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500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00卷)  2001/11/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500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同生眾,普賢菩薩得一切法門,長行:

      【所謂有解脫門,名嚴淨一切佛國土,調伏眾生令究竟出離。有解脫門,名普詣一切如來所修具足功德境界。】

      往下總共有十句,這十句清涼大師在科題寫的是「別顯十門以彰無盡」。普賢菩薩的法門是究竟圓滿的,因此是不思議境界。總顯裡面,兩句跟諸位介紹過了;別顯有十句,這十句代表無盡,代表無量無邊,這是如來說法的方便。

      第一句『所謂有解脫門』,「門」放在前面,他不是得一門,他是門門都得到,沒有一門欠缺。這個法門叫『嚴淨一切佛國土』,「嚴」是莊嚴,我們每天迴向都說「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咱們念迴向偈的時候,應當要想想,我有什麼功德?如果不認真努力修學,哪來的功德?用什麼去莊嚴?讀經有沒有功德?有的人有,有的人沒有。滑口而過,有口無心,沒有功德。怎樣念經才有功德?古大德教導我們隨文入觀,隨順經中的文字就能契入境界,那你讀是功,入是德,這是真實功德。淺而言之,讀是功,解是德,你理解了;解是功,行是德;行是功,證是德,一層比一層殊勝。如果我們讀了之後,不解其義,而且還猶疑不決,這是完全沒有功德,跟功德毫不相關,但是有福德,這是讀聖賢書的殊勝處。這個福德是什麼?在你阿賴耶識裡頭落了一個印象,這是福。所以聖賢書不可不讀,要常讀。當然讀了之後,我們要求「解其義,行其事,契其理」,那就是功德。這個功德就能莊嚴佛淨土,莊嚴一佛淨土。如果你用的是普賢心,普賢心就是平等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那就是莊嚴一切諸佛國土,這個殊勝。

      『調伏眾生令究竟出離』,究竟出離得出離十法界,沒有出離十法界不究竟。這是大意。我們再看清涼大師的註解,這一段他也註得很詳細,因為是普賢行裡面「別顯」的第一門,我們特別要留意。清涼大師註解「嚴土調生」,莊嚴國土,調伏眾生。「謂隨所化眾生取佛土故」,一定要知道觀機。佛在經典裡面常常用大分來說,一切眾生的根機有三種:上根、中根、下根;再細分,上根裡面有上上根、有上中根、有上下根,這樣子就變成九等,都是舉大分來說的,讓我們在這裡面了解佛度化眾生的儀式。教法教儀不一樣,種種示現不相同,一定要隨順眾生的根性,示現佛土。像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所示現的凡聖同居土。我們是凡人,佛菩薩是聖人,阿羅漢是聖人,我們同在這個地球上住,同在一個地區接受佛陀的教導,所以是「隨所化眾生取佛土」。

      清涼大師說,「一切佛土者,豎通四土,橫該法界,橫豎相融。」橫豎是一不是二。豎通四土,不是我們淨土宗講的四土,但是意思也能夠貫通。淨土宗講的四土是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淨土、方便有餘淨土、凡聖同居淨土,是說這四個名稱。這個地方所講的四土,第一個是講「法性土」,法性土就是常寂光土。這是體,實在講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法體,法體是常寂光,不思議、不思議境界。下面三土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實報莊嚴土就是此地《華嚴》裡面所講的如來「自受用土」;第三講「他受用土」,他受用土那就把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都包括在其中了。另外還有一種叫「變化土」,這是佛度眾生方便起見,化現的道場國土,《華嚴經》上說這四種淨土。實在講橫豎相融,正是經上所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個四土,四即是一,一即是四。從相上講有這四種差別,從性上講一體圓融,這才叫事實真相。這就是《六祖壇經》裡面所說的「分別亦非意」,已經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分別不是意識;凡夫八識五十一心所沒有能夠轉過來,他的分別是用意識,他的執著是用末那識,所以叫凡夫。

