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27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十七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027

      請掀開經本第十四面,從第三行看起:

      【了達諸佛希有廣大祕密之境。善知一切佛平等法。已踐如來普光明地。】

      上一次我們講到這個地方,因為時間的關係,這裡面還有一些意思沒有能說出來,今天我們接著把它補出來。清涼大師在第三句引用《大乘同性經》裡面講佛有十地,這十地都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從第一甚深難知廣明智德地,一直到第八最勝普覺智藏能淨無垢遍無礙智通地,給諸位介紹過了。清涼在《疏鈔》裡面說得很詳細,道霈禪師《纂要》也都引用。第九「無邊億莊嚴迴向照明地」。這一句裡面,第一個是莊嚴,莊嚴是無量無邊,說之不盡。佛經裡面所說的莊嚴,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美好,美好到極處,一絲毫的缺點都找不到,一絲毫的過失都沒有。這種莊嚴無論是在正報或是在依報,正報是指我們的身體容貌端莊、體質豐滿,沒有缺陷;依報是生活環境、工作環境,乃至於休閒遊樂的環境,無論在哪一方面都找不到缺點。也許有人聽到這個說法會懷疑,這可能嗎?因為在我們常識裡,不但我們一生見聞覺知的範圍之中,乃至我們從古代歷史裡面所記載,也沒有聽說有這麼圓滿的莊嚴境界。就以釋迦牟尼佛來說,這是已經成佛,佛當年在世,我們在經上看到,他老人家還有托不到缽的時候,還有三月馬麥之報;僧團裡面還有六群比丘,也就是佛的學生當中還有不聽話的、還有調皮搗蛋的,佛也管不了。類似這些事情都有缺陷,都沒有圓滿,怎麼能夠說是無邊億莊嚴?億是億萬。

      這樁事情,必須我們細心去深入經藏,細心去體會佛菩薩的聖教,如果我們對於理論能夠肯定,事相當然就不會懷疑。佛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諸位特別要記住這個唯識所變,唯識所變就不能達到究竟的圓滿;換句話說,總有一些缺陷,這是說十法界。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如來示現在世間、示現在十法界裡面,必定也有缺陷,但是這個缺陷,諸位要記住,是示現的,不是真的。我們凡夫看來好像是真的,實際上不是真的,他是舞台的表演。所以示現逆行,依舊是諸佛如來,依舊是行圓滿莊嚴的菩薩道,我們凡夫不知道。大圓滿必須從正反兩面、順逆兩面、邪正兩面、善惡兩面,你才能圓滿的體會得到。所以六群比丘不是凡人,也是諸佛如來大權示現,他們要不示現這些違逆的惡境,就不能夠給佛做為制訂戒律的因緣,他們這樣做,佛才依這個因緣制訂戒律。如果沒有這群人來示現,三藏就變成二藏,有經有論,律就沒有了。

      我們這樣去觀察,就明瞭佛菩薩無盡的慈悲,雖在六道、在十法界裡面還是大圓滿,就是連提婆達多的示現也不例外。提婆達多也是大權菩薩示現,不是真的,他所示現造五逆罪,生身墮阿鼻地獄。佛在《提婆達多經》上說,提婆達多確實墮地獄,在地獄的生活狀況如何?釋迦牟尼佛說:他在地獄的快樂相當於忉利天。的確是地獄,但是他不受苦,他在那裡很快樂。這是什麼道理?這種逆行顯示出如來的正法,沒有逆行怎麼襯托出來正法?所以他也建立無量功德,幫助佛教化眾生。好像在舞台上,他表演一個惡人,表演一個這樣的角色,依照劇本來唱戲,他唱得很像,演得很逼真,都是演給我們看,都是令我們覺悟的,告訴我們造作惡業必定墮地獄。他因為是示現、是表演的,所以墮地獄也很快樂。如果我們要幹,我們不是表演,我們形式跟用心它相應,他那個表演形式是裝得很像,裡面心地還是清淨平等覺。所以在形式上他墮地獄,地獄裡感受如忉利天,道理就在此地。他是來幫助佛教化眾生,他的示現是幫助一切眾生覺悟,所以還是無邊億莊嚴,無量無邊莊嚴,沒有欠缺,這樣看才能夠體會到大圓滿。這是這一句裡頭第一個意思。

