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586 B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五八六卷)  2006/7/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586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我們接著上一節課,看李長者為我們開示的一乘發心。上一節講到「從此信心,以佛名號品,即明所信」,我們從這裡念起,「十方示成正覺佛果之號遍周」,上一堂講到此地。接著看下面,「四聖諦品,即明三世諸佛所說法門,遍眾生界,隨界名別」。四聖諦品是說法,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他對待的根機不相同,總的綱領不外乎苦集滅道,這個義理我們一定要清楚。苦集滅道這四個科目就把所有一切的佛法統統包括盡了,這四個科目總說因果,這個意思就深。苦集是世間因果。佛幫助眾生覺悟,先說果報,然後再跟我們講這個果報的因在哪裡。善的果報我們希望永遠不失去,那你就要知道修因,修善因才能得善果,不善的果報我們想以後不要再遇到,那你要把不善的因除掉。世間苦是果報,三界統苦,所謂苦苦、壞苦、行苦,佛把它配在三界。

      欲界裡面,就是六欲天以下,這是欲界,欲界最高的是他化自在天,這裡面總免不了這三苦。再往上去是色界天,色界天因為他把欲斷了,這個斷欲的功夫是禪定功深,用禪定把欲望伏住,所以他是伏斷,不是滅斷;滅斷這才稱為聖人,伏斷不稱為聖人。好像這個病控制住了,還會再發,沒斷根;滅斷那就不會再發,就稱之為聖人。三界最高的是無色界天,無色界天雖然沒有苦苦、沒有壞苦,他有行苦,行苦就是他不能永遠保持,那個定功更深了,一旦定功失掉之後,業報就現前。所以佛給我們講三界火宅,決定不是長居之處,於是我們出離的心才能生得起來,發出離六道輪迴的心。

      六道以外的,這是聖人,聖人也離不開因果,就是出世間的因果,出世間的因果是滅,滅什麼?滅煩惱、滅生死,不是滅別的。我們對於煩惱、生死都厭倦了,能滅掉太好了。阿羅漢六道裡面的見思煩惱、分段生死滅了,怎麼滅的?修道!不修道你就沒有辦法滅生死、煩惱,這是出世間的因果。你看世間不出因果,出世間也不出因果。所以佛在此地,諸佛如來的說法在四聖諦品,所以四聖諦品是說明三世諸佛所說法門。這是大乘圓教,還在大乘之上,所謂一乘圓頓大法,諸佛如來無說而說,說而無說。遍眾生界,隨界名別,這就是應機說法,法無定法,「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方便為門。

      由此可知,諸佛菩薩說法真的是遍法界虛空界,就是此地講的遍眾生界,從來沒有間斷。不但說法沒有間斷,示現也沒有間斷。你說在哪裡?無時無處而不在。我們為什麼見不到?那是我們自己的業障深重,真的是當面造成障礙。怎麼知道是一切時一切處遍在?我們只要細心看看《華嚴經》末後的一品「入法界品」,看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恍然大悟!五十三參是怎麼回事情?是我們一天的生活,從早到晚,你有沒有看到這些芸芸眾生,我們常講男女老少、各行各業?看到了,天天都在看。天天看,你不覺悟。如果哪一天你覺悟了,你才曉得善財五十三參原來就在此地,這些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全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的示現,你六根接觸沒有不覺悟的。

      為什麼善財能,我們不能?中國老祖宗教導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對。善財從早到晚看到這些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就悟了,他就覺悟,為什麼我們天天看,不但不覺悟,還天天生煩惱?你有沒有聽說佛在經上講「煩惱即菩提」?把它反過來說,「菩提即煩惱」,「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覺悟的人看到菩提、看到涅槃,不覺的人就在這個現象上看到生死、煩惱,關鍵在覺迷。我們業障重,把我們的覺性障礙住了,什麼業障?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是業障,這個經教裡頭常常講。你能夠把世出世間一切法,對一切人事物不再執著,執著斷掉了,那你每天看這些人事物,看這些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一樣了,你看到之後不生煩惱,只生智慧。

