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54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十四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054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九面,主空神。昨天我們介紹到第五尊,廣步妙髻主空神。今天接著看第六尊:

      【無礙光焰主空神。】

      名號裡面『光』與『焰』都表智慧。從這個地方我們能夠體會到,每一類的大眾在基本上都離不開智慧,所以戒定慧是世尊教導一切眾生的根本,我們可以把它稱之為基本的教義。此地著重在『無礙』,智慧與體性相應就無礙。我們今天不但是做一切事有障礙,我們的智慧也有障礙,這種智慧在佛法裡面稱之為世智辯聰,世間的聰明智慧。為什麼有障礙?沒有離開意識,換句話說,凡夫之人,不僅僅是我們一生,生生世世都受意識的主宰,沒有辦法超越意識的範圍。意識當然就有障礙,雖然唯識論裡面告訴我們,第六意識的功能很大,對外能緣虛空法界,能緣十法界,對內它能夠攀緣到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外面它就沒有能力緣得到;阿賴耶識的外面是自性,真如本性。換句話說,它緣不到真如本性,換句話說,它沒有辦法明心見性。它有能力緣十法界,它沒有能力緣一真法界,這就是說它有障礙。這種說法是對一個真正修行人來講,不是我們凡夫的境界,我們凡夫起心動念統統有障礙,哪裡能說沒有障礙?可是佛告訴我們,我們本來沒有障礙,為什麼現在有障礙?有幾個人能夠很冷靜細心去想一想?如果這個問題要不肯仔細的去觀察、去思惟,我們的障礙就永遠沒有辦法突破。你能夠思惟觀察,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覺悟,菩薩跟凡夫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凡夫實在說粗心大意,認為所有的障礙這是正常現象,哪個人沒有障礙?處處成障。思惟想像有障礙、言語有障礙、造作有障礙,好像這是理所當然的,所有眾生都生活在障礙之中,我怎麼能例外?這種思惟是凡夫的思惟法,佛菩薩就不如是,一定要找出障礙的因素、障礙的根源,然後把這個根拔掉,就恢復到無障礙的境界。本經裡面所講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障礙的法界是真實的、是正常的。

      怎樣才能夠契入這個境界?要智慧。智慧還要跟空性相應,你才能契入;有智慧而不能與空性相應,依舊不能入。哪些人?三界之內的就不必說了。我們講三界之外的,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天台家所說的藏教佛、通教佛,都沒有離開十法界,這些人有智慧,為什麼有智慧不能入無障礙的法界?無障礙的法界也叫做不思議的法界,本經末後一品,在《四十經》裡面經題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解脫就是沒有障礙,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無礙,經題裡面這是所入,普賢行願是能入。普賢行願,願願都與空性相應,所以它能入;我們今天最大的麻煩就是與空性相背。這是《金剛經》上說的「無住生心」,無住就是空性,我們今天有住,我們今天說一個「應無所住」,早就住了,住在哪裡?住在「應無所住」上,他就住了。什麼叫住?分別著相,我們講無住生心豈不是著了「無住生心」?就著了相。這就是與空性相背,你當然有障礙。真正與「無住生心」相應,心裡沒有念頭,那才真的叫無住,有一念就壞了。惠能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他說得沒錯,我們去讀《壇經》,「本來無一物」,心裡已經有一物,有個什麼?有「本來無一物」。他那個心是真的本來無一物,我們今天念這一句,心裡有一個「本來無一物」,就有了。《般若》的難處就在此地,所以我們學《般若》,學了幾十年還是有障礙。由此可知,離相、放下真難!這樁事情、這個道理,的確是可以意會,不可言傳。最怕的就是我們接觸之後,又起了分別執著,又起心動念,這就壞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是自性本具般若現前,決定與四無礙相應。只要起心動念,就落到意識上去,那就是有障礙,這個一定要曉得、要明瞭。第七尊:

      【無礙勝力主空神。】

      前面這一尊菩薩德號裡面表現著重在般若,底下這一尊著重在德能,他的能力。『勝力』,勝是殊勝,哪些是殊勝能力?大乘法裡面菩薩行的綱領是六波羅蜜。光焰是般若波羅蜜,勝力是前面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達到無比的殊勝。怎麼知道他達到無比殊勝?因為他無礙,布施波羅蜜也無礙,持戒波羅蜜也無礙,忍辱、精進、禪定統統都無礙;無礙就是與般若相應,般若與性德相應,性是空寂,與空寂相應。所以他的布施、持戒、忍辱,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與空性相應。實實在在講,這是得大自在,這是真正的解脫,這是真正過諸佛如來的生活;就看我們自己會不會轉變,一轉變就得大自在。實在說我們讀《般若》、讀《華嚴》,要懂得怎樣轉變,現在人的講法是怎樣落實,在佛法裡叫轉變,如何落實在自己生活上。

