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735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三五卷)  2002/06/12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735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第五段「剎莊嚴」,偈頌第三首:

      【菩薩無邊功德海,種種大願所莊嚴,此土俱時出妙音,普震十方諸剎網。】

      這首是頌菩薩功德大願。功德,世出世間法說得都很多,凡是說得多,必然是很重要的,不是重要的,佛不會重複。不斷的重複就是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唯恐我們忘失、疏忽了,這是佛菩薩、祖師大德真實慈悲的流露。什麼叫做功德?一定要把它搞清楚,功德跟福德是有差別的。我們也常常聽說,「火燒功德林」,所以功德很不容易成就。福德那就容易多了,修福德容易,修功德難。我們在講席當中也時常給同學們報告,提醒大家,最常講的:戒定慧三學,持戒有功,得定就是德;修定有功,開智慧就是德。由此可知,功是修因,德是果報;這兩個字上面一個字是因,下面這個字是果,種善因一定得善果。特別是功德,功德諸位想想看,在現象上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功德歸納起來總不外乎戒定慧這三樁事,所以用戒定慧三學就能夠統攝無量無邊的功德。為什麼說「火燒功德林」?如果戒定慧三學破壞了,功德就沒有了。我們從這些地方仔細去觀察、去思惟,你就能體會到佛所講的這些義趣。

      三學裡頭最重要的樞紐是禪定,在念佛法門裡面講清淨心、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就是念佛三昧。夾雜一個妄念就把一心破壞了,功德就沒有了。說火燒功德林,這個火是比喻瞋恚之火。諸位想想,這一發脾氣,清淨心失掉,功德就沒有了!修積功德可不是容易事情,破壞功德很容易。於是我們就明白,我們到底修積了有多少功德?你自己要好好想想,你有多久的時間沒有發脾氣?這個發脾氣是個代表,也就是說你的心裡頭確確實實能把喜怒哀樂、把貪瞋痴慢控制住。沒有斷,控制住是伏住,這是功德。什麼時候這些煩惱又起來了,功德就沒有了,難!所以功德什麼人有?真的是菩薩有、阿羅漢有,怎麼知道他有?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換句話說,他沒有破壞功德的條件,所以他的功德能保持。小乘法裡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我們講初果、二果、三果,他們修積功德,到四果阿羅漢才不退轉,超越了三界六道,那個功德才真實。

      三果聖人,他們居住在五不還天,五不還天是色界天第四禪;我們知道四禪有九天,這九種不同的天,有五種叫五不還天,是三果聖人他們居住修學的處所,稱之為道場也行,《華嚴》裡面稱為剎土。這個時候功德能保得住,不會被破壞。破壞最嚴重的是貪瞋痴,所以這見思煩惱他沒有了。凡夫要想修積功德真的是難,你果然放下了自私自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行!你能夠積功累德。我常常勸勉同學們,這十六個字一定要放下,決定不能夠染著。因為你要染著,功德這兩個字你就沒有分,你所修的是福德,福德所感的果報是三善道,人間、天上的福報。這個福報現前,不能解決生死輪迴的問題,這就是六祖能大師所講的「此事」,此事是死生大事,「福不能救」。什麼能救?功德能救,福德不能救。功德是戒定慧,戒定慧裡頭尤其是著重在定慧,戒是手段的手段;因戒得定,因定開慧。要怎麼修法?必須對世緣看淡、看破。看破是真正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應該把這些虛妄的相常常放在心上,那是錯誤的,應當要效法菩薩。菩薩起心動念一切作為,因為他已經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所以無一不是功德。妄想分別執著是破壞功德,功德不能成就。第一句是講的『菩薩無邊功德海』。

      『種種大願所莊嚴』,功德莊嚴剎土,我們世間人所謂是好人好事。這個地方好人多、好事多,這是這個地區的莊嚴。菩薩以這個莊嚴佛國土、佛的剎土。又以「種種大願」,每一尊佛在因地修菩薩道的時候所發的誓願,真的也是無量無邊,「種種大願」!但是「種種大願」歸納起來不出四弘誓願,就是你把它歸納,歸納到最後這四大類,總不出這四大類。所以世尊教導我們,最常說的就是這四條,這四條是總一切佛菩薩的弘願。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句是弘願的大根大本,一切都是為眾生,沒有為自己。為自己是私,為眾生是功;功則與性德相應,私與性德相悖,這個道理不能不懂!私心在做主,所有一切的作為都是罪業,《地藏經》上講的: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什麼是罪?私心。私心有什麼不好?為什麼說私心是罪?私心違背了你的性德,或者我們說得再淺一點、粗淺一點,私心違背了你的良心,私心背棄了你的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所以說它是罪,是這麼個意思。

