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547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五四七卷)  2001/12/27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547

      諸位同學,請看「世主妙嚴品」,說偈讚佛,雲音菩薩讚頌第五首:

      【普藏等門難勝地,動寂相順無違反,佛法境界悉平等,如佛所淨皆能說。】

      這一首偈是讚頌五地菩薩,「難勝地」。偈頌裡面也是有四個意思,第一個是說明證得五地的果位,是要積福與智慧,所以經文裡面有「普藏」;而且還要具足十種平等心,所以有「等門」。『普藏等門難勝地』,「普」是說前面三地、四地所修積的福智,三地修福,四地修精進,五地修禪定。「難勝」是講的定功,它底下講的『動寂相順無違反』,這是甚深的定境,定中的境界。在這個地方我們能夠看得到積集福德、精進求智是多麼的重要,有福有智才能解決問題,沒有福智,永遠淪落在凡夫地搞六道輪迴。在六道裡面沒有福智,果報必定在三途,我們對於這一樁事情有沒有警覺?我們讀菩薩的偈頌,應當有所感觸,應當有所啟發。佛在經論當中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最可貴處就是聞佛法,能信、能解、能行、能證,這是得人身的可貴。如果得人身,把佛法的修學疏忽了,依舊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這個問題就嚴重了,得人身還有什麼可貴處?跟得畜生身、餓鬼身想想看有什麼差別!這一樁事情不能不冷靜下來多想想。佛法始終求覺悟,覺悟沒有邊際,其深無底,到等覺菩薩依舊不捨棄勇猛精進。

      我們凡夫實實在在說,為過去生中無量劫來不善習氣所染,實在講是嚴重的染污,遇到佛法了,也很難回頭。這什麼原因?遇到佛法沒有相當的理解,解得不深,你就不能不隨順妄習。總得要有相當深度的理解認知,你自自然然就會克服你的煩惱習氣,也就是說你能放得下了。現在我們這個狀況,老實說就是很多人講的,「這個事情我看得破,放不下,忍不過。」忍不過、放不下,真正的原因沒有真的看破;真看破了你肯定能放下,歡喜放下,再也不執著了。

      我們這個學院現在依然在籌備期間,澳洲這個地方在今天整個世界上來看,它是個福地。從什麼地方看?從新年放長假看。許許多多公司機構,我聽說放假放兩個禮拜到三個禮拜,甚至於有五個禮拜,這在其他國家地區看不到的。過去我們在美國住過多年,我們曉得,美國一年當中最長的假期只有五天,澳洲有五個星期,希有難逢,農業國家的制度。回想起在一個世紀之前,我們中國還是處於農業社會,過年假期很長,我小時候還經歷過。中國人過農曆年,從哪一天放假起?臘八開始,十二月初八。放到哪一天?放到二月二龍抬頭。不只五個星期,差不多將近兩個月,十二月初八放到二月初二。那個時代的人有福,不像現在這個時代,身心負擔很重,每天生活都很緊張。所以我們今天看到澳洲人,心情舒暢,這個身體輕鬆、沒有壓力,這個地方人的福報。福報是過去生中修積的因,這一生當中生活上殊勝之緣,果報現前了。所以唯有福智能解決問題,給我們帶來真實幸福美滿的生活。

      因為正遇到澳洲的長假,工人都放假、都休息了,我們的工程進度一定要到明年四月間才能完成,所以我們現在處在籌備期間,一切都還沒有上軌道。工程的進度聽說很快,只要開工大概一兩個月,我們的工程大致上就告成。我們要建一個比較大一點的、多用途的殿堂,建兩個教室。有一棟房子還要移動,另外一棟房子要拆了重建,做為常住的辦公室。我們住在此地,常住的大眾人數並不多,所以在這段期間工程沒有完成的時候,每個人事務上面負的責任很多,預定的課程往往跟不上。今天我問過這邊常住同學們,他們要求給他們三個月的緩衝期間,我說很好。工程完成之後,嚴格要求,無論是從事於弘法跟護法,都要認真努力學習。弘護不能不通達教理,不通達教理我們在修學、在護持上往往出現差錯,那不是護法,是障礙佛法。障礙佛法自己並不曉得,如果知道自己做錯事,他就不會錯了;做錯事自己並不曉得,以為自己做得很如法。所以弘護在今天一定要聽經。

