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971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七一卷)  2003/3/16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12-017-0971

      諸位同學,請看「當機獲益」第九句:

      【得顯了大光明,名如來功德海相光影遍照。】

      九地菩薩,善慧地。這個五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凡是第九都是法師位。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顯了藥病」,顯是明顯或者是顯示,了是通達明瞭。什麼是病?什麼是藥?九法界眾生都有病,佛菩薩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那是藥,稱之為法藥。因此,佛門當中也常常稱讚諸佛如來為大醫王,好像是個很好的大夫一樣,大醫王。菩薩、諸大菩薩,就是法身大士,那都是小醫生,他們還沒有畢業,但是他們所學到的,所明瞭的,也足以診斷九法界眾生的一切毛病,包括你的身病、你的心病。最重要的心病,身病不重要,身病很好治,心病難治。身病從哪裡來的?從心病來的。

      這幾天我們從得到水結晶的訊息之後,從台灣買到兩本書,我還沒看,但是有不少同學已經看過了,告訴我,他們再繼續實驗,實驗這米飯也有感應。他們把一鍋煮的飯,這完全相同的,一鍋煮出來的,裝在兩個實驗管裡頭,一個管子給它感恩、愛的訊息,另外一個管子,給它一個瞋恨、惡的訊息。大概隔一段時候,再看這兩個實驗管的飯,一個裡面是白的,一個裡面發黑。惡的訊息,那個實驗管子裡的米飯變成黑色的,這說明什麼?不僅是水,它會聽,它會看,它懂得能夠接受外面的訊息。我還聽一個同學跟我說,上一次波斯灣戰爭,打得非常激烈的時候,日本也在做這個水的實驗,突然看到這個水的結晶非常不好,統統是屬於一種重金屬的結晶,那個圖片我們曾經看到過。這就使我們體會到,波斯灣戰爭距離日本很遠,這個距離一萬多公里,那個地方爆發戰爭,這個地方有這麼大的影響。從這個地方,我們真正明瞭,人的念頭,佛常講念頭一動,你那個思想的波非常迅速,比電快得多,光跟電的速度太慢了,心靈的感應速度太快了,這才起心動念,那個地方立刻就感應到了。你看日本就感應到了,在這段期間看任何地方水結晶,都是像重金屬那個樣子。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誠心誠意念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你想想會不會立刻就起共鳴,這裡面就通達,暢通無阻了。我們的能力很薄弱,佛的能力神通無量無邊,我們想想,我們會不會得佛力加持?肯定得。為什麼得佛力加持不明顯?這裡頭還有個道理,什麼道理?我們妄念沒有斷。縱然是在念佛誦經,還夾雜著妄想。這樣一來,把佛菩薩加持的能量降低了,我們從這個科學實驗真的得到證明。所以我常常在講席裡頭勸大家,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決定不要跟一個人做冤家對頭,那個傷害是傷害自己,不是傷害別人。傷害自己什麼?破壞自己的清淨心,破壞自己的平等心。純淨純善的心,是我們自己的真心,被破壞了。只要恢復到純淨純善,我們真心裡面本來具足的智慧、德能、相好都能現前。能現多少?那就看你淨善的程度。換句話說,你有一分淨善,它就有一分的感應;你有十分淨善,它就有十分感應。你看從物質結晶裡面,不就明白了嗎?水如是,飯如是。

      佛在經上跟我們講,「世界微塵,因心成體」,世界是最大的,微塵是最小的,說一個最大,說一個最小,裡頭所有一切物象全部包括在其中,我也跟諸位說,包括虛空在內。虛空裡面有磁場,我們有感覺,感覺得這個地方看到心情特別開朗,特別舒服,實際上,虛空什麼都沒有,但是在有些場合當中,感覺得很不舒服。虛空跟物質一樣,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經常常講的真心、妄心,真心靈明覺知,真心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中觀論》上講的八不,不常不斷,那都是講的真心。真心遍一切處,遍虛空法界,虛空法界裡頭所有一切的物象,萬事萬法都是真心變現的,唯心所現。現的相是什麼樣子?《華嚴經》上講的,前面我們讀到的「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你看這經上講的那個莊嚴。《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那就是唯心所現的。華藏世界的居民,極樂世界的居民,心地都是純淨純善。

