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610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一0卷)  2002/2/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610

      諸位同學,請看「如來現相品」,北方師子奮迅菩薩偈頌第五首:

      【佛身等剎塵,普雨於法雨,無生無差別,現一切世間。】

      這一首偈是「慶慰化」。「慰」是安慰,「慶」是慶祝、安慰,這是對眾生祝福的意思。佛說法,幫助眾生提升境界,這是非常值得安慰之事。在前面一首偈,我們看到的是普賢的願行,成就如來果地上的圓滿。圓滿之後,他所起的德用是弘法利生,他的範圍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中,「妙音無不至」。

      今天這一首偈子緊接著『佛身等剎塵』,這一句的境界非常廣大。佛身是毘盧遮那佛,這是法身佛。佛身有多大?「剎」是佛的教化區域。大乘經上常常講的,每一尊佛教化的區域是一個大千世界,我們常講的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實際上是一個大千世界。這一個大千,它的組成,是由一個小千、中千、大千這樣組成的。所以它有三個千:小千、中千、大千,稱作三千大千世界。諸位要記住,實際上是一個大千世界。

      由於諸佛如來在因地當中,發願不相同,所以有菩薩成佛,他教化的是一個大千世界。我們相信,這樣的佛,數量一定很多很多,我們沒有法子計算。也有佛的願力特別偉大,他成佛之後,能夠教化兩個大千世界、三個大千世界,乃至於幾十個大千世界、幾百個大千世界,確實有,這不是假的。可是唯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他跟別的佛願力不一樣,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過,法藏菩薩發願作佛,要超過一切諸佛,這個願很少!

      我初學佛的時候讀《六祖壇經》,我看到他給忍和尚說的那個話,我非常驚訝。五祖忍和尚問他:「你到我這裡來,想學些什麼?」他的回答說:「我想來作佛。」這句話我從來沒有聽人說過,確確實實與眾不同。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什麼時候起個念頭「我要作佛」?世尊在經中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他那個心想作佛,他是真的,他成功了。

      一般人無論是在家出家,走進佛門,如果遇到和尚、長老問你,你來想求什麼?我們怎麼答。在家人求升官發財、身體健康、多福多壽多男子,都是求這些。問出家人:「你來做什麼?」「我來想學道的」,這算不錯了。「我來,是想到這邊來念佛的」、「我是想來學經教的」,從來沒有聽說過:「我想來作佛。」沒有聽說過。所以六祖跟別人不一樣,阿彌陀佛跟一切諸佛又不一樣。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六祖,他是想作佛,但是他沒有說超過一切諸佛,沒說過。法藏比丘發願要超過一切諸佛,他真超過了。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就跟毘盧遮那佛一樣,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無處不是。

      所以古大德講往生淨土這一樁事情,有所謂「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那是怎麼一回事情?現在我們用比喻容易懂,像我們看電視換一個頻道,一按鈕,極樂世界這個頻道出現了。真的,出現就是出生,「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還是在這個畫面上。我們讀《華嚴經》明白了,宇宙本來就是無限制的、無止境的重疊,就像電視頻道在畫面上重疊一樣,幾十家的電視台。如果我們裝一個大的無線電的衛星接收的天線,你能看到全世界每一個國家地區電視廣播,千百個頻道。那些畫面,你想想看,是不是都是重疊的?你按哪一個按鈕,哪一個頻道就出現。現在科學技術還沒有辦法發明到不必按按鈕,一切重複的畫面同時能看見,無論它有多少重疊,每一個畫面清清楚楚,明明瞭瞭,一點也不模糊,互不障礙,能做得到!我們想想看,兩種顏色重疊,兩種顏色都失掉了,變出一個第三種顏色。如何重疊、又能保持它原來的色彩,互不妨礙?《華嚴》境界如是!這叫什麼?「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不是我們六道凡夫能夠想像得到的。