      諸佛菩薩跟一切眾生差別在哪裡?諸佛菩薩沒有私心,念念隨順性德。性德至善,一絲毫的過、惡都沒有。由此可知,所有一切的過惡都是從自私這個妄想裡面生出來的,這個自私的念頭是妄想的根。我們要學佛、我們要作菩薩,必須從這個地方下手,把私心拔除。完全沒有私心,完全沒有自己,自己跟私心是自性、是性德根本的障礙。凡夫為什麼不能明心見性?障礙的根源就在此地。《金剛經》上說得非常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我見,見是念頭,「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這就超凡入聖。超的層次很高,不但是超越六道,前面講的四相,四相沒有了,超越六道;四見也沒有了,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那你是什麼樣的身分?《華嚴經》上圓教初住菩薩的身分,你就入華嚴境界了。由此可知,四相破了,要以《華嚴》標準來看,你證得是相似位,還不是真實的,相似位;四見破了,你就能夠入真實的境界,華嚴境界!我們用功,你就曉得在哪裡用,在這上用。從什麼地方下手?日常生活當中。總而言之,在生活當中要離妄想分別執著,起心動念不要想自己,念念想一切眾生,那你就對了!

      一切眾生誓願度,發這個心,這個心是無上菩提心。你要想度眾生,頭一個要度自己,自己沒有度,說是能度別人,佛經上常講「無有是處」,沒有這個道理!你要自度而後才能度人。後面這三條都是自度。為什麼要自度?是為了要度眾生,所以自己要勇猛精進。頭一個就是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從哪裡斷起?古大德教導我們,會修行的人從根本修,不會修行的人從枝葉上修,這是用樹做比喻。枝葉很多、很雜,很難修!根本是一個,容易!根本是什麼?根本是心。所以三業:身、語、意,身語的造作都是意業在做主,意是根本。你沒有惡意、沒有惡念,身不會造惡業,口不會出妄言。心有善意、有善念,你身一定做好事,口一定出好言,這一定的道理!從心上、念頭上做功夫。佛很慈悲,確確實實他教人有圓滿的智慧,有真實的善巧方便。佛法裡面講善巧方便,現在社會上講藝術,高度的藝術、巧妙的藝術,在佛法上稱為善巧方便。高超的藝術後面一定是高等的智慧,沒有智慧哪來的藝術?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從真心裡頭流露出來的。由此可知,真心重要!

      六道眾生用的心是妄心,真心跟妄心差別在哪裡?佛在經上也跟我們講得很清楚,「真心離念」,我們明白了,離念就是真心。有念呢?念就是妄心。於是佛法的修行為什麼修禪定,這不就明白了嗎?禪定就是修真心。禪定,方法多、類別多,無論怎麼樣多,它的原理、原則是一個,那就是離念。修禪定的方法無量無邊,佛經上也常講八萬四千法門,那是什麼意思?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都是修禪定。所以佛在《般若經》上才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八萬四千法門是平等的、沒有高下的。為什麼?它修的是一樁事情,哪一個方法都能達到這個目標,都能達到這個境界,它怎麼不是平等的?哪來的高下!這個話是佛說的,不是別人說的。禪定也叫做三昧,名詞很多,名詞不一樣,事實是一樣的。所以我們用念佛的方法修禪定,得到了叫念佛三昧;用《華嚴》這個方法修禪定,成就了叫華嚴三昧。諸位要知道,三昧是「即相離相,離即同時」。

      相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有。就像我們作夢一樣,你不能說沒有,明明昨天晚上做了夢,現在記憶還很清楚;你不能說有,為什麼?有,夢境在哪裡?不但是醒來的時候這個夢境是沒有,正在作夢的時候又何嘗是真有?所以佛才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是有,但是它是虛妄的,它不是真實的。佛法裡面講「真實」,它的意思,我們現在講定義,它的定義是永恆存在,那就叫「真實」。如果不是永恆存在的,都叫做虛妄。我們這個人,人身能不能永恆存在?不能。人的壽命是有限的,壽命短的三、四十歲過世,四、五十歲過世,很多!壽命長的八、九十歲,一百歲以上的很希有,這個世間不多!所以,它是無常,它不是永恆存在;既不是永恆存在,那就叫虛妄。

