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305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三0五卷)  2000/5/2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7-0305

      請看「世主妙嚴品」,得法讚佛,八部四王眾,夜叉王偈頌第二首:

      【如來救護諸世間,悉現一切眾生前,息彼畏途輪轉苦,如是法門音王入。】

      在前面我們讀過「自在音夜叉王」,他得的是「普觀察眾生方便救護解脫門」。這個地方這一首是他的讚頌,也是他自己修學的報告,在這一首偈裡面,我們應當怎樣來學習。

      第一句:『如來救護諸世間』,這一句話是把三種世間都包括在其中了。第一個是有情世間,多分是講六道裡面的眾生,這個六道不是一個世界的六道,是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剎土絕大多數都有六道,所以這個範圍非常之廣。如果廣義的來講,這個地方所說的世間可以概括九法界,六道之外的有聲聞、緣覺、菩薩,也都包括在其中。更廣的意思,把一真法界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包括在其中,這叫智正覺世間。換句話說,世法、出世法依正莊嚴,這三個字概括盡了。「如來救護諸世間」,前一首偈子我們看到,「為救是等佛興世」,所以在此地,我們要深深體會到,諸佛菩薩出興在世間為什麼?為救如是等眾生而已。

      『悉現一切眾生前』,「悉」是圓圓滿滿。諸佛菩薩在哪裡?都在世間應化,我們凡夫不認識。佛菩薩應以什麼身幫助眾生,他就示現什麼樣的身相,佛菩薩沒有固定的身相,隨類現身,隨機教化;他也沒有一定的教法。雖然色相沒有一定,教法也沒有一定,但是他所依據的教理,依據的教學原則、方向、目標是有一定的,這是我們在許許多多地方都能夠體會得到的。不僅是在一切經中,一切祖師大德留下來文字之中,我們如果把界限突破往更寬廣面去觀察,世出世間所有一切聖賢教誨,我們都能看得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方向目標,那就是幫助一切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苦為樂,轉凡成聖」,是他教學的目標。這四句前面兩句是他們教學的方向,後面兩句是他們教學的目的,永遠不會變更的。我們要學習就在這個地方留意,在這個地方去著手,於是我們現前也現一切眾生前。

      凡夫在這個世間到底是一回什麼樣的事情?有這樣疑情的人不多,所以眾生多分都是醉生夢死。覺悟的人,他從哪裡覺悟?就從這個地方覺悟,想一想自己到這個世間來為什麼?為什麼會到這個世間來?來到這個世間之後又為些什麼?將來之後又到哪裡去?你心裡頭如果有這些疑問,你就開始覺悟了,這是佛家特別是大乘法裡面常講的「疑情」。有這種念頭,古人說得好,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很多人沒有這個疑惑,所以他永遠不開悟。

      我們到底為什麼來的?佛說得好,難怪古大德常常讚歎,「世間好語佛說盡」,世間的真實語也是佛說盡了。人生來幹什麼的?佛講了一句話:「人生酬業」,這是把事實真相一語道破。六道眾生都是酬償他的業報,過去世造的業因,這一生來受果報。過去要造的是善因,這一生當中受的是福報,享福;過去生中造不善因,這一生當中要受苦報。正是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誰給你定的?自己定的,自己過去生中造作的業因,這個業因決定的,不是別人定的。許許多多人不曉得這個道理,不曉得事實真相,於是受報的時候,不知道老老實實的消業障,又造了無量無邊的業習。這個事情麻煩了,所以生生世世永遠脫離不了輪迴苦。凡夫不了解事實真相,真正修行人明瞭。

      修行,修的是什麼行?所謂的行,就是我們的生活行為。生活行為包括太多了,說不盡。佛將它歸納為三大類,這就好說了,我們也好懂。這三大類就是身、語、意,行為再多都不出這三大類。身是動作,口是言語,意是念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是屬於行為。於是行為又分為三種:善的善行、惡行、無記行。無記,說不上善惡,就稱為無記,行為分成這三種。凡是錯誤的、惡的念頭,不善的言語,不當的動作,必須要加以修正,這叫修行。由此可知,真正的修行不是一天到晚敲著木魚念經拜佛,這只是修行裡頭的一部分,修行的樣子。實質上的修行,是在斷惡修善。我們念頭才起來,古人所說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要覺悟得快。念頭才起,立刻就警覺到這個念頭善不善?如果是善念,行!這個念頭可以起來;如果是惡念,立刻就把它止住,不可以相續。第一個惡念,第二個念頭就不是惡念,轉成善念,要轉得快,這叫做修行,這叫用功,功夫在這個地方用。

