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584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八四卷)  2002/1/1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584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光聲自述偈頌第八首:

      【一一塵中無量身,復現種種莊嚴剎,一念歿生普令見,獲無礙慧莊嚴者。】

      清涼大師註解「塵塵多身,門門化異」。『一一塵中無量身』,這是性德圓滿的現前。回過頭來看我們,我們這種能力完全失掉了。這個失掉,不是真的失掉,是迷失了。迷失了,實在講等於真正失掉,為什麼?完全不起作用了。我們在經上看到諸佛菩薩一定要知道,這都是我們的本能,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現在都不能現前了。『復現種種莊嚴剎』,第一句是現身,第二句是現土,身土不二。「莊嚴剎」就是我們生活環境,我們在這部經裡面看到的是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在《無量壽經》上看到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我們讀了感到不可思議,非常的羨慕嚮往,不知道這些事理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

      『一念歿生普令見』,這是舉一個例子,「歿生」是示現,就是大乘經常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心應量。為什麼一一塵中能現無量身?確確實實是無量無邊,這個事情一點都不假。為什麼?是性德本具的功能,這個功能不是從外頭得來的,自性本具的。自性裡頭沒有相,正因為它無相,所以能現一切相,能隨眾生心念現相。我們知道十方法界,前面比喻裡頭所講的,十個世界微塵數國土,一一國土,那個國土是佛剎,又有世界微塵數眾生。自性能隨一切眾生的心念自自然然生起變化,現身。現身這叫生,這個現象生起來了,現象消失就叫「歿」。為什麼不叫生歿,文字上用「歿生」?這就說明前念滅了後念又生,永遠是相續不斷,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凡夫沒有智慧,見不到。

      什麼人見到?『獲無礙慧莊嚴者』,他能見到。「無礙慧」是法身菩薩,他們已經契入「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一首偈是講的事事無礙,法身菩薩他能見得到,我們凡夫見不到。從這個地方看才真正體會到我們迷失自性之可恥,然後也能夠體會到諸佛如來的大慈大悲。他出現在這個世間為的是什麼?沒有別的,幫助我們恢復自性而已。我們對於事實真相一無所知,所以對這些好心人我們冷漠了,說實在的話,我們對不起他們,他們是無條件的來幫助我,我對他反而冷漠,沒有在意。第九首:

      【三世所有一切劫,一剎那中悉能現,知身如幻無體相,證明法性無礙者。】

      這是「現自在」五首頌裡面最後的一首,念劫圓融;清涼大師告訴我們,這是證得深。這個意思是告訴我們修行要勇猛精進,要求深證、要求徹法底源,換句話說,學佛的目標一定要訂在究竟圓滿的佛果,不能在中途就休息了。得少為足,那是錯誤。念劫圓融,給諸位說,時間的障礙突破了。我們今天有這個障礙,在時間上來說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一念,一剎那就是一念,這是時間之短;一切劫,這個時間長。「三世一切劫」跟「一剎那」不二;換句話說,在一念之中能見過去無量劫,也能見未來無量劫,時間跟空間維次全部都突破了。這個境界叫一真法界,這是事實真相,給諸位說,這是覺悟人的事實真相;我們講十法界、講無量無邊法界,這是講迷失自性人的真相。這兩個真相到底哪個是真,哪個是妄?兩個都是真相。如何從十法界契入一真法界?如何從一真法界入十法界?那是諸佛菩薩到十法界裡面來應化,就是前面講的「一一塵中無量身」,現身現剎,普度眾生,這是佛入眾生法界。眾生入佛法界,那就是成佛,眾生成佛了,突破時空的維次,證得念劫圓融。

