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304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0四卷)  2004/8/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304

      諸位同學,請看「光明覺品」,第十段光照十方,偈頌第六首看起:

      【普往十方諸國土。廣說妙法興義利。住於實際不動搖。此人功德同於佛。】

      這首偈清涼大師註解裡面給我們註的是「說法行」,這個字要念ㄏㄥˋ,說法行。從前面我們一直看下來,看到諸佛如來自己成道之後,大用外彰。他的次第也是教導我們,首先總是不離因果,所以前面這一段總的是說佛的「因果遍說」,後面六首才是講勸化一切眾生。因圓果滿,比什麼都重要,這是基礎。

      這兩天我們講經停了兩次,有許多同學們在猜測我到哪裡去了,預先也不好說。這兩天是回到老家去看看,我已經離開六十八年第一次回去,看了感慨很深。小時候在家鄉,這就是說十歲以前,確確實實用現在的話來說,因果教育。父母教導我們,長一輩的老人教導我們,所以在那個時候農村,無論認識不認識,年長的都很愛護兒童,兒童行為有不端正的都很樂意來教導,現在看不到了。

      今天上午,在台灣、在國內帶動兒童讀經的王財貴先生來訪問我,我們談了大概有三個小時,我把我自己修學的經驗告訴他。現代這個社會需要什麼?教學、講經都講究契機。什麼叫契機?契機就是對症下藥。現在這個社會害的是什麼病?眾生的問題在哪裡?要對症下藥。我常常思惟印光大師的教誨,印祖當年在世(這是八十年前的事情,都不止八十年,那差不多一百年,我都快八十歲了,民國十幾年的事情),在那個時候他老人家全心全力提倡因果教育,《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安士全書》有四冊,現在精裝本訂成一冊,前面這一冊佔全書二分之一,分量很大,《文昌帝君陰騭文》。《陰騭文》不長,只有七百多字;《感應篇》也不長,一千三百多字;《了凡四訓》分量比較大一點,也不是很長,四篇文章而已。今天我們教兒童讀經,為什麼不選這四種?這四種是針對現前,兒童接受這個教育有大利益!

      我回到家鄉就想起我童年在那個地方接受私塾教育,上學那個地方現在沒有了,現在是一塊平地;以前樹木很多,樹木也沒有了,簡直就不認識。鄉親指出給我在什麼地點,我們在周圍看看,從前有個小觀音廟,觀音廟那個小河還在,那個小橋還在,廟沒有了,觀音廟周圍很多樹木也沒有了。古人講的滄海桑田,無限的感慨!小時候在一起玩的小朋友,多數都沒有了、都不見了,六十八年。

      因果教育,城隍廟說的。小時候母親常常帶著我們到城隍廟去燒香,城隍廟裡面有閻王殿。那個閻王殿不是畫的,泥塑的,塑得非常之好,栩栩如生。母親帶著我們去看這十殿閻王殿,一面看一面告訴我們,你看這做什麼壞事要受這個果報。小,兒童,這個印象在心裡頭非常深刻,影響一輩子。我跟王財貴先生說影響一輩子,無論在什麼環境裡面,順境逆境、起心動念絕對不敢存惡念,為什麼?曉得惡念有惡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因果報應的理論與事實就在《了凡四訓》裡面。

      所以我覺得從小教小孩,印祖這三種書重要、非常重要。《弟子規》是根,《弟子規》、《三字經》這些東西念了之後,就要念《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騭文》跟《感應篇》、《了凡四訓》,應該要讀這個。印光大師,我們佛門同學都曉得西方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我們細細觀察他老人家一生的行誼,也非常像大勢至菩薩。他的教誨就是佛陀的教誨,我們遵守決定有好處,真正是在這個時代契機契理,應當把它發揚光大、學習。世出世法學習根就在孝親尊師,沒有別的,《弟子規》就是這個課本,教你孝親尊師。

      今天我們學佛,佛的基本教誡就是三皈、五戒、十善,這是佛的基本教誡。為什麼我們學不好?沒有《弟子規》的修養,小時候沒有學。所以今天就是三皈五戒十善我們都沒有辦法做到。這個東西沒有法子做得到,你就永遠不能入佛門。縱然這個經論你能夠講得天花亂墜,你自己得不到真實受用。也就是說,你只能說,修行談不上,你的毛病習氣,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還是像佛所說的「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對自己了生死出三界毫無交涉。不僅如此,你連欲界天的分都沒有。輪迴,你輪迴的範圍都是在三惡道,人間來的時間很短暫,喘一口氣而已,很可怕。這因果教育,成佛也離不開因果,修因證果,所以把它擺在第一,成就之後要幫助眾生。前面第五首偈「勸物順行」,這就開始做弘化的工作,今天這首偈正式談到說法。