      《華嚴經》是法相唯識宗所依據的六經十一論,六經裡面就有《華嚴經》,所以《華嚴》也是法相唯識主修的一部大經。法相講的是轉識成智,這才能入佛境界。八識圓滿的轉成四智,入普賢境界,可見法門確實是平等,門門皆通無上道。我們的禮敬要圓滿,我們的稱讚沒有遺漏,這個道理總是要懂,慢慢的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去學習。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法性土是其他三土的本體,它本來就遍虛空法界,本來它就是永恆不變,永恆不變是常義。自受用土量周法界,跟法性沒有差別。他受用土跟變化土,不離前面講的兩土。清涼大師舉個比喻,如同身跟影子一樣,影不離形,形不離影,形影互相涉入。所以一塵一剎皆廣大莊嚴清淨,橫遍法界。橫遍法界是講十方一切差別剎土,剎土是大世界,可是事實真相是橫豎相融,圓融無礙。以豎(豎是四土)融橫,橫是法界,所以一塵之中就有十方國土。我們常常在經上讀到,諸佛如來在一毛端上轉大法輪,你要是明白虛空法界橫豎交融,你的疑惑就斷了。橫豎交融是一體,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原本一體,這裡頭沒有大小、沒有生滅、沒有一也沒有異、沒有來去,這叫不思議境界,普賢菩薩證得的。把這個尺度放寬一點,法身菩薩證得的。

      怎樣才能夠證得法身菩薩的果位?修普賢行。不修普賢行,你就是作佛,你也是十法界裡面的佛;十法界裡面的佛菩薩要修普賢行才能超越十法界,契入如來不思議境界,才能入。這個道理很難懂,我們在《華嚴經》常常遇到這個疑惑,不知道橫豎相融,所以對於一微塵一毛端裡面有十方諸佛剎土懷疑,怎麼想也想不通。當然你沒有辦法想通,為什麼?不思議。可以思可以議,不是這個境界。如果以橫融豎,以法界來融四土呢?一微塵一毛端裡面具足四土,常遍十方。普賢菩薩無不嚴淨,莊嚴清淨。普賢菩薩在那裡做什麼?經上說得很清楚,「調伏眾生令究竟出離」,這是真的究竟,不是假的究竟。教你超越六道輪迴,這是調伏,但是不究竟,六道輪迴外頭還有四聖法界;再教導你超越四聖法界,就是超越十法界,是不是究竟?好像是究竟,不是真的究竟;真的究竟要超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那才叫究竟出離。用佛經上常講的一個術語:「無上正等正覺」。正覺是十法界裡面的四聖法界,正等正覺是一真法界裡面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無上正等正覺才叫究竟出離。

      普賢菩薩幫助一切國土裡面的眾生,是要得究竟出離,這個不可思議,對我們來說是高了一點。說老實話,在我們今天的境界,我們勸導人最重要的,是如何不墮三途。為什麼?因為這個問題是我們現前最迫切的一個問題,世間災難重重!我們很冷靜的觀察,這些年來,我是七七年初到香港來講經,就在這二十多年當中,世間的災難一年比一年多,一次比一次嚴重。七七年那個時候,我們聚集在一堂學習佛法的同修們,現在三分之二都不在了,裡面有不少出家大德。我們想想那個時候的光景,真的是如同昨日。香港變成今天這個樣子,許多人沒有見到。

      如果修德無功,出不了六道輪迴。出不了六道輪迴,前途就很可悲,能不能來世還得人天的身分?那就要看他的五戒十善修到什麼程度。五戒十善要修不好,肯定是落在三途。所以今天我們第一個念頭,「如何不落惡道?」這比什麼都重要!千萬不能夠疏忽,先要把腳跟站穩,那就是立足於「淨業三福」。這是一個永遠不會墮落的基地,我們先要踏上這個基地。這個基地的根本是孝親尊師,佛是我們的老師,孝親尊師都要落實在信受奉行。佛陀的教誨我們不能夠信受奉行,對老師來講大不敬,對父母來講大不孝,幾個人懂這個道理?我們總算是非常幸運,生在這個亂世,還遇到真善知識,使我們對於這個大道理稍稍明瞭。能不能救自己?那就看你對於聖賢教誨能不能相信、能不能理解、能不能奉行。

