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808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八0八卷)  2002/8/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808

      諸位同學,請看「藏海安布莊嚴」,第四段海間香河,長行最後一句,第十句:

      【其香水中。常出一切寶燄光雲。相續不絕。】

      在經文裡面我們很明顯的看出「香河」,前面一句是出現佛寶、僧寶,菩薩是僧寶,末後這一句「寶燄光雲」,這是法寶,以三寶來做總結,這個香河才真正是無比殊勝的吉祥。

      『一切寶燄光雲』。如果就這一段經文境界裡面來說,「一切」是指華藏世界,這個大世界裡面所包含的一切諸佛剎土。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大家天天嚮往的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屬於華藏世界。華藏世界跟娑婆世界來看,娑婆世界就很小,華藏就太大了。好比這一層大樓,華藏世界有二十層,娑婆跟極樂都在第十三層,娑婆世界、極樂世界就好像十三層裡面的一個房間一樣。每一層的範圍境界之大,都不可思議,所以你就想到華藏世界有多大!

      華藏世界裡面一切諸佛如來、菩薩、聲聞,他們所說的一切法,這是「一切寶燄光雲」,相續不斷。如果從廣義上來講,這都是肯定的,「一切寶燄光雲」,那就不是這一個華藏世界,是重重無盡世界海微塵數的華藏世界。我們在前面一品「世界成就品」裡面看到的,無量無邊無盡無數的世界海微塵數的剎土,這個剎土是講大的世界,不是講我們這個娑婆、極樂,是講華藏這樣的大世界。

      所有一切諸佛如來、法身菩薩所說的法,只有用「不可思議」這一句來形容它,不但我們六道凡夫沒有辦法想像,四聖法界裡面這些聖人,聲聞、緣覺、菩薩也沒有辦法想像,一真法界裡面的菩薩還是無法想像。我們在這部經裡面讀過,誰能契入這個境界?普賢菩薩。普賢是等覺,等覺菩薩才有能力契入這個境界,十地菩薩還隔一層。

      現在我們就現前自分境界,要怎樣來學習這句經文?我們要注重『相續不絕』,要注重這一句。中國聖人所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後就相續不絕。沒有後,這就中斷;不是中斷,是永遠斷。所以在世間注重香火傳承,這是講家族。在佛法裡面,佛門常講續佛慧命,「相續不絕」就是續佛慧命。續佛慧命裡面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自己,自己的慧命不能斷,我們才會有成就。這就好比在學校念書,年年升級,最後畢業了,功德圓滿。不能留級,不能退學,留級、退學就中斷,你的學業就不能成就。

      學佛的同學,我們講的是道業,由此可知,我們道業的境界要知道不斷向上提升。如何提升?古大德教導我們,章嘉大師教我的「看破、放下」,你才能提升。譬如諸位到我們佛堂來,我們這個佛堂在第十一樓,你要到這邊來,你一定是放下地面,你才能夠上升到一樓;到一樓之後,你一定要放下一樓,你才能夠升到二樓。不斷的放下,一層一層的放下,到十一樓。這個道理你懂嗎?我們爬樓梯、爬台階,一步一步往上升,一步一步的放下。

      大乘教裡面,菩薩有五十一個位次。初信位的菩薩,你要不肯放下凡夫,凡夫的心行你不肯放下,你就不能夠升到初信位的菩薩。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初信位的菩薩放下什麼?放下三界之中八十八使見惑。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大家好懂,放下天上人間錯誤的見解。不但人間見解我們看錯了,天上我們也看錯了,把這一切錯誤見解統統放下,你就升到初信位的菩薩。你放下初信,你才能升到二信,你要不斷的放下。五十一個菩薩階位統統放下,你才能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

      這一樁事情,《華嚴經》裡有表演、有示範,這部經最後一段「入法界品」,善財童子給我們做榜樣。善財參訪德雲,德雲比丘代表初住。參訪之後,後面一句話,「戀德禮辭」,戀德是感激感恩的心;禮辭,禮是致敬,辭是離開。離開他才能往上升,升到二住。二住,海雲比丘做代表。放下二住升三住,三住就是妙住比丘做代表。不斷的放,不斷的往上升。如果有絲毫留戀,絲毫放不下,你就停在那邊。

