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581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八一卷)  2002/1/15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581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現自在用,所化成益第五句:

      【念念中,一一國土,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事善知識,具眾福行。】

      這一句對我們的修學,關係非常重要,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第一句就是教我們求明師受戒,世出世法老師第一大。古時候中國與印度都懂得尊師重道,所以歷代都有聖賢人出現。如果是師道沒有了,這個社會必定動亂不安,人民一定受盡災難。師是人天眼目,佛在經典上把它比作苦海的明燈,像燈塔一樣,指示我們趨吉避凶,災消福來,所以事奉善知識,這是眾福的根基;「眾」是眾多,所有一切福德的根基,我們一定要懂得。佛門裡面講得很多,儒家也講得不少。前清陳弘謀先生編了一本《五種遺規》,把古聖先賢教初學都把它會集在一起,對我們後學非常便利。特別是童蒙的教學,比什麼都重要。這部書,中華書局有單獨流通的,排版跟校對都相當完善。過去我們在台中修學,李老師指定這本書做為我們修身的課本,我在此地介紹給大家。第六句:

      【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發於無上菩提之心。】

      諸菩薩助佛弘法利生,這十句是他們弘法利生的目標。像前面所講的事奉老師,做老師的人說不出口;孝養父母,父母對兒女也說不出口,必須第三者來開導。所以教學生尊師重道這是父母的責任,父母教兒女要尊師重道。怎麼教法?要做示範給他看。現在沒有了,現在人也做不出來了,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像我這個年齡大概對於古時候那種教學沾一點點邊,我這個年齡以後大概就沒有了,很少見了。我生長在農村,農村有私塾,這一個村莊或者幾個村莊合起來請一個老師,找一個公共場所設立學校,就是私塾,多半都是利用祠堂。一個老師大概教二、三十個學生,這是最多的,少的六、七個學生,學生的年齡參差不齊,大的有十七、八歲,小的有六、七歲,同在一個教室上課。每一個人念的書不一樣,這是一個很特殊、很特別的學校,只有一個老師。對於童蒙只是教句逗,就是教你讀誦背書,每天背幾遍,對大的學生、十幾歲的學生,多半是教授古文、《四書》,老師有講解。這麼一個學校,一切都還是遵守古禮。

      我們上學的那一天,因為這個學校並不是定一個日期開學,學生有先來後到的,隨時跟老師談妥,約定日期家長就把學生送到私塾。照古禮拜師,學生要跟這個老師學,要拜師。拜師的禮很隆重,這個禮堂當中供奉著一個很大的牌位,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的神位,先向孔子神位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禮,就是從前人民見皇帝行的最敬禮,三跪九叩首。我的父親在前面,我在後面跟著拜,拜完之後請老師上座。我父親給老師也是行三跪九叩首的禮,我們做學生、子女的人跟在後面拜,家長教,這是我們自己親眼看到自己的父親對老師這樣的尊敬,以後不敢不聽老師的話。所以做父母的人要做樣子給兒女看,讓他真正看到。拜完之後,再向老師呈獻禮物;就跟這個經菩薩見佛一樣,帶著禮物,把禮物呈獻給老師。家長會跟老師簡短的談話,把兒女付託給老師,請求老師嚴加管教,囑咐自己的兒女要尊師重道,要聽老師教誨,不能違背,當面說明。現在這個禮節沒有了,現在作父母的也不懂了。

      早年李老師在台中「慈光圖書館」開了一個小班,內典研究班,這個研究班只收八個學生,六個男生兩個女生都是大學畢業,他們願意發心研究經教,期限是四年。李老師請了六個老師,八個學生六個老師來教。開學的那一天,李老師代表學生家長,向這個老師行禮。他也是老師之一,他先代表家長,另外五個老師上座先拜佛,佛拜完之後請老師上座,他代表學生家長,八個學生跟在後面,我們用佛教的禮節給老師頂禮三拜。這大概是學校開學行古禮可能是最後的一次,以後沒有了。非常可惜,那個時候錄像不像現在這麼流行、這麼方便,沒有把當時這個情形用錄像保留下來,很值得後人看看,很有啟發的教育意義。

