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362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六二卷)  2005/2/22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1362

      諸位同學,請看「菩薩問明品」,偈頌第八首,我們還先將經文念一遍:

      【世間所見法,但以心為主,隨解取眾相。顛倒不如實。】

      這首偈的大意前面已經說過。清涼大師在註疏裡面告訴我們,這首偈它主要的意思是教導我們「依解令入唯識量觀」。我們參考六祖大師在《壇經》對智通法師的一番開示。智通也是在六祖會下開悟的,確確實實是明心見性,明心見性就是證得法身菩薩的果位。我們知道六祖實在是了不起,一生當中真正成就的弟子有四十三個人,這在中國歷史上真的是空前絕後,六祖之前沒有這麼興旺,六祖以後也沒有。智通也非常了不起,他在沒有遇到六祖之前,讀《楞伽經》。《楞伽》是法相唯識宗六經之一,他真用功!我們中國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他把《楞伽經》讀了一千多遍,但是對於「三身四智」無法理解,搞不清楚,到曹溪向六祖請教。

      六祖確實你不能說他不認識字、他不懂教,你看他這八句偈,他通!真正是通宗通教。這就是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一門通,門門皆通」,無量法門,一通一切通,六祖大師給我們做了證明。所以他這八句偈言簡意賅,智通法師一聽到之後真的就轉八識成四智,轉八識成四智就是明心見性。就好像法達禪師十年在《法華經》上用的功夫,《法華經》長,七卷都很長,長卷,他讀《法華經》三千遍。《楞伽經》比《法華經》還要長。你看看都是千遍以上,遇到祖師,祖師給他一指點,他就通了,就悟入了;沒有這樣的基礎,遇到祖師沒用。

      那我們想想我們今天學教,什麼人在這一部經上下這麼深的功夫?這往年中國河南有個史居士來找我,他學講《無量壽經》,好,我很贊成;他想出家,我沒答應他。我教他,你把《無量壽經》好好的講一百遍。聽說一百遍他是講滿了,但是我是說「好好的講一百遍」,有沒有敷衍塞責,粗枝大葉?要認真。那現在就是說講一百遍、講一千遍能不能契入?那要靠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什麼叫善根福德?佛法裡面講的「一心恭敬」,儒家講的「主敬存誠」。我們現在提倡的《弟子規》、《十善業道經》,真正能夠把這「十善業道」、《弟子規》百分之百的做到,那我肯定他有成就。在淨土宗,他所取得的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就是明心見性、就是轉識成智,這就是善根福德。

      我們過去生中修積的善根福德,我們沒有神通,不知道!但是在這一生當中沒有遇到緣,小時候在家裡父母沒教我們,長大在學校尊長、長輩也沒人教我們,所以不能不被社會染污。而且這個染污愈來愈嚴重。在我們這一生過程當中,十年十年來比較。我是二十二歲到台灣,到三十二歲(我三十三歲出家)那個十年,台灣社會風氣還算淳厚、淳樸,人民老成忠厚。我們初到那邊問路,做小生意的人問他這個路怎麼走法,他能把他的生意放下,帶著我們走一程,有這樣的人情味。我們這個陌生人遇到,他誠心誠意來照顧你,這第一個十年。第二個十年就沒有第一個十年那麼樣淳樸,逐漸變了。第三個十年、第四個十年,從前那種風氣沒有!你現在問路,理都不理你,哪有給你講得清楚帶你去走,沒有。

      這社會大眾,實在講受到電視、電影這些東西的影響,走向功利主義,自私自利。起心動念,實在說都是怎麼樣損人利己,以這個為聰明智慧,手段很高明,怎麼樣能欺負人、能佔有別人。可是果報,那個現世報也很快速!我們看到現在許許多多的年輕人、中年人,起來得很快,沒落、倒閉的也很快。這個現象只有佛家因果律講得通!你能夠起來,你能夠擁有那麼多的財富、地位,是你過去生中命裡所修的。但是你得來的,你不是用正當的手段,所以那個福報虧折了,很快就虧損盡了,你保不住,真正叫曇花一現。

      那我們看古時候這些人,為什麼他能保住?通常我們諺語常說:富不過三世。換句話說,這個富貴保三世是正常的,什麼原因?有老人教。如果他們家裡積德,累功積德深厚,他能傳幾十代。在中國最著名的,我們印光大師常常說的孔老夫子,孔家到現在七十多代了,子子孫孫都特別受人尊敬;范仲淹先生也傳了將近一千年,也幾十代;了凡先生傳了十幾代,都不錯!祖宗積得厚。德要怎樣修?怎樣積?你能夠誠心誠意奉行《弟子規》,奉行古聖先賢善良的教誨,自己誠心誠意去做,教導你的家親眷屬、你的後人像你一樣誠心誠意去做,你的家道可以保持代代不衰。