      這兩尊菩薩合起來就是六波羅蜜,可是它的精要之處是在無礙。我們今天無論是在智慧、是在前五度都有障礙。什麼叫做布施波羅蜜?用「布施」這兩個字,現在人很難理解,總以為布施是到佛教寺廟布施一點錢財,這叫布施,其實這種解釋錯得太離譜。布施,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服務。服務,無論是有代價、是沒有代價,有代價是有報酬的服務,無代價是無報酬的服務,我們叫義工,義務的服務,那就是布施。有代價的布施得的福報小,無代價、義務的布施得的福報大。如果能與空性相應,福報就無量無邊,不論有沒有代價,福報都是無量無邊。能與空性相應,那是真正的菩薩,真正的菩薩行。修學布施波羅蜜,就像普賢菩薩所說的「無有間斷,無有疲厭」,顯示出無礙勝力。不但布施的心願無間無斷,布施的行業同樣也是無斷無間,正如同我們日常生活一樣。

      過去,我記得曾經在休士頓講演的時候,講演完之後有一位同修提出一個問題。她舉一個例子,我們家庭主婦怎樣修菩薩行?怎樣修菩薩道?她問得很好,這是一個例子。一個家庭主婦,從早到晚忙著家務事情,每天都做一樣的工作,時間做久了就怨天尤人,牢騷滿腹。如果學佛,通達大乘,她念頭一轉,她每天做的工作就是修六波羅蜜,她每天做的那些事情是菩薩道、是佛道,那她天天做得就快樂無比,跟普賢菩薩一樣不疲不厭,念頭就轉過來了。工作沒轉過來,還是照常,念頭轉過來了,果報就完全不相同。從早晨起來就要打掃家裡面,清潔環境,將這個家整理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讓一家人過得很舒適,這是你對一家人修布施波羅蜜。剛才講服務,為你一家人服務,用你的勞力、用你的智慧去布施。用勞力是屬於財布施,用你智慧是屬於法布施,用你的愛心照顧家人是屬於無畏布施,三種布施都有了,這是你對家裡這些眾生。

      你的工作有程序、有條理,一點都不紊亂,這就是持戒波羅蜜,持戒就是守法。你很有耐心,做任何一樁事情都有耐心,耐心就是忍辱波羅蜜;天天做這些事情,年年做這些事情,不疲不厭,忍辱波羅蜜。不但天天要做,還要求改進,希望家裡人能夠生活得更舒服,生活得更快樂,精進波羅蜜。你是個家庭主婦,自己有主意、有主宰,不為環境所動搖,不為外界所誘惑,禪定波羅蜜。你能把一家人看作你度化的對象,你是菩薩來度眾生的,這幾個眾生天天跟你生活在一起,先度他,知道家人統統是法眷屬,本來是感情上的眷屬,這一變為法眷屬,這是般若波羅蜜,你有智慧了,你又清楚、又明瞭。你這一家整齊了,你這一個家庭是所有家庭的榜樣、所有家庭的模範,你的親戚朋友、你的鄰居,沒有不羨慕你的、沒有不讚歎你的,發心來效法你,跟你學習,你用這一個家就度了很多的家。家家得度就社會得度,各個社會得度就國家得度、世界得度。所以你千萬不要以為,我們在家庭裡面作主婦,洗洗衣服、燒燒飯,這個洗洗衣服、燒燒飯的功德就盡虛空遍法界。為什麼?洗衣服、燒飯裡頭具足六波羅蜜,你們想想對不對?點點滴滴,不要看到事情小,這是菩薩事業,菩薩事業裡沒有大小,大與空性相應,小也與空性相應,沒有大小、沒有輕重,所以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你就契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就是無障礙的法門,就是不思議的境界,就是與空性相應,家庭主婦如是。家庭主婦再縮小,煮一餐飯、炒個菜,六波羅蜜都全,你想想看對不對?你能不能看得出來?所以一念覺悟,他是在修菩薩道,他在作佛、作菩薩。一念迷,那就是凡夫,一天到晚怨恨自己沒有福報,家裡沒有傭人,沒有人來侍候,自己還要下廚房,總是不甘心、不情願,那就是凡夫,那就是搞六道輪迴。你看看,不都是一個念頭轉變嗎?