      『普往十方諸國土,廣說妙法興義利』。我們自己能成就,是得力於佛菩薩的教誨,沒有佛菩薩的教誨,我們生生世世永遠離不開輪迴,輪迴之苦苦不堪言,這樁事情我們不能不知道。「義利」,義是義理,利是利益。義理就是明瞭因果,深信因果,斷惡修善,這是義理;利益是離苦得樂,不墮惡道。最殊勝的利益是往生淨土,這是無比殊勝的利益;現前的利益,那就是從前方東美先生教我的,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是現前的利益,只要你真肯學,你決定能得到。

      這個利益不是說富貴,你擁有多少財富,你有多麼高的地位,不是這個。這種利益就是佛門裡面常講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最早這句話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教我之後,他老人家做詳細的解說,說明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求佛菩薩,你看看大的求往生、求成佛,這都能求得到,世間這點物質生活叫雞毛蒜皮,太小的事情,哪有求不到的道理!要如理如法,就是說你要懂得求的道理,你要懂得求的方法。如理如法的求佛菩薩,有求必應。這有求求不到,不應!不應,不是理論上你迷惑了,那就是方法上錯誤,果然如理如法,沒有一樣求不到的。

      老師把這個教給我之後,我這一生五十三年,我學佛五十三年了,確確實實每一次真的是有求必應,從來沒有一次落空過的,我們對佛菩薩產生信心,對護法神也產生信心。老師教我要依靠佛菩薩,要依靠護法神,不可以依靠人。人,他沒有轉凡成聖,所以他有情緒,高興了就幫你,不高興他理都不理你,所以人不可靠,佛可靠。怎樣如理如法能夠得到感應?依教奉行。佛的教誨都是經典,你對於經典要相信不能有疑惑,經典的道理要明瞭,經典裡面講的方法要懂得,你只一心一意去做,自然有不思議的感應。我們自己修學,自己親身感受到;你再細心觀察我們周邊的人,無論在家出家,他發心真正修行也有不思議的感應。這都證明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真實接受印祖教誨的時間並不長,一九七七年(這不過二十多年)我到香港來講經,看到弘化社出版的這些書,經論、善書,才發現印光大師《了凡四訓》、《感應篇彙編》、《安士全書》這三樣東西,弘化社印的數量超過一百萬冊,我看它的版權頁。印祖弘化社出版的佛經這些東西數量都不多,一千冊、二千冊,最多我看的是五千冊。這三種書每次出版(那個時候是鉛印的),數量至少是一萬冊、五萬冊、十萬冊,印了幾十版。當時我看了,我想了一、二個星期,老法師為什麼要這樣做?這個東西不是佛教的。《了凡四訓》是世俗一個讀書人教兒子的幾篇文章;《感應篇》跟《陰騭文》是道教的不是佛教的,他為什麼這麼重視?從這個地方我們體會到,印光大師普度眾生超越宗教。

      使我想到世界亂了,到今天這個認識更清楚了,因為那個時候世界亂,沒有現在這麼亂。儒的教育、佛的教育來不及了,病太重了,人馬上就要死了,要給他特效藥。這個特效藥是什麼?因果教育。所以這三本書是挽救劫難特效藥,我這才悟過來。所以那個時候回到台灣之後,我就印了五萬冊,那數量就相當可觀,我們從前印書大概只是印一千冊、二千冊、三千冊,超過一萬冊的很少。我回去之後,我把這三種書印了五萬多冊,同時我也開始講。在台北市佛教會大專講座,我講《了凡四訓》,在大專講座講過。都是受印祖感召。

      現在看看目前這個社會動亂,愈發感覺到這付藥的重要性,所以我這次到國內影藝界裡面去找人,希望把《了凡四訓》、《感應篇》、《安士全書》做成連續劇,用娛樂的這種方法,把這付良藥供養給人類,全人類。希望這個電視劇能夠真正拍成世界一流的水平,用四種文字來解說;用華文、英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沒有版權,歡迎電視台播映,也歡迎一般人自己製作光碟廣泛的流通。我相信對於現在這個世界化解衝突,落實安定和平,一定有很大很大的幫助。我們今天做,這是義;化解衝突,落實安定和平,利!

