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2058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0五八卷)  2009/11/10  台灣高雄  檔名:12-017-205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十住品第十五》,我們看「第四本分」,清涼大師的疏。我們接著上一次疏文,「而得名不同者,何耶」,從這一句下面看起。「然三賢十聖,皆以菩提心而為其體。菩提心有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修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救護一切苦眾生故」。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菩提心就是真心,菩提心就是自性,菩提心就是佛菩薩的住處,這是講十住。佛菩薩住在哪裡?住在菩提心。菩提心是圓滿的性德,不是別人,是自己的。我們現在菩提心有沒有?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有。為什麼不能說沒有?菩提心既然是自性,自性是不生不滅的,怎麼能說沒有?換句話說,世尊在這部經上講了好幾次,不止一次,他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想想,眾生有沒有菩提心?當然有!既然有菩提心,為什麼現在搞到六道裡頭?佛在經教裡面告訴我們,眾生由於迷失了菩提心,不是真的失掉,迷了。菩提心在哪裡?就在當下!可是當下你迷了、你不覺,所以也不能說你有菩提心。這是事實真相,總得要搞清楚。

      由此可知,凡夫跟佛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就是迷悟不同而已。悟到究竟圓滿就是佛,迷到圓滿那就是阿鼻地獄,這是兩極。全迷了,阿鼻地獄。當中可以說就是迷悟層次不一樣,我們以十做單位,菩薩是九分覺悟,還有一分迷惑。你往下降就曉得,緣覺,八分覺悟,二分迷惑;阿羅漢是七分覺悟,有三分迷惑;天人,在六道裡頭那都算是迷,迷而不覺。迷有淺深不相同,迷得淺的,天道,二十八層天;迷得重的,三惡道。三惡道裡頭的狀況也相當複雜,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三賢十聖,三賢是十住、十行、十迴向,三十個位次;十聖是十地菩薩,十個位次,四十個位次。這裡面還包括等覺,等覺稱為十一地,再上去才圓滿,究竟圓滿的佛果,統統是以菩提心為體。菩提心的體是直心,你看看清涼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講的,正念真如法。「所念真如,亦即本智,本覺智故。後二顯是恆沙性德」,後二是什麼?後二是深心、大悲心。後面這兩種是用,前面這種是體,有體才有用,沒有體哪來的作用?由此可知,如果我們要沒有親證真如,我們有沒有深心跟大悲心?跟諸位說,沒有。我們今天講的是慈悲,佛說了四種慈悲,我們是底下這兩種,一般凡夫心,「愛緣慈悲」,我愛你,對你就慈悲,我不愛你,對你就沒有慈悲,有條件的。第二種比第一種確實是殊勝多了,叫「眾生緣慈悲」,就是世間聖人、孔孟這些大德,他們講「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眾生緣的慈悲,我們中國講仁人君子。古時候有,朝朝代代都有,現在少,不是沒有,迷了。

      為什麼從前多?從前有教育,教育是幫助你破迷開悟。教育不是別的,古聖先賢的教育,包括這個世間所有的宗教,我們只要接觸宗教的典籍你就看到,無一不是教育,現在所講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這是所有宗教沒有例外的。教什麼?跟釋迦牟尼佛一樣的,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教導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些教學裡面確實有淺深廣狹不同,我們一接觸就明瞭。有些人止於人道,就是我們佛門裡頭也有一些大德,他們提倡人間佛教。這話講得通講不通?講得通。佛是覺,教就是教學。「佛教」這個名詞,上面一個是梵文,從梵文音譯過來的,下面這個教是中文,這個名詞是華梵合譯,合起來,上面是梵文,下面是中國文字。梵文這個佛的意思是覺悟,是覺,下面是教學、教育,覺悟的教育、覺悟的教學。這個覺悟是什麼?止於人道,跟儒家講的就沒有兩樣。可是佛法並不止於人道,佛法還包括天道。你看我們通常稱釋迦牟尼佛十種名號裡頭有「天人師」,釋迦牟尼佛不但教育人道,他還教天道。很多宗教裡面我們所看到,他們止於天、人這兩道;而實際上這個宇宙很大,不止天人兩道,那是高維次的空間,那真是一些大聖大賢、大修行人他們所依止的環境,有聲聞道、有菩薩道,還有佛道,十法界裡面的佛,佛道。

