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342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四二卷)  2000/8/15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342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八部四王眾,緊那羅王偈頌,第九首:

      【諸佛神通無間歇,十方大地恆震動,一切眾生莫能知,此廣大力恆明見。】

      這是動地力緊那羅王他的讚頌,他所修學的法門是「恆起一切利益眾生事」。在讚頌裡面,他是讚頌他自己見到諸佛如來恆常的行事,他從這裡面學習,而成無上道。第一句就說明他自己修學之根源,『諸佛神通無間歇』,「間」是指空間,「歇」這個字是指時間,「無間歇」,一切時、一切處,從來沒有止息過。由此可知,諸佛神通道力廣大無邊。「神通」兩個字我們要認識清楚,「通」是通達,世出世間一切事理、一切現象、一切因果,沒有一樣不明瞭,這叫「通」;世出世間法都能夠明白通達,這是我們凡夫無法想像的,所以稱作「神通」;「神」,神奇莫測,超乎我們凡夫的常識,超過我們凡夫智慧能力。

      佛的神通在哪裡?現在有沒有?我們為什麼沒有看見?這樣是不是就間歇了?給諸位說,諸佛如來的神通確確實實沒有間歇過,就在我們眼前。《楞嚴經》上講得好,「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這是「諸佛神通」。講「諸佛神通」,實在講只講了一半,這一半是講的六根,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曰嗅,在舌曰嘗,我們六根見聞覺知就是諸佛神通,什麼時候間歇過?連作夢都沒有中斷。睡覺了,你還作夢,作夢依舊這個神通沒有中斷過,永遠沒有中斷。可是我們不知道,佛在經典給我們宣說,我們讀了,這才恍然大悟。佛告訴我們,我們第一念是正念,佛知佛見。我們見色聞聲,第一個接觸是佛知佛見,為什麼?第一個接觸裡面,你還沒有分別,你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第一念。我們為什麼會變成凡夫?第二念就錯了,第二念裡面就摻雜著妄想分別執著,就錯在這裡。諸佛如來高明在哪裡?永遠保持第一念,他沒有第二念。我們第二念就落在意識裡面去了,意識是個妄心,第一念是真心。

      第一念在哪裡?跟諸位說,念念都是第一念,你懂嗎?我們常常講,「見色聞聲」,沒在意;沒有在意的時候是第一念,在意就落到意識裡去了,就落到二、三,二念、三念了。沒有在意,不是沒有看清楚,不是沒有聽清楚,也看清楚了,也聽清楚了,我們一般講「沒有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就落在二、三。「二」是什麼?佛家講的「二」是意根、意識,「三」再加一個阿賴耶;落在意識、意根,阿賴耶叫「三」,落二、三。你明白這個道理與事實真相,這一句你就會點頭了。

      諸佛是誰?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的。佛在《華嚴》、《圓覺經》裡面講得好,「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是事實真相。佛如何墮落成凡夫變成這個樣子,甚至於墮落在三途?是自己錯用了神通,才落到這個樣子;用錯了,沒有正用。正用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遠離妄想分別執著,正用,那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六根門頭,放光動地」。我們錯用了,我們把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德相變成煩惱,由煩惱變成習氣,這才永沉六道,不能出離,六道這個結解不開。這是大事,如果不是佛給我們開演,我們怎麼會知道?永遠不會曉得。

      佛的智慧德能表現在哪裡?表現在虛空法界一切眾生。也是橫遍十方三際無間歇,我們能體會到嗎?我們能認識嗎?學佛要在這個地方留意。釋迦牟尼佛、諸大菩薩、祖師大德,已經做了很好的榜樣給我們看。無量無邊的好樣子,總說就叫「神通」。穿衣吃飯都是神通,我們要學,要會看。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神通示現,說話是神通示現,不說話也是神通示現,幾個人懂?

      諸佛菩薩種種示現只有一個目的,覺悟眾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而已。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要在這個地方學習,什麼是智慧?什麼是德能?什麼是相好?佛的標準跟我們凡夫的標準不一樣,凡夫的標準錯了,佛的標準是正確的。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是正確的,有妄想分別執著是錯誤的,我們什麼時候真正體會到了,你要不是真正體會到你怎麼修行?修什麼行?修行只是修正錯誤的行為,妄想分別執著是錯誤的,我們把錯誤的捨棄掉,永遠保持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就修正,這是修行。一天到晚還打妄想,還是搞分別執著,你沒有修行,你還是老樣子,你怎麼能解決問題?