      『佛身等剎塵』,「塵」是微塵,你看他這句話的意思,「等」是等同,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一切微塵。這句話裡頭有兩個意思:一個是法身,周遍法界;這是理,理周遍法界。第二個意思是講應化身,應化身也周遍法界。法身常住,不生不滅。應化身有時候現,有時候不現。這個現象,《楞嚴經》上跟我們說得很清楚:「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現與不現在緣,眾生有感,當處出生;感要是消失了,隨處滅盡。給你說,它也是不生不滅,也是不來不去。什麼時候我們在境界裡面看到這個道理,那個時候就叫做豁然大悟;豁然大悟是這麼一樁事情。這是真的,還是假的?有沒有可能?給諸位說,有,確實有可能,完全在自己的功夫。偈裡面的意思,這個佛身是說應化身,著重在應化身。

      『普雨於法雨』,「普」是平等、普遍。「雨於法雨」,法雨是教化。「普雨」,這個「雨」是動詞,用現在話來講,就是推動,推動佛陀的教化,與前面所講「轉正法輪」意思相同。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以無量無數的應化身,示現在九法界,是做什麼?是為眾生講經說法的,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超凡入聖,就這一樁事。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方法手段無量無邊,佛經的術語稱之為「善巧方便」。

      哪一個眾生與佛沒有緣?跟諸位說,統統都有緣,而且緣一樣深,一樣大。為什麼佛法裡頭又常講「佛不度無緣之人」,這個話是什麼意思?無緣是說他的緣現前不成熟,不是沒有緣。他的緣有障礙,他有障緣障住他了,他不得自在,他不得受用,原因在這個地方,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了解。被什麼障礙?無明煩惱所障,佛法裡頭總稱之為「業障」,被這個東西障礙了。障礙得少,緣就成熟了,就生起了。障礙得非常嚴重,緣就不能夠興起,就這麼一回事情而已。

      所以我們學佛總要明理,通情明理。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佛是什麼?佛就是心,佛就是識。既然是心現識變,怎麼可以說與心識沒有緣?這哪能講得通!由此可知,佛在經上說「佛不度無緣之人」,這個話真正用意在哪裡?這個話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是佛的方便說,我們總要能理解。說這個話,就是清涼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講的慶慰的教化,「你看看別人都沒有緣,你有緣,你很幸運」!讓你聽到感覺得幸喜安慰,「我有緣分,我的緣分很深,我能夠親近佛陀」。可是佛這些話不是妄語,是事實真相。

      『無生無差別,現一切世間』,你看看,這個現是平等的。無生、現生,「現」是示現,現生就是無生。這個意思,前面我曾經跟同學們說過,凡夫到這個世間來,我們一般講投生,不是示現。你到這個世間投胎來了,這個身是業力變現的。六道凡夫身的形態不相同,有胎生、有卵生、有濕生、有化生這四大類,「胎卵濕化」。菩薩、羅漢到這個世間來,那是示現的;示現的形式也不外乎「胎卵濕化」。

      像釋迦牟尼佛,他示現的是胎生,他有父母,八相成道裡面有示現入胎出胎,做這個示現。一般菩薩是願力,他不是業力。法身如來業力願力都沒有,所以他的示現是「無生無差別」;業力跟願力都是有生有差別。佛教我們發願,教菩薩發願,為什麼?你這個證入沒有圓滿。凡夫根本就沒有證得,菩薩縱然證得自性,不圓滿。圓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證得,沒錯,但是不圓滿,還要發願。願以導行,願力在前面引導他修行。換句話說,願力就是動力,我們現在人用的術語。

      你看看社會上這些大眾,他們每天都那麼樣的勤勞去工作,什麼力量在推動他?古人講得好,總的來說,總不外乎名、利,所謂世間名利客。你在街頭站了一站,你看來來往往的那麼多人,那麼樣匆匆忙忙的,在幹什麼?不是為名就是為利。修行人、佛菩薩、阿羅漢,既不要名又不要利,他也好像忙得不亦樂乎,千處祈求千處應,這是什麼力量在推動他?願力。到證得大圓滿的時候,業力跟願力全都放下了。