      說實在話是停不住的,你一停必定往下墮落。學佛難,難在哪裡?難在進得少退得多。許許多多修行人,在一生當中連初信位都得不到,什麼原因?不肯放下六道裡面的煩惱習氣,放不下。我教初學,勉勵大家,我們沒有辦法入門,我講十六個字,十六個字是十二樁事情: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這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只要有一個放不下,就沒有辦法入門。入什麼門?初信位的門。這是真的,誰放下誰入門,誰不肯放下,永遠在門外。

      諸位同學,你們在電視機前,或者在電腦螢幕的前面,一樣跟我在一起學習,你們能放下,你們成就了。千萬不能夠誤會,這是我在此地特別要聲明,常常在我身邊的、跟著我的這些人,你以為他們各個都有成就了?你想錯了,未必!當年跟釋迦牟尼佛學習的人有多少?成就的有幾個?古往今來你去看這個例子,孔老夫子學生有三千人,幾個有成就的?歷史上記載的是七十二個人。我們佛門裡面,在中國大家所知道的,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的成就非常殊勝,不是一般人能比。親近他的人,跟他學的人有多少?成就的人有幾個?四十三個人,《壇經》裡頭記載的。再看我們現前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教學三十八年,跟他學的學生有多少?成就的又有幾個人?從這些地方,諸位就能夠覺悟,就能夠明瞭,天天跟我在一起的,未必有成就。什麼原因?聽,雖然他是有機緣常常聽,做不到,天天聽,沒聽懂。為什麼聽不懂?這十六個字沒放下,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道理就在此地。誰能放下誰得利益,不一定天天跟在老師身邊。

      我前面舉例子跟諸位說過,孟子不在孔子身邊,成就了;蕅益大師沒有在蓮池大師的身邊,他成就了。什麼原因?他能夠放下自己的煩惱習氣,能夠依教奉行。我特別講到「信佛」這兩個字,難!真信佛的人,他真幹;不是真幹的人,不信佛。天天跟在我身邊打轉,不信!佛都不信了,他怎麼會信我?道理在此地。

      總要真幹,要把這十六個字斷掉。不斷不行,這是你入佛門最低的水平,最起碼的條件。所以佛法不論是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從哪裡入門?持戒。密宗,我學佛第一個老師是章嘉大師,這是密宗大德。我跟他三年,他常常勸我持戒。每一次我去拜訪他,那個時候我剛剛學佛,大師很慈悲,跟我約定每一個星期天見一次面,上午九點鐘。我離開跟他辭行的時候,常常重複一句話:「戒律很重要」!

      因為我初學的時候,我是從學哲學進去的,對於佛法理論、境界非常歡喜,對於戒律確實沒有重視。有一個很錯誤的觀念、錯誤的見解,是用我自己的邏輯去思考。釋迦牟尼佛是三千年前的印度人,戒律是他們的生活規範。我們是三千年後的中國人,我們有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可以學他的理論,可以學習他的精神、他的德行,我怎麼能去學三千年前印度人那種生活方式?但是在老師面前,這個話不敢講,心裡面對戒律排斥。

      我們看到佛門裡面,見佛、見老師行禮都是頂禮三拜,我跟章嘉大師那樣的親密,我沒給他頂過禮。我見他,脫帽一鞠躬。章嘉大師知道,很清楚我的恭敬心到了,但是執著什麼?我們是現代人,我們行現代的禮節。現代人就是見總統、國家領導人最敬禮三鞠躬,不是從前見皇帝三跪九叩首,一個時代是一個時代的!我是這個時代的人,生活在這個時候,我們行這個時候的禮節。從前是這樣的觀念。

      所以我跟大師三年,前面兩年都沒有給他拜過。到後來懂得了,為什麼要行接足禮?行接足禮,佛最重要的意思是折伏我慢。我們想想,真的,確實有貢高我慢,懂得禮佛是修行一種重要的方法。所以有人修行專門是採取這個方法,每天拜三千拜,這個方法是定慧等學。拜佛的時候心地清淨,一個妄念不生,這是定;一心向佛,一心頂禮,那是慧。你對於佛仰慕,你對於佛敬佩,你對於佛認知,不是大智慧是做不到的。