      清涼大師在這一部大經裡面教導我們的「信、解、行、證」四大科,也就是這部《華嚴經》分成這四個大段落。《華嚴》如是,一切經教無不如是。從經文一開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什麼地方,這個信解行證的意思都包括在裡面,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要能夠體會。經不能不讀,行不能不修,行是行為,錯誤的行為不能不修正。標準就是經典裡面的教訓,正是善導大師勸導我們的,佛教我們做的,我們應該老老實實去做、去落實;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能夠違犯。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是好的,都要遵守經中的教誨,絕對不會說哪一部經自己讚歎自己,貶低別人,不可能!縱然佛有說這些話,那是佛的善巧方便,你要懂得佛的真實義,「願解如來真實義」。權、實是一不是二,這個很重要,你把權實要分開了,你不解如來真實義。權是佛在某一個階段當中方便的教導,但是權依於實,權不離實。就跟此地清涼大師所講的,法性土是實,其他三土是權,權實是一,絕對不是二。在淨土裡面講四土亦復如是,常寂光土是實,實報土自受用,方便土他受用。其實實報裡面有自受用的實報土,有他受用的實報土;方便土跟凡聖同居土,是他受用的變化土,阿彌陀佛也在其中,阿彌陀佛在其中那就是變化土,所以淨宗所講的四土跟華嚴也是無二無別。

      古德有云,極樂是華藏的中心,是華藏的精華,是華藏最精彩的一部分。所以普賢菩薩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意思很深很深,我們要能體會。我們今天能夠選擇淨宗,無比的幸運!我們讓《大方廣佛華嚴經》,幫助我們理解淨宗,深入淨宗經典的義趣;《金剛般若》裡頭講的「深解義趣」,我們讀《華嚴》才能深解《無量壽經》的義趣、《觀無量壽佛經》的義趣、《阿彌陀經》的義趣。你要不讀《華嚴》,深解就太難太難了。讀了《華嚴》才知道淨土經論的奧妙,深奧玄妙,你才真正能體會到。可是要想真正契入境界,一定要依教修行;沒有行的功夫,你所解的都是有限。以行來印證你所解的,解行是一不是二,信解行證四分,是一而四,四而一,圓融的,不可分割的。講解介紹是方便說,實際上是一,一就是不思議境界。所以大師在前面教導我們,差別相當中,離分別執著,你就能入不思議境界。差別法相當中,你還要生分別心,你入不了,你是凡夫境界,你是六道輪迴的境界。如果再加上嚴重的執著,那你是三惡道的境界。

      經文我們就能夠體會得到,諸佛菩薩,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的事業是什麼?就是「調伏眾生令究竟出離」,這八個字叫佛事。法身菩薩是分證即佛,雖不是究竟,是分證,天台大師「六即」裡面講的。他們的事業就這八個字,這八個字叫佛事、如來家業。我們今天學佛,無論是在家出家,要擔負起如來家業,這就曉得如來家業是什麼,弘護正法弘護的是什麼。首先要調伏自己,要幫助自己究竟出離。但是讀《華嚴》明瞭了,自他不二,要幫助自己究竟出離,先要幫助別人。用什麼方法幫助別人?嚴淨國土,嚴是相上,淨是心上,這真正莊嚴。我再說得明白一點、說得淺顯一點,嚴是外表,我們今天講的形象。我們不能做一切眾生不好的形象,那就錯了。好的標準是什麼?這個不能不知道,糾正眾生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錯誤的說法、錯誤的作法,這就是標準之所在。我們舉個例子說,眾生不懂禮貌,我們做出禮貌給他看,這就是標準;眾生不知道孝順父母,我們做出孝順父母的樣子給他看,這叫莊嚴,真正在莊嚴佛國土。