      你要說我不相信,有證據,證據在哪裡?《六祖壇經》,你看看惠能大師見五祖的時候,諸位要知道,那時候他剛剛學佛,他也沒有出家,不但沒有出家,連三皈依也沒受,遇到學佛的居士,居士們對他這種聰明、悟性非常讚歎,勸他到黃梅去參禮五祖,他就真去了。他跟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這是證明。為什麼他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生智慧不生煩惱,這是什麼原因?我們學佛要在這個地方學,沒有別的,就是他能夠把,我們講至少他已經把分別、執著放下了,起心動念還沒有放下,為什麼?他還沒有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所以他那個境界是菩薩境界,不是普通的境界。

      善知識在哪裡?遍地都是,這個道理不但佛說得這麼好,中國古聖先賢也知道,也說出來。孔子在《論語》裡面講「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句話什麼意思你懂得嗎?三個人行,這是舉比喻,三個人在一起,三個人是一個善人、一個惡人、一個自己,這叫三人行。必有我師,善人、惡人都是我的老師,善人我要跟他學,惡人,看到他作惡的時候我知道那個不對,我想到我不能跟他作惡,他是我的老師,他教我不要作惡。所以惡人幫助我斷惡,善人幫助我修善,兩個老師,一個都不能少。所以一個是順境、善緣,一個是逆境、惡緣,統統是善知識,統統都在那裡說法,都在那裡講因講果,善人,善因善果,惡人,惡因惡果,你天天在薰修,天天在學習,所以不生煩惱,只生智慧。

      這種人叫大乘根性,能大師那是圓頓根性,所以他在黃梅實在講做義工,他也沒有聽經,他也沒有去參禪,五祖說法,禪堂他都沒有資格去。偶然的一個機緣,五祖召見他,召見是祕密的,別人看也看不出來。這個故事《壇經》裡面說得很清楚,諸位要懂。五祖年歲大了,要找傳人,找第六代的傳人,他真的是民主作風,常住大眾每個人都行,你們作一首偈子來給我看看,看看你們是不是真的有智慧,真的覺悟了。真有智慧、覺悟了,這個祖位就傳下去,你就是第六代祖。民主的方式!

      當時學生裡面有一位大學長,我們今天稱大學長,平常他也幫助五祖,做五祖的助教,教導大眾,所以一般同學說第六代祖一定是他,決定沒有我的分,所以每個人也就不作偈了;這個故事都知道。經過這麼一番等於說考試,五祖心裡很明白,真正覺悟的人是惠能,所以他就到碓房,他在碓房工作,舂米破柴,看到他真的在舂米,很賣力,走到旁邊去問他:米熟了沒有?別人聽到都不懂,米熟了沒有?惠能講:早就熟了,還沒有篩,就欠篩的功夫。他們兩個說話,話裡頭有話,別人聽不懂,他們知道。五祖問:米熟了沒有?你的功夫熟了沒有?他回答熟了,沒有人印證,那個篩就是請祖師印證。

      五祖忍和尚拿著他的枴杖在他那個碓上敲了三下就走了,大眾看都看不出來,惠能曉得,敲三下是叫他今天晚上三更到方丈室去找他。是真的,不是假的。他晚上三更的時候真的到方丈室去了,五祖安慰他,告訴他在這裡的委屈他完全明瞭,知道祖師的用意,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徹大悟。大徹大悟是什麼?起心動念放下了。諸位要知道,不起心不動念就徹悟了,不定是什麼機緣。每個人的機緣都不一樣,但是總不外乎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只要在不起心、不動念之下,就能徹悟。所以從《壇經》、從善財五十三參我們就明瞭,遍眾生界,隨界名別,這是諸佛如來的說法。

      我們從早到晚看到這些人物,有人很有福報,享福的,我們就知道,享福是善果,他有善因,有些人非常困苦,我們知道那是不善的果報,一定有不善的因,我們在這裡就學會了,我們不要像他那樣受那麼多的苦難,那我們要把所有一切不善的因捨掉,我們希望也能過好日子,過幸福的日子,那你就得要修善因。善惡的標準是什麼?標準就是佛所說的「十善業道」,普賢菩薩所說的「十大願王」,十信菩薩所講的「淨行品」。我們現在把它延伸出去,學習《弟子規》,學習《感應篇》,無非都是斷惡因,修善因。為什麼要這樣做?我們希望遠離不善的果,希望獲得善果,道理在此地。所以破迷開悟是因,離苦得樂是果,要想破迷開悟,那你先把障礙去掉,這還能執著嗎?還能分別嗎?分別、執著是無始劫以來的嚴重煩惱習氣,只有真正覺悟了,才下定決心咬緊牙根捨掉,不再幹了,這就是出頭的日子,不能不懂。

