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251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五一卷)  2000/1/4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251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八部四王眾,乾闥婆王偈頌,第二首:

      【如來一一毛孔中,功德大海皆充滿,一切世間咸利樂,此樹光王所能見。】

      樹光乾闥婆王他所修學的法門,是「普見一切功德莊嚴解脫門」,在前面曾經跟諸位介紹過,他是能夠幫助一切眾生,見佛一切功德莊嚴。偈頌裡面我們看到,佛一毛孔的利益都是無量無邊的。這個境界通常大家稱它作華嚴境界,什麼是華嚴境界?清涼大師給我們介紹,叫無障礙的境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果不入這個境界,這句話很不容易理解。

      諸佛菩薩教化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他的原則是依二諦。依俗諦,也就是依我們的常識,我們很容易懂得,很容易理解。譬如說佛講殺生、偷盜、邪淫這是惡,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這是善,我們一聽就懂得,這是隨順俗諦,隨順凡夫的知見。可是要是他自己親證的境界,他說出來,我們就不懂了,這叫隨順真諦。所以佛對於初學的人來說,俗諦說得多,真諦說得少。佛要是對法身大士講經說法,那《華嚴經》的對象,四十一位法身菩薩,不但他們超越六道,他們實際上已經超越十法界,對他們講真諦說得多,俗諦說得少。這一首偈是隨順真諦說的,如來果地上的境界。

      『如來一一毛孔中』。這個經文我們要留意,他沒有說諸佛,他用「如來」,他不用諸佛。這在經典裡面習慣上講,稱佛是從事相上說的,稱如來多半是從法性上說的。事相上有分別、有障礙,這是我們凡夫的習見,我們習慣上的見解。說理論上、性體上沒有形相的,我們也容易懂,容易接受,如果說事相上也沒有障礙,也沒有隔閡的話,我們就很難懂了;而實際上,理無礙,事當然無礙。障礙是怎麼產生的?產生在誤會,產生在沒有把事實真相徹底搞清楚、搞明白。本經的「出現品」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一句話是佛一語道破凡聖的差別。佛跟眾生差別在哪裡?就在此地。

      換句話說,諸佛如來沒有妄想、沒有執著,那個人就叫諸佛,就叫如來;你有妄想,你有執著,你就叫凡夫;凡夫跟諸佛如來差別就在此處。凡夫要放下妄想執著,這個凡夫就成佛了,多久成佛?立刻成佛。你什麼時候放下,什麼時候成佛,現前放下現前就成佛,成佛就這麼簡單,就這麼容易!現在問題在哪裡?問題是你自己不肯放下,你不願意放下,那就沒有法子了。這是諸佛菩薩都幫不上忙的,不能幫你放下,這個事情是自己的事情。佛對我們的幫助,只能把事實真相給我們說清楚、說明白,然後作佛、作菩薩、作眾生是由你自己選擇。可以說十法界的果報是自己選擇的,不是別人安排的。

      經文裡面講如來,是從體性上說的,心性上說的。一毛孔中不一定是說毛孔,「一一毛孔」是比喻,比喻什麼?比喻最小。我們人身體上哪個最小?汗毛最小,汗毛孔最小,汗毛端最小,所以常常用毛端、毛孔來比喻,比喻最小的。這一句話真正的意思是說,清淨心裡面,真如本性裡面,再小的功德,小到不能再小了,『功德大海皆充滿』,無量無邊的功德都在其中。這個意思在此地,這是自性本具的功德。虛空法界不為大,一一毛孔不為小,世間人有大小的分別,有大小的執著,自性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大小是一,大小不二。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幾時才能搞清楚、搞明白?真的清楚明白,你就不是凡夫了,你就真的開悟了,轉迷為悟,你就是佛,你就是菩薩。凡夫就是迷在這個事實真相裡,不知道事實真相,所以在現相裡面,分自分他,分大分小,分真分妄;全都沒有!