      弘法我們分成兩個組,一個組將來發心弘法,在講台上講經說法,這個必須得「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才會有成就。至於發心護持,擔任常住執事的,他們工作量比較大,這八個小時念佛,他可以減一半,或者每天在念佛堂念兩個小時;經一定要聽,經不聽理不明,你的想法看法與佛法就不相應。弘護之間免不了要產生誤會、產生障礙,這樣就不是護法了,這樣就是破壞佛法。照理說護法是哪些人來做?是從弘法退居下來的,我已經弘法多年了,年歲大了,退居下來護持佛法,這就沒有問題。也就是說,護法的人像學校裡面的校長、教務、總務、訓導,這些綱領的執事;擔任這個執事的是什麼人?過去都是教員,對於教學非常有經驗,他知道教員希望校長怎樣去制定教學政策,希望教務如何安排課程,他從教員出身的,他懂,他知道教員的甘苦,他能夠為他們服務。職員是為教員服務的,教員是為佛法服務的、為眾生服務的,弘護是一體。沒有德行、沒有學問,這個事情怎麼能做好?對於經論的信解是學問,經典裡面的教誨落實到我們生活當中是德行。

      我一生從事於教學工作,我希望護持的人怎樣幫助我,我今天應當如何幫助人。如果我沒有這麼多年教學的經驗,人家如何幫助我我想不到;通過自己長時間學習的經驗心得,這才明瞭。我們現在遭遇到的困難,就是發心弘法、護法都是初學,都是沒有經驗。雖然是初學沒有經驗,我們畢竟相處有好幾年了,這些年當中你們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多少能夠吸收一些佛法的知識,至少知道弘護是一體。在這個道場,無論你是院長、副院長、還是當家,乃至於在家同修發心到這個地方來擔任義務工作的,我們是一體。這一體還包括從外地到我們道場來參學的,在我們的心目當中是一家人,一體。這個概念不管你有沒有,總而言之一句話,你聽得耳熟,其他地方聽不到的,這個地方聽得耳熟,聽過許許多多遍。現在的問題就是如何落實?把你所聽到的變成你自己的想法看法,你就得受用了,你就知道怎樣護持了,護持正法。

      往年韓館長是一個好榜樣,她雖然有缺點,她缺點少、優點多,她的缺點不是重要的,她的優點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跟她相處三十年,說實實在在的話,她走了之後能再找到一個像她這樣的人嗎?她明白一些道理是早年二十年聽經,她初學是真聽,聽了有疑問的、有不明白的,常常來問。自己寫筆記,她寫作很勤快,底子很深。圖書館建立成功之後,她擔任館長,事務方面的事情多了,一身承擔;她還是聽經,但是不像從前那麼用功,那是什麼?事務的事情太多。我們弘法的人省心了,她替我們操心,她所想的很周到、很圓滿。在她生病之前跟我商量過好多次,因為圖書館產權是登記在她的名下,她要轉給我,不但全部要轉移,而且把她自己住在溝子口的房子也要送給我。我跟她講我不要房子,那個房子還是送給圖書館,做圖書館的招待所,她同意了。我說:你不要這麼著急,等你病好了之後,我們再來辦轉移手續。誰都沒有想到她一病不起,你就想她的存心,她的心善良。沒有想到她這一次一病就不起了,她常常生病也住過很多次的醫院,所以我們對這個事情並不是很著急。走了以後還一再囑咐她的兒子要繼續護持佛法,她的願望十二條你們大家都看到的,所以她的功德是圓滿的。

