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72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二卷)  香港九龍  檔名:12-017-0172

      請看知足天偈頌的第五首:

      【眾生業惑所纏覆。憍慢放逸心馳蕩。如來為說寂靜法。善目照知心喜慶。】

      這是善目天王的讚頌,他所得的法門是「普淨一切眾生界解脫門」。第一句跟第二句就是說所淨的眾生,這是指我們六道的凡夫。六道眾生起惑造業,所以說是『眾生業惑(惑是迷惑)所纏覆』,他所表現的是『憍慢放逸心馳蕩』,這兩句確確實實將我們眾生界的現象說盡了。清涼大師在這一段註的文字比較多,他說「慢是根本,憍逸隨惑」,貪瞋痴慢,對聖教的疑惑,這是五種根本煩惱,憍跟放逸是屬於隨煩惱。「憍」就是現在人所講的「值得驕傲」,你一定有一些長處,你才會值得驕傲。值得驕傲不是現在人說的,自古以來凡夫就有這樣的心態;換句話說,就有這樣的煩惱。我們在《壇經》裡面讀到,法達禪師見六祖的時候,禮拜頭沒有著地。六祖看到這個樣子,等他拜完之後問他,你禮拜頭沒有著地,一定有值得驕傲之處,就問他。法達很老實,說他曾經讀過三千部《法華經》,這值得驕傲,別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由此可知,這些煩惱習氣真的是與生俱來。可是這些東西能障聖道,不但障礙你修行證果,說實在話,連你的悟門都被堵塞,你讀經、聽講不能開悟,什麼原因?你自己本身有障礙。

      註解裡面註得很好,「憍」,對自己殊勝之事,心裡染著,不能放下,所以說是值得驕傲。現在這句話在社會上很流行,大家都認為這是一句讚歎的話,殊不知這句話不是一句好話。釋迦牟尼佛不只是一生,生生世世在十法界現身說法,教化一切眾生,這個功德有多大,誰能說得出?誰能讚歎?佛有沒有感覺得驕傲?有沒有說這個很值得驕傲?如果說是值得驕傲的話,還有什麼人能夠比得上釋迦牟尼佛?還有什麼人能比得上諸佛菩薩?諸佛菩薩的事業,我們今天看真正值得驕傲,但是人家從來沒有驕傲。也就是說,他對他所做一切善行事業決定沒有染著,我們現在說決定沒有放在心上,所以人家的心清淨;有一絲毫的染著,就不清淨了。清淨心是真心,染著是妄心,染著就是輪迴心,你所造作的一切事業,無論是善事、是惡事,統統是輪迴業。造的是善事,輪迴裡面三善道受果報,造作的惡事,是輪迴裡面三惡道的果報,有什麼值得驕傲?縱然是三善道的天王,福報很大,他依舊還是有壽命,福報還是享得盡,福報享盡了,壽命到了,還要輪迴,還要墮落,諸位想想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所以世出世間聖賢都教導我們,我們行善做好事是我們的本分,應該要做的。既是本分,既是應當要做的,就沒有驕傲可言。

      什麼是「慢」?慢是欺負人,仗著自己的成就,輕視別人,瞧不起別人;或者是自己有地位、有財富、有超過別人的長處。所以憍跟慢常常連在一起,「慢」是自以為是,盛氣凌人。「放逸」就是放蕩;換句話說,隨順自己煩惱習氣的行為。這句話,實實在在說,就是輪迴的根本。「業惑纏覆」是輪迴的因,「憍慢放逸」是輪迴的緣,因緣結合就現輪迴的果報。清涼註解裡有兩句話說得很好,「慢能長淪生死」,憍慢永遠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憍慢很不容易斷掉,不知不覺就起現行,我們現在一般人常講「某人脾氣很大」,脾氣很大是什麼?輪迴的業因。所以我們看佛菩薩,我們看世間聖賢,處事待人接物謙虛、誠敬,我們想學聖賢、想學佛菩薩,怎麼學都學不像,原因就在此地,不曉得從哪裡學起。