      依照這個方法去拜佛,每一個動作都做得很準確,這是運動,養生之道莫勝於是!養心要清淨,你拜的時候心裡一個念頭都沒有,清淨,養心清淨,心要空;養身,身體要動,身體不動就會壞掉了。平常俗語常講「活動」,活就要動,不動就不能活了。所以拜佛是活動,用拜佛養身又養心,這個人怎麼會不健康?身心怎麼會有毛病?

      世間人病很多,病根是什麼?貪瞋痴慢,那是病根,那是與生俱來的病毒,而且是嚴重的病毒。內有病毒,外面五欲六塵誘惑感染,你怎麼會不生病?病是這麼來的。如果你把貪瞋痴慢拔掉,心裡頭沒有貪瞋痴慢,只有慈悲喜捨,裡面病根沒有了,外面染污再嚴重,對你也不會影響。為什麼?你裡面沒有病因,所以外面雖然緣惡劣,也不會有惡果出現。如果身體不好,常常多病,你要想到你要把你的病根拔掉,貪瞋痴慢。還要用助緣,助緣是什麼?外緣你要放下,這個東西對初學的人有影響。你放不下的時候,依舊是增長貪心,鞏固貪瞋痴,貪瞋痴不會淡化。所以初學的時候,真的要從事上去放下,早年章嘉大師教給我的。如果單從理論上講,事上要做到,只講理論沒用的,貪瞋痴還是那麼嚴重,自己並不知道;必須是表裡一致才能看到效果,才會有進步,往往被一般人疏忽了。

      十方一切諸佛所說之法,我們今天講「一切寶燄光雲,相續不絕」,從哪裡講起?這一句話真的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濃縮起來那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但是是可以再去找它的總的綱領、總的原則,佛家講的大陀羅尼門,我們去找這個。世尊常常跟我們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佛就是一切諸佛,這四句偈真的是一切諸佛所說法寶的總綱領。

      「諸惡莫作」,小乘戒。從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是最根本的;五戒,在家的菩薩戒,出家的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三聚淨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菩薩戒,在家、出家菩薩戒的精神是教你修善;十善、五戒,沙彌戒、比丘戒,重點是諸惡莫作。你看看四句偈裡面,前面兩句是戒律,以戒為師,你不持戒怎麼行?你不修善怎麼行?善、戒是人天福德的真因。人天福德尚且沒有,你怎麼能作佛?不但是佛,聲聞、緣覺沒分!聲聞講誰?須陀洹,初信位的菩薩你沒分。

      我們要想成就,要想來生不失人身,你要不重視善福、善戒,你要不認真修善持戒,來生人天兩道缺少引業,你就想想看,這個問題多嚴重!人身得不到了,人身要是失掉之後,將來再得人身,可沒有那麼簡單。你想想看,你在三惡道裡頭如何去修戒善?戒善修得不夠標準,人身永遠不能夠恢復。

      佛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可貴之處,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基礎,從這個基礎要不斷向上升。這個機會很難遇到,尤其是得人身又聞到佛法,你的因緣具足了。那你能不能上升,就在你的善根、福德。善根是什麼?能信、能解,福德是能行、能證。這個機會,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我們遇到了,應當如何珍惜、如何把握,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對得起自己,對得起父母,對得起佛菩薩,對得起老師。迴向偈裡面講的「上報四重恩」,真的報恩。你要是做不到,天天念「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都在打妄語,做不到!應當反省,應當檢點,改過自新。

      「自淨其意」,那是真實功夫,這一句裡面是講定慧。但是沒有戒你就沒有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這是天然的秩序、次第,沒有法子躐等的。不要戒律能夠得定,哪有這種道理?不修定想開智慧,沒這個事情,「無有是處」,佛法講的。所以真正的佛弟子,一定要遵守如來教誨,按這個次第去做。四句偈講到修行綱領,就是這三句十二個字。

