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885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八八五卷)  2002/10/8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885

      諸位同學,請看「十海所管之海」,第五海,請看經文:

      【諸佛子,彼金剛輪莊嚴底香水海外。】

      先把能管的這個海名字說出來了,再看它所管的也有九海,實際上是很多,這是只舉幾個例子來說。我們看第一句:

      【次有香水海,名化現蓮華處。世界種,名國土平正。】

      從名號我們能夠想像到這個阿賴耶識裡面含藏的種子,這個種子是非常善的種子,善因現善的果報。世界,這是講『世界種』,這一點我們必須要記住。這個世界種所持的佛剎跟華藏一樣,它有二十層,每一層佛剎都是無量無邊,經上講的微塵數佛剎。佛為我們介紹都是舉一個例子,一一來介紹那就是大本《華嚴》,應當是這個樣子。龍樹菩薩在龍宮裡面看到的大本《華嚴》,分量不可思議,他說有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個大千世界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一尊佛的教區,我們今天講的一個世界。這一個世界要磨成微塵,你說那有多少數?我們在這個經上看到「世界微塵數」,那是一個大千世界的微塵數。龍宮裡面收藏的《華嚴經》,數量是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偈,佛經四句叫一首偈,有多少首偈?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我們沒法子想像。多少品?一四天下微塵品。他看到的是大本的,閻浮提眾生沒有能力來受持。

      再看中本,中本的分量也相當可觀,還不是我們這個世間人能夠接受的。所以他就看下本,下本就好像什麼?《四庫全書目錄提要》。你們在我們這個大教堂裡面看到,那個地方陳列的有《四庫全書》。《全書》現在是縮小、縮印,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精裝一千五百冊,跟《大藏經》本子一樣大,一千五百冊。《目錄提要》五冊,大概小本《華嚴》就是《目錄提要》。分量多少?十萬偈,十萬偈就是四十萬句。四句是一首偈,全部經文是四十萬句,龍樹菩薩說這個本子我們這個世間人還能接受。所以從龍宮裡面帶出來的是下本,《華嚴經》的目錄提要。

      我們現在傳到中國來翻成中文,傳到中國來的本子不完整,有欠缺。缺多少?差不多缺一半。我們中文譯本《八十華嚴》,這算是完整的本子,中文譯本裡面分量最大的,四萬五千頌;十萬頌我們只有四萬五千頌,一半差一點。但是到貞元年間,烏荼國王對中國皇帝送的禮物,這禮物裡面有《四十華嚴》,就是《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最後這一品,這一品完整的。早年實叉難陀傳到中國來的這個本子,「入法界品」缺一半,完整的本子四十卷,「入法界品」只有二十一卷。所以這個本子傳來之後,大概中文的譯本達到五千頌,就是正好一半,這個我們在讀經的時候常常能發現的。經本承傳年代太久了,這樣大部頭的經,在從前是貝多羅樹葉寫的,確實很不容易保管,容易散失。中國古時候,書本是寫在竹簡上、竹片上,也是用繩子編起來的,所以也很容易脫落。這是古書中國跟印度都相似,都有這種問題存在。經文雖然傳來只有一半,意思我們已經能夠看得出來。佛入滅之前,教導後人四依法,「依義不依語」,大致上《華嚴》的義理能夠看得出來,也相當完備。特別是「普賢菩薩行願品」,這一品完整的經文傳到中國,真是希有難逢!

      晚近,弘一大師教導我們讀《華嚴》的方法,是《八十華嚴》讀到五十九卷,也就是讀到「離世間品」,就接著讀四十卷的「普賢行願品」;這樣子合起來五十九加四十,九十九卷,這是中文本翻譯的《華嚴》最完備的本子。從歷史上譯經這一方面來說,古人講晉譯的六十卷稱為《六十華嚴》,唐譯的八十卷稱為《八十華嚴》,貞元年間翻譯的「普賢行願品」四十卷也稱《四十華嚴》。所以《華嚴》在中國三次翻譯,通常簡稱為六十、八十、四十。我們今天來讀,遵守弘一大師的教導,我們讀的是《九九華嚴》,九十九卷。這是概略的說一說這個本子的流傳的狀況。這些都是要眾生有福,中國眾生算是不錯了,全經雖然沒有能到中國,重要的部分我們都讀到了。那我們現在讀的這個,佛家稱之為《略本華嚴》,為什麼?連小本都不足,只有小本的一半,所以稱為《略本華嚴》。省略不能再省略了,那我們要細說一遍,用的時間很可觀!