      由此可知,無論我們從事哪一個行業,無論做什麼樣的工作,就是念頭會不會轉。念頭與主空神相應你就是行菩薩道,你就是修六度,就是修十大願王;念頭轉不過來,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凡聖的差別,跟諸位同修說,不是在事上的差別,是在念頭上的差別,事上沒有差別,在念頭上有差別,現在一般人講就是在認知上不相同。這是說到「無礙勝力」,這個力,我們可以把它看作能力,殊勝的能力,沒有障礙。凡是與空相應,空是自性真空,不是頑空;頑空是什麼都沒有,空無,與這個相應不行,成就不了事業;要與自性真空相應。第八尊:

      【離垢光明主空神。】

      這個德號表法的意思非常清楚、非常明顯。『離垢』,垢是污染,我們現在所講的自然環境的污染。現在每個國家地區都注意到環保,實在說自然環境污染得太嚴重,科學家才提出警告。如果我們環境的污染現在要不能趕快的糾正,科學家的估計,五十年之後這個地球不適合人類居住。到那個時候,不但水有毒不能飲用,空氣也有毒,你不能呼吸,科學家們預測的。他說得很有道理,可是事實是不是如此?事實不然,五十年之後的那些眾生,他們抵抗力比我們強,他們可以活下去,我們活不下去。這個道理很明顯,諸位細細的想一想你就懂得。

      我們一般生活在現代化的都市裡面,講究衛生,衛生設備的條件非常好,在這裡面生活成了習慣。如果把你放到非洲沒有開發落後的地方,你到那裡一天都難過,這還得了嗎?可是他們那些人在那裡生活得滿好的。他們那些人到我們這裡生活沒有問題,我們過他的日子就過不慣。他在那個地方,河裡面、溝裡面的水,拿起來他就喝、他就飲,他有這個抵抗力,我們是嬌生慣養,抵抗力失掉了。他吃的食物不需要消毒,他本身有抗體;我們就不行,我們到那個環境一定會生病,沒有抵抗的能力。所以我們想像當中,五十年之後這個世界縱然是濁惡至極,生在那個時代的眾生他有適應的能力,我相信地球上人類不會滅種。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佛的法運還有九千年,哪裡說五十年之後地球上就不適合人類生存?科學家有他的看法,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還是能夠生活在這個環境裡面。

      但是遠離污染,實在講是重要。最重要是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這個東西嚴重,比我們的環境、比我們的生理還要嚴重。這個世間也有一些聰明人意識到,感到這種污染非常嚴重。這些污染從哪裡來的?說實在的話,現在生下來的小孩幾個月就被污染,他還不會說話,他已經被污染了。什麼媒介他污染?電視。小孩雖然不會說話,睜著眼睛圓溜溜的看電視螢幕,電視裡面所演的殺盜淫妄,他雖然不會說話,那個印象已經烙進去,已經被污染了,這還得了!在台灣三十年前,台灣政府提倡恢復中國固有的文化,搞復興文化的運動。有一天教育部有幾個官員訪問方東美先生,那一天我正好也在方老師家。這些官員就陳述政府的意思,要復興中國固有文化,請方老師提供一點建議,這個工作要怎樣才能做好?他們提出問題,方先生聽了之後非常嚴肅,靜默至少有五分鐘。方先生開始說,這方法有,第一個台灣電視台關閉,第二個所有廣播電台關閉,第三個所有報紙雜誌一律停刊。這些官員聽了這個話,搖頭,做不到。方先生說,這些東西天天在破壞中國傳統的文化,你要不把它們統統停刊、廢除,要想復興中國文化不可能,很乾脆的答覆他們,真的有道理。我想這些官員到處去請教學者專家,恐怕沒有碰到方先生這種說法,這是對於問題真正有認識,就是此地講的「離垢光明」。這是社會大眾思想、見解、心理、精神污染的根源,你要是想得清淨心,應當把這個根拔掉。

      我們今天要讓這些東西統統停刊,不可能,辦不到,那怎麼辦?只有自己不看,不看電視、不聽廣播、不看報紙、不看雜誌。也許同修問,你是個現代人,連現代這些事你都不知道,這能算是現代人嗎?對,不算是現代人,現代人好苦,作現代人有什麼好處?作現代的佛菩薩,天天天下太平,天天沒事,沒事就天下太平。你一看到報紙,事就多得不得了,天下就不太平,天下大亂;不看,天下太平沒事情。換句話說,每天接觸這些傳播媒介,他們生活在亂世,他們生活在五濁惡世,我們遠離之後,我們生活在太平時代,我們生活在清淨時代,跟他們的生活是兩個不同的世界。兩個不同的世界重疊在一起沒分開,心態完全就不一樣;一個是天天不斷在被染污,一個是遠離一切污染,他怎麼會一樣?這是就我們現實生活當中,應當懂得怎樣修學,我們有一個入手之處。