      尊師重道不是口裡說的。所以我在台中,因為我也是六個老師之一,我們還有一張照片是開學那天照的,現在懸掛在我們新教堂裡面。六個老師已經有三個不在了,都是念佛往生的。五個老師都是李老師的學生,老師這個表演給我們印象非常深刻,使我也想像到我最初入學念私塾,我父親送我上學那一幕的情景,記憶猶深。根基就是從這個地方奠定下來的。現代人有福報沒有這個機會,在物質上享受確實是我們那一代沒有辦法相比。我自己求學,有許多同參道友到台中看過我的生活狀況,都非常感嘆,過這麼苦的日子。人的成就,真的佛說的要「以苦為師」,沒有吃過苦,不知道世間什麼叫可貴,你怎麼會想到聖學、聖人教誨?在佛門裡面菩薩有教導學生孝親尊師,菩薩來教,教你要親近善知識,用什麼樣的心態親近善知識,《華嚴經》講得很多、講得很好,我們讀了、聽了多想想,應該怎樣學習。

      第六句是講發菩提心,勸發菩提心。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覺悟;這個名詞是可以翻的,在翻經體例裡面是「尊重不翻」,真正的覺悟。馬鳴菩薩在《大乘起信論》裡面給我們講菩提心,菩提心之體是直心,菩提心的作用是深心、大悲心,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就是直心怎麼對自己、怎麼對別人,所以在用裡面就分成兩種。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說菩提心,說法跟《論》裡頭不一樣,意思相同。《觀經》裡面講菩提心的體是至誠心,我們把經論合起來看,論裡面講是直心,經裡面講至誠心,合起來看意思就明白了。什麼叫直心?真誠,真誠到極處,叫至誠。自受用經裡頭也說是深心,跟論相同。古大德給我們解釋什麼叫深心?說深心就是好善好德,好善好德是深心,對自己。對別人,《論》裡面講是大悲心,經上講的是迴向發願心,合起來看這個意思很明白,就是以大慈大悲把自己所修得的一切福德功德布施供養給一切眾生,不是自己享受。像釋迦牟尼佛一樣,捨己為人,一般宗教裡面所說的犧牲奉獻,這是他受用。

      古大德又告訴我們,四弘誓願即是大菩提心,這個地方講的『無上菩提之心』,四弘誓願第一句是他受用,第二句、第三句是自受用,深心;末後一句是菩提心之體,「佛道無上誓願成」。從四弘誓願我們就很清楚的明瞭,自己沒有得度,決定不能夠度人,自己沒有成就,你也不可能成就別人。自己要成就,頭一個斷煩惱,第二個學法門,這是好善好德。斷煩惱是好德、德行,學法門是好善。所以求學,世出世間的學問都是講斷煩惱學法門。但是現代教育,無論是家庭、學校、社會,都不講斷煩惱;不但煩惱不斷,還要讓煩惱繼續不斷增長,這是現代教育。儒家的教學,《大學》裡的三綱八目,「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把儒家教學的宗旨全說出來了。儒家教育教的是什麼?就這三句。第一個教明明德,明德跟佛家講的明心見性很接近,明德是個名詞,上面又加一個「明」,那個明是動詞。你要明明德,可見得你明德不明,不明就是佛家講的無明;換句話說,一定要破無明,明德才能現前,明德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教學的目的在此地。

      明德恢復之後要起作用,作用在親民。親民是什麼意思?用現代話來說,為眾生服務。你學成之後如果不能為一切眾生服務,你的學問不就白學了?不但要知道為一切眾生服務,而且這個服務還要做到盡善盡美,「止於至善」。就像佛在《十善業道經》上跟我們講的,「菩薩晝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後頭又有一句「不容毫分不善間雜」,你們想想這是不是止於至善?前面這是三個綱領,後面具體說了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前面的意思你好懂,什麼叫平天下?天下太平。那個平是平等,以平等心對待天下一切人事物叫平天下,這是大學問,造詣到極處了。他從哪裡做起?從格物致知,什麼是格物?物是物欲,就是佛家講的七情五欲煩惱;格是要跟它格鬥,就是佛家講的斷煩惱、斷習氣,從這裡開始。跟佛家四弘誓願裡面講的「煩惱無盡誓願斷」,一個意思!格物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致知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格物是斷煩惱障,致知是斷所知障,這兩種障礙都斷掉了,你的性德現前,菩提心就發起來了。