      現在我們看這個『香水海』的名稱『化現蓮華處』,所以阿賴耶識裡頭這一類的種子,好!它所示現的『世界種,名國土平正』,這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這個世界種所持的佛剎,照前面的數字我們算一算,第一層,最下面一層是佛剎微塵數世界;第二層兩個佛剎微塵數世界,那就變三個佛剎了;第三層是三個,六個佛剎了;第四層是四個,就十個佛剎;第五層,五個佛剎微塵數,就十五個了。一直算到最後是二十個佛剎微塵數世界。諸位想想,這個世界種是多少個佛剎?這一個佛剎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像這樣的剎種我們在這個經裡面看到的,真的在宇宙之間無量無邊!更應當要知道它「重重無盡」。

      我們把心靜下來,細細的去觀察,佛法裡面講觀照,觀照這個名字怕諸位不能理解,我說觀察,細心去觀察,宇宙不可思議,心性不可思議。能變的是性識,「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能變的心識不可思議,所變的境界不可思議!我們相信,這是如來在究竟圓滿定中所現的境界,這不是理想,這不是推測,也不是用科學儀器來觀察,科學儀器決定沒有法子觀察得到的。我們對於科學儀器在原理原則上能夠理解,它沒有辦法突破空間維次,那你怎麼能觀察?空間維次無量無邊!理論上如此,事實上確實也是如此。

      所以這個世界種,它所持的世界真的是無量無邊。世界種的名字叫「國土平正」,那我們想想看這個世界至少有一半的世界國土平正,或者再少一點應當有三分之一的世界、四分之一的世界國土平正,世界種才能有這個名。國土平正是果報,因是什麼?因是居住在這個世界的眾生心平氣和,心地清淨平等才能感受這個果報。心地清淨平等不是凡夫,但是我們知道,這個大世界肯定有凡聖同居土,肯定有像我們這個世間的五濁惡世,但是它少,它不多。少,對大世界沒有造成影響,無量無邊的世界都好,裡頭有幾個不好算什麼,一點妨礙都沒有,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眾生心行清淨平等,得力於佛菩薩的教誨。佛菩薩不是不慈悲,我們《華嚴經》念到這個地方,多少能有一點體會,有一點悟處。諸佛菩薩從來沒有離開過眾生,這是事實。雖然沒有離開眾生,常常照顧眾生,為眾生現相,但是眾生煩惱習氣深重,心不覺悟,真是有眼不見,見不到佛菩薩的示現,有耳不聞。雖然如是,諸佛菩薩並沒有捨棄眾生,真正是古德常說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一句話,我們沒有學習《華嚴》之前,這一句話我們體會不到裡面甚深的義趣;讀《華嚴》之後,對這一句話感受就深了。「不捨一人」,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佛菩薩一個都沒有捨棄!哪怕你的罪障再重,即使墮阿鼻地獄,佛菩薩依舊在你的周圍,無條件的在幫助你。當人自己一點知覺都沒有,迷到這個程度。就好比這個人喝酒喝醉了,醉得很嚴重,不省人事,眷屬朋友都在周邊照顧,他完全不知道,就像這種情形一樣。什麼人知道?覺悟的人知道,覺悟的人感恩。如何報恩?只有一個方法,信受奉行。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的「讀誦受持,為人演說」,除這個法子之外,真的找不到第二個方法能報佛恩。

      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學的心行平正,心要平,行要正。心微微的動了,就不平,就起波浪了。我們在佛菩薩形像面前供一杯水,這意思就是平正。常常想到我的心要像水一樣平,像水一樣乾淨;平是決定沒有高下,對人、對事、對物用平等心。淨是決定沒有染污,什麼是染污?總的來說,自私自利就是染污。染污的相是起心動念。不平的相是貢高我慢,自以為是,輕視別人,不平。那麼平等清淨的相,我們看世尊,我們看孔子,無論對什麼樣的人都謙虛、恭敬。那是什麼?清淨平等相。示現出來的就是謙虛、卑下、恭敬。那也許我們要問,既然是平等的,何必自己那麼的謙虛、那樣的卑下?佛菩薩、世間這些大聖大賢為什麼要這樣做?這裡頭一定有意思,什麼意思?教學!那就是世間人的心,無量劫到今天,從來沒有平等過,沒有清淨過;佛菩薩今天要教你用平等心、用清淨心,他要做出個樣子來給你看,矯枉一定過正,一定超出一點。所以他要做出謙虛、卑下,希望你在這裡看到這些形象,你能夠覺悟,你把你的過失修正過來。教學的苦心!教學的方法!到自己心平行正了,你也會跟諸佛菩薩一樣,也會用謙虛、恭敬、卑下為一切眾生示現。這是什麼?你得諸佛菩薩的真傳了。我們要懂這個道理,這是在「國土平正世界種」給我們的啟示。我們再看下面一句,第二句:

      【次有香水海,名摩尼光。世界種,名遍法界無迷惑。】

      這個提示好!你看看佛陀對我們的要求『遍法界無迷惑』!回過頭來再看看我們現前,我們現前在小環境裡面就已經迷惑了;我們居住在這個小鎮,被小鎮迷了。甚至於我把範圍再縮小,我們的淨宗學院這個小道場,諸位同學住在這裡面,你們有沒有被這個小道場所迷?講真話!什麼叫迷惑?你對這個小道場有沒有貪戀?你喜不喜歡這個小道場?細心去觀察,你就知道了。為什麼說有迷?你四相沒破,自私自利沒斷,是非人我沒有捨掉,肯定迷了。迷了就起惑,惑是煩惱,生煩惱,生七情五欲。所以道場再擴大,這個城市小城圖文巴,也被它迷了。再擴大一點,昆士蘭州。再大,澳洲這個國家。再往下擴大,那就是這個世界、這個地球。

      問問我們有沒有被這個世間一切法迷惑?我們舉例而言,你有沒有被財迷了?有沒有被色迷了?有沒有被名迷了?財色名食睡,五欲!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有一些人世間法他放下了,不去執著計較,他迷在佛法裡頭;我見過很多,貪愛佛法。佛是教我們要斷貪心,他弄錯了,他換貪的對象,貪心還是一樣的。世法不貪了,貪佛法;世法不執著了,執著佛法,分別佛法,還是錯了!佛不是教你換對象。所以《金剛經》上說得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指佛法;換句話說,世出世間法都不能夠貪愛。貪瞋痴的對象是世出世間法,統統要放下。

      「遍法界無迷惑」不容易!我們在無著、天親三兄弟的傳記裡面看到,他有一個兄弟叫師子覺,修行修得不錯,往生兜率天,希望親近彌勒菩薩。他確實到了兜率天,在兜率天的這個天上,沒有進到內院去,兜率天是凡聖同居土,內院是彌勒菩薩的道場;他沒有到內院,在內院外面他就迷惑了。看到兜率天人的快樂享受,我們一般人講榮華富貴,他就迷了,他就動心了。這一動心,內院不想去了。欲界,這不是法界,欲界已經迷惑了。欲界的六層天,愈往上面去福報愈大,這麼大的天福,你接觸了能如如不動嗎?你看到天上的富貴,天上的珍寶,人間的珍寶不能比。天人的相好,能真不動心嗎?再看看諸佛如來遍法界不迷惑,這個不迷惑就是遍虛空法界,諸佛如來接觸種種境界,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從來不會起妄想、分別、執著,決定不會起的,這才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從這個名號,我們也能體會到這個世界眾生有智慧,真的能夠看破、放下,他不迷惑。

      經論常常提醒我們,我們讀到了,古人常講的「隨文入觀」,讀到立刻就要回光返照,我在現前境界還迷不迷惑?這個樣子才真正學佛、真正得佛法受用。我們應當效法佛菩薩,來到這個世間,知道這個世間是夢幻泡影,不是真實的。以前迷、不覺,那就不論了,現在有緣遇到佛法,開始覺悟、不迷了,應當要像佛菩薩一樣,在這個舞台上好好的去表演,遊戲神通!佛門叫乘願再來,遊戲神通。做個好樣子幫助眾生覺悟,這就對了。再看第三句,下面一句:

      【次有香水海,名眾妙香日摩尼。世界種,名普現十方。】

      凡是香水海名都是阿賴耶識含藏一類的種子,這個倉庫裡面放的東西都分類的,一點都不會亂的。我們起心動念動的是什麼念頭,立刻傳達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裡面自動就歸檔,很不可思議,這叫性德,佛在經上常講「法爾如是」。它為什麼這樣有秩序?法性本來就是這樣的,一點都不會凌亂。它所現、所變的世界,這個『世界種』名叫『普現十方』,這是我們今天所講的多元文化!