      「廣說妙法」。在此時此地這個地球上現在這個時代,這個妙法再好不過的就是印光祖師這三樣東西。王財貴先生提到扎根的教育,重要,這三種教育要不能夠推動,扎根教育非常困難,而且這三種教育兒童就應該學。所以江逸子居士的「地獄變相圖」,也是屬於這一類的,在眼前來講都是妙法,我們要認識清楚,要認真努力學習。你為什麼不肯認真努力學習?你不認識。所以認知難!這個話也是當年章嘉大師給我講的「知難行易」。你為什麼做不到?你不知道,你不識貨。你要知道了,沒有做不到的,什麼力量都不能夠阻撓你,真的是知難行易。

      你看看《華嚴經》,就是我們現前這個本子,八十卷。八十卷前面三分之二的經文講什麼?解門,信、解,講修行只有一品,「離世間品」。你從這裡看是不是知難行易?「離世間品」最後就是「入法界品」,「入法界品」佔的篇幅大,八十卷裡面佔了二十一卷,那是什麼?那是證、那是示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表演給我們看的,就是把前面的解門跟行門表演出來給我們看,完全落實在日常生活裡面,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

      所以這個地方要肯定知難行不難。知是義理,行得利益,你依教奉行決定得好處。中國古人常講「種善因得善果」,你行善你就得善果,你造惡你就得惡報。你要真正了解這裡頭的道理,你自自然然就斷惡修善。這還要人教嗎?《易經》說得好,「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殃是災難,你一生思想行為不善,這種事情在現前非常非常普遍,你從資訊裡面去看,天天都有,因果報應就在眼前,稍稍留意你就能看到。昨天國內有個同修打個電話告訴我,最近出現一個奇怪的事情,雷打死人。好像是沒有多久,很密集,二、三個月當中遭雷打死的一百多人,從前沒聽說過。雷打死人,偶爾聽說一個人、二個人,二個人都很少,怎麼會有這麼多人被雷打死?這橫死的、自殺而死的一天不知道發生多少起,這個事情是全世界,這都是很不正常的現象。細細觀察,你就證驗善惡報應絲毫不爽。

      我們為佛弟子要把佛的願望落實在我們自己的行動上,對自己要認真的修行。什麼叫修行?改過自新,修行是修正行為。我們的行為有錯誤,依照佛的教誨一樣一樣把它修正過來,叫修行。這兩個字的意思要懂。我們對於一切人事物想錯了,把它修正過來;看錯了,把它修正過來,這是屬於思想的行為,意業;說錯了,口業;做錯了,身業,把這些錯誤一樁一樁修正過來。你知道錯誤,在佛法裡講就是覺悟,知道錯誤是覺悟,修正過來是修行。你不知道自己錯誤,你就不能夠修正錯誤。所以每天讀經,讀經檢點自己,拿著經教來對照,我今天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沒有過失?一定要把過失找出來。我們是凡夫,真的是起心動念無不是過失,要好好檢點,認真的改過,從自己本身做起。自己本身這樣做,就是勸化一切眾生。勸別人最重要的以身作則,做出來給人看,人家才會相信;你會說,你做不到,別人不會相信,教化眾生,你收不到效果。

      「普往十方」是哪裡有緣哪裡就去。當然諸佛菩薩有這個能力,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我們現在是在因地,初發心,沒這個能力,沒這個能力怎麼辦?哪裡有緣、有請,只要自己有時間就應當要去,幫助那個地方的人,幫助他建立正法。現在科學技術發達,這帶給我們許多的方便,我們應當要知道利用這些工具,網際網路、衛星電視現在很普遍,錄音、錄相的光碟,用這些工具來流通大法。「普往十方諸國土」,哪個地方有緣、有認識的人喜歡學佛,我們就把這些經書、光碟介紹給他;把我們的衛星頻道、網際網路的網址普遍介紹,他自己去看,這是我們現前境界裡面能做得到的。要很認真去做這樁事情,全心全力幫助別人,幫助佛菩薩,把佛菩薩的經教、教誨傳播給一切大眾。

      「廣說妙法」,什麼叫妙法?法法皆妙,無法不妙。但是這個妙之一字要用到恰到好處,那就是對症。對於我們現前社會現前大眾能得到真實的利益,這個法就妙了。這使我們就想到印光大師他老人家為我們示現的,三藏經論妙不妙?妙!儒道的典籍妙不妙?妙!但是不能救現在社會的病。那些東西的確是高深奧妙,只能對很少數的善根深厚的眾生,他們能得利益。現在我們一般人,說中下已經很客氣了,實在說,中都沒有。像《無量壽經》講的,現在我們的根性,我們冷靜思惟都屬於下輩,上輩、中輩的沒有了。這下輩根性怎麼救?不是不能救,一樣也能幫助他成佛,這是佛法真的叫妙。