      『知身如幻無體相』,不但身如幻,境界也如幻。《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哪些是有為法?凡是有生滅現象的都叫做有為法,凡是沒有生滅現象的稱作無為法,這一樁事很難懂。過去我們講經常常用《百法》來說,大家好懂,《百法》裡面就分作有為跟無為。《百法》是天親菩薩將彌勒菩薩《瑜伽師地論》其中所說的六百六十法,六百六十法是歸類,把世出世間一切法分類;天親菩薩覺得六百六十法還是太多,不便於初學,把它再歸納,歸納為一百類,我們要知道這一百類一展開,就是一切法。這一百法裡面又分為五大類,心法是一類,心所有法是一類,不相應行法是第三類,色法是第四類,這四類都叫有為法;跟有為法相對的是無為法,那又是一類,總共五類。有為四類、無為一類,叫五法,大分。心法八個叫八識,眼耳鼻舌身意,這是六識,六識之外還有末那、阿賴耶。小乘只講到六識,佛不說末那、阿賴耶識。這八個心也稱作八心王,它起作用又分為五十一類,五十一種作用,這叫心所法。每一個心王它的作用廣狹不相同,第六意識作用最大,五十一心所全了;最少的是阿賴耶識,阿賴耶單純,它的作用只有五個,五遍行。還有二十四個不相應,不相應是:它不是心法,它也不是心所法,它也不是色法,但是它是從心、心所、色法裡面產生出來的抽象概念,事實上決定沒有。

      譬如時間、空間,時間、空間是抽象概念,確確實實沒有。空間是個抽象概念我們好懂,譬如講四方四維上下,到底哪個地方是東方?哪個地方是南方?一定要有個座標,也就是要有個中,可是這個座標不一定。如果說以澳洲為中心,北方是太平洋,東南方是紐西蘭,南方是南極;如果以南極為中心,澳洲在北方,所以變了。所以方位沒有一定,你講東南西北,到底是以什麼為中心?這是一個抽象概念。我們是從中國來的,對中國地理比較熟悉,如果是以南京為中心,北京在北面,上海在東面,武漢在西面,香港在南面。如果以香港為中心,上海在北面不是在東面,南京正好也是在北面,到底哪個地方是東?哪個地方是南?哪個地方是西北?沒有一定,所以是抽象的概念。時間是抽象概念,現在人比從前人容易了解,為什麼?現在交通工具發達,知道有時差。在從前交通不發達的時候,沒有時差這個名詞。為什麼?譬如坐船,從中國坐船到美國,順風大概要一個多月,如果遇不到順風,可能要三個多月。有沒有時差?沒有時差。為什麼?每天走的路途不遠,感覺不到時差。現在交通工具發達,速度快,於是很明顯的發現時差。中國是白天,美國是晚上,北京跟紐約恰恰好相差十二個小時,這時差太明顯了。所以時間不是真的是假的,是個抽象概念。

      得失也不是真的,二十四個不相應裡頭,頭一個就是得。你得到什麼東西?誰得到?所以不相應行法,就是抽象概念,它不是心法,它不是心所法,也不是色法,但是它跟心、心所、色法有關係。如果沒有心、心所、色法,這個抽象概念就生不起來;生起來不是它們三個,所以不能不別立一法,稱為不相應行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應行法,都是屬於心法。我們講色跟心,色法就是物質,心法不是物質,色心對立了。色是物質,物質也不是真的,我們身是物質,色法。我們生活的環境,你六根所接觸到的,眼所見的、耳所聽的、鼻所嗅的、舌所嘗的、身所觸的,都是屬於心法都是屬於色法。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色法剎那生滅。色法從哪裡來的?心法變現出來的。心剎那生滅,心有相分,佛講心法有四分,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法相唯識裡頭說得詳細,所以心、色都不是真的。凡夫迷失了自性,以為是真的,實際上它不是真的,剎那生滅。佛在比喻上講,「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諸佛菩薩他們看到的事實真相。所有一切境界相,大到虛空法界,小到毛孔微塵,無一不是剎那生滅。佛在《楞嚴經》上講得好,「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所以,生滅這個現象存不存在?給諸位說,不存在。為什麼?說生這個生已經滅了,它的速度太快了。佛在《仁王經》上給我們講的例子,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彈指的時間六十分之一叫做一剎那。我們彈指彈得很快,一秒鐘大概可以彈四次,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秒中我們可以彈四次,四乘六十就二百四十,一秒中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佛說一剎那當中有九百次生滅,我們怎麼會知道這個情形?怎麼能看得出這一切現象是假的不是真的?佛給我們說出真話,事實真相如是,我們覺察不出來。