      我勸同學們念《了凡四訓》,了凡先生自行化他,實在講,他把「謙敬」放在第一位。他看人,文字裡面舉了很多例子,雖然多半指的是讀書人去考取功名,他看人,這個人這一次去趕考能不能考中,他的判斷幾乎都是百分之百。他從什麼地方去觀察,做為判斷的依據?觀察這個人的誠敬、謙虛。如果這個人處事待人誠懇、謙敬,這個人去考試一定會考中,幾乎都被他說中。他觀察人,不但有理論上的依據,也有事實上的證驗。佛菩薩更是教導我們,那是深入一層,憍慢是生死輪迴的根本,我們要想永脫輪迴,這個煩惱非斷不可。怎麼斷法?學恭敬,學謙虛。

      《華嚴》的教學,大家都知道,當機是法身大士;換句話說,它是高等的教學,不是初級、中級的。《華嚴經》裡面所講的無量法門,以普賢菩薩十願做為總綱領、總結論。普賢,名號的意思已經具足了,普是平等,沒有分別,這才能普;十法界一切眾生一律平等看待,這才叫普賢。如果有高下之心:我是人,你是畜生,畜生怎麼能跟人比?諸位想想看,憍慢不就露出來了?這個心就不清淨,就不平等,那不是普賢心;普賢心是圓滿的菩提心,超過大乘菩薩。普賢菩薩確確實實是將十法界一切眾生,不但是有情眾生,連無情的眾生都包括在其中,真正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所以普賢的行,就是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佛是老師,面對父母、師長,哪裡還會有憍慢!但是在今天的社會,這個說法已經不盡然了,為什麼?子女對父母憍慢,對老師也憍慢。所以古聖先賢所說的話,在那個時代行,那個時代有孝道的教學,有師道的教學,人人知道孝親、知道尊師重道。

      現在沒有人教,也沒有人提倡,在社會上也找不到這樣的人,找不到榜樣,所以孝敬的心沒有了,今天跟他講孝敬他聽不懂。他認為憍慢值得驕傲,對父母也驕傲,對老師也驕傲,認為這是正常的、這是當然的、這是合理的、這是合情合法的,那還有什麼辦法!這樣的知見,在佛法叫「一闡提」;一闡提是印度話,它的意思是沒有善根的人。佛出現也不能教導他,為什麼?他不能接受。我們跟他講古聖先賢、佛經裡所說的,他說這已經落伍,跟不上時代潮流,這些話已經被淘汰掉,你還說這些幹什麼?我們往往聽到年輕人對我們如是的回應,我們聽了心裡很悲痛,雖然有憐憫之心,也沒有辦法幫助他。唯一能做的,我們自己隨順古聖先賢、諸佛菩薩的教誨,我們去做。他說我們愚痴、說我們落伍、說我們趕不上時代,隨他去說,畢竟現在我們還有做的自由。現在這個時代,講求的是民主自由開放,你有你自由自主的做法,我也有我自主自由的做法。你隨順的是煩惱習氣,隨順的是社會世風,我們不敢說你不是,但是我隨順的是聖賢教誨、佛菩薩的經教,我也有我的自由,我也有我自己的自主,我們各行其是,到最後結果我們來比比,不就真相大白了嗎?所以今天要想勸導世人回頭,只有一個方法,以身作則,做出樣子給他看。絕不是短時間他看到會覺悟,短時間他看到他還要毀謗,還要諷刺、譏笑,甚至於種種給你為難,我們都要承受;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之後,他慢慢就覺悟了,他就懂了。這個時代的眾生難度,我的時代就相當不容易,現在你們的時代比我這個時代就更難了。