      所以今天最妙之法,妙法的根本,我常講《弟子規》,這東西是從小學的。古時候三歲就開始教,大概教到五、六歲,五、六歲上學,所以他上學有規矩,他懂規矩,三歲就開始教了。家裡面父母教,父母從小學,這個東西學會了,一輩子都不離開,到八十、九十還是要遵守。所以《弟子規》就是基本戒律,一輩子遵守的,不是說受戒的這個階段我守,離開戒壇就不守了,不是!一輩子都要照做的,《弟子規》就是這樣根本的戒律。

      那我們小時候沒有學,小時候沒有學現在學,現在補習,古德所說的亡羊補牢還不算晚。你現在不學,那你一輩子都完了。老了,老了也學,七十、八十還是要學,七十、八十學能帶動年輕人,一看老人他都在學,那我們更要學。所以為什麼古人容易成就?就是他對於做人的基本的規範,他從小這個模式就養成了。因此,他來接受佛的教育,三皈五戒十善輕而易舉,一點都不費力;而且能理解、能認同,覺得佛講的是對的,應該要做的,決定沒有疑惑。功夫的淺深,實實在在講,跟他認知的廣狹決定成正比例。這個認知要廣要深,你功夫就深了,你做得圓滿。這樁事情實在講隨著你的年齡不斷向上提升,給諸位說,提升《弟子規》的認知,到七十、八十恍然大悟,你才知道那個小冊子裡頭幾句話妙不可言,人生的妙寶。那個悟入境界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信、解、行、證,你證入了、證得了。

      我今天勸導我們同學,無數次的勸告,要重視基本的戒律。三皈,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五戒十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能離開這個標準。《弟子規》裡頭有戒、有威儀,我們能從這上奠定基礎,這出家人學《沙彌律儀》沒有問題,你真的能做到。《沙彌律儀》能做到,你才是真正出家弟子;《沙彌律儀》做不到,那你是出了家,穿上這個衣服冒充出家人,不是真的是假的,假的就有罪。所以這個衣穿一天就造一天罪,穿一年就造一年罪,為什麼?假的不是真的。一般在佛前面傳授三皈五戒、菩薩戒,乃至於三壇大戒,都是形式,這要知道。形式是需要,但是形式裡頭有實質;只有形式沒有實質,那就是假的,假的就是自欺欺人,自己欺騙自己、欺騙社會、欺騙信徒、欺騙諸佛菩薩。你想想,就是這個罪條是不是阿鼻地獄?

      我們今天許多人麻木了,我們讀《淨土聖賢錄》、讀《往生傳》,讀到瑩珂,宋朝瑩珂,我們就很深很深的感觸。那瑩珂比我們有善根,他知道他自己出家,天天在造罪業,肯定自己將來必定墮地獄,生起大恐怖。這才真正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生淨土,三天三夜把阿彌陀佛求來了。佛告訴他:你壽命還有十年,這十年當中好好修行,你臨命終時佛來接引。他真的是有善根,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走,為什麼?劣根性太重,我再活十年不知道又造多少罪業,禁不起誘惑,敵不過煩惱,所以他不要壽命。佛很慈悲,佛就答應了,佛說三天之後來接引你。這是念佛三天,三天之後他真的往生了,他也沒生病。這個例子給我們最好的模範,我們如果不學他,將來麻煩可大!

      近代,倓虛老法師常常提到的諦閑老法師那個念佛的徒弟,鍋漏匠。這故事大家都知道,他在香港講經講了不少次,我是從錄音帶上聽到,聽了我非常受感動。還有他講早年極樂寺的修無師,念佛往生的,都是我們最好的榜樣。鍋漏匠、修無法師都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沒出家之前都是做粗活的,吃過苦頭,吃過大苦頭,才知道發憤、才知道用功。現在人麻木不仁,沒吃過苦頭,不知道。這句意思還沒有盡,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下一點鐘繼續講。

      諸位同學,我們繼續學習第六首偈:

      【廣說妙法興義利。】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說,我們把文念一念,「前半說法益物」。就是前面這兩句說法,益是利益,物(前面給諸位講過)是九法界眾生,不僅僅是人法界,所以物包括九法界。如果說利人那就是人法界,範圍就小,所以用物不用人。「義利者,令眾生得離惡攝善故,此世他世益故,世出世益故,福德智慧益故,上四對皆先義後利」。這上面四對,離惡攝善、此世他世、世間出世間、福德智慧,明瞭義理,如教修行,你自然能夠得大利益。如果分別執著沒有放下,你所得的義利是三界有漏的福報,我們一般講得人天福報。如果不著相,這是底下一句所說:

      【住於實際不動搖。】

      這個義利就跟佛一樣,你所得的這個利益是超世間的,超出世間不在世間,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大利益。由此可知,世出世間真實的義利是從妙法來的,誰說妙法?諸佛菩薩說妙法。所以諸佛菩薩這個法寶,我們今天稱經典為法寶,不能不學,不能不讀。前面跟諸位說過,妙義最重要的是契機、契理,首先要契我個人之機,我才能得利益。我現在生病,我吃這付藥要對我的症,這是我服了藥病就能好,這才妙。藥再名貴不對症,你服了不會好,那這個藥對你就是毒藥,不但沒有利益,它有害。我在國內外常常有同學送名貴的人參給我,還有送靈芝,靈芝真漂亮,送給我,我不能吃。我的身體不需要,吃了那個東西對我有害沒有利益,那樣名貴的東西對我不是妙法。

      法是藥,跟世間的藥是同樣的意思,一定要對症,法一定要契機。在今天我們是什麼根性,這首先要懂,不可以好高騖遠。我們不是上根利智,說真實話我們是下下根人,下下根人對上上妙法,我們一點用處都沒有;下下根人這一生要能夠得度,圓滿成就,捨淨土就沒有第二個法子能成就的。淨土法門裡面,這下下根持名念佛,我們只能修這個;觀想,心太粗、境太細了,沒有法子修這個觀;觀像,沒這麼大的福報,那要塑造莊嚴相好的佛像,你有福天天面對著佛像,觀像;實相就不必談了,實相是法身菩薩修的。在我們這個世間,宗門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回過頭來念佛修淨土,他是實相。教下是大徹大悟、大開圓解,這樣子回過頭來念佛求生淨土,他們是實相。也就是說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我們做不到,我們只有老老實實依照祖師大德的教誨,執持名號,《彌陀經》上教的。

      我們懂得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持名目的在哪裡這一定要曉得,《無量壽經》經題就是。「大乘無量壽莊嚴」,那是果德不是修德,修德是經題後半「清淨平等覺」。我們要用持名的方法得清淨心、得平等心、得覺心,這才能往生。持名不能得清淨平等覺,這一生不能往生。一定要記住,不能往生只是給彌陀淨土結一個法緣,李老師講得好,你還要長劫流轉,也就是很長很長的時間你在六道裡還要搞生死輪迴。你到哪一生、哪一世再得人身又遇到佛法不是容易事情,真的是百千萬劫難遭遇。古人講的「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天」,你說這個機會多難。現在遇到了,為什麼不把它抓住?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知道之後自己才有高度的警覺,才能真正發出勇猛精進心,把這個機會抓住,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克服的方法,各人業障不相同,方法也不一樣!

      我自己克服業障的方法,我是用講經。初學講經要做充分的準備,全部的精力時間要貫注。我跟同學們說過,我早年初出來講經,講一個小時要準備四十個小時,這是克服煩惱很好的方法,你不是這樣子充分準備,你下不了台。愈講愈有進步!第一年最辛苦,時間大概是六個月到十個月,很辛苦。這段熬過去之後,有進步了,這一個小時講經大概二十鐘點準備夠了;再進步就是講一個小時有十個小時準備就行了,愈來愈輕鬆;慢慢講熟了,講一個小時,兩個小時準備就行了,一個小時準備就行了。我大概是三年之後,三年之後我一天用八個小時預備的這個經教,至少可以講三次,就是可以講三個小時,三年之後就可以講三次。那個時候是一次講一個半鐘點,三次是四個半小時,一天八個小時準備就可以了,所以就很輕鬆,愈來愈輕鬆。大概到四年以上,四、五年的時候,準備一天,一個星期的課就準備完了;一天一個半小時,一個星期十幾個小時,一天時間準備就夠了。所以一九七七年我到香港來講經很輕鬆。

      剛才老聽眾李康年來看我,這是一九七七年聽《楞嚴經》的,他們曉得,白天他們陪著我到港九觀光旅遊,住在香港的人他們都沒有去過的,我都去玩過,他們每天陪我;晚上講經,白天去旅遊,非常輕鬆。前面這個關口很難過,雖然輕鬆,天天要讀經,不一定讀我講的經。現在我講《華嚴》,我每天讀經不一定讀《華嚴經》。古人所說熟能生巧,一點都不錯,而且古大德所教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心在道上,你心裡頭清淨,沒有雜念,起心動念都是想到佛的教誨,看人、看事、看物生智慧不生煩惱,清清楚楚、明明瞭瞭。

