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741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四一卷)  2002/6/16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741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第六段剎清淨,長行第八句:

      【修習一切出要行故。】

      這一句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出』是出離,出離六道,出離十法界;『要』是最重要、最精要;『行』是修行的方法,我們一定要學習要修持一切出離三界、十法界這些重要修行的法門。這個地方是地上菩薩,當然跟我們的目標不相同。地上菩薩已經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他還要出什麼要?修什麼「出要行」?他所要超出的是根本無明,要證得究竟圓滿的果位。

      雖然「出要行」這個題目是相同,內容完全不一樣。我們看看清涼大師給我們的開示,這一句是九地,這個「八」是第八句,第八句是九地菩薩。「二乘出要,唯止與觀」,這是講總的綱領、總的原則。「菩薩出要,唯無礙辯,令眾出故」。大乘菩薩,特別是圓教的大乘菩薩,這個地方我們不能不懂,不能不知道。就像一般在社會上讀書一樣,小學生望中學生,小學生想出,出哪裡?出小學,出小學才能升中學。中學生也想出,出了中學他就能念大學。大學生還是想出,出了大學他才能念研究所。研究所還要出,出離之後怎麼辦?到社會上為大眾服務。

      圓實菩薩,圓是圓教,實是實教,出要之後那就是成佛,成佛之後普度眾生。所以圓實菩薩出要是什麼?清涼大師講得好,「唯無礙辯」,四無礙辯才,這一句說得好!四無礙辯才是作用,它的體相是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相。如果沒有圓滿智慧、圓滿德相,哪裡來的無礙辯才?由此可知,九地以上的菩薩,他們用什麼方法修行,證得無上菩提,證得極果之位,究竟的佛果?在這裡我們清楚了,他修行就是教化眾生,教化眾生就是修行,在教化眾生裡面破根本無明。

      九地到究竟位很近,九地、十地、等覺這三個位次,換句話說,四十一品無明剩下最後三品,這三品的斷法不同尋常,跟普通人修行不一樣。它在教學裡頭,真的叫活活潑潑的,沒有離開眾生,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我們在講席裡頭也常常提到,真正菩薩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裡頭、應酬裡頭跟大家相處,六根沒有離開六塵境界,與九法界眾生都能夠和睦相處。在這裡頭修什麼?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修這個。會修的人,《華嚴》是圓教一乘,一修一切修。

      我們是凡夫,能不能修圓教九地菩薩的行門?跟諸位說,能!如果不能,這個法就不是平等法,極圓極頓的大法是平等法。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可以練,只要你肯你會;怕的是你不會。我肯學,這是善根具足。你要會,你就不能不學《華嚴》;不學《華嚴》你不會。《華嚴》學了之後,那就是生活,過《華嚴經》的生活,依《華嚴經》工作,遵《華嚴》的教義處事待人接物,這就修《華嚴》。

      凡夫學《華嚴經》,唯一的條件是大心,心量廣大,沒有一樣不能包容。若不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在這部經裡頭就不得其門而入。你要是入這個境界,真的得大自在,真的在這一生當中過很幸福美滿的生活。我們也確確實實從這部大經裡面體會到世尊常常說這個世間是五濁惡世;這個濁惡是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講的,濁惡。

      我們細心想一想,印度的歷史文化我們了解的不深。我們看看中國,中國在那個時代,那是什麼時代?夏朝、商朝的時代,夏、商、周,我們知道周朝有八百年,商有六百年,但是周朝到中葉以後就衰了。東周的時候,這就是列國,就是世尊講的濁惡。堯、舜、禹、湯,我們在那個時候看到禪讓,到大禹這才把王位傳給他的兒子。他兒子真好,受到人民的擁戴。想想佛講的話,濁是漸漸開始染污,人的惡念生起來了,就是貪瞋痴慢、殺盜淫妄,妄語、兩舌開始有了。到東周列國的時候,那就是已經相當嚴重了。二千五百年以後的今天,濁惡達到飽和點,我們生在這個時代。