      第二個意思是迴向、照明,兩個意思統統概括在其中。迴向,可見得這個法門對我們修學非常重要,普賢菩薩行門的總綱領,最後一條「普皆迴向」。我們要懂得迴向的意義何在?迴是回歸,向是趣向。我們所積的一切功德,希求的是什麼?這一點要很清楚。世間人學佛行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他的目的是求自己一生的福報,求智慧、求福報,求一家人幸福平安,他就這麼大的一個願望,所以他得到的也就是這些。不知道同樣的功德、同樣的善行,隨著你的心量大小,你獲得的利益不一樣。明白的人、覺悟的人,一文錢的功德(說一文現在人不懂,一文是很少,在古時候一分錢是十文,就是十分之一,十文錢才是一分),這是講很少很少的錢,你去修布施,如果你的心量大,你所得的福可以遍虛空法界。為什麼?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心量。你今天布施一百萬、布施一千萬,只求自己這一生的幸福,求一生的平安,你這心量很小,你得的福就小,你得的少。由此可知,我們舉這一個例子,布施不在錢財的多少,得福是在你心量的大小。我們凡夫無論怎麼修法,修不過菩薩,道理就在此地。菩薩的心量大,念念都為眾生,為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

      佛教我們迴向,要迴向三門。第一迴向眾生,我們這一生當中,斷一切惡,斷惡是功德,修一切善,修善也是功德,這個功德給誰?給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換句話說,我斷惡是為一切眾生斷惡,我修善也是為一切眾生我才修善,希望斷惡修善這些功德福報給一切眾生去享受,這個心量就是佛心,就是菩薩心。念念是這個心,無論是順境、無論是逆境,從來沒有改變過這個心。第二教我們迴向菩提,我們自己所求的,迴向眾生這是利他,對自己只求菩提,菩提是什麼?覺悟。我們自己不求別的,只求覺,求究竟圓滿的大覺,覺悟到圓滿那就成佛。第三教我們迴向實際,實際是什麼?實際是本體、是自性,《無量壽經》上給我們講三個真實,第一個「開化顯示真實之際」,就是這個,迴向實際。實際是真如本性,也是《華嚴經》經題上講的「大方廣」,這三個字就是實際。大是實際之體,是性體;方是實際的相狀;廣是實際的作用。眾生跟菩提都不離實際,這種迴向功德是無量無邊。

      末後這一句,「第十名毘盧遮那藏海智地」。毘盧遮那是法身如來的德號,這句是梵文,意思是「遍一切處」,前面都跟諸位報告過。這是說自性的藏海,藏海是比喻,藏是含藏,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從自性而生,還回歸自性,海是比喻。這十句都是佛地,十句可以說都是如來智地。為什麼說十種?實際上十依舊是歸納,如果是展開來,無量無邊的佛地,這是從德用上來說。如果從體性上是一,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是從體上講,多是從相跟作用上說。《華嚴》為了說法方便起見,在相用上都給我們說十,說十句,十代表圓滿,數字上代表圓滿。

      這句經文說「已踐如來普光明地」,我們要留意這是如來的普光明地,不是菩薩。踐是踐履,達到了,你已經踏進這個地,踏進這個地就是成佛,你跟如來同一個地。在《大乘同性經》裡面說十地,佛的十地,普光明地相當於第一「甚深難知廣明智德地」。普就是廣的意思,普是普遍,光明就是明的意思,甚深難知,都在普光明之中,他的普不可思議,他的光明也不可思議。剛才說過,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說一地就具足一切地,這十地都圓滿。同時普光明也可以說是十地之總,因為每一地都沒有離開普法智光的意思。第三句我們就介紹到此地。下面一句:

      【入於無量三昧海門。】

      注意那個入,「入」是契入,前面一句是「踐」,都是證得的意思,都是入了這個法門。這是證佛三昧。『無量三昧海門』,三昧是梵語,翻成華文的意思是正受,受是享受,正是正常。由此可知,我們凡夫的享受不正常,六道裡面沒有正受。佛在經論上告訴我們,六道裡面的眾生,他們的受可以分為五大類,五種受。我們的感受也是很多,說之不盡,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五大類,身有兩類:苦、樂,身有的時候感覺到苦,有的時候感覺到樂,身有苦樂兩種;心裡面有憂、喜兩種;還有一種狀況之下,身也沒有苦樂,心也沒有憂喜,這個很好,叫捨受。身捨苦樂,心捨憂喜,這個境界叫捨受。為什麼說它捨?它保持不久,它不能保持久。如果這個捨受能夠永遠保持下去,那就叫三昧;由此可知,三昧實在講就是捨受的永恆保持。世間有禪定,佛常講四禪八定,四禪八定都是屬於捨受,它不是永久的,都是暫時的。縱然入第八定的境界,這個定很深,這個定的時間很長。經上講非想非非想天人,這是得第八定,壽命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時間相當長,八萬大劫過了之後,他這個定會失掉,所以還是屬於捨受,不能叫它做三昧,它還是捨受。

      到什麼時候才能夠稱為三昧?到第九定,像《楞嚴經》上佛所說,聲聞、緣覺他們所證九次第定;第九定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輪迴,這才能稱為三昧,算是正受。所以阿羅漢的智慧,稱他作正覺,他的享受也能稱為正受。正受功夫淺的,不能叫做無量三昧,不能稱為海印三昧,那不能稱。從九次第定往上,等級繁多,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就是一真法界裡面也有四十一個等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入的三昧就不相同,有淺深的差別,智慧德能有大小不相同。何況聲聞要到初住菩薩,這還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他修學的,所以三昧的差別、等級就繁多,而三昧裡面的內容就更複雜,所以才叫無量三昧。怎麼會有這麼複雜?因為世間的事物太繁雜,森羅萬象,千變萬化,而一個人在這個複雜環境裡面,他的感受也非常複雜。