      有人就要問:今天是亂世,舉世之人都欺詐,我要做個老實人,我在這個社會上還能生存嗎?說得好像很有道理。統統都騙人,我也欺騙別人,好像是應該的,殊不知錯了。你能夠老老實實不欺騙別人,你這一生會過得很幸福,會過得很圓滿。問題就是你相不相信!因果報應是真理,古今中外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把這個東西推翻,你看佛法裡常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善因還是有善果,惡因還是有惡報,無論在什麼時代,無論在什麼地區,這叫真理。

      我算是相當幸運,二十六歲遇到佛法,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不多長的時間,我記得好像只有一、二個月的時間,我就認識章嘉大師,接受他老人家指導三年,到老人圓寂。圓寂之後又一年,我認識了李老師,跟李老師十年,在這聖賢教育奠定了基礎。一生沒有害人的念頭,沒有害人的行為。生活雖然艱苦,艱苦是前生沒修福,這不能怪人,不怨天、不尤人。這兩種果報,引業、滿業,我很清楚、很明白,我懂得這個理論,懂得這個道理,也懂得修學的方法。所以我命運像了凡先生一樣轉過來,我比他轉得還殊勝,我比他轉得還快速。

      聖賢教誨,我這五十多年修學做了證明,絕不欺誑眾生,誠誠懇懇、老老實實處事待人接物,逆來順受!挫折很多,那是什麼?消業障。這就是我們這經上講的轉識成智,你要能夠轉、會轉,轉境界,沒有怨恨心。別人毀謗我、侮辱我、陷害我,我不但沒有瞋恚,我有感恩,感什麼恩?他消我的業障。愈是嚴重的打擊,消很重的業障,而且消得非常快速。你說我能不感激嗎?如果我要不接受,我要有瞋恚心、有報復心,那麻煩大!不但業障沒有消除,這業障還要加重,那就錯了,就大錯特錯!

      人生苦短,時間過得很快,我二十六歲學佛,明年八十歲了,真的是一瞬之間。想到初學佛的時候就像是昨天一樣,幾十年就像一場夢。你說人生在世有什麼意思?何必要做害人的事情,何必要做缺德的事情?不值得。所以我常常跟親近的同學們說,我勸大家,我們對於這個世間要徹底放下,到這個世間來要知道斷惡修善。在哪裡斷?在人事環境、物質環境。順境不生貪愛,順境裡頭斷貪、斷痴;逆境裡頭斷瞋恚。貪瞋痴是三毒煩惱,貪瞋痴慢與生俱來的煩惱,怎麼斷?就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這都是好的緣。順境是好緣,逆境也是好緣。逆境裡頭斷瞋、斷痴,順境裡面斷貪、斷痴,我天天幹的是斷煩惱,斷貪瞋痴;斷貪瞋痴自然就長智慧,轉煩惱為菩提。每天的生活法喜充滿,很充實!這一天沒有白過。

      年歲愈大進步還愈快,知道老師教導我們這個方法妙絕!關鍵是你肯不肯相信?能不能理解?肯不肯依教奉行?不貪圖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全是假的。這大乘經對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真相講得太多太多!所以我們不可以隨順煩惱習氣。隨順煩惱習氣造六道輪迴的業,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不可以隨順煩惱習氣,要把煩惱習氣轉過來。轉識成智,不但是重要的大乘修行理論的基礎,也是絕妙的方法,你能轉得過來。

      前面我們講到六祖大師八句偈裡頭的第二句,「平等性智心無病」,這就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這個修行,真正修行用功夫從這裡下手,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要再執著,應當要放下。放下並不丟人,有很多人說礙於情面,那錯了,情面是煩惱。有什麼面子?《金剛經》上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面子在哪裡?無我。所以我們用真智慧,知道哪些事情我應該做,哪些事情我不應該做。自利的事情是徹底放下,是自利,利他的事情那就要提起。我們常講放得下,提得起。放下提起是同時,不是有先後,那是什麼?正是我們在很熱心為眾生服務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放下。沒有自己的名聞利養,沒有自己的得失利害,沒有,這放下了。放下不是什麼都不幹,我還有身體,我還有體力,我還可以為大家服務,那我就非常熱心為大家服務。