      言語,給人家說話,話還沒有說出來,自己要能夠警覺到,這個話該不該講?需不需要講?應該講的要說。應該講是利益眾生,這個話是應該講的;不是利益眾生的話,不必要說。諸佛菩薩,經上常講,戒條裡頭也有,決定沒有戲論。什麼叫戲論?對眾生沒有意義的話,沒有好處的話,都稱之為戲論。佛菩薩沒有戲論,所以佛菩薩的言語很少,這是我們應當學習的。多話絕對不是一個好事情,所謂「言多必失」。話多了,換句話說,免不了造口業,有意無意說錯了話,傷害到別人,跟人家結下冤仇,還不曉得從哪裡結起的。正是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他把你的話解釋錯了。所以言語是禍福之門,不能不謹慎,不能不小心。佛在經典裡面關於這個問題講得很多,舉的例子也很多。

      行為是行動,我們的造作決定不可以說,我私生活、私人行為,與社會大眾沒有關係,你這個想法就錯了。我們起心動念,與整個社會、虛空法界,都有不可分的關聯。念頭,現在人比較容易體會到,現在用的電器已經非常普遍了,電器是一種波動的現象,我們知道電波、光波、音波,這個常識現在已經很普遍,我們起心動念,思想有波;善的思想波對一切眾生都有好處,惡的思想波對一切眾生都有害處。不能說我打個妄想,想個壞事,與別人不相干,你錯了,你這個波周遍法界。定功深的人,他能夠觀察到,他能夠接收到,但是他不受影響,他能夠接收到這是慧,他不受影響是定。但是六道裡面,一些凡夫沒有定慧,就受影響。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常常在談起,為什麼這個社會惡人多?為什麼這個社會邪知邪見多?這個事相能夠體會覺察的人愈來愈多,可是「為什麼」,找不到答案。其實你要問「為什麼」?我們自己從早到晚有沒有起過惡念?有沒有起過不善的念頭?這個惡念、不善的念頭就加持這些作惡的眾生,你也加持他,讓他的惡念、邪知邪見念念增長,不可以說沒有關聯。

      現在這個世間種種波動,實在講是很不好的現象,為什麼?太亂、太雜了。像街頭,許許多多人都有手提電話,每一支手提電話發的電波干擾我們的腦波,我們意志思想不能說是跟它沒有關係。愈是沒有修持功夫的人,沒有善根福德的人,受這個干擾就比較嚴重。這個人有善根、有福德、有修行,受它的干擾比較少。這是事實真相,這個現象不好,很不好!可是這個世界還能夠維持得住,這又是什麼原因?諸佛菩薩善的思想波,加持一些具有善根福德的眾生,他在那裡做平衡作用,所以這個日子還能過得下去。如果沒有這些佛菩薩,「悉現一切眾生前」,大慈大悲,以他們的願心來加持我們,這個世界早就到末日了,哪裡還能維持到今天?我們學佛要從這些地方體會,務必要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離一切惡,修一切善,這才是佛弟子,這才是一個覺悟的人。

      下面第三句:『息彼畏途輪轉苦』。輪迴可怖,很恐怖。輪迴是什麼?說得粗顯一點,就是因果報應。這是真理,這是事實,諸佛菩薩都不能改變。你造作的業因,你必定感受果報,絕對不可以說是造了業因,將來沒有果報的,沒這回事情!果報現前,沒有法子躲避,這是佛經裡頭常講,諸佛如來都沒有能力轉定業。業報是自己造,必須要自己轉。佛菩薩對我們最大的恩德是教導我們,讓我們明瞭我們的生活真實的狀況,讓我們覺悟業因果報的道理與事實,這個樣子我們自自然然就能夠斷惡修善。人能斷惡修善,才能夠轉自己的業報。過去由於無知造作許許多多的罪業,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我們起心動念總是幹一些損人利己的事情,做得太多了!