      毘盧遮那佛能轉正法輪,現身等剎塵,這是什麼力量在推動他?這個力量只能夠說是不思議力,他不是願力,也不是業力,是自性當中本具的大力大能,所以他的示現是「無生無差別」,生而無生,無生而生。這句話實在講都是廢話,可是對我們這樣的人,不能不這個說法,希望在這個言語裡面,你能夠體會得真實義,開經偈上講:「願解如來真實義。」

      「現一切世間」,一切世間所有一切的現相,你說哪一個相不是法身變現出來的?從能現這一面來說,稱之為法性;從所現的這一方面來講,稱之為法相。我們把相看作身,所以法相就是法身,法性沒有差別,法相亦如是,確實是「無生無差別」。

      清涼大師告訴我們,上面這三首偈,三、四、五這三首偈講的是語業。最前面兩首半是講的身業,這三首講的是語業。這一首偈裡面第二句,「普雨於法雨」,說的是語業。再看第六首:

      【無數諸億劫,一切塵剎中,往昔所行事,妙音咸具演。】

      這一首偈,清涼大師說這是「領受意化」。「化」就是教化。領受,清涼大師註解裡頭說:「領問受取,演昔行故。」這個話不太好懂,我們得換句話來講,領受就是我們今天常講的領教,受就是接受,這個說法大家就容易懂了。領教、接受佛菩薩的教化,佛菩薩的教導我們領受,自自然然就產生變化,把我錯誤的想法看法修正過來了,這就是化的意思。我起了變化,我知道過去我所想的、我所看的錯了,錯誤了,現在把它修正過來,是這個意思。過去我的言語有錯誤,行為有錯誤,把錯誤修正過來,這是明顯的產生了變化,偈子裡面意思很明顯。

      『無數諸億劫』,這一句是講的時間,過去無量無盡的時間。『一切塵剎中』,這一句講的是空間。把時間空間都說出來了,重要的一句話是第三句,『往昔所行事』。諸佛如來在沒有修行之前,跟我們現在是一樣的,所謂是博地凡夫。凡夫修成佛要經過無量無邊大劫,時間之長,無法想像。這麼長的時間,生生世世,我們所得的身相不相同,六道輪迴。我們修學的環境不相同,怎麼修成功的?佛菩薩教化眾生,他教些什麼?沒有別的,就是把自己從凡夫修行證果,把這些經驗理論方法,提供給那些還沒有發心修行,或者是已經發心還沒有上軌道的這些凡夫們作參考,這些就是諸佛菩薩教化眾生教學的內容。他教些什麼?說個實實在在的話,都是經驗之談。我們研經學教,無非是吸取諸佛菩薩往昔的經驗,從這裡頭把道理搞清楚,方法肯定了,能信得過了。

      諸佛菩薩為我們現身說法,就是世尊在大乘經上常說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就這八個字,這就是一切經的內容,佛是這樣子教化眾生的。註解裡面講「演昔行故」,演說他過去生生世世的修行,給我們作示範。『妙音咸具演』,「演」是演說,「妙音」是言說,意思通身教。言教、身教根源於意教,意教就是常講佛菩薩有這個心,這是意教。如果沒有這個心,教學這個事就沒有了。所以諸佛菩薩教化眾生的心,永恆不斷,這是我們平常講的大慈大悲,永恆不斷,我們要發這個心,要向佛菩薩學習。好,現在時間到了。

      請看偈頌的第七首:

      【十方塵國土,光網悉周遍,光中悉有佛,普化諸群生。】

      這一首,清涼大師跟我們講的是「決擇意化」。意化裡頭有四種:領受、決擇、發起、造作,這是後面四偈裡頭所說的。

      『十方塵國土』,「塵」是微塵數,說出佛菩薩教化眾生的範圍境界,十方無量無邊微塵國土。『光網悉周遍』,光網是比喻,比喻佛陀的教化。這個意思實在說從前人很難體會,現代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比較容易感受。現在有網際網路,有衛星電視,確確實實我們現在電磁波的光網周遍地球。從前這些東西沒有被發現,佛在經上就講得這麼詳細、講得這麼明白,我們不能不敬佩。