      佛跟我們方便說,相上有,性上沒有,這是方便說,對初學人說。要給你說真話,理上沒有,事上也沒有,性上沒有,相上也沒有,那你就入如來境界,《華嚴經》上講的不思議解脫境界,你就證得了。事上也沒有,理上沒有我們一般人能接受,說事上沒有,我們一般人不能接受。為什麼?世間人認為事上明明有,你不是我,我不是你,長不是短,短不是長,確實事上是有。佛給我們說,事上也沒有,這個話就很難懂了。可是你如果多讀《金剛般若》,參透《金剛般若》,你會同意佛的講法,事上也沒有。何以事上也沒有?「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長是虛妄,短也是虛妄,虛妄跟虛妄就平等了,就沒有了。真諦是虛妄,俗諦也是虛妄,真諦、俗諦也不存在,千萬不要有個「真的存在」,沒有!如果你要是執著真的一樣都不存在,你又錯了,你錯在哪裡?你又起了分別、又起了執著,你執著一切不存在,你分別一切不存在,錯了。

      佛法真正教給我們,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華嚴經》上所說的字字句句,你都明白了,都通達了,你都親證得了。只要有一絲毫妄想分別執著沒斷,你就見不到。見不到,我們今天展開經卷,聽佛這個說法,聽別人講的,我自己沒見到。什麼時候你能見到?什麼時候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你就見到了。宗門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我們今天的心不明,為什麼不明?你有妄想就不明,妄想障礙你,你有分別你不明,你有執著你不明,這個東西障礙了。去掉障礙,心性本來是光明的,明是本具的,不是從外頭得來的。馬鳴菩薩告訴我們,「本覺本有」,本覺就是明心,本有;「不覺本無」,妄想是不覺,分別是不覺,執著是不覺,本來沒有。本來沒有的你現在都有了,所以本來有的,你就不能夠發現,你就見不到了,必須把本來沒有的放下,徹底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本來有的你就見到了,這見性了。所以在經文裡頭,不可以執著「如來一一毛孔中」,如來哪有毛孔?所以一一毛孔中是比喻,比喻最小,最小都具足虛空法界圓滿功德,「功德大海皆充滿」。

      『一切世間咸利樂』,這一句講作用。自性功德如果不起用,這功德毫無意義,一定要起作用。起什麼作用?利樂一切眾生。經文裡頭的範圍廣大無際,「一切世間」,我們一般人在觀念上達不到。今天世人心目當中的多元世界,這一切世間,這個一切世間的範圍很小,沒有超越地球,我們地球上所有不同的族類、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都能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一切世間小,地球。佛經裡面講的一切空間,是盡虛空、遍法界,那我們這個地球就是一個毛孔,太小了,微不足道!何況講的這個概念,我們還是模糊,還是搞不清楚。

      今天科學家給我們證明時空是多維次的,不是一個單純的,光線往外面射,它也不是直線,它有曲度,這個都不可思議。這一些道理我們明白了,多維次的空間。科學家講我們生活在三度空間,我們看到很多小動物,像螞蟻、小爬蟲,牠們生活空間是二度空間,在牠們概念當中只有長跟寬,沒有高度的觀念,我們人有高度的觀念,第三度空間。在理論上講,空間是無限度的,科學家證實確確實實至少有十一度空間的存在,高維次的能夠知道低維次的,低維次的不知道高維次的。我們就借科學家的話來做比喻,十一度空間恰好像佛經上講的十法界、一真法界,這是一切世間。

      一切世間所有眾生,「利樂」之根源是自性,自性的功德,這個話的意義深。我們要想享受到真正的利樂,如果不是稱性功德,你就達不到,那個利樂是假的,不是真的,真實的利樂必定稱性。見性必須要斷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我們想想今天我們的煩惱斷不了,稱性的利樂對我們來講可望不可及,縱然有也是一句空話,太渺茫了。諸佛菩薩慈悲,如何來幫助我們?如果不能夠幫助我們,就失去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的意義。所以他們對於覺悟的人、見性的人有幫助,對於沒有見性的人也有幫助,一切世間包括六道、包括三途。在這個地方就要顯示性德的相狀,我們雖然沒有見性,能夠與性德接近一分也能得利益。怎麼去接近?沒有看到火,先感受到暖氣,氣氛感受到了。見到火是法身大士,感受到暖的氣氛是十法界的眾生,沒有見性的眾生,也得到自性功德的利樂。於是我們明瞭,佛菩薩的教誨,十法界大聖大賢的教誨,都是為這樁事,這首偈給我們說明白了,他們所說的,他們所表演的,都是自性功德的流露。

