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772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七七二卷)  2002/7/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772

      諸位同學,請看「華藏世界品」,清涼大師《疏鈔》第三段「宗趣」,這是這一品經的宗趣,宗是宗旨,趣是趣向。我們把這段文讀一遍,「宗趣者,別顯本師依報,具三世間融攝無盡為宗」,這是先講宗旨。

      本師是毘盧遮那如來。在這一品經裡面,這一品經比較長,一共有三卷,第八卷、第九卷、第十卷。這三卷經文裡面給我們說毘盧遮那佛的依報,依報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佛的生活環境。具三世,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我們凡夫也有三世,三世不能夠圓融,也就是說過去不能把它拉回來。譬如去年,去年已經過去了,不可能把去年那個境界再拉到我們眼前;未來,明年還沒到,也不能把明年提前到今年就看見。但是佛的世界就非常奇妙,雖然有三世間,它是圓融的。不但三世圓融,十方也圓融。清涼大師講「融攝無盡」,就跟微塵裡面包容剎土一樣,佛在經裡面給我們稱不思議解脫境界。這是宗旨,這一品經的宗旨。

      「令諸菩薩發生信解,成就行願為趣」,趣是趣向,也就是說,說這一品經的目的何在?是希望這些諸菩薩們,當然佛講《華嚴》,當機大眾都是法身菩薩,雖然是法身菩薩,他們所證得的還沒有圓滿,由此可知,華藏會上是幫助這些法身菩薩們證得究竟圓滿的果位。所以這一品經一定要熟,幫助這些菩薩們生信起解,成就大行大願,以這個為趣。

      清涼說得簡略,其餘的在前一品已經說了,所以在此地就把它省略掉了。李長者在《合論》解釋這一品經就說得很詳細,也很值得我們做參考。他解釋這一品是用十個段落,十門分別。首先是講這一品的來意,長者說這一品之來,是答覆前面三十七個問題。三十七問當中,有問到佛世界海、眾生海、波羅蜜海,一共問了三十七句,這一品就是答覆前面菩薩的疑問。「此品舉如來五位中行業因果報得」,這個五位就是菩薩修學的五個階段,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細說五十個位次,略說五位。修行一定有果報,你修行到什麼程度,果報就現前,因果分明。清涼大師判這個經「五周因果」,所以一定要說明這些事實真相。

      第二是解釋品名,為什麼叫「華藏世界品」?清涼在《疏》裡面給我們說得很多,前面跟諸位報告過,我們看長者的講法,疏跟論合起來,我們對於名題就更清楚、更了解。「釋品名目者,為說此佛境報得之土」,毘盧遮那的果報。從這個地方我們就要聯想到,我們這一生得人身,居住在這一塊土地上,日常生活當中所感受得到的,一個是物質生活,一個是精神生活,這是我們這一生到這個世間來的果報。

      果報怎麼來的?當然是過去生中修的因。如果過去生中修的因好,我們這一生果報殊勝,這是一般人講享福。「修慧積德」,這四個字重要!享福如果不知道修慧積德,這個福報享完就沒有了,苦報就來了。從果上我們就知道因,果殊勝,因一定好;果不好,因一定不好。看佛,回過頭來看我們自己,就會看得很清楚。明白這個道理,看清楚事實真相,我們自己信心生起來了,也知道自己一定要修善因,你才能夠感得善果。

      果報裡面最殊勝的,我們在這裡看到毘盧遮那佛。所以古大德常說「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換句話說,不讀《華嚴》,你永遠不知道成佛他那些的受用,人間天上不能為比!佛是凡夫修成的,毘盧遮那佛為我們示現,不是炫耀他的富貴,而是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換句話說,我們的智慧、能力、富貴跟毘盧遮那佛是相等的。相等,為什麼我們今天變成這個樣子?得好好想想,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佛教導我們沒有別的目的,是希望幫助我們恢復;我們哪一天恢復了,我們的生活那就是《華嚴經》上所寫的,這是佛法教學的目的。其他的意思跟清涼所說的完全相同,我們就不再說了。

      第三段,他講「華藏世界因何報得」。這一段清涼也說過,長者此地所講的可以做為一個補充。我們多學一遍有一遍的利益,所以我們還是把這一段文讀一讀。「從初信心,至於八地已來,恆以大願力持,令其不退菩提諸波羅蜜海,教化饒益一切眾生」,我們只看這一段。這一段我們要學,你才曉得佛是這樣修成的。從初信心,當然他這個信心是初信位的菩薩,我們現在還達不到;雖然達不到,我們要努力。