      我們記得李炳南老居士往生前一天對同學們囑咐的話,他說:「世間亂了」,怎麼亂的?人心完全背棄倫常道德,貪瞋痴慢、自私自利當家作主,這還得了嗎?焉得不亂!老師說:「即使是佛菩薩、神仙出世,都救不了。」告訴學生們:「唯一的一條生路,就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李老師一生弘法利生最後的遺言,「只有求生淨土」。

      要想求生淨土,勢必要放下萬緣。你對這個世間還有絲毫貪戀、有絲毫放不下,往生淨土就相當渺茫。所以真正求往生的人,徹底放下了,這個世間所有的一切是這個世間人的,都得要還給他們。我們在沒有徹悟之前,我們是借用;我們明白了,我們準備走了,現在我們物歸原主,所有一切要還給住在這個世間的人。

      他不想走,他是娑婆世界六道的眾生,我們要還給他。什麼還給他?跟諸位說,連這個身體都還給他。這個身體是六道裡頭的東西,我們來的時候沒有帶身體來,我們走的時候這個身體也不能帶去。連這個身體都要還給娑婆世界的眾生,你想想還有什麼你不要還的?身外之物統統歸還,徹底放下,我們的心才真正到純淨純善。純淨純善的心就是生淨土的條件,這個條件成熟了。

      你有這個條件,隨時得生。對這個身體都沒有貪戀,何況身外之物?他做得好,很好!我們點頭稱讚;他做得不好,我們也點頭,本來如是。決定不動心,決定不起念,好好的照顧自己,這比什麼都重要。照顧自己的清淨平等覺,培養自己的清淨平等覺,增上自己的清淨平等覺,這就是「修習一切出要行故」。

      我們再看清涼大師對我們的開示,「二乘出要,唯止與觀」。二乘是阿羅漢、辟支佛,他們出,出離六道輪迴。要出六道輪迴的修行法門也多,也是八萬四千法門,也是無量法門。無量法門把它歸納,總的綱領、總的原則不外乎止觀;止觀就是禪定,禪就是觀,定就是止。所以禪定翻譯裡面最普遍的叫「靜慮」,靜就是止,慮就是觀。所以禪定它不是個死定,它活活潑潑,它裡頭有生機。

      止觀這兩個字,這個名詞,用最淺顯、最通俗、最容易懂的解釋,經上有,止是「息滅貪瞋痴」,觀是「勤修戒定慧」。「勤修戒定慧」是觀,「息滅貪瞋痴」是止。貪瞋痴是見思煩惱裡面的思煩惱,這個斷掉了,見思煩惱就斷盡了。「勤修戒定慧」就是為了「息滅貪瞋痴」,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輪迴,這是世尊在經論上講得很多很多。

      修小乘,他要抓不住這個綱領,「勤修戒定慧」,他沒有「息滅貪瞋痴」,那個戒定慧不能產生力量,滅不了貪瞋痴,出不了三界。不但出不了三界,出不了欲界。佛跟我們講得很清楚,色界天人,這是初禪以上,色界天人沒有瞋恚,瞋斷掉了,貪還有,痴還有。

      所以我們自己想想,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裡會不會難過?會不會有一點瞋恚?看到別人的好事,心裡有沒有嫉妒?嫉妒是瞋恚的一分。如果還有,我們自己一定要清楚,不但出不了六道輪迴,出不了欲界。你修得再好,修再大的福德,你也不過是欲界天的福報,色界沒有分。色界天人雖然有貪,那個貪的念頭非常微薄,為什麼?你想想看,「財色名食睡」他都放下了,可見得他對於五欲一絲毫貪婪都沒有,瞋恚斷了。他還有很微弱的貪,他有色身,他有居住的宮殿、樓閣、園林的環境,生活環境。對我們來說,他是非常非常的微薄;微薄依舊是障礙,障礙他不能出離六道。