      佛菩薩確實值得人尊敬,他的佛教把這五個層次全包括了,真正叫大慈大悲。這五個層次裡面到佛道才圓滿,為什麼?直心正念真如法,這是佛道。菩薩是走這個道路,在學習,還沒圓滿、沒畢業,叫菩薩;畢業了、圓滿了,就稱為佛陀。這個佛陀不是十法界的佛陀,十法界的佛陀,天台大師講得好,叫相似佛;相似就不是真的,相似的。為什麼?他沒有證得真心,在日常生活當中,縱然在修行學習當中,他還是用的妄心,跟我們用的是一個心,這個心叫阿賴耶。凡是用阿賴耶都不是真的,你所用的心是妄心,從妄心所生的一切法,哪裡是真的?妄生不了真,所以真他一定用真心。真妄差別在哪裡?佛告訴我們,真心離念,這個念是什麼?起心動念。真心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阿賴耶,我們的真心就變成阿賴耶。所以阿賴耶的體是真心,阿賴耶是妄心。阿賴耶裡頭有三細相,跟現在科學家所講的很接近,我們也不能不佩服這些科學家他能夠講得出來。他也發現,雖然說得很模糊,不很清楚,但是接近佛所親證的境界。

      阿賴耶有三細相,這個三細相就是妄心,它能變。諸位要曉得,能現是真心,真心能現,不會變,能變的是妄心。《華嚴經》上佛多次告訴我們,整個宇宙生命、萬法從哪來的?佛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心是真心,識就是阿賴耶,阿賴耶變現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阿賴耶變現的。阿賴耶第一個就是「無明業相」,這要是用現代科學名詞來說,就是波動,極其微細的波動。大乘教裡面也說它做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我們知不知道?不知道。起心動念有沒有原因?沒有原因。起心動念有沒有時間?沒有時間。《起信論》裡面講「一念不覺」,這就是業相,上面還加個無明,無明是不覺,覺就不會動,不覺才會動。這一動,「見相」就出來,「境界相」就出來。見相是什麼?精神現象,現在科學叫信息。境界相是物質,色聲香味觸法,有形的物質現象出生了,這就是宇宙,這就是生命,信息是生命。總離不了真心。

      我們在大乘經裡面聽佛的開示,我們才知道有這麼一樁事情。而佛菩薩教學的終極目標,並不是說我們知道了、懂得了,有這個事情就可以了,不是的,這不是佛菩薩教學的意思。佛菩薩教我們的意思是要我們自己親證,證得,證得才是自己的,才有受用。證得當然不容易,我們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了,佛教我們回頭,回頭也是一個很艱難的道路,不能不走。走一步就接近一步,走兩步就接近兩步,愈接近你當然有感受,這個感受是什麼?煩惱輕了,你走這條路愈走煩惱愈輕,智慧長了,愈走智慧愈增長,這裡頭有法喜充滿。怎麼個走法?古大德教我們真幹!真幹就是修行。修行這兩個字要搞清楚,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的行為錯了,迷就是錯了,邪就是錯了,染污就是錯了,把這個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就對了。把迷修正過來,覺悟了,把邪修正過來就正了,邪知邪見修正過來是正知正見,染污修正過來是清淨,這叫修行。修行重實質不重形式,不是說我每天念多少經,念多少聲佛號,我磕多少大頭。有沒用處?如果你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那些毛病都沒有修正過來,沒用!從前李老師常常警告我們,這種修行方法,臨終的時候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不管用。所以要真幹。染淨、邪正、善惡有沒有標準?有。佛所說的一切經就是標準,總的來說,一切經總不外乎戒定慧這三樁事情。現在佛門編輯的《大藏經》怎麼分類?就分成這三類,叫三藏,經藏、律藏、論藏。經藏是講定,以定為主,律藏是以戒為主,論藏是以慧為主,不外乎這三樣東西。這三樣東西就是戒定慧三學,就是佛法僧三寶,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標準。我們起心動念,那個標準是經論;我們的言語、我們的造作,那個標準是戒律。用戒律修正我們身口的行為,用經論修正我們的起心動念。我們的思想見解與經論相應的是正知正見,與經論相違背的是邪知邪見。

