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530 B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三0卷)  2006/3/2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53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淨行品第十一」,第六大段第二小段睹事境願,偈頌第二首看起:

      【若見大柱。當願眾生。離我諍心。無有忿恨。】

      這首偈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註得很清楚,「舊經云大樹」。因為這是翻譯,梵文這個名詞有兩個意思,這個梵語翻成中文,中國用音譯,「薩擔婆」。薩擔婆在古印度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大柱』,一個是大樹。所以在《六十華嚴》這首偈是「若見大樹」,《八十華嚴》裡面,這是「若見大柱」。這就是一個名詞,它有兩個意思。這兩個意思雖然不同,古人給我們解釋得也很有道理,它都有承擔重量的作用。建造房子,柱子承擔的重量很大。那個大樹也是如此,枝葉花果非常茂盛也是樹幹來承擔。所以從這上來說,意思能夠相通。

      這是比丘出門托缽,路上所看到的這些事物。前面看到是人,路上看到人,許多人聚集在一塊聊天,這是出家人的一種機會教育,不能夠忽略的,念念都是有度眾生的大願,念念要幫助一切眾生覺悟。這品經一百四十一願是法身菩薩修的,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就看到,我們學佛跟菩薩學佛,這兩個做個比較就很明顯的看出來,菩薩的心念念都沒有忘記眾生,都是幫助眾生覺悟,看到有幾個人在一起聚會聊天,他就「當願眾生,說甚深法,一切和合」。這首偈(就是前面這首偈)非常適合於現代的需要。現在這個社會極其不和,人心顯出浮躁,確實是唯利是圖,念念都是損人利己,所以這個社會動盪不安。

      大家都曉得今天社會迫切需要的是安定、是和平,安定和平如果不能落實,西方宗教講的世界末日,我們愈想愈可能,而且愈看好像這個事情很快就會現前,這是非常嚴峻的一個問題。有沒有辦法救?辦法確實是有,特別是大乘佛法。這在七十年代,英國歷史哲學家湯恩比博士說的話有道理,要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他說只有中國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

      我們在大乘佛法裡面看到,現在無論什麼問題,要用這個做指導原則把它解決落實,一點都不困難。但是現在人不相信佛法,認為這是宗教、是迷信,不願意接觸;這麼好的東西,對於現前有無比殊勝利益的東西當面錯過,你說這多可惜。這樁事情我們不能怪別人,怪什麼?怪我們學佛的四眾弟子,我們沒有把它做好,所以讓社會大眾對佛教產生嚴重的誤會。想想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為什麼人家不誤會?耶穌在世,穆罕默德在世,多少人尊敬,多少人跟他學,為什麼?沒有別的,很簡單,人家做到了。做到了再說,誰不服?所以這是聖人,聖人跟普通人差別就在此地。凡人說到做不到,說到做不到就是騙人。聖人是做到,他才說到,他先做到。賢人,這是聖人的學生,說到之後他能做到。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要認真的學習。

      《六十華嚴》跟《八十華嚴》,這首偈來相比,我覺得《六十華嚴》的翻譯翻得更好,為什麼?大樹確實你在路上常常看見,大柱不太容易,除非有宮殿式的建築你才能看到這個大柱,普通民間的建築沒有這很大的柱子,不太容易見到,所以翻大樹比大柱我覺得要好說得多。見到這樁事情,引發菩薩的弘願,『離我諍心,無有忿恨』,諍是怨恨的根源,沒有爭執哪來的怨恨?這個事情可不是小事,在日常生活當中所發生的事情真的是無量無邊,菩薩舉出一百四十一個例子。這一百四十一個例子展開就是我們六根接觸無量瑣碎的這些事物,你了解這個道理,你才曉得這個經文上每一句、每一個字含義都很深,都非常重要。世法、佛法都不離因果,許多的事情,事情發生了,再尋求這個事態發生的原因,真正的因永遠找不到,到哪裡去找?真正的因要找過去世。

      早年我在美國,在美國的同修大概都知道,抗戰期間當中美國有個預言家叫凱西,這個人的傳記我看過,好像他只初中畢業,沒有什麼學歷。他的這個能力,《楞嚴經》上講的有,是靈鬼附身,不是他的能力。這個靈鬼跟他很有緣分,過去非常之好,靈鬼是來報恩的、來幫助他的。所以他的能力多半在睡眠當中,他不是替別人催眠,而是自己睡眠。睡眠的時候,別人提出問題,他隨口回答,人家把他錄音、把他記錄下來;醒過來之後問他,他什麼都不知道。疑難雜症,他都能把人治好,醫生放棄了,無法治療的,找他,他用這個方法能把人病治好。他去找人的病因,找他過去世,找他再過去世,把那個病因找出來,他有這個能力。找出之後,再給他說明,這個人心裡頭的疑慮放下了,那才是病根。這一化解之後,他疑慮沒有了。所以終極的結論是佛法裡面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裡老是有懷疑、有疑慮,那就是病根,這個疑慮的事情往往牽涉到過去生中。