      現在這幾年因為跟世界上許多宗教交往,所以我還有一部分時間讀誦其他宗教的典籍。我讀很認真,我不是比較宗教,我不是想看看他們宗教說什麼,不是的,我很認真的學習。我讀《聖經》,我很認真的學習《新舊約》,我也很認真的學習《古蘭經》、印度教的典籍,為什麼?都是聖人,我知道都是佛菩薩在那個地區示現,在那個地區教化。我們認真學習,開智慧,這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參訪不同的宗教都得智慧,你自己的後得智才會圓滿;你沒有參學,固然根本智是不錯,後得智不圓滿。所以善財童子在文殊會下成就了戒定慧三學,這出去參學。參學目的何在?成就圓滿的後得智。圓滿後得智就叫做無所不知,無所不知他的基礎是戒定慧三學,戒定慧三學叫做根本智。《般若經》上常講「般若無知」,那是根本智,起作用「無所不知」是後得智。

      我們今天讀誦這個世間所有的這些典籍,參學,學習這些典籍都是參學,於我們自己修學只有幫助沒有損害。我們自己修學是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念佛的功夫要知道在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平等覺,我們求這個,這個對我們現前來講這是妙法。今天這個世界芸芸眾生,根性絕大多數跟我們差不多,所以我們要把這個妙法廣說,普遍的去弘揚,到處去推廣,幫助這個世界一切苦難眾生。你對這個沒有深度的認知,你怎麼能做到?許多同學常常也在我面前發露懺悔,這很難得,不容易。說自己的業障很重,罪孽很深,能說出這個話,在一般講他有良心。只要留這點良心就能夠振作起來,怎麼個振作法?別人幫不上忙,佛菩薩也幫不上忙,必須要你自己再要提高警覺。你雖然已經有覺悟了,還不夠,高度的警覺,你就能夠回心轉意。像瑩珂、鍋漏匠那是高度的警覺,沒有別的,一句佛號念到底,他就能成功。這是不認識字的好處,因為他沒有別的辦法,死心塌地執持一句名號;知識分子那一定要在經教上下功夫,經教下功夫一定要記住,一門深入。

      今天上午王財貴居士來訪問我,我特別強調一門深入,決定不能同時學幾樣東西,不可以。這個方法祖祖相傳。同時學幾樣東西是西方人的教學法,東方沒有,東方儒釋道都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科目很多,譬如五個科目,五個指頭是五個科目,任何一個科目,在佛法講「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五個法門無有高下,怎麼說無有高下?你只要一門深入,深到這個地方不就全通了嗎?你在這裡不通,有差別,你再深入到這個地方就通了,佛法就是教我們這個方法。你沒有能夠旁通,是你的深度不夠。古大德常講,「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切經是手指,到這個根是通了。你深入到一經通了,通到這裡全都通了。佛法通了,世間法就通了,世法佛法不是二法,你在沒有通的時候,你入的深度不夠。

      我跟大家說這些問題,我常常用樹來做比喻,樹有很多樹葉,葉葉都不相同。但是你從樹葉入到樹梢,那個樹梢就有好幾片葉子,十幾片樹葉一個樹梢,你通到這邊,十幾片葉子你就通了。再深入,深入到樹枝,枝條、樹枝,這個樹枝有好多個樹梢,這一片就通了。你再不斷的深入,深入到樹根,整個樹就通了,一個根生的,就這個道理。

      從前我在台中學教,李老師教我:你學教一定要學教理,教理是什麼?就是一經通一切經通,這個快,上上根人。如果沒有這個能力,不得已而求其次,你學教義,這個義比理低一層。義是什麼?一宗。義理是能通一個宗,佛教十個宗派,你能通一個宗,他教我的方法。所以他要我專心,不准我寫筆記,所以我在台中十年沒有筆記。理雖然很難,我們懂得,我們在義下手,義也是理,局部的,不是完全的,局部的,沒有到圓融。可是你義理要是通達,慢慢就能夠進入教理,能通教理;教理通了,世出世間法問題都沒有了。這就是教下所講的大開圓解,一部經能貫通。

      現在許多人學佛方法錯誤,方法錯誤是什麼?要涉獵很多很多經,古人講做大通家。通家做不了,所謂是你一次學十部、學二十部。不說多,就算你十年,你十年學二十部經,在一般講這是不算多,十年學二十部。二十部怎麼樣?部部都不通,不是說你能講就通了,能講不算,你沒有悟入,佛家講通是講見性,明心見性。你十年學個十部、二十部,你不能見性,不能見性,你所學到的是皮毛、是常識、是古德的註疏,你沒有悟處。如果你十年學一部經,那個可觀了,必定有悟處。這個悟是什麼?大悟、小悟、徹悟。徹悟是見性,縱然不能見性,小悟、大悟,你能悟入。見性就是教理,沒有見性有悟處是教義。這就是我跟王財貴先生特別提到的重視一門深入,重要、非常重要!教小朋友也不例外,一定是一門深入。