      這裡頭對現在這個世間的同學,我們不能不提出一個忠告,因為現在人有個很大的問題的知見,那就是認為社會要不斷的進步,什麼叫進步?把舊的推翻,新的建立,這叫進步。這個觀念深深印在現在人心裡頭,從這個觀念,三千年前的佛教、二千五百多年的中國聖賢傳統,這都是舊的,現在科技日新月異,這個東西就要把它推翻掉,認為這是進步,認為這是真理。大家都這麼想法,過去標準都不要了,造成今天整個世界的混亂、整個世界的災難。問題出來了,這怎麼辦?科學家束手無策。確實科學家給全世界的人民提出警告,他說科技像現在這個情形繼續再發展,大概這個地球五十年後就不適合人類居住了。這是進步。老祖宗的東西、佛菩薩的東西,它講精進、它講日新又新,這也是跟現在講的進步是一個意思。可是老祖宗講的進步那個標準是永恆不變的標準,就是這麼一個標準,這是怎麼回事?這叫真理,真理永恆不變。尤其是佛法講,不變是真的,會變是假的。所以凡所有相,相變不變?會變。你看人有生老病死,樹木花草有生住異滅,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換句話說,沒有一樣東西它不變。佛告訴我們,凡是會變的都不是真的,不變的是真的。什麼東西不變?真心不變。真心在哪裡?真心不是物質,真心也不是精神。真心不但沒有物質的現象,你看不見、摸不著;它也不是精神現象,所以也你想不出。這佛法裡常講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它存不存在?存在,它真有,永恆的存在,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我們在學習當中,常常用電視的屏幕做比喻,把電視的屏幕比喻作真心,它確實什麼都沒有。妄心是什麼?妄心是屏幕裡面現的現象,音聲色相。我們用這個做比喻,諸位從這個比喻細心去體會,所有妄相是不是依螢幕顯現出來的?沒有這個屏幕它就不能顯現,它要依靠這個屏幕顯現,但是它不是屏幕。屏幕不是色相,色相不是屏幕,但是它兩個又分不開。這就像真心跟妄心,它兩個分不開,它兩個不是一樣東西,這要搞清楚。所以真心是清淨的,屏幕是清淨,一塵不染。真心是不生不滅的,屏幕上也是不生不滅,所現的相,屏幕還是沒有生滅。什麼東西生滅?這裡面的色相生滅,剎那剎那不住,屏幕並沒有動。我們要用這個比喻看惠能大師開悟的報告,他給五祖提出報告,「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你看看這五句話,用我們現在的電視,你就能很清楚的體會到什麼是真什麼是妄。佛陀的教學是教我們返妄歸真,歸到真又不礙妄,活潑!不是說真裡頭沒有妄,真裡頭有妄,我們今天迷了什麼?把妄當作真,把真忘掉,毛病就出在這裡。如果我們真妄很清楚,我們守住真,隨緣妄,那多自在!妄可以隨緣,不妨礙。你看螢幕,不管現什麼相,障不障礙它?不障礙,它如如不動,一切隨順。對於所現的相,我們從這裡看,自性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歡喜也沒有憂愁。如果我們用心永遠像屏幕,有沒有喜怒哀樂?也行,也可以隨順一切眾生的喜怒哀樂,自己有沒有?自己真的沒有,但是他能隨順,所以跟一切眾生又生活得非常融洽,這是佛法,這就是大乘教。所以我是這麼多年不看電視,但是我不反對人看電視,為什麼?你會不會看,如果會看,天天看電視會開悟、會成佛。這就是宗門那些大德常常測驗學生,「你會麼?」電視你會看麼?會看,成佛了,會看,證果了。不會看,那迷惑顛倒,他笑你跟著他笑,他哭你跟著他哭,你把它完全當真,把你裡面的煩惱習氣全把它勾引出來,錯了。會的,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如如不動,又能隨喜。我們講迷悟,佛菩薩覺悟了,知道電視的真相,迷的人對於電視真相完全不了解,就好像是這個狀況。所以說是大乘佛法的修學教我們返妄歸真。

      在受用上來講,大師在此地跟我們講的,你所念的真如就是本智、本覺智。實在也就是中國老祖宗所說的本善,本性本善。《三字經》上前面這一句話開宗明義,「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佛講的「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以後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性相近,習相遠」。從本性說,大家是一樣的,都是本善、都是本覺、都是本智,這個智是自性裡頭本有的般若智慧,智慧不是從外來的。只要心清淨,清淨到極處就豁然大悟,智慧開了。是從定開的慧,不是學來的,學那是知識,為什麼?它跟阿賴耶相應,自性本具的智慧與阿賴耶不相應,這要懂得。所以你用阿賴耶去求智慧,怎麼會求得到?全叫知識。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智慧就現前。他教你放下這個,你可不能用這個,用妄想分別執著,哪來智慧?