      大經上一再告訴我們,法界原本是一真,哪有十法界?哪有六道?所以《般若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六道十法界是虛妄的,「如夢幻泡影」,不是真實的。虛幻的相從哪裡來的?就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妄想分別執著是能變,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變,這是事實真相。所以佛告訴我們,如果我們放下一切執著,六道就沒有了;放下一切分別,十法界就沒有了;放下一切妄想,你的功德就圓滿了。為什麼不能放下?這就是講深重的業障習氣,使我們不能放下。

      佛法有講根性利鈍,什麼叫鈍根?什麼叫上根?什麼叫利智?肯放下的就是上根,聽了之後立刻就放下。有沒有這種人?有。《華嚴經》上的善財放下了,一生成佛了;《法華經》上的龍女放下了。世尊在《法華經》上告訴我們,龍女現身說法,給我們做樣子,八歲,龍女八歲成佛。我們成不了,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執著這個身是我。起心動念,念念都為我,這個錯了。而佛在大小乘所有經論裡頭都告訴我們,身不是我,身是什麼東西?四大五蘊和合而現的相分,這個東西叫「眾生」,眾緣和合而生起的幻相。這個相是幻相,為什麼?剎那不住。這是從現相上說,內而根身,外而世界,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的。這是諸佛神通示現,我們六根所接觸的無一不是,這才是「諸佛神通無間歇」,真的不是假的。

      諸佛菩薩所示現的純正無妄,如果我們會學,用他做榜樣,向他學習,我們很快就成無上道。從哪裡學起?佛沒有自私自利,菩薩、阿羅漢都沒有自私自利;阿羅漢我執沒有了,不會再執著這個身是「我」,執著這個身是「我」,沒有證阿羅漢。大家在經教裡讀得很多,阿羅漢已經破見思煩惱;見思煩惱頭一條是身見,執著這個身是「我」。什麼時候不再執著,不再有自私自利,不再執著身是我,你已經轉凡成聖,最起碼你是須陀洹果;須陀洹破身見了,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了。八十八品見惑歸納: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種錯誤的見解他放下了,這叫真修行。修正自己錯誤的見解,這個人叫聖人,轉凡成聖。小乘須陀洹就是聖人,決定不墮三惡道,位不退,不墮三惡道了。

      我們想想,我們搞了這麼多年學些什麼?只要有身見存在,只要有自私自利、有貪瞋痴慢,六道輪迴裡面三惡道的成分多。我們世間人搞什麼?都是搞三惡道業。為什麼會有自讚毀他、自以為是?這個錯誤的根源都是這五種見惑:你有身見,起傲慢心;你有見取見、戒取見,就是我們現在講「成見很深」,錯誤的。諸佛菩薩沒有成見,我們現在明白了,須陀洹都沒有成見。這個煩惱沒有了,自性般若智慧就現前。我們的智慧沒有,聽經聽得多、記得多都是記問之學,記問之學靠得住、靠不住?靠不住。我舉個比喻,你們諸位就懂得了。醫生給人治病開處方,我不是醫生,我常常看醫生開處方,我都把它記下來,別人生病了,我照樣開個處方給他,會把人吃死,治不了病。所以儒家教人,「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這個話是真的。你看得多、記得多,你教人,你把人引到錯誤路上,自己不知道,自己還認為是正確的。

      什麼人可以作老師?開悟的人。悟了是從你自性裡面流出來的真實智慧,跟古聖先賢的教誨來印證,我所覺悟的,展開佛經,我悟的跟他講的一樣,證明我沒錯;我所悟的跟他講的不一樣,我有問題,他沒有問題。要開悟才行,記別人東西就等於說我們不懂得醫術,去專門記醫生的那一些處方,來替人看病,豈不叫害死人!幾個人懂這個道理?那我們現在學講經,沒開悟,學講經用古人的註解來做參考,講古人的,講的是沒錯,不一定契機,就是不一定對症,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我們學習從古註下手,最後還是要自己開悟。自己為什麼不開悟?自私自利不肯放下,貪瞋痴慢不肯放下,永遠悟不了,這個東西堵住你的悟門。