      我這個行業,也有不少人問我,你為什麼會選擇這個行業?我告訴大家,這個行業是章嘉大師替我選擇的,他老人家勸我出家弘法利生,學經教,這是講經說法。我想想也很有道理,這也是我很喜歡做的事情,所以我接受他老人家的教導。選擇這個行業就等於我們在世間裡面選擇什麼?教學,一生做一個好教員,那你就念師範學校,念師範大學,將來一生從事於教育工作。教育工作裡面有兩種:一個是教學,一個是行政。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一生教學,他沒有搞行政,好像在台灣有一段時間,那是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兼了一點行政,就是哲學系的主任,台灣大學哲學系的系主任。比這更高的職位他就從來沒有做過,這一直到退休,一生都是教授的身分,教學。

      我還有一個同學,中學同學,非常要好的朋友,傅樂成先生,在台灣大家都知道,也是台大的一個教授,他教歷史,一生研究歷史,史學家。一生也是教授,天天上課,沒有管過行政。有一年台南成功大學開辦的時候,他們校長找他去做文學院的院長,他去了,做了一個學期就辭職了。回到台北,我們老同學聚會,在一起吃飯,他告訴我,他說那個工作簡直就不是人幹的。一生教書,那你要搞文學院院長這個事務的話,你要接觸人、要管事,他一生從來沒管過事,也沒管過人,沒有這個經驗,所以突然搞這個東西他就受不了,一個學期辭職了。所以我們的選擇是選擇做教員,沒有選擇做職員,你看系主任、院長、教務長、校長,這都是學校裡面的行政人員,我們今天講的教員跟職員。職員是什麼?在我們佛門講護法,職員是護法;法師、教員是講經說法。你沒有好的職員,教員再好,沒地方發揮。職員他來管理學校,他來辦理學校,像我們今天這道場也是一樣。

      所以真正功德,我過去常說,我們講弘法利生功德誰大?職員大。正是跟學校一樣,在學校裡哪個最大?校長最大,不是你這個老師最大,再優秀的老師也不能跟校長比。再優秀的老師,你在這裡能發揮你的長才,校長聘請你;校長要不聘請你,你不能發揮。所以教育的成功失敗責任是誰?責任是校長,不是教員。所以一個寺院庵堂的住持,佛法在這個地方興衰,他的責任。佛法興,他的功德;佛法衰,他的罪過,我們做教員的人沒有。教員總是受人家僱用,人家聘請你,你就來給他開課,好好的教;人家不請你,那我們就到別的地方去。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所以弘護是一體,但是護法比弘法還要重要,這是我們不能不曉得的。這地方有好的護法,好的護法什麼?他一定會聘請有德行、有學問,通宗通教的大德,無論是在家出家,請他到這裡來講經說法。普賢十願裡面講的「請轉法輪」,這就是禮請法師到這個地方來講經。在家居士從事於講經這個工作的也稱法師。法師不限於在家出家,從事於這個工作男女老少都稱法師,這要懂。

      護持佛法,這道場住持也有在家出家,寺院庵堂多半都是出家人做住持,但是也有少數的是在家做住持。譬如我們在台灣台中蓮社,台灣很多地方都有蓮社,蓮社是在家居士們組織的,蓮社的社長是在家人。我在台中,台中蓮社創辦人第一屆的社長就是李老師。我到台中去的時候,他的社長已經交給別人,交給一個杜居士。但是他有董事會,他還是董事會的董事長。他辦慈光圖書館,我去的時候,他慈光圖書館剛剛開辦,他是董事長兼館長,這都是佛教的道場,護法,護持正法!還有像我們在新加坡居士林,居士林是在家居士道場,它的林長是在家居士,這都是護法。在中國大陸有許多地方都有居士林,我在上海居士林還做過一次講演。早年北京居士林的林長就是黃念祖老居士,我第一次到北京,我去拜訪他的時候,他是北京居士林林長。所以在中國有很多居士道場。這都是講到護法,弘護是一體,護法擺在第一!