      所以諸位冷靜去觀察,這個世間所有一切現象,哪一種是永恆自在?現在我們曉得,整個大宇宙都是千變萬化,都不是永恆常住,所以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說得很好,「世間無常」。這個世間是講六道,是講十法界;如果往深處講,也包括一真法界。「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國土危脆那可以說完全講的是六道,六道裡面這些現象是最明顯的。這是說我們生活的大環境,大環境尚且如此,我們這個肉身不能跟大環境相比。一棵樹我們看到有老樹、大樹,它能夠生長幾千年,我們人的壽命比不上它;一塊大石頭能夠存在幾萬年,我們肉身不能跟它相比。這些事情看清楚、看明白,叫看破。真看破,你自然就放下了。放下什麼?放下妄想、放下分別、放下執著,清心寡欲。

      我常常勉勵同學,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放下!這個放下你真正得自在。自在是享受,享受裡頭有自受用、有他受用;自在是自受用。對別人、對一切人事物,隨緣!隨緣是他受用。與一切人事物交往,隨緣!自在、隨緣得受用。所以不能不斷煩惱,不斷煩惱永遠搞六道輪迴。哪有覺悟的人不斷煩惱?煩惱總的來說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是無明煩惱,分別是塵沙煩惱,執著是見思煩惱,這個東西都是染污,染污了清淨心,染污了真如本性。把這個東西去掉,這個人就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所以煩惱不能不斷,斷了煩惱之後再學法門,學法門是加速度成就你智慧現前,是這個意思。所以,大願的第三條「法門無量誓願學」。

      可是諸位要記住,學法門的基礎是斷煩惱,煩惱不斷你要學法門,不能成就。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疏鈔》裡面跟我們說得很好,他說:「有解無行」,解是法門,意思就是說學法門沒有斷煩惱,有解無行。結果是什麼?「增長邪見」,你所學的佛法變成邪知邪見,你沒斷煩惱。反過來,「有行無解」,斷煩惱上真正下功夫,但是不學法門,果報也不好,大師說「增長無明」。你不是落在無明就是落在邪見,所以佛教人解行並重。解行並重裡面,要先斷煩惱後學法門。斷煩惱的時候也可以用解門,一門,一門深入。教你學一部經,讓你的心用在這一部經上,不分心,你的心專一,心專一就是斷煩惱的方法。在這一部經上下功夫,功夫下到深處,大開圓解。

      大開圓解跟禪宗裡面明心見性完全相同,名詞不一樣,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這一門、一個法門功夫用到深處,深處就是真正契入甚深三昧,人就開悟了。你還沒有開悟,你的功夫不夠深。像我們打井一樣,打深水井,打下去一百公尺,沒有水。再往下打,打到一百五十公尺、兩百公尺,地下水上來了。所以你功夫不夠深那怎麼行?這個道理實在講並不難懂。所以我們用經教,這是各人根性不相同,有人用參究,有人用持咒,有人用念佛,有人用持戒,有人用經教,都可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統統都可以!但是你一定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鍥而不捨。只要功夫深,你就能夠契入三昧。契入三昧之後,功夫依舊不能夠捨,加功用行就有豁然大悟的這一天。那是你明心見性,智慧開了。智慧開了之後再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

      無量法門學得很快,我們今天學法門學得這麼辛苦,是什麼原因?沒有得三昧,心不清淨,智慧沒開,所以就學得很苦很苦。清淨心得到,智慧開了,容易!不是難事情。《史傳》裡頭記載龍樹菩薩這個人智慧開了,他老人家學三藏十二分教,我們今天講《大藏經》,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他用多少時間學完?一個月的時間。一個月的時間統統學完,釋迦牟尼佛講四十九年他這一個月學完,真的叫天才!什麼原因?智慧開了。所以這個經教一接觸就通達,一點障礙都沒有。禪宗不是不學教,禪宗不學教那就大錯特錯了。禪宗學教在什麼時候?悟後起修,就像龍樹菩薩一樣,大徹大悟之後再看經、再學教,那就太容易!龍樹菩薩一個月完成。如果你大徹大悟,你用一年,兩年、三年,我相信不會超過三年,你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教三年時間就完成,真的畢業了。但是你沒有開悟、你沒有見性,你肯定做不到,你三十年、三百年你都做不到。