      在這部經裡面,「垢」的意思更深更廣,因為它裡面所講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我們現前充其量只能夠說遠離見思粗重的煩惱,見思煩惱裡面輕的、微細的我們都不能夠覺察。菩薩在此地是要離極其微細無明煩惱,與自性完全相應,所以這是法身大士,他不是普通人。又何況這些神眾,確確實實都是諸佛如來化身而來的,真的是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們就示現什麼身,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正會修行的人,我們眼前所有一切的眾生,我跟諸位說過,真正是諸佛如來的示現,凡夫只有我自己一個人,我們這一生就決定得度。是不是佛勉強教導我們這樣修學?教我們要這樣子想法?如果是說諸佛菩薩、善知識強迫我們這樣做,教我們應當作如是觀,這個話也講得通,不是講不通,是對初學,換句話說,這對六道眾生講的。同樣是這句話,意思就淺了。如果給你說這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這個意思就深,還是這麼一句話,佛對誰說?佛對四聖法界所說的,佛對法身大士所說的。真的,千真萬確,一點都不假,確確實實是諸佛如來示現的,正如本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示現的人無心,他是佛菩薩。

      也許有人說,我看到這一切眾生他都有心,你怎麼說他無心?佛菩薩在經上告訴我們,這些眾生真的是無心,我們沒有發現,沒有看出來,我們看得太淺,只看到表面。表面他們是在演戲,演給我看的,我看了覺悟了。我為什麼看到覺悟?我為什麼看到明白?他在我面前示現,正是諸佛如來加持他。我們世俗人常講鬼魂附身,真有這個事情,同樣一個道理,佛菩薩也附身。佛菩薩附在他身上表演給我看,我覺悟了;等我覺悟了,佛菩薩就離開他,怎麼不是真的?所以他一切表現,有心也是無心,有意也是無意,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能作如是觀,我們在菩提道上就一帆風順,成佛哪裡要那麼長的時間?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品位一定高,為什麼?念念與性德相應,自性裡面圓滿的誠敬心顯露,對人、對事、對物一片真誠。對善人、對好人,真誠;對惡人、對欺騙我的人、對陷害我的人也是真誠。為什麼?欺騙我的、陷害我的是佛菩薩示現,幫助我斷煩惱。示現善的境界,幫助我離開貪煩惱;示現惡劣的境界,侮辱我的、毀謗我的、陷害我的,幫助我離開瞋恚的境界。諸位想想看,豈不是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當中,都是在修六度波羅蜜嗎?沒有這些境界現前,你的六度萬行從哪裡修起?

      大經到末後,教給我們修行一個總原則,叫「歷事鍊心」,歷是經歷,事就是一切人事物,你要經歷一切人事物裡面去鍊心,鍊什麼?真心。善導大師教給我們,「一切從真實心中作」,就是這個道理,而後你離垢才離得乾淨。要知道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都是塵垢,不僅說是一般人講煩惱,厭煩叫煩惱,歡喜也是煩惱,只要動了心都叫煩惱,都叫做污染,所以離染污要離得乾淨。離染污是真正的懺悔,是真正的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之中,一切人、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事物之中,修自己的清淨心,重要!就事相上來講,佛教給我們修學十善業道,這是最初下手之處。我們來對治煩惱、對治七情五欲,恢復自性清淨平等,十善決定不能夠疏忽。善跟戒有差別,事上好像是沒有兩樣,十善前面也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五戒裡面也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好像都是一樣的,條目一樣,用心不一樣,目的不一樣。修五戒,戒的目的是要得定,所以他用心、果報不相同。修善的目的是要得福,要得福報,他不是在得定。所以持戒是功德,行善是福德,這個不相同。事上是一樣,用心不一樣,願求不一樣。一個是世間法,一個是出世間法;五戒是出世間法,十善是世間法。所以這兩者我們要合起來講,一定要認真的去做到。

