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825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八二五卷)  2007/9/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82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用無方第九段,「主伴嚴麗三昧門」。

      前面我們學到清涼大師《疏鈔》裡講的,「理事無礙十門」,我們學到第七真理即事,現在我們再繼續看第八「事法即理」。理即是事,實際上就是《心經》裡面講的「空即是色」的註解,事法即理就是「色即是空」的註解。《心經》講得非常簡單,看了清涼大師的開導,我們才知道經義深廣無際。事法即理這就是本性,本性就是事法,事法當然就是本性。大師給我們說「世間一切事法本無自性,皆由因緣會集而有,舉體即是真性,真性之外無事法,般若心經所謂色即是空是也」。事法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宇宙的全體,包括過去未來,佛法裡面常講的十方三世,所謂「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就全都包括在裡面,這裡面是什麼?這裡面是事法。事法從哪裡來的?心現的,自性能生萬法。怎麼生的?世尊在此地給我們講的是方便語,這要懂。為什麼不說真實的?真實的不懂。真實的怎麼不懂?真實的無說,真懂的無聞,那這個我們做不到。無說我們怎麼懂?那是真說。

      真說,實在講佛經上有句話說,「心性空寂」,這句話是真說。性,性是清淨寂滅,惠能大師開悟明心見性的時候說過,「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這是寂的意思,清淨寂滅,這是性。性是真心,心是什麼?心是阿賴耶識,心是講妄心。妄心怎麼?妄心是有為法。天親菩薩跟我們講《百法明門》,前面九十四法都叫有為法,有為法是有生有滅,有生有滅不是真的,妄的、妄心。心能現相,妄它能變相,相為什麼變成十法界依正莊嚴千變萬化?那是妄心在變。所以心是指的阿賴耶識,如果範圍擴大來講八識五十一心所,空,這不是真的。那方便說,這個地方講的方便說,世間一切事法本無自性,這是真的,這句話講真的;皆由因緣會集而有,這方便說,不是這樣說法你聽不懂!

      可是佛的方便那個理很深,因方便,你能悟入真實,所以方便的功德很大。也是佛家常講的「借假修真」,這個方便是假,沒有這個假,你沒有辦法悟入真實。世尊這四十九年一切所說的法,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這是大乘教裡佛菩薩常講「佛法因緣生」。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把因緣否定掉,「非因緣,非自然」,那說真的,但是要到相當的程度。因為你已經習慣一切法因緣生,到那個時候你的定慧已經有很好的基礎,那佛用這一句話點醒你,破了你的疑惑,智慧就現前,就大徹大悟,你就悟入真實。

      我們要問,什麼樣的境界才能悟入真實?要清淨心。清淨到什麼程度?清淨到沒有念頭、沒有妄想、沒有雜念,這個時候跟佛菩薩肯定起感應道交。有沒有求佛菩薩?沒有求,沒有求跟佛菩薩心心相印。怎麼相印法?佛菩薩的心清淨的,他的心純淨,我的心剛剛得清淨,剛剛得清淨他的純淨就相印,自然就結合,就變成一個。我們舉出這個例子,希望你從這例子裡細心去體會,自然就成,就變成一個。好像兩個水泡,很接近的時候它自然就連在一起,絕不是哪個有意,哪個要附和,不是,法爾如是。

      總的理論來說,總的理論原本是一心,這是總的理論,遍法界虛空界一心所現的。心性,佛在經上常用大海做比喻,水泡比喻我們一念不覺,迷了。這一迷,虛空法界。法界有多大?因為自性很大,把自性就變成虛空法界,你要是懂得《華嚴》教義,大小不二。你一念不覺,馬上就有事相,事法這個現相就出現。出現這個相雖然是一個小水泡,但是你在小水泡裡面感覺得你跟遍法界虛空界一樣大,你不會感覺它很小,大小不二。換句話說,自性裡頭沒有大小,如果有大小不是自性;覺性裡頭沒大小,迷了才有大小。大小從哪來的?從分別執著來的。離了分別執著,什麼地方叫大小!

      所有一切對立都是分別執著來的,所以對立要是不能放下,愈演愈烈,愈陷愈深,那叫苦不堪言。自性裡頭沒有對立,為什麼沒有對立?空寂哪來的對立!自性寂沒有對立,事法空也沒有對立。對立從哪裡來的?對立是從你的執著來的,你想想看,縱然有分別,沒有執著,不會對立。分別是個妄想,執著也是個妄想,但是,它裡頭產生對立,產生矛盾,產生衝突,所有一切不善都從這裡頭產生出來的,所以造業!造什麼業?造輪迴業。要曉得,執著是輪迴心,執著起作用造輪迴業,輪迴是自己造的,本來沒有。自性裡頭沒有輪迴,事法裡頭說實在講也沒有輪迴,法性、法相裡頭都沒有輪迴,輪迴是無中生有,就是一念不覺演變出來的。佛菩薩幫助我們,我們說幫助,其實這個說法是很不切當,我們不能用世間的思惟去體會,那你全會錯意思了,為什麼?他這個幫助是自然的,沒有條件的。我們人常常想,他為什麼要這麼做,這個念頭一起來,煩惱習氣現行,能不能得到答案?得不到。

