有大有小,就好比十法界眾生。水泡統統是依大海而起的,離了大海哪有水泡?這個比喻我們比較容易懂,大海確實裡面起無量無邊的水泡。大海是永恆的,比喻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可是水泡有生滅,有生滅、有來去、有斷常、有一異,這裡頭有。這是從現相,相有生當然就有滅。可是性沒有,性沒有生它就沒有滅,像大海一樣,大海沒有生滅,大海的水泡有生滅。水泡就是大海,大海就是水泡,這個認知就叫佛知佛見,這才真正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了。我們凡夫沒有這個認知,大海不是水泡,水泡不是大海,把個個水泡都獨立了,不知道它是一體。這叫什麼?叫凡夫顛倒妄想,這是凡夫的錯覺、這是凡夫的迷惑;真正覺悟的人了解事實真相。

      自性,我們眼看不見,耳也聽不到、鼻子也聞不到、舌頭也嘗不到、手也摸不到、心裡也想不到,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六根統統接觸不到,說它叫空,空加個真空,真空就是它不是無,它能現相,惠能大師講的能生萬法,所以不能叫它作無。空不等於無,空是有,有什麼?能大師說得很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具足一切法,本自具足。無量的智慧,這是精神。無量的德能,我們用形容詞講千變萬化,那個千萬不是數字,千萬是形容多,多到什麼程度?多到沒有邊際,多到沒有數量能夠算得出來,這是德。相是什麼?相就是物質,就是它所生的萬法,它變現出來的萬法可多了,也是沒有人能算得清的。這個小小的地球上這些物質現象,沒有人能夠算得清,何況遍法界虛空界,哪個人能計算出來?只有佛知道,菩薩都不能盡知。我們要問佛為什麼知道?佛不必學就知道,因為他自性裡頭本來有般若智慧,智慧就是覺知,真真實實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是自性的智慧,不是學來的。我們現在在迷,迷而不覺,這叫凡夫。迷了,我們的自性在不在?在!就在面前、就在當下,但是你就是不認識。

      佛說得好,虛空、時間,我們講時間跟空間,也是自性變出來的一個現象,不是真的。很難得現代的科學家發現了,時間、空間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是什麼?我們一般人講是幻覺,在佛法裡面稱之為不相應行法,這相當於現在學術裡面的一個術語叫抽象概念,不是真的。所以科學的發現跟佛法所講的非常接近,雖然接近,實際上還有距離,科學確實沒有佛法說得那麼透徹、說得那麼明瞭。佛法是科學,科學是什麼?科學是親證,也就是說你確實把它證實它是真的,就是拿出證據來,拿不出證據沒有人相信。科學要證據,佛法有證據,一定讓你親自去證得。你親自證得自性,大乘教裡面講的明心見性,明是明白、明瞭,見就是親證,明心你就見到性。那個心是什麼?心是阿賴耶,阿賴耶是染污,不明,把染污除掉,明了,明你就見性。染污是什麼?染污就是妄想分別執著,三大類的染污,這個必須要知道。你真正知道這是染污了我們的心性,你才真的想把它放下、想把它捨掉,為什麼?捨掉之後你的性就現前,你就見性,見性成佛。

      見了性的人我們就稱他作佛陀,這是印度話,印度的名詞,我們中國人稱為聖人,印度人稱為佛陀。中國聖人能不能等於印度的佛陀?還不行,有差距,這個差距很不好衡量。從理上講能通,為什麼能通?大乘教上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要問:孔子本來是不是佛?是!耶穌本來是不是佛?是!你我本來是不是佛?是,都是。理上講得通。事上就有問題,事上就是說煩惱習氣每個人厚薄不同,印度的標準是習氣煩惱斷盡了才稱之為佛,我們中國聖人沒到這個地步。我們想想看,孔子有沒有煩惱?孔子有沒有七情五欲?有,比一般人淡薄,他不是沒有,他淡薄,那就顯出比一般人高出了。所以,用佛的標準來看孔子,孔子是什麼境界?天人的境界,比人真高,但是比不上阿羅漢。阿羅漢七情五欲斷掉,斷乾淨了,妄想分別沒斷,所以阿羅漢比天高。證得阿羅漢果,六道就沒有了,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全沒有了。所以,從事上看就不一樣。但是,是不是諸佛如來在我們中國應化的?故意這樣表演給我們看的?這個事情就難講了。我在初學佛的時候就提出這個問題向老師請教,老師告訴我,理上能講得通,事上沒有證據。就是講,諸佛到這個世間來,應以孔子身得度就現孔子,應以孟子身得度就現孟子,講得通。可是孔子沒有說他是哪個菩薩化身來的,孟子沒有說他是哪個佛化身來的,沒講,所以事上找不到證據,理上是講得通。最重要的不是在這些事上,最重要是在自己,這個必須要知道,別人那些事情你搞得再清楚也沒用,不是自己的境界。所以我們對於那些事情不要去操心,不必在意,真正要緊的是自己怎樣修行證果,這個重要。