      她走了以後一年,她兒子把圖書館收回去,他是繼承人,這是別有因緣,館長沒有過失。館長是這個道場的守護神,一般人看不出來,有智慧的人、明白人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樣的護法,一個世紀裡頭難得出現一個。她兒子把圖書館收回去了,這個無所謂,我們一生要成就的是道業,我們不要事業。往年我追隨李炳南老居士,老師常常告訴我們,「不怕沒有廟,只怕沒有道」,他講了很多很多遍,我們的印象很深刻,所以我們對於廟、道場不重視,我們重視道業。道業是什麼?對於如來的經教我們能信、能解、能行、能證,這是道業。我們離開「華藏圖書館」,佛菩薩安排的,你們想想看,如果不離開「華藏圖書館」,哪裡有今天的道場?哪裡有這麼樣的殊勝?哪裡會有香港的道場?現在我們在新加坡雖然沒有道場,我們在古晉建了一個道場。你看看離開一個,我們得到三個,而且三處都比「華藏圖書館」殊勝太多倍了,佛菩薩的安排!

      所以我對於高貴民,他的作為我是感恩戴德,他要不收回去,你們許多同修知道我的個性,我非常重義氣,我非常念舊,我怎麼可能離開台北?那是我跟館長辛辛苦苦三十年經營的一個小事業,不能說她走了我們就不要了,我必須要把這個責任承擔起來;她兒子接收,我得大自在了。我一生所發的願: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館長走了之後,我這個願恐怕不能夠圓滿,我得要管,她兒子接過去之後我還是不要管了。章嘉大師早年告訴我,「你的一生都是佛菩薩替你安排的,你自己一點都不要操心。」我相信我的老師,老師教導我的,我一生信受,我才能有這麼一點成就。如果老師的教誨陽奉陰違,你怎麼可能有成就?我們住在此地也是佛菩薩安排,得到這一個國家聯邦州政府、地方政府這些議員們都歡喜照顧。我們跟他們過去沒有往來,一接觸有這麼好的法緣,這是三寶威神的加持,不是我們自己有什麼德行。我們感恩三寶威神加持,但是我們如何報答三寶,如何報答這個地方?認真努力修行,在這個地方證果了,這個地方人真的就有福了。我們關懷這個國家、這個地區所有一切的人民,我們全心全力為他們服務,這是形式上感恩報恩,實質上是我們修學有具體的成就;如果拿不出修行的成就,我們對不起三寶,我們對不起這個國家地區所有一切眾生。

      你們住在此地,如果真正理解、真正明瞭,我會全心全力照顧大家;如果你們是陽奉陰違,不能夠隨順佛陀教誨依教奉行,我在這裡住幾天就走路了。我去到哪個地方想要一個道場,真的是心想事成,我相信你們能夠信得過我這個話。人信願解行一定要如法,不必要享福,但是要修福,要積集福德,向佛菩薩學習,要求智慧。過去圓瑛法師他的小講堂,我去參觀過,他匾額「三求堂」,他老人家自己寫了一副對聯,「求福、求慧、求生淨土」,三求。那我們現在要反省反省,我們求什麼?至少圓瑛老法師是我們的好榜樣,我們要求福、求慧、求生淨土。你要滿你自己的願望,一定要依教奉行,佛常常講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