      科學家對宇宙,去探討、去研究,永遠不能得到真實,真相永遠得不到。為什麼原因?因為他沒有離開思惟,沒有離開分別執著,所以他得不到真相。佛與一些高級宗教他們能夠得到真相,跟科學家用的方法是相反的,他不用思惟,他不用分別,他不用執著,他不用研究,心清淨到一定的程度,忽然放光就照見了。《般若心經》上「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什麼?五蘊就是此地講的事法,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這是心法。

      萬事萬物歸納不外乎這兩大類,所以佛家用色心兩個字就全部包括,不是屬於色法,就屬於心法。現在科學也是很難得,它也用二分法,精神、物質,精神就是佛門講的心法,物質是講的色法。在法相宗裡面,物質稱之為相分,精神稱為見分,阿賴耶的見相兩分。見分裡面有受想行識,相分裡面有物質,物質裡頭有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覺悟的人不叫六塵,叫六境,六種境界,為什麼?他不染污。凡夫為什麼叫六塵?塵是染污,塵是骯髒的東西,染污的東西。這個桌子三天不擦,桌上就有灰,灰塵,你天天把它擦乾淨,所以塵是染污的意思。色能染污你的眼,讓你的眼看錯;音聲能染污你的耳,你耳也聽錯了。這六樣東西把我們的六根根性染污,迷了,迷失了;覺悟的人不受染污,就叫六境,六種境界。

      《楞嚴經》上說得更妙,《楞嚴經》講到性,色性,見性見色性,聞性聞聲性,這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一回事情。也就是說你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六根起的作用,眼不叫眼識,眼叫見性;對象,對象是外面見的色,色不叫色塵,叫色性,見性見色性;耳,聞性聞聲性。性是什麼?性是空寂;換句話說,六根、六塵、六識皆無自性。無性之性是自己的本性,是自己的真性,真性既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不是根,也不是塵,也不是識,所以叫它做空。

      空不是無,決定不要當作空是什麼都沒有了叫空,什麼都沒有叫空,古人講三歲小孩都懂。佛法講空,空而不空,是即有之空。它能變現,它能變現出物質,物質又變現成萬有,整個虛空、法界、精神、物質都是它變現的,所以它不是無。雖變現怎麼樣?雖變現,它又不是真有,幻有。《般若經》上講的「真空妙有,真空不空,妙有非有」。佛菩薩談這樁事情,談空不斷,不是斷滅的,空是活的,不是斷滅的,這是即有之空。有就是萬有萬法,空是它的體性,它的根源,從這裡生的。那有,有不是常有,不是常住。不常住有短住吧?短到什麼程度你不知道,短到億萬分之一秒,這真不可思議。不是說短住能住幾天,像人活在世間能住個幾十年,還有人可以活一百歲,那你是看錯了。它不住,根本就不住,它一個一個相就是生滅相,一個接一個又接一個,這我們不懂得,根本就不存在。我們看現相就是看相似相續,以為它真實,以為它真的是存在,不了解事實真相,在這裡面生起貪瞋痴慢,在這裡面生起控制的念頭,生起對立、生起控制、生起佔有,這叫罪業。

      什麼都沒有,你怎麼會起這種念頭?現在明白這個念頭是因為誤會,對於事相起了誤會,以為事相真有。佛家常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為什麼不空?你起了不善的因,接著它就變現不善的果報,這叫不空。所謂是善有善果、惡有惡報,這是講六道,善因三善道受報,惡業三惡道受報,這因果不空。但是你要曉得,三善道、三惡道都是空的,永嘉《證道歌》上講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這六道是什麼?六道是夢中,「覺後空空無大千」,你一覺醒過來之後夢境沒有了,夢境是空的。六道是夢境,真的是夢境,一點都不假,幾個人能夠覺察到?覺察到之後這叫看破。所以學經教有好處,善根厚的人、煩惱習氣薄的人見效就很快,他一聽佛說的很對,他不懷疑就接受。接受之後效果是什麼?自然就不造業。

      那我講不造業,我講得很簡單,諸位從這個細心去體會,第一個不再跟人對立,跟人、跟事、跟一切萬法不對立。第二個沒有佔有的念頭,不取了,沒有佔有的念頭,沒有控制的念頭。全是假的,全是空的,你能控制得了嗎?如果說真的要控制,你不要控制別人,不要控制外面,首先控制自己年年十八,永遠不老、永遠不變,你能不能控制到?你控制外面有什麼用?你看看你有沒有能力控制?沒有。為什麼沒有?剎那生滅,你怎麼控制法!好像我們看電影畫面,電影銀幕上我要控制它,叫它永遠不動,行,放映機上停止,就放這一張,就控制了,它就不動了,這機器操作的容易控制。可是自性的法爾如是,你沒有辦法控制,諸佛如來能不能控制?不能控制。諸佛如來他徹底明瞭事實真相,他根本不起心、不動念,這無明破了,無明就是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