      我們這些年來,總結大乘經論上所說的稱性功德,我們總結成二十個字。真誠是自性功德,處事待人接物只用一個真誠心,決定沒有欺謊。別人欺騙我們,我們也不欺騙別人,別人用假心假意對待我們,我們以真心真意對待別人,這裡頭你就得利得樂。為什麼?與性德相應,如來功德。清淨心是性德,清淨是決定不受污染,什麼污染?自私自利是污染,貪瞋痴慢是污染。我們自己不受污染,也要有高度的智慧,幫助別人不受污染。從哪裡幫助?緣上幫助。換句話說,我們不要叫眾生,因我而有機會生起貪瞋痴慢、自私自利,這是要有智慧去防止的。所以古聖先賢教學,防微杜漸,這是教學上的重點教育。一切時、一切處都要留意,眾生煩惱習氣太重了,你要不曉得去防範,給他有很多機會去造惡業,這就是教學上的漏洞,教學上的缺陷。不但自己要好好修學,也要幫助別人,有意無意當中,都是利樂有情,都是依據稱性的功德。

      清淨心稱性,平等心是自性,大乘經教佛常講平等心是佛心,菩薩雖然大慈大悲,還沒有做到百分之百的平等,做到百分之百的平等,這就成佛了。平等心裡面決定沒有分別;換句話說,有分別就不平等。不平等的相是貢高我慢,以為我比人強,別人不如我,這個不平等的相。凡夫有,佛沒有,法身大士沒有,心是平等的。你們在溫馨晚會上看到,新加坡的納丹總統,我看那個人心是平等的、是慈悲的,一點架子都沒有。我說他是平民總統,任何一個人親近他,他都歡喜,哪個人找他照一張相,他都從來沒有拒絕過的,什麼人手伸出來,他都跟他握手。我那天送他出去,排隊在兩旁邊的許多人,伸出手跟他握手,他非常親切,沒有拒絕一個人;溫厚,心清淨、平等、和睦,我們見到了。平等心是自性功德,正覺心是自性功德,這在功德裡頭非常重要,這是智慧,智慧才能夠真正利樂一切眾生。你沒有智慧,你自己做得很好,你沒有辦法防範別人造罪業。

      佛菩薩在這個世間,他有智慧,他才能觀機,他才能用一切手段防止一切眾生造罪業。諺語裡面常說「財不可露白」,我們學佛的人心地真誠,人家問我多少錢?全部抖出來給人看,真誠!不欺騙別人。但是你要曉得,對方如果起了貪心,謀財害命,財被他搶去了,命被他害了;對我來講沒有關係,我沒有生死;但是對他,他造了惡業,將來要受惡報。為了避免叫他不墮三惡道,我的財就不能露白,這是智慧,這叫方便。我不是欺騙他,我是避免他墮三惡道,避免他造惡業,這是一種手段,教化眾生、利樂眾生的手段。

      佛法在世間,過去李炳南老居士說,佛菩薩、學佛人的頭腦像個什麼?八面玲瓏的水晶琉璃球,透明的,無論應付什麼人都恰到好處,絕對對他有利益、有好處,不是呆板,不是四四方方木頭頭腦,轉都轉不動,那個不行。所以佛法自始至終不離智慧、正覺,真實智慧。但是真實智慧加諸於眾生,眾生迷惑,眾生不知道,有許多眾生覺得暫時好像對他很委屈,不方便,那是什麼?那是他的智力達不到。如果完全隨順眾生,眾生造無量無邊罪業,墮阿鼻地獄永劫不得翻身,這是諸佛菩薩決定不可以做的。