      下面接著,這智慧開啟了,「光明覺品」,開智慧了,這品經「即明如來智慧光明境界,遍照法界,無有盡極。令發信心者,以觀觀之,令心廣博,如佛境故」。光明覺品,講的是什麼?你看幾句話清清楚楚把這一品的大意全說出來了,這一品經講如來果地上智慧光明境界,遍照法界,無有盡極,是自己本有的。大乘教常講「生佛不二」,你要真正少分契入你就知道,《華嚴經》講的是什麼?講的就是自己本人,講的是自己的法性,講的是自己法身。法性具足圓滿智慧,不是在外求,求不到的,無量的德能相好,沒有絲毫欠缺。

      再回想,我們現在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世尊在「出現品」裡面一語道破,「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要知道,我們這個虧吃在哪裡?吃在妄想、吃在分別執著,只要有這個東西,往後還要吃苦。苦是什麼?六道輪迴,還要繼續搞六道輪迴,三苦、八苦永遠離不開。所以人不能不覺悟,一念覺就成佛,眾生就成佛,一念迷,那你就又墮在眾生界。所以我們讀到這種經文,「光明境界,遍照法界,無有盡極」,心裡多羨慕,自己本有。現在我們是什麼?我們現在迷了,把智慧變成妄想分別執著,把光明變成黑暗,佛用大黑天來表法。我們這個太空,現在已經有往太空去探險,太空是一片漆黑。

      我們今天這個光從哪裡來?光從太陽來的,如果太陽沒有了,天空就一片漆黑,所以晚上你才看到太空的真面目。本來是光明的,現在變成黑暗。我們今天是黑暗遍照法界,無有盡極,煩惱業報遍法界,無有盡極,我們現在是搞到這麼一個狀況裡頭去了。你要是真正了解,你才會真正感到悲哀!誰叫你自作自受,你可決定不能怪別人,沒有人叫你做。《楞嚴經》上講得好,「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什麼時候一念?當下一念,所以無明稱為無始無明,無始是什麼?沒有開始,有開始那就是真的,有始有終那是真的,沒有開始,告訴你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無始無明,現在我們了解,是什麼東西?起心動念。什麼時候起心動念?就是現前。一斷一切斷,一迷一切迷。都給你講真話,你不相信那就沒法子了。

      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是無緣?不信,不願意學、不解、不行,這就是無緣。什麼叫有緣?聽了之後生慚愧心,諸佛如來、法身菩薩為什麼他們能斷?再等而下之,聲聞、緣覺也能夠斷執著,我們連個執著都不能斷。三人行,誘引你執著的,那就是惡知識;常常示現勸你放下的,那是善知識。現在怎麼?善惡我們也沒法子辨別,我們都不相信,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永遠沒有出頭的日子。這個永遠,給諸位說,不是真的,要是真的話,你連希望都沒有了,不是真的,只要你隨順煩惱習氣,這就是永遠的意思。什麼時候把煩惱習氣放下來,那就立地成佛。

      所以告訴你,時間跟空間都是假的,《百法明門》裡面就顯示得很清楚,時間在百法裡叫時分,空間叫方分,四面八方,空間。你看它排列排在哪裡?排在不相應行法。什麼叫不相應行法?它不跟心法相應,也不跟心所法相應,也不跟色法相應,也不跟無為法相應,叫不相應行法。這樣說起來不好懂,我們用現代語來說大家就好懂,現代人稱為抽象概念,它是抽象的,它不是事實,抽象的,迷的時候它真有,覺的時候確實沒有。這是講到時空,時空都不是真的。我們今天跳不出時空的維次,就是因為堅固的執著,只要肯放下就超越了。所以一迷,迷遍照法界,一覺,覺遍照法界;覺悟是光明遍照法界,迷了是黑暗遍照法界。