      我們心裡很想,我想修定,我想持戒、我想修定,不會。如果你能夠老實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你的戒定慧統統具足,而且是自性裡頭的,全是性德。你能夠萬緣放下,一心念佛,就是持戒;把這句阿彌陀佛放在心上,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沒有,二六時中念茲在茲,這是修定。根利的,一七、二七就開悟了,佛在《彌陀經》上講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煩惱習氣重的,如果說是鍥而不捨,念茲在茲,有個三年五載,開悟了。三年五載他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得念佛三昧,不定什麼因緣,豁然大悟。煩惱習氣很重的,我們在古人修證裡面看到的,十年八年、二十年三十年,也有四十年五十年,開悟的,煩惱習氣重的。現在的社會對真正修行人很不利,為什麼?誘惑的力量太大了。你看,內有煩惱,有五欲六塵,外面的誘惑,真不得了!你睜開眼睛看的,豎起耳朵聽的,你所接觸到的,全都是違背性德。性德是天理,違背性德就是違背大自然的規律,大自然是和諧的,違背就變成自私自利,就變成了控制佔有。人人都有這種強烈的念頭、行為,這個世界怎麼能不亂?所以什麼衝突都發生。我們今天在這社會上,你每天去看,幾乎每一分鐘都有夫妻衝突、父子衝突、兄弟衝突、親族衝突、鄰里鄉黨衝突;在學校裡,師生衝突、同學衝突,沒有一處不衝突。衝突再一提升就是鬥爭,鬥爭再提升就是戰爭,戰爭,現在就是毀滅。這是現前的社會。

      我們要不是學佛,可以說我早就不在這人世了。我從小就相信命運,我也沒有求長壽,很多人告訴我,我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我相信。我現在看到我的家譜,我的祖父四十五歲走的,我的伯父也是四十五歲走的,我父親也是四十五歲走的,前面這幾代好像壽命都不長,所以人家說我過不了四十五歲我相信。我也沒有求長壽,我只是遇到佛法,希望能往生淨土。四十五歲那年確實生了一場病,我自己心裡有數,壽命到了要走了,所以我也不看醫生也不吃藥,為什麼?我懂得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壽命到了他沒法子,所以我求生淨土。沒想到過一個多月病就好了,也沒有想到能活這麼大年歲,沒想到。我在七十九歲的那一年,到北京去訪問,生了一場病,四天,這裡頭有一天我有一次瀕死的經驗。我了解,自己親身體驗到,很難得。那是一個夢,但是也不像夢,為什麼?它太清楚了,平常作夢是模糊,沒那麼清楚,境界太清楚了。見到釋迦牟尼佛,見到阿彌陀佛,見到毘盧遮那佛,見到觀世音菩薩,我真的很想跟他們去!可是那個時候我說了一句話,如果佛菩薩要我再留在這個世間幫助苦難眾生,我說也可以。這就清醒過來了,這個境界馬上就沒有了。可是我的病就好了,燒就退了,就沒有了,人的精神非常好。第二天我就回到香港,我記得在香港休養兩個星期就恢復講經。所以活在這個世間已經沒有自己了,與自己毫不相干。活在這個世間全心全力為兩樁事情,第一,正法久住;第二個,幫助苦難眾生。我懂得。

      怎麼樣才是真正幫助?幫他覺悟是真正幫助。其他幫助都沒用處,那就是所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那不是根本治療,根本治療是要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所以佛陀他老人家當年在世顯示的那個樣子給我們看,我們要會看。佛陀一生幹什麼?教學,沒有一天不是教學。這個我們要知道,要好好把它看清楚,我們學佛就得學得跟他一樣。一生教學,身語意三業都是在教學。身,做出榜樣來,演出來,從最淺顯的,為什麼?眾生畢竟是凡夫多,業障重的人多,程度平凡的人多!那怎麼辦?教他做人,怎樣做一個標準的人,這個重要。佛用什麼?你看佛教導我們,「淨業三福」前面四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那你就是標準的人。真做到!這個十善裡面,不殺生,不但不殺生,不能有傷害眾生的念頭生起來,這個眾生再不好,十惡不赦,他是眾生,不能殺他、不能傷害他。十惡不赦不是他的本性,是他的習性,你要幫助他,幫助他回頭是岸,幫助他回歸自性,這才叫教育。要知道十惡不赦的人他沒有過失,我要教不好他,過失在我不在他。我沒把他教好,我做的樣子還不夠。你看,這十條,每一條不容易!不偷盜,不偷盜要做到什麼?自己心裡頭沒有絲毫佔別人便宜的念頭,佔別人便宜的念頭,這就是盜心。佛講得多麼微細,你要看看戒律裡面所給你說的、分析的,那非常細密。不邪淫,心地真正清淨,真正把孝道做好,這念頭就沒有了。事實真相要了解,為什麼說邪淫不孝?邪淫傷害身體。父母對兒女最關心的是你健康,這頭一個,所謂「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這是大不孝!妄語,欺騙人;兩舌,挑撥是非;綺語,花言巧語,總是叫別人上當;惡口是說話粗魯,別人聽了難過。起心動念沒有貪心、沒有瞋恚、沒有愚痴。佛給我們簡簡單單提出這個標準。