      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愈往上面去愈淡薄,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幾乎是沒有了。他為什麼出不了三界?你要聽清楚,幾乎是沒有了,不是真的沒有了;真的沒有了,他就出三界,就超越六道,證阿羅漢果。由此可知,他不是斷煩惱,他是伏煩惱,甚深的定功,他所享受的是禪悅;佛法裡面講的「禪悅為食」,清淨之樂,他享受這個。所以我們講四禪、四空天,對於煩惱他是伏斷而不是滅斷,伏斷是暫時的,滅斷是永恆的。滅斷才能超越六道輪迴,伏斷不能超越。

      他們用的功夫不一樣,法門很多,總的原理原則不外乎止觀。小乘修止觀,大乘也不例外。天台家修的是摩訶止觀,我們通常稱為大止觀,大乘止觀。但是天台從智者大師以後,歷代的祖師雖然講止觀、修止觀,而實際上他們都是求生淨土。智者大師念佛求生淨土,所以往後天台家跟淨土結的緣就非常非常的深。你看看近代,近代天台的祖師諦閑老和尚往生西方淨土,他的門人寶靜老和尚、倓虛老和尚都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的,近代往生傳裡面都有。

      我們要問,念佛是不是止觀?是的,念佛也是止觀。放下萬緣是止,提起正念,正念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是觀。我們選的方法是持名念佛,無論是念四個字,無論是念六個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觀;念佛的時候不夾雜一絲毫的妄念,這是止,把妄念止住了。念一個小時,修一個小時的止觀;念兩個小時是修兩個小時的止觀。

      念佛是止觀,再告訴諸位,聽經是止觀。放下萬緣,專心聽講,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觀;聽經的時候,不夾雜妄想分別執著,那是止。哪個不是修止觀?

      所以要把修行落實在生活,生活就是修行。穿衣吃飯,佛家吃飯這是五堂功課之一,吃飯也是一堂功課,還是修止觀,就是修禪定。吃飯的時候,飯菜擺在面前,你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酸甜苦辣鹹一點也沒有搞錯,這是觀。觀是明瞭、是智慧。止是什麼?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是止;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觀。我們吃飯的時候,有飯菜。如果說這個飯菜什麼味道你都不知道,你不是變成麻木、不是變成白痴了嗎?這道菜是甜的,那個是鹹的,很清楚、很明白,這是智慧;在這裡頭不起貪瞋痴慢,心是清淨的,清淨是沒有被它染污。「這個好吃,多吃幾口」,你被它染污了;「那個不好吃,我不想吃它,少吃幾口」,你在吃飯裡頭已經被污染,你是凡夫。

      真正做功課,真正修行人,不被境界染污,在境界裡頭不起貪瞋痴慢,不生好惡之心,永遠是清淨心、平等心,什麼都好,平常心對待。我在新加坡聽李木源居士講,早年弘一大師到新加坡弘法,弘一大師有個很好的同參道友住在新加坡。他在新加坡的時候,當然接待他的人對他老人家非常尊敬、非常仰慕,每天飯菜供養也很豐盛。可是有的時候菜太鹹、太淡,拿捏不準是有的。人家問老法師:「這個菜很鹹,老法師習慣嗎?」弘一法師笑笑:「好,很好!鹹有鹹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一絲毫挑剔都沒有,這個示範是在用功、是在修行。

      沒有學佛之前,他對於飲食起居非常講究,他是富家子弟出身的;可是出家之後,把從前的習氣毛病徹底改正過來,真正做到隨緣而不攀緣。所以老法師很容易照顧,很好伺候,一點挑剔都沒有。什麼都好,這叫功夫。他把世間法統統放下,統統捨棄了。他的新加坡老友廣洽老和尚,前些年也往生了,我見過這個老法師。

      會用功的人,二六時中功夫從來不會中斷,大乘菩薩更是如此。大乘菩薩,說實實在在的話,自己修行已經成就;在我們淨土宗來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成就了,隨時可以走。不像一般人,功夫沒有成就,想去去不了;他隨時可以去。