      做不到的時候怎麼辦?一門。我在一切經裡面選擇一部經,我喜歡的,我的程度可以接受的;這個程度是我能夠理解,我能夠依教奉行。換句話說,我本身具備這些條件能夠學這部經典,我一門深入,這個行!如果選擇的經典超出你現前學習的程度,你學起來非常困難,難就不容易成就,難,時間久了得不到成績,你就懈怠,你就退心了。所以許許多多人修行退心、退轉,什麼原因?他選擇的法門超過他的程度,他本身不具足這個條件,很勉強來學這個法門,他怎麼會不退轉?小學生念小學他很有興趣,他懂、他能接受,小學生的程度叫他去念大學,你們想想看,我相信不到一兩個星期他就退學,他一點興趣都沒有,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我們要學無量法門,一定要把煩惱斷盡,見思煩惱斷盡、塵沙煩惱斷盡,無明也破幾分、幾品,這個時候才發心學無量法門。四弘誓願是有層次的、有順序的,不能顛倒的。

      最後,「佛道無上誓願成」,要在大乘圓教裡面畢業,那個畢業就是成佛,證得究竟的佛果。圓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是分證的佛果,等覺再往上是究竟的佛果。為什麼?一定要證得究竟圓滿,然後才能普度眾生。你要曉得,眾生裡頭包括等覺菩薩,你是等覺菩薩,你就度不了等覺菩薩,他的程度跟你一樣;你要是成佛,那你就是他的老師,你才能度他。所以一定要成就究竟圓滿的佛道,才真正是普度眾生,一個眾生都不漏。由此可知,我們看這四個願,四弘誓願,真正講起來只有頭一個誓願,後面三條完成這個大願。我們發願要幫助別人,首先要成就自己,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都是為了幫助一切眾生。幫助眾生成佛,自己要先成佛,自己成不了佛,就沒有能力幫助一切眾生成佛。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還接著看第三首偈:

      【菩薩無邊功德海,種種大願所莊嚴,此土俱時出妙音,普震十方諸剎網。】

      這首偈前面兩句跟諸位報告過,我們應當曉得怎樣學習,對於我們一生學佛成就會有很大的幫助。後面兩句是『此土俱時出妙音,普震十方諸剎網』,這是不思議的境界,我們凡夫很不容易體會得,但是它是事實。「此土」這兩個字是雙關語,如果就普賢菩薩所說的,這是華藏世界,當然六塵說法永無間斷。「普震十方諸剎網」,這個十方包括我們世尊現前教化的娑婆剎土在內,既然包括娑婆剎土,我們這個地球也不例外,也沒有在外面。我們要問:菩薩的功德、大願,我們這個世間有沒有受到影響?「震」就是影響。有,確實有!好像地震一樣,震動的幅度很微弱,許許多多人沒有感覺到。

      有一種人他的敏感度超過普通人,他能看到。這個情形我們過去居住在台灣,居住在美國的西部,加州是屬於地震帶,我們常常發現有這些事情,輕微的地震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不知道,很多人不知道,它振幅不大。地震分很多級,大的地震,房屋搖動、吊燈擺動,每個人都覺察到,人人都覺察到;很微弱的,連吊燈都沒有擺動,但是在地震儀器裡面觀察到了。確實華藏世界這些菩薩的功德大願,他們種種活動確確實實在我們這個世間能夠覺察得到。好像我們探測地震,我們要用儀器,用儀器是極微的震動我們也能夠覺察到,是從儀器上覺 察到的,感覺上沒覺察到。華藏世界菩薩們活動,我們也要用儀器才能夠覺察到,儀器是什麼?經典。特別是《華嚴經》,它是最精確、最敏感的儀器,我們展開《華嚴經》好像漸漸體會到了。