      佛既然告訴我們,整個宇宙一切萬法是自己的心現識變的,自己的心現沒有問題,心就是心性,就好像大海,大海是一個,十法界所有的眾生都認它是自性。所以自性是共同的,問題在識變,識變各人不一樣。所以法界有多少?不止十法界,十是代表圓滿,數目字從一到十是個圓滿的數字,圓滿就是無量無邊無盡。我們地球上現在的人口將近七十億,這個世界是誰變的?是自己變的,這是自己的業力,又是大眾共同變的,這叫共業,自己一個人變的叫別業,別業跟共業是重疊的不相妨礙。所以這個世間每個人的世間不一樣,我們看到都是一樣,那是共業,共業裡頭有別業。怎麼知道不一樣?同在一個境界裡頭感受不一樣,譬如八月十五的中秋夜,大家來賞月,賞月每個人心情不一樣,每個人感受不一樣,那就是別業,看到外面景象是一樣,這是共業。共業跟別業也交叉在一起、重疊在一起。所以佛才告訴我們,佛經上比喻常說「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修行各各圓成菩薩道,這樁事情什麼人都幫不上忙。

      諸位要曉得,經上常講四緣生法,這是把無量的因緣歸納為四大類。第一大類是親因緣,這就是阿賴耶裡面的習氣種子。這個可以說大致都是一樣的,十法界依正莊嚴統統具足,也就是說你阿賴耶裡有佛種子、有菩薩種子、有聲聞緣覺種子、有六道的種子,這是平等的,沒有一個人有欠缺。有佛種子你當然能作佛,有地獄種子你可能會下地獄,為什麼?你有因。可是有因還得有緣,所以佛法不講因生,它講緣生,雖有種子沒有緣它不起現行。譬如我們種瓜,西瓜種子有了,種子有了,我不給它緣,我把它放在玻璃瓶裡面放著,它永遠不會長成西瓜,沒有緣。它要什麼緣?它要土壤、它要水分、它要肥料、它要空氣、它要陽光,還要人工培植,這都是緣。緣具足了它長得很好,緣要不具足它長得不好,過分的缺乏它根本就長不起來,就這麼個道理。假如我們這一生想成佛,我們把佛的種子給它緣,就是這一生我們又認真來學習,依照佛菩薩的教誨認真來做。這個種子就得到緣,在這一生就能結果,結果就是你成佛、就是你證果,你有,不是沒有。如果你不給它緣,這一生果報就不能現前。所以六道眾生沒有接觸到聖賢教誨,隨著煩惱習氣去造業,果報都在三途,非常容易進去,為什麼?三途的因,外面的緣很多。餓鬼道的緣是貪心、貪婪,貪財、貪名、貪色、貪吃、貪睡。財色名食睡,他貪愛這些,那就緣具足,這個緣具足他哪裡去?他就鬼道去了。瞋恨心重的,為什麼瞋恨?貪婪裡面不如意,瞋恚心生起來,貪婪加上瞋恚,這個緣很殊勝,這什麼緣?地獄道的緣,他來生到地獄去,就這麼回事情。