      學佛的人,十善業是十個綱領,綱領下面要列出細目,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便於學習,那是什麼?在中國,古人用儒、用道來輔助,所以佛法在隋唐中葉以後就不再有小乘,用儒跟道代替了。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這是十善業道的細目。分量也不多,為什麼?太多了,初學的人不能接受。特別是現代人,愈簡單愈好。所以《弟子規》上只有一百一十三樁事,《感應篇》也不很長。如果我們能夠依教奉行,十善業就落實,學佛的基礎就具足。然後不斷向上提升,自然有成就,你會愈學愈歡喜,愈學愈認真。一生當中能夠契入境界的,我們從歷代古德,像《高僧傳》、《居士傳》、《善女人傳》裡面所記載的,多!過去李老師給我們說,記載是有人知道,把它記錄下來流傳給後世,還有許多寫書的人他不知道,沒接觸到,遺漏了。實在說,遺漏的多,記載的少。過去的人能成就,現在的人怎麼會不能成就?哪有這種道理!只要我們好好的學習,個個都有成就。因為我們自性裡頭本覺本智。

      「後二顯是恆沙性德」,都是出於自性,就是一個是深心,一個是大悲心,全是性德。哪一個人不愛人?哪有這種道理!中國古聖先賢教導我們,五常仁義禮智信。常就是性德,不是性德它是無常,那不是性德;恆常,永恆不變是性德,說了五個字。仁,「仁者愛人」,仁是推己及人,想到自己一定想到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仁。古聖先賢的教學,這是擺在第一個德目,要認真學習的。義,義是循理,現在說合情合理合法,起心動念考量一下與情理法相不相應,言語造作跟情理法相不相應。現在這個社會,我常常說,至少四代到五代,差不多是一個世紀,把這些事情,就是倫理道德因果疏忽了。尤其受到西方價值觀的影響,特別是進步,必須把舊的排除掉建立新的,這叫進步。這樣一個觀念使我們對於老祖宗的東西、舊的東西距離愈來愈遠。在我這個年齡,我十歲離開家鄉,我的家鄉在農村,所以還接觸到一點傳統文化的邊緣,但是這點邊緣帶給我一生的幸福。我感謝老祖宗!我懷舊,我念舊。在這麼多年當中,走遍全世界許多大都市,我沒有被污染,這很不容易,沒有受到重大的衝擊。我學會忍讓,我學會吃虧,中國古大德告訴我們「吃虧是福」,我記得這句話,「謙讓是德」,不跟人爭,你要我給你。所以這一生平平安安,煩惱輕智慧長,得力於童年的家教。一生喜歡念書,尤其喜歡念古人的書,喜歡跟古人做朋友,因為古人不會變,現代人很善變。這裡頭的因素我清楚,內有煩惱,外有誘惑,你禁不起衝擊就出問題,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我們能夠穩得住,就是天天沒有離開聖賢教誨,常常想到釋迦牟尼佛在世,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全是教人,自己做出好榜樣給人看,這個教學是成功的。

      諸位同學在此地必須要知道,我,淨空法師是個凡夫,不是聖人,不是佛菩薩。有沒有過失?有,天天還在懺悔,改過自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我看到一個人有好處,我就讚歎他,這個人的好處是不是真的能永恆保持,那我不敢說。他一樁好處我就讚歎他一樁,他有缺點我不批評他、我不說他。父母這樣教我的,老師這樣教我的,佛菩薩經典也是這樣教我的。當然,我也不敢輕易讚歎人,但是我讚歎的那個人,諸位要能用孔老夫子這個教誨去理解就好。夫子說,他說開始,我對一個人,「聽其言而信其行」,夫子的心多厚道,你說什麼我都相信;以後看多了,有很多人言行不符,說的是一樁事情,做的又是一樣,他所做的跟他說的相違背,所以夫子晚年態度改變了,他說現在我對於人「聽其言而觀其行」,這就對了。我讚歎的那個人,諸位同學要記住,你要細心去觀察他跟我講的一樣不一樣。我跟他們沒相處過,只是聽說,我聽了相信他,他做的跟我想像的不一樣,那我就無可奈何。所以孔子教我們這樣,這個方法是正確的。尤其夫子讓我們考量兩樁事情,很多人批評這個人是惡人,那你要細心觀察是真的還是假的,不要冤枉了人;很多人讚歎這個人是好人,你要細心觀察他,他是真好還是假好,不要被他蒙蔽了。這種教訓多好,我們要永遠的記住。看人、接觸人,常常在一起細心觀察他,夫子給我們一個標準,「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與人相處,知人太不容易,知人是聖人。