      我們一般大乘經上講的,法身菩薩居住的地方,實報莊嚴土,那就是純淨純善的心變出來的,就是那個境界。十法界呢?十法界就產生變化了,你這個真心裡頭夾雜著不淨不善,就這麼回事情。十法界眾生,愈往上面去夾雜的愈少,愈往下面夾雜的愈多愈嚴重,把一真法界這個相變成不善的相。佛經上講,我們這個世間是五濁惡世,五濁惡世怎麼來的?因為這個地方居民的心,濁是染污,不清淨;惡,念頭惡、思想惡、行為惡,十惡!所以一切萬事萬物的結晶就變得很差,就這麼個道理。這個道理本來的確是非常難懂,科學家這麼一實驗,我們就恍然大悟,就明白了。明白之後,我們自己修行,門道確定了。門道是早已經知道了,但是半信半疑,不認真去學,現在清楚了,認真學習。學什麼?學清淨心、學善心。就是我們這麼多年來提倡的,我們修真誠心、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正覺心、修慈悲心,所有一切物質結晶,都變得跟極樂世界、跟華藏世界一樣。

      多少年來,我們每三餐吃飯,我教大家念阿彌陀佛,不念供養咒。從前,我初出家一般寺廟裡面,吃飯之前合掌一定是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都念這個,實在講,有口無心。我們華藏圖書館成立之後,我就跟大家把它改了,改成什麼?念十句阿彌陀佛。把一切雜念妄想放下,誠誠懇懇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念十聲,我相信這十聲比我們那個供養咒有效。有什麼效?我們吃的這個飯菜的結晶不一樣,阿彌陀佛是性德的尊號,萬德洪名!萬德洪名,你看所有一切萬事萬物,我們以萬德洪名來對它,它的回應一定是最好的,我們沒有做錯。我們以這個供養三寶,以這個供養一切眾生。這平常合掌是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再問一問,我拿什麼供養?拿我的妄想雜念來供養。拿我的妄想分別執著,胡思亂想,拿這個來供養,那行嗎?不成!所以這一句六字洪名的供養就太好了。你念六個字也行,念四個字也行。

      《彌陀經》上跟我們講的「執持名號」,名號只有四個字。「南無」是皈依、是恭敬,是客氣話。過去蓮池大師在世的時候,這是一個專修淨土,專弘淨土,是我們淨宗的祖師。有人向他老人家請教,念阿彌陀佛要怎麼個念法,他教人念六個字,南無阿彌陀佛。你老人家自己怎麼念?他念四個字,念阿彌陀佛。別人就問:為什麼你教別人念六個字,你自己念四個字?大師就說:我對於經教、淨土深信不疑,我這一生決定要求生西方淨土,所以跟阿彌陀佛客氣話統統免了,執持名號,我就念阿彌陀佛,念名號。教你們為什麼念六個字?因為你們對於這個法門,對於經教,沒有堅定的信心,你們對這個世界還留戀,說想去並不是真的想去,那麼你們念六個字好,六個字前面加皈依,皈依阿彌陀佛,恭敬阿彌陀佛,這個好。你看看祖師為我們開示的。

      我們讀了這些文字,聽了這些話,有沒有醒悟過來?如果決心這一生要求生淨土,再也沒有疑惑,那你就學蓮池大師,四個字。一生當中,這一句佛號念到底,什麼妄念也沒有,也不要著急往生。一面念佛一面在求往生,怎麼我念了一年還沒往生,念了兩年還沒往生?你不會往生的,為什麼?你的功夫不到家。為什麼不到家?夾雜著想往生,你的功夫不純、不精!精純是裡頭一個雜念都沒有,連往生極樂世界有這個願,沒有這個念。這兩句話,諸位要仔細聽。我念這個阿彌陀佛幹什麼?就是求往生的!所以念的時候不要再夾雜求的念頭,那個念頭是個妄念。

      心裡存一個淨,已經不清淨了;心裡存個善,那已經不善了。你的真心本來就是淨的、就是善的,你現在再加一個淨,再加一個善。世尊在楞嚴會上給富樓那尊者說得很好,富樓那尊者問:無明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無明?佛就講「知見立知是無明本」,就是我剛才講這個意思。你的心本來清淨,你現在還想一個淨,這就是畫蛇添足,這就叫「知見立知」。你本來有知見,你現在再把它建立一個知見裡頭,這就是無明,無明是這麼來的。你的心本來是善的,你現在還要加一個善。諸位要曉得,真心本來是真誠的,本來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是正覺的、是慈悲的,這本有的,你要把這五個東西加上去,你就變成不真、不清淨、不平等、不覺、不慈悲了。可是在我們現前的程度要不要?要;不要不能恢復。