      大家千萬不要錯會意思,「莊嚴佛國土」,一定是買束香花、水果,把佛堂佈置得富麗堂皇,那你就是錯解如來真實義,你誤解如來真實義。由此可知,「莊嚴」,每一個地區,莊嚴的方式不一樣、形象不一樣;每一個時代,莊嚴形象也不一樣。要曉得我們現在生活在什麼時代,生活在什麼樣環境裡面,我們怎樣「調伏眾生令究竟出離」。雖然我們究竟達不到,一步一步往上提升,總是究竟出離這個方向沒錯,這就對了。譬如走路一樣,多拐幾個彎,沒有關係,方向沒錯,多走一點冤枉路也無所謂,肯定能到達目的地。

      佛教化眾生,應機說法。眾生是什麼病,我們就示現什麼樣子,這個樣子就是藥,對症下藥,藥到病除。如果我們只圖自己的方便,不肯做出一個好樣子,因為做出好樣子,自己好像受很多的拘束,自己覺得不方便;那我們要問,你這一次到世間來,你是為自己來的?是為眾生來的?這個問號不能沒有。為眾生來的,你是學佛;為自己來的,你是來受果報的,那就不必說了,你造業受報。這裡面有一樁事情,我們不能不懂,什麼事情?你既然皈依三寶,你既然發心出家了,你穿上這個衣服,這一身打扮,你還要為自己,你就有罪!什麼罪?竊盜如來的形象,這個罪嚴重。竊盜如來形象,而做的是為非作歹,破壞佛教形象,這個罪嚴重了!這個罪是阿鼻地獄,凡夫承擔不起。

      墮阿鼻地獄是億萬劫,你什麼時候能超生?這是能開玩笑的嗎?在家學佛,在家學佛的形象;出家學佛,出家學佛的形象。一個念頭錯了,正是古人所講的「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這一個念頭決定你是作佛還是下三途地獄,我們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謹慎。所以既然出家穿上這服裝,記住,你的事業就是「莊嚴淨土,調伏眾生令究竟出離」,我們到世間來幹這一行的。來的時候,那不管什麼因緣來的,總而言之,來到這個世間我們選擇了這一行,我們就要把這個行業幹好,對得起這一行,對得起釋迦牟尼佛,對得起阿彌陀佛,對得起一切佛國土裡面的導師世尊。能發這樣的心,能捨棄自己的煩惱習氣,剛剛捨的時候是有一點難過、不自然,但是捨久了,就正常了。要知道我們現在這個生活形象不正常,正常的是佛菩薩的生活。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過的生活,正常的生活,恆順眾生,回歸法性,這是正常的。在這個世間自在隨緣,一塵不染,我們才能夠承擔如來家業,把這樁事情發揚光大,利益眾生,助佛弘化,我們就對了,不然的話就錯了。弘護都在我們這一身,都在我們這一念。

      同生眾,普賢菩薩得一切法門,別顯第二句:

      【有解脫門,名普詣一切如來所修具足功德境界。】

      別顯的十門,每一門的境界真的都不可思議,深廣無際。清涼大師註解,「佛遍塵道」,塵是微塵,道就是指十法界,「詣彼修德,乃了彼境」,你要不能夠達到他的修德,你就無法明瞭佛的境界,這是清涼大師給我們的提示。我們看看這一個廣大的解脫門。