      「普藏等門」,這四個字意思含得太深太深了,把菩薩所修學的法門包括盡了。「等門」就是所說的十種平等心。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給我們引出來,「三十六經」,就是《華嚴經》第三十六卷。三十六卷這一段經講什麼?講五地。這個地方是讚頌,真正要學到五地是在第三十六卷。我們現在這一冊是第五卷,到時候我們要詳細的去研討學習,在這個地方順便把它的名稱說一說。第一個「於過去佛法平等清淨心」,就是我們看過去的佛法、諸佛所說的一切法,跟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沒有兩樣。第二個「未來」一切諸佛所說之法,與本師釋迦牟尼佛講法也沒有兩樣。第三個講「現在」諸佛,現在十方一切諸佛所說之法,也無異於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什麼?佛佛道同,到佛的果位他所證得的是究竟圓滿,所說哪有不同的道理?諸位要知道,那個不同只是言詞不同、淺深不同、廣略不同。廣是說得多,略是說得少,這個不一樣,義理完全相同。五地菩薩肯定了,他沒有疑惑了,他對於本師真正尊重,於是師資道合。我們一般俗話常講,老師像一個老師,學生像一個學生;學生對老師決定沒有懷疑,老師對學生一定是因材施教,在佛法是觀機施教。

      第四個是講「戒」,也就是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導學生的那些方法、規矩也是平等的。你要說為什麼?那些方法規矩是性德,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具有的,不是佛制定的,不是佛發明的,不是佛創造的。如果他有發明、他有創造、他有製作,給諸位說,他是凡夫,為什麼?隨順自己妄想分別執著,才會有這些東西。如果隨順法性,沒有,法性一切現成,哪裡會有創作?諸佛如來圓證究竟的性德,所以他所表現的、他所說的,是性德自然的流露,那怎麼會不一樣?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經題上有一句話講得非常好,世尊在大乘經上常說「如來無有法可說」,所以他說他一生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句佛法,誰要說他說法,佛說那是對他的毀謗。確實沒有說過法,沒有說法說了四十九年,那說的是什麼?清涼大師註解講得好,他說釋迦所說的,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乃古佛所說。這個意思就像孔老夫子自己敘述自己的學說一樣,夫子教學他所教的是古聖先賢的成法,他老人家一生「述而不作」,沒有創作,所講的都是前人的。清涼大師這個意思也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都是過去古佛所說的,沒有一字一句是他的意思。

      我們今天學習聖賢的大法,自己有意思在裡面錯了,自己沒有絲毫意思在裡面,那就對了。沒有絲毫意思,你怎麼能懂?你自性智慧透出來了。你透一分你就懂一分,你透兩分,你自自然然懂兩分,哪裡需要研究?一研究麻煩就來了。研究是什麼?研究是心意識,心意識是性德的障礙,性德如何能現前?所以佛法不講研究,講參究;不講研學,講參學,那個參跟研差別在哪裡?研裡頭有心意識,參裡頭沒有心意識。什麼叫心意識?識是分別,意是執著,心是落印象。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落印象,這樣的學習叫參學,這個方法能生智慧不生煩惱。所以我教同學們,在我們初學的階段一定要肯定我們是初學,經典,教你去讀經很難,為什麼?真的不懂,看註解也不懂。所以我讓大家聽我講,而且要重複。我講經這一堂課一個小時,你把這一個小時重複聽八遍,一天八個小時你把這一片聽八遍,每一遍都要非常認真。不能說「這個我已聽過一二遍了,沒有什麼意思。」那你就錯了,你的煩惱妄想起來了。很認真的聽,聽八遍,這樣能攝心,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成就你的根本智,奠定你修學大乘的基礎,目的是在此地。

      楊老師告訴我,他在此地真正真幹。幹了這幾天之後他告訴我,他說八遍不夠,跟我商量,「能不能兩天十六個小時,我們聽這一片?」我說對,你講的話沒錯,八遍是不得已,現在人的根性,他能聽八遍就了不起。多少多少年輕人,聽一遍不想再聽第二遍,哪裡會有成就?我聽到他的話,「你聽八遍還不夠,還希望再聽八遍,難得!」這真正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所以不叫你研究討論,我說的話說得很白,為什麼?你們現在沒有開悟,你們現在用的都是心意識。所以在這個階段當中,不需要去討論,不需要去研究。研究,說老實話是胡思亂想,討論是胡說八道。我用這個方法是經上講的,積集福德,求根本智。這個方法古人用,用了幾千年;現在人忘掉了,差不多有一個甲子不提倡了,沒有人用了。現在人忘得乾乾淨淨,這裡面的好處完全不知道。我們要想得真實的利益,過真正美滿幸福的生活,能夠得解脫道的,還是要學古人的辦法,今人這些科學的方法不管用。