      末後這一句「是諸佛教」。諸佛是十方三世一切佛,在《華嚴經》上講的世界海微塵數諸佛如來,教化眾生都是這個總綱領。如果說是疏忽戒律你能成就,不是佛說的,魔說的!凡是佛說的,決定不會違背這個總的原則、總的綱領。

      我們再把說法的範圍縮小,講到我們現實的境界,現前境界。印光大師說得好,他老人家也有四句偈,我認為那是祖師傳法心印,也是十六個字,「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十六個字我所體會得的,印祖一生的示現,就是把這十六個字教化世間末法九千年眾生,只要你照這十六個字去做,你決定得生淨土。

      我們再仔細觀察,印光大師一生把這十六個字表演給我們看,這十六個字就是印祖住世八十年的寫生。印光大師是什麼樣的人?這十六個字說盡了,就是他,他就是這十六個字。我們跟著他去學,照這十六個字去學,一點都不錯。有人說他是西方極樂世界大勢至菩薩化身再來的,我肯定這個說法是真的,不是假的。為什麼?他老人家一生所行的、所教的,跟「大勢至菩薩圓通章」一點違背都沒有,可以說是百分之百的相應;而他這十六個字就是「大勢至菩薩圓通章」的濃縮,不可思議!

      「敦倫」,什麼叫倫?倫是同類。敦是什麼意思?真誠懇切,對我的同類要以真誠的心誠懇的心來對待。哪些是我的同類?說近一點,我們今天得的是人身,所有一切的人跟我是同類、同倫。這是狹義的說法,就是說對一切人類,不分國家界限,不分族類,不分宗教信仰,對一切人真誠懇切,和睦相處,這是敦倫的意思。如果把這個倫擴大,《華嚴經》上所說的,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跟我是同類,這個敦倫講法,那真的是大勢至菩薩,沒有話說。

      大勢至菩薩是我們淨土宗法界初祖,真的是這個心量。我們跟一切畜生道同倫,我們跟餓鬼道、跟地獄道、跟諸天道、跟諸佛菩薩、跟妖魔鬼怪,甚至於跟植物、礦物都是同類。這話怎麼說?《華嚴經》上佛告訴我們,虛空法界剎土眾生從哪裡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我們同一個心性、同一個藏識、同一個根源,他怎麼不是同倫?確實是同倫,我們要懂這個道理。我們對一切眾生要真誠、要懇切、要和睦相處,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頭一句「禮敬諸佛」,所有一切眾生都是諸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同一禮敬,這是敦倫的意思,這是敦倫圓滿的意思。

      「盡分」,我們為一切眾生服務,就是為我同類的服務。照《華嚴經》講,同類的包括植物、礦物,我為它們服務要盡我自己的本分。我今天從事於哪一個崗位、哪一個行業,我在我本分的崗位、在我現在的行業當中,全心全力為一切眾生服務,盡分!我今天選的這個行業,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我在這個崗位上、在這個行業上為一切眾生服務,精進不懈,不疲不厭,盡我的本分,不要求報酬。要求報酬那是買賣,你給我工資多一點,我多做一點;你給我少一點,我少做一點。不是!我們是盡義務的,不要報酬,真正盡到了本分。這第一句的意思,你看看這裡頭是不是斷惡修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第二句「閑邪存誠」。閑是防止,一切時一切處要知道防範邪知、邪見、邪行。佛經裡面講的邪見惡業,這個惡業就是惡念。邪見是見思煩惱裡面的見煩惱,惡念是見思煩惱裡面的思煩惱,時時刻刻提高警覺,要斷煩惱;閑邪是斷煩惱。存誠,要培養這個心跟佛心一樣。誠是至誠心,至誠心是菩提心的體。佛在《觀經》裡講的菩提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這個至誠心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至誠心。至誠心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是深心,迴向發願心是慈悲,存這個心。然後以這個心行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也是一切諸佛講經說法教化眾生的總綱領、總原則。「一切寶燄光雲,相續不絕」,我們從這些地方去學習。今天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海間香河」,長行末後一句,這是總結。