      過去我講經的時候說過,這個話是佛的真實說還是方便說?我們學大乘學了這麼久,知道佛說法的原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都是方便法,真實法不可說不可說,真實比這個還要快。《仁王經》上這個算法一秒鐘生滅並不很多,兩個十萬八千次,也就是一秒鐘二十一萬六千個生滅,方便說!讓我們從這個地方去體會,才生就滅。佛給我們說一切法不生不滅,這是什麼意思?生滅同時,沒有辦法辨別。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現象,這是因果的相續相,一定要曉得剎那剎那那個相不一樣、不相同,不是一個相。你要以為是一個相,你看錯了,你迷了。這一個事實我們用電影的攝相機來照相能夠覺察到,電影的攝相機一秒鐘二十四張,我們即使照一個植物,不要照動物,我們照一秒鐘二十四張照片,每一張不一樣。第一張絕對不是第二張,第二張決定不是第三張,為什麼?你照第二張第一張滅了,你照到第三張第二張滅了,第二張滅了第三張生了,第三張滅了第四張生,這個很容易覺察得出來。我們照人亦復如是,第一張這個人像滅了,第二張人像生了,第二張人像滅了,第三張人像生了。一秒鐘二十四次的「歿生」,我們已經被電影銀幕畫面欺騙了,不知道它是假的,以為它是真的。

      你再想想,《仁王經》上告訴我們,一秒鐘有二十一萬六千次的生滅,你怎麼能辨別得出來?這個還是如來方便說,給我們說出生滅同時、不生不滅;然後從這個地方你才真正能夠覺悟出身土都是夢幻泡影,我們才真正能夠懂得佛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真正明白了,確實是虛妄的,一點都不假。真的了解,你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對於自己的身、自己的念頭,你就能放下了,不再執著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你的自性現前,這個時候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教下裡面所說的大開圓解,你覺悟了,你是真的覺悟了。為什麼?事實真相明白了。凡是放不下的,對於這個事實真相沒搞清楚、沒有明瞭,他還有執著、還有分別、還有妄想。所以那個想加個妄,非常有道理,告訴你你想的不是真的,是虛妄的。妄想沒有了,分別執著也沒有了。所以妄想是根本無明,妄想叫做根本煩惱。真正覺悟的人、徹底覺悟的人知道身土,說了一個身、說了一個土就包括宇宙之間萬事萬物,是幻相、是夢幻泡影,不是真實的。

      『證明法性無礙者』,你在此地也確確實實證得理無礙、事無礙。理是能現之性,它隨緣現相,事是它所現的境界相,是無礙的。為什麼?那就是性,性體無礙,性所現的相哪裡有障礙?理事無礙,能現不礙所現,所現不礙能現。事事無礙,能現跟能現當中也沒有障礙,這是事實真相。誰能證得,我們就稱他為法身菩薩,證得這個境界的人我們稱法身菩薩,《華嚴經》圓教初住以上,這都是法身菩薩。我們今天迷了,迷得太深了,長劫在六道裡面受苦受難,錯了!諸佛如來他們圓滿的恢復自性,這才回過頭來幫助我們這些依舊迷失自性的眾生;如果我們能夠信得過,相信他們對我們的幫助是有利益的、是好的,我們應當依教奉行,也希望早一天明心見性、早一天恢復正常。佛菩薩的生活是正常的生活,我們的生活是不正常的生活;佛菩薩的受用,經上講正受,他們證得無量三昧,三昧是什麼意思?正受,正常的享受。我們今天很可憐,我們的受是墮落在不正常,不正常的享受,佛經裡面說為五大類:苦、樂、憂、喜、捨。什麼時候我們能夠得到真正的解脫?就是脫離這五種不正常的享受,恢復到正受,那就對了。

      佛菩薩幫助我們,我們要依靠他。不依靠諸佛菩薩,自己想恢復正常,不可能!所以我們一定要依靠佛菩薩的教誨。他示現在九法界,示現在我們的世間,沒有一樣不是教導我們。他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他也是過正常的生活,我們過的是不正常的生活。細心去觀察,認真向他學習,就對了。用一般的術語說,恢復我們完全的健康。

      第十首:

      【普賢勝行皆能入,一切眾生悉樂見,佛子能住此法門,諸光明中大音吼。】

      這一首總結,結歸普賢菩薩的大行。『勝行』,無比殊勝的行門,換句話說,佛法講到究竟圓滿的行為,結歸在普賢。普賢勝行無量無邊,哪裡能夠說得盡?世尊把它總歸納為十條,就是本經末後的十大願王。學佛的同學天天讀誦,只有讀誦沒有受持,所以不得利益。受是接受,依教奉行叫做受,我們天天讀沒有能夠依教奉行,沒有受,沒有持。沒有受持,讀誦又有什麼用處?充其量只能說阿賴耶識裡面種了善根,這是真的。為什麼普賢的勝行都是我們自己的德行?我們性德的行為本來如是,現在我們性德的行為完全失掉了,想恢復也做不到。實在講世尊慈悲,教我們恢復的方法,他知道我們凡夫煩惱習氣太深了,時間太久了,決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得過來的,也決不是一朝一夕能覺悟得過來的,所以教導我們有一個循序漸進的辦法,那就是從戒定慧入門。普賢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沒有定,就不能入普賢境界,如果我們沒有戒,就不能成就三昧。前面所講這些法身大士,他們不是三賢位的法身菩薩,而是菩薩摩訶薩,摩訶薩是稱地上菩薩,大聖不是小聖。《華嚴經》上所說無量無邊的殊勝功德、不思議的境界,普賢皆能入;這一句話我們要記住,決定不能夠含糊籠統看過。十方三世諸佛果地上圓滿境界,普賢能入。

      《無量壽經》一開端,「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我們念得很熟,可是隨念隨著就忘掉,經本還沒有合起來就忘掉了,念到底下一句,這一句就忘掉了。我們到什麼地方去學?如果真的是有心人,真的是想學的人,真想在這一生成就的人,他們讀誦聽聞決定跟我們不一樣。世間人所謂「有心人」,他有心,我們是無心人,志不在此,聽是聽了,念是念了,沒有放在心上,沒有意思想照做,所以不能成就。真的是有心人想在這一生成就、想在這一生出離,一定會認真努力去學習。普賢菩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心量大,我們學普賢頭一個要學這個,這也算得上是從根本修。普賢菩薩的心真正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跟諸佛如來的心完全相應、完全相同,所以能入諸佛如來的境界。

      佛是怎樣對人、對事、對物?《華嚴經》上所說的都是。普賢菩薩對一切眾生,這些眾生也是講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行是行為,起心動念是心理的行為,我們講思想行為,言語是口業的行為,造作是身業的行為,行為再多都不出這三大類,佛法叫三業,身、口、意三業或者說身、語、意三業。三業裡頭意是主,從根本修就是從意地上修,也就是說從起心動念處修。頭一個就是要把我這個小心量修正,一定要像普賢菩薩一樣「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就要認定虛空法界是我自心相,無量無邊剎土眾生確實是我自身相,我們從這個地方修行,把這個錯誤的觀念修正過來,然後普賢行就不難了,那就是斷毛病、斷習氣,根本抓住了。心量不大怎麼行?心量大確確實實不為自己,不但不為自己,給你說個老實話沒有自己,無我相了,真的般若智慧開了。有沒有人相?無人相,亦無眾生相,亦無壽者相。

      無四相,時空裡面所有一切的障礙全部突破了,於是跟諸佛菩薩觀念一樣,事有理無,相有性無,心地自然清淨了,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不起妄念了,不起分別執著,什麼境界不入!我們今天不能入諸佛菩薩境界,說實在的話,諸天鬼神的境界我們都不能入,什麼原因?心量太小,分別執著太重了,這是我們不能契入的真正原因。所以要修普賢行,要學普賢菩薩,普賢菩薩把菩薩無量無邊的法門、無量無邊的行門全都融會落實。融會落實在哪裡?落實在一法,所以這一法就是一切法,這一行就是一切行,八萬四千行門在一行;一行如是,行行如是。這個境界要很冷靜的去觀察,你才會明瞭、你才能體會得,然後才真正的能學。