      世尊很慈悲,我們不能不感恩,他把十法界的業因,主要的因告訴我們,讓我們好學。佛的業因是平等沒有高下,為什麼?你看妄想分別執著全都斷掉了,哪裡還有高下?清淨平等是佛的業因。我們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沒有接觸到佛法的,如果他能夠以清淨心、平等心處事待人接物,這個人一遇到緣他馬上就成就。我們看看釋迦牟尼佛,這是天性,佛法裡面講善根深厚,他處事待人接物確實就是清淨平等慈悲心,所以他一接觸他就成就了。再看看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沒念過書、沒接觸過佛法,孝順母親,待人接物真的他用的是清淨平等慈悲心。別人諷刺他、笑話他、毀謗他,他若無其事,還是恭恭敬敬笑面迎人。別人說他愚痴、說他傻,他一點也不傻、一點也不愚痴,一聞到佛法他就覺悟,他就得受用。到黃梅見五祖去求教,見了面之後,五祖叫他去做義工。他是樵夫賣柴的,依舊讓他幹本行,到廚房裡面幹破柴舂米這個事情讓他做,做了八個月,沒有進過禪堂,也沒有進過講堂。到傳法的時候,時間非常短促,半夜三更五祖召見他,給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說出他自己的心得、他自己的境界,說了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五祖聽了之後,行了,不要再說了,衣缽就給他,叫他趕快走。為什麼?同行相忌,衣缽傳給他,人不服!這是老粗,不認識字,從來沒學過佛法的,八個月在碓房裡做苦工,現在衣缽傳給他,什麼人服氣?所以趕緊逃走,告訴他要躲藏起來,不要讓人知道。躲了十五年,大家把這個事情淡忘掉,他出來了。這什麼原因?記住,清淨平等慈悲,生活、工作、待人接物用這個心,這個心是佛心!與有沒有讀過書沒有關係,有沒有接觸佛法也沒有關係,他是佛心,所以一碰到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就成佛了。

      成佛是個什麼樣子?成佛一切法全通達。你看看在離開黃梅,五祖指示一個方向,他是南方人,往南方去。到南方去避難,在曹侯村遇到無盡藏比丘尼,這個比丘尼天天念《大涅槃經》,念了不少年,是個很好的修行人。惠能那時候二十四歲,聽到她念這個經,就跟她講經裡的道理。無盡藏比丘尼非常吃驚,他講得太好了,就拿著經向他請教。他說我不認識字,她說你不認識字為什麼會講得這麼好?他說這個與認識字沒有關係。《涅槃經》他也沒聽過,只是聽她念他就明白,這就說明開悟的樣子。人真的開悟了,世出世間一切法你根本就不需要學,你一聽一看立刻通達明瞭,這真的開悟了。開悟的道理是什麼?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現在我們想想,是放下容易還是天天去研究經教容易?每天研究經教好辛苦,幾十年都不開悟,放下就開悟了。所以,放下不是一時,放下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大師你看看在日常生活當中,他什麼都不跟人計較,無論別人說什麼都說好,這真放下。這就是說,那個放下的樣子給我們看;換句話說,雖然沒念過書,什麼也沒學過,世出世間法都沒學過,可是這個人確實普賢菩薩十願你要去對照一下,他統做到了。禮敬諸佛,他對一切人事物的恭敬,沒話說。我們在《壇經》上看到記載,他對於一切人的讚歎,看到人做一點好事都讚歎,看到人做壞事不吭氣、不說話。這是他的德行,這是人家善根。

      布施,常常念著別人,他不想到自己,這就是真的廣修供養,他沒有金錢財物供養,他用他的真誠心供養,用他的歡喜讚歎來供養,別人有過失,他用原諒別人過失來供養。布施嚴格說起來,他沒有外財,內財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他真做到,沒學過的。懺悔業障,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我們看到這個現象,這不是假的,不是做作出來的,不是裝出來的,好像是他的本性。這一接觸就通了,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通。我初學佛,我們是凡夫,中下根性的人。第一天見老師向老師請教,我們知道大乘法殊勝,心裡很著急,年歲大了,我那個時候二十六歲,覺得學佛太遲了,所以著急,向老師請教有沒有方法讓我很快能契入。老師告訴我放下、看破。我隨著向他請教從哪裡下手,老師教我布施。佛家布施真正的意義、義趣,跟中國老祖宗教給我們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意思完全相同。布施裡頭,實在講是捨己為人,你能夠捨己才能斷煩惱,真放下了,破煩惱障;你能夠利益眾生,你才能破所知障,這含義很深。二障除了,自性就現前,自然現前,不要求,求不到,一求就有障礙。為什麼?那個求的心裡面就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決定不能夠見到真實,它跟真實相違背。所以佛菩薩、祖師確實有善巧方便,幫助我們契入。