      佛在經裡面舉例說明,讓我們從這些例子裡面去細心體會,他的總原則、總綱領,實在就是《金剛經》上所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正受;「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是禪定。六祖能大師所說禪定的定義,都是根據《金剛經》所說,外不著相叫做禪,內不動心叫做定。可是每個人煩惱習氣不相同,有人不貪財,再多的財物擺在面前不動心,他不執著,佛說這個人眼根在財裡面得三昧。可是他雖然不貪財,他好色,這個色一接觸,他三昧就沒有了;財裡頭有三昧,色裡頭沒有三昧。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才曉得我們眼看外面色相太多太多,你在幾個色相裡頭得三昧,幾個色相裡頭不得三昧?眼根裡的境界無量無邊,耳根對於音聲的境界也是無量無邊,乃至於意根對法塵還是無量無邊。六根對六境無量無邊境界統統都不著相、不動心,這就叫無量三昧。所以究竟圓滿的無量三昧,只有如來在果地上他才證得。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他還不行,他證無量三昧裡面還有沒有證到的。海是比喻,門是門徑,他所入的定功深廣像大海一樣。無論哪一個三昧都能幫助你明心見性,所以稱為門,門就是明心見性的門徑道路。再看底下這句經文:

      【於一切處皆隨現身。世法所行悉同其事。總持廣大集眾法海。辯才善巧轉不退輪。】

      前面四句所說都是講果法,與會的這些菩薩們,這是介紹他們的大智、大德、大能,他們所證得的。下面這一段是講他從果上所起的作用,作用裡面,這一段也可以分作三個小段來說。第一個是現佛的身、現佛的事業,於一切處皆隨現身。佛有沒有身?佛沒有身,這一點諸位一定要知道。佛沒有身,佛能現一切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佛就現什麼身。佛在一真法界現的是報身,佛為什麼要現報身?為度地上菩薩,那就要現報身。何以故?地上菩薩證得報身,佛也要現同類的身才能度他。佛在六道人道裡面,要度這些人、這些眾生,一定要現人身。佛要度天人一定要現天身,佛要度畜生一定要現畜生身。畜生很多,佛要度那些豬,佛一定要變個豬身;佛要度狗,一定要變個狗身。你跟他同類,同一個身相,才能跟他講經說法去度他,不同類的身不行。

      諸位一定要明瞭這個事實真相,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對我們修學有很大的幫助。一切眾生都執著這個身相是我,這個錯了。如果執著成佛,佛還有個身相,佛是什麼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試問你能不能成佛?你成不了佛,為什麼?執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凡夫,不是天人,人道。縱然你修學得不錯,將來修成佛道,你也不過是藏教佛而已。藏教佛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藏教佛在十法界裡面,沒有超越十法界。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把身相破掉了。我有沒有身相?沒有身相,正因為沒有身相,才能隨類化身。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隨類化身?執著這個身相就是我,跟這個樣子不一樣就不承認這是我,所以沒有法子隨類化身。《普門品》裡面,觀世音菩薩說三十二應,三十二應是把感應,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把感應分成三十二類,每一類裡面無量無邊。譬如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佛身很多,佛的形相也不一樣,天台大師所講六即佛,那就分六大類,《華嚴經》上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就是四十一類,四十一種不同的佛。所以佛身也不一樣,佛有劣應身、佛有勝應身,這是大的區別,小的區別說不盡,這是我們要曉得的。他有能力隨類化身,如如來果地上一樣。

      『世法所行悉同其事』。佛用什麼方式來教化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佛用同事攝,「四攝法」裡面講到究竟圓滿,同事。我們今天是初學佛,諸位一定要曉得,煩惱習氣沒斷,布施我們可以學。佛用「布施」,用現在話說是結緣。你要想行菩薩道,你念念都有結緣的心,時時刻刻有結緣的事,你要真去做。身上常常裝一點小的財物,遇到有緣的人送他,結緣;沒有,沒有就合掌歡喜,對他謙虛恭敬,這也是結緣,歡喜緣。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讓他聽進去,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都是結法緣。現在你們在家裡常常打電話,一拿起電話「阿彌陀佛」,跟人結緣。我看現在許許多多同修穿的T恤上面印阿彌陀佛,印知恩報恩,都是跟人結緣。常常要有結緣的心、有結緣的行,這個是布施。