      試問問,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不能達到?答案是肯定的,問題就是你肯不肯認真去學習。你為什麼達不到?你的煩惱習氣不肯放下,你達不到。為什麼不肯放下?你不信佛!對佛所講的很喜歡聽,經典很喜歡讀、很喜歡研究,就是不相信。什麼叫不相信?不能依教奉行就是不相信。佛教給我們萬緣放下,我們偏偏放不下,這就是不信!這些事情我在初學佛的時候,李老師常常教導我,曾經給我說過:有多少出家人到老死都不相信。我初聽感覺得很訝異,出家人做了大和尚,做一輩子到老到死,怎麼還不信佛?老師跟我們解釋,我們才明瞭:沒有做到。

      不要說別的沒有做到,三皈都沒有做到。「皈依佛」,皈是回頭,依是依靠。佛是什麼?佛是覺,從迷惑回過頭來要依覺。真的,我們想想老師的話說得不錯,一生他迷惑,他都不覺悟,所以皈依佛這一條沒做到。「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的反面是邪知邪見,有幾個人從邪知邪見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皈依法這條沒做到。

      皈依法怎麼修法?我在講席裡頭講得很多,常常提醒同學們,放棄自己的成見,放棄自己的分別執著,隨順經典的教誨,那叫皈依法。我對人對事對物,我的看法、想法一定要以經典教誨為依歸,這才真正皈依法。所以佛陀在世,我們以佛為師;佛陀不在世了,我們依靠什麼?依靠法。佛陀不在世,三寶是法寶第一;佛陀在世,佛寶第一。我們沒有皈依,連皈依都沒做到,你怎麼能談得上信佛?「皈依僧」,僧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想想看,我們的六根天天還是染污。

      三寶「佛法僧」,它的意義就是「覺正淨」。覺正淨反面是迷邪染,我們現在天天還是搞迷邪染,並沒有從迷邪染回過頭來依覺正淨。所以三皈只是形式,沒有實質。實質的三皈,是從迷邪染回過頭來依覺正淨。

      你要問如何具體皈依?具體皈依是經論,就是世尊滅度之前留給後世的「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我一定要依靠經典著手。人所講的,那我要仔細觀察一下,他所講的跟經典講的是不是一樣的?一樣的我依他,不一樣的我不依他。這裡面的道理,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他的註解叫《四帖疏》,也叫《觀經疏》,「上品上生章」裡面講得很詳細。這部經我們講過,「上品上生章」這一章我們也單獨講過,諸位去看看、去聽聽,你就明白,知道我們學佛怎麼學法才叫如理如法。佛教給我們做的,我們一定要做;佛教給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能做。

      譬如《十善業道經》上,佛教給我們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我們要真做!教我們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痴,我們做到沒有?小小不如意,心裡面就有瞋恚,完全違背佛陀的教誨。自己喜歡的東西就生貪愛,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生智慧,生煩惱、生貪瞋痴慢。貪瞋痴慢是煩惱,哪裡皈依過?哪裡聽話?沒聽佛的話,真的不信!

      為什麼會不信?這個事情,我早年學佛,二十六歲親近章嘉大師,這些問題我都曾經提出來請教大師,大師告訴我:不解。最初我聽了不懂,經我看得懂,我理解;理解,沒做到;沒有做到,他老人家說就是不解。所以他給我做了一個總結:佛法是知難行易。你真知道,你一定做,做很容易。你為什麼做不到?你沒有真正知道,你那個知是一知半解,你知的不夠透徹,所以你做不到。如果你真正知道佛教給你這是大利益,你哪有不幹的道理!

      譬如我們講十善業前面這三條,不殺生,不殺得長壽,健康長壽,不盜得大富,不淫得相好光明。你要是真正曉得,這些果報是我們生生世世所祈求的。我們祈求果,不知道這果怎樣才能夠修得?它有因,因是十善業。成佛了,佛一切圓滿,那就是他十善的因圓滿。

      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佛像,特別是畫的佛像,畫的佛像很多頭部都有圓光,圓光頂上寫三個字。這三個字有的時候是用中文寫的,有的時候是用梵文寫的,或者是用藏文寫的,念法都一樣:唵、阿、吽。早年章嘉大師寫這三個字送給我。唵、阿、吽是什麼意思?身、口、意,原來就是十善業。這三個字掛在圓光頂上,意思就是告訴我們:佛這樣圓滿莊嚴的德相,就是十善業的圓滿。因就是十善業,身三、口四、意三,十善業修圓滿就是究竟佛果。我們這才懂得這麼一個道理。