      可以去而不去,是什麼緣故?這個世間還有一些有緣的眾生跟他有緣,這是他的慈悲,他要幫助這些眾生得度往生。自己不著急,自己沒事,自己在哪個地方都一樣,住在天堂跟住在地獄沒有差別。為什麼沒有差別?住在天堂,他沒有享樂的念頭,沒有樂受;在地獄裡頭也沒有苦受。剛才講的,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這是他自行的功夫,自己永遠住清淨平等覺。清淨決定不染污,換句話說,決定不會被境界動搖,不會被境界影響,這是功夫到家了。我們佛門所謂「八風吹不動」,功夫到家了。

      我們用功要在這些地方用功,什麼環境都好,什麼環境一絲毫障礙都沒有。還會被環境影響,還會被環境動搖,功夫淺,功夫不夠,那需要選擇環境。

      我們幫助年輕的同學們,我們選擇在這個地方建道場。為什麼選擇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染污少,小城市,比起布里斯本、比起雪梨好太多了。這個地方的居民不多,人心善良、淳樸、老實,這是我們修行的好環境。雖然外頭也有誘惑的力量,誘惑的力量比起一般城市要薄弱得很多,沒有一般大都市那麼樣的強烈。

      早年虛雲老和尚到香港,在香港住一個月,告訴香港那邊居士大德們,「這個地方不能住,外緣不好,環境的誘惑力量太強大了」。要不是有相當定功的人,在那個環境想不退轉、不墮落,不容易!所以,老和尚住一個月就回中國去了。

      他這個作為,實在講是示現給我們看的,是給我們居住在香港的佛弟子,無論出家在家,給我們警策,提高我們的警覺。老和尚現身說法,我們要懂得他的意思。香港那邊的出家人,有沒有修行成就的?成就的有。倓虛法師、定西法師都是在香港往生的,這些人跟虛老和尚都見過面,都很熟悉,他們是同一個時代的人。

      所以我們要曉得,祖師大德的示現,處處都是慈悲為我們在演說,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雖然是花花世界,只要自己能夠把持得住,決定不貪圖名聞利養的享受、五欲六塵的享受,關在自己小道場裡頭,誦經、拜佛,一心一意求生淨土,把往生的瑞相為大眾展示,那就是利益眾生,那就是度眾生。

      出家修行如是,在家修行也不例外。何東爵士的夫人往生的時候,開往生大會,預知時至。這是在家居士,增長大家對淨宗的信心。她的往生度了她一家人,她一家人原來都信基督教的,兒子、媳婦看到母親走得這麼自在、這麼瀟灑,覺悟了!知道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曉得哪一天走,什麼時候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以大乘菩薩「出要」是在生活中,就在他工作、在他處事待人接物,與世間和光同塵。世間人看不出來,佛菩薩知道,境界比你高的人知道。凡夫是不會知道的。凡夫到什麼時候知道?你走了之後他就知道了,知道你是不簡單。普通人誰知道?

      在家修行成功的,我們看到的我們聽到的有二、三十個人,那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前天我跟舊金山甘老居士通了電話,我在電話裡面聽她的聲音,中氣還很足。她最近生病,有九十多歲了。這是我早期在台中求學得她的護持,她對我在台中那一段時期,十年,十年如一日。我到美國,她告訴我她有一個親戚念佛往生,也是一位老太太。兒子、媳婦上班了,孫子上學,白天就是一個人在家裡看家,她好用功,沒有人干擾。做家事,燒飯、洗衣服,做家事,照顧這一家。

      往生的那一天,家裡人都不知道。只是兒子、媳婦起來之後,發現老太太房門關著,今天沒有人做早餐。於是感覺到很奇怪,推門進去看一看,老太太盤腿坐在床上,已經走了。不曉得什麼時候走的,坐著走的。再看一看,床旁邊放著她寫的遺囑,而且還把她兒子、媳婦、孫子的孝服統統做好了,都預備好了。這個老太太了不起!她要準備兒子、媳婦、孫子的孝服,這得偷偷做的,沒有人知道。統統做好了,都擺在旁邊。從這個地方判斷,至少三個月之前她曉得,知道哪一天走,所以她有那麼長的時間很從容的辦她的後事,讓後人一點心都不操。