      所以凱西有個結論,他說全世界的人,任何一個人在一生當中無論發生什麼事情,大大小小事情,沒有一樁事情是偶然的、突發的、沒有因的,這不可能;換句話說,任何事情都有宿世的因緣,前世的因緣。前世的因,這是佛家講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三世因果,你才能解決問題。伊斯蘭,這是回教,講兩世因果,可是我看《古蘭經》還是三世因果。《古蘭經》裡面有六個基本的信條,其中有一條是「信前定」,這話講得很有理,講通了。如果要是沒有前定,上帝造人,為什麼造這個人給他享福,造那個人給他受罪,那上帝豈不是太不公平了嗎?哪有這種道理?信前定,這個問題解決了。上帝造人不是他自己的意思,前定,你過去生中修的善,那你這一生享福;過去生中造的有罪業,那你這一生受罪,這講得通,信前定。你這一生貧富貴賤、吉凶禍福是過去世你造業因所定的,這跟佛法講的就一樣,不是上帝給你的,在佛法講這是因果,不是佛菩薩給你的。佛菩薩沒有能力給你福,也沒有能力叫你受罪,真的,吉凶禍福是你自己的業報。

      「諍」是惡的緣,「忿恨」是業的因。我們想一想現在這個世界的教育,我是在前年,澳洲昆士蘭大學和平學院邀請我,給他們的教授舉行一次座談會,討論的主題是「如何化解衝突,促進世界的安定和平」,這個題目很大。我先聽和平學院的報告,才知道全世界有八個大學設有這個科目,而昆士蘭在八個大學裡面還是領先的。九一一之後,學院裡面這些教授們覺察到冷戰、熱戰都不能解決問題,所以就想到能不能換個方法,用和平的方法。所以校長派了兩個教授到圖文巴找我,邀我一起來討論這個問題。

      我聽了報告之後,他們這些想法、做法沒有找到衝突真正的原因,而且解決的理念偏差。他們認為消滅恐怖活動最好的方法就是報復,用武力、用報復。我們知道,用武力、用報復那個冤仇愈結愈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正因為你強大,他打不過你,打不過你,人家想出另外一個方式,所謂是游擊戰、恐怖戰。所以我跟他們說,這是另一種形態的戰爭,讓你大國,你有核武,你有飛彈,你有坦克,統統用不上,這個戰爭叫你完全用不上。一年這種恐怖活動搞個三次、五次,叫你全國人心不安,每天都生活在恐怖當中,你的精神緊張。人在這種緊張的生活之下,三年五載神經就出了問題,他就打贏了。

      你這個國家有三分之一得神經病,有一半得神經病,那就這仗打勝了。你想想實際情形是不是這樣?防不勝防,這是大事,這不是小事。如果這個事情不能化解,他們問我,這種恐怖活動大概還要多久才能結束?我說至少三百年,大家聽了都呆了,是真的不是假的。中國古人常說「冤家宜解不宜結」,一定要化解,決定不能夠用武力,武力解決不了問題。自古以來,你看全世界的歷史,哪樁事情是戰爭能把它解決?每一次戰爭都留的有後遺症,戰爭解決問題在歷史上還沒這個例子,這我們不能不懂。

      所以我就問坐在我對面的一位老教授,我看他排名是第二,應該是很資深的老教授,他是美國人。我就問他,我說在美國,兒童是不是從幼稚園就開始教競爭?他說對的,從小就教競爭。我說你知道嗎?競爭升級就是鬥爭,鬥爭再升級就是戰爭,這種教育的理念走的是死路。他聽了之後想想,沒有話回答我。然後我告訴他,東方,中國的教育從小教什麼?教禮讓,還不是忍讓,禮讓,彼此相讓不爭。爭一定有勝負,負的人不甘心,哪有不怨恨的道理?勝的人驕傲狂妄,對輸的人來講,激發他的憤怒,激起他的嫉妒,社會上矛盾衝突從這個地方起來的,這要知道。這個問題是教育的問題,看你怎麼個教法。

      講到教育,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民族來相比,中國確實是第一。中國的教育,五千年的歷史,五千年的經驗,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的方法與效果。如果你們細心去看歷史,你就能看到這個國家族群永遠是和平的,不幸的產生也不過就是最近一百多年的事情。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人對於傳統產生懷疑,這一疑就錯了;接著滿清的衰敗滅亡,進入民國初年軍閥割據;接著是中日的戰爭,最後這是共產的統治,所以中國五千年的教學就這樣子斷掉了。這個時間,真正斷掉的時間大概是七、八十年,七、八十年不算長,但是也不短,現在要救還來得及。現在不救,再過個五年、十年,神仙來都救不了,為什麼?人沒有了。