      由此可知,諸佛菩薩之所作所為,不是自利,純是利他,這是佛菩薩跟眾生不一樣的地方。眾生起心動念決定沒有忘記自利,雖然利他,但是沒有忘記自利。佛菩薩利他,其中決定沒有自利,純是利他,一絲毫自利的念頭都沒有。為什麼?他已經破盡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可是世間人不以為然,世間人只要你有示現,他把你當作世間人,凡夫看諸佛菩薩都是凡夫,就是這麼個道理。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為一切眾生服務,一切眾生對他並不滿意,還要責備他,還要為難他,還要障礙他,甚至於還要破壞他,乃至於殺害他。耶穌基督為一切眾生服務,眾生要把他殺掉,把他釘十字架,中國人所謂的「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那有什麼法子!可是這些大聖大賢,你殺他不要緊,他沒有生死,他再換個身體又來了,絕對不會記恨。你討厭我,你恨我,你害我,我算了,不來了,不幫助你們了,這是凡夫,這不是佛菩薩。佛菩薩你恨他、誤會他、殺害他,他換個身體再來,永遠是真誠慈悲的幫助你,幫助你覺悟。為什麼?他的心目當中你也是一尊佛,你只是一時迷惑顛倒而已,幫助你破迷開悟,這是他本分的責任,他應該要做的;我們世間人不了解,誤會了。

      在十法界裡面佛度有緣人,所有一切眾生都有緣,沒有一個沒有緣。為什麼?「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緣的根源根頭就是心識,哪個眾生與自己沒有緣?統統有緣。可是在現相上說,緣有厚薄不一樣,緣分深厚的這一生得度,緣分薄的那要到來生、到後世,這一生度不了。緣之厚薄真正的因素,是眾生迷悟的厚薄,眾生迷得淺緣就深厚,眾生迷得深緣就薄。怎樣幫助眾生緣成熟?要不斷的教導他,不斷的去啟發他,他逐漸逐漸省悟過來。所以要有耐心,要長時間,不是短時間能夠成就的。這是《金剛經》上所謂「一切法得成於忍」,要有很大的耐心。尤其是非常頑固,成見很深的人,你要長時間很大的耐心去幫助他,他慢慢才能回頭。

      如來「功德大海」,這個大海是比喻,比喻多,比喻深,比喻廣,深廣無際,沒有邊界。我們要問這功德在哪裡?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的善法都是自性功德,所有一切的惡法也是自性功德。這話怎麼講?所有一切善法是自性功德之覺悟,覺悟就是善法;所有一切惡法是迷惑自性功德。統統是自性功德,一個是覺用,一個是迷用,覺悟起作用是一切善法,迷惑起作用是一切惡法,所以佛經上才講「善惡不二」。你知道不二的意思嗎?自性功德是一不是二;一個是用對了,一個是用錯了。譬如我們說恭喜你,過年新春的時候恭喜你,人家聽得很舒服,如果家裡老人死了也是恭喜你,同樣一句話,用對了,用錯了,產生效果不一樣。從這個淺顯的比喻,你就能夠體會到全是自性功德。地獄裡面的果報,又何嘗不是自性功德?跟西方極樂世界有什麼差別?差別就是一個用得正,一個是用錯了。然後你就能體會到,功德確確實實無量無邊,是真的不是假的。

      佛教導我們,教初學,迷失自性嚴重的人,教他轉惡為善,這是對業障習氣最深重的人。哪些人?像我們現在這些人,起心動念無不是惡。這個話說得是不是太過分了一點?這個話是《地藏經》上所說的。有沒有過分?我們細細去思惟、去觀察,不過分。為什麼說他不過分?因為起心動念都為自己,這就是無不是罪,無不是惡。為什麼?念念加強我執,增長我執,你說這怎麼得了!我執是六道輪迴的根本,是三途苦報第一個業因。我們現在人所謂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萬惡之根源,我們起心動念都是自私自利,什麼都是自己擺在第一,自己擺在前面,你說這怎麼得了!諸佛菩薩不如是,諸佛菩薩樣樣退後,樣樣讓別人。互相禮讓,天下太平,彼此競爭社會動亂,這非常現實的道理。諸佛菩薩表現的是處處退讓、謙讓,絕對沒有競爭這個名詞。但是現在的社會提倡競爭,不講謙讓,藐視謙讓,輕視謙讓,所以這個世間災難就沒有法子避免。什麼時候這個世間災難消除?大家都尊重謙讓,尊敬謙讓,提倡謙讓,藐視競爭,輕視競爭,天下太平,什麼災難都沒有了,都是那個觀念在一念之間。