      令發信心者,發信心者是初學,十信發心。以觀觀之,《華嚴經》是一乘發心,所以他那個觀跟一般人不一樣。《金剛經》上說如來有五眼,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有法眼、有佛眼。這個地方一乘發心,他有幾種眼?最低限度他有四種眼,那就是說他有肉眼、他有天眼、他有慧眼、他有法眼。用慧眼、法眼觀之,所以他不像前面三乘發心,三乘發心有次第,一乘發心沒有次第。如果我們看惠能大師,確實他具足四眼,五祖跟他講《金剛經》,他豁然大悟,佛眼得到了,二十四歲,五眼具足。佛眼從哪來的?於一切法不再起心動念,這個人佛眼觀世間。

      還起心動念,確實沒有分別執著,法眼,菩薩法眼觀眾生;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執著就是阿羅漢、辟支佛,慧眼看眾生。諸位就明白了,我們放下一切執著,慧眼現前;放下分別,法眼現前;不再起心動念,佛眼現前。我們要問,佛有五眼,你有沒有?有!怎麼會沒有?所以佛講生佛平等,你看佛多謙虛,愈是真有成就的人愈是謙虛,把眾生提上來,眾生、佛平等。平等裡面表現的是謙虛,沒有傲慢,沒有說佛生平等,把佛放在上面;把眾生放在上面,生佛平等。你想想古人言語、文字的用意,處處都是在啟發你,處處都是來幫助你,哪裡沒有佛法?到處都是。什麼是《華嚴經》?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是《華嚴經》,就是華嚴境界,只要你肯放下,你不肯放下那就是凡夫境界,放下就是華嚴境界。

      這樣你才曉得,妄想分別執著是我們的大病,原因是不曉得這是病,所以也從來沒有想去治病,你不知道這是病,病久了不知道,你知道這是病,那你得想方設法去求醫。這個處方就是三藏經典,三藏經典是處方,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給迷惑顛倒的病患所開的處方,你要相信,你要依教奉行。真幹,這一生雖然是重病,也能夠痊癒,恢復健康就是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是恢復健康的。墮落在十法界裡面都是病人,四聖法界病輕,六道裡面病重,就是這個道理。妄想分別執著統統具足,病重!不能不知道。為什麼要執著?為什麼不肯放下?真修行,修什麼?沒有別的,就在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放下執著、放下分別,就修這個,這是真功夫。

      所以一乘發心的人,他用法眼觀之,令心廣博,如佛境故。心量拓開了,知道遍法界虛空界是自己,是自己什麼?是自己的真心,是自己的心量,是自己的德能,是自己的相好。智慧、德能、相好沒有悟的時候,迷了,迷了千變萬化,唯識所變;徹悟,徹悟是不起心、不動念,那個境界是唯心所現,所以叫一真法界。《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無量壽經》上講的極樂世界,無量壽,永恆的,那是心現,沒有識變。識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什麼?是無明,一念不覺而有無明,把法性變成了阿賴耶,誰變的?自己變的,與佛不相干,與菩薩不相干,與別人統統不相干。