      不殺生,不殺生裡面包含著不惱害一切眾生,如果要叫一個眾生因我而生煩惱,我就破了戒。這裡面在事相上來講很細微,不能不知道。不殺生的反面是仁慈,單單不殺是消極,一定要仁慈厚道,我們常講忠厚、仁慈,你這一條才做得算是有了成就,你有福,仁慈的人有福,厚道的人有福。不偷盜,形相非常微細。任何一條,兩個小時都講不完。不但不偷盜,我們還要講道義,樂意幫助別人、成就別人,決定不可以傷害別人。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的細行,不能不留意。我們生活微細之處,點點滴滴說不盡,佛給我們講的只是舉幾個例子而已,我們從這幾個例子要能夠想到整體。所謂是舉一反三,聞一知十,佛大乘經裡面講「一聞千悟」,要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從理上講人人都具足,今天你沒有這個能力,是你的煩惱習氣太重,把你這個能力障礙住。哪一個人不是一聞千悟?煩惱輕的人就現前,煩惱重的人就沒有法子。可見得煩惱是障礙,你不斷煩惱怎麼行?斷煩惱的方法就是五戒十善,幫助我們破除第一重的煩惱。

      而煩惱裡,說實在話,最容易犯的是口業。《無量壽經》上講到修行的根本法,善護三業。按著順序來講一定是身口意,可是它沒有按順序,它把口擺在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口業裡面,最嚴重的是挑撥是非。在道場裡面,如果對這個道場主持的人、領導的人,走得比較近一點,常常在他面前打小報告;這個人這裡不對,那個人那裡不對,好像對的只有你一個,除你一個,別人都有毛病。做真正領導的人,他有智慧,他要沒有智慧,他那個道場領不起來的;真正有智慧的人,決定不聽這些閒言語。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你想想看,一個老實的人,心地仁慈忠厚的人,怎麼會說人家的過失?別說人家沒有過失,看到人家有過失,他也不說。所以我們要知道,意見多的,喜歡說這些是非的,這個道場裡有智慧的人、有德行的人會對你特別防範,吃虧的是自己,不是別人,受害的到最後還是自己。那就應了古人講的一句話,來說是非者,你確實是個是非人,所以「口為禍福之門」。觀察一個人,真正是一個領導人不簡單,他有慧眼,他對於每一個人,優點他知道,缺點他也曉得。用你的優點再慢慢幫助你改正你的缺點,這叫善知識,這是真正的慈悲,真實的智慧。所以這些理事,我們不能不懂,你要是不懂,不但你修行有障礙,你在這一生當中,世間法裡面你都有障礙。下面一尊:

      【深遠妙音主空神。】

      『妙音』指說法之音。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宣揚妙理,這都是妙音。妙音裡面最極微妙的,念阿彌陀佛的音聲。怎麼知道?我們在講席裡面講過好幾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對一切眾生講經說法,歸結到最後就是一句阿彌陀佛,所以才說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淺而言之,以釋迦牟尼佛做個例子,他老人家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總歸納起來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一切經都是《華嚴》眷屬,《華嚴》是一切經的根本,歸到根本就是這部經,這部經再歸納,就歸到《無量壽經》。因為本經,《華嚴經》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隋唐大德曾說,《華嚴》、《法華》只是《無量壽經》的導引而已。導引是什麼意思?要是我們用佛經三分來講: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導引是序分。《華嚴》、《法華》是序分,《無量壽經》是正宗分,《阿彌陀經》是流通分,一點都不錯,這就結歸到《無量壽經》。全部的《無量壽經》歸到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又總歸結到第十八願,十八願是講十念必生,所以到最後歸納的,一句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說法如是,十方世界一切諸佛講經說法無一不如是。西方淨土的殊勝誰知道?「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我們這一生實在講太幸運,發現這個法門,超越一切法門,不是一切法門能夠相比的。

      還有不少同修還不認識淨土法門,修學其他的法門,對淨土無知,沒有涉獵、沒有研究。在他觀念當中,那些法門殊勝,淨土法門不如。我在早年也是這個想法,搞了十幾年這才搞明白。我搞明白,得力於《華嚴經》,要不是講《華嚴經》還不知道這個事情,我是在《華嚴經》裡面證實過去這些祖師大德們所說的。我在台灣從民國六十年開始講《華嚴》,講了十七年。這十七年當中,常常出國去弘法,所以斷斷續續,十七年只講了半部,沒有講圓滿,非常遺憾。這次發了一個願心,在此地常住下去,哪裡都不去,把這部經講完,我們預計這部經五年應該可以圓滿。如果像這樣講法,一句說得這麼細,五年講不完,到後面該快的地方我還是要快一點。這個地方說細一點,讓大家生尊重心,知道這些名號還有這麼多意思存在裡頭,我們對它生尊重心,不敢小看、不敢輕看它,才真正曉得經文裡頭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這個說出來,名號功德是第一,所有一切諸佛如來在十方世界講經說法,無論他說多少法門,不論說多少法門、不論時間長短,最後歸結一句阿彌陀佛,這個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