      「損人利己」,是個錯誤概念,是迷惑顛倒,是愚昧無知,跟我們心裡頭想的恰恰相反。為什麼?損人決定不利己,這是事實真相。要想利己,一定要利益別人,利人才是真正利己。我們凡夫想錯了,愚痴!所以我們的思想錯了,我們的言語造作跟著就錯了,這才遭受許許多多不如意的果報。果報,這是我們一生的生活,生活得很不如意,生活在痛苦之中,而不知道痛苦從哪裡來。我們學佛,讀佛經讀多了,這才稍稍覺悟,知道這些事實真相。佛好,佛讓我們了解之後,又教導我們怎樣轉變。如果真的聽懂了,真的搞明白了,自己做一個轉變,我們的生活立刻就改善了。古德說得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句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

      可是我們學佛同修,有許許多多人在佛菩薩面前求願,沒有感應,於是就懷疑佛菩薩不靈,造業就造得更重。佛菩薩到底是靈是不靈?你對佛菩薩沒有認識清楚,與靈不靈沒有關係,你可不能冤枉人,不能錯怪人,怨天尤人,不善!那不是善業,先要把他認識清楚。佛菩薩教導我們,我們懂了沒有?我們做了沒有?真懂了,真依教奉行,佛菩薩的教誨就很靈驗,能把我們現前的業報轉變。我們求願,願沒有現前,決定有障礙。障礙不在外面,諸位要記住,障礙在自己,自己的業障,不是別人障礙你、別人破壞你,不是!全是自己的業障。外面別人破壞障礙,那只是緣而已,不是因,是緣。真正的因是自己所造的業,如果自己的惡業消除了,外面惡緣障礙不了你。內有惡因,外面這個惡緣它就起了作用,是這麼回事情。我們搞清楚、搞明白了,再也不會怨天尤人,我們的願望、善願不能現前,決不會怪別人,回過頭來好好的修因,積功累德,這個重要!

      「息彼畏途輪轉苦」,佛在經上常常給我們講一個原則,息滅貪瞋痴。輪迴苦無過於三途:貪心,餓鬼,鬼道苦;瞋恚,地獄苦;愚痴,畜生苦。貪瞋痴三毒煩惱,他所感的果報是餓鬼、地獄、畜生。我們要想脫離三途、脫離六道,一定要斷貪、瞋、痴。這個斷不是真斷,是轉變,轉貪瞋痴為戒定慧。將對世出世間一切法貪欲捨掉,轉變成樣樣都如理如法,我們對人、對事、對物樣樣都如理如法,這就叫「戒」,我們現在講合理合法;轉瞋恚為清淨、平等,清淨、平等是定;轉愚痴、無明為通達明瞭,通達明瞭是慧。這就叫轉貪瞋痴成戒定慧,你的業就轉過來了,你的輪迴苦就轉過來了。所以轉,果上不能轉,因上轉,這是最好的修學方法。古大德常講「從根本修」,我們現在講從根本上轉變,就是這個意思。我們今天處事待人接物,在行為當中總不外乎對人對事對物,我們做得不合理、不合法,這裡頭貪欲就生起來了。一切都如理如法,貪欲不生,這轉過來了。

      如理如法的標準就是聖賢的教誨。經跟我們講理,不違背經典的教訓,如理;戒律是我們對人對事對物的法則,我們能夠遵守,就如法。由此可知,經、律、論三藏就是我們轉變的一個標準。三藏的典籍太多了,一般人常講浩如煙海,分量太多了,現在人看到這麼大的典籍都嚇倒,不敢修學。其實大家要曉得,這麼多的典籍是佛教化一切眾生用的,不是對我的。我們自己只要在這裡面選擇少分,適合自己修學,自己喜歡修學的一部分,就足夠了,一部經都夠用。我們看看古來的祖師大德,無論是在家、出家,一生受持一部經,遵守這一部經裡面所說的道理,遵守這一部經裡面佛所講的教訓方法,對人、對事、對物,他就修成功了。所以關鍵是要自己真幹才行,不可以貪多,學佛法想學許許多多經論,想作大通家,完全又落到貪瞋痴裡面去了,還是搞貪瞋痴,所以他不開智慧。

      各人所依據經典不一樣,沒有關係,只要一門深入,長時間的薰修,個個都有成就,哪一部經都好。佛在《金剛經》上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哪個法門都好,哪個經論都好,問題只要是一門深入,入得愈深愈好。怎麼叫深入?信得深,解得深,行得深,然後你就證得深。對於別人所修學不同的法門、經論,我們只有讚歎,不必去模仿。我們也想跟著他學,那就錯了!路只能走一條,不能走兩條,一條路走到底,你的目的就達到了。祖師所說的「條條大路通長安」,唐朝首都在長安,現在的西安,不管你從四面八方,你只要向著這個方向,你一定會達到目的地。「條條大路」就是比喻無量法門,「長安」是比喻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都能通達,都能到達。所以學多了,反而成了障礙,到不了。