      第二個是「愛語」。愛語要明瞭,不是甜言蜜語,不是說些好聽的話,那你就全把意思搞錯了。愛語是真正愛護他,這種語就是愛語。他做錯事情責備他,勸他改過自新,雖然說的話不好聽,愛護他也是愛語。所以愛語兩個字要搞清楚,不是花言巧語、不是甜言蜜語,那是口業裡頭綺語,不可以把綺語當作愛語,一定要辨別清楚。這個我們可以做的,我們可以學習。第三個「利行」,這是我們也應該學習。利是有利益的事情,對他有利益,不是對我有利益。凡是對於一切眾生有現前利益,這是一切眾生最歡喜的,現前的利益。將來的利益,那是有聰明智慧的人他懂得、他歡喜,因為眼前他看不到。所以一切眾生利益的事情我們要做,要認真努力去做。諸佛菩薩給我們所示現,佛菩薩不但有高度的智慧,都有大福報,可是他們的福報沒有自己去享受。我們細心去觀察,他們的生活都非常節儉,一點都不肯浪費,生活非常簡單,沒有求享受。

      我過去在台中求學,親近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我觀察他十年,十年不算短的時間,要說裝樣子沒辦法裝十年,裝十年那就是真的不是假的。他老人家的生活日中一食,他一天吃一餐。如果你要說他的工作量,他的工作量是普通人很多倍,他不是沒事情幹,不是說每天在盤腿面壁打坐,一天吃一餐可以。你還有許許多多事情要做,那你這一餐怎麼可以?你的營養不夠。我們跟他相處,他很早就起來做早課,中午休息的時間大概是一個小時,不多。他是兩個大學裡面的教授,他去上課;是奉祀官府的主任祕書,他上班,每天要去簽到上班,他很負責任。他創辦台中佛教蓮社、慈光圖書館、菩提醫院,還有一個老人院,有兩個幼稚園,他是董事長,常常也得去看看,還要去參加很多會議。每天,有的時候二、三個會議,至少有一個會議是念佛班。台中蓮社蓮友很多,將來我們也模仿。蓮友多了就分班,他分四十八個念佛班,每一班有班長、有副班長,每一班一個月跟老師見一次面,就是請老師講開示。一個班一個月跟老師見一次面,四十八個班,他天天要跟大家見面,不同的班。班的人數少,二、三個班合起來;班的人數多,一個班。天天要跟念佛班開會,要答覆念佛同修這些疑難雜症,他提問題,老師解答,你就曉得他的工作量,還要講經,還要教書。所以你要跟他見面,一定是一個星期之前跟他預約時間,臨時是決定找不到他,他沒有時間接見你。

      這樣的工作量,一天吃一餐。李炳南老居士一天吃一餐,他吃多少?是不是把三餐當作一餐吃?我曾經見過發心持午的人,他們持午不正常,把三餐當作一餐吃,所以吃得沒多久一身都是病痛,得腸胃病,飲食不正常。李老居士的一餐很正常,比我們都吃得少。他是山東人,喜歡吃麵食。一餐麵條就一小碗,我們現在普通吃飯的飯碗小碗,一小碗。如果吃饅頭,很小的饅頭兩個。菜非常簡單。他的一天生活費用,在那個時候台灣的錢兩塊錢,一天生活費用。我看到他,很受感動。我在學佛的時候,我二十六歲學佛,學佛大概半年,我晚上這一餐就斷掉,就是一般人講持午。我只吃早餐、中午,晚上不吃,這是很正常。到台中親近李老師,我晚上這一餐斷掉已經相當長的時間。看到李老師這個樣子很不錯,我把早餐也斷掉,學他。我沒告訴他,我到第八個月我才告訴他,我說︰老師,我也吃一餐。多久了?八個月。身體感覺得怎樣?很好、很正常。他桌子一拍︰永遠下去,不求人。人到無求品自高,我們自己的生活簡單,不求人,生活很容易維持。可是我的一餐比他吃得多,這個沒有辦法,沒法子比得上他,他一餐兩塊錢,我一餐三塊錢,沒有辦法少,兩塊錢我做不到,這就是說明他的心比我清淨。

      所以我在那個時候明白了一個道理,我講給他老人家聽,他點頭肯定,給我做證明。我發現一個什麼道理?飲食是能量的補充,也是體力的補充,好像燃料一樣,添燃料。這個身體每個人消耗量不一樣,有人消耗能量很多,他必須大量補充;有一些消耗能量很少,他補充就很少。你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一定要知道自己的體質,你才能做。能量消耗,消耗到什麼地方去?妄想。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五的能量耗在妄想上,真正維持體力,你的工作它所消耗,確實只有百分之五、六而已,不到百分之十。所以心地愈清淨,他消耗能量愈少。於是我們在經典裡面恍然大悟,阿羅漢七天吃一餐;辟支佛半個月出來托缽一次,半個月吃一餐。為什麼?他消耗量少,所以半個月一餐他足夠。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心地愈清淨消耗量愈少,妄念愈多消耗量就愈多。如果你的妄想很多、雜念很多,你要學一天吃一餐,保險三天你就躺到床上起不來。為什麼?你是個耗油的,像汽車一樣,耗油的車,你給它油量不夠,它走一點點距離,它就不能動,這是事實。所以心地愈清淨,妄念愈少,你的消耗量就愈少。我吃飯,吃饅頭,李老師吃兩個,我要吃三個;他一小碗就吃飽,我要吃一大碗才行。這說明他這個功夫我還達不到。