      我們現在起心動念都是妄心,虛情假意,我們心不清淨,嚴重的染污,不平等,貢高我慢,自讚毀他,迷而不覺,自私自利。這五種德沒有,所以要特別提倡,要好好的學。這個就是我們前一堂所講的,有功用道,我們是有功用道。有功用道能不能見道?跟諸位說,不能。但是有功用道用到純熟了,我們現在說有心念佛,發心念佛,念到純熟的時候,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那就入無功用道,就入了境界。所以要曉得,佛跟我們講的一些經教,教給我們一些方法,是手段、是方法、是善巧方便。但是不依這個方便,你不能入門。你看看佛門裡頭常說的幾句話,最重要的話,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你要不用這個方便法,你永遠不能入門。方便法用到什麼?用到無功用的時候,自然就進去了,方便不可思議!

      我們今天念佛,怎樣才能念到一心不亂?很簡單,只要老老實實,一天到晚拿著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腦子裡頭什麼念頭都不想,你念個兩年、三年,這是一般人,縱然一心不亂得不到,功夫成片得到了。功夫成片也有上中下九品,大概上三品就能夠自在往生。什麼叫自在往生?想什麼時候往生,什麼時候就可以走,你功夫成熟了。想多住幾年也不礙事,為什麼?住即無住,無住即住。為什麼要住?幫助有緣眾生。換句話說,我到極樂世界去,我自己的事情辦妥了,隨時可以去,一點罣礙都沒有,為什麼不去?還有很多人跟我很好的,相信我,他們功夫沒成熟,我要帶他一把,我遲一點去,我把他們統統都帶去,就這麼個意思。自己,小乘經上常講的「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這個時候住世完全為眾生、為別人,與自己毫不相關。

      這個情形實際上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乘願再來。他突破這個關口之後,他活在這個世間是再來身,他自己的業報盡了,沒有了。他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還不去,為眾生。所以乘願不必要打個回轉,再去投胎,不必要,就這個身體,這身體還可以用,還沒有壞,還可以用!還可以用,那就繼續再用幾年、用幾十年,一切隨意。說隨意,眾生的話,眾生知見;佛法裡面講,隨緣。隨緣不是隨意,意是自己的意思,沒有自己的意思。隨緣是什麼?隨眾生的緣分,佛法講眾生得度的緣分。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註得好,「顯了藥病,是功德海相」。經文裡面,第九句是『得顯了大光明』,有這樣的能力,才能夠教化眾生,才能夠幫助眾生。你總得知道眾生病在哪裡,你要用什麼方法,方法是藥,什麼方法來對治!佛法裡頭,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那都是藥,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煩惱,無量無邊煩惱,用來對治的。所有法門當中,最方便的、最容易的、最穩當的、最可靠的、最快速的,就是持名念佛。所以佛在經上說,持名念佛叫阿伽陀藥,「阿伽陀」是印度話,翻成我們中國的意思,就是萬靈丹的意思。不管什麼病,你用這個藥准定藥到病除,他不是哪一種藥對哪一種病。那八萬四千種,確確實實哪一種藥對治哪一種病,阿彌陀佛是什麼病都治,所以稱為大醫王。不管你是什麼樣的心病、身病,沒有不治的。

      這個我們在《往生傳》看到的,在《淨土聖賢錄》裡頭看到了。我看到古往今來,念佛往生的人,他念了多久的佛?三年到五年,最多的。以前沒有接觸過,接觸這個法門的時候,大概念了三年、五年。我們看這些書要細心,你在裡面能有悟處。曾經有人問過我,他也發現了,這個讀書算是細心的,他發現了,他來問我:法師,是不是這些念佛人,他們有的三年、五年壽命就到了,他往生了。我給他的解釋,不然。為什麼?沒那麼巧。你說有幾個,那還能說得過去,那麼多,那肯定不是壽命到了。不是壽命到了,那是怎麼回事情?功夫成熟了。只要念到功夫成片,這個上三品,我說過他有能力自在往生。他看看這個世間,沒有什麼可度的機緣,那就沒事了,不必要在這個世間住下去了,提早走。縱然還有壽命,他不要了。《淨土聖賢錄》裡面記載,宋朝瑩珂不就是一個例子嗎?他是勇猛精進,三天三夜,不吃飯、不喝水、不睡覺,真的把阿彌陀佛念來了。阿彌陀佛跟他講:你的陽壽還有十年,到十年之後,你臨命終時,我來接你。瑩珂這個人聰明絕頂,他立刻就跟阿彌陀佛說:我現在就跟你走,我十年壽命不要了。阿彌陀佛就答應了,他說:好,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三天之後往生了,他也沒生病。《淨土聖賢錄》裡面往生多半都是這個情形,不是說他壽命到了,不是的。