      佛在《楞嚴經》上講的比喻很好,法性像大海,我們一個人就像大海裡一個水泡,「如海一漚發」,漚是水泡,水泡有沒有離開大海?沒有離開,水泡就是大海。沒有破的時候,就好像你迷,你有起心動念,就變成水泡;起心動念沒有了,那個水泡好像破裂了,就是大海。知道我們心的廣博跟佛的境界沒有兩樣,迷悟不二,這話都是真的,迷悟不二,生佛不二。不二裡面現在變現出二,是不同了,這個我們要反省、要檢點,我怎樣能恢復到不二?那就要把障礙突破,突破的方法沒有別的,放下而已。所以你放下執著,你就是阿羅漢,再放下分別,你是菩薩,再放下起心動念,恭喜你,你成佛了。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下面論文,「菩薩問明品,明十信心菩薩十種所行之法,是自己所修之行」,這是一小段,這是介紹「問明品」。我們從長者的介紹就明瞭,《華嚴經》分分品品無一不是說到我們自己本人,這個要知道。我們可以這樣說法,大乘佛法沒有別的,認識自己而已,禪宗裡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真的,就是這麼一樁事情,大乘教的終極目標就是要教我們把本來面目找到,就沒事了。這部經深廣沒有邊際,為什麼?體是法性,相是法身,法性、法相都沒有生滅,為什麼?體沒有生滅,相也沒有生滅,是的,相也不生不滅,包括我們現在自己這個身相、我們環境的這些萬事萬物,沒有一法是生滅法。我們現在看到是生滅,我們是錯覺,不是正覺,正覺你就看到不生不滅。阿羅漢的正覺還不行,看到什麼?相似的不生滅法。真正看到一切現象都不生不滅,一般大乘教裡面講八地菩薩,八地菩薩見到了。科學家有所謂物質不滅,精神也不滅,精神跟物質是阿賴耶的見分跟相分,法性就是阿賴耶的自證分,我們通常講佛性,佛性是什麼?佛性是阿賴耶的證自證分,就是法性裡面本有的般若智慧,不是從外頭來的。

      我們今天看看現在這一段文,「問明品」是說明十信菩薩十種所行之法,就是「問明品」裡面十大段。十甚深,第一個是講「緣起甚深」,佛法講一切法從哪裡來的?從緣生,緣起甚深。覺是緣,迷也是緣,緣沒有覺迷,要懂得。為什麼要懂得?懂得之後你才肯放下,了解所謂是法界虛空界,或者我們說得明白一點,十法界依正莊嚴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知道了,知道你就肯放下。譬如你知道事實真相,六道輪迴是執著造成的,那我不執著了,我把執著徹底放下,真的六道就沒有了,你就出了六道輪迴,怎麼出的?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因為六道沒有了。

      就好像作夢一樣,你從夢中醒過來一樣,永嘉大師講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明明我是作夢,夢裡頭境界好清楚,一下醒過來之後夢就沒有了。人放下執著,脫離六道輪迴,就像夢醒過來一樣。六道是夢中之夢,夢中之夢醒過來了,還有一重夢沒醒過來,那是什麼?十法界,十法界到什麼時候醒過來?起心動念放下了,不再起心動念了,十法界沒有了;十法界沒有了,你見到的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永恆的,不生不滅,八不中觀裡面所說的就是那個境界,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一不異。這是真得大自在了,全是性具的,就是自性本來具足。為什麼佛法裡面,大乘教裡頭,終極的目標都是在明心見性?見性什麼都具足了,沒有一絲毫欠缺,而且是平等的。平等你就不會羨慕別人,不會嫉妒別人,也不會感覺到不如別人,平等的。真法界!一真法界,所以緣起不能不懂得。

      接著講「教化甚深」,這是諸佛菩薩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現身說法,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他心清淨,我們一般講有緣就做,沒有緣就不做,作而無作,無作而作。緣具足了,不能不做,不做對不起人,緣不具足,你勉強做,那就會生煩惱。緣決定不求,有求就錯了,有求就有分別、就有執著,你就不自在了,你就走下坡路了。

      第三「業果甚深」,業是造作,果是果報,善業決定感三善道,惡業決定墮三惡道,淨業決定上升四法界,四聖法界。諸位要知道,四聖六凡那個業叫染淨,六凡是染業,染業裡頭有善惡,四聖法界裡頭是淨業,沒有善惡,這個要懂得。到一真法界的時候,連淨業也沒有;還有個淨業,淨跟染還是對立的,換句話說,起心動念、分別還沒斷掉。真正斷乾淨了,什麼都不是,什麼都是,那個境界叫不思議解脫境界。

      第四個是「說法甚深」,為什麼?從自性流露的,沒有通過思惟,換句話說,沒有經過意識。菩薩轉八識成四智,所以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阿賴耶是妄想,末那是執著,第六意識是分別。八識有因有果,要從因上轉,因只有六、七二識,就是分別、執著,六、七轉了,五、八自然就跟著轉,你要從五、八上轉你絲毫沒有辦法,只能從第六跟第七,就是不分別、不執著,從這裡用真功夫。這個法是從心性裡面流出來的,這甚深。所以佛菩薩給我們講經說法,這些言語、文字不是意識,這就是我們為什麼難懂?原因在此地,它是從自性裡面流出來的。我們今天用什麼心來學習?我們是用意識心來學習,困難。