      【若廣說者。一一河各有世界海微塵數莊嚴。】

      前面普賢菩薩給我們說了十種,略說;要是細說,香水海無量無邊,一一香水海有四天下微塵數香水河,一一香水河又有『世界海微塵數莊嚴』。經文所說的是從事相上講的,依《華嚴》教義,清涼大師告訴我們,「皆是一多無礙」,大師這句話非常重要,無障礙的法界。長行我們就介紹到此地,下面是偈頌。請看經文:

      【爾時普賢菩薩。欲重宣其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而說頌言。】

      這一句我們就少說一點,每一段說偈儀我們都說得很多。因為它不斷在這裡重複,給我們許許多多的啟示;不斷給我們啟示,教導我們要認真努力的來學習。不僅是在修學過程當中,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成佛了還是要求諸佛如來神力加持。成了佛之後很謙虛,佛跟佛互相謙讓,一絲毫傲慢的習氣沒有,一絲毫自以為是的習氣沒有,一絲毫自滿的習氣沒有。我們在世尊一生行業上見到,我們也在中國孔老夫子一生處事待人接物裡頭看到,真的他們煩惱習氣斷盡了。請看偈頌: 

      【清淨香流滿大河。金剛妙寶為其岸。】

      偈頌裡面一共有十首,這兩句是半首頌,它說一樁事情,所以也把它分成一個段落,兩句是一個段落,讚頌「岸體金剛」。可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經裡面講的真正的義趣,是八識起作用的相應心所,不要忘記這個。這個要是忘記,你讀經文就像讀文學作品一樣,你得不到真正的受用。大海,華藏世界四周的大海是表藏識,華藏世界地面的香海是表藏識裡面的含藏種子,香海流出來的香河、河流表藏識起用的心所,明白這個,我們才真正體會到佛說經的宗旨義趣,他教我們怎樣學習。為什麼他不講藏識,他不講習氣種子,他不講相應心所,他講這個世間種種事物?我們不知道,不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就現相上、就事相上,你要能夠見性,你才能成就。所以這種說法就是教我們從事相上見到體性,也能教導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一切時一切處不失觀照功夫。

      香港這個地區靠近大海,我們看到大海就想到藏識,就想到藏識裡面含藏的種子。海邊一定有許多河流,從內陸流入海的這些河流,一看到河流就想到阿賴耶識起作用相應的心所。這裡頭,佛在《華嚴》上教導我們,我們要修純淨純善,這就對了。

      從哪裡看到純淨純善?你看到經文上,『清淨香流滿大河』。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特別是修淨土的人,多少年來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示,沒有入佛門。佛教有多少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些法門都是真的,世尊為我們說的,在《華嚴》上看到世界海微塵數諸佛如來各各宣說,法門真的是無量無邊。但是佛在《般若經》上告訴我們,法門再多,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殊途同歸,所以它是平等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

      到最後入門了,入哪個門?《華嚴》說得最具體,入華藏。怎麼入華藏法?華藏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真佛!不是假佛。入華藏明心見性,三門。好像你到達我們的講堂,講堂就有三個門;沒有到達講堂之前,你們從各個方面來的,那是無量法門;到達,將要進門,只有三個門。這三個門是「覺、正、淨」三門,覺正淨就是佛法僧,佛是覺,法是正,僧是淨,這是三寶,最後從這三門進去。這三個門進入講堂一樣的,平等!全部都得到了。無論從覺門、從正門、從淨門,進去之後統統得到,都是圓滿的。沒有進去,在外面有三門,你還有分別、有差別;進去之後,沒差別了。覺正淨是一,一而三,三而一,一體的!絕對沒有分別。

      我們仔細來觀察,禪宗、性宗走覺門,他們的功夫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從覺門入華藏,就是明心見性。教下走的是正門,正知正見,華嚴是教下,法華是教下,天台宗;三論是教下,法相、唯識是教下,都是從用經論修正我們的知見,使我們的知見如佛同佛,這就行了,就能契入。淨土宗跟密宗這兩個宗派是修清淨心,從淨門入。雖然走進來的門不一樣,進來之後都一樣,沒有兩樣。