      人只要具足這個條件,有這個能力。所謂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也如此,也是這麼一個想法、看法。這個世界有什麼好值得留戀的?濁惡到極了。你好心對待別人,人家懷疑你,人家提防你,你說有什麼意思,不如早走。西方極樂世界,無論在修學、生活一切環境比這個地方殊勝太多了,這不能比,不止天淵之別,不止,超過!為什麼不去?在這個地方修學,功夫總有中斷,你看你每天睡覺的時候不就中斷了嗎?縱然你功夫很好,白天綿綿密密不斷,睡覺就斷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要睡眠了。五蓋,蓋是蓋覆、是煩惱,沒有了。這五蓋是什麼?財色名食睡,這五樣東西沒有了。到西方極樂世界不要用錢了,錢財是一點用處都沒有;也不要什麼名,爭名、爭位也沒有了,平等法界。每一個往生的人,跟阿彌陀佛,跟觀音、勢至平等。一切往生的人統統平等,不要爭名。不但男女之欲沒有了,所有一切的欲望統統沒有了。也不要吃飯,經上常講,還有吃飯,那是什麼?那是你習氣。我們從娑婆世界去往生,去到那個地方時間不久,常常:怎麼沒有吃飯?你這個念頭一想吃飯,飯菜都展現在你面前,變化所作。一看到這些,我現在在極樂世界,不在娑婆世界,不需要吃了,馬上就沒有了。

      這個現象就是今天科學家講的,能與質的轉變。你想要的時候,能量轉變成物質,不想要的時候,物質馬上解放成能量,就不見了。所以財色名食睡,在西方極樂世界沒有。西方世界沒有白天晚上,跟你說沒有年月日,光明世界。生到那邊幹什麼?天天學習,每天在學習。跟著諸佛如來學習,老師!菩薩聲聞,同學!「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那個上善是等覺菩薩,跟他們在一起,接受他們的氣氛,把自己快速的提升。

      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煩惱習氣最重,一品惑都沒有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土下下品。什麼時候你見性成佛?經上講十二劫,這是最長的。在我們這個世界,你證得法身,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還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你才能圓滿菩提。西方極樂世界,十二劫就圓滿菩提了。你才想到那個世界修行,那多快。他為什麼快?他沒有白天晚上,他的進步是永遠不中斷的,只有進沒有退,所以說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就是你決定不會有退轉的,天天往前進。進有快慢不一樣,有人進得快,有人進得慢;總而言之,天天有進步。每天聽無量無邊諸佛說法,每天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供養是修福,聞經是修慧,福慧雙修,所以那裡成就得快,太快太快了。

      我們曉得這個道理,曉得這些事實真相,我們就知道,我們這一生當中什麼是大事?這是大事。其他一切應當放下,不再去理會,我要辦我的這個大事。我們自己相信,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沒錯,但是絕對不是下下品,至少也會中品往生。中品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證無上菩提,大概差不多(我過去曾經說過)四劫,五、六劫就成就。確確實實捷徑,比哪個法門都快速,我們何必還要搞別的?為什麼不一門深入?

      我今天實在講也是搞得不少,這一生當中,過去講了不少經。我講了四十五年,幾十部經論,這不是搞亂、搞雜了嗎?沒錯,是搞亂搞雜了,我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沒人講。所以不得不犧牲自己的品位,浪費一些時間幫助別人。如果我要沒有這些外緣,有個很安定的環境,讓我自己來修行,我是一部《彌陀經》一門深入,我有把握在這一生當中取上品上生,「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現在為什麼講《華嚴》?沒人講。開心法師,我看前後不少年,我們認識不少年,來勸我、求我,至少有十次,請求我把《華嚴經》從頭到尾講一遍,做成錄音,那個時候還沒有錄相,留給後人做參考。他說的語氣很悲哀,很感動人!他說:法師,你要不講,以後恐怕沒有人講。我想想也應該。韓館長臨走之前也有這個願望,也希望我把《華嚴經》講一個完整,留著一套錄相帶,我這是受人之託。這個講經的因緣,諸位要曉得,沒有那些人來找我,我是一部《彌陀經》念到底的。我跟大家說過,我最喜歡《彌陀經要解》,我喜歡蕅益大師的文章,言簡意賅,展開《經解》生歡喜心。所以我勸同學一門深入,一部經學到底、講到底,你的成就在我之上。你一生當中像我這樣搞這麼多,你的成就我想頂多跟我差不多,你想超過我那不是容易事情。如果你一門專攻,你一生修一部經,講一部經,我會點頭,你很有可能超過我,超過我是在意料之中的。