      你說這個道場的主人要不邀請你,你再優秀,有德行、有學問、有修有證的教員,沒人請你。在古時候沒有人請怎麼樣?沒有人請就往生了,為什麼?這個世間沒有法緣就走了,真的是生死自在。如果有法緣就不能走,這個地方沒有法緣,那個地方還有法緣,現在交通比從前更要方便、更便捷,哪個地方有緣就要到哪裡去。所以做教員的行雲流水,我們一般講是雲水僧,沒有固定的地方,沒有固定的道場。真正從事於講經弘法,我們講教員,他沒有道場,為什麼?有道場他就變成護法了,他就住持一個地方,他沒有,一生都是做教員的身分,都是在各個地方掛單,哪裡有請就到哪裡去。沒有請的時候,有交情好的,找個地方去住住小茅蓬、閉閉關,提升自己的境界。這就是中國古人所說的,有緣就「兼善天下」,沒有緣要知道「獨善其身」,無論有緣無緣都是在斷惡修善,積功累德。

      特別是在現在這個亂世,今天這個動亂的局面,在整個世界上有史以來沒有過的,天災人禍這樣的頻繁。為什麼會有這些狀況出現?原因到底在哪裡?原因是疏忽了聖賢的教育。真的像《三字經》上所說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兩句話是把為什麼要有教育道理說出來了,你要是不教,他會隨著習性,與本性本善就愈來愈遠了。要永遠保持本性本善,那靠什麼?靠教育。所以這個道理要懂,性相近,習就相遠!所以「苟不教,性乃遷」。你要真的是不教他,那就愈變愈糟。我們看最近全世界,東方、西方都把聖賢教誨疏忽了,為什麼?科學技術發達,認為科學是萬能,科學可以征服自然,科學可以征服一切,拿到科學那就可以為欲所為,這是個錯誤的觀念,這是今天所有一切災難的真正的原因。

      我們曉得古聖先賢的教育就是保持、防範讓你不失真性,不失本善。現在人起心動念都是自己的利益,你要想跟他商量辦個事情,他首先要問,這個事情對我有什麼好處?我有什麼利益?把這個在先。這跟從前人不一樣,從前人會說,這對社會有好處沒有?這個對大眾有沒有好處?從前人是把大眾的利益放在第一,社會的利益放在第一,沒有想到我個人利益,沒有。個人只要吃得飽、穿得暖,就很自在了,知足常樂,這是真的。我們這一生就是學到這一點,所以這一生很快樂,一生非常幸福。

      我在講席裡頭都說了很多遍,我自己肯定承認,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最快樂的人。我這個幸福、快樂誰給我的?老師教給我的,所以我知恩報恩,念念不忘老師。我的講堂,我的攝影棚,我老師的照片都掛在我的對面,每天面對著老師,面對著護法,念念是感恩的心。這樣子你自然就轉過來了,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了,執著自然就淡了。幾時淡化到執著沒有了,心無病,為什麼?所有一切的障礙,業障,嚴重的業障,人跟人的障礙,人跟事的障礙,人跟物的障礙,人跟一些鬼神的障礙,都是因為有我、有執著,我要怎樣怎樣,我以為怎樣怎樣,這個東西麻煩!我們常講對立,這對立裡面就有控制的念頭、有佔有的念頭,這錯了。為什麼會有這念頭?不能夠真正徹底了解這一切法是虛幻不實的。

      世尊慈悲,這樁事情講了二十二年,般若,天天在講,講什麼?「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心經》諸位天天念,有沒有隨文入觀?不能隨文入觀,一天念三百遍也沒用處,它不起作用;你要能夠隨文入觀,《心經》上「無智亦無得」。念了《心經》真正作用在哪裡?放下,徹底放下。真正自己做到「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你說你多快樂,你多自在!前生往昔所有這些業障都化解,這真正叫修行。把我們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言語,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了,這叫修行。你修正過來當然自在!所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自自然然就現前,為什麼?那是本性本善,儒家講得簡單,本善。什麼是本善?佛家講得清楚,我們平常講的,真誠是本善,清淨是本善,平等是本善,正覺是本善,慈悲是本善。「人之初,性本善」。

      本善不是學來的,本善是性德。只要你把自私自利、控制、佔有,對一切人事物控制佔有的念頭統統放下,本善就現前了。佛法也常講性德,性德就現前,性德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不必學,不是學來的,自性本來具足的。所以心無病,沒有病。你看虛偽是病,染污是病,虛偽就不真誠,真誠就沒有病;清淨沒有病,染污就有病;平等沒有病,不平就有病;正覺沒有病,愚痴就有病;慈悲沒有病,自私自利就有病。所以你只要把對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頭、佔有的念頭,這是我常常講,你從這裡放下,不再幹這個傻事情,「平等性智心無病」,轉識成智了。我這個方法也很簡單、也很容易懂,只要你真幹,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不執著,一切隨緣,什麼都好,阿彌陀佛。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再看六祖大師偈頌第三句「妙觀察智見非功」,這是用功第二個階段。根利的人他可以把六、七同時轉,這是根利的。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利根,我們先轉第七再轉第六也行,也是好事情。第七是執著,第六是分別,所有一切的毛病都是出在這個地方。所以古來一些大德教導我們修行怎麼個修法?放下而已。