      我二十六歲學佛,我學得很認真,我接受善知識的教誨,我對老師有尊敬心,老師能夠愛護我,能夠一直都照顧我,一直到他往生。為什麼這樣關心照顧?沒有別的,我能夠依教奉行,老師教我的我真做,雖然不能百分之百做到,但是百分之五十那是肯定做到。可是在一般同學當中,能做到百分之五十的就很少,這就很難能可貴。我就是有這麼一點基礎,可以奉行到百分之五十,我已經得利益、得受用,然後在這麼多年當中自行化他。實在講,化他是真正利益自己,為什麼?我要講經,要講經不能不讀經,天天在讀經,一遍一遍在重複,受經教的薰習,於是從百分之五十就提升到百分之六十,再提升到百分之七十,有長進了。這種長進,你們常常在我身邊,跟我時間久的人,除非你是粗心大意,你不能夠覺察,如果你細心觀察,你能夠看得出來。最顯著的,我講經的內容不一樣,前十年講的不如第二個十年,第二個十年講的不如第三個十年,第三個十年講的不如第四個十年,我講經四十年了,這是境界不斷向上提升。我講經沒有絲毫保留,遍遍不一樣是境界不相同;境界不相同,我做到比以前有進步,起心動念,處事待人接物,有幾分接近,有幾分相似了。

      所以若不能夠隨順經教,若不能夠落實經教,不會開智慧。過去我見過老法師,七十歲、八十多歲的,也是一生講經說法,但是他的境界永遠停止在一個階段。聽他講經,無論他講多少遍都是一樣的,這就是說他沒有進步。為什麼沒有進步?解行不相應,他所解的沒有能夠落實到現實生活,所以他永遠止於這個境界,不能向上提升,原因在此地。所以我們知道多少,一定要做多少,你能夠做到,你的解又會深一層,又會擴展一層,你的行為就愈能夠深化一層,這樣的解幫助行,行幫助解,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這是章嘉大師從前教我「看破、放下」,看破是解門,放下是行門,解行相資,就是互相幫助,能到如來地。解一分行一分,解兩分行兩分,一定要把所學到的、所理解的,統統落實、統統做到,這是做學生的態度。老師的學生很多,也就是我們的同學很多,老師為什麼對我們這樣關懷?絕對不是老師偏心,老師對於學生觀察入微,哪個肯學、哪個不肯學,瞭如指掌。對於肯學的,要幫助他成就,要多關懷。不能成就的,那就隨喜功德;講經說法,你喜歡來聽也不拒絕,你不來聽也不勉強,所謂是「來者不拒,去者不留」,恆順眾生。可是真正好學的,要鼓勵他、要幫助他、要成就他。這不僅是佛菩薩教學,世間聖賢教學也是這麼一個原則。所以老師決定沒有偏愛,老師的心地清淨,老師的心地平等,充滿了智慧。

      我們要學古聖先賢的誠敬,要學他們的謙敬、謙虛,要把根本煩惱斷掉。清涼又說,「放逸,眾惑之本」。佛在此地,在一切煩惱裡面,特別舉這兩樣。放逸是什麼?我們現在的話講「隨便」。用心不專,用力不勤,隨隨便便,馬馬虎虎,認為自己可以就行了,這樣的心態決定不能成就。不但在佛法修學你不能成就,世間的事業你也不能成就。世間事業要想成就,不可以放逸,決定要認真。我們在新加坡看到李木源居士,他做事情認真負責,他為佛法,他為眾生,他沒有為自己,不眠不休。他心裡沒有別的事情,只有佛法,只有護持佛法。現在全心全力策劃著彌陀村,日夜都在想這些事情,念念當中希望培養人才,續佛慧命,對於來學的學生,照顧無微不至,徹底的犧牲自己,成就別人,沒有絲毫放逸這個念頭,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我們今天受這樣的人照顧,如果道業沒有成就,就是個罪人,就有罪。我們說道業不能成就,沒有人照顧,那情有可原,沒有護法,你雖然有心向學,助緣不足不能成就,這可以原諒。今天在新加坡這個助緣太圓滿,不能成就怪自己,不能怪別人,決定不能怪護持的人不得力,這個話講不過去。