      首先要曉得,一切法它有自性,但是自性不是精神、不是物質,所以叫無所有。這是講本性。中國人講的「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你能想像得到、你能接觸得到,不是善惡的善,那就變成無所有,你接觸不到,可是它真有、它存在,它不是空的。這是聖人的境界,凡夫沒有辦法去思惟想像,所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賢人以下就可以想像,可以說,孟子講的性善,荀子講的性惡,善惡之善,比那個離善惡之善就低了一級,這一級叫第二義,不是第一義。第一義我們沒有法子理解,第二義可以理解、可以思惟、可以討論、可以解說,第二義,第一義不行。這是觀自性。惠能大師開悟所講的五句話,我們可以用這個來觀察一切法,但是善觀的人必須把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那這五句話對我們修行就很有幫助。如果這裡面夾雜著分別執著,就變成現在人所講的佛學,與自己的心行就毫不相關,你不得受用,你怎麼樣說你還是凡夫,你還是搞六道生死輪迴,出不了,這個要知道。這是觀體,我們講的本體、現象,哲學上的名詞。

      下面這兩句教我們看相,『如其生滅相,但是假名說』。「如其生滅相」是能生萬法,這個生滅相裡面有精神的現象、有物質的現象,你們細心去思惟、去體會,精神的現象有生有滅,物質的現象更是有生有滅。精神現象是念頭,前念滅了後念生,有念頭就有形相,這彌勒菩薩跟我們講的。菩薩說念念成形,有念就有形,念是精神,形是物質。念是心法,你看中國人寫這個「念」字,上面是今,下面是心,這個意思是什麼?就是現前的念頭,剎那生滅。形形有識,識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識,妄想是阿賴耶,分別是第六意識,執著是末那,形形有識。這你才把現象的真相看清楚了,現象可不可以得?不可得,為什麼?自性無所有,現象哪裡會是真的?體是真空,相是妙有,妙有非有。所以你就曉得體不可得,相也不可得。如果真正知道體相都不可得,你的心就清淨了,你就不會染著。為什麼?不可得,我要是去想它,那不叫冤枉嗎?那不叫自找苦吃嗎?怎麼不可得法?彌勒菩薩講得太好,他跟我們講的宇宙生命萬法的源起,怎麼生的?釋迦牟尼佛代我們發問,問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答得很好,一彈指間,這一彈指時間很短,一彈指間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就是三百二十兆個念頭,不是三百二十億,是三百二十兆。我們彈指的速度一秒鐘可以彈四次,三百二十乘四,一千二百八十兆,這是生滅。念的生滅,我們曉得就是形的生滅,形是物質,念是精神,精神的生滅就是物質的生滅。你怎麼能得到?

      我常常教人,你去看電影的錄相帶,你去看那個你就能想到。那一格就是一個幻燈片,在放映機裡面一秒鐘放映二十四張,也就是鏡頭的開關,開就是生,關就是滅,它的速度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我們在電影銀幕上看到的現象,是二十四分之一秒連續的在移動,讓我們的眼睛看到產生幻覺,以為好像是真的,很逼真,在眼前。其實是二十四分之一秒,哪裡是真的?每張幻燈片不相同,沒有兩張是相同的,它是個相似相續相,相似不是真正相同,大同小異,沒有相同的。我們現在看的這個宇宙的所有現象,就跟電影幻燈片道理完全相同,不過速度太快了。我們現在現實環境裡,是一秒鐘一千二百八十兆移動的速度,這是跟你講事。跟你講體,體上沒有,事上有。所以從速度上來講,就產生一個幻覺,時間有先後不同,實際上沒有時間。沒有時間,過去現在未來是一體,是什麼?一念,《華嚴經》上說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很難懂。這是什麼意思?一,我們就用電影底片來做比喻,一是什麼?一張,電影底片裡面的一格。多是什麼?多是一卷,這一卷可以放兩個小時,一秒鐘二十四張,兩個小時你看多少張?一張就是一切張,一切就是一。一是什麼?一是等於零,一張是等於零,無所有,一卷也是等於零,無所有,它怎麼不是一樣?一多不二。你要是知道它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你的清淨心現前,你見性了。見性,於這個生滅現象妨不妨礙?不妨礙,入無障礙的境界了。如果這些現象妨礙你見性,那變成真有,真有才會產生妨礙,沒有就不會產生妨礙。再多、再複雜它等於零,它體性是空的,生滅我們講剎那剎那已經太多了,佛講一剎那有九百生滅。了解這些事實真相,心清淨,攀緣心沒有了。所以佛菩薩住在這個世間,應化在世間隨緣而不攀緣。為什麼隨緣?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覺悟就是幫助眾生消災免難,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苦難都是從迷失本性裡面產生的現象,其實這個現象也是假的,也是了不可得。可是他執著,執著他就真受,他真有苦樂憂喜捨的受。所以佛在經上說這些人叫可憐憫者,他真可憐,他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如其生滅相,但是假名說」,生滅就是不生滅,它生滅的時間太快、太短了,簡直沒有辦法想像,你說生,不知道生滅多少次了。