      我這個年齡對於傳統教育沾一點邊緣,小我五歲的人就沒有沾到,邊都沒有沾上。可是這一點邊緣還是起了很大的作用,在這一生當中沒有學壞,沒有被誘惑,沒有被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所動搖,就靠那一點點根。中國諺語有所謂「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確確實實我接觸的邊緣是七歲之前,我七歲之後這個教育就沒有了,私塾教育就被學校取而代之。古時候這些禮節沒有了,改成現代式的。我們那時候進私塾見老師是跪在地下拜的,以後辦學校了,見老師是鞠躬,沒有再跪拜。私塾裡面進校門,先一定要給孔子行三跪九叩首的禮,進學堂沒有了,這禮沒有了。中國自古以來是禮義之邦,禮要是失掉、疏忽了,規矩就沒有了,規範沒有了。人要沒有規範,人能行善、能造惡,如果沒有規範,他要向惡的那邊去做,很多人講,那人連禽獸都不如,這是真的,現在你看人造的業。

      中國教育的特色是家庭,小孩從出生就開始教,誰教他?父母。他雖然很小,出世才二、三天,他眼睛睜開來,他會看,耳朵他會聽,大人在他面前的言行舉止,他已經落了印象,現在講落在腦海裡,我們佛法講已經落在阿賴耶識裡頭,「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這就是他的根,這個根會起很大的作用。根要是深、要是堅固,他三歲就有能力辨別哪是好的、哪是壞的,哪是對的、哪是錯的,他就有這個能力,所以他不會學壞。這個根要紮得深、要紮得牢,所以這是母親的事情。

      五倫裡頭「男女有別」,婦女的職責重過男人不曉得多少倍。孔子,他媽媽教出來的。他三歲父親就死了,母親帶大的,母親把他教出來的。孟子也是母親教出來的。周朝開國,文王、武王、周公,哪一個不是媽媽教出來的?現在中國人稱妻子為太太,「太太」兩個字從哪來的?周朝開國這三個偉大的母親,周文王的祖母太姜,母親太任,他的夫人叫太姒,這三位名字都有個「太」。你看他們家裡出的,周文王,太任的兒子,周武王,太姒的兒子,周公也是太任的兒子。所以稱太太,太太就是聖人的母親,她能夠教出聖人出來。

      周朝享國八百年,在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個朝代。末代皇帝違背祖宗教訓,倒行逆施,這才亡了國。如果都能尊崇祖宗的規範,都能依教奉行,恐怕到今天這個時代還是周朝。周朝這個制度,孔子非常讚歎,那個制度周公定的,《周禮》就相當於現在的憲法一樣。我在年輕的時候親近方東美先生,方老師對於《周禮》讚歎備至,跟我講過很多次,叫我去讀。我書是買了,但是沒讀。三禮,我只讀了《禮記》,《周禮》、《儀禮》都沒有去讀它,因為以後接觸到佛法,我也不想搞政治,所以對這個興趣就不濃。可是老師講過很多次,我知道這部東西重要,他說全世界幾千年來一直到現在,沒有任何一個法典能夠跟《周禮》比,這是方老師告訴我的。

      所以中國幼兒的教育,這是外國人沒想到。父母在兒女的面前,幼兒生下來幾天,言談舉止都不能隨便,完全要讓他看到、聽到、接觸到全是正面的;換句話說,倫理道德要父母做給小孩看。小孩從小就在這個環境當中長成,他一生都不會改變。所以母親太偉大!後世尊稱為太太,太太這個名詞無比的尊貴。現在大家不知道這兩個字從哪來的,也不曉得真正的意義,這是現在人不讀書之過。

      湯恩比說得好。這樣一個整個社會動亂,人心浮躁,儒跟佛都講靜,都講定。儒家講「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那個慮就是智慧生起來了,定生慧。知止就是佛家講的戒,知止而後有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如果要社會恢復到常軌,社會確實本來是和諧的,宇宙本來是和諧的,星系是和諧的,地球是和諧的,地球上所有生物本來是和諧的,今天為什麼搞得這麼亂?那就是居住在地球上的這些人,思惟言行偏差了,方向搞錯了,走向什麼?走向自私自利。人人都自私自利,人人都想著損人利己,損人利己,他怎麼會不衝突?他怎麼會不怨恨?他怎麼會不報復?這才是真正的因,衝突的真因在此地。怎麼化解法?化解,你要求對方先化解不可能,那是永遠做不到的。中國聖人教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只有從自己內心,把跟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對立這個念頭化解掉,永遠不跟人對立,永遠不跟事對立、不跟一切物對立,你的心就平了;再能夠把一切的疑慮分別放下,煩惱放下,你的心就清淨了。為什麼不清淨?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你的心怎麼會清淨?心不清淨,智慧不生。