      今天聖賢君子少,原因是什麼?原因是我們沒有受過基礎教育。古時候善人、君子那麼多,它有道理。一般在中國古時候是大家庭,這個教育非常嚴格,小孩從什麼時候就開始教學?母親懷孕的時候,她就學太任。所以先生稱自己妻子為太太,太太名詞從哪裡來?從「三太」來的。周文王的祖母太姜,他媽媽太任,他自己的夫人太姒,都有個太字。太任懷文王的時候,《史記》裡頭有記載,眼睛不看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就是傲慢的言語不出,她就能守住自己的標準德行。為什麼?影響胎兒。實行胎教。小孩出生之後誰教他?媽媽,媽媽不離開小孩。尤其是三年,到三歲,不離開母親的懷抱,不離開母親的視線。所以母親的一舉一動都要合乎規矩。規矩是什麼?就是《弟子規》。所以《弟子規》這是教小朋友,是母親做給嬰兒看的。你看他從出生,他眼睛睜開就會看,他耳朵在聽,他就在學習。他到三歲學了一千天,這一千天根深蒂固,是這麼個道理。這才是真的叫扎根教育。這一千天的根紮好了,一生都不會動搖。就是說,你不要看他三歲,他很懂事,他有能力辨別是非、邪正、善惡,他有能力辨別,為什麼?他媽媽給他做出這個標準來了。中國古諺語有所謂「三歲看八十」,三歲一千天紮的根到八十歲不會變。現在誰扎根?現在電視扎根,網路在扎根,電視裡頭演些什麼東西他全學會了。現在聽說這社會上一個新名詞,十五六歲的時候叫「叛逆」,這個名詞在古書查不到,中國古籍、典籍裡頭沒這個名詞,哪有這種道理!所謂孝子賢孫,這不能不曉得。中國最近這一個世紀,清朝亡國之後,我們對於古聖先賢教誨愈來愈疏遠了,抗日戰爭之後就沒有了,再也看不到了。所以現在這個社會有這麼多災難,人日子過得這麼苦,其來有自,不是沒有原因的。

      我們講到深心,好善好德,要修一切善!清涼大師在此地講「恆沙性德」。底下講,「然此三心,有一必兼餘二」,這句話很重要。這個三心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只要有一個,一定有那兩個;如果說有一個,其餘兩個沒有,沒這回事情,有一決定有二。由此可知,我們有對人的同情心,對別人的愛心,肯定你有好善好德的心,肯定你有直心。你是個非常自愛的人,你肯定會愛人,你肯定有真心。所以怎樣把我們的菩提心找到,把我們的菩提心發出來,這句話是關鍵。我不知道怎麼發?你只找一個,你要能夠想同情別人、愛護別人。這個同情愛護要像什麼?要像愛你自己的子女一樣。你很愛你的子女,你愛天下人都像愛你子女那樣,那麼樣的愛護,那麼樣的關懷,那麼樣的照顧,問題就解決,你的菩提心漸漸就露出來了。推己及人,別人的兒女跟我自己兒女沒有兩樣,大愛出來了,平等性出來了。平等才會清淨,不平等裡頭就有染污,為什麼?它有分別、它有執著,那是妄心,那不是真心。我們要學,還沒有學會,沒有學會不要緊,繼續努力去學。