      所以學習貴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古人懂得,古人的善根福德比我們現在人深厚,我們現在人不如他們。他們大多數都非常老實,一生守住一門,所以他都有成就。現在的人有善根、有福德,但是薄,不厚,為什麼?禁不起誘惑,現在的術語說,禁不起挑戰。我們心地要和平,心裡常常有戰鬥、競爭不好。我們跟人家不爭,我們不與人家鬥,我們決不跟人家戰。所以我們用的言語,禁不起外面的誘惑,將自己的信心動搖了,解、行也動搖了,這是我們不如古人之處。

      論福報,古人有福,今人也有福,不相類也。古人的福報,確實他得很多受用;今人的福報,把我們的善心、善願反而迷惑了,把我們帶向五欲六塵的享受裡面去,五欲六塵的享受愈享受愈迷惑。換句話說,今人享福墮落,古人享福上升,果報不相類,我們要清楚。今人的福報,像我們現在用電燈,古人用什麼?古人用油燈、蠟燭,沒有我們這麼明亮,沒有我們這麼方便。古人出門,有福報的人家,家裡養著有馬匹,騎馬,乘轎子;現在人一般家庭裡面,自己家裡都有私家車,古人比不上。可是古人那個生活心是定的,現在人在聲光化電裡頭,心是浮的。在享受裡頭,這兩個差別就太大太大了,心定容易悟道,心浮多生煩惱,妄念紛飛,自己心定不下來,雖享福,果報不若古人,我們都要清楚,都要通達,都要明瞭。然後佛在經典裡面教給我們許許多多原理原則,我們能夠掌握到少分,我們這一生就得很大的利益。

      菩薩在這一首偈頌當中,為我們顯示這個綱領、原則,我們應當學習諸佛如來救護眾生這個心願。這是什麼願?四弘誓願裡頭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要常常有這個願,常常有這個心。這個心願如何落實?那就一定要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我所學習的是社會一切大眾的表率,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社會大眾的榜樣,你就「救護諸世間」,你的「眾生無邊誓願度」就落實了。可是你要能夠做到表率、做到榜樣,後面兩條你不能不認真去做,「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四弘誓願這四句是有次第的,不能顛倒的,正如同我們到這個講堂上樓,這個講堂在五層,你必須有一層、二層、三層、四層、五層,才能到達這裡,不可以顛倒的。換句話說,先斷煩惱,後學法門。為什麼?煩惱要是斷了的話,你智慧就開了,學法門快,一聞千悟。

      過去龍樹菩薩在年輕時候,他的智慧高,我們現在人講天才兒童。他煩惱輕、智慧高,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教法,他三個月完全通達,我們今天三十年都沒有辦法。人家三個月完全通達,什麼原因?他沒有煩惱。古來祖師大德教導我們先斷煩惱,為什麼叫你學一部經?教你學一個法門?這個定慧等學,一部經、一個法門,你的心專、專一,專一就會把煩惱斷盡。你學習的科目多,你就分心;分心,妄想、雜念、煩惱斷不了,你的智慧不開,學再多的東西都是學個皮毛,決不得受用。所以古人的教學法是先斷煩惱,佛如是,儒家也如是。

      儒家,諸位要是看過《四書》,《大學》是方法,《中庸》是理論。在方法它舉的綱目,頭一個「格物」,第二個「致知」,然後「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也是有順序、有次第,也不可以顛倒的。第一個格物,格物是什麼?斷煩惱。物是欲望,我們現在講是物欲,物欲就是煩惱;格是格除,你要把物欲格除。儒家講,道家也不例外,老子所謂的「無欲則剛,有容乃大」。這些大聖大賢他們沒有開過會,沒有在一塊統一說法、看法,英雄所見大略相同,真實智慧。這不是一家所說的,我們能不相信嗎?我們能懷疑它嗎?所以世出世間修學的方法都是從斷煩惱下手。