      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我們要想這一生當中有成就,我能不能對別人打妄語?不可以!別人打妄語騙我可以,為什麼?他搞三途,他搞六道。我為什麼不可以?我這一生決定要超越六道輪迴、要超越十法界,那你就不能再搞六道了。十惡是六道,十善是佛菩薩。

      出家,佛在入滅之前給我們後世弟子兩句話的開示,「以戒為師,以苦為師」,生活過得苦一點好,為什麼?常常有出離的心。這個世界太苦了,不會生留戀,你出離的念頭、意念很強。如果生活太富裕,過得太舒服,「這地方不錯嘛」!對於了生死的念頭就淡薄,你捨不得離開。以苦為師!古大德常常講「比丘常帶三分病」。睡眠,佛陀在世的時候只睡四個小時,睡眠不足;飲食一天只吃一餐,現在講是營養不足。樣樣都不許你足,以標準你欠缺三分,欠缺三分沒有大礙,你還有體力來學習,還有精神來修行。如果缺乏得太多,你就生病,那不行,什麼事都不能辦;身體雖然好,不是很好、不是太好。非常有道理!以戒為師,那是完全依照佛的教誨。佛的行業,他一生的行為、造作記錄下來就是戒律。佛的思想、佛的行為完全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我們常講的純淨純善。

      我們沒有見性,沒有見性怎麼修?仿效佛那個方法我們來修學。學佛可以漸漸把我們的性德引發出來,我們要隨順佛的那種思想、言行,不能隨順自己煩惱習氣;自己煩惱習氣,要知道那是輪迴心造輪迴業。所以,我們連初信菩薩都做不到;初信位菩薩,佛在經論裡面把這個標準講得很清楚,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掉了。我們沒斷,一品都沒斷。

      我常常勸同學們,你要想真學佛、真有成就,自私自利要放下,名聞利養要放下,五欲六塵要放下,貪瞋痴慢要放下。你要是不放下,初信位你永遠不能達到。這些東西統統放下了,是不是就能達到初信位的標準?給諸位說,還不到。但是你很可能得到初信位這個地位,為什麼?你的大障礙除掉了,剩下那些小障礙就不難突破。

      小障礙怎麼幫助突破?《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得好,那是小乘經,《華嚴》是大乘經,大小乘經都一樣。頭一條親近善知識,聽從善知識的教誨;第一個條件是從明師受戒,《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頭一條「從明師受戒」。那個戒是廣義的,不是五戒十戒,不是這個意思,那是教誡,你要接受好老師的教誨。好老師的教誨一定跟經論相應;如果跟經論不相應,那不是好老師,那可能是邪師說法。

      我們在此地看到「從初信心至於八地已來」,他經歷多少位次?八地上面是九地、十地,五十個位次他完成了四十八,四十八個位次都是靠著願力不退轉。所以,你沒有堅強的願心,你很容易退轉。凡夫修行要修無量劫,什麼道理?退轉,不是別的事情。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一生成就,真的是從初學,像我們這樣的程度從初學,他一生證得圓滿的佛果。什麼原因?不退轉。果然不退轉,凡夫成佛這一生足夠,哪裡要三大阿僧祇劫!所以我們的病,就是病在進得少退得多,真的叫進一步退十步,哪一年才能走到目的地?

      怎樣能保持著不退轉?精進,勇猛精進。精進一定要克服自己的懈怠,我們的退轉,吃了懈怠的虧,懶散!還是佛講的話:我們吃不了苦頭,不能吃苦。再加上又不能吃虧,那就難了,太難太難了!能吃苦還得要能吃虧。能吃虧,這個人有福報。為什麼?他心地平靜,他「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他心是清淨的。清淨心與禪定相應,定能生慧。總得要好好想想,想想自己為什麼不能成就?