      下面這兩句中觀,『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一切法要是真的無生無滅,說這個話就講不通了,真的沒有生滅,你講它生滅那不是多餘的嗎?龜毛兔角,毫無意義。有生滅而說它無生無滅,這什麼道理?它存在的時間太短。一秒鐘的時間,生滅的現象已經發生一千二百八十兆次,這個現象你能說它是生還是滅?它真有生滅。生滅的相不可得,你說生,滅了,說滅的時候它又生,不可得。所以《般若經》上才真的教給我們,那事實真相,你要曉得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不但我們的身不可得,它是一個生滅相,我們的念都不可得,心法色法、精神物質都不可得,這才是真相。然後我們就想到,我們到這個世間來,我們是業報來的,來幹什麼?你過去生中造的福,你這一生享福,來享福的;過去生中造的罪業,你這一生來受罪的。所以佛說人生在世,佛只說四個字,你來幹什麼的?「人生酬業」,四個字就解答了。你過去造善業,來享福,果報!你過去造的惡業,你來受罪,六道輪迴就這四個字就答盡了。你在六道裡生生世世幹什麼?無非是酬業而已,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在受果報的時候他又造業,這麻煩大了,因果循環永遠出不去,就迷在裡頭。如果我們受報不造業這就好了,問題解決了;受報他造業,所以六道的循環就沒有止境,這才叫真可憐。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沒有別的,幫助人覺悟,幫助人覺悟最重要的是幫助人了解事實真相,他自然回頭。所以,佛菩薩沒有辦法幫助人回頭,只能把事實真相告訴你,你自己真的明白、真的覺悟,不造業了,你就回頭。

      什麼叫不造業?不造業是什麼都不做嗎?不是的,什麼都做,還是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是大慈大悲,這是幫助一切六道的眾生。六道都是迷惑顛倒眾生,你表現好樣子給他看,他學好他在三善道;你表現不好的樣子,他學壞了他墮三惡道,三惡道苦,三善道還能過得去。所以這是大慈大悲,做好樣子給人看。有聰明人他不想再搞六道,在六道太苦了,他想要超越,他就幫助他破迷開悟。教他什麼?教他放下。斷惡修善、放下執著就是阿羅漢,超越六道了;斷惡修善,放下分別,放下分別,執著當然沒有,菩薩,權教菩薩,十法界裡的菩薩。再高的,你能夠斷惡修善,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天天幹的是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人是佛陀,超越十法界,他在一真法界。所以,從事相上看,斷惡修善是相同的,沒有兩樣,裡面不一樣。看放下多少,那就是真的你的靈性提升的級別不相同。阿羅漢四果四向八個階級,菩薩五十一個階級,才能到究竟佛果。所以要曉得,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們在一切法裡頭斷惡修善,就不會再分別執著,甚至於可以做到不起心不動念。

      『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諸佛是什麼?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有情眾生、無情眾生全是佛現前,你就見佛了。你見的是無量無邊佛,眼睛睜開所看的沒有一個不是佛,一切有情眾生是佛,一切花草樹木、山河大地,無一不是法王身。古德見性之後所感嘆的「山河與大地,全現法王身」,那個法王就是法身佛,你真的見佛了。這是前面一半,這是看破,後面一半就教我們放下。