      出要法,沒有別的,放下萬緣,一心稱念。印光大師那十六個字,那就是我們今天的出要法,這很了不起!我們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無比殊勝的出要法!你依《無量壽經》或者依《阿彌陀經》,一部經就成功了,不要搞得那麼雜那麼亂。「心淨則佛土淨」,清淨心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重要的一個條件。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第六段剎清淨,長行第九句:

      【入於一切莊嚴海故。】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一切莊嚴者,十地二嚴,皆成滿故」,這一句讚頌十地。前面修習出要是九地,九地菩薩出要「唯無礙辯」,這個意思很深。菩薩不僅是自己出離生死輪迴,證得究竟的果位,他還要幫助別人。如果不肯幫助別人,究竟的果位決定不能得到。為什麼?此地講的這兩種圓滿得不到。

      『一切莊嚴海』,「一切莊嚴海」清涼講十地菩薩;「二嚴」,二是福德、智慧,這兩種莊嚴圓滿了。我們今天皈依三寶,我們念的皈依偈子,「皈依佛,二足尊」,足就是圓滿,尊則是尊貴、尊重。到十地菩薩,智慧圓滿了,福德也圓滿了。

      從這個果上來看,我們就曉得佛法教人什麼?就這兩樁事情:智慧、福德。我們學佛想得到的是什麼東西?圓滿的智慧,圓滿的福德。我們看看,一切諸佛得到了,福慧二嚴。從這個地方來看,我們明瞭等覺菩薩也得到了,十地菩薩得到了。這三個人都得到,都是圓滿的。

      圓滿裡面還有差別,就像《仁王經》上講的五忍菩薩,最高的是寂滅忍。通常我們都講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第四個階段,最後的階段是寂滅忍。十地菩薩是下品的寂滅忍,等覺菩薩是中品的,如來究竟果位是上品的。我們也可以用這個來看十地菩薩。十地菩薩福慧二嚴是下品,等覺菩薩是中品,究竟果位是上品,他得到了。

      在《華嚴經》上,佛講菩薩修行成佛需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是在華藏世界講的,華藏世界之外那個修行的時間不算在內;如果算在內,那是無量劫,那不是三大阿僧祇劫,這個我們要清楚、要明瞭。通常講三大阿僧祇劫,一定要曉得是華藏世界,也就是你證得圓教初住的果位,修到究竟圓滿的佛果,需要這麼長的時間。我們現在以及過去生生世世的修行都不算在內。所以學佛不能不修福,不能不修慧。

      經典裡面佛曾經說過,舉例子警策我們。「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這是從果報上講。你只知道修福,不知道修慧,福報有,沒錯!還是享福。到哪裡享?畜生道去享。去投胎做個大象,這個大象很有福報,是伺候皇帝的。皇帝要出門,騎著這頭大象,大象身上珠寶、瓔珞掛了一身,福報!前世修福不修慧。反過來,「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修慧都不知道修福。修慧能證果,證得阿羅漢果了,沒有福報,阿羅漢每天出去托缽,沒有人供養,常常要挨餓。佛教人福慧雙修,把福放在前面,慧放在後面。沒有說慧福雙修。福慧雙修,你要懂得佛的意思。

      佛教我們要修福,但是教我們不要享福,為什麼?享福沒有不迷惑的。為什麼要修福?不修福不能證得圓滿的佛果,不修福不能度化眾生。自利利他,利他要福,自利要慧,福慧雙修這個意思就非常明顯。菩薩道利他在先,自利在後。利他就是自利,自利就是利他,自他不二,所以福慧雙修。時時刻刻要記住,自己修再大的福報,要給別人享,要把你的福慧供養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這才是真實的福慧,這是佛菩薩所修的。