      你們今天學習的環境比我好,我在求學的時代,沒有地方住,到處流浪,流浪很辛苦,到哪個寺廟,人家請你講什麼經,你就得要講。你要不講,他就不接待你,你沒地方去!不像我們今天,有這麼一個固定的道場,你想學哪一部經,能夠成全你。我們這個小教室建得很多,你每天都可以複講,天天複講,就講一部經。你能夠講上五十遍、一百遍的時候,你就法喜充滿了。夫子在《論語》裡面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句話你懂得了。為什麼?你證得了,你入這個境界。你要去弘法,去講經說法,那就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夫子這個境界你才真懂得了。否則的話,這幾句話你一輩子都不會懂。你會念,真正的意思你不懂。時間過得很快,今天時間又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諸位同學,我們還要繼續看第九句,「當機獲益」第九句:

      【得顯了大光明,名如來功德海相光影遍照。】

      這一句經文,我們感觸很深,所以前面說了許多。現在我們看清涼大師的註解,「顯了藥病,是功德海相」,這個意思前面說過了。「辯才遍應,若月影流光」,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我們要曉得,九地是法師地;換句話說,法師,當然要講經說法教化眾生。教化眾生最重要的,這是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耳根利,我們教學主要的工具就是辯才。「遍應」,遍是遍虛空法界,這是普遍的應。範圍再縮小,遍九法界,遍娑婆世界。這是肯定的,直接得利益的。你遍應的廣狹完全在你的心量,你的心量如果是包虛空法界,你這個遍應就是盡虛空遍法界;如果你的心量,只是娑婆這個大千世界,與你感應的就是釋迦牟尼佛這個教區。這個教區感應特別強烈,他方世界感應就比較微弱,正是「一切法從心想生」。「若月影流光」,這句話是比喻,像夜晚月光一樣,遍照大地,他不用日光,用月光。月光清涼,沒有人不喜愛;日光太強烈,大太陽之下,人總要找個陰涼地方去待著。所以用清涼的月光來做比喻,比喻你的佛法是清涼法。再看末後這一句:

      【得出生願力清淨智,名無量願力信解藏。】

      這是十地菩薩,法雲地。在五位名稱不相同,十信位裡面,第十個是願心,所以十信也叫十心,願心;在十住裡面,這最後一位灌頂住,第九是法王子住,是法師位,第十是灌頂住;在十行裡面,第十是真實行,在十地裡面是法雲地;在十迴向裡面,是叫入法界無量迴向。我們這個地方?清涼大師是配十地,法雲地。註子裡頭講「智圓離障,方於佛願而生信解,故曰出生」。你看這個經經文裡面,他『得出生願力』。清涼要不給我們解釋,我們不好懂,不知道這個出生是什麼意思。「智圓離障」,這個智就是這一句末後的『清淨智』,我們要留意。這十句第一句就得清淨智,一切法本來清淨,名清淨智。但是清淨智雖然得了,不圓,到第十地,清淨智圓了,圓滿了,無明煩惱離了,十地菩薩無明煩惱離了,這個時候方於佛願而生信解。

      可見得開經偈裡面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句話不簡單,不容易。真正解如來真實義的,是什麼人?法雲地的菩薩,再上去等覺菩薩,五十一位菩薩裡頭只有這兩位真正解如來真實義,信解如來真實義。換句話說,九地以前,還是開經偈上面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我有這個願望,希望能解如來真實義,到法雲地才真正信解。所以他得的這個法,名字叫『無量願力信解藏』。四十一品無明已經斷了三十九品,現在正在斷第四十品,第四十品斷盡了,那他就是等覺菩薩,再斷最後一品。