      《金剛經》上佛說得很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就是般若智慧。《華嚴》上講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智慧圓滿具足;換句話說,過去、現在、未來,此界他方,無所不知。是誰?是你自己,這是你自己的本能。你現在這個能力失掉,怎麼失掉?因為你有妄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障礙住了。你有能力,那個德就是能力,叫萬德萬能,宇宙之間沒有一樣東西你不會的。你能力到哪裡去了?也被這個障礙。相是相好,今天講的福報。你的相好,在身體來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好失掉了。生活環境,你們念《彌陀經》,你們念《華嚴經》,你看看極樂世界、華藏世界,那個物質環境的受用。不要說別的,說地,「黃金為地」,這黃金是鋪路的。我們現在土地上鋪的這個路是柏油路,西方世界是黃金鋪路,宮殿建築材料是七寶不是木材,你就想那個福報多大!都是你自己本來有的、本來具足的,今天統統失掉了,原因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生生世世被這個害慘了,你還不知道。

      佛教給我們,只要你放下,馬上就現前。所以你放下執著,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再執著,這個人證阿羅漢果,超越六道,那個福報多大。如果再把分別放下,世出世間一切法再不分別,證菩薩果位。再提升一層,妄想放下了,妄想就是起心動念,那你所入的這個境界就是華藏、就是極樂世界的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淨土。

      佛給我們講真話,迷是你自己迷的,悟也是你自己悟,佛一絲毫的忙都幫不上。佛只告訴你,我放下了,我統統得到,你如果放下,你跟我一樣,你也得到,這是事實真相,《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你才能真正體會到,契入這個境界,那就是大乘教裡頭常說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你整個的身心跟宇宙融合成一體,生滅沒有了,這叫做大般涅槃,沒有生滅。《中觀論》裡面所說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講了八個不,那就是事實真相。所以毛病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要不放下,你就不能入真實的世界,這個世界的真相永遠是隔一層,不管你是從物理或是從心理,都不行。所以佛家教學的祕訣就是看破放下,這是章嘉大師教導我的,這個我們好懂。要用佛學的名詞,有的時候我們迷惑,反而難懂。佛家講「止觀」,觀就是看破,止就是放下;或者禪裡面講「靜慮」,靜就是放下,慮就是看破。我們看儒講的這個,雖然沒有佛講得那麼精闢,也都說到。

      中國傳統的教育是以「仁」為本,人在這一生要真正得到幸福美滿,以這個為教學的中心的理念。所以中國人講福,少年的時候,這個教育給你扎根,福德的根基是在少年。西方人也肯定,我看到湯恩比的談話,他也談到了,人格的培養一定在七歲之前,這個跟中國古聖先賢的理念完全相同。中國人講「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跟湯恩比的理念就完全相應。就好像蓋房子一樣,房子那個骨架,結構骨架那個東西就是七歲之前要完成,七歲以後的,那是裡面的裝飾,外觀、內觀那是裝飾,那是充實。骨架先要做好,你說多重要。

      現在這個東西,我們已經丟掉將近八十年,現在要恢復就要從這裡下手。現在的教學,我們提倡弟子規,提倡十善業道,為什麼?這是根本的根本,這就是架構。弟子規是儒家的架構,十善業道是佛法的架構。湯恩比提出來的話,我也加了一個問號,儒真的能救這個世界嗎?佛真能救眾生嗎?你看現在學佛的人多少,現在學儒的人也不少,他能救世界嗎?他能解決眼前的問題嗎?這一問,大家就疑惑了,為什麼?談到儒,一定想到四書五經、十三經;談到佛,一定想到《華嚴》、《法華》這些大乘經教。不行,這是他們的裝飾,這是他們的枝葉花果,你要找它的根。根看不見,埋在泥土底下。

      佛的根是十善業道,儒的根就是中國傳統教育的根,儒是繼承中國傳統教學的,那個根就是五倫、五常、八德,倫常道德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就是弟子規,你才曉得這個東西重要。你要認真學這兩樣東西,眾生有福,能幫得上忙,能接受,這個世界還有救;眾生真的沒有福,自己得救,為什麼?這個世界縱然壞掉,這常有的事情。眾生都毀滅掉,毀滅,靈性不滅。毀滅是身體,身不是我;靈性不滅,靈性往上升不往下墜。如果你這個念頭,這個思想念頭不正,你造的是惡業,違背了心性,那你要往下墜落,這就錯了。你的思想言行都跟本性相應,本性本善,你看《三字經》上講「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一切不善是習性不是本性。凡是跟本性相應的這個思想行為,你一定往上提升,這是好事情,這不是壞事情。那就是真明白這個道理,像這個大樹或者大柱它能夠荷負、荷擔,能夠擔起這個重擔,幫助你節節高升。