      這是戒,「戒平等」;我們明白這個意思,我們對於釋迦牟尼佛制定的這些方法規矩,我們會很歡喜的接受,認真去受持。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來說五地菩薩的十種平等心,在上一節我們講到第四「戒」平等。

      第五是「心」平等,菩薩的心跟一切諸佛如來的心平等了,佛跟佛的心是平等的,五地菩薩的心跟佛心也平等,用真心不是用妄心。真心是一,妄心是二,妄心不平等。我們投胎到這個世間,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不是一般人能說得出來。「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這個世間人這麼多,找不到相貌完全相同的,雙胞胎的兄弟,你仔細去觀察還是不同。什麼原因?心不同,他用的是妄心,妄心裡面就是我們常說的妄想分別執著,每個人妄想分別執著不一樣。所以說相隨心轉,相是從哪裡來的?心變現出來的。相是心性的相分。到五地菩薩以上,他這個相貌跟佛就一樣,心一樣,所以佛門裡面用藝術來表法,菩薩的相跟佛的相非常接近。聲聞緣覺那就有很大的差別,也是各個不同,但是你仔細觀察,他都是善良的相,沒有凶惡的相。佛的心是什麼心?菩提心是佛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是佛心。五地菩薩完全用這個心,不夾雜毫分不善;不善,我們是總說。真誠心絕不夾雜毫分虛偽,清淨心絕不夾雜毫分不淨,所以心平等了。換句話說,四地以下的菩薩沒有這十種平等,也就是說他那個心還夾雜毫分不善,沒有證得平等的境界。

      第六是「除見疑悔」平等,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對於諸佛如來的教法,沒有疑惑了,也不會有後悔了,決定沒有錯誤的見解,我們常講正知正見。第七種「道非道智」平等,他有這個智慧,正智慧,知道哪個是道,哪個是非道;換句話說,菩提道上他認識路了,他不會迷失道路,不會迷失方向。哪一條道是成佛之道?哪一條道是菩薩之道?其實這些佛在經論裡面為我們講得很多,而是我們自己麻木不仁,我們把佛這些重要的教誨在日常生活當中忘得一乾二淨。菩提心,這是修學證果的正因,學佛的同學哪個不知道?在家出家你都能記得,你也能說,你就是做不到。起心動念、待人接物還是用虛偽,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不捨貪瞋痴慢;好善好德知道,說說而已,大慈大悲迴向發願也只是形式而已,沒有去做。縱然去做,做得太少了,你所做的跟佛菩薩比,千分之一、萬分之一都不到,那又有什麼用處?

      所以我們看到佛菩薩教學的方法,不同於中國古大德,顯示出諸佛無盡的慈悲,他有耐心。中國古大德教學,你要是不能接受,人家不教你;連孔老老夫子都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者」,孔老夫子都不想教你,你反應太遲鈍了。歡喜教聰明人,「聞一知十,一聞千悟」這種學生,我們中國古大德非常歡迎,有高度悟性的學生。你看看佛,佛對於最愚蠢的學生,一點悟性都沒有的,他能夠不厭其煩,天天重複的來教導他,比慈母愛她的嬰兒還要多,這是佛對眾生的大恩大德。我們在經典上看到,十波羅蜜在《華嚴經》裡面,幾十次的重複;這個我們中國古人他不會做這個事情,他一遍說過絕對不會有第二遍重複的,第二遍重複都可以刪掉了,佛不如是。