      諸佛菩薩的光網,不是我們用的電磁波的光網。我們這個光網,說實在的話,非常有限,沒有辦法周遍虛空法界。現在大家都曉得,電的速度跟光差不多,就是說電磁波跟光波速度差不多,一秒鐘三十萬公里。在我們想像當中,一秒鐘三十萬公里,這個速度很大很大了,可是要在太空當中,這個速度相當的緩慢。太陽發出來的光,達到地球要八分多鐘,這是很近距離的星球。如果太陽系以外的,光的速度,我們看起來就會相當緩慢。

      晚上我們看到天空當中許許多多閃爍的星光,有許許多多星的光,我們今天晚上看到它,實際上它的光,從星達到我們這個地方,要幾十個光年、幾百光年。光的速度走千百年才到達,哪有佛菩薩光網這麼快速!佛菩薩光網從哪裡發出來的?從自性,心性。我們說太陽,太陽的印象立刻,現代人講在我們腦海之中,這些話無須去追究,說明我們心念一動,立刻就到達,不需要八秒鐘,這個意思我們不難體會。所以我在講席裡頭常常提醒大家,思想波比光波、電磁波不知道要快多少倍。心想是屬於思想波,光跟電磁是屬於物、是屬於色法,色法是物質,色法的波動永遠比不上心法,心法剎那際周遍虛空法界。

      『光中悉有佛』,誰知道?祖師告訴我們,念念之中有佛成正等覺,一念如是,念念如是。這些佛在虛空法界,在一切剎土教化,我們只能夠再加上兩個字,「有緣」的眾生,教化有緣眾生。這個意思常常聽經的同學應該懂得,所謂有緣是指根熟的眾生,對於佛菩薩聖賢人的教誨,能信能解能行,這都叫做「有緣」。

      清涼大師講「決擇」,他說:「決擇有情心行差別,及揀諸法性相不同,方能普化故。」他這個解釋『普化諸群生』,決擇這兩個字從這裡講的,這說得很有道理。就像我們剛才所說的,佛不度無緣之人,佛教化眾生是有選擇的,對於各個不同根性的眾生,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什麼樣的方法來教化?天台、賢首都講到教儀、教法。「儀」是儀式,「法」是方法。這個就是屬於選擇,這些選擇無非是契機。說法不契機,就沒有辦法幫助眾生;一定要契機。下面這一首是第八首:

      【佛身無差別,充滿於法界,能令見色身,隨機善調伏。】

      這一首偈是「發起意化」,發起宿世的善根及三乘大行,為「隨機善調伏」,清涼給我們說出這個大意。我們再細細看這一首偈頌,『佛身無差別,充滿於法界』,這是證得究竟圓滿的果德,我們學佛總得要把方向目標訂在這裡,希望自己早一天有成就。我相信無論在家出家,每一位善友都有這個心願。

      憑我們業障習氣這樣深重,要想在一生成就,確實不是容易事情。彌陀大慈大悲,專門為我們這些苦惱眾生、愚昧眾生,大開方便之門,來幫助我們。我們在這一生很幸運遇到這個法門,這一生能不能成就,關鍵在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緣。《彌陀經》上講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什麼是善根?不能不知道,能信能解是善根。什麼是福德?能行能證是福德。什麼是因緣?第一個得人身,第二個生在有佛法的地方,這些我們都具備了;第三個遇善知識,要有人常常講經,要有好的同參道友常常在一起切磋琢磨。種種條件統統具足,這個因緣難,實實在在不容易。現代人比從前人有福,現代可以用網路、可以利用電視,許許多多法師在電視、在網路裡面講經說法,所以緣真的是不難遇到。

      我們也相信、也能理解、也歡喜去做,就是功夫不得力,這是什麼原因?如果我們不能把原因找出來,不能把原因消除,那就難了。原因總是精神提不起來,自己想勇猛精進,就是做不到。毛病究竟在哪裡?自己要不細心去反省、去檢點,不能把自己的毛病改正過來,我們這一生的機緣又會錯過,這叫真可惜!