      你看李老師教學,決定不可以學兩樣東西,你同時想學兩樣東西,他決定不教你。你一門東西學會了,實在講會了不精。譬如一部經會講,我那個時候在那裡學習要求的標準是講十遍,我學會這部經要講十遍,我才能學第二部。實際上,這個方法並不正確,你心還是定不下來,妄想分別執著並沒有減少。如果十年只准你學一部,你妄想分別執著自然就淡了,為什麼?不會考慮搞其他東西,就在這一門上講十遍、講百遍、講千遍,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部經要講上一千遍,那你不開悟才怪!這是妙法,這是祕訣,懂得的人太少了。

      所以在中國大陸有一位史居士,早年來看我,我跟他講,我說你把《無量壽經》講一百遍,你再來看我。聽說最近他已經講到九十七遍,快要圓滿了,很難得,大概是五年的時間能講一百遍,不容易,這個人聽話。他來見我,我會跟他講什麼?再講一百遍。一百遍講完再講一百遍,他會開悟,他將來真的變成無量壽佛。三個一百遍講完之後,這個《華嚴經》拿到手他會講了。一個人一生在一部經上心是定的,守這個方法就是持戒,持戒修定開慧,遍遍都有悟處,不一樣!他還是個居士,他沒有出家;他想出家,找我跟我出家,我就出了個難題,你把《無量壽經》講一百遍來找我,他真的講到一百遍了。

      這個妙法就是巧妙的方法,所以妙法有很多很多種的講法。佛法妙,契機最妙,活活潑潑靈活運用這方法就更妙,你才真正通義理、得利益。這個利益,簡單跟諸位說就是「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到這個時候有沒有求?沒有求。為什麼?沒有需要的。一切隨緣,隨緣而不攀緣,你的心地無論是處在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你都能夠保持你的清淨平等覺,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你沒有入這個境界,你沒有法子理解,你體會不到,古人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個水你沒有喝到口頭,你不知道,別人講你很難體會。人家說熱、說涼,不容易體會,你嘗一口就懂得,你真正體會到了。

      佛菩薩修行契入境界,經教上都講,我們能體會到嗎?你能夠契入一分就體會一分,你能夠入二分,你就體會二分。經教,任何一部經深廣沒有邊際,所以就是一部小小經,決定不能輕視。《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總共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妙義無窮!你看看灌頂法師做的註解《圓通章疏鈔》,那個分量超過經文百倍都不止,我們過去《圓通章》講過幾次,都是依照灌頂法師的《疏鈔》。你要是發心講這部東西,一遍一遍的講,講一百遍、講一千遍,真的,古人講的其義自見。念佛求佛加持,就是求感應,不可思議,你得的這個義利在世法裡頭沒有能夠相比的,你的成就你自己也沒有想到。只要功夫深,果報自然成,為什麼不幹?

      所以「廣說妙法」這四個字是非常非常不容易,正是像大夫給人治病一樣。你要知道這個病人,這病源是什麼?怎麼發生的?為什麼會得這個病?這個病嚴重性有多麼大?要用什麼方法來治療你才能把他治好?我們看過美國有一個睡眠的預言家凱西,他是在催眠狀況之下給人治病,這一生留下來好像是有一萬四千多個病歷,現在他在美國有個博物館,保存的資料非常完整,全世界許許多多人去研究這個事情。我們看了他這個報告,知道他是靈媒附身,其實不是他自己治病,是那個靈媒治病。

      這個靈媒是個很善的不作惡,你看有人向他請教,問他賭博、什麼彩券的號碼,他都不答、都不理會,只要是為自私自利的,他一概不理會。真正救人病的,他從來沒有推辭過。這個靈媒去到他身體裡面去調查,病在什麼地方,病的狀況,病的起因,甚至於還追到這個人的前生、再前生,把這個病根找到,說出來。說出來當時他用錄音,因為他醒過來之後他都忘掉了,他說什麼都不知道。把這個錄音打開給病人聽,病人聽了之後,心裡面的恐怖、憂慮就化解了,再用一點藥物,很容易就把病治好了,妙法。所以妙法這兩個字含義非常非常的廣泛,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不僅是佛法,所有宗教裡頭都包括在其中。引伸第二個意思就是方法,我們都要懂得。