      這三門,諸位必須要知道,覺門一般講上上根人,問題是你能不能覺悟?中下根性的人沒分。你看看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說的,他所接引的是上上根人;換句話說,上根人都不行,要上上根人,這是他接引的對象。換句話說,覺門的對象、覺門的條件要上上根人。我們不是上上根,這一門沒指望,門檻太高了,我跨不進去。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年輕、好強、很自負,認為我自己是上上根,很了不起。親近方東美先生,方先生就很坦率的跟我講:你不是上上根人,宗門、性宗你沒有能力契入,好好的學教。方老師要我學教,教從哪裡入門?他介紹我的是法相宗,法相唯識。實在講他是學哲學的,那個時候他才四十幾歲,但是佛學的修養實在講相當有成就。他告訴我,佛教十個宗派,性宗跟法相唯識是佛家的哲學。我跟他學哲學,他把這個介紹給我,他說這是世界上最高的哲學,教我走這個路子。

      把佛法介紹給我之後,我對這個有興趣,看經了。這個時候遇到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教我的是「看破、放下」。我跟諸位說,三年當中常常叮嚀「戒律重要」!我對這句話醒過來是什麼時候?他老人家示現圓寂,老師走了,我沒有依靠了。圓寂火化在北投,我在火化場旁邊搭個帳蓬,在那裡守了三天。我是請假,三天我很認真的反省,大師在三年當中教了我些什麼?這一反省,「戒律重要」這一句話印象最深刻,他說的遍數太多了。這一反省才引起注意,他說這麼多遍必定有道理。我在那裡思惟,在那裡研究,為什麼看得這麼重?到以後總算是我想出一點名堂出來了。

      戒律跟世間生活規範不一樣,世間的法律規章、生活習慣隨著時間空間在演變。我們讀古書,三代之禮不相同,可見得人間這些生活規範隨著時間在轉變。戒律為什麼不變?我明白了,戒律是佛家的生活規範,這個生活規範是凡聖的界定,凡人這些禮節會隨著變,聖人不能變。為什麼?一變他就變成凡人了。我想出這麼一個道理出來,於是乎很認真的去找戒律的書來看。

      大師住世的時候雖然常常提醒,我沒有注意到,所以他一示現往生提醒了我。那時候我非常感激大師,我心目中想想,他老人家是示現給我看的,引起我注意,我感恩他;他要不做這種示現,說老實話,講的遍數再多,耳邊風!不會很認真的去思惟。從這之後我才重視戒律。

      戒律目的是身心清淨,戒是清涼法。以後跟著李老師修淨土,我才懂得身心清淨,佛土清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是什麼?西方是淨土,我們的身心不清淨,怎麼能往生?怎麼能有感應?要身心清淨,那就得萬緣放下,這個世界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邊都不能沾。「邊都不能沾」是什麼意思?念頭不能起,你起這個念頭就沾了邊,你沒有真正放下。

      到以後在台中跟李老師學《金剛經》,我跟他十年學了五部經。學《金剛經》的時候,我明白了,「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也不能沾邊!佛法可以學,不能執著。在佛法裡頭決定不能起妄想分別執著,要是起妄想分別執著,如來的真實義你就沒分了。為什麼?妄心一起立刻就落到意識,意識心怎麼能解如來真實義?什麼樣的心才能解如來真實義?真誠心。佛法是從真誠心裡頭流出來的,我們的心真誠,能得其義;我們的心不誠,不能得其義。字你認識,你只能得其皮毛,一分一毫都入不進去,這是我修學佛法的經驗。你放不下,你有牽掛,這怎麼行?一切時一切處保持心裡清淨,一塵不染,連佛法也不染,清淨!