      我們真是叫初發心,希望這個發心能夠長遠不要退轉,我相信這是我們許許多多同學的願望,都希望自己能夠精進不退。但是你要曉得退的緣太多了,內有嚴重的煩惱習氣,外面有無量無邊的誘惑,所以保持不退非常困難。難,也得想方法保持!中國古人說的一句話,你記不記得?古人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兩句話你懂不懂?如果你懂,那我們就要親近佛菩薩才能保證不退,離開佛菩薩你想求不退,不可能!佛菩薩在哪裡?其實佛菩薩在我們的周圍,但是我們是凡夫,有眼不見,有耳不聞。

      我們必須要通過特殊的管道跟佛菩薩溝通。這個特殊的管道是什麼?經教。每天要讀經,每天要研教,研究佛在經典上的教誨。每天要修行,依教奉行,把我們思想、見解、言行違反經典教訓的那些地方,一樁一樁改正過來,這叫修行;修是修理、修正。經典是標準,經典是佛菩薩,這個樣子天天幹,念念都不捨,這叫親近佛菩薩。我們能近佛菩薩就不會退轉,煩惱習氣真的一天一天在減少,你真幹!智慧功德一天一天在增長,是真的不是假的。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是一個修行人,古印度稱這種人為「沙門」;沙門的意思,古德跟我們解釋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我們要真幹,抓住佛法幾條重要的綱領,鍥而不捨。

      我常常奉勸同學掌握住印光大師給我們的學佛綱領,「敦倫盡分,閑邪存誠」。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是「閑邪存誠」,落實在「敦倫盡分」上,那是佛菩薩的形相!世法裡面講「倫」,是講人類,我們自己是人類,人跟我們是同倫。佛法裡面講的範圍大了,佛法講眾生。我這個身,眾緣和合而生的,凡是眾緣和合而生的跟我都是同倫。它的範圍把九法界依正莊嚴統統都包括了,佛境界大得多!我要跟九法界依正莊嚴誠誠懇懇和睦相處,那叫「敦倫」。「盡分」是什麼?盡我自己為同倫服務的本分。怎樣為同倫服務?那就看佛菩薩了。你看佛菩薩在這個世間做種種示現,「普現十方」,佛的境界。十方跟我是同倫,我在十方世界,這十方世界是我的生活環境,是我表演的舞台;我在這裡面表演一個佛的形象,表演一尊菩薩的形象,普現十方!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演員。我現在學佛,我也當演員了。先從觀眾看出門道,現在我也上台當演員,做出「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的表演。演得要逼真,自己真的往生,讓觀眾看到之後,心有所感動,羨慕、效法,他也念佛往生淨土;自利利他!這「普現十方」。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第五海,經文的第四段:

      【次有香水海,名恆納寶流。世界種,名普行佛言音。】

      香水海的名號跟世界種的名號都給我們學習做最好的提示。『恆納寶流』,這是教導我們拓開心量,要能包容!包容不是一時,「恆」,永遠的有包容的心量,能包容就是「寶」。大乘佛法,佛常說,我們在許許多多儀規裡面都沒有忘掉,「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常念!哪個出家人對這兩句話不熟悉?可是怎麼樣?沒能落實,念了一輩子心量還是很小,不能容忍。這是什麼原因,我們有沒有認真去檢討過?古人常講量大福大,能夠「恆納寶流」,那這個福大了!我們今天說老實話沒有福報,什麼原因?心量太小了,量小福就小。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我們本來的心量,一切眾生心量本來就是這樣的;每一個眾生無一不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如空合空,事事無礙。現在的心量變成這麼小,小得非常可憐,小到什麼程度?連自己都不能包容自己,這是真的,這是現在人常講的,內在的衝突。我在講席裡頭也常講,我們的本性跟習性衝突。本性能包容習性,習性不能包容本性,這麻煩就大了。我們修行是修正錯誤,就是錯誤的念頭,有沒有認真在這上下功夫?果然在這上下功夫,那就是古德所說的從根本修,這是最高明的修行方法,從根本下手。根本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善念跟惡念衝突了;善念能包容惡念,惡念不能包容善念。像這個世間人,好人能包容惡人,惡人不肯包容好人,這裡頭什麼原因不能不懂。