      佛講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個「德」就是此地講的「神通」,跟諸佛如來同樣的智慧、同樣的神通,「相」是相好,同樣的相好,一切眾生本有的。為什麼不能現前?「但以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就是這三樣東西把你障礙住了。我們要求智慧、要求能力、要求相好,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現前了,你的智慧也圓了,你的能力德能也圓了,你的相好也具足了,不從外得。相好是從心變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心好相就好,心不好相就不好,相隨心轉。

      不但相隨心轉,山河大地都隨心轉,底下這一句『十方大地恆震動』,這個「震動」不是地震,這個震動是什麼?變化,心轉境界。這個變化我們凡夫不知道,「恆震動」是六種震動,底下講『一切眾生莫能知』,不但是山河大地震動我們不知道,我們自己身體的改變都不知道。我們的心善、行善,我們面貌改變了,我們的體質改變了,你知不知道?不知道。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六種震動,佛常在經上講,我們最近念的《十善業道經》,一開端佛就說出來,「一切法從心想生」,念頭一轉變,我們身體裡面這些細胞組織就開始在動,這叫六種震動。念頭一轉變,山河大地也跟著在動,六種震動是這個意思。

      凡夫不知道,諸佛如來知道,法身菩薩知道,你們心在動,他也在那裡照顧,他要不照顧這地球早毀滅了,他用他的神力來保持這個世界。我們凡夫心的震動不規律,佛菩薩他們的心是平等的、是清淨的、是真誠的、是和睦的,所以凡夫怎麼樣去鬧,山河大地雖然是在改變,但是還不至於毀滅,這就是佛菩薩幫助苦難眾生。如果我們這些眾生覺悟了,跟佛菩薩配合,這個世界轉好就很快了。一定要跟佛菩薩配合,如何配合?隨順佛菩薩教誨,不要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個樣子才真正能夠救度一切眾生,化解劫難。我們自己不是沒有能力,有能力,只要肯放下,肯隨順佛菩薩的教誨就行。

      昨天晚上我在居士林的樓下電梯口,看到有一個小廣告,大概是「玄奘大師傳」,是不是最近要演這個戲?玄奘法師十二、三歲的時候,他就立志要跟聖人學,所以他能成就。孔老夫子自己敘說,他十五歲才立志於學,玄奘大師是十三歲。學什麼?學聖人。佛是大聖,可以說是聖人當中的聖人,要學得像。諸佛菩薩起心動念都是為利益一切眾生,經教裡常講的「與樂拔苦」,這叫慈悲。「慈」是幫助眾生得樂,「悲」是幫助眾生離苦,佛沒有別的念頭,佛到世間來幹什麼?就幹這一樁事情的。決定沒有一念為自己,這是佛菩薩。放下自己的一切,就開悟了。這樣的示現,示現得這樣明顯,我們依舊不覺悟,這怎麼行?我們讀《華嚴》,再用現代科學家所發現的定律合起來看,經典裡面所說的字字句句,我們一點懷疑都沒有了,建立清淨的信心,依教奉行。這是動地力緊那羅王他見到的,『明見』,清清楚楚見到,『恆見』,時時刻刻見到。『廣大力』就是「動地力」,用這個來形容廣大。我們再看最後這一首:

      【處於眾會現神通,放大光明令覺悟,顯示一切如來境,此威猛主能觀察。】

      威猛主緊那羅王,這是如來化身,「得善知一切緊那羅心巧攝御解脫門」。我們在此地所看到的,經文裡面所看到的,正是他自己修學的心得。『處於眾會現神通』,「會」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團體,人不能離開團體生活。家庭是最小的團體,世界是最大的團體。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都叫「眾會」;只要跟大眾相處在一起,就是「眾會」。在眾會裡面教化眾生,我們今天所講的「機會教育」。機會教育沒有中斷的,隨時隨處,一切時、一切處,與一切眾生相處,都要有一個善心、善意,幫助別人破迷開悟,幫助別人回心向善,這是菩薩心、佛心。

      所謂佛心、菩薩心,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的本心,我們心本來是這個樣子。現在為什麼不肯幫助別人?念念都想自己好,都不想別人好,這叫「迷」。迷失了本性,迷失了自性,把一真法界、把極樂世界變成了六道輪迴。要知道十法界、六道輪迴本來沒有,再跟諸位說真話,現在也沒有。現在為什麼有?好像有,就像作夢一樣,剛剛夢醒,想想剛才做的夢,好像有,醒了之後知道沒有。你再想想,你正在作夢的時候,那個夢何嘗真有?可是我們今天墮在六道裡頭,他就是不醒,永遠在作夢,永遠醒不過來,麻煩就在此地。省悟過來,六道十法界沒有了,一真法界!