      『普詣一切如來所修具足功德境界』,這一句正是四弘誓願裡面的第三願:「法門無量誓願學」。在本經如來以究竟圓滿的大慈悲心,為我們顯示、說出「入法界品」,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做出這樣一個完美的形象,讓我們在這裡頭去領悟,成就這一個解脫門。所以這個解脫門,就是五十三參、就是「入法界品」,歷事練心。「如來所修具足功德」,具足是圓滿的,一絲毫欠缺都沒有;我們要不能夠經歷,詣就是經歷、就是學習、就是歷事練心,如來境界你怎麼體會得到?你怎麼能夠契入?要普詣一切如來所修的功德,這個事情不容易,我們連一尊佛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所修積的功德都學不到,怎麼能學一切如來所修功德?但是世尊確實教導我們,一切如來所修的具足功德在哪裡?就在《大方廣佛華嚴》這部經裡頭。我們要怎樣修法?這裡頭的細行,是《華嚴經》全部的經文,它的綱領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十大願每一願只有四個字,境界深廣沒有邊際,我們要不能夠理解,要不能夠深入的理解,你從哪裡下手?

      古來祖師大德,在修行儀規裡頭,就是給我們制定的一些修行課程、規矩,無數次的教導我們「一切恭敬、一心皈命」。我們四眾同學,這些句子說起來哪一個人不熟悉?不知道念了多少遍!許許多多同修都喜歡拜懺,喜歡去禮佛、參加法會,法會裡面的儀規都是祖師大德會集經論裡面重要的開示,我們也照做,也會唱、也會拜,意思不懂,不能落實。「一心皈命」,皈了沒有?沒有皈!一心皈命最簡單的解釋就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皈依的意義一定要懂,皈依自性三寶;外面形式的三寶不重要,要皈依自性覺正淨,那才叫一心皈命。「一心頂禮」,就是普賢菩薩的禮敬諸佛。一心是誠心誠意,這是一切如來所修具足功德裡面的一分;這一分是根本,無量無邊的功德都從這一分功德生的,你們想想對不對?

      十大願王頭一條是根本,頭一條沒有,全部都沒有了。從禮敬這才生讚歎,歡喜讚歎自然帶著就供養,你才曉得禮敬多重要!佛法從這兒下手,儒家也從這兒下手。諸位看看儒家的《禮記》,五經之一、十三經之一,頭一句話說:「曲禮曰,毋不敬。」跟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句有什麼差別?都把這個擺在第一條。晚近印光大師教人,「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普賢法門是圓滿的誠敬,他得圓滿的利益。利益是法性的全體,不是部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證得法性是部分,普賢菩薩證得的是全體。我們從哪裡學?從誠敬下手。心要真誠,對一切人要恭敬,對一切事要恭敬,對一切物要恭敬,無一不敬。

      那我們現在想想,今天社會裡頭一切眾生,確確實實這一條他沒有,這是大病,這是病根。所以無論他修學哪一個法門,不要說成就,功夫稍稍得力,他都做不到。什麼原因?我們今天明白了,想想我們自己,也學佛學了不少年,有沒有成就?沒有!念佛功夫成片都得不到。再其次,煩惱伏不住,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還是起貪瞋痴慢,貪瞋痴慢並不比往年減少,有些同修還逐漸在增長,你說這怎麼辦?這個問題多嚴重!這個搞法往下墜落,不是向上提升。你現在在世間,不管你是什麼樣的地位,你是做住持、你是做當家,你是做什麼會長、什麼主席,這是你過去生中修的一點小福報,你在享福;你仔細去反省、去檢討,如果你的煩惱習氣天天在增長的話,你這一點福報享盡了,後果就不堪設想,自己要知道。