      世界種名稱也給我們啟示,『普行佛言音』,這個話不難懂,佛的「言音」我們要統統做到!這就是我們常常講的隨順佛陀的教誨,務必要把佛的教誨落實,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見解,變成我們自己的言論行為,這叫隨順性德。你真正肯這樣做,你必須放棄自己的成見,也就是放棄自己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這衝突就沒有了,能包容!如果不肯放棄自己的見解言行,佛菩薩在經論上的教誨,你就做不到了!真正修行人沒有別的,他的祕訣,成功的祕訣就是放得下!念佛堂的堂主常講的「放下身心世界」,沒有一樣放不下。放下之後才真正能夠「普行佛言音」,佛陀在經論上的教誨,你才真正能夠落實,真的依教奉行,這是如來的真實弟子。以此功德迴向求生淨土,你想想看,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如果我們能普行彌陀言音,那個因果密切的吻合,應當知道。再看底下一段,第五段:

      【次有香水海,名無邊深妙音。世界種,名無邊方差別。】

      『無邊深妙音』,應當學!在哪裡學?「深妙」是從心性裡頭流出來的,唯有心性才深妙;「無邊深妙」那是在自性裡頭求,不從外得,外面沒有。佛法稱為內學,經典稱為內典,內就深妙,深妙自然就無邊,無量無邊。怎麼個求法?方法很多!世尊常講八萬四千,八萬四千是講方法,你求無邊深妙的方法,無量方法裡面你只要用一個方法。記住,佛在《金剛經》上說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所以貴在一門深入,深到一定的程度,妙就透出來了。所以初學的人最忌諱的是雜、亂、太多。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真的是有善根的年輕人,為什麼一生沒有成就?實實在在說是他的緣不善,真的善導大師講的話沒錯,「總在遇緣不同」,他沒有遇到善緣,所以他不知道這個真正的好方法。也許他遇到高人,真正善知識,把這個方法教他了,他不相信,有!那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所以世尊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你看一開端就教初學「親近明師,從明師受戒」。「受」是接受,「戒」是教誡,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定要接受明師的指導。真正是善知識,他一定會教你一門深入。但是現在年輕人不容易接受,現在年輕人觀念當中要廣學多聞,這錯了。廣學多聞,你學到什麼?學到了佛學常識,所學的是佛法的皮毛,一分一毫都沒有入進去,所以你自己完全得不到受用,虧吃大了!我早年在台中親近李老師,李老師教導我的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在台中十年,他不是教我一個人,他教所有的學生。但是有很多人他不相信、不聽,陽奉陰違,表面接受老師的,背著老師還是廣學多聞。老師教我們,只能聽他講經說法,除他之外,任何人講經說法都不能聽。第二,只能看他指點的文字,無論是世間典籍或者是經本、佛經,沒有經過他同意的一律不准看,這是真善知識的教誨。你要不相信,你認為這個老師太跋扈、太自負,好像目中無人,難道除了你之外,這世間就沒有高明的人嗎?做學生的人往往會這樣想,這樣想沒福報。正確方法教導給你,你不相信,這個緣分當面錯過,非常可惜!

      我在那個時候還算很幸運,我就接受了,真正依教奉行,得好處了。然後才知道這個方法妙,妙在哪裡?三個月之後,自己有非常明顯的覺察,妄想少了,煩惱輕了,智慧長了。什麼原因?非常簡單,老師所禁止的、不讓看的,不看,不准聽的,不聽了。三個月許許多多東西不接觸,心定了。這個方法一直用到今天。所以今天山下同修到這邊來看我,跟我說了一些事情,我就告訴他:我什麼都不知道。我只知道每天讀《華嚴經》,親近華嚴會上佛菩薩,每天給大家做四個小時的報告;除此之外,我什麼都不知道。你來問我,我什麼都好,你們說好就好,你們喜歡怎麼做就怎麼做,我沒有意見!這就是從李老師那個地方養成了一個習慣,也正是古人常講的「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這是兩句名言。沒有必要認識的人不要去攀緣,不需要知道的事何必去打聽?謹言慎行是修清淨心的祕訣。