      李老師的收入很可觀,他兼差很多,收入很可觀。在當時,他一個月大概有將近四、五百元的收入,他的生活費用一個月只六十塊,其餘這些錢統統布施,他沒有享受。學生多,有錢的學生也不少,看到老師生活這麼清苦,有的時候送一點東西給他吃。送去之後,他吃一點,吃不完,有人在那個地方,大家分而食之。有些人送衣服給他,他收了;那個人走了之後,那衣服馬上拿出來送別人。自己還是穿舊衣服,舊到什麼程度?我們只知道他那一件中山裝穿了幾十年。破了?破了補。到他老人家往生之後,我們才看到他的真面目。他的內衣、襪子都補過很多次,在現在這樣社會還穿補衣服的人,我們聽都沒聽說過。諸位要是到台中,看看李老師的紀念館,他這些衣物陳列在那個地方,你看看很受感動,節省到這種程度。他怎麼會沒有福報?他的福報是讓大家去享,自己沒享。在這個末法時期,實在說出家人當中我們都很少看到,這是在家居士,我們怎麼能不佩服?

      利行,利益一切眾生之行,我們要認真努力做;不要做利益自己之行,這個要記住。眾生修行,你的煩惱斷不掉,你的習氣改不了,你不能證果、不能夠開悟,什麼原因?念念還顧自己,還是利益自己。雖然想利益大眾,我有一半利益大眾,得一半要照顧自己。如果心再發得大一點,好,我三分之二照顧大眾,還三分之一照顧自己,不行。只要你有照顧自己的意念,就是最大的障礙,你不能開悟,你不能契入境界。我們要向佛菩薩學習,看看佛菩薩示現那個形相完全為眾生,沒有絲毫為自己,所以他成佛,他能夠明心見性,道理就在此地。百分之九十九為眾生,還有百分之一為自己,都不行,都是障礙。真正要如諸佛如來、諸大菩薩大公無私,真正明瞭眾生就是自己,自他不二。照顧一切眾生是真正照顧自己,為什麼?自己明心見性,自己入佛境界,這不是照顧自己嗎?成就自己圓滿的智慧福德,作佛二足尊。我們這才真的明白過來,原來照顧眾生才是真正照顧自己;有一念私心,害了自己,那不是照顧自己,是害自己。

      四攝法裡頭,利行我們要學,同事太難。這個地方講同事,「現佛身業,遍世同事」,這個難,這個沒有真正的定功、沒有真實的智慧,不可以。所以四攝法,我們凡夫學前面三種,這個不可以。菩薩行!他有智慧、他有神通、他有定力,可以與眾生同事。同什麼事?眾生喜歡跳舞,他天天陪他跳舞;眾生喜歡打麻將,他天天陪他打麻將,這叫同事。而且菩薩幹這些事情高明,打麻將常常都贏錢,贏得你很服氣,然後你就向他請教:你這一手太高明,從哪裡學來的?他說︰我從大乘經裡學來的。把他統統拉過來了。所以他們那個同事是「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這樣來的。跳舞也跳得好,喜歡跳舞的人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精神飽滿,跳三天三夜不累,所以那些人就向他請教,「我從佛法禪定當中得來」。同事是《華嚴經》上講的「事事無礙」,入這個境界;我們沒有定功、沒有智慧,在這種場所一同事馬上就被他度掉,就墮落了。所以這是高竿的,不是我們現前定慧能夠達得到的。我們曉得,像五十三參裡面,逆行的那都是非常明顯用同事的方法來度眾生,悉同其事。世法所行悉同其事,這是事事無礙的境界。

      底下,『總持廣大集眾法海』,這是「同佛意業,總持大法」。「廣大」是指大乘佛法。佛法跟世法,諸位要曉得,沒有界限,差別在哪裡?佛是覺的意思,一切法你覺悟都叫做佛法;如果不覺,《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世法。所以世法跟佛法的界限在哪裡?覺、迷。覺了之後,所謂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你不覺的時候,再問你一句:哪一法是佛法?沒有一法是佛法,佛法是覺法。所以世法跟佛法沒有界限,所以才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世出世間一切法無限的廣大,他在這個無限廣大諸法當中抓到一個總綱領,總持。總綱領是什麼?在我們這個經上,就是「佛華嚴」。「大方廣」是從體上說,是體相用,「佛華嚴」是行。如果用《無量壽經》經題上來說,諸位意思就能更清楚,《無量壽經》上所說「大乘無量壽莊嚴」,就相當於本經「大方廣」,經題裡面所講「清淨平等覺」,相當於本經講的「佛華嚴」。所以「無量壽莊嚴」是性德,「清淨平等覺」是修德。「清淨平等覺」這五個字是修德裡面的總持,這五個字展開就是世出世間無盡廣大法門,我們要能抓得住綱領。這個綱領如果再簡單、再濃縮,給諸位說,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你們想想,名號與清淨平等覺相不相應?完全相應,圓滿相應。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清淨心,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平等心,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無盡的正覺。