      上一次我們參加回教的一個座談會,也有不少同學跟我一起去參加。他們問到天堂在哪裡?我告訴他,天堂、天園、極樂世界就在眼前,沒有離開,而是我們自己妄想分別執著把它轉變成現在這個狀況,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恢復了,天堂、天園你就見到了。大乘經論裡面所說的種種莊嚴,是真的不是假的,「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所以這一句話,諸位記住,用現在的話來講,我們處一切時、一切處,對一切眾生要知道用機會教育,「現神通」就是機會教育。念念幫助別人,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你自己會開智慧。念念念別人利益,不念自己的利益,自己煩惱輕,智慧就長。

      念自己的利益是愚、是迷,念別人的利益是覺、是智,所以諸佛菩薩從來不念自己利益,念念是幫助眾生覺悟,『放大光明令覺悟』。「大光明」是什麼?真實的教誨。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就是「放大光明令覺悟」。「開」是開示、是開導,用現在的話來說是「教導」。不但要教他,還要帶著他走,「帶著他走」是要做樣子給他看,他才懂得。只是講給他聽,不做樣子給他看,很不容易覺悟。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天天做榜樣給我們看,做的什麼榜樣?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錯誤的統統放下,正確的都現前。他所表現的是圓滿的智慧,無礙的辯才,殊勝的相好。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充滿了大慈大悲、仁慈博愛,人家表現出來,真做到了。

      不但是言教,現身說法讓我們學習,這就是「放大光明令覺悟」,『顯示一切如來境』,讓你悟入如來境界。如來境界,《華嚴經》上所說的就是如來境界。這個境界就是我們現在人所謂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的社會是如來境界。多元文化裡頭最重要的是平等心,佛跟我們講十法界的業因,佛法界第一個因素是平等心,平等心是佛心,佛心是真心、是真如、是本性。我們的心不平,迷失了真如本性;我們的心平等,恢復了真如自性。於是在佛的日常生活當中,都是性德圓滿的流露,我們今天生活行持是煩惱習氣的流露,不一樣。

      展開《華嚴經》看如來境界,他多自在。清涼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四種無礙:「理無礙」,如果我們說佛經的道理跟基督教的道理有衝突,那就有障礙了,這不是佛境界;如果是佛境界,沒有障礙,佛教跟基督教沒有障礙,諸佛菩薩跟妖魔鬼怪也沒有障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如來境界。雖然在無障礙的境界裡面,這是得大自在,可是芸芸眾生迷失自性,他們是處處都有障礙。佛教化初學也要示現有障礙,不示現有障礙就沒法子教,這就是普賢菩薩所說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故說佛依二諦而說法,二諦是世諦、真諦。世諦就是恆順眾生,真諦,隨喜功德,這兩樣東西合在一起教化眾生,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要能看得出來。具體的表現全在《華嚴》這部經上,這部經可以說方方面面都表演到了。所以古德說,這部經叫「圓滿法輪」,很有道理,我們要懂得。

      現在這個世間有所謂「法輪功」,他們把我們的圓滿法輪盜去了。在古時候帝王時代是決定不許可的,國家護法,你要想竊取佛家的東西,標榜你自己的,不可能,就像現在的仿冒商標,國家有法律制裁你。現在國家不管了,所以我們東西被人偷去了,我們也沒有辦法,打官司也打不贏人家,現在法律上沒有這麼一條。我們要曉得,法輪功不是佛法,它只是有名無實。什麼叫「法輪」,他自己也不知道,他也不懂。真正懂得法輪,他已經是菩薩,他是佛。「輪」是佛法裡面一個標誌,這個標誌非常圓滿。輪是圓,我們曉得圓有心,肯定有心,心在哪裡找不到。所以心是什麼?心是決定有,有又找不到,這才叫「非有非無」。你不能說它沒有,也不能說它有,有找不到;你說它沒有,沒有它圓怎麼成的?從心而成的。

      所以心是空寂的,真心是寂靜的。佛家講寂滅,寂滅是真心,寂就是寂靜,滅是滅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決定沒有,這個心是真心。真心所現的相就是外面的輪,這個相是有,體沒有。相有性無,事有理無,因此相不可以執著,執著就錯了。不但不能執著,連分別都不可以,分別也錯了。我們迷失這個道理,著相,分別一切事相,堅固執著一切事相,麻煩來了,處處產生障礙,理上有障礙,事上也有障礙,理事有障礙,事事是更有障礙。原本是無障礙的法界,結果變成了障礙重重,苦惱無邊,這是自己造成的,迷惑造成的。