      【法性本空寂。】

      這個『法性』跟前面自性是一個意思。一切萬法的本體叫法性,法性是空寂的,你看「自性無所有,法性本空寂」。

      【無取亦無見。】

      『取』是執著,『見』是分別。取是什麼?佔有,我要得到,我們一般人講得失心,這是錯誤的。沒有取捨就是沒有得失心,也沒有這一切法的分別,見是分別。

      【性空即是佛。】

      『佛』是覺的意思,究竟圓滿的覺悟。到什麼時候你才真正究竟圓滿?你契入性空,也就是說你跟性空完全相應。性空,相也空了,所有一切的造作三輪體空。三輪第一個是自己,自己怎麼叫空?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沒有五欲六塵、沒有貪瞋痴慢,我就空了。我們認真努力的工作,為正法久住、為普度眾生,雖然工作決定沒有著相,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作與無作是一不是二,這是性德,性德的自然流露。所以他下面講:

      【不可得思量。】

      你不能夠去想,為什麼?你一想就落在妄想分別執著上,落在妄想分別執著上,你所有一切的作為都是造業。業有三大類,善業、惡業、無記業,你造善業,三善道的果報,造惡業,三惡道的果報,造無記業,無記業就是說不上善也說不上惡,這叫無記,無記是被無明煩惱蓋覆住,不開智慧,隨著善惡業一起受報,你造善業,無記隨著善業受報,你就沒有智慧,造惡業隨著惡業受報。你懂得這個道理,佛菩薩應世,你看他真的是給我們示現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人家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高,高就高在這裡。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特別是行善利益一切眾生,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三輪體空,你絕對不會有傲慢心。絕對不會有「我做了多少多少好事,我有多大功德」,你只要這個念頭一動,你馬上就墮落。墮落在哪裡?三善道,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個念頭一動,你想想看是不是妄想分別執著全有了,這是世間的因果報應,你行善有善報。如果在善行裡面,自己覺得很了不起,我自己做了很多好事,別人都比不上我,這在三善道裡面到哪一道去?阿修羅道。阿修羅他的性格傲慢、好勝、逞強,當然接著底下就好鬥,他不能容人,不能看到人比他高,不能看到別人比他更殊勝,這個他容納不下的,所以到修羅道。三善道裡頭,修羅道的結果,福報享完必定墮地獄,為什麼?瞋恨心太重,他跟地獄道相應。天道,天道人是和善、和諧,不會跟人家爭強鬥勝,所以天的壽命盡了,天福享完,他會降一個等級。欲界有六層天,他是他化天人,他可能會降一級到化樂天,或者降兩級到兜率天,降得更低的降到忉利天,忉利天會降到人間,在人間是大富長者。不像阿修羅,阿修羅能夠盛極一時,可是摔得也重,叫爬得高摔得重。

      這些事相、這些道理,我們得感激佛菩薩跟我們說得這麼清楚、說得這麼明白,因為這些事情在我們身上都很可能發生。我們明白了就知所警惕,哪些是我們應該取的,哪些是我們應該放下的。第一等聰明人,無與倫比的聰明人,是在這一生當中取極樂世界。我什麼都不要搞,我就是想往生西方淨土親近阿彌陀佛,這是世間第一等人。為什麼?他不但是在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永脫十法界,而且在所有行門當中,這一門是最快速的、最穩當的、最殊勝的,真叫稀有難逢。搞別的,搞別的都是次等再次等。我們今天這一生當中明白了,這是無比殊勝,我們發心來護法,來供養一批人往生,我們自己能不能去?不見得。但是你送這麼多人往生,你跟佛的緣結得非常殊勝,可能你來生後生才能往生。這個也很難得,無比殊勝的利益先讓給別人,我在最後,我讓你們先去,我在最後,這是護法。在最近這幾年,我們看到深圳向小莉居士護持黃忠昌的往生。他在那裡閉關,她照顧他,照顧得很周到,兩年十個月成功了。前幾天她打個電話給我,又有一個年輕人也是三十出頭,想學黃忠昌,問我可不可以。我說好!妳成就他、幫助他,他再要像黃忠昌一樣不到三年也往生,這給我們現在念佛人做鐵證,是證據。這並不是講是自了漢,我們不能從這上去看,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他來給我們做證明,三轉法輪作證轉,念佛往生我做證明給你看。你連續看到這兩個樣子,多少人就會跟著這樣去修,這是真正一生究竟圓滿的成就,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無比殊勝的緣分,你有緣你遇到了,你要好好珍惜,全心全力護持,恭喜你,你又幫助一個人作佛了。