      如果年歲大了,學來不及了,那怎麼辦?你要記住,你要相信,相信什麼?相信有輪迴,相信有業報,相信這個之後,你還得相信有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輪迴、業報不要緊,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全超越了。這一生能夠超越輪迴,能夠超越業報,這還得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沒有業報了,為什麼?沒有惡緣。果報,你有因,因還得遇到緣,果報才會現前。我們有惡因,無始劫以來有惡因,生到極樂世界就沒有惡緣,所以那個地方就沒有惡報。因此,我們念佛要常常想到我這一生造作這些殺盜淫妄,造的這些業,得罪了多少眾生。這些冤親債主大多數不饒恕你,如果你要是有天眼,你要是看看你的周邊,那個冤親債主在那裡等待機會來報復你的不知道有多少。所以我們念佛、誦經、行善,常常要想到我為誰做的?為我累劫現前冤親債主做的,功德迴向給他們,這才能化解。這個是消極的。積極的,從今之後明白了,不再造惡業,即使見到五逆十惡的人,也要像佛菩薩一樣原諒他,為什麼?他很可憐,他要不知道回頭,他有果報。阿賴耶裡面有惡因,現在又造惡,造惡,現在就緣,他怎麼會沒有果報?你想起他將來在三途受報那種淒慘的現象,我們的憐憫心就生出來,慈悲心就生出來。怎樣把我們的真心,我們真心裡頭的純善純淨、慈悲憐憫,要把這種心激發出來,對我們修行幫助就大,我們真正走上斷惡修善的菩薩道。

      底下大師告訴我們,「而三賢互有增微」,這個講得好。實在三賢有增微,我們何嘗沒有?我們大家在一起同修,你看有的人慈悲心多一點,有些人慈悲心少一點,他不就是有不同?三賢,像十住跟十行就不一樣。他為什麼有這個階層?也就是有增有減,不相同。有人大悲心多一點,深心少一點。深心我講了三個,我用《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正覺,我講這三個。實在這三個它有連帶關係,雖有連帶關係還是有等差、有不同。這個原因是我們過去生中習性不一樣,所以性相近、習相遠,習性不相同,這不能不知道的。已經有的,幫助他提升,缺少這一分的,要慢慢把他提起來。這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一樁事情。實在講,五欲六塵並不重要,物質生活愈清淡愈健康。

      自古以來,佛門的修行人對於物質生活沒有祈求。佛陀的時代,物質生活是什麼?三衣一缽。他們生活在熱帶,沒有四季,三衣就足夠了。衣服破了才再去找一件,到哪去找?到垃圾堆裡面去找。有很多人破衣服丟掉了,出家人到那裡把人家丟掉的破衣服撿起來,看看那個布還能用的把它剪下來,不能用的才丟掉,這樣累積成能夠把它縫起來變成一件大的,就可以自己用,所以叫糞掃衣,別人丟棄掉的,是這麼來的。他衣服一塊一塊,料子也不一樣,顏色也不一樣,穿起來也很難看,所以把它染色,染成咖啡色。這個染料就是紅黃藍白黑統統混合起來,五種顏色混合成一起就變成這種顏色,這叫做袈裟。袈裟是印度話,意思就是它不是一個單純的,它是雜色的,很多雜在一起的叫袈裟。我們現在中國出家人,袈裟只有這一件披在外面,你看這上面一格一格的。所以現在是一塊料子好好的把它剪下來,意思已經不對了。從前是撿人家的,是這樣的。現在是表法,披在身上紀念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三件衣,一個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佛給我們做的榜樣。我們今天學佛了,剃度了,做為佛的出家弟子,接受信徒可以說豐厚的供養,我們的生活比很多貧苦的人優越太多,世尊當年沒有過,我們能安心嗎?我們能不好好的修行嗎?古大德有一句話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首偈是真的不是假的,不是騙人的,也不是嚇唬人的,是老老實實說的話。你要是相信,你常常會警惕自己、勉勵自己認真努力修學。別人供養你,目的是什麼?目的是求福報。出家人有修行,這是福田,我供養你希望能得一點福。如果我們沒有福報,白受人家供養,你將來能不還債嗎?這個意思很深很廣,要我們細心去體會,你自然就明白了。

      無論在哪個行業,要曉得社會,人是個社會動物,社會是群體的。我們在這個社會上,這個地球就是個大社會,我們有我們本分事情,本分事情做好了,是我們對社會的貢獻。有貢獻,就是你有盡義務,你才能有享受;沒有盡義務單享受,那是多大的福報。有沒有想過這些事情?出家人的義務是什麼?看看釋迦牟尼佛,他在社會上盡的什麼義務?教學,天天勸人為善。對初級的,勸人斷惡修善;對於根性利的、程度高的,勸他破迷開悟;更高的,勸他轉凡成聖,上中下三等根機,佛教的內容不一樣。可是諸位要知道,念佛這個法門是轉凡成聖。轉凡成聖它包不包含破迷開悟、斷惡修善?包括。如果我們今天真的是希望了脫生死,希望我們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我們就會把這個世間放下!至少把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放下,為什麼?我想到極樂世界去。這個東西要不放下去不了,這個東西放下之後就可以去了。真能放下,這就是覺悟。為什麼放不下?迷,還迷在這個世間裡頭,是非人我、名聞利養沒放下。這個東西,死了帶不去的,對於修行、對於念佛往生嚴重的障礙。這個不能不知道。