      古德常講,經論裡頭也常常提到,「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古時候的人想得到一部經,要從中國走到西域,走到印度,才能求得一部兩部,你想想多麼的艱難辛苦,得來不易。現代的人福報太大了,全套的《大藏經》垂手可得。得來太容易了,不知道珍惜,不曉得從前取經之難,不知道這些典籍到中國翻譯的艱難。代代相傳,古老的本子是手寫的,到以後是木刻版本。如果我們想想當年這些工程,我們感恩的心才真正能生起,自己感到慶幸的心才能生起來,知道自己真正幸運。大乘經典在我們眼前展開,多少人吃盡辛苦取得來的。他取來,流傳下來,目的何在?目的是供養我們的,希望我們藉著他們的辛勞,能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目的在此地。我們能不能體會到古德取經弘傳的心意,我們應該如何來學習。

      這個地方講到『能令見色身,隨機善調伏』,關鍵在這個「善」字,隨順眾生的根機,善巧方便。這句話,我們讀了,我們聽了,放眼看看現代的社會,看看現前世間眾生,回過頭來再想想自己,經文的真實義在哪裡?經上說的佛身充滿法界,我們不說別的,經典就是佛身,這屬於色相。經典裡面的文字是智慧的符號,我們看到、聽到了,啟發我們的智慧。

      所以怎樣先調伏自己,伏是降伏。《金剛般若經》上,須菩提尊者向世尊請教,「云何降伏其心」、「應云何住」,這是修行人兩大問題。「云何降伏其心」,那個心就是煩惱妄念,我們今天講的妄想分別執著,要怎麼降伏?「應云何住」,我們這個心到底要住在哪裡?世尊為須菩提尊者說出這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我們也讀了、也聽了,有沒有找到降伏其心的方法?知不知道心要住在哪裡?還是找不到,還是不會降伏,不知道心要住在哪裡。

      這是在般若會上。如果是在彌陀會上,這個問題很簡單、很容易就解決了。云何降伏其心?南無阿彌陀佛!你們仔細想想,對不對?你心裡頭還有妄想分別執著起現行,這一句佛號把心伏住,這個方法妙極了。這一句佛號裡頭,不但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十方諸佛的威神共同來加持你。你能不能得到加持,就看你的心真不真誠。真誠裡面要包含著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一念具足五心,圓滿的。以這個心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得到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加持。這是善調伏!心要住在哪裡?南無阿彌陀佛!你的心住在佛號上就好了,須菩提尊者問的問題,一句話就解決了。

      那我們要問,佛為什麼不用這個方法簡簡單單就答覆了,何必還要說那麼多話?因為眾生根性不相同。像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你跟他講阿彌陀佛,他不能相信,他不能接受。這是學者、知識分子,阿彌陀佛對他不契機,他喜歡理論,佛給他講理。淨宗這個法門,兩種人最得受用,上上根人跟下愚之人最得受用。上上根人,你一提他就明瞭,沒有疑惑,一句彌陀念到底,什麼問題都解決了。

      這裡面又怕有些人產生誤會,這是在所不免的。諸佛如來說法,誤會他的人很多,何況我們?把這句話的意思搞錯、會錯意,一天到晚就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什麼事情也不要做了,工作也不要了,家也不管了。這個作法到底是對,還是不對?如果你是真正聽懂、真正明白了,你這個作做法對的。工作也不要了,家也不要了,真的一日二日三日七天,你往生了。對!你示現給大眾看,這就正確了,他的心純真無妄,這樣行。如果你的心還夾雜絲毫不善,那你就錯了。沒有看到《華嚴經》,哪個地方不能念佛!行住坐臥,一切工作裡面,佛號不間斷。