      人與人為什麼不能相處?過分執著自己的成見,我這個是對的,你們是錯誤的,一定要改過來照我做,這就行不通了。怎麼才能解決問題?你們大家都是對的,我沒有意見,一切都能夠恆順眾生。他做錯了,做錯了讓他錯,等到錯誤產生問題的時候,不能解決向你請教,你一語兩語把他點破,他明白了,那個時候能改。現在那個弊端、害處他沒有見到,你跟他講,他不會聽,他不會改的,所以你要有耐心,六波羅蜜裡頭「忍辱波羅蜜」。這一句教化眾生的話,在什麼時候說,什麼時候當說,什麼時候不當說;你是一句好話,不當說的時候你說,它的作用是負面的;當說的時候說,這個作用是正面的。時節因緣叫觀機,佛家講是契機契理。機裡面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講過,至少要考慮到三點:人、時、處。你面對的是什麼人、什麼時候、什麼處所,三個都合你說,這個效果是正面的;否則的話,這效果當然收不到。

      運用得最恰當是諸佛菩薩,所以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佛講經說法有的時候一半還沒講到,聽眾裡頭有開悟的、有證果的,有這麼殊勝的效果,就是他把人、時、處這個機統統掌握到了。我們今天講經說法沒有這個效果,不但沒有這個效果,還產生反效果。為什麼?愈聽愈迷惑,不聽頭腦還清醒,聽了經之後更迷惑了。這是什麼原因?我們沒有掌握到這個機,在這裡面產生了錯誤,說了一些不契機的話,做了一些不契機的事,產生負面效果。這是我們學習,特別是弘法利生,不能不留意的地方。

      虛空法界全是性德的顯彰,只是在眾生迷悟不同,變換的現相不一樣。所以法界是清淨的,法界是平等的,這是給你講真話,這是隨順真諦而說。樹光乾闥婆王從這個法門契入,可見他不是凡夫,他不是真正鬼神身,是如來示現的,應以乾闥婆身而得度者,即現乾闥婆身而為說法,諸佛如來化現的,這在經文上太明顯了,我們要在這些地方學習。再看下面第三首:

      【世間廣大憂苦海,佛能消竭悉無餘,如來慈愍多方便,淨目於此能深解。】

      淨目乾闥婆王他得的法門,「永斷一切眾生憂苦出生歡喜藏」,長行跟諸位解釋過了。『世間廣大憂苦海』,我們今天念這一句,我相信每一個同修,都有相當深度的認知,這個世間實在太苦了。佛在經上形容這個時代是「五濁惡世」,濁就是染污,五濁是五大類嚴重的污染;惡世,這個世界的眾生都是行十惡業。我們普遍觀察社會,社會上這些眾生,身造作殺、盜、淫,口造作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造作貪、瞋、痴,惡世!人人都造十惡業,普遍造十惡業,這個世間哪能沒有災難?

      災難能不能消除?我們的觀察是決定不能消除。要消除災難,除非眾生在心理上做一個重大的轉變,決定回頭,不再造惡業了。人人能夠奉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綺語、不兩舌、不貪、不瞋、不痴,災難就化解了,這是佛對一切眾生最基本的教誨,十善業道。佛勸導眾生轉惡為善,主要的就是說這十樁事情,轉十惡為十善。這一樁事情如果做不到,其他的就免談了,全都落空了。好像你蓋大樓一樣,這是地基、基礎,你基礎要是打不好,你這個樓就不能蓋。五戒是第二層,十善是第一層,沒有第一層,哪來的第二層?我們出家同修受過沙彌戒,沙彌戒是第三層,比丘戒是第四層,菩薩戒是第五層,我們今天連第一層都沒有,你才曉得上面講的才口說說而已,假的,決定沒有這個事實。