      你看看這個願,必定要從自己做起,自己內心裡頭把對立化解、疑慮化解、矛盾化解、佔有化解,這是我們在講經常常提到的。不要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對自己決定有嚴重的傷害。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接著看下面第三首偈:

      【若見叢林。當願眾生。諸天及人。所應敬禮。】

      『叢林』是許多樹木生在一起,給人的現相,帶來的啟示,那就是人類的社會活動。叢林裡面,如果我們細心去觀察,它的樹木都是一個品種,很少有雜生的,這是《易經》裡面所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以連植物它都是一類一類的,形成好像一個團體一樣。給我們的啟示,人是群居社會動物,群居最重要的是和睦,中國諺語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祖宗傳統教學裡面,「和為貴」。

      佛法對於和睦相處尤其重視。佛法僧團,四個人在一起共住同修就應該要遵守「六和敬」。佛講六個和,第一個見和同解,第二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講六個。中國古聖先賢講三個,講太和、中和、保和。大宇宙是太和;人與人、人與天地萬物要和睦相處,這是屬於中和;如何把這個關係長遠保持下去,這就是保和。真正這三個和都做到了,聖人,那不是凡人。這三個和做得圓圓滿滿一絲毫缺陷都沒有,給諸位說,是華藏世界、是極樂世界才能做到。聖人給我們舉出來,所以才稱之為和為貴。

      從哪裡做起?從內心做起。內心不和,我們有自私自利的念頭就不和,內心就不和,有名利心,內心不和,有貪瞋痴就不和。內心不和,身體就不健康。特別是貪瞋痴,佛叫它做三毒,這個世間最嚴重的病毒就是這個東西。內有貪瞋痴,外面才有一些染污,你才能感受染污;如果你沒有貪瞋痴,這外面東西你不會感受,我們現在醫學裡面講他有免疫的能力,不受外面境界感染。慈悲能解毒,所以人從理論上講不應該會生病,生病就是肯定你自己的思想見解有了錯誤。如果你完全能夠隨順大自然,大自然是太和、中和、保和,這個佛給我們講得非常清楚、非常貼切的叫六和。

      這太和、中和、保和在我們六和裡頭就是第一條見和同解,包括在其中。怎麼落實?佛講得很具體,後面這三條是落實。戒和同修,你一定要守規矩,這在佛法裡面講就是十善業道、三皈五戒、比丘戒、菩薩戒,必須要遵守。再向上提升,脫離十法界,回歸到一真法界,還要不要守這些規律?要。這規律是什麼?普賢十願。我們現在學習的「淨行品」一百四十一願,這不是十法界,一真法界的,所以這個理就很深。人人都能夠信守,這個社會多和睦!

      中國哲學裡面所講的「和氣生財」,這話真的不是假的。現在人懷疑,和氣,那個財富從哪裡得來?真有。如果你要把原理掌握到,你就不懷疑,原理是什麼?一切法從心想生。財富是心想變現的,能不能把泥土變成黃金?給諸位說,能。物質都不是真實的,現在科學懂得。所有物質也不過就是它組合的方程式不同而已,其實基本的物質是相同的。那就是說哪一天你有能力讓所有的物質隨心所欲的變化,就行了,這個境界就現前。哪裡?極樂世界是的,華藏世界是的,那個地方的居民隨心所欲,心想事成,不需要經營,不需要造作,哪裡像我們這些人生活得這麼辛苦,不需要。和氣生財是真的不是假的。因為你不和,你自己本身都不和,一個人常常發脾氣,對這個人好,對那個人不好,這就不和。如果真的和,和就平,你對於一切人、一切事物決定是平等的,那就和。不平,哪來的和?不平也不清淨,這裡頭有大道理在。

      見到叢林就想到我們很多人聚集在一起,所以佛教的道場古時候就稱為叢林。眾多人在一起修行,在一起共住,生活在一起,就像叢林一樣。所以見到叢林,這是你行路出去托缽的時候一定會遇到,引發菩薩的弘願,『諸天及人,所應敬禮』。「敬」這個字,念念都不能夠忘掉。凡夫跟佛菩薩不一樣在哪裡?佛菩薩時時刻刻保持「禮敬諸佛」,《華嚴》是普賢境界。在《華嚴經》上代表宇宙萬有本體的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佛沒有形相,法性。他自己雖沒有形相,本體,哲學裡講的本體論,沒有形相,他能現一切現相、能變一切現相,那是什麼?那他就起作用,有體就有用,有用就現相。所以是以毘盧遮那代表理體。毘盧遮那的意思,這是梵語,它的意思是「遍一切處」,當然也遍一切時,是這個意思,遍一切處。實在講連虛空都是它變現的,這是現代的物理學家慢慢已經發現,虛空也不是真的,時間、空間都不是真的,很難得也是相當聰明,被他們發現了;佛在幾千年前講得多清楚。