      我們發的願也是假的,不是真的。就以四弘誓願來講,這是最普通的、最普遍的,是一切諸佛如來在因地所發大願的總歸納。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也不出四弘誓願,歸納到最後是這四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天天念,真的有沒有這個願?沒有!在芸芸眾生之中,念念還是顧自己,沒有想到別人,這一願忘得乾乾淨淨。做早晚課的時候念一念,念完之後就忘掉了,日常生活當中再也提不起來,怎麼能成就?你怎麼會精進?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你斷不掉,你沒有在斷煩惱上下功夫。「法門無量誓願學」,縱然想學,學了不懂,為什麼不懂?你有障礙。什麼障礙?煩惱障礙。煩惱障不斷,所知障不斷,你的智慧不會開;智慧不開,佛法不但讀不懂,聽也聽不懂。先要把自己的業障消除,障礙去掉,然後菩提道上才一帆風順。

      自己成就了才能幫人,菩薩總是自行化他,自他兩利,利人利己,利己利人。那就是底下所講的,「諸波羅蜜海,教化饒益一切眾生」。諸波羅蜜海,一般大乘教裡面講六波羅蜜。我們自己想想,我們今天從早到晚接觸的一切人事物,是不是在修六波羅蜜?我有沒有修布施?布施絕對不是捐錢,捐錢只是布施的一種。布施是什麼意思?用現在人好懂的話,為眾生服務,那就是布施。是不是真心誠心誠意?我們常說菩薩用的心: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為眾生服務,這是布施。為眾生服務有服務的方法,一絲毫都不紊亂,有條有理,這就是持戒;有規矩,不亂來的。有耐心、有恆心,天天做,做得很快樂,忍辱波羅蜜!不但能忍,而且天天還再求改進,改進是精進波羅蜜。為大眾服務的時候心裡面有主宰,絕對不會被外面境界動搖、不會被外面境界擾亂,禪定波羅蜜!雖然天天做,縱然天天做同樣的工作,心裡頭不著相,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真正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般若波羅蜜!無論我用什麼方式為社會大眾服務,統統具足六波羅蜜,你在行菩薩道,你真的在用功,真的在修行。

      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家庭主婦修菩薩行、修六波羅蜜,她怎麼修?全心全力為一家人服務,把這個家庭照顧好,讓家庭每一個人生活得很快樂、很歡喜,這是布施波羅蜜,這裡頭三種布施都有。財布施是什麼?我用身體服務,整理這個家庭,每天給你們洗衣服、燒飯,整理這個家庭的環境,這是服勞役,內財布施。內財布施的果報比外財布施殊勝很多,外財是你自己沒有勞力。所以她在家行菩薩道,修布施波羅蜜。家裡面家事,有規矩、有法度,井井有條,絲毫不亂,整整齊齊,讓人一看賞心悅目,這是持戒波羅蜜。每天做同樣工作,做一輩子她不厭倦,她不以為這是麻煩,忍辱波羅蜜。家庭裡面的生活,天天在想求改進,方方面面;燒飯也求改進,希望愈燒愈好吃,精進波羅蜜。心裡頭決不為外面境界所動搖,不會羨慕別人走出家庭做職業婦女,好像有種種榮耀,人在家裡燒飯好像沒出息,她絕對不動搖,禪定波羅蜜。她對於一切理事、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般若波羅蜜。

      我舉家庭主婦一生管理家務,洗衣服、燒飯,菩薩!她自己能這麼做,她能感化她的鄰里、親戚朋友。親戚朋友一看,這人是菩薩,不是凡夫,她每天在修六波羅蜜。以這個修行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所以諸位同學要曉得,你真正發心修學,不論你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不論你是什麼樣的身分,不論你是什麼樣的行業,統統都能修!就在你本位,生活本位、工作本位、行業本位,不要去改行。我們在《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上看到,你看看五十三位善知識,各行各業,男女老少,統統都有!都是在他本位上修波羅蜜。

      五十三參裡面有當老闆的,開個店,他在那個地方修六波羅蜜,修普賢十願。他在那裡修布施,修布施是對哪些人?對他的顧客。為他的顧客來服務,顧客所希求的東西他都把它具備了,貨真價實,絕對沒有欺騙眾生,不欺騙主顧,他在那裡修布施波羅蜜,同樣也是財、法、無畏。童叟無欺,持戒波羅蜜。耐煩做事,應付顧客有耐心,不怕麻煩,忍辱波羅蜜。你們去想,無論幹哪一個行業,六度齊修!所以,沒有一法不是自利利他,沒有一法不是教化饒益一切眾生。問題在哪裡?你會不會?你不會,你在造業;你要是會了,你在修菩薩道。