      「煩惱無盡誓願斷」,就是儒家講的「格物」,道家講的「無欲」。佛說得透徹,佛的言語比較通俗化,我們聽起來容易懂,無需要多加解釋,這是佛法的好處,所以佛經的文字比起儒家、道家淺顯多了。儒、道今天的人很難看得懂,但是佛法比較容易懂,這就是佛菩薩苦口婆心度化眾生的方便,所謂的善巧方便,它的語言文字不太生澀,總希望別人容易瞭解、容易做到。所以我們曉得「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是教學最高明的手段,用這個方法幫助你回到清淨心、回到平等心,只要心地清淨、平等,老實了,這個時候智慧就現前。到智慧現前的時候,再廣學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那個時候無量無邊法門,你一接觸就通達了。

      諸位在《六祖壇經》裡面,可以看到很明顯的例子。法達禪師到曹溪參訪六祖,法達是學《法華經》的,他曾經將《法華經》念過三千遍;由此可知,他對《法華經》滾瓜爛熟。《法華經》,諸位都曉得,經文相當長,它總共有七卷,二十八品。一天的時間,八個小時到十個小時,大概差不多是念一部,一天念一部,他念三千部,這說一個整數,我們估計他在這一部經上下了十年工夫,沒開悟。但是他有這種功行,顯示出傲慢,這就是現在人講的「值得驕傲」。他值得驕傲,表現在行為上,到曹溪去參拜六祖,拜的時候,頭沒有叩地上。頭沒有叩地上,惠能大師看到了,三拜完了之後起來,問他:你剛才禮拜頭沒有著地,你一定有值得驕傲之處,你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他說出來了,他念過三千部《法華經》,值得驕傲。

      六祖問他《法華經》的義趣,他答不出來,反過來向六祖大師請教。惠能大師說:這個經我沒念過。六祖不認識字,當然沒念過經。他說:你念給我聽聽,我給你解釋。法達禪師當著大眾朗誦,念到第二品,《法華經》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大師就叫他:不必念了,我完全明白了。你們諸位想想看,這一部經才開頭念幾篇,後頭就統統都明白了,這是什麼?智慧。法達念了十年,念了三千部智慧不開,什麼原因?「值得驕傲」,就完了。值得驕傲就是煩惱起來了,所以沒有智慧。六祖能大師沒有值得驕傲之處,所以他有智慧,再大部的經,聽到頭,尾巴都清楚、都明瞭,再給他講解,他才恍然大悟。悟了之後,再磕頭,頭磕到地下去,他不值得驕傲了。

      這個說明為什麼叫你先斷煩惱,再學法門,這叫易行道。煩惱斷了,智慧開了的話,學東西容易、快速。一大藏教五千多卷經典,三個月全部通達,龍樹做得到,每個人都做得到。只是我們今天煩惱太多,障住我們的智慧,所以縱然是一部經,學個十幾、二十年都還不開悟。由此可知,學一個法門,讀一部經典,還是以斷煩惱為主要。你每天念經,經文長的像《法華經》、《楞嚴經》,一天念一遍,一部縱然念得很熟,大概也要五個小時;念得不熟,恐怕要八個小時到十個小時。念經是修行,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所以在念經的時候,決定不可以有妄想分別執著,恭恭敬敬的念,老老實實的念。什麼叫恭敬?什麼叫老實?不夾雜分別、執著,不夾雜妄想,就叫老實,就叫恭敬。一面念經,還一面打妄想,不老實,不恭敬。要曉得恭敬、老實就是斷煩惱。

      我在念經,這個時間裡面妄想分別執著不生,這叫功夫,這叫戒學,這叫持戒,圓滿具足戒學。念的時候專心,一心一意在讀經,這個一心是修定。經文自始至終念得清清楚楚,沒有念錯一個字,沒有念顛倒,也沒有念漏掉,這是修慧。所以你一天幾個小時讀經,這幾個小時修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經文短的,像現在許多同學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經文不長,念熟了,大概念一遍四十分鐘、五十分鐘就行了。可是我們每天用四、五十分鐘來修戒定慧,時間太短了,你的功夫很難得力。那怎麼辦?多念幾遍。念得很熟的人,念一遍只要四十分鐘,希望你每天念十遍,這麼長的時間修戒定慧,你才能得清淨心,你才能把你的煩惱習氣控制住,這種功夫自己非常清楚、非常明瞭。