      第三句說『住於實際不動搖』。「實際」,現在的話講,真理,佛門叫實際,實際理地,理論的理,土地的地,實際理地就是真如本性、就是諸法實相。這個境界裡面沒有生滅,不動搖。沒有生滅,沒有來去,沒有染淨,《中觀論》上說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這是實際;在《楞嚴經》裡面稱為「常住真心」,你要住在這個地方。《金剛經》上須菩提尊者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云何降伏其心,應云何住」,《金剛經》就這兩個問題。降伏其心就是我們的雜念,我們的念頭生滅不住,怎麼辦?實際上,須菩提當然這是利樂有情問。

      一般社會大眾芸芸眾生,妄想分別執著永遠不斷,前念滅後念生,所以修行功夫不得力。般若會上須菩提尊者大慈大悲代我們提出了這個問題,世尊在《金剛經》上雖然說得很清楚,我們看不懂。佛說「應如是降伏其心,應如是住」,我們聽了還是不曉得。佛又解釋「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不住就是放下,你要把這些東西統統放下,「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這個意思漸漸我們明瞭。可是怎麼樣?很難做到。我們今天見色,眼見外面的境界會不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錯了,你住色生心,佛教我們不應住色生心,我們還是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我們還是住聲,聽到那個音聲還起心動念,鼻聞到氣味起心動念,舌嘗到味道起心動念,這怎麼辦?佛也沒辦法,佛把這個話說清楚了,你自己縱然聽懂,你做不到,你才曉得這個難。佛教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對了,這就是如來境界,這就是「住於實際不動搖」。

      所以前面跟你講的,「普往十方諸國土,廣說妙法興義利」,這是弘法利生。弘法利生,你自己要住於實際,這個弘法利生是無量真實功德;如果弘法利生,自己還是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從前李老師告訴我,人天福報,真的。為什麼?這是行善,世間的善行,於出世間毫無交涉,不如那個老實念佛人。所以,諦閑老和尚送他那個徒弟,替他辦後事,鍋漏匠,讚歎他:天下弘宗研教的善知識,那就是弘法利生的這些大法師比不上你,叢林道場的住持方丈比不上你。諦閑法師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他已經住於實際不動搖,他成功了。

      弘宗研教、住持道場,如果你六根在六塵境界上還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出不了六道。如果還有執著你出不了欲界。那你跟他比,你怎麼能比?人家到極樂世界去,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了。這就是在我們這一生,我們親眼見到的、親耳聽到的,這麼多的例子擺在我們面前,問問自己要走哪條路?要走欲界輪迴的路,死路。那你要走生路,你一定要放下,我全心全力為弘法利生,或者為維護道場,自己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面得清淨平等覺,這就行。清淨平等覺是住於實際。如果你得不到清淨心,你還會生煩惱,這個事情不能幹!

      我前面說的話不算是重話,我跟大家說真話。搭上這個衣,穿上這個袍,示現這個形相,如果連三皈五戒十善做不到,騙自己、騙眾生、騙三寶,這一生到福報享盡,到死的時候,三途。我講真話,並不嚇唬人,是事實。所以無論是弘法利生,無論是住持道場,在這裡頭修什麼?不動心,成就清淨平等覺,對了。這個世間,我常說的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統統放下了。最近這幾年我說過很多遍,把自己內心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對立、誤會、矛盾統統化解,這就心平氣和了;只要有這個東西在心裡,心不平氣也不和。我們看人家的動作,聽人家講話就曉得他這裡頭嚴不嚴重?修行有沒有功夫、有沒有進步?都在你面相上,都在你談吐上,都在你動作上,都看到了,你怎麼能瞞人?住於實際,給諸位說,就是住於道德,這人有道有德自自然然能感動人。所以底下一句:

      【此人功德同於佛。】

      佛有很多等級,最低的佛,圓教初住菩薩。禪宗裡頭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圓初住菩薩,分證即佛,裡面最低的。往上去四十二個階級,那就是你所修學功德淺深,你跟哪一個佛位相等,最低限度要跟圓初住相等。圓初住實在講很難很難,我們這一生能做到嗎?真沒有把握。但是智者大師給我們示現的,我們努力一定可以做到,圓五品,不是圓初住。圓五品我們有把握能做到,不錯!圓五品決定生凡聖同居土,就已經超出三界,超出十法界,真有成就,「同於佛」。要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同於佛,這個位次高,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不能比,極樂世界無比的殊勝莊嚴。這首偈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