      儒家菩提心只講了兩條,誠意、正心,誠意跟《觀無量壽佛經》講菩提心至誠心是一個意思,誠意就是至誠心。它起的作用是正心,儒家只講一個,佛法講兩個,作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對自己好善好德是正心,對別人大慈大悲是正心。世出世間的聖人,所說教學的理論、方法、境界都相同。孔夫子跟釋迦牟尼佛沒有見過面,彼此並沒有聽說過,孔夫子沒有聽說過西方印度有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也沒有聽說中國有孔子,這就是所謂「英雄所見,大略相同」。教育的理念、教育的目標、教育的綱領,這麼相似。我們讀了之後當然有很深的感觸,他們教學為什麼這樣的接近?沒有別的,都是出自於自性,是性德的流露,佛經上常講「佛佛道同」。

      由此可知,菩提心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本有的,現在菩提心不見了,菩提心變成了煩惱習氣,變成了妄想分別執著。如果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菩提心就現前了,我們不能不知道,也就是真心就現前了。真心那就跟此地十方世界法身菩薩一樣,他們都是真心。真心起的作用,「念念中,一一國土,世界海微塵數眾生」,幫助他們開悟,幫助他們離苦得樂,這就是菩提心的作用。我們凡夫,這個心是情識,情識是自私自利,念念只為自己,不知道有別人,這是心量不一樣。所以諸菩薩幫助佛教化眾生,這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如何幫助眾生發無上菩提心,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第七句:

      【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趣於菩薩不退轉地。】

      這個事情難,太難太難了,凡夫修行證果,為什麼說要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這經上常常講的,沒有別的原因,就是退轉,真的是進一步退十步。如果要能保持著不退轉,凡夫成佛肯定是一生成就,就像《華嚴經》裡面的善財童子一樣,一生成就了。我們看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怎麼成就的?沒有別的,不退轉而已。由此可知,退轉是我們修行最大的通病。菩薩怎麼樣幫助眾生不退轉?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樣子,那就是自己要給初學做一個榜樣,身教,這不是言教,以身作則,做出榜樣來給他看,讓他親自看到。日久天長,善根深厚的人會生起慚愧心,所以慚愧是善根,會生起羞恥心。中國古德所謂「知恥近乎勇」,那個勇就是佛家講的精進。人為什麼不能夠精進不懈、為什麼不能夠發憤努力?不知恥。

      有一年我在美國德州休士頓弘法,遇到蔡念生老居士的公子,他在德州大學教書。我們吃飯談起這個社會問題,尤其社會教育問題,他跟我說,我們今天之所以墮落,真正的原因是不知恥。我聽了這個話非常贊同,人到不知恥什麼壞事他都能做得出來。他跟我說,他有意思想搞一個學社,叫知恥學社,我說好,我非常贊同。以後我離開美國,不知道他這樁事情有沒有進行?但是在我想像當中不容易,為什麼?今天社會上知恥的人少了,你搞一個學社,到哪裡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想法好、意思好,現在世間人找不到知恥的人,佛門裡頭也不容易找到,這個事難!知恥決定發憤,知恥決定勇猛精進。知恥是什麼意思?我不如別人是我的恥辱,我應當要迎頭趕上。什麼不如人?我的智慧不如人、德行不如人。跟誰比?跟佛菩薩比,不能跟世間一般人比,標準是古聖先賢。

      我在台中求學,李老師常常教我以印祖做榜樣,向印祖學習,現在的話說向印祖看齊,不如他那就是恥辱。印祖在哪裡?他老人家留下來的《文鈔》就是。我們天天讀誦學習,仔細的反省檢點,我能不能比得上他?無論在德行學問、自行化他,比不上,比不上要認真努力學習,確確實實以他做榜樣,做印祖真正的傳人,做印祖真實的法子。我在這些年當中,到處也是普遍勸導同學,學無量壽佛、學阿彌陀佛。無量壽佛在哪裡?《無量壽經》。以阿彌陀佛做為我們學佛的典型模範,我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那就是把《無量壽經》落實,這個經不是讀誦、不是講解,我們要做到,做不到怎麼行?真正知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長是盡形壽,古大德常講「一心稱念,老實念佛,莫換題目」,這真的是大勢至菩薩的學生。所以印祖一生的行持,我們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細心的來對照,他真的是大勢至菩薩再來,他的信願行跟《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的完全相應。所以助佛弘揚教化,這是一個重點的課程。今天時間到了。

      第八句:

      【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得淨智眼,見於如來所見一切諸平等法。】

      菩薩助佛弘法利生,一定跟諸佛如來所示現的一樣,沒有差別。正如同世尊當時這些大弟子們,菩薩弟子、聲聞弟子所示現的一般,即使在像法時期在中國所看到的各個宗派裡面的祖師大德,他們的示現又何嘗不同於諸佛?變質是在近代,時間並不很長,充其量不超過兩百年。兩百年前中國的佛法尚有可觀,這兩百年逐漸逐漸變質,尤其是最近的五十年,我遇到了,大幅度的變質,我們的學習就感到非常的艱辛,艱難辛苦。總算過去生中積的一點善根,在這一生當中有緣遇到真善知識,沒有隨波逐流、沒有墮落,這真正是不幸當中的大幸,所以在今天我們為佛教還能做一點微薄的貢獻。可是世風日下,奮起無人,這是佛法的可悲。靠什麼人發憤圖強將佛法再能夠振作起來?要靠你們底下這一代。你們同學們自己想想能不能肩負起這個使命,振興佛法、復興諸佛菩薩的教學?這是大事因緣,不是小事。所以我們常常想想這個重擔我能擔得起來嗎?想想實在不能。求別人?世出世法古德常講求人難,那怎麼辦?求自己,自己不行,不行也要行,只要你有心,只要你有堅固不退的願,求佛加持。這是從前李老師教導我們唯一的一條道路,他送我四個字「至誠感通」,我們就憑這四個字。求人不如求自己,求三寶威神加持,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重新做人。如何能得佛力加持?心、願、行與經典上的教誨相應,你就得到了。

      所以這個問題端在多學、好學,一切時中親近佛陀教誨,不離佛菩薩。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要是把佛陀教誨忘掉,你就離開佛菩薩了。換句話說,要想功夫得力沒有別的,天天要讀誦大乘,時時為人演說。特別是演,演是表演給人看,做出學佛的樣子,歡喜把佛法介紹給一切眾生。介紹要有善巧方便、要有智慧,李老師傳給我們的《內典研究講座》、《實用講演術》,那是方法,這些方法很值得我們做參考。特別是初學,怎樣把佛法介紹給一切大眾,能令大眾歡喜接受,要有一套方法。方法裡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觀機,觀機在現代教育裡面,實在講就是師範學校裡面所學的教育心理學。所以我們將佛法布施供養要投其所好,這是真實智慧。如果你介紹他,他不喜歡、他不願意接受,我們這樁事情就做失敗了,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這一句境界比前面真是節節高升,幫助一切眾生『得淨智眼,見於如來所見一切諸平等法』。什麼叫「淨智眼」?「智」是智慧,「淨」是清淨,清淨的慧眼,這不是肉眼、不是天眼,你見到如來所見、一切諸佛所見的,諸佛眼中所見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平等的。為什麼?沒有一法不是唯心所現,能現的心性是一,所現的現象是無量無邊,相上縱然千差萬別,體性不二。能所是一不是二,它怎麼不平等?為什麼諸佛跟這些大菩薩們,這些菩薩都是摩訶薩,我們套宗門一句話說,他們見性不著相,所以法法平等。我們今天見到一切萬法為什麼不平等?我們著相不見性,都在相上起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是平等的,道理在此地。現在我們要怎樣轉?把我們凡夫錯誤的知見,這叫邪知邪見,如何能夠轉變成正知正見?從哪裡轉起?方法很多,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

      我們今天用的方法是用經教,經教如何能轉?那要有信心,《華嚴》跟大論裡面都說:「信為道元功德母」。我們對佛有沒有信心?每個人都說有信心,其實信心是假的不是真的,為什麼?真有信心你肯定依教奉行,佛在經上教你做的,你沒有做到,你不信。你要信,哪有做不到的!為什麼做不到?不信!這些話是我最初學佛章嘉大師告訴我的。大師給我講佛法知難行易,不是知易行難。理太深太廣,我們學的不到程度,實在講我們學的是皮毛,永遠都是皮毛,一分一毫都入不進去。什麼原因?不信!信了他就會行。所以要看你信的多深,看你行的多深,那個跟你的信決定成正比例。所以我們常說《弟子規》你沒做到,你對於儒不信,這是當然的,為什麼?你知道的太少太少了。佛法五戒十善你做不到,說明你對佛法不信。出了家,說實在話現在也沒人教,不教了;古時候出家先學「沙彌律儀」,你要想去受比丘戒,你的師父會考你「沙彌律儀」,你是不是真的透徹明白、記住了?還要在平時觀察你,你是不是做到了?十戒二十四門威儀,你能夠記得住,你能夠理解,你能夠做到,你才有資格去受比丘戒。