      我見章嘉大師頭一天,初見面,我就跟他提出這個問題,我說:現在我曉得佛法殊勝,我們敬佩到極處,但是不曉得從哪裡下手?我曾經跟諸位說過,我第一次見章嘉大師兩個小時只談了幾句話,大師的身教了不起,我們一生當中沒有見過。以後讀佛經,佛經上「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六祖這首偈末後「繁興永處那伽定」,這個永處那伽定我見到了,章嘉大師就是。他老人家行住坐臥都在定中,人非常慈悲和藹,也非常端莊嚴肅。你跟他見面自自然然生起敬畏的心理,又是非常恭敬、喜歡,也有害怕、畏懼!

      我這一句話提出去之後,他大概是半個小時之後才答覆我,他看著我,我也看著他,真的是沈得住氣。到半個小時,大概他是看我的情緒定下來了;你看現在人跟人見面談話都很急躁,章嘉大師不會跟急躁人談話,他一定要你定下來,他才說。我們這是面對面,眼對眼,半個小時之後,這定下來了。定下來的時候,他就跟我說:有。我問他有沒有下手的方法?他說了個有。這個「有」字一說,我們就精神提起來,豎起耳朵來聽,聽他老人家開導。大概又停了五分鐘,不是接著立刻就跟你講,五分鐘之後,老人家開口說了六個字,他說話很慢,速度很慢,不像我們的速度很快,他很慢,一個字一個字的念,清清楚楚。「看得破」,我這個速度還是很快,他比我這還慢,「放得下」,六個字。我聽了之後,這六個字我能懂,看得破,放得下;實際上,我們是似懂非懂,不是真懂,完全是憑我們自己的解釋來理解他這個看破放下。換句話說,也沒有解錯,解得很淺薄,不夠深度。到以後真正入了經教,這個看破放下愈來愈有深度了。

      這六個字我聽懂了,我還是不曉得從哪裡下手,所以我就問他老人家:這六個字我懂,從哪裡下手?他老人家教我從布施,從布施下手;布施就是捨,布施就是放下。我向他告辭的時候,他老人家很客氣送我到大門口,送到門口,他拍拍我的肩膀告訴我:今天我教你六個字,你好好的去做六年。我也真聽話,真的從那一天起,我就依教奉行。以後到台中跟李老師學教,逐漸逐漸明白了,大乘教裡面的菩薩法,菩薩用功的祕訣方法就是這六個字,看破幫助你放下,放下幫助你看破,看破放下相輔相成,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到等覺菩薩不例外。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放下,你看看放下最後一品生相無明,等覺菩薩就證得圓滿的佛果。

      所以我們從這個偈子裡面,你看看這個偈子裡頭所說的執著,第七識執著,執著放下,平等性智現前;分別放下,妙觀察智現前。你只要有分別,你的妙觀察智不會現前,為什麼?它障礙。你還有執著,你的平等性智不能現前。平等性智現前,這個地位是阿羅漢,是辟支佛;妙觀察智現前,這個地位是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十法界裡面的菩薩。你看看這兩句超越六道了。如果我們不肯放下?那你就是造輪迴業,我們總不外乎對一切人事物,對人、對事、對物不肯放下自己的執著,不肯放下自己的分別,造輪迴業。分別執著就是輪迴業,無論你是造善、造惡、造無記,統統叫輪迴業。你要是造善,三善道受生,你要是造惡,三惡道受報,出不了六道輪迴,在這裡頭生生世世因緣果報,苦不堪言!還要幹這個事情嗎?

      我在這個世間八十年了,也走了不少地方,從二次大戰之前一直到今天,整個世界這個社會的變化,親身經歷,好不好玩?如果不學佛,這個日子很難過!學佛之後,這真是跳出這個圈子了。諺語常講「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跳出這個圈子做旁觀不做當局,看到眾生真的是經上講的顛倒。我們這首偈子裡頭所講的「隨解取眾相,顛倒不如實」,旁觀你就看到了。所以在這個世間還不忍心離開,為什麼?不是為自己,自己確確實實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是非人我統統放下了,這是真的。看到眾生迷惑顛倒,造極重的罪業,確確實實每個眾生本性本善,怎麼會迷得這個樣子?沒人教。那我們就要盡心盡力來幫助這些眾生,我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於心無愧。我們完全是付出,沒有一絲毫要求回報,沒有回報。你要求回報,那是假的,為什麼?畢竟空,不可得,這就是真正的回報。