      過去我在講席當中說過好幾次,在美國舊金山,有一位同修甘老居士,他有位親戚在美國念佛往生的,預知時至,沒有生病。兒女在美國,老人,兒女總是希望把母親接到外國,因為他們自己工作繁忙,生的小孩讓老祖母去照顧。我們在外國所看到的,多半都是這種情形。所以老太太做家事,家裡面事情,每天都整整齊齊,一家人過得很幸福很美滿。洗衣服、燒飯、照顧小孩,工作好像很繁忙,都是瑣碎事情,但她的功夫沒有間斷。往生的那一天,她從來也沒有告訴他的家人,哪個也沒告訴,因為早晨老人起得早,要做家事。早晨做早餐,兒子媳婦起來之後,吃完早餐,他們要上班,孫子要上學,所以她起得早。

      這一天早晨,兒子媳婦起來了,看到老太太還沒有起來,早晨沒有做早餐,就感到很奇怪。打開她的房門,看到老太太盤腿坐在那個地方,已經走了。仔細看看床舖旁邊,她寫了有遺囑,而且兒子媳婦孫子每一個人的孝服,她預先做好了,平常沒有露一句話。家裡人感到非常驚訝,告訴他們這些念佛的朋友,念佛朋友來看,沒有不讚歎的。什麼時候她在家裡把家人的孝服及後事都準備好了?大概是兒子媳婦上班去的時候,孫子上學,她在家裡做這些事情。我們估計,至少她三個月之前預知時至,她才能有這麼長的時間做準備功夫。

      三個月前曉得,我們新加坡居士林的老林長往生,也是三個月之前就知道。我聽他們家裡人講,三個月之前,他寫了很多個八月初七,家裡人也不敢問他什麼事情。八月初七那一天往生,三個月之前曉得,他有足夠的時間料理他的後事。所以念佛的人,不是說家不顧了,事也不要做了,錯了。念佛人要像甘居士這位親戚一樣,給社會大眾做一個好榜樣。放下,要記住,是放下心裡面的妄想分別執著,不是放下工作,不是放下你的家庭。

      佛在經上講了多少次,「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離世間,不一樣的在哪裡?覺!凡夫是不離世間迷,佛菩薩是不離世間覺。又說「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你要是把家也不顧,事業也不顧,什麼都丟掉,你是壞了世間法。再看看《華嚴經》上五十三參,這不是示現給我們看嗎?善財童子參訪的這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佛菩薩示現的,都是在教導我們的。你看看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們沒有放下工作,他們沒有放下家庭。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面,示現出家的相只有六個人,其餘統統是在家相,在家的修行人。善財童子也是示現的在家相,他不是沙彌,他不是比丘。善財童子是年輕人,在家學佛,都是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我們在他們的身上仔細觀察,他們如何自行,如何化他,你就能看出他們的隨機善巧,調伏自他。先要調伏自己,自己不能調伏自己,你怎麼能幫助別人?我們要學的太多太多了。

      所以學佛,聽經是中下根性的人最好的入門方法。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示現這個樣子給我們看。我們如果看不懂,如果不能體會,怎麼能對得起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天天不休息,你們想想這是什麼意思?實在說,意思很明顯,無非是教導我們「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部經愈念愈有味道,愈聽愈有味道。你要問為什麼這部經讀不厭聽不倦?是因為你讀聽遍遍有悟處。也有同學說:「我念了很多遍,聽了很多遍,沒有悟處,聽厭了,不想再聽了。」這又是什麼原因?這是你不得法,你用功不得法。如果得法,情形就不一樣,你會聽出門道,聽出味道來。這個時候法喜充滿,遍遍有悟處;遍數愈多,悟得愈深,悟得愈廣。有機會聽經,不能不聽經;有機會讀經,不能不讀經。為什麼?「願解如來真實義」,才能真正做到「隨機善調伏」。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