      美國舊金山甘老居士跟我講,她這個老朋友往生坐著走的,她就是家庭主婦,預知時至。她天天做家事,修六波羅蜜,以這個功德念佛迴向求生淨土,她的願望達到了。修行不是一天到晚敲著木魚、燒香禮拜,不是,那是形式!我們要在這些地方學。好,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看李長者給我們介紹這一品大意,他在第三段裡面為我們講「華藏世界因何報得」,我們在這裡面學習的東西很多。

      文字接著他說「當知風輪是大願波羅蜜所成報故。眾生世間,妄想業風所持;如來世間,以大願力智風能持諸境」。這個文字一般人很難體會,我們把它解釋一下就懂得了。風輪,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活動,風是動的,輪是圓滿。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眾生生活在這個世間,如何在一生活動當中都能夠做到盡善盡美?我們活動是圓滿的,圓滿就是沒有欠缺的,我這樣一說大家就懂。菩薩他的活動是願波羅蜜,願力!我們不說多,四弘誓願;阿彌陀佛的活動,四十八願。所有一切的活動都不離開這個願力,果報殊勝。毘盧遮那佛這個果報是華藏世界,阿彌陀佛他那個風輪的支持是四十八願,果報是極樂世界。回過頭來講眾生,我們六道凡夫,六道凡夫所有一切的活動是妄想業力所持的,這兩個是強烈的對比。

      「如來世間」,這講華藏、講極樂,「大願力智風」,我這個講法大家好懂。風輪是圓滿的活動,這是本意。在眾生裡面來講,就是你一生全部的活動,那也是輪的意思。不管你的活動是善是惡,你是業力。佛菩薩是願力。菩薩特別加個波羅蜜,佛的不加波羅蜜,佛圓滿。所以菩薩修行裡面,利他裡頭有自利。而如來果地完全是倒駕慈航,他自利圓滿,在十法界裡面現身說法純是利他,沒有自利,完全是表演給別人看的,啟發眾生、覺悟眾生,那是智力。

      長者後面兩句話說得很好,「智能隨願,願能成智」,這兩句話重要,我們不能夠疏忽。我們的願為什麼發不出來?沒有智慧。智慧怎麼能成?智慧要靠願力,沒有大願力,沒有不退的願力,真實智慧就不能現前。所以智跟願相輔相成,世出世間法都沒有例外。你仔細觀察孔子、孟子、老子、莊子,他們的成就有願力,世間人講立志,立志就是佛家講的願力。佛家講發願,世法講立志。

      「還以大願法身大智之所報,成風輪之體」,那就是一切活動的動力之來源。為什麼諸佛菩薩在十法界裡頭示現教化眾生不疲不厭?長者這個說得好,說得很透徹,大願大智!

      後面他又說「若無法身,一切諸行總有為故。若無智願,法身無性,不能自成,何況成他」,這是說法身怎麼來的。李長者也是華嚴菩薩的化身。由此可知,法身與智願關係非常密切,沒有智、沒有願,法身也沒有,自己不能成就,怎麼能成就別人?法身是智慧,是對於事實真相的認知。

      「以此三事為緣,方堪利生,不滯空有,進修功熟」。這三樁事情:智、願、法身,具足這三個條件,你才有能力勝任度化虛空法界一切剎土裡面的眾生,空有兩邊不著。學佛不發大心,怎麼能成就?發大心重要!

      這裡面還有幾句話說得很好,我們必須要記住。「報不虛得,皆有所因。若不知因,云何修果」,這幾句話非常非常重要!報是果報,果報不是憑空掉下來的,它有因。善的果報有善因,惡的果報有惡因,你不知道因,你就不能修果。這兩句是講善因善果。佛教你的都是善因,你不肯修,你希求善果,哪有這個道理?

      我們生在現前這個社會,這大家都曉得,佛在經上講的「五濁惡世」,濁就是今天講的染污。現代人對於一切的污染,可以說是都有很深刻的認識,我們環境的污染,我們的生活被污染了。怎麼說生活被污染?我們吃的東西是污染的,即使是素食,蔬菜被農藥污染,稻米也被加工裡頭污染。往年在台灣,米看起來很好看,它加了化學東西在裡頭,所以看起來很好看。農夫把米賣出來,他自己不吃,他自己吃的稻米不加任何污染,他吃。蔬菜也是如此,他自己種的菜不用農藥,不用化肥,自己吃的。所以,我們的生活被污染了。水被污染,自來水裡面也摻化學藥物。再跟諸位說,空氣被污染,藍天白雲看不到,看到天空灰土土的,這叫「濁」。「惡」是什麼意思?人人都在造十惡業,不知道修十善,他在造十惡,佛把這個時代稱為五濁惡世。