      諸法實相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瞭,愈來愈自在、愈來愈快樂,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這世間確實「本來無一物」,這是六祖說的。那我換句話說,本來無事!現在有沒有事?還是無事。為什麼有這麼多複雜的事情?那事是你自己找來的,從迷惑顛倒裡頭生的是非。你要是覺悟,哪有事?什麼事都沒有。於一切諸法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有什麼事?看到別人顛倒錯亂,有這個緣分,有這個機會,我們要教導他,教他明瞭事實真相,教他回頭是岸。

      要想在這一生成就,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最穩當的、最快速的、最直截的、最殊勝的無過於念佛求生淨土。所以你真正通達明瞭,你萬緣放下,抓住一個什麼?抓住一句阿彌陀佛,念念有求生淨土的願,念念有親近阿彌陀佛的心。我什麼都不要,我只要親近阿彌陀佛,我只要往生極樂世界,帶業往生。為什麼?除這一條路之外,你的分別執著要放得乾乾淨淨,這是不可能。我們是分別執著,對於一切人事物的分別執著,如果我們講是一百分的話,我今天的能力大概是放下了百分之七十的樣子!這自己敢說,還有百分之三十。那你說其他的法門裡面,出不了六道!要出六道,這個百分之三十還要放得乾淨,非常不容易。

      所以你能夠放下百分之七、八十,往生就有把握了,為什麼?對這個世間沒有貪戀也沒有怨恨,真的心平氣和,沒有貪戀,沒有怨恨。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別人對我有恩,我念念不忘,我要把我們自己修持的功德迴向給他。別人跟我們有怨,心裡面丟得乾乾淨淨,決定連痕跡都不存在。見到冤親債主還是恭恭敬敬,把他當佛菩薩看待,為什麼?他本來是佛。他為什麼會造作這些過失?迷惑顛倒,這要知道。他本來是佛,他本性本善,這是永恆不變的。他的不善是染污,是受外面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的污染,染上了自私自利,染上了貪瞋痴慢,這個東西本性裡頭沒有的,這一定要懂得。妄想分別執著本性裡頭都沒有,全是染污,這我們要曉得。我們今天看人要像佛菩薩一樣的心態看他的本性,一切眾生本性是佛性,是值得尊敬的,純淨純善。看一切萬物,花草樹木、山河大地,看它法性,法性就是佛性。法界性本善,本性本善,你的心平等了,平等之後,你對於一切諸法的看法就不一樣,那個分別心自自然然淡薄了,這就是妙觀察。

      我們看看古大德對妙觀察智這個名詞怎麼解釋法?唐朝慧海禪師說「能入諸根境界,善能分別,不起亂想而得自在,即是妙觀察智」。能入諸根境界,這是一切眾生也都有的,譬如外面的色入我們的眼根,音聲入我們的耳根,香臭入我們的鼻根,酸甜苦辣鹹入我們的舌根,這叫做能入諸根境界。要緊的是善能分別,這個分別是了別,就是本能,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這是本能,這就是妙觀察智。那我們叫分別,我們分別裡面是有執著。真的這個分別,它是沒有執著。就好像江本勝居士用水做實驗一樣。水有沒有分別?沒有。水你給它貼上「愛」,貼上「感恩」,它反應出來的結晶那麼樣的美,那個圖案我們都看過,它是了別、是本能,它確實沒有分別。你把那個愛拿掉,你再貼一張「我討厭你」、「我恨你」,你看那個水的結晶馬上變成很難看,我們叫什麼?反應。現在名詞叫反應,它並不像我們這邊有討厭、有喜歡,它起這種分別,沒有。

      所以這講本性它有本能,它的本能就是見聞覺知,見聞覺知裡頭決定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有分別、有執著是什麼?那變成識。它要是變成識,那它應該是動物,它不能叫礦物,水是礦物!礦物只顯示出本能,動物才胡思亂想。這底下講,它這裡頭有一句說「不起亂想」,我們是起亂想,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起亂想,這個亂想就是分別。我們現在講分別就是亂想,不起亂想就是見,見得很清楚並沒有分別,這就是妙觀察智。你這六根得自在!起亂想,六根不自在。