      大家在此地念佛,念得這麼歡喜,我看得出來,法喜充滿。為什麼你們在別的地方念沒有這麼歡喜,跑到此地來念生歡喜心?要是用外國人的話說,磁場不一樣,這個地方的磁場殊勝;練氣功的人說,氣不一樣,這裡的氣很旺;在佛法裡面講,光明不一樣,這個地方是佛光注照之處。佛光是遍照,並沒有偏心,這個地方人願意接受佛光。佛光雖然遍照,許許多多地方人不願意接受,用種種障礙把它障住,那就沒法子。這個地方沒有障礙,接受佛的光明,所以在這個地方念佛,跟別的地方念佛不一樣。你不相信,你回家去念,你看看一樣不一樣。我們從台灣來的同修,你們在台灣也有道場,不相信回去之後,到那些道場去念念,細細比較一下,跟在此地念一樣不一樣,你就明白。所以希望同修們有時間,盡量到這個地方來念佛。這個念佛道場,我們肉眼看不見的,有佛在此地念佛,有菩薩在此地念佛,所以不一樣。護法善神在此地念佛更多,現在人講有無形的,我們肉眼看到這幾個人這是有形的,有無形的,比有形的數量多很多倍。

      下面這一句,『辯才善巧轉不退輪』,這是「得佛語業」。佛有四無礙辯才,四無礙辯才是從哪裡生的?真實智慧。真實智慧是我們每個人自性裡面本來具足,自性裡頭般若智慧。我們的智慧不能現前,我們的辯才失掉,都是因為你有煩惱障、你有所知障,這兩種東西把你障礙住。所以捨掉這兩種障礙,你的智慧、辯才就現前,你就能轉法輪。怎麼捨法?捨就是放下,真正放下。可是有很多同修來告訴我:我很想捨、很想放下,就是放不下,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放下?實在說,古德教導我們,有一個最好的方法,也是最笨拙的方法,消業障。哪個方法最笨拙?拜佛。拜佛的時候,一心稱念,一心頂禮。拜佛的時候,心裡一個妄念都沒有,連佛都不想,確實沒有一個妄念,規規矩矩按照這個動作去禮拜。每個動作你都做得很正確,這是恭敬;你一個動作做得不正確,這是不恭敬。所以這叫威儀。按照這個規矩去拜,一天拜三千拜,拜上三年你的業障就消,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拜掉。如果你拜佛,還要想佛,還要想什麼,打妄想,那就沒有用處,你的功夫破掉了。所以拜佛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倓虛法師《影塵回憶錄》裡,不是記載一個曬蠟燭的法師嗎?那個法師不認識字,沒念過書,很老實。夏天,熱天,人家給他開玩笑,他當香燈師,「香燈師,蠟燭長霉了,拿出去曬一曬,大家都曬衣服」,他就很聽話,就真的把蠟燭都搬出去曬。老實人!老實人了不起。做了這麼一樁錯事情,別人不原諒他。老和尚了不起,方丈和尚了不起,方丈和尚知道這個人老實,老實人有成就。不叫他做香燈,叫他去育王寺拜佛,拜釋迦牟尼佛的舍利,一天拜三千拜,他拜上三年,開悟了。不認識字,他能夠作詩,能夠作偈,又會講經,以後變講經的法師。為什麼?智慧開了。怎麼開的?業障消掉。怎麼消掉?拜佛消掉的。他拜,我們相信他也很老實,老和尚叫他拜,他就乖乖的拜,就這樣就行。跟諦閑法師鍋漏匠的徒弟一樣,都是老實,教他念一句阿彌陀佛,「你老實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他念個三、四年,站著往生,預知時至,他不生病。往生之後還站了三天,希有。哪有死人站三天?他站三天,等老和尚替他辦後事,你看看多了不起。他們能做到,我們為什麼不能做到?不能做到的原因在什麼地方,我們要把它找出來。把這個原因消除掉,他能做到,我也能做到。我們做不到就是有業障,他們做得到是業障消除。所以諸位要曉得,拜佛是最好的修行方法。