      佛法確實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的德能,只要你這一口氣還沒有斷,都還有救。怎麼救法?懺除業障。你要真正懺悔,懺悔不是後悔,後悔無濟於事。我在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導我,什麼是懺悔?知過就改,後不再造,這叫真懺悔。在那個時候,我還很年輕,二十六歲的時候,大師給我講感應的道理,「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當你有求而求不到的時候,是什麼原因?你有業障,只要把業障消除,感應就現前。業障怎樣消除?要真正懺悔。所以他給我講,什麼叫懺悔?知過即改,後不再造。就是儒家講的「不二過」,我同樣的過失,以後沒有了。所以天天發現自己過失,這叫開悟,人覺悟了;每天不知道自己的過失,是迷惑,這一天空過了。所以古人用功過格,這個方法很笨拙,但是這個方法對於初學、中下根性的人非常有效。你會真正去想,「今天我做了哪些好事、哪些錯事?」記下來。功過格分上下兩行,上面記功,下面記過。自己的善行要知道加強、要知道增廣;自己的過失,趕緊要改掉,以後不要犯同樣的過失。

      真正用功過格的人、認真修行的人,三年不能成聖人,也是賢人君子,世間真正的好人。從這個基礎往上提升,前途無限光明。所以修行人不能一天不知過失,一天不知過失,一天空過了;不可以一天不改過,我們功夫才會得力。我們要知道修行的總綱領在哪裡,總樞紐在哪裡,要把它掌握到。其實佛這些綱領、原理原則都講給我們聽了,「改變思想」。李老師以前常常提醒我們「改心」,改心的意思就是改念頭。改念頭裡最重要的,要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改過來。起心動念為法界眾生、為諸佛菩薩,這是上求下化,求諸佛菩薩加持,幫助一切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這是真正的綱領。念念有這個心,念念有這個願。

      這一句是講修德,沒有修德,性德沒有法子顯發。一定要把自己的毛病習氣修正過來,我們才能夠幫助眾生,才能夠真正度自己。這個樣子,智慧就開了。第三句:

      【有解脫門,名安立一切菩薩地諸大願海。】

      清涼大師註解,「通辨安立菩薩六種功德」,第一個是位,第二個是願,一切菩薩地這個地是地位,諸大願海這是第二個願,菩薩六種功德,其他四種在偈頌裡頭。偈頌裡,接著願下面是修行,再接著是方便,是入理,最後是證果,正證法界。這六種功德第一位是總,其餘五種是別,長行裡面只說兩種,後面四種在偈頌裡面補出來。

      『安立一切菩薩地』,「一切菩薩」通指從初信位到等覺。我們不要講到那麼高了,我們是凡夫,就好比說我們發心讀書,要上學校,上哪個學校?啟蒙,剛剛開始發心去上學,當然指小學一年級,從這裡學起。我們今天要「安立一切菩薩地」,要從初信菩薩這個地位去安立,這個地位菩薩是最低的,天台大師六即佛裡面是觀行即佛。如果初信位都不到,那叫名字即佛,有名無實,叫名字菩薩。我們現在是在這個地位,名字菩薩,這個沒有安立。《華嚴經》的境界,如果就本經教義來說,這個「地」是初地菩薩,不是十迴向、十住,當然更不是十信。可是我們今天在此地講經,我們的同學都是凡夫,我們學習的對象擺在我們面前,我們要安立,當然是要從初信位來安立;我們今天所學的這些經教,全是初信位的境界。而我們不能夠契入信位菩薩,是什麼原因?我們放不下,道理知道,這就是古大德諺語說的「看得破,忍不過」。換句話說,境界現前還是煩惱習氣當家,自己的智慧、道行做不了主,明知故犯,這使你入不了位,最低的一個地位,初信你都入不了。這個事情不是開玩笑,是非常嚴肅的問題,非常嚴重的大事。