      菩薩雖然起心動念,決定沒有分別、沒執著;阿羅漢還有分別,決定沒有執著。沒有執著才叫正覺,沒有分別叫正等正覺,不起心、不動念叫無上正等正覺。佛法教我們你要證得這個事實,你要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在佛法裡稱之為佛陀,究竟佛果。那我們要問,真的能證得嗎?真的能證得,你就決定不能證得。為什麼?你還有個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個妄想,這是分別,這還是執著,你怎麼能證得?所以說經,佛會說說而無說,說這麼多千經萬論,佛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沒有起心動念怎麼說出來的?感,自然感應現的。就像江本的水實驗一樣,我們凡人有心,凡夫有心,有很多念頭,喜歡的、討厭的念頭,它的反應是自然的。我們起心動念好比說問它,向它請教,它的反應是答覆,我們是有心,是有妄想分別執著,它的回答沒有。

      你就曉得諸佛菩薩,乃至於阿羅漢應化在世間,跟眾生說法他沒有起心動念,阿羅漢雖然說,阿羅漢沒有執著,他講的才叫正法。邪正是從這裡分,只要有執著就不正,講《華嚴經》也不正,他執著還有。佛沒有執著,你用執著的心,你怎麼能把佛的意思說出來?所以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這談何容易!那我們今天學佛的人到底怎麼學法,從哪裡學?學不執著。我們的習氣太深,決定放不下,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處所,念頭一動肯定分別執著連帶起來,你怎麼能不執著?那我們很想學,佛有善巧方便,這個善巧方便就教你持戒,持戒就是破執著,修定就是教你破分別,慧開了,起心動念就沒有了,戒定慧三無漏學。

      今天我們持戒做不到,最基本的戒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在佛法裡還不算戒,算什麼?善法。經上講「善男子善女人」,小乘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最低的標準就是十善業道。一直提升到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菩薩戒是上品善,上善,聲聞、緣覺中善,十善業道下善。有這個善根、善行才是善男子善女人,我們要明白這個意思。今天我們連十善業不能修,問題在哪裡?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從小沒有人教過,所以這麼簡單東西我們做不到。這個做不到,無論學什麼樣的經教、法門,說老實話,不但你不能入,你連解都解錯。這個東西不是教的,再好的老師教,你會把他的意思錯解了。所以真正好老師教你,怎麼教法?不教,那是真的教你。怎麼說不教?初學的時候只教你守規矩,只教你依照戒律去做,老實去做。戒律能持就是個老實人,老實人他才好教,才開始教你,不老實不教你。就跟現在的教學一樣,但是現在已經沒有老師了,真正好老師他教學生要怎樣教法?學生心浮氣躁,絕不教你;幾時你真正做到心平氣和,誠敬、好學的心生起來,他就教你,他講的話會起作用。否則的話,他講得很辛苦,你聽的是耳邊風,叫白講了,你不能接受。所以老師他的教學也有原則,誠敬、好學這是能教,你不教,對不起人;心浮氣躁不能教,你天天教他,那叫講廢話,你白辛苦了。所以,教學就是佛家講的善巧方便,這個道理不能不懂。

      我們應當如何學習?學習就是我們常講的先把四個根紮好。四個根紮好之後,你的心態誠敬、好學這四個字就浮起來。沒有這四個根,很想誠敬、很想好學,就起不來,不能夠現前,原因在哪裡?業障把你障住。章嘉大師從前教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有時候求不應,不應就是有業障,那怎麼辦?業障懺除,感應就現前。要讓我展開經卷我能看得懂,聽經我能聽得明白,那就得消除業障。業障淺深,對於你接受教誨決定成正比例,業障愈輕的人,他所領悟的愈深愈廣;業障稍微厚一點的人,他能領悟的淺。這是說什麼?這是說業障在一定的程度起作用,他能接受。那業障太重的人沒有法子接受,沒有法子接受也能聽,不是不能聽。所以佛的教學,我們在經上看到有當機者,當機者就是他能接受。那不是當機者裡頭,有很多不能接受的,不能接受就旁聽,旁聽慢慢薰習,旁聽久了就變成正科生!