      修學大乘最重要的,是要參透這一個事實真相。諸位要曉得,佛家的術語叫「參透」,什麼叫「參」?不能用思惟,不能用想像。要用思考、要用想像就不是參了,那是現在人講的研究。研究不能解決問題,為什麼?研究用心意識,是用妄心。參究用真心,真心才能見真理,真心才能見諸法真相,用妄心是決定見不到諸法實相的。佛這種教學,我們仔細去思惟、去體會,合情合理合法,沒有人能夠駁倒,這就是世間一般人所講的真理。

      如來的境界落實在現實的人生上,我們用最簡單的言語來說,就是菩提心與菩薩道。一個是存心,你存的是什麼心?你行的是什麼事?心是「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這個名詞不好懂;換句話說,四弘誓願是菩提心。度眾生的心,斷煩惱的心,學法門的心,成佛道的心,是菩提心。我們是不是常存這個心?這四個心缺一條,就不是菩提心。「菩薩行」是什麼?「四攝六度」,四攝是手段,六度是自行化他。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菩薩行。我們能這樣存心、這樣行事,這是真菩薩,沒有受菩薩戒,諸佛如來看到你,你是真菩薩,你真的受了戒。受了菩薩戒,沒有這麼做的,諸佛看到搖頭,冒充的,冒充菩薩,假的,連鬼神都瞧不起。

      我們幫助淨宗初學的同修,實在講我們自己也是初學,感覺到這個修學綱領依然不足;其實這六個綱領每一個綱領都是圓滿的,我們凡夫,我們智慧達不到,理解不夠;所以淨宗學會成立,我們將修行的綱領定為五個科目,比較上清楚,使我們有個很清晰的概念。「淨業三福」,這是第一個科目。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面所說的,這是世尊教人的基礎,「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十善業道經》就是說這一條,詳細說。中國同修有不少喜歡念《地藏菩薩本願經》,這一部經也是講這四句話,這四句話的詳細講解,這是三福的第一條。第二條「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世尊與他的弟子表演給我們看,我們常常在經典上,一翻開,第一面念到的,佛的常隨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人,都是做榜樣給我們看的。第三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在家、出家菩薩做榜樣給我們看,出家的歷代一些高僧大德,在家的許許多多的長者居士,在家菩薩做給我們看,是我們修行的好榜樣。過去的,現在《大藏經》裡面的《高僧傳》、《居士傳》、《善女人傳》,這都是大乘菩薩示現的。這是根本,第一個科目。

      第二個科目「六和」,非常重要的戒條,我們跟大眾相處,和睦相處。佛教導我們,「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我們要去做才行,不做怎麼成功?第三個科目「三學」,這是佛陀教化眾生的總綱領,戒學、定學、慧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戒定是手段,目的是要開智慧。第四個科目,我們選擇「菩薩六度」;第五個科目,我們選「普賢十願」。這五個科目,大概就把佛陀教導我們的行門包括盡了。我們要怎樣把這五個科目,落實在我們生活當中,落實在工作之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我們是行菩薩行。心是菩提心,行是菩薩行,哪有不成就的道理?這叫真正學佛。

      佛說的法門太多了,真的是無量無邊,《華嚴經》上講了兩千多個法門。我們在這些法門裡頭只取這五個科目,好記,記得很牢,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待人接物,我們會想到,決定要遵守,決定不能違背。這是什麼?如來境界。違背這五個科目的行持,就不是如來境界,凡夫境界。所以我們常常想,我們是願意過凡夫的日子,還是願意過佛菩薩的日子?過佛菩薩的日子,就是決定要隨順這五個科目,你過的是佛菩薩生活,你是生活在如來境界之中;如果你違背了,那你是過凡夫生活,你生活在六道輪迴之中;差別就在此地,我們要清楚、要明瞭。「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就在這一念之間,一念覺這三個通轉,一念要是迷了,還是隨順自己煩惱習氣去過日子,那在六道裡頭恐怕是三途的時間長,人天時間短。