      『世界種』的名稱『無邊方差別』,這應當要知道。這個要知道,不必去求,為什麼?你有甚深的定慧,自然就知道了。所以這一句最怕的是攀緣,到處去打聽,到處去蒐集,錯了,沒有這個必要。心地永遠是寧靜的,靜它能起照的作用;只要一接觸,照見!這是真實智慧來處理日常生活的事,幫助一切眾生解決疑難雜症。再看下面第六句:

      【次有香水海,名堅實積聚。世界種,名無量處差別。】

      『香水海』的名字是另一類的善法種子,『堅實積聚』,「堅」是堅固。「實」,實在講並不是真實,如果堅固的執著誤以為真實,這裡面有善種子,也有不善種子。我們曉得親近善友的,世出世間的善知識,常常親近,阿賴耶裡頭積聚善業種子。如果你親近的人是不善的,你交結往來的這些朋友,心行都不善,你一定被他們染污,你也會堅持種種不善,種種不善的種子在阿賴耶裡面積聚了。人生在世,古人常說要慎交友,就是說對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要非常慎重,要知道選擇,要能夠認識善人,尤其是道德之人,多親近!對自己有一定的好處,這是我們這一生當中學業、道業有沒有成就關鍵的所在。

      我給同修們說過,我年輕的時候生活困苦,沒有福報,過去生中沒修福,確確實實像《壇經》裡面六祖能大師一樣貧窮下賤。一九四九年我從中國到台灣,舉目無親,一個人到台灣,前途渺茫,想讀書不但繳不起學費,連生活都非常困難,必須要找工作來養自己。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還是想讀書。怎麼辦?只有利用公餘的時間,利用星期假日,我到哪裡去學?找善知識。善知識怎麼找法?去接近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問問他們在學校裡面學習的情形,哪些老師教得好?這打聽!打聽到幾位好老師。我不會聽一個人講,很多學生都讚歎這個老師,我想這個老師一定不錯,我打聽他住在哪裡,給他寫信,求見!

      我那個時候有一個想法,如果我是一個好的老師,有一個失學的年輕人很想來看我,希望我教他一點東西,我一定很樂意。我有這麼一個想法。所以我想那些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一定會跟我同樣的想法,我就大膽給他寫信!果然,幾乎統統都有回信。所以那個時候我認識十幾位在台北地區這些名教授,我利用星期假日一一去拜訪,向他們請教,然後在這麼多善知識裡面細心去選擇。最後我選擇了一個老師,方東美先生,我跟他學哲學。方老師真正愛護,真肯教!跟我約定每個星期兩個小時,星期天到他家裡上課。我沒有繳學費,那個時候非常貧窮,自己生活都很勉強、都照顧不過來,對老師一絲毫物質的供養都沒有;老師不嫌棄,只要每個星期到他家去上課。我對老師感恩!他對我義務的教學,指出我一條光明的道路,佛菩薩的道路。他帶我的、指點我的,我認識這條路了。

      在這個時候,碰到一個佛學的專家,章嘉大師。大師非常慈悲,也是每個星期給我兩個小時,三年如一日;我的佛法根底,章嘉大師奠定的。出家也是章嘉大師為我選擇的,他叫我選擇這個行業,我聽話。我的好處就是對老師(這是從小培養的)尊師重道。所以對老師真的沒有一點關係,只是自己寫信,自己介紹自己,跟老師這麼認識。能夠得老師愛護,一心一意來指導,憑什麼?尊師重道,依教奉行,這麼成就的。這是已經成了習慣。章嘉大師往生,我沒有辦法,不能不另外再找一個老師,才找到李炳南老居士,跟他十年。所以「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在這裡奠下基礎,懂得積聚善根、積聚善法。所以在這個社會當中,我能夠保得住,沒有被外面五欲六塵誘惑,沒有墮落、沒有退轉,天天親近佛菩薩,每天積聚菩薩業。

      『世界無量處差別』,這一句我想不必說了,你應該懂得了。為什麼?「堅實積聚」裡面的習氣種子有善、有惡、有無記。所以變現出來的果報自然是「無量差別」。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第七段:

      【次有香水海,名清淨梵音。世界種,名普清淨莊嚴。】

      因果裡頭都有清淨,能變現的是『香水海』,所變現的是『世界種』,這裡頭都有清淨。『清淨梵音』,我們看這一句就曉得這是什麼?無量劫來聽經、念佛的種子。所以這個世界種『普清淨莊嚴』,這個種子起現行!這裡面的道理很深很深!所有的「香水海」各個不同的名目,一定要知道,我們自己阿賴耶識裡頭統統具足。這是無量劫來累劫所修的業因,藏在阿賴耶識裡頭。現在如何能有清淨的緣,清淨的果報就能現前,還是「總在遇緣不同」。緣,我們自己可以控制,因,不能控制。所以佛講一切經講緣生,他不講因生。如果講因生那就變成宿命,講緣生是活的。

      譬如我交友,我親近,我可以選擇人,這個我可以決定!我跟哪些人往來,我一定學了他的氣氛,這樣講的時候,我們後學必定受這些善知識的影響,聽他的教誨。這裡面自己也要有一點智慧,觀察這個老師,最重要的,老師的德行、老師的學問,我跟他就學這兩樣東西。我不是不知道報師恩,當時沒有力量,心有餘而力不足。我有能力的時候,我懂得怎樣報恩。老師希不希望我們報答他?不希望。希望我們有沒有財物去供養他?不希望。真的對我們是一無所求。唯一的希望,希望我們依教奉行,他的道德學問能有人承傳,這是他最高興的。世出世間真正教學的好老師,一生沒有別的希望,希望有好學生來傳他的道。在我們佛門裡面,你看這些老和尚一生唯一的希望,能有一、兩個人傳他的法。我們要懂得!

      印光大師的法就是「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怎麼傳他?真正相信、真正理解、真正做到,那就是印光大師的傳人了。如果我心量小還不能容忍,那你「敦倫」沒做到;敦倫做不到,「盡分」就做不到。這四句十六個字你統統沒有。「敦倫」這兩個字簡簡單單的說,就是與一切眾生,印祖是佛門大德,所以那個境界深廣無際,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都和睦相處。印祖的標準!你跟別人不和,你不是印祖的傳人,你不懂得印祖的法。我這五十年所修學的,我那個心得可以跟大家做學習祖師大德這個法的一個助緣。如果我們真正修「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自然就能跟一切眾生和睦相處。你做不到「敦倫盡分」,是你沒有這個心;果然你用的是真心,不是用的妄心,問題就解決了。你用妄心不用真心,佛菩薩全是從真心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純正之法,那你怎麼行?所以這感得的果報「普清淨莊嚴」,「普」是普遍,沒有一樣不清淨,都從清淨心裡頭生的,從「清淨梵音」裡頭生的。再看下面一段:

      【次有香水海,名栴檀欄楯音聲藏。世界種,名迥出幢。】

      這是「迥」不是迴,這個字不能寫錯,它非常接近,「迥」是超出。『栴檀欄楯音聲藏』,這個話怎麼講法?我們知道「栴檀」是香,「欄楯」是防護,「音聲藏」。從字面上來看,栴檀表戒定慧,表五分法身,欄楯是守護,如何守護戒定慧三學、五分法身,不能夠忘失了。音聲藏,藏是含藏。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方便多了,現在你看看,我們把音聲錄起來放在光碟裡面收藏,不但音聲可以收藏,影像也可以收藏,放在錄音帶、錄影帶裡面收藏。古人常常用這個方式,在一生當中遇不到傳人,怎麼辦?把它保留下來,所以藏諸名山,留給後代的有緣人。阿賴耶識有這一類的種子,所以它變現出來的世界『迥出幢』。一但遇到有緣的人,他得到了,他能夠出人頭地、能夠超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有這種成就。這個在歷史上我們曾經看到的,在法界虛空當然更多。所以一生遇不到傳人,古人用這個方法,現在科學技術發達,方法更多了。我們再看最後這一段:

      【次有香水海,名妙香寶王光莊嚴。世界種,名普現光明力。】

      這一段跟上一段非常相似,雖然相似它還是不同類,同類自然就合而為一了,還是不同類。『妙香寶王光莊嚴』,「寶王光」是自性本具的般若,「妙香」是自性本具的德能。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這個名號裡頭統統具足。所以變現出來的世界『普現光明力』。「光明」後面有個「力」,我們想像當中,性德裡頭所具有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都能夠現前,這個世界種所持之佛剎肯定善多惡少,我們從阿賴耶識含藏的種子能夠明瞭。這整個看下來,我們肯定一切眾生阿賴耶裡面含藏的種子是善多惡少,從這個肯定,我們一定相信中國聖人所講的「人之初,性本善」。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