      擺在我們面前十條道路,十法界,什麼叫「是道」?你的心行與這條道相應,是道;與這條道不相應,非道。我們今天能夠受持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念佛求生淨土,這是佛道,這是成佛的無上道,你能這樣學,是道。如果你說我只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那些我都不要了,我都不學了,非道!你不是學的佛道。你造貪瞋痴,你走的是三惡道,貪瞋痴跟三惡道相應,是道;如果你修戒定慧,墮貪瞋痴,非道,不相應。舉這個例子大家好懂,我們這一生落在人道裡面,怎麼會到這一道來的?佛在經上跟我們說得很明白,過去生中修行五戒十善,這個因成熟了,五戒十善的業力牽引我們到這一道來受生,是道。這一生得人身了,能不能繼續修五戒十善?如果繼續修,念茲在茲,念念當中不失五戒十善,來生人道決定不會失掉,來生還得人身。如果修得好的,積集福德大的,他就生天道。我們自己想想,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有沒有認真的去受持五戒十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五戒十善相應不相應?如果不相應,你要想來生得人天道,非道!佛清楚,五地菩薩以上的都清楚。

      第八條是「修行智見」平等,修行要智慧,要有正知正見,八正道上講的正見。在修行智慧見解也跟佛平等了,這個不容易。五地地位確實相當高了,在圓教裡面四十一品無明已經破了三十五品,所以智慧見解差不多等於佛。第九「於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觀察」平等,菩提是覺悟,換句話說,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他的觀察與佛平等。我們世間人常說觀察入微,極其隱微之法,他都能看得清楚、看得明瞭。像佛經上講的微塵,「色聚極微」、「極微之微」都不是凡夫肉眼、天眼能夠觀察得到的,他有能力觀察到,這是在事相上講;甚深義理,他也能夠觀察得到。第十「教化一切眾生皆有平等清淨心」,跟佛一樣的平等清淨心,我們在《無量壽經》經題上念的「清淨平等覺」,十種平等心現前。當然跟如來果地上說是平等無差別,實際上還是有差別,到如來果地上才圓滿。他現在得到了,得到清淨平等覺。初地就入佛境界,何況五地菩薩?這是講「普藏等門難勝地」。

      下面一句「動寂相順無違反」,我們這個世間法,無一不是相對的,相對就是講兩個極端。清涼大師在這裡舉個例子,「真俗」是兩個極端;經文裡面舉的例子實在講很好懂,「動寂」是兩個極端,寂就是靜,動跟靜是兩極端。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要能夠體會得到,善跟惡是兩個極端,利跟害是兩個極端,邪跟正是兩個極端,兩極到五地菩薩都扯平了。「無違反」,動的相、寂的相都能夠隨順,沒有違反,平等一味!這一句經文,實在講就是六祖惠能答覆印宗的話,「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如果我們套《六祖壇經》這個話來說,「動寂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怎樣顯示動寂不二法?佛法裡面用的標誌,外國人講的mark,我們用的是法輪,輪代表不二法。輪是圓,圓周是動的,圓心是靜的,動靜不二。什麼時候你知道不二,你才真正覺悟了,動靜不二。你知道這個不二,凡是相對的都是不二,生死涅槃不二,煩惱菩提不二,入不二法門。我們在這個大經裡了解,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就入不二法門。他們雖然入不二法門,入得很淺,不二法門的相不明顯,所以是隱微;到五地菩薩,非常非常的明顯了。佛法裡頭常常說「無功用道」,就是自然而然,再極端相對的,在他心目當中全是平等的,你才想他的心多自在! 