      過去無量劫中生生世世,我們也曾經無數次的遇到佛法。就像《無量壽經》上,佛給阿闍王子他們這個小團體所說的話,佛講他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由此可知,他們善根深厚。我們跟他們相比,我想絕不輸過他們,為什麼?末法時期,五濁惡世達到最嚴重的一個階段,我們得人身,還能聞佛法,還能相信,這個善根福德不容易!不會在他們之下。為什麼沒有成就?就是「忍不過」,明知故犯,我們的虧就吃在這裡。所以這一生要想成就,咬緊牙根,要忍,要真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這個放下,不是從形式上放下,是心裡上放下。這一樁事情,特別是中國大陸的同修,要仔細去聽,不要產生誤會。過去有大陸同修寫信給我,他聽我講經誤會了,我常常講放下,他把他的工作放下了,把他的家放下了,搞得生活成了問題,寫信問我怎麼辦?沒有收入,家裡人都責怪他,他學佛學錯了。如果說連工作都放下了,那釋迦牟尼佛何必講經說法?講經說法是他的工作,我統統身心世界都放下了,我每天現在四個小時在這裡講經,這是我的工作。我沒有叫你把生活放下,也沒有叫你把工作放下,你要做一個很正常的人。

      放下是什麼?心裡面貪瞋痴慢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圖一切物質精神享受放下,我教你放下這些,你不要搞錯了。不可以學佛連家都不要了,工作也不要了,這能做世間人的榜樣嗎?世間人都像你這樣子,這個社會還像什麼社會?你聽經錯會了意思。我每天非常勤奮,非常認真努力在工作,不為自己,為眾生。我除了每天四個小時在這裡上課之外,我還要準備,我至少還要用四個小時去讀經。我讀經為的是什麼?為的是講經。講經為的是什麼?為的是把佛陀這麼圓滿、這麼好的教誨供養給大家。這是我的工作,我選擇這個行業,這個行業幹的工作就是這個,我認真努力去做,不為自己,這叫放下。不為名、不為利、不為供養,這些放下了。「看破放下」這四個字真正的意思你要懂,你不能錯會。

      什麼叫看破?看破是樣樣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叫看破。明白什麼?我們從綱領上來說,對於任何一樁事情,事理明白了,因果明白了,性相明白了。性相比較不好懂,性相是什麼?這些事情的來源、根源,這個事是講相,能生事相的根源是體性。把這些東西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這叫看破。搞明白之後,你自然就會把自私自利、貪瞋痴慢、煩惱習氣,你自然會放下。為什麼?這東西是障礙,這是不正常的,心胸自然就開闊;像經上講的一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起心動念跟佛菩薩相應。佛菩薩就是這個心、就是這個願,我也是這個心,我也是這個願。佛菩薩就幹這些事情,我今天也幹這個事情,幹得不亦樂乎!這就是《論語》裡面所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佛法裡面講的法喜充滿。

      所以菩薩地位,我們要這樣爭取。這個爭取是講通途法門,也就是一般修行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都是走這一條路。這個路難,必須放下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你才能夠取得初信菩薩的地位。取得這個地位,那就是超凡入聖,你不是凡夫,你雖然沒有出六道輪迴,你決定不墮三惡道。為什麼?你不可能造三惡道的罪業,你三惡道的念頭都沒有了,你的心地善良,純善無惡。往後去,節節高升,從初信位證得二信,從二信證得三信,證到七信位就出六道輪迴,你的功夫跟阿羅漢相等。初信位跟小乘須陀洹相等,跟他相等只是斷煩惱跟他一樣,智慧那比小乘人高得太多了,可能阿羅漢都不如你,這是大乘殊勝之處。