      禮敬,我敬一個人就是敬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一切眾生,換句話說,敬一個人就是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我敬一個物,蚊子咬了,學普賢菩薩的人,這是供養,歡歡喜喜的供養,供養這一個蚊子就是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蚊子是未來佛,佛佛道同,未來佛跟現在佛跟過去佛是一不是二,歡喜供養。所以普賢菩薩他老人家的行門,「一門就是一切門,一法就是一切法」,一切法都收在一法裡頭,無量無邊法門都收在一門裡頭。這個心才真正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並沒有分別,不是分得那麼多,「多即是一,一即是多;一多不二」。我們細細想這個道理,這個境界確實無比的殊勝。

      『一切眾生悉樂見』,樂念去聲,「樂」是愛好。諸位想想看,哪一個眾生見到普賢菩薩不歡喜?普賢菩薩的行是真實行,一絲毫虛妄都沒有,普賢菩薩的心純真、純淨、純善,普賢菩薩的行,一一行也都是純真、純淨、純善,惡人看到也歡喜,妖魔鬼怪看到也歡喜、也讚歎。『佛子能住此法門』,這是諸大菩薩毛孔放光,光中化菩薩,菩薩又放光,光中說偈,重重無盡,最後結歸到普賢,這一句是勸導所有一切佛弟子,無論是在家出家,是初學還是老修,希望你「住此法門」。此法門廣的來說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狹義的來講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能住這個法門就是住大圓滿。大乘法裡頭無論是顯教、密教,講到最殊勝、最究竟的大圓滿法,大圓滿法就是普賢法。密宗特別重視大圓滿,密宗的祖師金剛薩埵是普賢菩薩的化身。密法是龍樹菩薩開南天的鐵塔,這個鐵塔一打開,見到金剛薩埵,把密法傳給他,密宗從這兒來的。金剛薩埵就是普賢菩薩,無論是顯、無論是密,你就曉得十大願王是大圓滿。

      十大願王要怎樣完成?每一願都要具足十波羅蜜。禮敬裡面要具足十波羅蜜,十波羅蜜裡面第一個布施,我們禮敬的時候,有沒有具足布施?用什麼布施?佛家的禮節,禮敬時偏袒右肩這什麼意思?這就是布施供養。拜佛的時候衣服偏袒右肩,右手露出來,隨時聽命服務,準備奉事,這是以身來供養、以心來供養,具足布施。又何況依教修行?《行願品》裡面跟我們講的如教修行,佛怎麼教我,我怎麼做,這就是對佛的供養。行禮如儀,絕不違背儀規,這是持戒禮敬。布施禮敬,持戒禮敬。禮敬態度從容緩慢,如在定中,忍辱供養。朝暮不懈怠,這是禮敬裡面的精進禮敬。後面禪定、般若、方便、願、力、智,禮敬裡頭統統具足,境界等虛空遍法界。

      說到稱讚如來,稱讚裡頭也都包括十波羅蜜,這叫普賢行,所以他的行叫「勝行」。一般大乘法裡頭沒有具足這麼圓滿,不是一法裡面具足一切法;普賢法,一法具足一切法,一切法融在一法裡頭。《華嚴經》常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味道我們才真正能懂得,這才是真正的大圓滿。明白這個道理,你對於現代有一些人提倡的本願念佛,你就明瞭了,為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法界,換句話說,那是大圓滿法。幾個人懂得?許多人把它看輕了,大圓滿法看輕了,那還有什麼法你能看重?修淨土的人不能不懂。但是淨土的好處、淨土的殊勝,你不懂也能往生,不懂是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你要是懂得這些道理,消業往生,你生上三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不一樣!菩薩總是勸我們往生應當提高品位,為什麼?成佛快。往生的品位低,成佛的時間要長,為什麼不在這個地方努力?