      它起用,用是以兩個綱領,一個是解,一個是行,解行兩門。解是屬於智慧,理解,我們常常叫什麼?叫佛性。講法性,法性是總的,講法性是講理體。講佛性就是法性裡面本具的智慧,般若智慧,我們稱為佛性,佛性是覺性,本覺。《起信論》裡講的「本覺本有」,本覺就是佛性,所以一切有情眾生皆有佛性,本覺本有。迷,迷是不覺,「不覺本無」,所以不覺是習性。我們中國古人講本性本善,那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習性不是本性,本性裡頭沒有善惡,那才叫真善。善惡都沒有,它才真的清淨;有善有惡,已經被染污了。它真的是清淨平等,它不是相對的,這一點我們要懂。行門就是事情上千變萬化,這個事上千變萬化,你都能夠理解。能夠理解的,那是一分覺,一分智慧,所以那是佛性。至於千變萬化的,那個名字叫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

      《華嚴》裡面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薩,代表行門的普賢菩薩,《華嚴》重視行,所以普賢菩薩排在第一,文殊菩薩排在第二。這在儀規上,我們看佛菩薩的形像擺法,你看儀規,佛門裡面供養這個佛像一定是一佛二菩薩,佛代表本體,兩位菩薩,一個代表解門,一個代表行門。你看他供養的方法,你就曉得他這個宗派是著重行門還是著重解門,一看就知道。我們淨土宗,你看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擺在上位,大勢至菩薩擺在下位,這一看就曉得這個宗派重視行,觀世音菩薩代表行,大勢至菩薩代表解,代表智慧。華嚴宗的供法,你這一看,文殊菩薩擺在第一,普賢菩薩擺在下面,華嚴宗,這是屬於教下,他重視解門,解了以後才修。淨宗不是的,淨宗一開頭就著重修,一面修一面來求解,把修擺在第一。你看供養這個形像,你就會通。像天台宗供法,天台宗當中是供釋迦牟尼,這兩位尊者,一個是供阿難,一個是供迦葉,阿難供在上首,迦葉供在下首,一看就曉得他重視解門,解在先,先解後行,教下都是先解後行。所以你看供養佛像,你就知道他這個宗派偏重在哪一門上。解行兩門都重要。

      《華嚴》雖然一上來全是文殊菩薩給我們表法,文殊菩薩在主導。這一品經雖然是智首菩薩講的,文殊菩薩提問,提出許多問題,智首菩薩一樁一樁來解答,所以用現在的話來說,文殊菩薩是主持人。可是經到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古人講《華嚴》是大本《無量壽經》,很有道理。如果我們對淨土信心不足,對它有懷疑,那怎麼辦?學《華嚴》,《華嚴》說得詳細、說得明白。我對於淨宗產生信心,確實是《華嚴》,如果不讀《華嚴》,對淨宗始終有問號,這個疑問是修行人最大的障礙。

      而在行門裡面,最重要從哪裡學起?這不但在佛法,連世間法也不例外,我們做人、求學、修行從哪裡做起?就從一個「敬」字。你看看中國傳統儒家,《禮記》頭一句,「曲禮曰,毋不敬」。佛法裡面這些懺儀,拜懺的懺儀,第一句話「一切恭敬,一心頂禮」,你常常看到這個,你就曉得從這裡入門。有人問印光大師,契入佛的境界有沒有祕訣?印光大師說有,祕訣是什麼?誠敬,「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你學佛什麼東西都沒有得到,你沒有誠敬的功夫。誠是沒有虛偽。

      佛法裡面講「直心是道場」,《起信論》裡面講菩提心,頭一個「直心」,直心是真心,是菩提心之體。《觀無量壽佛經》裡面佛講菩提心,講菩提心的體叫「至誠心」,至誠心就是《論》上講的直心,直心就是至誠心,真誠。有體當然有用,佛講得詳細。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就是我們用什麼心對自己,用什麼樣的心對別人,對自己叫「深心」,對別人叫「大悲心」;換句話說,對人要大慈大悲,對自己要深心。什麼叫深心?很難講得清楚。我看很多古來祖師大德那些註解,我看了也很難滿意,愈看愈迷惑,愈講人愈聽不懂。以後我讀到《無量壽經》,恍然明白了,《無量壽經》上經題「清淨平等覺」,那就是深心。所以對自己要保持清淨心,要保持個平等心,保持一個覺心,覺而不迷,這是深心。