      清淨與性德相應,香是性德,香、光都是性德。「香流滿大河」。大河是什麼?現在我們知道五十一心所。五十一心所裡面也有善、也有惡,真誠心、清淨心,五十一心所沒有一個不善,「香流滿大河」,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示現如是。我們常講佛倒駕慈航,他怎麼倒駕?他已經轉八識成四智,這就轉了,轉凡成聖。倒駕,要跟這些六道凡夫往來,還要用八識五十一心所,再把四智又變成八識五十一心所,你才能跟六道凡夫和光同塵。變,只變其形相,不變其體性。所以在佛菩薩自分上,他住四智;在示現裡面,好像跟我們一樣,用八識五十一心所。我們凡夫不善,他純善,這一句表這個意思。

      『金剛妙寶為其岸』,河的兩岸。當然我們相信華藏世界肯定是這個樣子,為什麼?華藏世界的居民個個純善無惡,境隨心轉,一切法從心想生,那個地方的居民純淨純善。環境變了,境隨心轉,所以山河大地、草卉叢林統統都是無量珍寶所成,像西方極樂世界一樣,自然變現的,不是人為的。這個事情是真的,這不是比喻,是真的。

      我們今天要學,我們要取表法的意思。「金剛」是般若、是智慧,「妙寶」是戒定,戒定、智慧是真正的寶。世間這些金銀琉璃七寶,不是真正的寶,為什麼?解決不了生死問題,解決不了輪迴事情,充其量只讓你過一點好一些的物質生活而已。物質生活太好了,福報折盡,不是好事!你看看世間真正有道德、有學問、有智慧的那些聰明人,他縱然有大福報,他不享,這是智慧。我有福報給一切眾生享,這個福報永遠沒有止境。福報要不分給別人享,自己獨自去享,你能享幾年就享盡了,享盡了苦就來了。古大德常常講樂極生悲,這個意思是福報不能享盡。

      我們生在這個世間,日常生活我們只過一個普通的水平,好!這個福報享不盡。尤其是學了佛,粗茶淡飯,這個物質生活很容易維持。我們常常應各個地方同修的邀請,在海外弘法,他們給我買的機票,我統統是經濟艙。你們想想看,你要買什麼頭等艙、買商務艙,價錢要高兩三倍,還不是同一個時間到?座位稍微寬一點,寬不了好多,大概是吃的東西多一點,我們都不能吃,要買那個艙對我們來講是浪費。我這麼多年在海外旅行,大多數我都自己帶便當,簡單!自己帶的便當比飛機上的餐飲好吃,一點點炒飯、鹹菜。這個鹹菜很下飯,乾淨、方便。我自己帶水,飛機上的飲料我不喝,我自己帶個小水瓶,帶水。有時候同修們給我訂旅館,是普通房間,能休息就好了,決定不要浪費。我們身體健康,多麼快樂!常常過這種奢侈生活,浪費四眾的供養,你們想想看,他怎麼會不生病?他裡面有貪瞋痴慢四毒,不是三毒,四毒!加個傲慢,外面有這些五欲六塵的緣,內外交感,毛病出來了。

      我們要內斷煩惱,外不攀緣。我們到哪裡去,目的是弘法利生、是講經教學,是為這個,不是為旅遊觀光,我沒有過。只有在有空檔的時候,當地同修帶我到附近去旅遊,都是順便的,絕對沒有一次單獨去觀光旅遊的,沒有過。尤其是這幾年,我們希望把這部大經完成,現在我看我們的錄相已經八百零八次,一次兩個小時,一千多個小時。這部經,現在講的經是第八卷。《華嚴》,我們預定講的這個本子是《八十華嚴》,講到第五十九卷,然後接著講《四十華嚴》,總共九十九卷。現在才講到第八卷,後面還有九十一卷,哪有時間去觀光旅遊?沒這個時間。

      我現在去的幾個地方都有限制,沒有攝影棚的地方我不能去,去的時候沒事情幹,把大好光陰浪費掉。有錄影棚設備的,有網路連線的,現在只有此地、澳洲,澳洲圖文巴跟布里斯本有兩個攝影棚,還有新加坡也有一個。現在到新加坡的時間比較少,什麼原因?澳洲現在有兩個道場,我要負責幫助他們。圖文巴是淨宗學院,那個地方培養講經弘法的人才。布里斯本是淨宗學會,最近那邊的同修們,聽說開了幾次會,一定要把學會交給我。我聽了之後,想一想也好,我願意把它接收過來,做為一個專門念佛的道場。這是我多年的心願,希望有一個純粹念佛的道場。