      再給諸位說,前面五識眼耳鼻舌身諸根,能入諸根境界,這前五根。前五根它的作用跟水的反應完全相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亂想,水沒有亂想,這叫事實真相,諸法實相。只要有亂想,這個結晶裡面就產生變化,順境,你看到很喜歡的生貪愛;不順自己意思,討厭。這叫什麼?這生煩惱!喜怒哀樂愛惡欲,中國人叫七情;財色名食睡叫五欲。你就動七情五欲,七情五欲是中國人講的煩惱。在佛經裡面講這個煩惱,那你就起了見思,見煩惱裡面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思惑裡面貪瞋痴慢疑。你就隨著這個眼根見這色的境界,它就起來了。

      所以能夠分別的不是前五根,前五識它都沒有分,它叫了別。所以水是礦物,它有了別,它有見聞覺知。見聞覺知那個反應是了別,它沒有分別,它沒有執著。我們從這個科學實驗能夠體會到。所以能夠分別的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跟前五識同時起作用。了別是境界現前,分別是你在裡頭起心動念,起心動念亂想,這是第六意識。沒有亂想,那它就叫妙觀察智;有起亂想,它就叫第六識,就叫意識,不叫妙觀察智。為什麼?它把這個事實真相完全扭曲了,隨著人的喜歡愛好不一樣。

      你看那個音樂,這都是江本勝實驗的,現在流行的搖滾音樂顯出來境界非常難看,但是還有很多人喜歡,有什麼法子?東西方有非常好、優美的音樂,顯出來的圖案非常美,但是這些音樂沒有人欣賞,沒有人喜歡聽。眾生的愛好跟自性顯現出來往往不相同,這是什麼?你煩惱習氣現行,你已經沒有能力辨別善惡。所以真妄、好醜、善惡你已經沒有能力辨別了,從這科學實驗裡頭給我們就顯示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是慧海禪師講的。

      下面他還引用一個《三藏法數》,《三藏法數》裡面講「妙觀察智,謂如來善能觀察諸法圓融次第,復知眾生根性樂欲,以無礙辯才,說諸妙法,令其開悟,獲大安樂,是名妙觀察智」。《三藏法數》裡面講得比較詳細,那不是單單解釋這個名詞,真的舉出例子,諸佛如來、法身菩薩只要見了性,見了性都轉識成智,舉他們的例子來說。「善能觀察諸法圓融次第」,這就好像我們今天在這個水結晶實驗裡面看出來的,對於一切言語、音聲、意念,我們起心動念,這些文字它產生自然的反應,這就相當於此地講的觀察諸法圓融次第。裡面確確實實沒有分別,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完全自然顯示出來的。這是妙觀察智它起的作用。另外一個作用,它知道「眾生根性樂欲」,你說水知不知道?水知道,它的反應就知道了。但是水沒有無礙辯才,不能夠為眾生說法,這個它做不到。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能做到,確確實實他以他的無礙辯才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給我們說破,幫助我們開悟。

      所以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叫他為娑婆世界眾生揀選圓通,圓是圓滿,通是通達,法門太多了,哪一個法門適合於我們這個世界眾生容易證得圓滿通達?他選的是「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這個世間眾生耳根很利,你給他看,不容易開悟;你讓他聽,他好容易覺悟。「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所以佛示現在這個世間用音聲說法。中國孔子教學也是用音聲說法,用言語,耳根最利。有些世界確實有些眾生眼根利,你現相給他,他一看就懂;你說法,他嫌你囉嗦,他不願意聽,一看就懂。我們這個世間有沒有眼根利的?有,少數。你跟他講他聽不懂,你寫出文字給他,他一看就懂,那就是眼根利。但是大多數人耳根利,所以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根性不一樣。這是講到轉識成智它所起的作用。

      這下面小註裡頭還有幾句話說,「六識、七識,歷歷事行,練磨純熟,應機接物,任運不涉計度,頓時觀察明了,不假功成,故云非功也」。這個解釋是前面偈子裡面講「妙觀察智見非功」,見非功是什麼意思?見知道,妙觀察是見,為什麼說它非功?功是講功用,我們凡夫執著這眼有見的功能,耳有聽的功能,有這個功用,而不知道這個能見、能聽是很自然的。我們加一個它有功用,這加上這個就錯了,頭上安頭。中國比喻裡頭講「畫蛇添足」,這一添就壞了,就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頭去。