      我把菩提心就講成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大家好懂。我們起心動念都能與這五條相應,這叫發菩提心。如果你起心動念跟這個相違背,你沒有菩提心,沒有菩提心叫輪迴心。你基本上是虛偽,虛偽不但對別人,對自己都虛偽,迷失菩提心的本體。迷失本體,當然你的心就不清淨。你有貪瞋痴慢,你有自私自利,你有是非人我,你有貪圖五欲六塵享受,你心不清淨;你心有高下、有貢高我慢,你心不平等。你不能夠對待眾生一視同仁,我對人很平等,你對蚊蟲螞蟻平不平等?對蚊蟲螞蟻也平等;對這些泥土沙石平不平等?礦物也要平等,不容易。為什麼平等?同一個法性變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同一個性識。所以《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說得太圓滿了。情是有情眾生,人類,包括動物,都算是有感情的;無情,我們今天講植物、礦物、自然現象,同圓種智,圓是圓滿,種智就是成佛,究竟圓滿佛,怎麼可以輕視?怎麼可以沒有恭敬心?

      普賢菩薩教我們,在行門裡面,他是把無量的行願歸納為十大類,第一個「禮敬諸佛」,這一條做不到,十法界裡面最高到佛法界也做不到,什麼人能做到?法身菩薩,他超越十法界,他住一真法界,能做到。還有一個特別法門,往生到極樂世界能做到。我們今天學習,最低限度的要像儒家所說的「凡是人,皆須愛」,你能做到這一點就不錯了。雖然不能圓滿,沒有達到目標,但是是同一個方向,這就非常難得、非常可貴。你能愛人,你就不會害人;你能愛人,你就會尊敬人;你能愛人,你就會照顧人,你自然就會幫助別人。

      自行而後能化他,自己做不到,想教別人,那是假的,為什麼?你講,講得天花亂墜,你自己沒有做到,別人在下面會在那裡給你打問號,他在騙我們,說得那麼好聽,他自己做不到。為什麼?人家不服。怎樣叫人服?我做到了,我做到再講給你聽,服了,我做出榜樣來給你看。所以我常講,世界上許多這些宗教家,創教的人,佛陀,耶穌,摩西,穆罕默德,中國的孔子、老子,都是自己完完全全做到了再說,沒有人不服。所以禮敬諸佛我們今天至少要把它落實在「凡是人,皆須愛」,凡是人都應當要禮敬,敬是內心,禮是外表,要認真做到。

      今天整個世界的動亂,你要問動亂是什麼原因?禮敬失去了,人與人之間沒有愛、沒有恭敬、沒有禮貌,他怎麼會不亂?世出世間的善人對這個教育都特別重視;在儒家稱「禮」,在佛法稱「戒」,戒律。戒律裡面包含著威儀,禮敬在威儀裡面。所以戒沒有了,佛就沒有了;禮沒有了,儒就沒有了。現在大家都知道佛法衰了,學佛的人很多,佛法為什麼衰?學佛的人雖然多,不持戒,認為持戒太難。念佛不持戒能往生嗎?不能往生,這個話我們說得多。

      古來祖師很慈悲為我們提示「持戒念佛」,針對現前社會大眾說的。在家學佛,十善做不到,三皈五戒做不到,他怎麼會有成就?所以昨天有很多同學問念佛往生的問題,我也跟大家解答,你們好好想想,十善、三皈五戒做不到,一天念十萬聲佛號,能往生嗎?不能。善惡的標準就是戒律。在家學佛,十善、三皈五戒一定要做到,你才能往生,經上翻開「善男子,善女人」有你的分,這就是善的標準。如果這個沒有,你不是「善男子,善女人」,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用念佛的方法把我們不能持戒的因素念掉,那行,那有功德。可是為什麼做不到?我們要找根。根源,佛都說過,《佛藏經》裡面佛講「若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學佛不可以躐等,要按次第,由小乘到大乘,你才有基礎。十善業道是大乘,通大通小。

      我們想想中國,中國佛教,佛教傳來的時候,確實小乘經典傳來的相當豐富,幾乎是全部傳過來,現在在我們《藏經》裡面,《四阿含》,小乘經。可是小乘在中國,大概從唐朝中葉以後,小乘就衰了,沒人學了。小乘在唐朝時候兩個宗,俱舍宗、成實宗,這兩宗很多人都不知道,變成歷史的名詞,沒有了。所以中國只有大乘八個宗,那能成就嗎?歷代成就的人還真不少,什麼原因?中國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沒有不學儒的,沒有不學道的,就是道家的書籍、儒家的典籍,在這上奠了基礎,行。這個基礎比起小乘的基礎絕不遜色,所以行。到我們這一代,麻煩出來了,儒的基礎沒有,道的基礎沒有,小乘基礎也沒有,所以修十善就難了,問題出在這裡。