      當然佛在經上講,所有修行方法,方法無量無邊,「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要會用心,你不會用心的話,那就很難。會用心是用清淨心、用無分別心,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你就很容易。譬如讀經,讀經也是個好方法,要怎麼讀?無分別心、清淨心去讀經。諸位在《壇經》裡面看到法達禪師,他讀《法華經》,《法華經》的分量相當長,讀的時候要恭恭敬敬讀,不可以像開快車一樣。經念得很熟了,我聽說讀《無量壽經》,背得很熟的人念一遍半個小時。《無量壽經》半個小時,很好,跟我講,我也點頭,一天念個十部、八部,不錯,很好。他有沒有受用?沒有受用。為什麼沒有受用?趕,他心是急躁的,趕緊把它念完;開快車,容易出事情,不老實。正常的速度,你必須念得字字清楚、了了分明,這才是恭敬心。

      半個小時念《無量壽經》,我讓他念給我聽,我一個字都聽不出來,他把好幾個字搞成一個聲音;念是念得很快,沒錯,恭敬心沒有了。念經實在講,念經也能度眾生,念得叫別人在旁邊聽,聽懂了,他開悟,那就度了他。如果當年惠能大師賣柴的時候,聽那個人念《金剛經》,一部《金剛經》幾分鐘就念完,惠能大師保險不會開悟,保險沒有聽出來。一定是他念得很慢,念得字字清楚,他在旁邊一聽,覺悟了。要明白這個道理,你念得要叫別人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是標準,念經怎麼個念法。念的時候,不起一個妄念,不分別經裡頭什麼意思,為什麼?念經是修行。修什麼?修戒定慧,你這才相應。怎麼叫修戒?你在念經的時候,你心裡不會去想壞事,你身端端正正的,威儀具足,身語意都不犯戒,戒行具足。讀經,經是諸佛如來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真言,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比這個更善,所以你讀經,豈不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的戒律具足,這是修戒。讀經的時候專心,剛才講清淨心讀、無分別心讀,這是修定。念得字字分明、清清楚楚,沒有念錯、沒有念漏掉、沒有念顛倒,這是慧,這個慧是根本智。所以讀經是修行,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

      經讀得慢沒有關係,你兩個小時讀完,你修兩個小時,你在那裡修行,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這是真用功,真實功德。圖念得快,一天念的遍數多,不但你沒有功夫,你還生煩惱。生什麼煩惱?貢高我慢。你看,我一天念十遍,你們一天一遍都念不了,我比你高;貢高我慢,自尊自大,瞧不起別人,所以對於一切眾生很難生起恭敬心,總有傲慢的習氣在。讀經是修行的一種方法,如果我們不善讀,那就變成世俗讀書,這裡面功德就沒有。如果是用修戒定慧這個方法來讀經,也能開悟。《壇經》裡面講,法達禪師讀《法華經》,他念過三千遍,《法華經》長,一天念一遍,三千日。三千是說個整數,在我們想像大概是十年。十年的時間讀《法華經》,遇到六祖大師,六祖大師給他一講解,他就開悟。他要沒有十年功夫,怎麼講也開不了悟。讀經也是一個方法,法門無量無邊。四弘誓願裡面講法門無量,任何一個法門都能幫助你明心見性,都能幫助你成無上道,都能幫助你得無礙辯才。只要你用功得法,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你才能夠說法善巧。

      「善巧」兩個字的意思要懂,巧是巧妙,隨心所欲,巧妙;善是什麼?不失規矩。隨心所欲還合乎規矩,這叫善巧。如果說是巧,說得很巧,不善,不合法度,那是巧而不善。另外一種,善而不巧,在講台上講經說法很守規矩,你細細去聽確實他沒有毛病,但是說得不好、不精采;確實他沒有毛病,但是講東西不精采,不能引起大眾的興趣,這是不巧。可是初學佛法的人一定要記住,寧願善而不巧,不可以巧而不善,巧而不善毛病可大了。所以達到善巧,那是純熟了,這裡面一定要契入境界。我們一般講有行有證,你善巧兩個字一定做到。縱然沒有證,也有真正修行的功夫,才能夠做到善巧。沒有真正修行功夫,如果是巧,一定就不善,所以不如善而不巧,這是諸位必須要記住。

      「轉不退輪」,輪是比喻,法輪常轉,這個意思諸位懂得,在此地就不多說。「不退」這兩個字重要,清涼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講四種不退。第一個是「稱理不退」,就是說與教理相應,決定不違背教理,這一點很重要。佛說法契機契理;如果背理而說,縱然契機而不契理,這個錯了。契機不契理,佛說那是魔說,不是佛說。如果我們用辯才善巧兩個字來講,契理就是善,契機就是巧,理機雙契這是善巧。第二個是「應機不退」,第二個意思,不退就是契機。說法的人善於觀機,所說之法正是聽眾他們迫切需要,他聽了之後當然生歡喜心,聽了之後就得受用,能幫助他解決問題。所以佛無有定法可說,佛無有法可說,既然佛都無有定法可說,佛的弟子、菩薩、祖師大德,我們學講經的這些人,還有什麼法可說。佛雖然無有法可說,可是佛確確實實說法四十九年,佛在《華嚴經》裡面告訴我們,諸佛如來塵說剎說、恆無間說,永遠沒有中斷過。我們讀《華嚴》,仔細去觀察思惟,佛講的話一點都沒錯,於是我們在說法裡面,體會到一個原則,原則就是應機而說。然後我們觀察,我們現前這個時代、現前這個社會需要什麼?佛在經上常常把佛比作大醫王,好比是醫生。醫生幹什麼?醫生是給眾生治病,治病一定是應病與藥,藥到病除。你要知道眾生害的是什麼病,然後你要用什麼方法來對治它。如果不知道眾生害的是什麼病,你就給他說法,那就是等於醫生不曉得害什麼病就處方給他,就給藥給他吃。如果他運氣好,恰好碰上,病就好了;運氣不好,一吃就嗚呼哀哉。