      所謂用功的人轉第六識、轉第七識,怎麼個轉法你要曉得,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練什麼?練不分別,練不執著。不分別就是轉第六識成妙觀察,不執著就是轉第七識成平等性。這法相宗的人練功夫就練這個,方法再多,原理原則是一個,這是永恆不變的。練得很熟了,很熟就是不必作意,自自然然的就不起分別心、不起執著,他自自然然的就應機接物。應機是對人,接物是對環境,對人對事對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任運不涉計度。這個計就是計較,度就是度量,計較是執著,度量是分別,就是說自自然然,你日常生活當中跟大家往來,交際應酬,你表面上看跟大家一樣,和光同塵,沒有兩樣,歡歡喜喜。實際上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身心清淨自在無比,所以叫見非功。這就是用自性見不是用第六意識見,為什麼?第六意識有計較,第六意識有度量。那我們想想,我們學佛這麼多年,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工作裡頭能修行,生活裡面能修行,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修行、不是用功地方,就是你不會!見到這個人我喜歡他,見到那個人我討厭,你用的什麼功?你什麼功夫都沒有,這個要知道。

      為什麼我們學佛學這麼多年,常常有人感嘆功夫不得力?人家真有功夫的人年年煩惱輕、智慧長,我們怎麼樣?我們年年智慧沒有了,煩惱長,就是完全顛倒了,錯用了功。以為我每天念多少佛,讀多少經,磕多少頭,這就是功了,錯了,這不是的。為什麼?你天天搞這個,這都是妄想分別執著,你的功在哪裡?你的德在哪裡?搞來搞去把佛法當作輪迴業來造,我們不說修,造業!

      早晚課誦,這是我早年的時候常說,勸勉大家,為什麼?能說不能行。我說得很明白,早課是提醒自己,我今天一天要遵守佛陀的教誨,不可以違背。晚課是反省,今天有沒有做錯?有沒有依照佛菩薩教誨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這早晚課功德不可思議。如果早晚課都是形式,與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不相干,都用不上,那這個早晚課不就變成欺騙佛菩薩!早晨做早課騙他一次,晚上做晚課又騙他一次,這成什麼話!這是造罪業,自欺欺人,欺騙佛菩薩。

      《朝暮課誦》裡面,《心經》是教你提起觀照,就是教你看破,你每天做功課的時候,你今天一天有沒有看破?三皈依是教你放下,皈依佛是覺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淨而不染。每天早晚一定要念三皈依,那麼我今天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沒有跟覺正淨相應?有跟覺正淨相應,真的三皈。如果還是迷邪染相應,那你這個三皈不是白念了嗎?其他如懺除業障,《懺悔文》,你是不是真的懺悔?念了之後還是一樣犯錯,還是一樣造孽,這就是功夫不得力,這就是古人所講的「地獄門前僧道多」,道理在此地。

      所以學佛沒有別的,要真幹!不能幹假的,幹真的是真有功德。功是講的功夫,德是講你的收穫。真幹,照相宗來講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分別執著在減少,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一天比一天少,功夫是進展很快!你得的是什麼?煩惱輕、智慧長。只要煩惱減一分,智慧就長一分;煩惱減二分,智慧就長二分。什麼是煩惱?分別是煩惱,執著是煩惱。換句話說,執著減一分,平等性智現一分,智慧;分別減一分,妙觀察智長一分。你們想想這個味道。

      智慧增長,你的德行就增長,再跟諸位說,你的相好,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福報,你的福報也在增長。你說你快不快樂?孔老夫子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真的,一點不假,真快樂。所以你要是真正契入這個境界,在佛法裡修學、修行得受用,那你是欲罷不能,止不住。外面什麼煩惱習氣誘惑,你不會沾染,為什麼?那是苦,那不是樂。放下才真正是樂,你放不下,那真正是苦。你要想樂更多一點,那你就再放多一點;完全是樂,沒有一點煩惱,那就是極樂世界。見思煩惱統統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沒有,一掃而光,你是法身菩薩,你住一真法界,你的享受跟諸佛如來沒兩樣。縱然別人看不清楚,你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誰能看得出來?跟你境界差不多的人看出來,那當然比你境界高的看得更清楚。要用功。

      佛法教人,在因上講破迷開悟,在果上講離苦得樂。我這五十多年的修行,這兩句話我親身證明,佛法的修學真的破迷開悟,破迷開悟一定是離苦得樂,你有因有果。迷分分破,悟分分增長,苦分分減少,樂分分增加,一定的道理,一點都不欺騙人,誰肯幹誰就得到。我們為什麼不幹?為什麼還迷在這個五欲六塵裡頭?這苦不堪言。有人苦,苦到不能活了,自殺了,他為什麼自殺?活得太痛苦了。為什麼活得那麼苦?迷惑顛倒。說實在話,我要是不學佛,可能壽命不到也會自殺,這真話。這學佛才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是一回什麼事情,真的是離苦得樂。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