      旁聽重要,不能中斷,中斷怎麼?中斷習氣又現行,就是業障永遠不能降溫。常常聽自然業障就輕,他就能聽懂,長時薰修,用經教來薰修。我們要不用經教來薰修,肯定是世間煩惱習氣薰修,那麻煩就很大。世間煩惱習氣薰修愈修愈嚴重,那就變成什麼?堅固的輪迴心造輪迴業。雖然有善根,必須在惡道的輪迴受盡了苦頭,為什麼?你所造的都要報,都要爆發,報盡了你得人身,你阿賴耶裡面佛法的種子起現行,再遇到善知識慢慢從頭再來,行,道理在此地。

      所以我們今天學習,十分的肯定就是從《弟子規》開始,從《感應篇》、《十善業道》非常認真努力來學習。這三樣東西都不長,三樣東西經文要是給它裝訂在一起,薄薄的一個小冊。現在把它印成書籍的話,像我們這邊這個小冊子,大概也就是這麼薄薄的一本,三樣東西印在一起,就這麼薄薄的一本。它是世出世間大聖大賢教人學習的根本,有這個根本,你學世出世間法才能夠成聖成賢;沒有這個根本,你成不了。

      這個東西認知是先決條件,多少人看到這個東西,看輕了:這個東西有什麼好學,這教小孩的。沒錯,我就想起早年李老師在台中,他創辦慈光圖書館。有個階段,他利用寒暑假期間辦大專佛學講座,大學、專科的學生利用寒暑假的期間,到台中來跟李老師學佛,專門為他們辦班。他們是自動找來的,第一次四個人,四個大學生,這是政治大學一個,台大的一個,師範大學的兩個,四個學生。四個學生三個是華僑,到台中來向李老師請教,時間只有一個星期。李老師為他們編成個課程,這個課程就是以後流通得很廣的,叫《佛學概要十四講》,十四個小時,每天講兩個小時,七天講完,他老人家自己講。四個學生在哪裡上課?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小班坐小凳子上課。那時候我們都在後面旁聽,我們旁聽的有二、三十個人,四個正科學生坐前面,我們後面旁聽。

      李老師講你們是大學生,但是在佛法裡面你們是幼兒所的學生,所以這個課在幼稚園上。這個含義很深,不要自己以為是大學生,在佛法裡面你是小學生,幼兒園的學生,小學還不到。以後這些同學第二次,頭一次那是寒假,第二次是暑假,暑假他們同學約了十二個人,第二屆十二個人。到第三屆差不多就有四、五十個人,以後人數愈來愈多,都是自動來的。李老師沒有招生,都是學生自己約著來的,到後來就有一百多人。這個班一共辦了很多屆,我是參加了十一次,從第一次到第十一次。以後學生多了,時間也長了,最長的時間是四個星期,老師也邀請我在裡面兼課。我給他們兼的課是李老師自己的課,他是擔任兩門課,一門是《佛學概要十四講》,這等於說是佛法的介紹,什麼是佛法,這個課他講。另外開的有《彌陀經》、有《心經》、有唯識簡介、有《普賢行願品》,還有《八大人覺經》。這幾門課都有專門老師來教學,這些老師都是李老師的學生。

      除這個之外,每天有兩個小時的答問,就是解答問題,學生提出問題來解答,每天都有。這個課老師上了一堂,第一天,到第二天他就找我,這個課你來幫我解答。所以我就在四個星期除了第一天,以後就是我來主持這堂課。這堂課沒有教材也沒準備,無從準備,他提出問題就要回答他。好在有後台,我要是解答不了的就問老師。一百多個學生,那一屆有六個研究生,研究所的研究生,一百多人,每天接受他們提問兩個小時。我也戰戰兢兢,後生可畏。四個星期課上完之後,最後一堂我跟他們說,我在這個地方給你們解答問題,總以為你們有幾個問題能夠把我難倒,我要向老師去請教。居然四個星期,你們一百多個學生沒有一個問題把我問倒,古人講後生可畏,看看你們也並不可畏。老師把這個功課交給我,他們問的內容很複雜、很多,也確實有很刁難的問題來問,不過在大乘教裡面都能夠解決。

      所以學佛扎根重要,開智慧重要,基本功必須要有,基本功就是做人。人都沒有做好怎麼作佛?要作佛先學做人,世出世法都是以做人為基礎。做人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把人際關係處好,古人有所謂「做事難,做人更難」,真的,這不是假的。一個成功的人,古今中外不例外,成功的人他做人成功,他人際關係搞好,出世間法更是如此。因為出世間法不但是要把人際關係處好,要把九法界一切眾生的關係都能處好,你才能成菩薩、才能成佛。不但跟人要處好,跟鬼也要處好,跟佛菩薩處好,跟妖魔鬼怪也要處好,真正做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就成功。從哪裡做起?從《弟子規》做起,起步,從《感應篇》做起,《感應篇》是因果道德教育,《弟子規》是倫理道德教育,十善業是五乘佛法的道德教育,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無上菩提根本是十善業。這怎麼能不重視?你不重視這個東西,你什麼樣的法門、什麼樣的經論都學不好,你不但不能契入,你都沒有辦法圓解。教下常講大開圓解,圓是圓融,解是明瞭,你才會得受用;你不能大開圓解,你不得受用。