      現在的教學比從前困難,這是事實,這些因素我們都清楚、都明瞭。我還受了一點古老的教育,時間雖然不長,但是影響了一生,知道孝親,知道尊師重道,還有這麼一點點的舊觀念,所以老師對我的教誡都很嚴格。但是我今天對於同學們,決定不能用章嘉大師、李炳南老居士那個方式來要求你們,為什麼?用這個方法要求你們,你們受不了,你們會掉頭而去。這就是我們在童年時代所受的教育不相同,處境不一樣。今天諸位要能成就,多分要靠自己,我勸導大家、警策大家,只有在課堂上,完全順從經教的教誨,勸大家也是勸我自己,警策諸位同樣也是警策我自己。諸位果然善學,你確確實實不會虛度光陰,你真的能學到東西。你要是放逸、懈怠、懶散,你的時光就空過了,你不能成就實學,真實的學問你得不到。

      所以學講經,講經這套方法固然是很重要,這是技術,但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什麼?德行,開悟。人怎麼會開悟?德行當中來的。這個德行,就是《無量壽經》經題上所講的「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德,你的行為能與清淨平等覺相應,就叫德行;與清淨平等覺相違背,你就是造業。隨順真誠清淨平等覺,你的行就是菩薩行,違背真誠清淨平等覺,你的行為是輪迴行,這個道理、事實真相不能不明白。所以清涼說:放逸是眾惑之本,這句話我們要記住。惑是什麼?迷惑,一切迷惑的根本就是放逸,放逸就是不認真。

      「馳蕩」,蕩是不安、是妄動。他這個地方解釋也很好,「境風鼓擊,飄蕩馳散」,這兩句話要用現在的話來講,禁不起境界的誘惑。現在這個社會,名利的誘惑、五欲六塵享受的誘惑禁不起,一遇到這個境界你就動心,清淨心沒有了,平等心沒有了,覺悟的心沒有了,慈悲心也沒有了。禁不起誘惑,你怎麼能成就?古時候修行,道場為什麼建立在深山曠野之處?不但遠離都市,就是離鄉村也有一段距離,為的就是凡夫心很難抵擋誘惑,最好是遠離一切誘惑,使我們道業容易成就。可是現代環境困難,縱然到深山,還要架上電視,時時刻刻還跟外面境界接觸。何況我們住在大都市裡面,在這裡面要想成就道業,難!不但現在人難,古時候人要到今天,跟我們同樣生活在這個社會裡頭,他也不能成就,他也敵不過這些誘惑。所以我也常講,今天我們的成就,真的果然成就了,那個功夫,戒定慧三學決定超過古人很多倍。我們今天等於說,生活在大風大浪當中,能夠平安到達不容易;他們的修行,在風平浪靜當中行駛,成就不難;我們成就太難太難了,有史以來,沒有這樣巨大的誘惑力量。所以今天我們看到修行人,乃至於出家人,被誘惑、退心、淘汰,不足為奇,理所當然。他在這個境界裡能夠保持自己高度警覺,不被誘惑,不退心,不退轉,還能夠精進不懈,這個人我們尊敬,套一句古人講的話:不是凡人。經上講的話,善根福德無比的深厚,他才能夠抗拒巨大的誘惑;不是深厚的善根福德,敵不過誘惑,決定被誘惑淘汰掉,這些都是擺在我們眼前的事實真相。

      前兩句,實在講,就是說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如何在大風大浪裡面立定腳跟,不為動搖?第三句跟我們說出來,『如來為說寂靜法』,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勉勵我們、教導我們要隨順如來的說教,要親近如來。我們是凡夫,我們業障深重,二六時中常生煩惱,煩惱現前的時候怎麼辦?如果隨順煩惱,那就造業受報;不隨順煩惱,沒有能力,沒有定慧,這個時候怎麼辦?唯一的辦法,立刻回頭隨順如來。如來在哪裡?大乘經教。我們今天選擇的是《大乘無量壽經》,煩惱起現行,趕緊展開經卷讀誦大乘,我們煩惱就轉過來,這個方法很有效。不讀經的時候就念佛,經要念得熟,這一點同學們多數都做到了。不讀經的時候,煩惱起現行,思惟經義,想想佛在經上對我們的教誨,想想我們要怎樣將佛陀的教誨落實到生活上、落實到工作上。在家同修你們都有行業,培訓班的同學你們在學講經,學習講經就是現前的事業,要把佛的教誨落實,這個樣子就把煩惱習氣伏住了。常常伏,天天伏,日夜都在做伏煩惱的功夫。少睡眠,這個很要緊,睡眠是昏沉,妄想是放逸,這兩樣東西對我們是大障礙,睡眠的時間愈少愈好。我們今天修學,接受諸佛菩薩教誨,深深感到時間不夠用,真的是分秒必爭。