      我的老友,可以說出家眾裡面我們的關係比一般法師更要親切,演培法師。我從初學佛就認識他,沒有出家就聽他講經。他在台北善導寺當住持,那個時候才四十剛剛出頭,他大我十歲;恐怕那時候四十歲還不到,我二十多歲學佛,不到四十歲。他講經,我坐在第一排,我們兩個很熟。到我出家,我也是一生走講經的道路,他也是個講經的,所以我們的關係就比別人密切。我早年初到新加坡,他聽到了,他在機場接送。我來的時候,他到機場迎接;我離開,他到機場送我。他修彌勒淨土,我修彌陀淨土,我們兩個方向不一樣。他對於彌陀淨土很少涉獵,這一類的經典他看得少,沒有多下功夫,他對於唯識法相用的功夫很深,用的力也很勤。所以在我們這一代,講法相唯識他是第一個人,他真下了功夫。

      可是我不走他的路子,為什麼?這個路子太麻煩,經典太多,很不容易讀。《彌陀經》好讀,很簡單,成就超過他。《無量壽經》大家都很熟,《無量壽經》的後半部當機者就是彌勒菩薩,前半部當機是阿難尊者,後半部當機是彌勒菩薩。從二十三品往後彌勒當機,釋迦牟尼佛把這個法門付託給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將來龍華三會,一定是三會都講《無量壽經》,準講三次;他要不講三次,他就辜負釋迦牟尼佛的付託。釋迦牟尼佛一生,講任何經都講一遍,唯獨《無量壽經》多次宣講,所以我相信彌勒菩薩至少要講三遍。將來也要有人給他作會集本,我們能想像得到的。而且彌勒菩薩一定常常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佛教大學,我們深深相信,極樂世界教唯識的一定是彌勒菩薩。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多殊勝,我們跟彌勒菩薩多麼親近,我們是阿彌陀佛的弟子,彌勒在西方極樂世界指導我們,他是什麼身分?學長,我們跟他是平輩,平起平坐。你要到彌勒淨土,你是他的學生,低了一層。我們想想這個道理的時候,我也不到兜率內院,我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是天天跟彌勒菩薩見面。想到兜率內院去玩玩,那還成什麼問題!跟彌勒菩薩說,「今天我到你的道場去參訪」,彌勒菩薩很歡迎來接待。可是兜率內院的學生到極樂世界去就不容易,那就不簡單。這個帳要算清楚,哪個利益最大?

      我們做阿彌陀佛的學生,一切諸佛如來都尊重,為什麼?大家尊重阿彌陀佛,讚歎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阿彌陀佛的學生最吃香,走到哪一個世界、哪一尊佛,看到阿彌陀佛的面子特別招待你,都請你上座;把他的學生都放在下面,你上座,你是阿彌陀佛的學生。我們要把這個認識清楚,然後才懂得「深遠妙音」就是這一句佛號。我們今天四樓念佛堂,諸位同修在這裡念佛,這一句佛號震動不止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太小了;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菩薩都聽到,一切諸佛菩薩都加持、都保佑,所以這個道場顯得這麼殊勝。不是我們自己的能力,是得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

      今天下午美國有幾位同修來給我辭行,他們明後天離開新加坡回去了。在這個地方念佛堂念了幾天,他們很坦白的告訴我,一定要建念佛堂,親身體會。如果自己不到念佛堂去念幾天,我們怎麼樣講體會不到。美國那邊同修也聽說,叫他在這邊錄相,把錄相帶帶回去;還叫我去做一個簡單的說明。我就老實說,你們看到錄相帶也沒有用處,為什麼?也體會不到,一定要親自來念才行,你才知道這個念佛堂跟別的念佛堂不一樣。不一樣的原因在哪裡?這個念佛堂得一切諸佛的加持,其他念佛堂很難。這樣說起來,難道諸佛如來有偏心嗎?偏愛這個道場嗎?不是的,真誠心。這個念佛堂念佛的人真誠心,感應道交。這個念佛堂發起的、主辦的、在裡面工作的,每個人都是用的真誠心,都無我無私,你才能感應道交。如果有一點點私心,有一絲毫名利,就沒有感應,道理在此地。我們也希望各個地區的人都到這邊來念佛,念一個星期、念一個月,你自己心裡就明白了,唯有真誠、清淨、慈悲能感,諸佛菩薩能應,感應道交才能成就這樣的道場。