      所以這些年來,我們極力提倡弟子規,為什麼?弟子規是儒家的根,我們從這個根上建立佛法,行,佛法能活得起來。就好像栽這些植物一樣,這個小樹苗,我這個水土行,用弟子規可以能把它培養長大。如果沒有這個根,十善業道很難,道理在此地。所以我們要肯定弟子規是屬於戒律,基本戒律,是十善業的基礎。有弟子規、有十善業道,然後再學三皈五戒,他就能落實。現在三皈五戒都不能落實。

      三皈是佛菩薩傳授給我們學佛總的綱領、總的原則,一進門就傳給我們,讓我們知道這個方向、知道這個目標。佛是覺而不迷,法是正而不邪,僧是淨而不染,所以佛法僧就是覺正淨。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得清楚,他給人傳授皈依,他不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念「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我早年看《壇經》看到這一段,我就想他為什麼要這樣說法?自古以來都是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為什麼六祖改掉?六祖那個時代,佛法傳到中國六、七百年了,想必是時間久了,所謂是愈傳愈訛,大家對佛法僧這個意思模糊了,會產生錯覺,那就得不到三皈的真正利益,所以他改了,改得有道理。他下面有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他下面有解釋。那我們今天起心動念是覺還是迷?是正還是邪?是淨還是染?我們今天起心動念還落在迷邪染裡頭,哪有覺正淨?這就是三皈是假的不是真的。

      五戒哪一條做到了?我沒有殺人。你有沒有殺蚊蟲螞蟻?蚊子來咬你,你是不是一巴掌把牠打死?你看到蟑螂、看到老鼠,你有沒有殺牠的念頭?有這個念頭,大乘法裡面,你就破戒了。大乘戒論心不論事,你起心動念,你還有殺的念頭,殺業沒有,殺心沒斷。偷盜,我沒有去搶人家,也沒有去偷人家,有沒有佔一點便宜的念頭?有佔便宜的念頭,盜心沒斷,那怎麼行!現在很多人對於國家納稅,總研究研究怎麼樣可以少納一點,這是什麼心?盜心。難,實在是難。

      這一條裡面,我一生看到一個人,我以前的老校長周邦道先生,一絲毫佔人便宜的念頭沒有,其他的我不敢講,這一點我看到的,親眼看到的。他做考選部政務次長的時候,那就是副部長,公家配給他有一輛轎車,他上下班、公務乘那個車,私人看朋友還是乘公共汽車,他說那是我的私事不可以浪費公家的汽油。公家給他裝的電話,公事,他用那個電話,他私人有事情打電話,到巷口那個公用電話亭來打電話。所以他的兒子,他的兒子跟我們是同學,他說這老頭太頑固,這是公家配給你,你用就好了,他就固執到這樣程度。因為他兒女在家的時候要跟朋友打電話都不行,一定要出門到巷口打公用電話去;做到這個才真的沒有盜心,你就曉得談何容易。

      周老師中年以後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佛。我們從這個行持上看,做官的人沒有一點貪污的意念,像他這樣太希有了,守本分。自己薪水並不很豐富,家裡頭非常節省,節省下來還要幫助大陸上的親戚朋友,他月月都寄一點錢回來。我們一生看到這種人,我們佩服得五體投地。所以老師教導我們,他說到做到,從前在學校就是如此,所以我們同學對這位老校長永遠感念,確實有古人的風味。對待任何人有禮貌,謙虛卑下,他統統做出來給我們看。在台中蓮社做義工掃地,外面有客人來要拜訪周老師,他問哪個?周邦道。他不說話,工作做完了,回到後面去把衣服穿好了出來見客,我就是。人家看都呆了,進來看到以為是蓮社的工友,一點架子都沒有,真有學問,真有道德。

      所以要曉得我們修行從哪裡做起,今天讀到這個「敬禮」,無論對什麼人。周老師從前在大陸做過江西教育廳廳長、大學教授,對待佣人都客客氣氣,所以只要跟他接觸的人沒有不佩服的。家教非常嚴,他的兒子常常跟我說,做他的學生好,做他的兒子很不好,很難受。他的兒子常常在我們面前抱怨,管得太嚴了。兒子長大了,都三、四十歲了,還像小孩那樣子管理,很嚴格。老師一生長處太多了,值得我們學習的,值得我們仰慕的。佛陀的教誨,聖賢的教誨,他落實了。

      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那個諸佛叫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哪些是未來佛?一切眾生就是未來佛,所以對於一切眾生要禮敬,道理就在此地。大乘教裡頭常講一切眾生皆是我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你要是真正明白這兩句話,「禮敬諸佛」你就不難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