      過去三壇大戒不是一次受的,是分做三次。比丘戒,比丘要想發心去受菩薩戒,老師也要考你,你的兩百五十條戒,你有沒有記住?你有沒有了解?你有沒有做到?果然做到,你有資格再進一級受菩薩戒。那個時候的菩薩不是名字菩薩,至少入觀行即的菩薩。不像現在,現在完全是形式,沒有實質的內容,一次統統受完,受完之後問你什麼也不知道,甚至於連沙彌十戒哪十條都說不出來。印光大師一生不做住持、不傳戒,不收出家弟子,他老人家給我們做示範。真正發心出家,那就要發心把佛教從自己手上振興起來。一定要做佛教復興的運動,你是如來真子,你必定得到諸佛加持、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現在問題就是我們能不能發這個心?肯不肯吃苦?要跟自己煩惱習氣真的做一番鬥爭。我們不跟一切人事物鬥爭,要跟自己的煩惱習氣鬥爭,要戰勝、要克服,我們才能夠擔當如來家業。要恢復性德,性德是平等的,性德是清淨的,性德是真誠的,平等的慈悲對一切眾生,平等的禮敬一切人事物,這是性德的流露。

      在《華嚴經》上,大行大願,文殊菩薩所表的十波羅蜜,普賢菩薩所表的十大願王,都是性德的圓滿流露,不是從外面來的。這不是文殊、普賢的製作,不是的,而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所以我們學習,就是要放棄自己的成見、放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完全隨順佛菩薩的教誨,這樣才能夠轉識成智。為什麼?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是識,諸佛菩薩的教誨是智,我們把自己的情識放棄、放下了、捨棄了,我們完全依佛菩薩的教誨,這是在我們這個境界裡頭轉識成智的入門。我們用這個方法,所以也要像這些菩薩一樣,念念中不捨諸佛菩薩,不離,念念中都跟諸佛菩薩像宗教裡面講的「同在」。他們與上帝同在,我們要念念中與諸佛菩薩同在,那就是念念不離佛菩薩的教誨,你就與佛菩薩同在了。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這是一個好方法。能不能轉得成?全在好學,只要你真正好學,我相信你在這一生當中肯定轉得過來。第九句:

      【各令如須彌山微塵數眾生,安住諸力諸願海中,以無盡智而為方便,淨諸佛國。】

      這個境界比前面又提升了一層,實在講跟前面第九句相應,前面是助佛弘揚教化,這個地方是講所得的成績,幫助眾生『安住諸力』。如來果地上的十種智力前面說過,這十種智力是自性本具的德能,稱為智力,這種力量是從智慧生的,所以始終不離般若。戒定慧三學,慧是學佛人的終極目標,定是手段,戒是手段的手段,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你要沒有方法,你的智慧怎麼能開?怎麼能現前?要想得到究竟圓滿的智慧,你要是捨戒與定,決定沒有這個道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從因地修行證果都不離戒定慧,我們想捨戒定而得智慧,哪有這個道理?所以古德教學,入佛門五年專精戒律,他修學有次第;五年之後,才可以進禪堂、進講堂參禪學教。戒是根基、基礎,五年的時間給你學習,如果五年時間學不好,時間可以延長。

      現代人為什麼學佛不成就?把基礎丟掉了,一入佛門就去研究教理去了。他將來的成就,我過去在講席裡頭也常說,就像是花瓶裡面插的花,很好看,他學了教也會講經說法,也講得頭頭是道,沒有根,死的!他所表演的實在說就是佛家講的世智辯聰,他表演的是好,他沒有真實智慧。真實智慧不是從聽教來的,不是從研究教理上來的,全是世智辯聰。真實智慧從哪裡來的?從禪定來的。禪定從哪裡來的?從斷妄想分別執著來的。阿羅漢斷見思煩惱,也就是世出世間一切的執著他沒有了,成九次第定,他得正覺。菩薩往上再提升一層,塵沙煩惱斷掉了,定功就更深,智慧高過阿羅漢、辟支佛。再向上去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菩提心現前,真心現前,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現前。

      無量無邊的法門沒有例外的,淨宗特別,不斷煩惱,但是祖師大德引經據典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煩惱是可以不斷,但是要伏得住。淨宗是伏煩惱,煩惱是有,沒錯,根沒有斷,不起作用;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煩惱習氣能控制得住。用什麼控制?用這一句佛號。所以念佛要會念,現在念佛的人很多,他不會念。什麼叫不會念?煩惱習氣控制不住,還是會發作、還是會起現行,叫不會念。會念的人,他這一句佛號的作用就是降伏煩惱習氣,煩惱剛剛一起來,一句阿彌陀佛就把它壓下去。古大德常說,真正會用功的人,所謂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用在我們淨土宗這個覺就是佛號。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貪瞋痴的念頭起來了,念頭才起「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壓下去。順境把貪戀的心壓下去,逆境把瞋恚這個心壓下去,一天到晚不離這個,這是用功,真會用功,永遠保持著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在《無量壽經》裡面世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是阿彌陀佛的別號,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我們的心與清淨平等覺相應就是跟阿彌陀佛相應,法子重要!