      一天到晚打妄想是最糟糕的事情、最可怖的事情,如何將自己煩惱習氣完全控制住,讀經是個好方法,比念佛效果還好。所以念佛應當在讀經之後,第二個階段;否則的話,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很普遍。念佛沒有辦法降伏自己的妄念,怎麼辦?用讀經,讀經方法好,一打妄想立刻覺察到,一打妄想,經念錯了。可是那一句「阿彌陀佛」夾雜妄想,下面「阿彌陀佛」沒念錯,你不容易覺察,讀經非常容易覺察。念幾年經,心定了,妄念少了,再念佛,這個佛號功夫得力。所以妄想雜念多,用讀經這個方法有效。

      我們自己要懂得克服自己的困難,消除自己的業障,自己不懂得方法,不肯認真克服自己煩惱習氣,這一生必定空過,這個不能不注意。尤其要提高警覺,真正是高度的警覺,這個警覺是什麼?我們臨命終的那一天,怎麼辦?如果你的緣不好,你的家親眷屬把你送到醫院,病重送到醫院是很糟糕的事情,你自己完全不能作主,聽別人擺布,這就苦不堪言。你能不能往生確實沒有把握,必須自己現在就要開始用功,就要想到臨終時候。臨終時候,不生病,預知時至,不受別人控制,你成功了。有沒有?有!我們同修當中常常聽到。新加坡這幾年,念佛往生的人就有不少,生死自在,可以提前幾天走,也可以延後幾天走,他有這個本事。許多念佛同修都希望李木源居士給他辦後事,李居士常常出國,所以找到他的人,他就跟他講,「我什麼時候要出國,或者你提前,或者你延後等我回來」。他們真能做得到,就有好幾位同修提前,提前往生,等他把他的事情統統料理好了,剛剛好他出國的時間到了。有這種本領!

      去年居士林的老林長,陳光別老居士,這是晚年身體不好,八十多歲了,在家裡頭養病。他這個表率、模範,值得我們學習。平常工作繁忙,沒有時間學佛,這下生病了,在家裡天天躺在床上沒事情做,把我們這邊講經的錄像帶全部借回家,每天反覆的聽,我聽他家裡人講,他每天聽八個小時,聽得很專心,聽了四年。一天聽八個小時,四年不中斷,他明白了,他清楚了,萬緣放下。他往生三個月之前曉得,預知時至,走得很自在,真的往生了。實際上,他真正學佛就是生病這四年,這是值得給我們做模範、做榜樣。

      生死事大,在世間其他的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不值得放在心上,不值得跟別人去競爭,毫無意義。真正的大事,生死大事,我來生到哪裡去?如果不覺悟,來生還繼續搞輪迴,隨業流轉,這就可怕了。我們這一生當中造作的善惡業,絕大多數的人造惡業多,善業少。善惡業怎麼個區別?凡是利益社會、利益眾生的事情,善業;凡是利益自己的事業,惡業。那我們想想,我們從早到晚,從初一到臘月三十,我們起心動念所做的事業,是為自己利益多,還是為別人利益多?這一反省就明白了,我們做自私自利的事情做得太多了,幫助別人的事情不多,於是將來六道輪迴到哪裡去就很清楚了。惡念、惡行多,三途去了;善念、善行多,這才是人、天兩道,都不如念佛求生淨土。念佛求生淨土,必定要息滅貪瞋痴,要成就戒定慧,我們才能夠如願以償。

      這一首偈裡頭,中心的一個字「息」;「畏途」,是三惡道、三途。三惡道的業因是貪瞋痴,貪瞋痴的根是自私自利,我們怎樣把它息滅?聰明人,有智慧的人,立刻就要轉念頭,轉自私自利為利益一切眾生,要把這個念頭轉過來,從今而後絕不再搞自私自利,念念為正法久住,為一切眾生真實利益。一切眾生真實的利益是什麼?破迷開悟,這是真實利益。斷惡修善是好利益,但是出不了六道輪迴,破迷開悟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

      『如是法門音王入』,就是自在音夜叉王,他就是修這個法門而入法界的。這個「入」是契入,我們一般講證果,他修這個法門證果的。前面長行文說得好,「普觀察眾生方便」,我們就差了這一點。「普」是清淨觀、平等觀,看六道眾生,看清楚、看明白,先度自己,再幫助別人。自己看自己很不容易看清楚,看別人,看別人然後回光返照,回過頭來看自己。看到別人的善行我們要學習,看到別人的惡行我們要改正,這樣才能成就自己的善業,才能真正幫助自己永脫輪迴。轉業力為願力,就在一念之間。這是自在音王他的讚頌,讚頌裡面教導我們應當這樣的學習。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