      諸位要曉得,吃藥要是不對症,害死人,藥不能隨便吃。法比藥還重要,法要不對機,斷人法身慧命,這個罪更重。藥吃錯,吃死了,佛經上講過四十九天又投胎又來了,所受的傷害不大。如果知見錯誤、方向錯誤,這個受害就太大,會墮落好多世,你迷在裡頭不知道回頭。所以斷人法身慧命,比害人身命這個罪過,不知道要重多少。可是世間人把害人身命看得很重,把誤導眾生斷人法身慧命看得很輕,顛倒錯亂。所以說法要觀機。

      現在社會眾生的機宜如何?現在眾生不相信因果,不明是非,不辨邪正,這還得了嗎?所以惡業增長。確確實實我們仔細觀察,心存的是惡念,意是邪思,三業所造是十惡業。我們遇到這些眾生,你要說什麼樣的法去度他?你所說一定是針對他的病痛,無論講什麼經典,經典沒有一定的講法。我們今天展開《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用什麼方法來講?對治現前眾生病毒來講,這《華嚴經》講的他才有受用,他才能真正去反省、去體會。果然清醒過來、覺悟過來,他就得利益。所以今天在這個世間,不宜談玄說妙,談玄說妙他不懂,他也不想聽。今天是無可奈何我們一定要講粗語,這是地藏菩薩在《本願經》裡所說,粗語就是講這些病痛,講不善的業因、不善的果報,讓他覺悟。所以諸位將來要是學講經說法,擔負起如來家業,弘法利生,到一個地區先要打聽,先要了解這個地區一切眾生的根機。你們學過《內典講座之研究》,三番觀機:人的根機、處的根機、時節因緣之機,你才能夠契機說法。這是應機不退。

      第三是「利益不退」,決定利益眾生,決定叫他來聽五分鐘一定是五分鐘得利益,他聽十分鐘一定是十分鐘得利益,他聽兩個小時一定是兩個小時得利益,不能讓他空過。第四個是「制伏不退」,這是對魔王外道,一定有能力把它控制住,使這些魔王外道在你這個道場,也規規矩矩的聽經聞法,不敢妄動。清涼講這四不退。四不退它的基礎、它的原則,都是奠定在真實的修持上,也就是真實定慧的基礎上,你才能做到這四種不退。這四種不退,完全是應機而說。

      另外我們在淨土經典裡面,常常聽到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這也是講修行的階段,從斷煩惱上來說。見思煩惱,三界九地品位不同。如果你真的能夠將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證小乘須陀洹果,「位不退」。位不退是絕不退到三惡道,沒有離開六道,六道裡人天兩道受生修行,決定不會墮三惡道。這是位不退。第二「行不退」,行不退是講菩薩,大乘菩薩決定不會退到小乘果位,不會去作小乘人。這是行不退。「念不退」,念念趣向薩婆若海,薩婆若是梵語,意思是一切種智;這是法身大士,圓教初住菩薩所證得。證得念不退,當然前面兩種不退一定具足;前面不能包括後面,後面可以包括前面。

      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明瞭,就是念阿彌陀佛的人得佛力加持,他這個不退是圓證三不退,這個不可思議。如果通常講證三不退,圓教初住菩薩就證得,但是不圓滿。圓證三不退,要到什麼地步?八地以上,八地接近圓滿,等覺才是真正圓滿。通常不說等覺,說十地,法雲地的菩薩圓滿,圓證三不退。所以念佛這個法門不可思議,是真的不是假的。念佛圓證三不退,當然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證得了。可是現前你如果有堅定的決心,絲毫不動搖,一心一意只求西方淨土,一心一意只想親近阿彌陀如來,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放在心上,你現在就是圓證三不退,不必要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大乘法門裡面,其他法門裡頭沒有的。所以肯定「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業障習氣煩惱再重也不在乎,我也不理會,也不想斷煩惱、也不想證菩提,只有一個念頭「見阿彌陀佛」。這個了不起!這是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講發大菩提心,一心專求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願是無上菩提心。他說得很有道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