      這些理跟事我們都要曉得,然後才知道在這一生行業當中如何取捨,我要幹什麼?總的方向、目標就是要幫助正法久住,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所以我們的行業要叫眾生生苦惱就錯了。那要怎麼樣?像菩薩一樣,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怎麼樣才能叫眾生生歡喜心?沒有別的,就是真誠兩個字,這兩個字做到了全都做到。不是真心、不是誠意那就難了,為什麼?沒有真誠,裡頭就有自私,夾雜著自私自利、名聞利養在裡面,這個事情怎麼能做得好?聖賢跟凡夫的差別不多,就那麼一點點,所以古人常講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凡聖差別就那麼一點點,在佛法講跟你講到究竟處,凡夫是一念,諸佛菩薩是一心,差別在此地。一念是什麼?一念迷,一心是覺悟。

      所以諸佛菩薩他就是應化在十法界裡面,他也沒有起心動念過,更沒有分別執著。但是在現相上講,佛應化在世間,他跟我們凡夫表面完全一樣,好像也有分別、也有執著、也有妄想。那不是他的,他真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他的那些妄想分別執著是恆順眾生,眾生有妄想,我隨順你,好像我也有妄想;眾生有分別,好像我也有分別;眾生有執著,我也有執著。眾生以為什麼都是真的,佛菩薩曉得萬法皆空,性相、理事、因果都不可得。所以他裡面是清淨的,表現在外面是和光同塵,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要不是這樣的話,跟眾生沒有法子接觸。恆順則令眾生生歡喜心,眾生歡喜就願意聽他教誨、就願意跟他親近,向他學習,這個重要。你要不能隨順眾生,他不願意接近你,他不想聽你的,他也不願意跟你學習,你想幫助他就幫不上。想幫助他頭一個要讓他生歡喜心,這就要用四攝法,四攝法就是恆順眾生、隨喜功德的最高指導綱領。頭一個布施,布施是內財、外財統統要布施,外財是以我們物質財力來幫助他,內財頭一個是笑容,布施。彌勒菩薩就是教你對任何人滿面笑容,親和力攝受一切大眾。如果高高在上,一點不如意板起面孔,人家掉頭而去,這就錯了。現在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沒有親和力,什麼原因?人與人沒有禮貌,大家不講求這個。社會和諧做不到,社會和諧要從禮敬下手,人都懂禮,人都知道尊重別人、敬愛別人,和諧社會就能實現。所以這個事情從哪裡做起?從我做起,從我家做起。

      現在說老實話,沒有家了,所以現在人跟人講家很難講,講都難講,你能夠聽懂當然就非常困難,為什麼?現在沒有看到有家。我這一次從杭州回來經過婺源,在婺源的農村看到了家,我的感觸很深,家雖然沒落了,它那個樣子還在。我們廬江過去有家,我小時候見過,印象深刻,現在沒有了。這個家就是家族,大家庭五代同堂,建立這個家園,這個家園是五代同堂,都住在一起的,這是中國人的家。外國人講小家庭,夫妻兒女,一般大概都是四個人,這不是家,五代同堂這是家。你看我們家譜,我們家譜排的就是五代,那個五代是一個家,另外一個家叫家族。我們看到一個村莊,這個村莊全是同一個姓,這個村莊就是五代同堂,那就是家。在中國小說裡面《紅樓夢》諸位都知道,《紅樓夢》是一個家。那個家族人丁興旺兩、三百人,人丁單薄也有七、八十人,它是個社會。所以家庭教育,我們曾經講過,從懷孕的時候就開始胎教,最低限度是他一出生就要開始好好教他,他睜開眼睛會看,豎起耳朵他會聽,他已經在學習。所以,父母在嬰兒面前言談舉止都要端莊,小孩在學習。家裡大人很多,他的長輩、他的同輩很多,每個人在嬰孩面前都要有禮,也就是我們講《弟子規》,要做到,每個人都做到給這個嬰兒看。所以嬰兒從出生到三歲一千天,一千天他所受的教育這叫根,先入為主,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這一千天非常重要,一千天他要學好了,諺語所謂三歲看八十,他到八十歲他根深蒂固他不會改變,這叫家教。