      佛法講到深處,真深!絕對不是我們凡夫依文解義,自以為是,差遠了,差得太遠太遠了。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關鍵在離障。你離了多少障?你離了幾分障?要用佛法來說,離了幾品障?各個不相同。所以你要曉得,智慧、德能、相好樣樣都是究竟圓滿的。這個大圓滿,是生佛平等。生是眾生,九法界都是眾生,蚊蟲螞蟻是眾生,地獄餓鬼還是眾生,都是平等的。平等,為什麼在現實境界裡頭,我們看到的是極不平等。這什麼原因?障有厚薄不同。好比我們這個講堂,有十幾盞燈光,每一個燈光度數都是相同的,亮度都一樣。但是我們為了調節光的亮度,所以這個燈光上我們用紙蓋住,有的燈蓋一層,有的燈蓋兩層,有的燈蓋上三層、四層,蓋的紙那就是障。蓋一層的障薄,透出來的光,亮!蓋兩層的就弱一點,比蓋一層的就差了。蓋三層、蓋四層的,透出來的光愈來愈少了。

      佛說我們這個心光,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光明,跟諸佛如來完全相同,諸佛如來一點障礙都沒有;等覺菩薩好比我們這個燈蓋一層紙,等覺菩薩;法雲地菩薩,十地菩薩,蓋兩層;九地菩薩蓋三層。一直到初信位的菩薩,蓋了五十一層,五十一層沒什麼光了。我們凡夫恐怕要蓋上一百層,雖然光明跟佛相等的,實際上是漆黑的,一點光都透不出來;蓋了一百層,一百張紙,就這麼個意思。所以現在你就曉得,你就明白了,修行修什麼?除障而已!不是修智慧,智慧你怎麼個修法,不是修德能、不是修相好,那些東西統統都是你自己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非常可惜,你現在迷得太深太深了。

      所以佛千經萬論裡頭,不斷的提示我們,時時刻刻提示我們,斷障。障有兩大類,一大類叫煩惱障,一大類叫所知障。通常佛在經上講,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稱作三障。稱煩惱、稱所知叫二障。二障、三障是一個意思,開合不同。執著是煩惱障,見思煩惱,這裡頭也有所知,所知裡頭也有煩惱。這些障往往它是有交互作用的,很複雜,雖複雜它又不亂,這個境界不可思議。斷的方法,佛教導我們,從最初、最嚴重的先下手。正是像大夫治病一樣,你診斷這個病人得的不是單純一種病,他的病症很多,這麼多病症裡面,你仔細去觀察,哪一種病最嚴重,我們講的是要命的先治。其他稍微輕一點的,等這個病,重病控制住之後再治輕的。這個道理一般人都能懂得,都不會疑惑。佛教化眾生亦復如是。譬如講煩惱障裡面,煩惱很多,世尊為了教學說法方便起見,把煩惱說為十大類,這見思煩惱就是見惑五大類、思惑五大類,這十大類。十大類裡頭,哪一類最嚴重,你就先對付那一類。譬如現在這個眾生,大多數的貪心最重,那你就先治貪;如果瞋恚心最重,你就先治瞋恚。最重的先下手。

      娑婆世界一切眾生通病,大多數人都犯的病,佛很清楚,十惡。所以佛給我們開了個方子,十善業道。十善業道是什麼?對治你這十種病,這十種最嚴重的病。如果我們十善都把它疏忽掉了,換句話說,我們身上得的病,要命的、最嚴重的疏忽了,沒有去治它,去治那些都是次要的,不是真正要命的,你去治這個,你的命能保得住嗎?保不住!你真的把這個事實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真正明瞭,十善不能不修。什麼都可以不修,要先修十善。問題是什麼?先把命保住。其他小毛病雖然多,慢慢再來,先把最重要的、要命的這個病保住,這是聰明人。

      世尊非常慈悲,慈悲到極處!他給我們示現的,讓我們去看他,我們看到一般是彩畫的佛像,畫的佛像,佛像上面都有圓光,頂上有個圓光,圓光上面有三個字,我們常常看到有梵文寫的、有藏文寫的、有中文寫的,那三個字的形狀不一樣,念的音一樣,都念「唵、阿、吽」。意思都一樣,什麼意思?十善業道。唵是身業,不殺不盜不淫;阿是語業,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吽是意業,不貪不瞋不痴。你看看,佛把這身語意三業,這個善業放在頂上。這什麼意思?要我們重視,啟發我們,提醒我們。學佛的人最容易疏忽的就是十善業道,瞧不起它,這小小佛戒,還不算在戒律,十善業道;五戒才是最低的,這不算什麼。比五戒還重要!你不認真在這裡學,什麼成就都談不上。

      念佛往生,有許許多多往生淨土的,一生沒有皈依,沒有受過五戒,他往生的瑞相很好。你仔細打聽這個人,別人會告訴你,這個人是個善人。善在哪裡?他有十善的心,他有十善的行。他不認識字,他沒有念過書,他也沒有聽過經,只知道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他往生了,修十善業。他能做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什麼叫菩提心?說老實話,他也不曉得。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頭講得好,真誠懇切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蕅益大師在《要解》裡說的。確實這個話,自古以來,沒有一個人說過。印光大師讚歎他說得太好!我們仔細想想,有沒有道理?真誠懇切求生西方淨土,這個心,想一想,那不是無上菩提心是什麼心?