      現前可以說是濁惡到了極處,這個世間許許多多人都擔心有災難。昨天晚上美國東岸蘇居士打電話告訴我,最近他讀了不少西方預言的書籍,還遇到靈媒,肯定法國諾查‧丹瑪斯的預言是真實的。那個預言裡面講災難,那是世界末日,是在一九九九年跟兩千年。但是九九年、兩千年過去了,這個災難推遲、延遲了。他們很清楚明白這個災難延遲,並沒有化解。什麼原因推遲?他們想不通,昨天打電話來問我。西方人對這個事情很相信,這都是屬於因果報應。

      因果報應這樁事情我們曉得,它是隨著人心在轉變。人心善善惡惡,天天有加減乘除,所以它不是一個常數,不是永恆不變的,它是變數,常常有變化。這個世間人回心向善,這個劫難會減輕,時間會延遲,也可能會縮短。我們學佛,尤其讀《華嚴》,對這些現象我們雖然不能夠很清楚很明白的了解,總可以說略知一二。現在這個世間確確實實有一些人覺悟,這些覺悟的人就能把這樁事情緩和,就能把這個事情推遲。大的災難是沒有,小的災難還是時時刻刻都不間斷,這是我們的觀察。

      讀了《華嚴經》我們明白了,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他們是大慈大悲,他們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看這個世間的災難,眾生可憐,肯定以他的威神來加持,這是緣;現在這個世間也確實有一部分眾生覺悟了,這也是緣;這兩個緣集合起來就產生力量。現在我們如何把眾生覺悟的緣擴大,希望覺悟的眾生愈來愈多,希望這些覺悟的眾生都能夠接受聖賢的教誨依教修行,確確實實是佛家所講的自度度他,無量功德。

      長者在此地告訴我們,「此華藏莊嚴世界海,是毘盧遮那如來,往昔於世界海微塵數佛,一一佛所,淨修世界海微塵數大願之所嚴淨」。長者怕我們還有誤會,有願、有行,有願要是沒有行動,不會有果報的。所以他說,後面有一句話說「但云願者,為行由願成」,可見毘盧遮那佛在因地,人家真幹!但是不說「行」,說「願」,為什麼?願是行的先導,沒有願哪來的行?所以說願就行了,願必定有行。行,有的時候未必有願;願要是不正確,盲修瞎練,修得很苦,果報得不到!就是你走路走得很苦,但是你走錯了方向,你不認識目標,這很可惜。願是你知道方向、知道目標,你認真努力精進,當然果報就現前了。

      這一段是講世界、剎土怎麼來的,華藏世界種種莊嚴不可思議。在這一品經裡面介紹香水海,香水海是怎麼回事情?長者告訴我們,這是大慈悲業力所感得的果報,「香水河,是進修之行之所報得」,說明因果,佛所修得的。

      我們這個地球上有沒有香水海?有沒有香水河?我們河流有,大海也有,但是不見得有香。這是什麼原因?如果是在佛的境界裡面,那個大海是香水海,所有的河流是香水河。我們遇見的河跟海都不是的,境隨心轉。我們居住在這個境界裡面,我們用的是什麼心?如果我們用的是大願,大願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大行就是文殊菩薩十波羅蜜。我們如果用大願大行,念念不捨,不疲不厭,境界會隨著轉,你就看到大海是香水海,你看到的河流是香水河。

      總而言之,佛菩薩給我們說法,一定要曉得他們所講的意在言外,表法的味道很濃很多。我們會學的人「見果知因」,我們眼前所感受的這個果報,你要曉得這是什麼因造成的。我們自己生活在這個世間,一生所遭遇的,一定也要知道是什麼因造成的,你能夠知道,你才會改進。譬如我自己曉得,我這一生命很苦、壽很短,什麼原因?前生沒有修善因,沒有修善業。明白之後,我一切的遭遇甘心情願來受報,不怨天不尤人。為什麼?自作自受,你怎麼能怪別人?你怎麼可以怪老天爺?不是他們安排的,是自作自受。曉得之後,改進。