      凡夫修福修慧都為自己,沒有把自己放下,所以福慧的莊嚴都在人間、天上。在人間福慧到極處的,在人間作帝王。古時候講帝王、公侯,人間大福報的,有福有慧。福慧更上一層的,人間沒有這個果報,就到天上去了,欲界天、色界天,到這裡面享福去了。但是六道眾生福報再大,天的壽命再長,他是有限的;壽命到的時候,往上升的少,往下墮落的多。所以人天福報不是究竟法,我們要認識清楚。在人間修福慧,決定要迴向無上菩提,要迴向法界眾生,這就完全正確。

      哪些是福?諸佛如來慈悲,跟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菩薩六度,六波羅蜜,前面五種是福,後面一種是慧;布施是修福,持戒是修福,忍辱是修福,精進是修福,禪定是修福。菩薩修這五種福報,跟我們世間人這五種福報不一樣,果報比世間五福不知道要超勝多少,人間天上不能為比!末後一條般若波羅蜜是修慧。慧落實在哪裡?落實在福裡頭,福慧雙修。

      慧是什麼?慧是不著相,慧是沒有私心、沒有自利、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布施不著布施的相,《般若經》上講的三輪體空,三輪體空就是般若智慧。所以般若不空,般若裡頭有布施;般若也不有,空有兩邊都離。有布施就不空,不著相他就不有。不是,他什麼作為都沒有。他不是消極,非常積極,幫助一切眾生決定不著相,這是慧。全心全力去做,一點都不居功,「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幫助眾生從來沒有中斷過,從來沒有休息過,不疲不厭。

      布施,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捨己為人、犧牲奉獻,這是布施。布施又分為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菩薩就是修這個。持戒是守法、守規矩,給一切眾生做好榜樣。我常講菩薩有智慧,能觀察因緣;因緣不成熟,勉強去做,不如法、違規,這不足為式法,就是不能給社會大眾做好榜樣。那可不可以做?不能做,時節因緣不成熟不能做。我在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永明延壽為什麼他要破戒、犯法?他那個時節因緣跟我們現在不同,在那個時代人人都守法,人人都守規矩,持戒不懂得戒律的精神,死在戒條之下;他那麼一表現,告訴大家戒律是活活潑潑的,意思在此地。永明延壽大師在今天決定不做這個事情,為什麼?今天人人都不守法,人人都不守規矩,造成社會大亂。他一定在此地要表演一個非常守法、非常守規矩的,表演給社會大眾看,這是智慧。不能說是這個社會大家都不守法,我也跟著不守法,這是大錯特錯!

      教化眾生沒有別的,反其道而行之。現在眾生不孝,我要表演特別孝順;現在眾生不敬,我要表現特別恭敬,現身說法,這是菩薩。為人演說,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因緣,有不同表演的方法,有不同表演的形式,目的一個:幫助眾生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這叫佛法,佛法是活的,這是真正的莊嚴。

      所以,菩薩修福的五條綱領: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你看看現在這個社會,人不知道布施,人都是自私自利,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是損人利己。在這個環境裡面,菩薩做什麼表現?你應該明白,菩薩所表現的是大公無私,有人沒有自己,捨己為人,要做出樣子來給人看。現在社會大家都不重視法律,沒有道德的觀念,菩薩在這個社會要表演倫理道德,要表演守法、守規矩。表演是做出來給人看,這叫大慈大悲,他不是為自己的。我這樣做是給別人看的,幫助社會大眾覺悟,幫助社會大眾回頭。

      現在人沒有耐心,沒有耐心就是不能忍辱,不能忍。覺悟的人在此地要表演忍耐,一般人不能忍的,你表演給他看看,能忍。一般人對於道業、對於善法懈怠,世間人不是不精進,惡法精進,日以繼夜的他去幹,他不休息,善法丟得一乾二淨。所以我們表演的,善法要積極、要精進;惡法,我們要消極,我們要捨棄。我們做給他看,我們沒有貪瞋痴慢,我們決定不享受五欲六塵,物質生活上非常容易知足。生活簡單,非常快樂,做出來給人看。