      菩提心最簡單的一個說法,「上求下化」。他具足上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幹什麼?成了佛之後,倒駕慈航,普度眾生,那是下化。所以你不要瞧不起這些沒有文化、沒有念過書的,不認識字的鄉下老太婆,什麼也不懂,他發的是真正菩提心。他的心純淨純善,與淨土真相應。我們這些人跟他比,差遠了,自以為聰明,自以為很了不起,常常瞧不起別人,到最後人家往生作佛了,我們還要繼續搞三途、搞六道。心一點都不謙虛,態度一絲毫都不能夠卑下。不是佛沒教給我們,佛在經教裡教得太多太多了。你看普賢菩薩第一願「禮敬諸佛」,我講過多少遍,你有沒有聽懂?沒懂。為什麼沒懂?因為你沒做到。

      「禮敬諸佛」,諸佛是指什麼人?指的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過去佛、現在佛,佛在經典裡頭有介紹,你知道一些。未來佛,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我們沒有學《華嚴》之前,我們對於未來佛看錯了、想錯了。只是想到什麼?有情眾生,這是未來佛,九法界有情眾生,無情眾生沒想到。我們能不能往生?能,生凡聖同居土、生方便有餘土,實報土沒分。為什麼沒分?你解得不圓,你行不圓。你只有有情,無情疏忽掉了。《華嚴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明白、清楚,「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未來佛是一切眾生,那一切眾生包括無情眾生;花草樹木是未來佛,山河大地是未來佛。這個講法愈講,你聽得就愈迷惑了。它怎麼是未來佛?這真想不通。所以實在講,也很不好講,講經的法師有的時候怕麻煩,就省略了。不是他不講,講了你聽不懂,你反而生疑惑,那這就不講。

      現在科學家證明,無情有知覺,水無情,米煮成飯也無情,它能看、它能聽,它能隨著人的意念,變換不同的結晶。這不是證明無情眾生既然有靈知、有知覺,它怎麼不成佛?我們的禮敬,你能得罪一個人嗎?你能得罪一個物嗎?我們喝一杯水,我們先合掌念十句阿彌陀佛,對它的禮敬,然後接受它的供養。在在處處,時時刻刻,對情與無情一切眾生,都懷著真誠感恩的心,真誠的愛心,這叫「禮敬諸佛」。你做到了沒有?你沒有做到,普賢菩薩頭一願你就沒有了,第一願沒有,後頭就全沒有了。因為後後勝於前前,就好像蓋十層大樓一樣,禮敬是第一層,沒有第一層,哪有二、三、四?所以沒有做到。

      不但這個沒有做到,最基礎、最根本的十善業,你看「淨業三福」,這真的是基礎,基礎的基礎,「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講過很多次,孝養、孝親、尊師、慈心,怎麼落實?落實在十善業。你能把十善做到了,那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十善沒有做到,前面三句落空了。拿什麼去孝養?拿什麼去奉事?拿十善業道。希望同學們,包括在網絡上我們共同學習的朋友,都要知道、都要明瞭,修行的根本在十善業道。先把這十條修好,真的落實了,真正做到了,然後慢慢向上提升。出家的同學,十善提升的一個目標就是《沙彌律儀》。今天讓你學《沙彌律儀》,你不能夠成功,你學不好,為什麼原因?你沒有十善業道。你沒這個基礎,你學《沙彌律儀》,你躐等了。不學十善業道,能不能入佛門?也行。儒家的《弟子規》就是十善業道,你仔細看看它的內容。儒家的小學,諸位仔細去看看《五種遺規》;《五種遺規》裡面童蒙遺規,你看看裡面的內容,是不是十善業道。道家的《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你仔細看看,是不是十善業道?教雖然不同,你看看扎根的基礎沒有兩樣。這正是所謂的「英雄所見,大略相同」。