      經長時間的薰習,認真學習,還是不解如來真實義,為什麼?障礙沒有除掉。除障礙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所以上上根性的人容易,他一下就能斷掉,徹底就放下;中下根性的人不行,放不下,放不下怎麼辦?佛教你慢慢的放,這就方便多了,所以這就是方便門。首先教我們放身外之物,這個比較容易放,你要從這裡下手,然後才能放下自己的身心、對身心的執著。身心世界絲毫不執著,這才出了六道;我身外全放下,自己身心沒有放下,不行,出不去。身外都放下的時候,將來到哪裡?到色界天、到無色界天,確確實實比欲界天跟人間好得多,所以放下不徹底,出不了六道輪迴。

      欲,這是講的七情五欲,七情五欲如果不是從根放下,出不了欲界,換句話說,你修行得不到禪定。得禪定的人,初禪,七情五欲全控制住了,定功把它伏住了,真的不起作用;這個人不在欲界,在色界。色界還有色相,還有身體,財色名食睡沒有了,這就是欲。換句話說,他不需要財物了,他所用的東西是自然變化的,他也不要睡眠,他也不要飲食,男女之色沒有了。你看財色,他也不要名、食、睡,這個五欲他沒有了,色界天人。色界天裡面沒有黑暗,沒有晝夜,光明世界,那個光明就是我們現在講的能量,能量太足了。

      你看六道裡面的眾生,人間多可憐,每個人為了財色名食睡而奔波,永遠沒有辦法脫離,生生世世多苦。天上有分嗎?太難了,天上愈是往上面升,欲就愈淡,愈是往下墮落,這五種欲望就愈深,這五種欲望深到極處就是地獄,這個我們要知道。我們如果對於財色名食睡嚴重的貪著,你要問問自己,你能享受多久?享受盡了,壽命到了,就地獄去了,不是好事情,所以一定要覺悟。對於這些欲望、情執要淡,一年比一年淡薄,你就提升,你自己知道往上升了。這個東西放不下,念佛都不能往生,你要想念佛往生,這個東西要徹底放下,沒有掛礙。生活實在講愈簡單愈好,為什麼?沒有留戀,你要建起非常華麗的住宅,他有貪心,捨不得放下,你住個破草房,你丟掉它的時候心裡一點負擔都沒有。

      為什麼古時候修行人他生活那麼簡單?放下太容易了,一絲毫貪戀都沒有,一絲毫掛念的念頭都沒有,道理在此地。縱然佛教在中國,國家建的寺院庵堂,官殿式的建築,可是修行人自己的寮房簡單,那個華麗的大殿是供養佛的,佛住的,把佛像塑在裡面,人不住,人還住簡簡單單的寮房,容易捨!而且道場是十方道場,不是屬於某個人的。我們講到說法甚深。接著「福田甚深」,福田是用來幫助眾生的,自己的福田是什麼?自己的福田,沒事就是福田,你事情很多很煩,沒福!所以佛法講享清福,清福就是沒事。沒有牽掛、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我們現在講沒有壓力、沒有負擔,這是福,這是自己的福。如果自己跟眾生的緣結得很深,這是什麼?過去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果報自然現前。現前怎麼?自己不受用,供養別人,接引大眾,諺語所謂有福大家享。釋迦牟尼佛在世為我們所示現的我們要懂,要能體會得到,要知道效法。

      接著是「正教」、「正行」,無一不是甚深,沒有一樣不稱性。我們要問,多問沒有關係,為什麼我們所行不稱性?實在講我們所行跟諸佛如來一樣稱性,只是我們稱性不起作用,他稱性起作用,什麼原因?他把障礙去掉了,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去掉了,他起作用。我們今天是妄想執著沒有去,帶著妄想分別執著也起作用,起什麼作用?六道輪迴的作用。怎麼不稱性!所以佛給我們講生佛平等,你能體會到嗎?是平等,我們起的作用,都起作用,他起的作用是順性,隨順性德,我們起的作用是悖逆性德。所以你要知道十善,反面是十惡,不殺生,反面是殺生,不偷盜,反面是偷盜,他不殺生、不偷盜,我們是殺生、偷盜,就是他們順性,我們違背了性德,為什麼?迷,迷了自性,起心動念都是跟性德相違背,還是性德起用,諸佛菩薩性德起用,他隨順性德,不違背。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