      那我們現在看很多人,念佛是念佛,煩惱照起,壓不住、控制不住,處事待人接物常常起現行,這怎麼行?這樣下去不能往生,只是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結個緣。所以學佛要有智慧,我們用一句佛號把自己的煩惱習氣控制住、壓住,這是智慧。果然被壓住了,壓得服服貼貼,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當中,再不起作用了。有沒有這種人?有,你仔細看看有不少念佛往生的那些老阿公、老太婆們,你看他們在世對人一團和氣,無論對什麼人恭恭敬敬笑瞇瞇的,你讚歎他也好,你毀謗他也好,你欺負他也好,他總是那麼歡喜,那是功夫得力,他的煩惱習氣被他那一句佛號控制住了,它起了作用。無論對什麼人、對什麼事,乃至於對一切眾生,都是一個坦誠的心,真誠心,確確實實你仔細觀察,他用的心真的是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那是念佛功夫得力了。他的心願求生淨土,他在這個世間還沒有去之前,對人對事對物他懂得積集資糧,也就是說他修福,念念不忘修福修慧,他在攢積他往生的資糧,臨終時候增高自己往生的品位,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我們在平常只要細心觀察,很清楚、很明白都擺在我們面前。凡是修學夾雜自私自利、夾雜名聞利養、夾雜著不善不淨,這一生當中都不能成就。這種人不免為境界所轉,而且很容易為境界所轉,我們一般人講禁不起考驗,他哪裡會有成就?

      這一句裡面講到『以無盡智而為方便,淨諸佛國』,我們在迴向偈裡面常常念「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迴向偈裡面境界深廣無際。但是我們一般人念迴向偈有口無心,所以它不起作用。迴向偈是莊嚴佛國土,在《華嚴經》上莊嚴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國土,不是一個佛國土。我們念佛人念這個迴向偈「莊嚴佛國土」,是莊嚴西方極樂世界一個佛國土,也算不錯了!拿什麼莊嚴?「願以此功德」,有什麼功德?念一卷經有功德嗎?念個幾千聲、幾萬聲佛號有功德嗎?什麼叫功,什麼叫德,總得要搞清楚、要搞明白。如果說福德,肯定有,功德則未必。功德是什麼?念佛的功德是在得定,真的用念佛的方法把自己的清淨心念出來了,把自己的煩惱習氣念掉了,這是功德。念經,念經開悟,明理開悟,破迷開悟,這是功德。由此可知,我們學經教的人天天在讀誦、天天在學習,天天有悟處,你天天功德在增長,真的覺悟了。覺悟一定落實,覺悟不能夠落實、做不到,沒有功德,還是福德邊事,福德那一邊的!要落實。所以功德諸位要記住,戒定慧;如果就五分法身講,解脫、解脫知見,與這個相應是功德,與這個不相應是福德。

      所以學佛的人修福那是肯定的,但是福德實在講弊病很多。你看看世間,我們在歷史上看,在現前這個社會上看,許許多多大富大貴的這些長者,那是福報,他福報從哪裡來的?都是在佛門裡修的。小福報,一世兩世所修積的;大福報,十幾世、幾十世所修得的,一生當中享盡了。享福的時候沒有不造罪業,所以福享完之後,罪報就現前,很少不墮三途。所以佛在經教上常常警惕我們,這個作法叫「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墮落。享福的時候他不修福,他造罪業。福報愈大造的罪業愈重,福報小的人想造罪業他造不成。福報大的人,他殺幾千人、幾萬人他沒有罪;沒有福報的人,殺一個人都要去坐牢,都要去償命,要判你死刑,不一樣!所以「以無盡智而為方便,淨諸佛國」,全是真實的修行。如果不能依教修行,沒有這一分功德,你怎麼能莊嚴諸佛國土?真正莊嚴諸佛國土是明心見性,那是真的莊嚴了。好,今天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