      所以我勸初學的同學們,你們想要學佛,先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我過去都是這樣教人的。為什麼這樣教?我自己本身是這個學法。我接觸到佛法,真的緣很殊勝,朱鏡宙老居士送我一本《了凡四訓》,我一口氣就看了幾十遍,這個小冊子分量不多,四篇文章。一天至少看兩三遍,連續看了半年,我明白了,再不怨天尤人了,要是把自己的毛病習氣改過來,果報就殊勝。了凡先生他那些毛病習氣,我年輕的時候幾乎統統都有,但是他還有一點小福報,我連他那一點福報都沒有。他壽命不長,五十三歲,我壽命比他更短。我讀了這個小冊子明白了,自己要改造自己的命運。怎麼改法?把自己的毛病習氣改掉。

      我的緣殊勝,實在講遇到好老師。我這一生修學沒有走冤枉路,沒有走彎曲路,我有做學生的條件,尊師重道。老師教導我的,我能夠依教奉行;雖然不能夠做到百分之百,至少能做到百分之八、九十,老師對我這個學生滿意。我真幹,所以老師真教,我把我的命運轉過來了。一點福報都沒有,轉變成有福報,短命轉變成長命。

      往年甘珠活佛等於佛法裡面講給我授記。我們是在一個法會上遇到,護國仁王法會,在那裡碰到的。我們也是老朋友,他老人家也是章嘉大師的學生,大我十幾歲,我那個時候二十六歲,他四十出頭。他告訴我:淨空法師,過去我們常常在背後說你。說我什麼?說你這個人聰明是有,很聰明,可惜沒有福報又短命。我說:這些話不必在背後說,當我的面可以說,我知道。現在你這些年來講經說法功德很大,你不但有大福報而且壽命很長,你完全轉過來了。這個我曉得,但是福報究竟有多大、壽命究竟有多長,我也沒有去想它,我也沒有去求它,一切隨緣!

      說實在話,這個世間我不想住了,這七十幾年我已經看夠了,現在為什麼還住在這個世間?這個世間苦難太多,如果能盡上一點綿薄之力,幫助大家消業障、消災難,這個事情我應當要做。所以活在世間不為自己了,要是為自己,我就往生極樂世界去了。但是這個苦難世界是修學的好地方,你會修,《楞嚴》上所講的,「若能轉物,則同如來」,我們在這個環境裡頭學習轉境界,所以這是個好地方。

      這個地方逆境多、惡緣多,我們是初學、是學生,要練什麼?在逆境裡頭無怨無悔,不怨天,不尤人,不後悔。在惡緣裡面,緣是人事環境,境是物質環境,人事環境裡面那些惡的緣,沒有一絲毫瞋恚的念頭,我修這個,要在一切時一切處,念念都跟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相應。

      我五十年學佛,把佛法教導我們的總原則、總綱領寫成二十個字,這二十個字是我的一面鏡子,我面對順境逆境、善緣惡緣,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絕對不違背。我對於世出世間一無所求,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別人爭,我退讓。佛教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我有依靠,這就是真正皈依;佛不教我做的,我絕對不違背。遇到什麼樣的災難、什麼樣的屈辱,心地坦然,若無其事。所以,一切時一切處都是菩薩道場,在極樂世界好修,在這裡也好修。

      讀了《華嚴經》就更明白,淨穢不二,淨土跟穢土是一不是二,你要會轉境界。轉境界在用心,完全看你用什麼樣的心對什麼樣的境界,然後你才曉得才真正明白了。最近我在佛經兩句話裡面續了兩句,佛法裡面講「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這是轉境界,何必要去看日子、看時辰?《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講,你要是看日子、看時辰,這叫世間意,真正覺悟的人、真正修行人,天天是好日,時時是好時。我續了兩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這個意思很深,一般人看不懂。只要你有智慧,只要你有清淨平等覺,你能轉境,不被境界所轉,哪個人不是好人?哪一樁事不是好事?你要是被境界所轉,才有好人、壞人,才有好事、壞事;不被境界轉的時候,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到這個時候,也就是古大德常常所講的功夫得力;你沒有入到這個境界,功夫不得力。功夫不得力,你常常生煩惱。

      生煩惱,說老實話,最明顯的傷害是身體。新加坡許哲居士她也皈依了,她說得很好,一個人發一分鐘的脾氣,要三天才能恢復正常。告訴你脾氣發不得,對身體很有傷害。許居士今年一百零四歲,還要發心辦養老院去照顧老人、病人,一百零四歲了!確實她身體健康,沒有毛病。我認識她三年了,我認識她的時候一百零一歲,她要我給她授三皈五戒。她真做到,三皈她真做到,五戒她也做到了。