      所以你只要能拿出真誠心來,你回到你自己居住的地區,你也去建立一個道場。這樣的道場建立愈多,念佛的人愈多,可以消除這個世間的劫難,功德不可思議,妙音就深遠了。不但念佛的音是與自性相應,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就是自性的德號,所以經論當中又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就是念真如,就是念本性,所以功德無量無邊。不僅僅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一切菩薩、一切善神,沒有不歡喜的,沒有不擁護的。很可惜能把這樁事情說清楚、說明白的人不多,古大德在經論註解裡面講得雖然是很詳細,我們看不懂,看不出來。所以現在辦的培訓班,希望參與培訓班的同學要認真努力,我們要報佛恩、要報眾生恩。報佛恩就要依教修行,報眾生恩就要把這些事情為一切大眾說清楚、說明白,讓大家知道選擇這個法門,一生就成就了。

      今天他們幾個來辭行,要回到美國去。我就順便告訴他們,不但歡迎大家到新加坡來念佛,更歡迎有年輕的同修,無論在家、出家到新加坡來參加我們培訓班。我們培訓班可以考慮召開第五屆、第六屆,我們還是辦短期的,或是兩個月一期、或是三個月一期。我們培訓國外各個地區,真正肯發心學教的這些同學們,希望他們學了之後,到處去宣揚、到處去講經。他們來了,我們要分班上課,將來新的彌陀村道場買下來之後,教室很多。誰去教?你們今天坐在前面都是老師,不要等我去教,我不去教的。我把學生分配之後,你們去教,你們是老師。所以諸位同學要認真準備,準備上課。你們哪一天準備得差不多,可以上課了,我們就開始招生。這個好,對你們有大好處,教學相長。我們把淨宗向全世界弘揚,歡迎各個地區的年輕人到這個地方來參學。不發心講經,就請他到念佛堂念佛,我們這個地方解行相應,兩門同等的重視。這是深遠妙音的意思,意思沒有窮盡。

      別說念佛的聲音是深遠妙音,我們平常打個妄想,輕輕的說一句話,兩個人聽到,第三個人聽不到,耳語,那個音聲也是無量的深遠,也盡虛空遍法界。所以說音,一切音都妙;說色,一切色都妙,沒有一樣不妙。如果我們起心動念,要是不能達到深遠,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怎麼會知道?我們起心動念他都知道,我們說個悄悄話,可能對方還沒聽見,西方世界人老早聽清楚了,你才曉得所有的音都妙、都深、都遠!這就是我們前面跟諸位講,我們的思想波,一般科學家講思想波,在我們佛法講心波,心動念它就是波動;這個波動比電、比光還要快速,電跟光比不上。電跟光的波愈遠波愈微弱,這個大家都知道的。可是心的波、思想的波,無遠弗屆,速度之快不可思議,幾乎是同時盡虛空遍法界。而它的波度沒有變化,所以能跟一切諸佛起感應道交的作用。我們要是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起心動念你怎麼能不小心?不要以為我動個念頭別人不知道,所有一切諸佛統統知道。你只能夠瞞糊塗人、愚痴人,諸佛如來這些聰明人一個都瞞不住。不但這些人瞞不住,就是貼近的這些鬼神都瞞不住,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怎能不謹慎,怎能不小心?末後一尊:

      【光遍十方主空神。】

      心性清淨,清淨就放光;『光』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光有兩種,一種是自性本具的清淨光。清淨光是沒有波動,諸位要曉得,沒有波動自自然然就遍虛空法界,真心。《般若經》上講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無知是沒有波動的智慧。沒有波動,是體,法界的本體,就跟虛空一樣,周遍法界。它起作用這就有波動,起作用是後得智,無所不知;那個波動就像剛才所說的,起心動念統統周遍法界。這是事實真相,與科學家所講的沒有兩樣,科學家還講不到這麼清楚,講不到這麼透徹,科學家今天只體會到有一個思想的波。思想的波是什麼?是八識。說老實話,八識裡面阿賴耶識他不知道,他們所能夠意識到就是第六意識跟第七識,絕大多數的都知道有個意識,連第七識都不知道。佛在經典上,小乘經典裡面只講到第六意識,大乘經裡面才講八識。思想波是屬於識,不是性。性裡面那是智慧,那是不動的,根本我們六根都接觸不到,都不動,接觸不到,只有甚深的禪定入這個境界。佛在經上說,什麼樣的定功才能入這個境界?圓教八地菩薩。八地叫不動地,才見到這個境界,見到自性不動的本體、性體,才見到,換句話說,七地以前都沒有見到;這才叫真正入佛境界,所以「光遍十方」。