      人生命非常脆弱,佛在經典裡面提醒我們,「人命在呼吸之間」,一口氣不來,這就隔世了。千萬不要痴想將來的日子還很長,那是錯誤的觀念,不切合實際,真正懂得現實的人知道,命在呼吸之間。佛在經論上常常告訴我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這是真的。我們今天得人身、聞佛法,要愛惜生命。為什麼要愛惜它?這一口氣還沒斷,多做好事;什麼是好事?利益社會的事、利益眾生的事是好事;不要做壞事,什麼是壞事?利益自己的事是壞事;我們這一生就沒有白過了。念念為社會安全,念念為眾生的利益,全心全力去做。要懂得,利益社會就是利益自己的家庭,利益眾生就是利益自己。

      佛跟我們講業因果報的大道理,人人都想發財,財從哪裡來的?從布施來的。歡喜以財物幫助一切苦難的人,幫助一些需要的人,我們財富就多了,財是這麼來的。至於說經營什麼行業能賺來的,那是緣。你要是沒有因,人家經營這個事業賺錢,你去試試看,你去做賠本;為什麼?沒有因。這個因是所謂「命裡有財」,那是因。命裡有財,無論你幹哪一個行業都發財,那個行業是緣,是這麼個道理。人不種因,看到別人發財的作法,你去學學看,學不到的。佛給我們講的話是真的,你先修財布施。

      聰明智慧是從法布施裡面得來的,決定沒有吝嗇,我們所懂得的、所知道的,歡喜教導別人,愈教愈有智慧。決定不能有個錯誤觀念,「我都教給別人了,那我自己還有什麼?」愈教智慧愈增長,智慧源源不斷,不要怕別人學,自己有多少教多少,決定沒有保留,你就會天天開悟。積小悟就成大悟,積大悟就成徹悟,不肯教人怎麼行?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得來的,什麼叫「無畏布施」?別人有困難、有恐怖,身心不安,你能夠幫助他、安慰他,讓他身心遠離恐怖,這叫無畏布施,無畏布施的果報是健康長壽。佛教給我們,無畏布施最重要的一個方法是不殺生,不殺生是無畏布施。如果能夠不吃肉更好,無畏布施就圓滿了。你不殺生,還吃眾生肉,你得的健康長壽不圓滿。

      本地有個許哲居士,今年一百零一歲,一生素食。她跟我們講她是胎裡素,母親懷孕就吃素,吃葷的東西她就會過敏,身上會起紅斑,會過敏,一生素食。一百零一歲,一生沒有生過病,健康長壽,無畏布施,一生幫助窮人、幫助老人、幫助病人,她一生修無畏布施。無畏布施裡面有財布施、有法布施,以無畏布施為主。這是我們的好榜樣,佛在經教裡面所講的她完全做出來了,我們看了還能不信嗎?佛法要行,不在說,說得再好、說得再多,沒有用處,一定要依教奉行。要過佛菩薩的生活,不再過凡夫的生活,從念頭上轉過來。

      這一首偈子非常非常好,我們同學要把它背過,這個不難背誦。時時刻刻記住,念念之中、在在處處,怎樣去感化一切眾生,一定要做一個好榜樣給人看。細心觀察現在社會大眾犯哪些毛病,我們對症下藥。現在世間年輕人不知道孝養父母,我們要表現、表演,做樣子給他看;現在社會上人不知道尊敬別人,我們要做個好樣子,處處尊敬別人。這是教化社會廣大眾生,他們錯了,我們從正面做。這就是幫助他斷惡修善,他做的是惡,我們做的是善,讓他自己去看,讓他自己去覺悟。當然一次、兩次他不覺悟,你要做一千次、一萬次,他才會省悟過來。看個三年五載,十年、二十年,你都是這樣做,他豁然覺悟了。

      教化眾生要長時間,要有耐心,要有毅力,要不退轉,才能收到效果。千萬不要,「我這麼辛辛苦苦幫助他,他還是不覺悟,算了,放棄了」,這個不可以的。我們這一生表演的,他還不覺悟,來生再表演。諸佛菩薩生生世世永遠不捨眾生,這才叫大慈大悲。不能說眾生不覺悟,眾生還迷惑,眾生還造業,我們就不管他了,這不是菩薩,充其量你是個小乘。小乘人確實看到眾生不回頭,他退心了,他不幹了,就獨善其身去了,這是小乘。小乘人在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責備他們「焦芽敗種」,不知道上進。佛讚歎菩薩,也勉勵小乘回小向大,有耐心、有毅力,來幫助這一些苦難、不知道回頭的眾生。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