      如果不讀《華嚴》、不讀大乘經論,確確實實諸佛菩薩在他方世界的活動,即使在我們娑婆世界的活動,我們凡夫真是粗心大意,都沒有辦法覺察到。特別是在《華嚴》,經上講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實語。特別是一類感覺非常靈敏的人,那是什麼人?心地清淨如實修道之人,他的感觸與我們一般人不一樣。修道真正有成就,得禪定的人、得三昧的人、大徹大悟之人,他們的感觸那就非常的明顯。學佛沒有得三昧、沒有得清淨心,心思闇鈍,對於諸佛境界、佛菩薩的活動,很難體會得到。六根失去它的本能,應該看得見的看不見了,應該聽得見的也聽不見了,應該覺察得到的,現在也覺察不到,六道凡夫!這些障礙都是來自煩惱,見思、塵沙、無明,不斷煩惱怎麼行?再看下面這一首,第四首:

      【眾生業海廣無量,隨其感報各不同,於一切處莊嚴中,皆由諸佛能演說。】

      這首偈說到我們的分上來了,這個大經所說的境界,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佛剎土其中的九界眾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業。業分染、淨兩類,淨業所感得的果報是淨土,染業所感得的果報是穢土。像我們現在居住的這個地球,五濁惡世,絕對不是外面境界濁惡,而是我們自己的心地濁惡。我們的心被染污,我們的思想被染污,見解被染污、精神被染污,到我們的身體也被染污,所以我們依報的環境也就變成濁惡,是這麼回事情。今天全世界的人,都非常明顯的感覺到我們的環境有嚴重的污染,所以各個地方的政府都在大力提倡環保,環境保護。環保的名詞,給諸位說,五十年前沒聽說過,我們年輕的時候念小學、念中學,沒聽說過有環保這個名詞;現在不但有這個名詞,在大學還有這個科系、還有這個課程,新興的學科。

      以前沒有,就證明從前人染污輕,並不嚴重,所以沒有想到這個問題的重要;現在染污非常嚴重,才知道這是大問題,不是小問題。如果再不知道防範,科學家提出警告:這個地球五十年之後不適合人類生存。嚴重到飲水的污染、空氣的污染,這個麻煩大了!所以世界上各個地方政府大力的在宣傳、在提倡,人人都要有環保的意識,要落實環保。這能有效嗎?我們在講席裡面也講過不少次,我的看法是沒有效果。為什麼說沒有效果?現在社會大眾所看到的病態,所提出來的方法治標不治本,換句話說,這種染污的病根你不知道在哪裡,你怎麼能解決?根在什麼地方?根在我們的心被污染了。古聖先賢知道,為什麼自古以來我們沒有聽說環保?古人早就想到,他從根本上來防範,所以收的效果殊勝。根本是什麼?保護你的清淨心、保護你的真誠心,環境的污染才徹底能改善,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

      但是今天染污清淨心、染污真誠心,染污你的精神,最嚴重的是什麼東西?電視、電影、歌舞,現在還加上網路,要求環保能夠收到效果,我們學佛的人心裡很明白,不可能!正如同有許多確確實實有慈悲心、有愛心的人士,天天在想、在研究討論,如何能夠幫助社會消除衝突、消除敵對,希望社會能夠走向安定和平。學校裡面現在也開這門課,昆士蘭大學設立研究所。這些人起心動念可以說是純善,是慈悲心、是真誠的愛心,但是能不能達到理想當中的效果?不容易。為什麼不容易?和平跟衝突根本的原因在哪裡?沒找到!世出世間大聖大賢他們明瞭,他們也早做防範,這個根本在人心,不在別人的心,在自己的心。我碰到這些問題,有人來跟我談,我也很誠懇的告訴他,世界上為什麼會沒有和平?為什麼衝突不斷?根源究竟在哪裡?我們學佛、我們念儒書曉得,根源是自性跟習性的衝突,佛法裡面講本性跟煩惱的衝突,這才是所有一切衝突、和平不能落實的根本原因。

      本性是善的,習性不善,本性是純淨純善。習性裡面有善惡,那個善惡,善也不是真善,是對惡說它為善,所以那個善是相對的善,不是純善。我們看到極樂世界沒衝突,華藏世界沒有衝突,一切諸佛菩薩的報土裡面沒有衝突,那真正叫永久和平。《華嚴經》上說的是諸佛菩薩的淨土,他們衝突怎麼消除掉?把自己的煩惱斷掉。所以煩惱是一切衝突的根,根源!煩惱形成自私自利,這是我們常常說的損人利己,損人自己才得利。我要利己,別人要受害,每一個人都利己,都叫別人受害,哪有不衝突的道理?哪裡會有和平?不可能!要想消除衝突,從哪裡消?從我們觀念上消除,把我們的念頭做一百八十度的迴轉。我們起心動念應該怎樣?損己利他,衝突就沒有了。佛教學生,古時候講教弟子,什麼樣的態度處事待人接物?四攝法。四攝法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什麼叫利行?行是行為,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利是利他,我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都對他有利益。不是自利,是利他!衝突沒有了,和平現前了,和睦相處、平等對待。