      所以對於宇宙之間一切法,佛法用六個字統統包括,性相、理事、因果,這六個字全部包括。性是能現,相是所現,理就是性、是心,能變的理也包括在其中。是心所現的,把一真法界變成了十法界,誰變的?是自己的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這要知道。不是佛變的,也不是上帝變的,與別人根本不相干,這才是事實真相。佛法有比喻說這個事情,「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生死各人了」。這個事情靠別人不行,假的,要靠自己。就是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想想,是不是靠自己?佛只給我們做增上緣,要靠自己。怎樣才能往生?西方世界叫淨土,你想想這兩個字那個名詞,《維摩經》上給我們講「心淨則佛土淨」,這是把往生淨土真正的道理說出來了。

      我們心要淨,心不淨不能去。淨到什麼程度?好在西方極樂世界有三輩九品,所以心淨的程度就有三輩九等。你要夠得上最低的標準,最低的標準就是十善業。怎麼知道?我們在淨業三福裡面看出來,淨業三福三條,那就是上中下三輩。你第一條做到,下輩;第二條做到,中輩;第三條做到,上輩,上品上生,確實跟經裡面的經義相應。第一條做到,生凡聖同居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第二條做到,生方便有餘土;第三條做到,生實報莊嚴土。諸位細細跟《華嚴經》,跟《彌陀經》的《疏鈔》、《要解》去對,你就發現真的一點不假。我們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最低限度你要能夠做到十善業,就有把握了。十善業做不到,臨命終時佛不來接引你,你可不能怪佛。我天天念佛、天天念經,依照你的方法修行,為什麼不來接我?佛沒有錯,經也沒錯,是你自己誤會,你自己搞錯了。你再要怪佛菩薩、怪經典,那罪上加罪,你墮落得更苦!

      所以世出世間法善緣很重要,親近善知識是我們一生修學最殊勝的增上緣,尤其自己初學的時候,善知識的影響非常之大,這就是中國古人所講的先入為主。小時候上學,現在沒有了,從前小時候這私塾,私塾請老師是父母請的,父母也是精挑細選這個老師確實有德行、有道德。因為教小孩不需要很高的學術,不需要,小孩是培養他德行的基礎,所以選老師最重要的選德行;換句話說,德行的標準是什麼?就是這個基礎。他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談舉止符不符合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如果都能不違背,這是好老師,請他來教啟蒙,童蒙養正,基礎要從這裡去打、去奠定。可是根本是父母教的,小孩從生下來到三、四歲這是父母教,那是真正的根;老師教,這根再要堅固,還是扎根教育。

      過去私塾,一般小孩子聰明的五歲上私塾,年齡最高的七歲,私塾的教育一般也有六、七年,在從前差不多到十二歲的樣子。看自己的天分,自己學習的勤惰,天分高學習得比較勤奮,十二歲大概所學的這些課程都學完了。雖然是四書五經,老師是一樣一樣的教,不是同時教兩樣。教的標準是背誦,沒有講解;教句讀,古人的書籍裡面沒有標點符號,這個標點符號是老師給它圈,用紅筆給它圈出來。教他背書,天天要背,朗誦,這是學什麼?佛法裡面講這是學根本智,實際上根本是修定,用讀誦的方法來修定。因為你不讓他念書,小孩也會胡思亂想,那就錯了。用什麼方法讓他不胡思亂想?就是讀書,讓他天天就想到書,用這個方法學定。到十三、四歲他修那麼多年的清淨心,智慧生了,從定就生慧,在過去叫悟性,他開悟,這個時候進太學。

      在從前沒有中學,進太學,太學國家辦的,在太學裡面念書老師著重在講解、研究、討論,所以讀書有樂,很快樂!一個課程,譬如講《論語》,《論語》講多久?大概三、四個月。老師會帶著學生去旅行、去遊山玩水,一路走一路講,講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大家來就再講再討論。為什麼?老師《論語》背得滾瓜爛熟,背熟了,學生也背熟了,不要帶書。而且在私塾裡頭幾乎把與這個課程相關的書籍,像四書五經十三經、經史子集裡頭重要東西挑選都背過,所以引經據典每個學生都有印象,都不會陌生。古人讀書樂,不像現在,現在讀書好苦。我們看到現在的學校,我頭一個來生就不敢做人。你說做人現在是從上學就苦得不得了,哪有這麼苦!