      禪定是福,是一切福的根本。禪定是清淨心,是平等心。現在人人心不定,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心是散亂的,我們為他示現「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他在眼前看不到效果,也許說你愚痴。我們不為他所動,五年、十年之後他會發現你走對了。

      我在年輕時候學佛,我二十六歲接觸佛法,我的學習很認真,我的朋友、長官、同事、同學都不贊成,沒有一個贊成的,說我迷了,迷到不可救藥了,最後跑去出家,簡直不像話了。現在事隔五十年,早年那些同學們一半都不在了,還剩下一些,見了面說:你的路走對了。早年你為什麼說不對?現在你才曉得這是對了?他沒有這個眼光。所以我們要表演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始終不移,這是禪定。做出成績出來,他們看到之後恍然大悟,來跟著學習了。行,還來得及!晚年學佛不錯,依舊能夠得度。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晚年時候覺悟了。

      所以你看看社會大眾,他是什麼樣的毛病,我們要用什麼樣的表演,這個理念是智慧。表演做得非常真實,你才真正能夠啟發人,真正能夠感動人。真誠能感動人,古人講的話,「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們沒有感動人是我們的精誠度數還不夠,為什麼?人家接觸看到我們,他還抱懷疑的心態,我們做得不夠,我們要努力、要精進。一切不是為自己,是為眾生,布施為眾生,持戒為眾生,忍辱、精進、禪定沒有一樣不是為眾生。來到這個世間是為眾生活著的,為眾生而來的,為自己來到這個世間幹什麼?這個世間有什麼好玩的?好玩的地方太多了,諸佛的淨土好玩,菩薩的淨土好玩,天上也不錯。

      真正覺悟之後,一切為眾生,沒有為自己,這是智慧。念念為自己,這是愚痴,這是無明,這是六道輪迴的根,你怎麼能脫離六道輪迴?菩薩這五種福你沒有分,你不會修,你不肯去做。正法你振作不起來,邪染你感覺得很有興趣,到果報現前的時候後悔,遲了!

      所以我們看到此地,清涼大師跟我們講的福慧二嚴,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不是福德的一邊,便是般若的一邊,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要知道自己如何去學習。你要是會了,福慧二嚴的修學真的一分一秒都不空過,你是在真修,你是在真幹。

      世尊跟我們講的六個綱領,對治我們自己六大毛病,真的叫自行化他。眾生也有這六個毛病,這六個毛病頭一個是慳貪,慳是吝嗇,自己有的不肯布施;貪是自己沒有的希求,希望貪得,貪而無厭,大病!其次惡業,犯法、違規,現在人常講的走法律的漏洞,佛用持戒來修正。沒有耐心,佛用忍辱。懈怠、懶散、放逸,佛用精進。心地散亂,精神意志不能集中,佛教你禪定。愚痴、沒有智慧,佛教般若。所以想一想,眾生有這六大病態,回過頭來想想自己,自己也是有這六種大病。

      經上常講淨治,治是治病。學佛沒有別的,治病!自己先要知道自己病得嚴重,這種病把你拖到三途惡道,比世間什麼樣的重病還可怕。世間再大的重病,壞了身命。心理上這六種重病,這個不得了,這個會感得生生世世的惡報,三途苦報,比死可怕得多。死不可怕,死是很平常的事情,覺悟的人他怕三途苦報,他怕造惡業;迷的人他不知道有苦報,他不相信因果報應。實實在在講,嘴裡頭很硬,不相信,心裡頭也是半疑半信,還帶著恐懼。我們見到的人太多了,到臨命終時他害怕了,那個時候是真的,他裝不過來,他恐懼了。尤其臨命終快斷氣之前,陰境現前,《地藏經》上講的冤親債主來了,他看到了。某人在哪裡,某人在門口,他所說的都是死去的人,都是冤親債主,來討債的、來討命的。這個時候想回頭來不及了,這快要嚥氣了。更嚴重的是不省人事,身體衰弱,發音聲的力氣都沒有;我們看他的表情,看他的嘴在動,就知道他看到些什麼東西、他聽到些什麼,想說,沒有聲音。我們送往生的時候,這種境界我們看得很多,我們心裡明瞭,清楚這是怎麼一回事情。再看這一段最後一句:

      【成就清淨方便力故。】

      這一句清涼大師說「淨方便力,即是普賢佛功德也」。這個地方特別要記住普賢佛,不是說普賢菩薩,普賢是佛。普賢佛是誰?就是毘盧遮那。毘盧遮那是法身佛,普賢佛是報身佛,在華嚴會上示現教化十地菩薩。十地菩薩居報土,實報莊嚴土。普賢功德,在《華嚴經》裡面從經文開端到八十卷最後圓滿,普賢功德說了多少遍!真的千百遍,一再在重複,不斷的在提醒。什麼原因?菩薩行裡面最重要的綱領,這十願要是把它展開,就是全部的《大方廣佛華嚴》,圓圓滿滿包括菩薩所有的行門、菩薩所有的弘願,願行都在其中。

      普賢菩薩的名號,尤其是不可思議。他的名號就是無上菩提心,我們有沒有看出來?普賢十大願,十大願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落實在普賢行裡面就是十大願。菩薩要想在一生當中得到究竟圓滿的成果,必須念念與這十個綱領相應。這十個綱領頭一個是最重要的、最難修的,那你非修不可。十願好比十層樓,第一願好比第一層,沒有第一願就沒有第二,當然更沒有第三,所以那是基礎的基礎。修什麼?禮敬。

      我們今天缺乏的,不知道尊重別人,只知道有自己,貢高我慢,輕視別人。「我沒有,我沒有輕視別人,我很尊重別人」。正因為你自己的傲慢你自己不知道,這叫愚痴,是真的不知道,不是假的。他自以為沒有傲慢,實實在在他的表現、他的表情、他的言談、他的態度,細心觀察,沒有把人家放在眼裡,沒有尊重別人。現在社會上這樣的人多,為什麼多?小時候沒有人教。所謂是「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他已經養成這個習慣,根本不知道那是錯誤的。所以在這個時代度化眾生,比一個世紀之前困難百倍都不止!

      我們做佛的弟子,發心弘法利生,自己一定要知道,要觀機,幫助現在人比一百年前那些祖師大德幫助眾生,要知道要困難百倍以上。所以做得非常辛苦,還常常被人冤枉、被人誤會,嫉妒障礙一大堆,你要能忍受,真受得了!這裡面如果沒有相當的智慧、沒有善巧方便,你必定退轉,這是一定的。但是在這個時代你要成就,所以說不成就則已,如果有成就,你的成就超過古人。為什麼?古人修行沒有這麼困難,無論在自行在化他都比現在容易。

      我講的話是非常保守,「難百倍以上」,這個話很保守,一點都不假!你了解事實真相,你才不至於灰心、才不至於退轉。你要是不了解這個現象,「眾生難度,算了吧!我還是搞自己的」,你會退心。菩薩會退到小乘,小乘會退回六道。這樣一來,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成就?愈是艱難,我們知道這個緣很殊勝,為什麼?我們不成就則已,成就高!最艱難的道路我走過來了,諸佛菩薩讚歎,諸佛菩薩護念。只要你堅定勇猛不退轉,龍天善神都尊敬你,都在冥冥中護持你。人不認識你不要緊,佛菩薩認識你,天龍鬼神認識你。

      所以普賢行願念念不忘,普賢行願念念不捨,我能做到多少,我就做多少,我一定要做,做不到也要做。要學「禮敬諸佛」,一切恭敬,善人、惡人尊敬的心沒有兩樣。《八大人覺經》上佛跟我們講「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就是「禮敬諸佛」的註腳,這是最難做得到的。最難做得到的你已經做到,其他就很容易了。對惡人尊敬,對傷害我的人尊敬,那個尊敬的心、尊敬的行跟對諸佛如來沒有兩樣,這個真叫難行能行。一定要行,才能走菩薩道,才能走現前的菩薩道。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