      你們現在對於讀誦大乘、對於看經研教,還會懈怠,還會偷懶,什麼原因?你們沒有契入境界。為什麼沒有契入境界?你們功夫不得力。為什麼功夫不得力?你們在經教上用的時間太少。果然你用的時間多,功夫得力,你得法喜,然後你才真正體會到,讀誦大乘是無上的享受,怎麼可以睡眠耽誤享受!無上的喜樂,你今天沒有得到。我親近方東美先生,方老師告訴我,「學習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聽懂他這句話,所以被他這句話引我入佛門,我希求的是什麼?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在哪裡?讀誦大乘,所以我那麼喜歡讀經。初學佛的時候,我的朋友、同學、長官都說我被佛經迷了,他哪裡知道是最高的享受!如其說我被佛經迷了,他被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迷了,他認為那是最高的享受,所以樂此不疲;我知道這是最高的享受,我得到了,我也樂此不疲,我們每個人享受的不一樣。但是這幾十年下來之後,他們明白了,對我很羨慕,見了面都說:你的路走對了。四十年前,他沒說過這個話,他說我迷信,他說他的對,說我不對;四十年之後,他省悟過來,他知道我走對了,他走錯了。我們要幫助別人,要長時間做出來給他看,他沒有這麼長的時間,他省悟不過來,他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了。

      這句話就是幫助我們斷煩惱、開智慧、了生死、證佛道的方法。如來所說的千經萬論都是「寂靜法」,何以說都是寂靜法?清涼大師註解裡面兩句話說得很好,「不取於相,當體寂故」。如來為眾生說經、說教,我們曉得他老人家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為什麼說「說而無說」?佛講經說教離一切相,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是從體起用,「說而無說」是攝用歸體,體用不二,這是如來說法。我們今天展開經卷,用什麼方法才能契入,才能真正懂得如來所說的真實義?若不能離四相,是決定不能懂得如來所說義。你四相沒離,你怎麼讀、怎麼聽、怎麼去研究,說實在的話全是皮毛,實實在在入不進去。為什麼?佛的境界,我們今天能夠體會的,是把佛境界變成我們自己凡夫境界,隨順我們自己妄想分別執著來體會經義。所以這個經不是聖教,這個經是凡人的書籍,我們讀凡夫的善書,只如此而已,我們得的利益是小利益,為什麼?「寂靜」兩個字沒有,也不懂得什麼叫寂靜,天天念寂靜,不懂得寂靜的境界。

      所以我勸勉同修,你要想對如來境界有個幾分相似的體會,這不是真實的,相似的體會,那你已經得相當受用,要怎麼辦?至少要把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佔有的念頭放下,你才能得幾分相似。念念當中還想控制一切人事物,這是迷惑;念念當中還想佔有一切人事物,你在造業。所以念念當中有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頭是輪迴心,念念有佔有一切人事物的這種行為是輪迴業,輪迴心、輪迴業怎麼能解如來真實義?我勸大家放下、勸大家捨棄是有道理的,你才能體會。我希望你們有幾個人能契入佛陀的境界,為什麼?我就可以退休,我不要這麼辛苦了,這個經你們可以講。你不入這個境界,你講不了,看古人的註解也會把意思講錯。為什麼?你不是古人的心。我們聽人家說話,錯會意思這個事情常有,聽一般人說話我們都把他的意思錯會了,聽佛菩薩說話,看古聖先賢的註解,錯會意思太多太多了,很平常的現象。