      所以《華嚴》實在說對《無量壽經》是大有幫助,是《無量壽經》的詳細說明;《無量壽經》只講大綱,《華嚴經》講細目。我們要「能住此法門」,華嚴概略明瞭就行了。我們還是要把綱領抓住,《無量壽經》是綱領,《無量壽經》上所說的「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一句話就是全部的《華嚴經》。全部《華嚴》裡頭最重要的就是圓融無礙、深廣無際、一多相融、事事無礙,只要抓到這幾點就行了。然後如何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普賢的十願,把普賢的願變成自己的本願,對一切人事物沒有一樣不恭敬,對一切人事物的行持沒有一樣不讚歎。但是我們在經上讀到的,禮敬跟讚歎是有別的,十願裡頭「禮敬諸佛」、「稱讚如來」,這就有差別。說諸佛是從事相上講的,沒有分別,善人惡人同樣的禮敬,佛菩薩與畜生、餓鬼也是同樣的禮敬。為什麼?普賢心是平等的,決定沒有差別,畜生、餓鬼有佛性,畜生、餓鬼是未來佛,他怎麼不平等?但是稱讚怕對一些沒有覺悟的凡夫起不良的影響,所以稱讚就有差別。稱讚用如來,如來是講的性,我們就明白了,他的言行與性德相應,我們稱讚;與性德不相應,我們禮敬不稱讚。一個用佛,一個用如來,差別在此地,不能不知道。

      廣修供養這是平等的,不論是善人是惡人,供養是平等的。當他需要的時候,我們要全心全力的去幫助。供養裡面最重要的是法供養,幫助一切眾生開悟,這比什麼都重要,這樁事情往往我們凡夫疏忽了。學佛的同修們有慈悲心,看到眾生受飢餓,你會供養飲食;受到寒冷的時候,你會送衣服給他;沒有地方住,你也會蓋房子給他住,是好事,不是不好事,這能解決他的問題嗎?救一時之急,不能長久解決他的貧困。怎樣永遠解決他的痛苦,叫他離苦得樂?教學。所以世出世法真正慈善救濟是什麼?辦學校。辦什麼學校?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他老人家一生從事多元文化的教學,為大家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講經就是上課,教你開智慧、教你種種技術能力,你就有謀生的能力,你就可以自立,可以不要依靠別人,這是真正的慈悲濟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那是臨時救濟,不是根本辦法,不是長久之計。現在社會上一般的教育,關於技術能力的教學已經相當普遍,至於斷惡修善的教育、破迷開悟的教育、轉凡成聖的教育,缺乏,沒有了。如何能夠在一般教育裡頭再加上這三種教育,這就是大聖大賢的濟世教育。

      世尊為我們示現了一生,但是他並沒有正式辦一個學校。為什麼?我們要去想想,辦學校教學就有限制,他沒有學校,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他擅長於機會教育,遇到人都教,一個不空過,每天接觸眾多之人。佛成名了,從各個地方特地來跟他學的人不計其數,這就是後代所講的參學。佛的大智大德大能感化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都希望親近釋迦牟尼佛,打聽他在哪裡,成群結伴一同去求學。經典上記載的一千二百五十人那是常隨眾,那些人是佛走到哪裡跟到哪裡,一生他都不散的常隨眾,這些常隨眾都是後來的傳法弟子。世尊入滅、不在世,教化眾生的工作落在他們身上,他們代佛教導眾生。佛陀滅度之後這些人分散,各化一方,哪個地方你跟他有緣,他就在那個地方教化,繼承釋迦牟尼佛的事業。這在佛法稱為「續佛慧命」,代代相傳。所以佛法到現在依然不滅,就靠這些人。

      這裡面有出家的、有在家的,佛法傳到中國來之後,傳法的弟子也有出家身分、也有在家身分,這個事情我們要懂。出家在家各有方便、各有因緣,同等的殊勝。歐陽竟無大師在「內學院訓」裡面講得很清楚,出家人千萬不能夠有分別,認為我出家了,總比在家人要高一等,那你出家錯了。為什麼?佛法修學是要斷煩惱的,你比人高一等你增長傲慢,你就錯了。不出家還沒有這個傲慢心,一出家貢高我慢起來了,真的不出家還沒有事,一出家往地獄走了,跟普賢菩薩一百八十度的相違背,普賢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三世諸佛。所以普賢行難修,許多大乘菩薩都做不到。你什麼時候看到蚊蟲、螞蟻都是三世諸佛,你就能修普賢行,你的貢高我慢、貪瞋痴、自私自利,自自然然就沒有了。

      『諸光明中大音吼』,「諸光明」就是前面說的十方化佛無量無邊,毛孔放光,一毛孔放無量光明,全身一一毛孔無不如是!光中又化佛,佛又放光,光說偈頌讚歎妙法。十方三世一切諸菩薩無不如是,你說這個多殊勝!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