      『佛法境界悉平等,如佛所淨皆能說』。「諦法俗境,無不等觀」,這句話我們得換句話來講,世間法跟出世間法在菩薩心目當中完全平等。真的,古大德所謂「圓人說法,無法不圓」,世出世間一切法,哪一法不是佛法?這個意思五地菩薩完全通達明瞭了。在我們凡夫思想觀念裡面,說老實話,世出世間法哪一法是佛法?為什麼人家能看到平等,我們看到是極端的不平等?他們是從性上看的;一切有情眾生皆有佛性,無情眾生皆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它怎麼不平等?相是性的相分,相分千變萬化,不失性體,確實是平等的。凡夫著相不見性,就沒有辦法體會到法法平等,於是在一起法裡面,自自然然生起妄想分別執著。如果真正了解法法平等,諸位想想,還有什麼好分別執著的?不但分別執著你統統放下,妄想也放下。「如佛所淨皆能說」,這是跟佛、佛心平等,佛的作用也平等,佛能說的菩薩都能說,所以教化眾生平等了。第七首:

      【廣大修行慧海地,一切法門咸遍了,普現國土如虛空,樹中演暢此法音。】

      這是六地菩薩,偈頌裡面也說了四樁事情。首先『廣大修行』,這是讚歎菩薩行門,無有一法不修。六地菩薩修般若波羅蜜,五地修禪定,所以六地的名號叫『慧海地』,智慧如海,這是由於過去無量劫中的修行,成就的廣大地。『一切法門咸遍了』,這是顯示菩薩修行的形象。「一切法門」,佛教裡面常說八萬四千法門,四弘誓願裡面講「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法門,無量就是此地講的「一切」,「遍」是普遍,「了」是明瞭,顯示統統都普遍明瞭。這個明瞭就是我們現代學術界裡面對於宇宙生命的探索,宇宙怎麼來的?星球怎麼形成的?什麼道理產生這些現象?什麼原因造成這些現象?還有生命從哪裡來的?智慧從哪裡來的?能力從哪裡來的?問題一大堆,修學般若波羅蜜的菩薩沒有一樣不明瞭。

      第三句是說六地菩薩的功用,他得的是「十空三昧」,到底下我們講到六地經文的時候會詳細的看到。我們就偈頌的意思來說,『普現國土』,「國土」是一切諸佛教化眾生的處所,佛經裡面常講的諸佛剎土,菩薩都能現身。現身的條件決定是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這些菩薩在天台大師六即裡面都稱之為分證位佛,他們是真佛,他們不是假佛。尤其六地逐漸接近大圓滿了,如來果地上是大圓滿,逐漸靠近了,雖現身如佛一樣教化眾生,他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如虛空』,「虛空」都沒有染污。這是用這個來形容菩薩成就圓滿的空慧。

      在大乘佛法裡面,中國人特別喜歡的《金剛般若》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兩部經幾乎是中國學佛的同學們,無論在家出家必讀的課本。你要問六地菩薩到底是什麼樣的境界?這兩部經可以做代表,也就是說菩薩契入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門咸遍了」就是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一切法不可得,無所有、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給諸位說,這個事實真相就在我們面前。我們迷了,所以《金剛般若》後面偈頌裡頭用比喻來給我們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雖然說了四個比喻,真正的意思是第一個字「夢」;我們能不能體會到,夢中境界是有還是無所有?夢中境界是得還是不可得?我們眼前的境界跟夢中境界其實是一回事,不是兩回事,千萬不要搞錯了。真正能得到的是什麼?覺悟,了解一切事實真相,那是你真正能得到的。也就是說古大德常常講的,聰明人在這一生,你一切的造作,要造作能帶得走的,帶不走的不幹。身帶不走,身都帶不走,附屬於身的,所謂是所有的,你能帶得走嗎?