      到這個世間來,到底來幹什麼?佛講了,你不是來享福的,就是來受罪的。佛說一切眾生,到這個世間來的人是業報。你過去行善,你來享福;你過去造惡,你來受苦,這是業報。可是佛教導我們,業可以轉,你看雲谷禪師幫助袁了凡,就把業轉了。怎麼個轉法?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不善,真正懺悔。真懺悔,過去章嘉大師告訴我,懺悔也不在形式,要真幹。形式是什麼?在佛菩薩面前發露懺悔,懺完之後再幹,那有什麼用處?老師告訴我,懺悔就跟孔子所講的「不貳過」,知道自己有過失,以後再不會有同樣的過失,這叫真懺悔,懺除業障。念佛是真正懺除業障,為什麼?你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善中之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其他全放下了,只好好的抓住這句阿彌陀佛,往生決定有分。

      這個地方講「十住直心增故,故名為解。解為行願本,故首而明之。」這幾句話說得很好,在這裡也給我們有很大的啟示,我們學佛、讀經、研教,搞了幾十年都沒有真正搞懂,像開經偈所說的,「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結果怎麼樣?我們是曲解如來真實義,誤解如來真實義,甚至於錯解如來真實義,這怎麼會有成就!為什麼不能解?完全在用心的關係,我們沒有用真心,用真心來學你就能解。真心是直心,妄心是扭曲的,你心是歪的,所以你不能解如來真實義。直心,我講的真誠心,真誠就能解。李老師以前教導我們,他說祕訣是「至誠感通」,他教我這四個字。他說除這個方法之外,找不到第二個辦法。因為真正要發心承擔如來的家業,如來的家業是什麼?是正法久住,普度眾生。這個擔子多重,這個事業多麼偉大!所以老師講,那勢必要通達世出世間法。為什麼?通達出世間法,你講經才契理;通達世間法,你說法才契機,契機契理你才能做得到。這個通達就是解。

      你去讀書,你有多少時間?一天讀八個小時,這《大藏經》你到哪一年才能念得完?《四庫全書》活一百歲都念不完。那這個願不就變成空的?變成妄想?真難!這不是假的。所以老師以後教我一個方法,誠,真誠。誠還不夠,要加一個至誠,至誠是真誠到極處,通了,求感應。也就是我們這個經上所看到的求佛力加持,沒有佛力加持不行。求佛力加持,我們能聽得懂,我們能看得懂,所以得用真心。真心發了,對人是真心,對事是真心,對一切萬物都是真心。不可能說,我對佛菩薩經典是真心,我對別人就用妄心,那是假的,真心沒發出來。一真一切真,一妄是一切妄。那想想,現在我們用真心,別人都是用妄心,我誠誠懇懇對他,他都欺騙我,那我不是吃虧了、不是上當了?對,吃虧上當的人會成佛,不肯吃虧、不肯上當的人依舊搞六道輪迴,你這個帳算算看。所以你搞清楚,甘心吃虧、歡喜上當,才知道古人講的話,吃虧是福,你成佛作祖去了。這句話給我們很大的鼓勵,古人所謂是「難得糊塗」。李老師有次曾經告訴我,他說人想學愚不容易。那個時候他已經七、八十歲了,他告訴我,「我一生想學愚都學不到,沒學會」。學愚是什麼?就是糊塗。那不是真糊塗,外面是糊塗,裡面是明瞭,很不容易做到。

      所以求解一定要用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用真誠心絕對有好處,為什麼?只要有直心,你的清淨平等覺、你的大慈悲心自然會引起來。這個地方清涼大師告訴我們,有一個必定會有另外兩個,只是增微不一樣。所以講到究竟,無非是要我們用真心不能用妄心,妄心要放下,真心就現前。真心不要求?為什麼?是你自性裡頭本有的,你一求就錯了,那又偏了,你又變成妄心。放下妄心就是真心,我們只要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起心動念為正法久住想,怎麼樣讓佛法再復興起來;為一切苦難眾生想,我怎樣幫助他化解災難;讓一切有情眾生、讓一切人真的健康長壽幸福美滿,常常想這個,不要想自己。為佛法,如何能夠幫助,像古時候一樣人才輩出,常常想到這個,捨自己身命也在所不惜。身體總歸是要消失的,靈性不滅,後繼有人,那就是圓滿功德。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