      我這一生還算很幸運,生長在農村,兒童的天真還能保持到十歲,不被染污,在農村,進入都市慢慢就被染污了。那個時候都市染污還很輕,這是七十年前很淳樸。不要說七十年,三十年前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跟現在來比,那個時候淳樸很多。可是三十年前,台灣人比香港人更淳樸。真的十年十年一比較,真是一年不如一年,這染污的到現在講太可怕了!在從前不覺得染污,現在真的不得了,所以我們不能夠不重視扎根的教育。

      一定要很謙虛,我們學佛一定要從佛教幼稚園學起。佛教的幼稚園,給諸位說,就是弟子規、感應篇,佛教的小學就是十善業,其他這些經論,那都是佛教大學的課程。你說小學、幼兒園的課程沒有學好,大學的課程學了管用嗎?從年齡上講,那我們應當都是要進大學、研究所,可是從程度上講還是佛家的幼兒園,在中國傳統文化來講是幼兒園。自己要認識清楚,要肯定我絕不躐等,我努力認真學習。真正發心,明白了,這個扎根教育,弟子規跟感應篇,我想一年的時間肯定就學好了,就怕你不肯幹。如果進度快的話,連十善業合在一起一年都可以完成,不是做不到。

      可是今天學習環境真的有問題,一個人學很不容易,所謂說孤陋寡聞。你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全是嚴重染污,你一個人如何能克服自己,所以學習的環境非常重要。最近我們聽到有許多朋友們,國內的、國外的到湯池去學弟子規,時間雖然不長,因為他們沒有長時間的假期,多半都是五天、一個星期。時間雖然短,確實對他們的一生產生很大的改變,這什麼原因?學習的環境、學習的氣氛影響太大!你在別的地方學不到,感受沒有那麼深刻,這是學習環境重要。

      國外,在過去也有很好的學習環境,大學城,它這一個城市就是一個學校。居住在學校附近的人,幾乎全部都是為學生、為老師來服務,來照顧他們日常生活起居,它有學術的氣氛,外國人講磁場不一樣。可是現在這種氣氛逐漸也消失了,消失的原因是什麼?這很多專家學者都知道過分的重視科學,科學代替了宗教。宗教裡頭有倫理、道德,宗教沒有了,就是倫理、道德、因果沒有了,學校的氣氛你就感受不到,古時候那種學校的味道你就感受不到。到了現在你看到完全是科技,人與人之間競爭,從生活起居上你都能看到個人本位主義。從什麼地方看?你到餐館吃飯,到一個餐廳吃飯各人付各人的錢,各人挑各人的食物,跟中國人不一樣。中國人在一起吃飯請客,好朋友常常在一塊輪流作東,我們這一夥,這桌同學今天我請客,明天你請客,輪流作東,它有味道在。外國人沒有這個習慣,他看到我們這個方式也非常羨慕,是好,他做不到。這就是東方人跟西方人不同的地方,東方人還有這點味道,現在慢慢變得也沒有了。

      我在台灣住那麼多年,從前在大陸上一些老同學還有不少,我們是每個月聚會一次,有十幾個人每個月敘一敘,輪流作東請客,這很有意思。輪流作東一個月一次,大概一年只輪到一次的樣子,同學在一塊就回到童年,有這種樂趣。這在外國享受不到,好像現在恐怕也都不行了,現在學生沒有像我們那種感情,真像兄弟姊妹一樣,人情是一天一天淡薄。社會的動亂,我們就知道原因在哪裡,災難那麼多,我們也明白了。連湯恩比博士都說,這個世界要真正能恢復到像從前人與人之間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一定要回歸到古老的那種生活方式,人類才能夠繼續生存在地球上。這個話的意味,如果要不能回歸到過去,連飲食要回到過去人力農耕的時代,人類才有健康的食物。這就是說機械化,這些化學加工決定有損害健康,這是半個世紀之前湯恩比說的。所以對於事實真相的認知,這就是佛法講的看得破。

      這底下說「舉體即是真性,真性之外無事法」,性相不二,理事一如。所以佛法,大乘教裡面,佛教導我們從事法裡頭去見性,從真性裡面去認識事法,你就能過個非常正常的生活。正常的生活是佛菩薩,還不是普通的菩薩,法身菩薩,這是正常的。正常的生活,在佛法裡叫正受。正受是中國人翻譯的,梵文就是我們此地所講的三昧門,三昧翻成中國意思就是正受,正常的享受。佛說我們六道裡面的人享受不正常,不正常是什麼?五種受。正常的受只有一種受,沒有五種,哪有那麼多!五種,佛是把它歸納為五大類,心有憂喜,有憂、有歡喜,心有這兩種受;身,身體有苦、有樂,這就把你所有一切感受全部包括,你有憂喜苦樂。憂喜苦樂全是煩惱,不正常的享受。五種還有一種叫捨受,捨受是什麼?心沒有憂喜,身也沒有苦樂,這個時候叫捨受。捨受好,捨受就是三昧,為什麼不叫三昧?因為時間很短,你不能永遠保持;永遠保持就叫三昧,就是正受。