      明末清初,蕅益大師在他著述裡面就講得很清楚,這是個真正學佛人,不打妄語。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了,這個話是蕅益大師說的。在當時有些人尊稱他是律師,他對於戒律很有研究,就如同民國初年弘一大師一樣,他是淨土宗的祖師,對於戒律有很深的研究。由此可知,南宋以後的比丘,那是天台大師所說的「名字比丘」,有名無實。所以蕅益大師受了戒之後捨戒,一生他只持沙彌戒跟菩薩戒,因為沙彌戒跟菩薩戒沒有法師傳,自己也能夠得到,在佛菩薩面前自己發誓求戒,可以求得的。比丘戒一定至少要有五個比丘傳,你才能得到,所以比丘戒得不到。沙彌戒跟菩薩戒自己在佛菩薩面前求受,都可以得到。用什麼方法求?《占察善惡經》占察輪相,用這個方法求。經典上佛教導我們有許多方法,佛不在世的時候,末法時期你真正想求戒,佛有方法,你如理如法的去修學,佛能滿你的願。這正是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什麼事情都要用真誠心去幹。

      這首偈跟上面一首偈就有很明顯的差異,『佛能消竭悉無餘』,前面一首偈是「如來一一毛孔中」。這個佛是從事相上講的,「佛能消竭悉無餘」,這佛是什麼?佛陀教育。你要說這個佛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過世不在了,現在造的釋迦牟尼佛的形像,這形像能夠消災免難嗎?諺語常說「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佛陀教育,他人雖然不在世了,他的教學還留在世間,今天我們講佛陀的遺教。孔老夫子過世了,孟夫子也過世了,兩千多年了,但是孔孟的遺教還留在世間。只要我們依教奉行,就能夠把世間廣大的憂苦海都能夠消除,是這個講法。不是說你天天去供佛,天天拜佛,天天在佛菩薩面前禱告求懺悔,沒用處!佛菩薩教你斷十惡、修十善,你做到沒有?不要說其他教誨,就單單講這兩句,這兩句你能做到了,豈不就是「消竭悉無餘」了嗎?這哪有迷信?實實在在、老老實實的話,一點都不假。

      『如來慈愍多方便』,「多方便」就是方法太多太多了。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跟方便都是從如來生出來的,如來是性德。如果慈悲、方便不依性德,那是佛門裡頭常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是什麼?慈悲跟方便用錯了,不該慈悲的時候用慈悲,不該方便的時候用方便。諸位要曉得,該用慈悲的時候用慈悲,不該用慈悲的時候不慈悲是真慈悲,你是利益眾生,你不是害眾生。譬如有人說,他有困難他需要用錢,求你幫助;最近有人來找我,我給不給他?不給他。不給他是慈悲,為什麼?他生活能過得去。給他是幫助他享受,三寶的錢、眾生的錢,你拿去享受,可以,你把你這一生的福報都享盡了,享盡之後以後沒有福報了。你說我給他是慈悲,不給他是慈悲?不給他是慈悲,真慈悲!他不懂得因果報應,所以給他是害他,不給他雖然不高興,不高興沒有關係,我不害你。

      現在這個社會認假不認真,你騙他,你害他,他還歡喜;你真的幫助他、救他,他恨你。可是我們學佛我們懂得,我們有智慧,我們絕不感情用事,我們絕不害人。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多,真正懂得行方便的人也不多,真正能行慈悲,懂得方便,高度智慧。沒有智慧決定產生副作用,副作用是禍害下流,下流就是淪落到三惡道,這叫下流,果報在三途,明眼人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這首偈子裡面,需要跟大家詳細說明的,句子裡面的「佛」是指佛的教誨,我們今天講佛陀的教育。慈悲、方便決定不能忘記前頭有個如來,如來是稱性,你的慈悲與性德相應,你的方便與性德相應,這就是決定有利而沒有禍害了。如果與性德不相應,慈悲決定是禍害,方便決定是三途。淨目天王對於這些事理,他能夠深解,他懂得。