      怎樣能不錯會意思?唯一的辦法就是入境界。要入境界一定要斷煩惱,要斷煩惱決定不能隨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決定要隨順佛菩薩的教誨,要知道修清淨心的重要,要知道離四相的重要。我們今天四相為什麼離不了?不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金剛經》上說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告訴你事實真相;「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是事實真相。你什麼時候隨順佛陀的教誨,來觀察世間的事實真相?境界一現前,佛的教誨忘得乾乾淨淨。如果你能夠銘記不忘,時時刻刻你能夠用得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早就沒有了,縱然不能夠斷掉,你也完完全全能把它控制住,能把它降伏住。所以我說經念得不夠,在你日常生活當中你沒有用上,說功夫不得力已經是恭維的話,實際上你哪有功夫?說功夫不得力,是你還有功夫;功夫都沒有,還談得上什麼得力不得力。

      佛菩薩、祖師大德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別忘記觀照。什麼叫觀照?念念隨順佛的教誨就是觀照。我們面對著名利、五欲六塵的誘惑,立刻就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立刻就想到「三心不可得」,「諸法緣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的心不是馬上就平靜了嗎?心不就立刻恢復清淨平等、恢復正常了嗎?可見得這就是你不會用功,你還會隨順煩惱,還會隨順習氣,由此可以證知,煩惱習氣是多麼深重!經念得不夠,天天念,時時念,不間斷的在念,念到它起作用才行。時時刻刻、念念當中,都有佛的教誨在引導我們、在指導我們,功夫才能得力。時時刻刻把佛陀教誨忘掉,這在佛法裡叫失念,你把正念失掉了。失念怎麼樣?失念你就隨順煩惱,你的功夫完全沒有了。失念之後,就是念名聞利養,念貪瞋痴慢,念五欲六塵的享受,搞這些東西了。

      我們想想我們現前是不是這個狀況?如果是這個狀況怎麼辦?你想不想改進?真想改進,你還有意思學佛;沒有改進的念頭,那你就在造罪業,念念當中都在造罪業。造什麼罪業?裨販如來。什麼叫裨販如來?假借佛法來欺騙信徒,賺取名聞利養,賺取五欲六塵的享受,佛說果報在阿鼻地獄。你相信佛的話是真的嗎?佛的話一點不假,決定在阿鼻地獄。眼前這一點小利,不值得貪圖,真是經上常常用的比喻「刀頭舐蜜」,鋒利的刀刃,刀刃上塗一點蜜,蜜是甜的,你拿舌頭去舔,你今天幹這種傻事,甜頭嘗到了,舌頭沒有了。所以眼前這些名利,你固然能夠獲得,你的果報在阿鼻地獄。你想想眼前你的享受能有幾天?墮在阿鼻地獄,那個受苦是論劫算的,不是論年算。所以你要想通了,實在不值得,你就不會再去幹這個傻事了。

      所以學佛,無論在家、出家,決定要隨順佛菩薩的教誨,要放棄自己的成見,「我要想怎樣怎樣」,全都想錯了。放棄自己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完全順從佛菩薩的教誨,這是個聰明人,這是開始覺悟了。我們現在雖然煩惱沒斷,智慧沒有開,能做到這一點,算你開始覺悟,你有聰明,你有智慧。從這個基礎向上提升,這才叫功夫;提升有進步,這是功夫得力。當你功夫得力的時候,你才會懂得尊師重道,你才會懂得「上報四重恩」是什麼意思,知恩報恩。今天你不曉得報恩,不能怪你,為什麼?不知道恩德。真正修學得受用了,才知道恩德,報恩的願行油然而生,不是人家勸你,不是人家教你,自自然然就生出來。為什麼?你已經嘗到味道,你才想到這個法喜、這個成就是誰給我的?誰介紹給我的?誰幫助我得到的?所以報恩的心行自自然然就現前。世出世間真正報恩者是佛與大菩薩,他們對於恩德知道得究竟、知道得圓滿,所以報恩也報到究竟、也報到圓滿。怎麼報恩?弘法利生。所以諸佛如來在虛空法界,隨類現身,隨機說法,為什麼?知恩報恩。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