      所以前年李金友居士聽說我有這個願望,希望我在他山上建個念佛堂。念佛堂已經建了,現在還沒有完工。布里斯本這個道場我要是接管,就做為一個像印祖靈巖山的念佛堂。這個念佛堂只有一句佛號,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供養多少位同學在那邊念佛?我想只供養四十八個人,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做為一個精進念佛堂。每一期七十天,就是打佛七一樣,十個佛七連起來打,七十天是一期。一年辦四期,春夏秋冬每一季辦一期。全年這四期總共是二百八十天,報名參加。

      如果第一期,我們按春夏秋冬來說,春季佛七人數要是滿了,還有同修報名的,就推到下一期,人再多的,再推到下一期,一定能夠滿你的願。這是在外國,便利各個地方的同學來參加。每一期圓滿之後,我們一定開檢討會,改正我們的缺失,希望將來這個念佛堂方方面面都能做到盡善盡美。每一屆我們都會認真檢討改進,也歡迎參與的同學們給我們提供寶貴的意見,希望大家在這裡念佛,都能有一些成就。

      我們念佛的目的是求念佛三昧,就是一心不亂。高的功夫我們達不到,至少我們希望能夠念到功夫成片,也就是這一句佛號能夠確確實實把自己的煩惱習氣伏住,這是我們希求最低的標準。這十個佛七打下來之後,有這個能力,煩惱習氣少了。煩惱輕,智慧長,你的身心清淨,清涼自在,至少我們要達到這個目標。

      為什麼不是常年佛七?國外同學到澳洲,簽證只能夠拿到三個月,所以三個月參加這一屆佛七,七十天,正好!所以到澳洲布里斯本淨宗學會,不是去玩的,是去用功的。不是要去看我的,去看阿彌陀佛,到那邊親近阿彌陀佛,我做護法護持大家。這個念佛堂由出家眾來帶領,每一屆至少有六個出家眾來帶領大家在一起共修。這是這一段時期不能離開澳洲的原因。所以新加坡去的時間比較少,我偶爾還是會到那邊,去看看那一邊的老同修。

      我們念佛堂的方法,還是依照往年我在美國的辦法,我們念佛堂分為三個區,有繞佛的區,念佛一定要以繞佛為主。繞佛時間長,太累了,你可以坐下來稍微休息。休息的時間長,感覺得精神提不起來,你可以到佛前面去拜佛。所以有止靜的區,有拜佛的區,有經行的區,分三個區。念佛一定要像諦閑老和尚教他那個徒弟鍋漏匠,那個開示我覺得好,「念累了去休息,休息好了趕緊接著念」。什麼時候累了什麼時候休息,什麼時候休息好了,什麼時候接著幹,日夜不間斷。休息的時候,出家人不搭衣,把衣摺疊起來,不脫海青,警覺性高;一醒來的時候衣一搭,馬上就到念佛堂去。在家居士也不脫海青,提高警覺。

      二十四小時佛堂裡一定有人在念佛,因為休息好了,他馬上就進來念佛。出家的法師輪流帶領,二六時中念佛堂裡頭決定不能說這裡頭沒有出家人,不可以;無論什麼時候進念佛堂,都有法師在裡頭帶領,真幹!真誠心、清淨心,一心求生淨土,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什麼念頭都沒有。眼看的是阿彌陀佛,口念的是阿彌陀佛,耳聽的是阿彌陀佛,鼻聞的是戒定真香,這是般若,這才是我們真正的岸,彼岸。

      所以「金剛妙寶為其岸」,我們要取表法的意思,般若、戒定是彼岸,這個意思就完全對了,我們在這裡頭就學到真正的東西。「以戒為師,以苦為師」。在這個道場照顧這些人修行,那真的是有功德,這是真正的好事。那邊什麼時候開始,日期將來定好之後,會在此地協會公佈欄公佈。如果有時間、有興趣的話,有這個願望,可以先報名。將來會有報名單,填好之後傳真過去就可以,那邊給你們安排時間。好,現在鐘點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