      這就是說明諸佛菩薩他所以稱為菩薩、稱為覺悟人,就是他沒有苦樂憂喜,這正受。心地是清淨、平等、覺,我在上下都加了一句,清淨平等覺,上面我加了個真誠,下面我加了個慈悲,這就是菩提心,就是真性。真誠是菩提心的本體,也就是說我們自性基本的性德每個人都有,清淨平等覺都是性德,自性裡頭本有的。菩提心講體、講用,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受用裡面古人講一個深心,他受用講大悲心。就是說對自己,《無量壽經》講了三個,對自己自受用要清淨平等覺,對別人要慈悲,慈悲是他受用,清淨平等覺是自受用。大乘教裡面講的深心,深心很不好懂,古大德的註解裡面常常用個什麼?好善好德,用這個來解釋,好善好德。我看到《無量壽經》的經題很歡喜,經題上「清淨平等覺」就是好善好德。大乘教裡面講菩提心講三個,我講五個,清淨、平等、覺這三個就是深心,用這個心就是菩薩。

      可是你要記住,我用的是真誠清淨平等覺,我用這個心,我的分別執著沒放下,還有分別執著,那清淨平等覺的慈悲是世間法,不是出世間法;用清淨平等覺,沒有執著,是出世間法。執著也不是一下就能離開的,慢慢斷,不要執著、不要分別逐漸的向上提升。五乘佛法從人天提升到聲聞、緣覺、菩薩,這是佛的學生。佛是老師,我們跟佛的關係就是師生關係,老師總是希望學生年年有進步,年年要升級,不要留級,更不可以降級,佛的好學生。所以要提升就是放下,放下執著,放下分別,從哪裡放起?從對立放起。一定要學不跟人對立,他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他在迷。我為什麼不跟他對立?我知道他本來是佛,我知道性相不二,理事一如,本來沒有對立。對立從哪裡生的?是分別執著裡頭生的,沒有分別執著哪來的對立?就沒有了。從對立再進一步放下控制,我就得自在;我要想控制人很辛苦,怕人家不聽話,很辛苦!那要再想佔有又怕失掉,患得患失那苦惱就更多了。

      什麼都放下,什麼都不要計較,相信什麼?要相信因果。你命裡有的丟都丟不掉,命裡沒有的求也求不來,你何必要佔有?你何必要控制?你這一放開,你的心多清淨、多歡喜,你辦的事情就非常順利,為什麼?命裡有的。而且怎麼樣?而且會增多。怎麼樣想控制、怎麼樣想據為己有,這愈變愈小,全縮小,愈變愈小,你的福報就愈來愈小,會享盡。你要是整個放開就不要理它,它往外擴張,愈來愈大,量大福大,真話,不是假話。心量小,福報有限,雖然有百億財富,不要幾年就要享盡,心量小;心量大,雖然你命裡面很薄,不多,可是它愈來愈多。所以你不要害怕,全心全力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現在這個世界需要幫助的人太多了,方方面面。可是佛告訴我們迫切需要幫助的,最重要的是幫助他覺悟。用什麼方法幫助他覺悟?教學。釋迦牟尼佛在世間示現,他不做別的行業,他搞教育,這就是給我們示現什麼重要?這最重要。事業裡頭什麼是最殊勝的?這最殊勝。現在人講價值,什麼最有價值?這個行業最有價值,這個行業是世出世間所有聖人幹的行業。

      弘護是一,無量無邊的功德,功德裡頭有福德,你全心全力去做,全心全力的護持,什麼都不要顧忌,感應不可思議,功德不可思議,福德不可思議,你得明瞭。不明瞭的在這個行業裡面佔點小便宜,得點自己的利益,那就是什麼?妨礙弘護,這個罪業比造其他的罪業不知道要重多少倍,這不能不知道。為什麼?你懂得那個大福報,你就曉得反面就是大罪業,肯定的。這裡面積點功德你將來可以作佛,那你做點缺德的事情,你墮阿鼻地獄,道理在此地。世間私人營利的事業,你在那裡坑他、拐他、騙他,你將來對象只一個人好還。如果這個企業是有很多合夥人的,那你所欠的,就是所有合夥人你都欠他,就難還。那國家的事業,你要在裡面巧取豪奪,欺騙國家,國家的事業是屬於全國人民納稅的財力來支持的;換句話說,你要是盜取國家的這些利益,你將來還債還全國人民,凡是納稅的人都是你的債主。你怎麼辦?你哪輩子才能還得清?這是世間人不知道,學佛的人懂得。

      我的老師周邦道,我常常提他老人家給諸位做榜樣。他在台灣,官做到考選部政務次長,政府配給他轎車,配給他家裡面電話,他公事坐公家的車子,私事他坐公共巴士,他說我辦私事,我不可以用公家的。電話也是的,公事用電話,私事到巷口去打公共電話。所以他的兒子(我們同學)給我說,爸爸頭腦迷糊了,不清楚,這給你用你為什麼不用?大家都用,你為什麼不用?他說他爸爸老糊塗。那我們學了佛懂得,你爸爸是菩薩,你爸爸在末法時期是給一般做官的人做個樣子給他看,人人都像你爸爸這種官,國泰民安,社會怎麼可能會有動亂!真正是廉潔做到百分之百。