      體性,本來就光遍、就周遍;作用,剛才講,不論是佛菩薩起用,我們凡夫起用,沒有一個不是光遍十方的。真的,我們打個妄想,都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世出世間的聖人都勸導我們、教導我們,要做慎獨的功夫。慎獨就是:沒有人看見,你一個人處在一個地方,沒有人看見,你也要謹慎,你也不可以放逸。為什麼?我們以為沒有人看見,住在一個小房子裡,門窗關得緊緊的,其實諸佛菩薩、鬼神都看見了。你那個牆壁門窗攔不住他們,他們的眼睛透視,什麼樣東西都擋不住。大家曉得,鬼神有天眼,天眼就能夠穿過一切的障礙,他能看得見。再往高層次的時候更不必說,除天眼,他有慧眼、有法眼、有佛眼,《華嚴經》上有十種眼。你怎麼可以瞞人?瞞不過人的。最重要的是心地清淨不染,真正清淨,世出世法都不染著,於一切法當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的身心清淨,境界也清淨,你才能得諸佛護念,才能夠得到一切天龍鬼神擁護。這段菩薩的德號就介紹到此地。我們看底下總結:

      【如是等而為上首。其數無量。】

      這是總結與會這一類的大眾,數量也是無量無邊。歎德這一句是:

      【心皆離垢。廣大明潔。】

      歎德當中,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特別提示我們,他提示的話雖然不多,非常重要,「若情塵亂起,翳本性空」。這是說我們凡夫,不但是六道,十法界四聖法界也不明。這裡面要注意「情」,情是感情,諸位要曉得,情是迷,感情用事是迷,不是智慧,迷情。諸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諸佛菩薩不用迷情,他用智慧。智是什麼?再跟諸位說,智是真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是覺悟的;由此可知,情跟智是一樁事情。覺悟的情就叫智,就是智慧;迷了的智慧就叫感情,情跟智是一樁事情。佛家講煩惱跟菩提是一不是二,生死跟涅槃是一也不是二。覺悟了,生死就叫涅槃,煩惱就叫菩提,情就叫做智;要是迷了,智就叫情,菩提就叫煩惱,涅槃就叫生死,名字就不一樣。眾生跟佛的界限就是一念覺迷,一念覺你就成佛,一念迷你就是凡夫。我們以真誠心、清淨心,也就是如同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攝是收攝,把六根收回來。怎麼叫收回來?眼不往外面看,眼根收回來了;耳不再聽外面東西,耳根收回來了。六根都收回來的時候,你心就一心,一心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一心稱念阿彌陀佛,這叫覺。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這個一念相應,都攝六根就相應,與覺相應。

      如果你六根沒有收回來,你在念佛堂念佛,眼睛看窗戶外面有什麼事情,耳朵豎起來聽聽外頭有什麼聲音,你的心就不專一,你念那句佛號就不相應。所以進念佛堂,萬緣放下,什麼都不要想,什麼都不要看,什麼都不要聽,專聽佛號,專看佛像,所以念佛堂掛滿了佛像。我們念佛堂柱子多,最初李居士要我寫一些對聯,柱子上掛起來警策大家。最後我是準備要寫了,忽然想起來不行,如果寫那麼多警策的話,大家看到都分心,反而把你念佛打亂掉了。最後統統掛阿彌陀佛的佛像,讓你無論轉到哪一方,都面對著阿彌陀佛,這個好!佛就在佛堂裡,你看到那麼多佛,想想一定有一尊是自己,這個多殊勝!所以念佛堂連「念佛堂」三個字都不可以掛,掛著什麼?看到打閒岔,分心。就是叫你不分別、不執著,不夾雜、不懷疑,一心稱念,就是老實念,所以有這樣不可思議的感應,這是我們念佛堂的特色。別人念佛堂裡面總是掛一些對聯,打閒岔,為什麼沒有感應?我們就明白了。

      所以情是裡面的煩惱感情,塵是外面的誘惑;內有煩惱,外有誘惑,你本性就迷了,你自性空寂的境界就失掉。清涼教給我們必須要開智慧,智慧開了之後,境界自然就轉了。可是智慧怎麼開法?智慧要從禪定裡面生出來。我們念佛就是修禪定,佛在《大集經》講,「念佛是上上深妙禪」,不是普通的禪,上上深妙禪,所以他的成就比參禪的還要殊勝。這句佛號念久了,自自然然就得念佛三昧,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伏下去了。雖有妄想分別執著,不起作用,這叫帶業往生,這叫功夫成片,你的功夫得力了。一心就生智慧,一心現前,情塵自然就沒有了,煙消雲散,你自性空寂的境界自自然然現前。主空神所表的,你就真正成就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