      家有家道、有家規、有家教、有家業,業是家的事業,有家業。家是一個人一生真正的保障、依靠,所以叫老家。無論你走多遠,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你的家是你在精神、物質上支持的力量。活在世間為什麼?活在世間是為我的家,家是個凝固的核心,是社會組織裡的基本細胞,所以家齊而後國治。每個家都很和睦,家和萬事興,社會安定。所以從前皇上、國家領導人沒有什麼事情,垂拱而治,只要家像個家,社會上什麼問題都沒有了,國泰民安。可是今天家沒有了,家沒有了要想社會安定,這個麻煩,這很難辦到。但是像古時候那個家不可能再恢復了,我們現在想什麼方法,能把古時候家庭的家道那種精神、那種功能,用什麼方法來取代,這是現前一個大問題。想到這個地方,讓我們很自然想到日本的企業,日本的企業有家的精神、有家的功能,所以它的企業在全世界,外國人沒有不讚歎的、沒有不羨慕的。他們老闆跟員工就像一家人,道義。員工加入他的公司,你的小孩公司撫養,你的父母公司給你養老,所以他對於公司盡忠,念念想到公司利益。為什麼?他整個家庭公司保障。你退休了公司養老,這是從前家的功能、家的精神。所以這個公司經營不善發不出工資,員工不會散失,還是拼命工作。對老闆、對公司不滿意,絕對不會罷工,罷工公司損失。頭上紮一塊白布,他有不同的意見,老闆一看見趕快召見來談判,來解決問題。所以日本的公司行號沒有罷工的,不像外國,外國的員工一有意見馬上罷工,雙方都蒙受重大的損失,日本沒有。所以日本的企業是中國的家道。我們再想想,各種行業都可以用這個方法,我們這一個寺廟、這個僧團一家人。對於養老育幼,我們這個寺院的信徒,真正是這個寺院信徒,解行完全遵守我們道場的規矩,真正修行,在這個道場做義工,他的小孩要不要照顧?他家的老人要不要照顧?所以,寺院應當要辦老人樂園、要辦學校,收容這些兒童,負責來教他,老人負責來養他們。到這邊來修行的,無論是出家在家,他心安、他心定了,他不會再有其他的想法,真正一心辦道,你幫助他成佛了。如果他有後顧之憂,想到家裡還有老人小孩,他的心不定,他的道業不會成就。

      所以今天用什麼方法,家不能復興,但是家的精神不能丟,家的功能不能丟;如果家的精神、功能沒有了,社會不會安定。如何來取代,這是當前很重要的一個課題。我就想到企業家,企業要代替中國傳統家的精神、家的功能。企業的繼承,企業是事業,就是家業,家業的繼承不必是自己的兒孫,應當在公司裡面選賢與能。公司裡面所有員工都是一家人,挑選最優秀的人來繼承這個事業,不一定要自己兒女。中國人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個「後」最重要是繼承家道、繼承家學、繼承家業,要有這樣的人,所以要大公無私。今天的企業跟家族不一樣的,家族是血緣,血統關係建立的,現在企業是用仁義、道義的結合。孟子講仁義這兩個字講得好,仁是推己及人,義是如理如法,我們講合情合理合法這叫義,用仁義來團結現代的企業化的家。這個「企業家」不是指某一個人他在企業上有所成就,成了企業家,我的解釋不是這個意思。企業是一個家庭,現代化的家庭,以仁義道德做基礎,從前中國家庭是以血緣為基礎,他是血統的關係;現在要把血統打破,不同姓氏、不同族群的都可以能夠結合在一起,用道義來團結。繼承家道、家風、家學、家業,做為社會的一個核心,和諧社會的核心,將日本企業的家庭做得更圓滿,心量更大,為全人類服務。日本現在心量很小,是為他自己的一家服務,沒有擴展到全世界。佛法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起心動念都講到全世界。後面一首這是總結:

      【若知一切法。體性皆如是。斯人則不為。煩惱所染著。】

      這是說你能夠修真觀、修真止,你所得的殊勝利益,永遠離開煩惱、永遠離開染著,因為你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了。這段經文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