      換句話說,今天世界上這麼多的苦難,可以說憂,全世界沒有一個眾生心裡頭不憂慮,心憂身苦,沒有法子解脫。這樁事情不是財富能解決得了的,我們看這個世間富貴人家,億萬財富,他的憂苦甚至於超過貧窮人。我常常聽人說,這些有財富、有地位、有勢力的人,我們佛家講的大富長者,出門都需要保鏢,飲食都要特別小心,時時刻刻怕人家害他,你說他這個生活多苦!我們可以隨意到外面去玩玩,他不敢。聽說香港有一位財主,大概是一個老太太,在香港是首富,沒有人知道她住在哪裡,天天換地方,怕人家害她。最近我又聽說,這是一個外國人,也是個大財主,被火燒死了。家裡面失火,人家叫他出來,他不敢出來,他對於任何一個人都不相信,對他太太都不相信,聽說只相信一個保鏢,剛好那天那個保鏢不在,什麼人叫他出來他都不相信,活活的被火燒死。財富有什麼好處?

      真正聰明人的作法不一樣,我們在歷史上讀到,春秋戰國時候,越王勾踐的大夫范蠡,幫助勾踐打敗了夫差,國家復興了,他偷偷的逃掉,不作官,去做生意。做生意就發了大財,發財之後全部布施,做社會慈善福利事業。統統布施光了,從小生意又做起,過幾年又發了,歷史上記載「三聚三散」。聚是大發,發了之後馬上散財,所以哪個人都喜歡他,都歡迎他,這是有財會用。不會用的自己聚積,有很多人目標對準他,小偷對準他,強盜對準他,想奪取他的都對準他,你散掉不就沒事了嗎?不肯散財,要自己活受罪。

      所以要曉得,苦人有苦人的憂苦,富貴人有富貴人的憂苦,富貴人的憂苦超過貧窮人的憂苦。佛能幫助他,他要是聞到佛法,懂得散財的好處,他這個財一散,憂苦就沒有了,就得到快樂了。財,大家都曉得,叫通貨。通是什麼?流通,一定要讓它暢通無阻,不能把它堵住。堵住就氾濫,就做大水了,你就有禍害了,一定要暢通無阻。聖賢人的教誨是有道理的,學了之後要解其義,要依教奉行。聖賢的教誨太多太多了,所以這個偈頌裡頭「多方便」,無量無邊的方法都是教我們離苦得樂。

      我們淨宗同學,在佛陀無量無邊教誨當中,我們節錄五個科目大家好記,常常記在心上,常常如教修行。第一個科目是「淨業三福」,我們人都要求福,福從哪裡求?這三條裡頭求福,真正的福報,這不是假的。第一條有四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實在講今天這個世界只要把這四句做到,天下太平,人民幸福,這是佛的能力。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教誨,我們可以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教誨也只是這四句,其餘的不過是這四句的擴充而已,這四句詳細說明而已,這四句是根本。佛法是什麼?佛法是孝道,佛法是師道,佛法是孝親尊師,這是大根大本。孝親尊師表現在五戒十善,「慈心不殺」這一條是指五戒,「修十善業」這是十善,這就是孝敬的落實。五戒十善做不到,就是不尊敬老師,不孝順父母。孝敬不是口頭上喊喊的,要落實。從這個基礎再往上提升,這才是「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學佛了。

      佛法是建立在世間法的基礎上,世間法不是一個好人,怎麼能學佛?佛是好人當中的好人。這三條是佛法裡頭初級的佛法,高級的佛法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逐步向上提升。三世諸佛所說的,就是這麼回事情而已!我們能依教奉行,確實能夠「消竭悉無餘」,消災免難。我們細細去思惟,佛講的是真的,確實能兌現,確實有效果,絕對不是談玄說妙,不切實際,佛法字字句句都契合現實的需要。人與人相處修「六和敬」,處事待人接物修「六度、十願」,以這些功德迴向求生淨土,這才是究竟圓滿。所以「方便」雖然是無量無邊,我們只節錄幾個重點,這一生當中就能圓滿的成就。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