      世間人不懂得修福,所以缺少福報;世間人沒有智慧,所以常造惡業,佛弟子明白這些道理,懂得修學的方法,福慧雙修。真正的福報從哪裡來的?從三昧來的。三昧叫正受,正常的享受,這裡頭是福報。正受裡頭還生智慧,福慧雙修。有福有慧絕對不是自己享,要把福慧迴向給一切眾生。就是說我有福慧,一定是給一切眾生共享。我自己享不享?自己不享。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樣子,釋迦牟尼佛過什麼生活?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釋迦牟尼佛過這個生活。他的大福報,那個福報是圓滿,究竟圓滿的福報,給一切眾生享。為什麼?用現代的話來說,他是為祈求世界和平。為祈求世界和平,那就要效法釋迦牟尼佛,我的福報給一切眾生共享。我用智慧來教化、教導一切眾生,我們稱這樣的人是大聖、大賢。他造的業,一生的行業純淨純善,沒有絲毫染污,身心都不染污,沒有絲毫不善。

      由此可知,佛說法四十九年,說的是什麼?說的就是他自己的思想見解、生活行為,不是說別的,就是說這些。除這個以外,那就是佛答覆一切大眾的疑問,我們在經典上常常看到的,答覆大眾的疑問。答覆裡面的重點也不離開這個原則,說明人與人的關係、人跟自然環境的關係、人跟天地鬼神的關係。《華嚴經》講得透徹,講到究竟處,虛空法界、剎土眾生是一個自己,不是別人。「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自己的心,識是自己的識,不是別人,是自己的心識變現出來的。我們要說一家人,一家人還有分別,佛說「不是一家人,是一個自己,是一個身。」這個身叫做什麼?叫做法身。「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大乘經上常講的,所以虛空法界剎土眾生真的是自己。從這個認知生出來,「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慈悲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愛心,愛一切人、愛一切物,不附帶任何條件。真誠的愛心、清淨的愛心、平等的愛心,是從你認知裡面自自然然生出來的。

      眾生為什麼沒有這個愛心?他忘掉了,他迷了,不曉得宇宙是自己,不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什麼關係,不知道!這裡頭產生誤會,有誤會就對立,有對立就產生衝突,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沒有了。由此可知,要消除衝突、要落實和平,在這個世間最好的教科書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真正能解決問題,能夠消除一切眾生內心裡面一切仇恨、一切對立、一切誤會,讓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真相。這部經,經典裡面所講的道理、所講的修行方法,真是無量無邊的功德,讓我們轉惡業為善業、轉染業為淨業,轉迷為悟,轉凡成聖。佛在此地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果報不同是因為造業不一樣,現在世間人迷於物欲迷得很深、迷得很重,這是所有一切天災人禍的根源。解救的方法是幫助他覺悟,你幫助他覺悟,你跟他講經說法他不聽,他說天天學經教這個東西不能發財。他的目的在發財,他的目的在升官,「我學這個東西升不了官、也發不了財」,他排斥、他拒絕。其實怎麼樣?他搞錯了,真正學這個東西確實能幫助你發財、幫助你升官。