      我們出家人現在在這裡建個道場,這道場能帶得走嗎?帶不走。道場顧名思義,是修行養道的場所,需不需要建設的那麼豪華、那麼壯觀?不需要。古大德建道場在山上搭茅篷,富麗堂皇的寺院不是出家人建的,那誰建的?在從前是護法帝王大臣供養的,他們建設得富麗堂皇是表達他自己的敬意,是這個意思。出家人不在道業上用功夫,拿時間去搞那個,錯了!而且道場愈大,建設得愈壯麗,你要用多少精神、多少時間去維護去照顧?你的心就分了,你還搞什麼道?真正修道人住茅篷。我們現在這個地方是天主教的舊教堂,今天我們住在這個地方,有義務把它整修一下,為什麼? 使用的年限可以延長,我們在此地可以安心辦道。不是搞熱鬧,是要在此地通達門道,我們要把經典上的教誨在這個地方做到,點點滴滴都要落實。我們要有菩薩的空慧,要明瞭世出世間一切法;「諸法實相」用現在話來說,世出世間一切法的真相,我們不能夠完全透徹了解,也要了解幾成。為什麼?你才能放得下,你才知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什麼是應當要做的,什麼是可以馬虎一點的。

      道場裡頭最重要的是六和敬,中國古人對這一點也非重視,常言說得好,「家和萬事興」。所以修道,看你有沒有功夫、有沒有一點成就,不要看別的,首先看你能不能跟大眾和睦相處?為什麼?跟大眾相處能夠看到你六波羅蜜的功夫。第一個你能不能放下?放下你的成見,放下你的習氣,才能跟人相處;如果我們自己的習氣不能放下,跟別人一定產生衝突。我們的成見意見不肯放下,別人他有他的意見,我有我的意見,怎麼能相處?放下就能相處了,就沒有事了。能不能守規矩?如果不守規矩,這個團體亂糟糟的,持戒是守規矩、守法。你有沒有耐心?你是不是天天在用功精進?你看看六和敬裡頭全都顯示出來了,跟人不和、不能相處,你什麼功夫都沒有,完全是凡夫。一切還是隨順自己煩惱習氣,什麼都不要談了,經白念了,天天來聽白聽了,念佛堂白念了。你要曉得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多,我們在這個小道場幾個人不和,天天鬧意見吵架,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不吵翻天了?哪有這個道理?所以不能跟人相處,你就要記住,你決定不能往生。為什麼?因為你到極樂世界去,你會天天跟人吵架,天天跟人鬧意見,把阿彌陀佛清淨的世界搞成五濁惡世。人家不歡迎你去,人家不會接引你去。阿彌陀佛接引什麼人?跟任何一切眾生都能和睦相處、平等對待,這是他歡迎的,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念佛求往生,我那個冤家對頭他也念佛、也求往生,如果我們兩個果然往生到極樂世界,見了面的時候怎麼辦?「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不能不知道。所以我們就明白了,真正想在這一生當中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個對我們的冤家對頭要好。

      我常常教一些同學,你們是不是真的想往生?真的想往生,怨親平等,你要在這上下功夫。怎麼作法?所以我就教他,你把你冤家對頭這些人,你在你自己佛堂裡面供他們的長生祿位,你每天拜佛念經迴向給他們。有一些同修真做,做了兩三年告訴我:「法師,我是照你的話去做了,但是見到他心還是不平,氣還是消不掉。」問我怎麼辦?繼續幹下去。為什麼?你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意氣平和。年節喜慶,他不來問候我,我要問候他;過年了寄一個賀年卡給他,或者你知道他的生日,寄一份生日禮物給他,不要去計較了。如果知道他有困難,我們全心全力去幫助他。佛在《八大人覺經》上教導我們,「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兩句話我們真正做到了,往生極樂世界有希望。如果對於過去有過節、不愉快的事情,常常念在心上,看到造作惡業的人,你不喜歡他,你憎恨他,都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障礙。西方極樂世界那個社會廣大,人人都是清淨心,人人都是平等心,人人都是慈悲心,沒有一個人有惡念,當然更不可能有惡行。我們要記住,這是事實真相。

      『樹中演暢此法音』,「樹」,表法的意思;樹是所有一切的建樹,用我們現在的話說,所有一切的設施、所有一切的行為。暢演慧海的法音,般若波羅蜜音,般若波羅蜜是理;一切樹我們就好懂了,樹是什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裡面統統具足般若波羅蜜。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