      儒跟道在這最基礎扎根的教學,跟佛這三家完全相同。他們真正找到大道的根基,我們對這個疏忽了,那一切就完了。十善要做到純善,修善不著修善的相,那就純淨。著相修行,有功用道;不著相修十善,無功用道。我們講到這個地方,我這樣說法你能夠理解了。無功用道是一定從有功用道提升的,如果沒有有功用道的話,無功用道那是作夢也達不到的,那是不可能的。必須有功,存心向善,修到純熟,自自然然融化,這融化就是契入性德,跟性德融合成一體,這就變成無功用道,這大聖的境界。所以生信解,這裡頭有淺深差別,深的是不可思議,「願解如來真實義」。

      「名無量願力」,十地菩薩所得的,出生願力清淨智,他的名號叫「無量願力信解藏」。這個藏要用現在話來說,就是圖書館,從前是藏經樓,在佛法裡面稱為什麼?如來藏。如來藏裡面本來具足圓滿的信解,本來具足無量的願力,哪裡是你發心發願的?本來有。本來有,現在迷了。如果不發願、不發心求信解,那你就永遠迷下去,你不可能將自性裡面本有的願力、信解、智慧、相好透出來,不可能。所以古德教初學,教中下根性,特別著重修德,用修德引發性德,到性修不二就無功用行。你真正見道、真正得道了,入不二法門。這十句我們就介紹到此地。

      清涼大師在後面,他說解釋這段經文,略有二釋。前面是第一個,「如次配於十地十度」,這我們講完了。這個第二,二者,我們看他這個註解,「二者此上十門,隨一一事以立其名,未必全將配於地位或通配諸位,或復不次,以人無量,隨詮不同,普賢巧說,故文含多義」。清涼大師這幾句話,把這個經的意思才真正交代圓滿。為什麼?諸佛如來說法,包括菩薩們,無有定法可說。

      法是怎麼說出來的?法是應機而說的。這樁事情,我們還用水結晶來做比喻,希望諸位從比喻當中,細心去體會這個意思。水會不會變什麼結晶?不會變。它為什麼會變?因外面境界的善惡,因有情眾生的意念,自自然然產生變化了。佛為一切眾生說法,就像水起結晶一樣。什麼樣的眾生,什麼樣的心態,他反應的是什麼樣的結晶。所以我們從報告當中知道,做實驗的這些科學家,這八年當中,從來沒有看到這個水現的兩個結晶是相同的。就是同樣像這一杯水,我現在在顯微鏡裡看的結晶是這樣,把它照相照下來,我把這杯水擺在原處,過個兩三分鐘,我再拿來看的時候,再照一個相的時候,它結晶不一樣。這就是經上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

      我前一念跟後一念都是善念,不完全相同。我們自己都不曉得,我前念善跟後面這個善念,怎麼會不一樣?在結晶裡面你就看到了,它是個最公平的評審者,真的不一樣。到什麼時候一樣?佛在經上講成佛,佛佛道同。你要成佛,你所看的結晶,一定是跟一切諸佛看的結晶完全一樣。換句話說,縱然你是等覺菩薩,等覺菩薩跟等覺菩薩來看的時候,還是有差別。觀音菩薩看的跟大勢至菩薩看的,都是美到極處,仔細看,有一點點差別。文殊菩薩跟普賢菩薩也是等覺菩薩,他們要看這個結晶的變化,都是非常美好。美好裡頭有不同、有差別,不可能是一樣的,成佛才一樣。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這個交代就交代得好。

      他說上面這個十門,隨事立名,名字也是千變萬化,名怎麼解釋?清涼在上面解釋是配十地,是配十度。但是他這邊說,「未必全將配於地位」。配也能講得通,你不用這個講法,還是能講得通,「或者配諸位」,這個諸位,前面是講地位,這個地方是講度,配十度。「或復不次」,我們前面講的好像都有次第,不一定按次第。「以人無量,隨詮不同」,人是什麼?講解《華嚴經》的人,同是一部經,十個人講,十個人講的不一樣,就跟水結晶一樣;經是一樣的,講出來不一樣,結晶變化不一樣,所以隨詮不同。

      「普賢巧說」,這一品經普賢菩薩講的,善巧方便,所以他講的字字句句都有無量義。我們同一個人來講這一部經,每講一遍,不完全相同,不可能完全相同。你叫我明天再把這一句講一遍,跟今天講的不一樣。就好像水結晶一樣,前一分鐘看的跟後一分鐘看的結晶不相同,同樣的道理。所以科學發現,使我們對經教裡面許許多多的論點肯定了,一點懷疑都沒有。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