      怎麼知道?你去念《了凡四訓》你就知道了,袁了凡接受雲谷禪師的教誨,改造命運,升官發財,他不是出家人,他在家。不但升官發財,還延長壽命;不僅如此,他命裡頭沒有兒子,學習這個法門他得了好兒子。「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你求財富得財富,求兒女得兒女,求長壽得長壽,求作佛都能成佛,這是最難的,世間功名富貴小意思!哪有求不到的道理?他為什麼會求得到?他懂得因果,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果報!果必有因。佛不迷信,你知道果報之因,你修因當然你果報現前。升官有升官的因,發財有發財的因。發財的因是什麼?佛教菩薩無量法門,總結到最後就是一個布施。布施裡面有三種,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你要把布施詳細的說明,那就是全部的《大藏經》。可以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說了什麼?就是說的布施。這三大類,財布施得財富,愈施愈多;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世出世間法就是一個大的因緣果報,九法界眾生離不開這個範圍,諸佛如來教化眾生也離不開這個原理原則,所以佛門才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我們想發財,你不修因,你財從哪裡來?我們看到現前社會上有很多發財的人擁有很多的財富,我們很清楚,過去生中修的因,這一生得果報。命裡頭有財,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那是緣;因有緣,果報就現前。命裡有財,什麼事情不幹,天天坐在那個地方,那發不了財。為什麼?有因沒有緣。無論從事什麼行業,緣!自自然然他就發起來了。如果你沒有種因,再好的緣遇到了,你也發不了財,你沒有這個果報。因,好比是種子,我們用植物來做比喻;緣,是土壤、水分、肥料、陽光,這都是緣。你有好的種子,種在土地上,土地很肥,它有肥料,水分、陽光充足,這個種子自然就生長,它會開花結果。如果你緣具足,我有土地,這個土地有水分,肥料都很好,陽光都很充足,你沒有種子,這個土地長不出東西出來。

      你有種子,你沒有土地,你這個種子放在茶杯裡放一百年它不會長出來。像桃,桃核你把它放在茶杯裡頭放一百年它不會長成桃樹,它不會結果。所以種子,因跟緣結合,它就現行,才會開花結果。佛給我們講,布施是種子,財布施那你有財的種子,你命裡頭有財。法布施,你命裡頭有智慧,有智慧你要讀書、你要求學,讀書求學是緣,你智慧開了,智慧能起作用,成就自己,成就眾生。無畏布施,果報得健康長壽。《法華經》上講得好:「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經上講了十條,這是宇宙之間的大道理。如果我們真的明白、搞清楚,不再懷疑,對這個起了信心,改造自己的命運不難,人人都能辦得到。可以改造自己的命運,可以改造你家庭的命運,可以改造社會命運,可以改造國家命運,可以改造整個世界命運,哪有辦不到的事情?辦不到是你不曉得這個道理,你不知道這個方法,你對於這些理論、方法沒有信心,那就是一籌莫展。

      末後這兩句說得好,『於一切處莊嚴中,皆由諸佛能演說』。佛對眾生的恩德就在這一句,「能演說」,演是表演,做出來給我們看。佛的福報、佛的智慧、佛的健康長壽,真的做出來表演給我們看。我們要肯學,你不學怎麼行?只要你肯學、只要你肯修,學是求解、求智慧、求知識,修是把自己過去所有一切錯誤修正過來。我們對於宇宙人生錯誤的想法,譬如今天有人想發財,想許許多多發財的方法,錯了!你所想的是什麼?全是緣。像種樹、種果樹一樣,你想什麼?「我這個土地好,土地肥沃;我這裡水分好,充足;陽光好,我一切照顧周到。」但是怎麼樣?沒有植物的種子,費了多少功夫,到最後你這塊土地上長不出東西來。沒有稻種,它怎麼能長出稻出來?沒有瓜種,也長不出瓜來;沒有桃種,長不出桃樹,沒有種子!這就是什麼?你的想法錯誤了。

      你想發財,你必須要修發財的因,因是財布施。對財很吝嗇,不能夠施捨,你不種因,你希求果報,這是錯誤。我們在佛法裡面懂得這些道理,知道這些方法,我想得財富,我怎麼做?修財布施。我今天沒有財,我有一塊錢,我布施一塊錢;我有兩塊錢,我布施兩塊錢,這就是在修。誠心誠意的修,你的心願是圓滿的,那你的因就是圓滿的。我的財富只有這麼多,我統統都拿來做好事、做善事,你的功德是百分之百,你的因是百分之百。有億萬財產的人拿出十萬、百萬,那是他的九牛一毛,他要跟那個窮人兩個相比的話,窮人修的福是百分之百,他修的是千分之一、萬分之一。他得的果報少,窮人得的果報多、圓滿,這個才合道理!老天不負苦心人,才公平!否則的話,修福只有有錢的人能修福,窮人就不能修福,這就太不公平,那就不合乎天理。天理是公平的,所以修究竟圓滿的福報、究竟圓滿的智慧,人人都有分,問題是你懂不懂這個道理,你會不會修。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