      我們李老師也是如此,他有兼職,是大成奉祀官府的主任秘書,替孔德成先生做事。信紙信封私人要用,一定要向孔先生報告:我這個信紙信封私人寫幾封信可不可以?孔先生嫌他囉嗦,每個人都拿去私人寫信有什麼不可以的。他說你答應我才可以,你不答應我就是盜,盜用公家東西的罪業很深,主人沒同意,不敢。這都是什麼?學過戒律、學過《弟子規》的人懂得,一般人不懂,以為這是正常的。所以造殺盜淫,自己並不知道他在造業,果報現前他怨天尤人,他不知道這是自己業力的感召。

      那我們學的法身菩薩的境界,雖然我們境界沒達到,這也等於說旁聽,有好處,能夠幫助我們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現在變成這個樣子,你才會真正發心要恢復我的本來面目。恢復本來面目有方法,大乘教。這一生有沒有希望?有指望,肯定有指望,可是最重要的四個根要紮下去才有指望。看到很多人修行,結果都不行,原因在哪裡?沒有四個根。一定要記住,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根本不能不學,別人不學,我學。真正想學,有緣分的話,最好到湯池去學個五天、一個星期都好,你感受一下氣氛,能夠提起你學習的興趣,能夠幫助你加強學習的信心。它那個地方有氣氛在,就是已經營造成弟子規的磁場,去感受一下。

      曉得這事實真相,這佛法裡面所講的性相、理事、因果都搞清楚、搞明白。《般若心經》所謂「色即是空」,色法是物質,這個色裡頭包括精神,精神、物質都包括在裡頭。空是什麼?空是自性。這個空一定要記住,空不是什麼都沒有,是即有之空。你要細心去觀察,物質跟精神有,它不住,也就是佛法裡面講的無常,無常就是它不是真的存在,這一定要懂。而且《金剛經》上佛教給我們,「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個電是閃電,一下就沒有。但它繼續不斷的閃電,天上就很明亮,它是閃電;如果閃電是繼續不斷,那就變成明亮。太陽的光照到我們很亮,它那個光波也是繼續不斷在閃亮;如果一中斷,就沒有了,它的確是繼續不斷的在放,這要曉得。現在科學家,光,他講光子,一個一個接著的,它不會存在,時間很短暫,都是一種相似相續相。

      你能認識清楚,我們對於心法、色法就不會再認真,就看破了。看破之後再也不起分別執著,不起分別執著才真看破,還起分別執著,沒有真看破;或者是真看破,你的習氣沒有斷。那個習氣一現,馬上覺悟,這都是好事情。覺得要快,宗門大德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我們淨宗覺悟的相就是佛號,一警覺到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覺悟,阿彌陀佛忘掉就迷了,就迷失了。所以說心裡面的阿彌陀佛也常常存在。常常存在要知道這也是個剎那相續相,但是這個相續相好,這個相續相就像治病一樣,它能夠幫助你抗拒所有一切病毒,它是個病毒的抗體,你不會為病毒侵害,常常有阿彌陀佛。我們常常供阿彌陀佛的形像,無論在什麼地方都不要離開,這是念佛人。往生淨土必須要心淨,心淨一定要從持戒才踏實去做到。如果我們捨棄這個,我們做的功夫不踏實,不踏實往生就不可靠,這不能不知道。希望同修真的想在這一生當中獲得成就,必須要懂得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這是我們一生努力的方向目標,其餘都是附帶的,就是連弘法利生都是附帶的,這要知道。

      我們學經教的時候,李老師就告訴我們,講經說法不能了生死,如果分別執著沒放下是福德,來生什麼?人天福報。如果修財布施,那就是得大財富,今天擁有億萬財富的,都是前生修的,這用不著去羨慕。我們這一生所修的,來生財富可不得了,財布施!法布施,聰明智慧;財布施,大福報;無畏布施,健康長壽。我們現在念念想到照顧這些老人,這個念頭起的時候是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想到老人很辛苦,他年輕、壯年時候都為社會做過貢獻,老年,現在兒女不照顧,晚年怎麼過?我們想到這個問題,因為自己也老了,我們自己想到老年,應該怎樣過個安樂的老年,我們也想到別人,希望是有福同享。這個起心動念就是無畏布施,再有這種行為落實去做,這個果報就更明顯、更殊勝。這是講沒有意思要脫離六道輪迴、要去成佛作祖,這是世間的大福德。那反面的時候,反面就是你造大罪業,這總要知道。凡聖一念之間,禍福一念之間,善惡也是一念之間,不能不知道。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