      她來告訴我,她想辦養老院。我就跟她講:人家聽說你一百零四歲,發心辦養老院,妳還能活幾年?萬一妳走了,妳的養老院還能不能繼續辦?當然我們曉得妳的身體行,一般人不知道,一聽說一百零四歲都嚇到了。要想化緣那很不容易,你必須有很好的說明、有很好的計劃。這個養老院怎麼樣組織、怎麼樣管理,如何能夠長遠的辦下去?你總得要有人對你有信心,大家就願意幫助妳。

      見果知因,反過來見因就知果,我們看看現在社會上一些人造的是什麼因,我們就知道有什麼樣的果報。先看人,看人容易,人是一面鏡子,最重要的是回光返照,這比什麼都重要。想想自己現在造的是什麼因,你就明瞭我將來要受什麼樣的果報,所以別人的因果是自己一面鏡子。

      自己對於因果要負責任,種善因得善果,造惡業一定得惡報,因果通三世。這個事情是真的,人決不是只有這一世;只有這一世,我們何必搞得這麼辛苦?人、一切眾生,說實在的話,不死,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一定要明瞭。人死了是怎麼回事?死了,他去換個身體,他沒有死;這個身體老化、不好使用,換一個身體。生命是永恆的,生生世世。我跟這個人結怨,將來生生世世都是冤家對頭,你說這個多麻煩!這是自找煩惱,自找苦吃。

      所以明白因果的人,一定懂得我們要化敵為友、要化怨為親,這是覺悟的人。這一生所遇到的冤家對頭,自己心裡曉得,我過去世造不善的因,對他不起,今天他這樣對我,應該的!我應當受這個果報。一點怨恨都沒有,這個帳就清了,來生再遇到是好朋友、家親眷屬。所以一定要做到在這一生當中,心裡頭對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眾生沒有敵對,沒有怨恨,心多舒暢、多快樂!舒暢、快樂就健康長壽,好處!不要等來生,現在就得到。古人說的話有道理,「憂能使人老」,人常常憂慮容易老化;一個人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不容易老化。

      長者在此地講「此經見名即知法,見果即知因,方可識此經之意趣」,這說明佛講經意在言外,看經你要會看,聽經你要會聽,你才懂得真正的意味。末後他結論,「見名知行,以果識因」,都是著重在因果。

      第四段解釋華藏世界海的形狀,這在現在的人來說,這是屬於太空物理。我們現在從近代天文學裡面去觀察,宇宙之間星系、星團形狀的確很多,可以給佛經典上講的做證明。我們的銀河系是什麼形狀?是漩渦的形狀,這在天文星圖裡面可以看出來,這是照相的。像我們這種銀河系,這個大的星系在太空當中,天文學家發現很多,也有很多圖片,形狀各個不同,有的形狀像一條帶子,有的形狀像花,有的形狀像野獸。在《華嚴經》裡面講的形狀,多!

      這些形狀怎麼來的?李長者在此地講「以無盡大願風輪,持大悲水,生無邊行華。以法性虛空,能容萬境,重疊無礙。於其水上生一大蓮華,華周虛空法界,名種種蕊香幢。明根本智,起差別智,行差別行,名蕊香幢。於蓮華內日珠王寶上,有大輪圍山。經云,日珠王蓮華之上者,只是華內有寶,名日珠王,非別有華也。眾寶所成林樹香水,妙華開敷,經自有文,具陳其事」,經文裡面說得詳細,這是把大意跟我們介紹了。這個大意總而言之,他說得這麼多,都是佛的願力與眾生的業力這兩種力量混合的,產生無量無邊的變化。

      眾生的業力在我們這個世界、娑婆世界,佛常常講,我們這個世界眾生善少惡多,但是他方世界有些眾生善多惡少。善多惡少,佛菩薩在那裡教化容易,成就的人多;善少惡多,佛菩薩在那裡教化艱難,就像《地藏經》上所說的,「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道理在此地。所以這個世界的形狀有種種不同,形狀差別,到經文裡面我們自然就看到了。

      第五段,「配華藏世界海安立屬因者」。長者講「果不自生,從因而得」,我們看華藏世界這是果報,果不會自己現前的,它有因。所以你一定要懂得因,前面講的觀果知因、觀因知果,這個人開智慧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