      大乘裡面還有個特別法門,知道的人不多,「帶業往生彌陀淨土」。這個阿彌陀佛法門,我們家家彌陀,戶戶觀音,哪個不曉得?曉得你不肯念佛,你不發願求生淨土,就是你不知;你要真正知道這個法門,你一分一秒都不肯放棄,你都在爭取,那是你真正知道這個法門。所以我說很少人知道,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們看到很多學佛的同修懈怠,忙著世間的工作,對於佛法懈怠,什麼原因?不認識。忙著去賺錢,忙著去爭名奪利,他認為那個東西是他一生當中很重要的大利益,錯了!那個東西帶不走的,一個大災難來的時候,生命都保不住,你還能保什麼?你要冷靜去想想,去觀察一下,在這個世間古往今來,作帝王的、作宰相的,現在說作總統的、作主席的,在位的時候不可一世,死了以後,你想想他後世的狀況,誰知道他?跟平民有什麼差別?一樣都帶不走,佛家的話說得很好,「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上個月還有一個同修送了一個資料給我看,是報紙上剪下來的,三段因果報應的事情。其中有一段,清末民初,都是一些大人物,投胎作了豬。這都是今年發生的事情,中國大陸報紙上登的。裡面有袁世凱,怎麼知道是他?這個小豬生下來,皮膚上有字,很清楚,他們看到這個名字有袁世凱。一個是袁世凱,還有一個李鴻章,一共六個人,都是清末民初的名人,現在在畜生道裡作豬。聽說有個善心人把這幾條豬買下放生去了。

      還有一個故事是畜生報恩,畜生懂得報恩。我大略看了一下,所以有這麼一個印象,我也沒有打算在這裡講故事。這一個人是莊稼人,是種田的,有一天在田地裡遇到一頭野豬,野豬很凶,向他攻擊,他爬到一棵樹上喊救命;這頭野豬不放他,挖樹根,野豬很聰明,樹根土要是挖鬆了,樹就倒下來。這個時候正好有一條蟒蛇出現,蟒蛇攻擊這頭野豬,這野豬就跑掉了,救了他一命;蟒蛇看看他,跟他點點頭也就走了。他下了樹,以後冷靜的想一想,過去他曾經放生,放了一條蛇,他想這條蛇一定就是他放生的那條蛇來救他。畜生懂得報恩,你救過牠的命,現在你有難的時候牠來救你。人還要存害人的心,連畜生都不如!這是中國大陸地方報紙上登出來的。從這個事情也提醒了我們,放生不但是有功德,牠真有回饋,我們應當多做。與一切眾生結恩德,不要結冤仇,結冤仇冤冤相報,麻煩大,要與眾生結恩惠。

      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希有難聞!有一些我們也曾經聽說,遇到淨土法門也曾經修過一段時期,以後改學其他的法門,這什麼原因?善根福德薄,不能怪他,他沒有這麼大的福報,沒有這麼大的善根。我們自己要常常想自己,我自己是不是真正把這個法門抓得緊緊的?鍥而不捨,每天認真去幹,誦經念佛。如果能有時間,要聽講經,聽講經能夠增長你的善根福德因緣。你要是不明佛理,雖然天天念,誦經念佛,有的時候一樣還會退轉,為什麼?不明理。理真的要明白了,契入境界就不會退轉。所以你想一想,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為什麼不辭辛勞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沒有假期,天天在幹,每天八小時。佛給我們示現這個樣子,用意在哪裡?無非是讓我們真正明白道理,真正認識不思議的法門,心才發得起來,真幹!鍥而不捨!

      果然真幹,果報很快會現前,煩惱輕、智慧長。我講經特別強調,你的相貌會變,體質會變,學佛的人一定會愈來愈年輕,不會衰老;體質是愈來愈強壯,這是你眼前就得到的好處。我常說,二十歲學佛,果然契入境界,你永遠保持二十歲;雖然年齡是大了,你的容光、你的體質,能保持著二十歲;你四十歲學佛,你永遠保持四十歲;五十歲學佛,永遠保持五十歲,所以學佛愈年輕愈好,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這是佛法裡面講小的果報,為什麼?相隨心轉,境隨心轉。身體是我們最近的一個境界,境界隨心轉,相隨心轉。你學佛契入境界,你是佛心,你是佛行,你相貌怎麼會不轉?你體質怎麼會不轉?這個要是不轉的話,其他怎麼轉法我們就很難相信了。頭一個轉相貌、轉體質,於是我們在佛法就取得堅定的信心,佛講的話沒錯!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