      正行後面是「正助」,這個要懂得,修行有正行、有助行,正助雙修。助行裡面,大乘教常講三十七助道品,用它來作助修,四念處是看破,四如意足是放下,這就知道看破、放下是助行;正行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正行,有正有助。再上去,第九「一道甚深」,這就跟一乘相應。我們一生要做的、要學習的,決定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生當中可以做得到,如果你的目標太多了,方向多了,你很難成就。最後是「佛境界甚深」。這是「菩薩問明品」裡面所講的。

      接著下面給我們講的就是前面這一品,「淨行品,一百四十大願」,這我們讀過,長者講整數,實際上是一百四十一大願,「即是十信心位所發大願,成大悲門,具普賢行」。大願,我們看到是一百四十一願,我們在介紹的時候跟諸位說過,這一百四十一願,每一願都具足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又說過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每一願裡面都具足「淨行品」的一百四十一願,這個不能不懂。一百四十一願裡面缺一條,十大願王就不圓滿,譬如「禮敬諸佛」,禮敬諸佛怎麼落實?一百四十一願圓滿,禮敬諸佛圓滿;怎樣修「稱讚如來」?一百四十一願圓滿了,稱讚如來就圓滿了;一百四十一願圓滿了,「廣修供養」就圓滿了;一百四十一願圓滿了,「懺悔業障」就圓滿。所以它是具足普賢行,一百四十一願是綱領,你不要以為一願就是一法,你要知道《華嚴經》上常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即無量,無量即一,每一願展開來是無量細行,這才是圓融無礙。

      一就是一,不通第二,錯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重重無盡,這是華嚴境界,這個不能不知道,你要不知道,你這個修行無從下手。說實在的,真的把這個意思搞清楚,難,太難了。我們每位同修你能在這個講堂坐兩個小時,聽這一段講演,這個不是凡人。凡人你看看我們門口走來走去的有多少,我們這個大樓上上下下住的有多少,我們道場在這裡這麼多年,他從來沒有來聽過一次。從這個地方你就能想到,「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比聞佛法容易,聞佛法實在是難上之難,尤其是聽到《華嚴》、聽到《無量壽》,希有的因緣。這緣從哪來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累積的善根,這一生當中好不容易又遇到了。遇到的人多,當面錯過的人也多,真正遇到了,把它抓緊了,能解能行,這一生成就,這種人不多。雖然不多,佛說得好,「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就知道佛法為什麼住世?還有一個人得度,還有一個人需要,法在這個世間就不會斷滅,如果一個人都沒有了,法肯定就滅了,不捨一人!

      我們從這個地方就要省思,佛不捨一人,我們能不能捨?要學佛、要學菩薩,我們也要做到不捨一人,怎麼不捨法?一定要學佛。佛把眾生的根性大分,善根成熟的人、善根增長的人、有善根的人、沒有善根的人,四等,這就是觀機。對於善根成熟的人,就在這一生當中決定要幫助他成就,成就什麼?幫助他成佛,這不捨他。善根增長的人,要幫助他提升;實在講善根增長,從《華嚴》這一條路上他不能成就,從《無量壽》這個法門肯定成就。《華嚴》幫助眾生真的是兩條路,上上根人,不必經過極樂世界,他就入華藏;中下根性,幫助他善根增長,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有善根的人,他這一生不能成就,幫助他善根增長,沒有善根的人,幫助他種善根,一個都不捨。

      如果你遇到一個沒有善根的,對佛法根本就不接受的,說你是迷信,那怎麼辦?佛有辦法,我們學會了,讓他看到佛像,聽到一句名號,聽到一句經典,「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把善根在他阿賴耶識裡面種下去了,沒有放棄他,所以佛的這個形像就給很多人種了善根。在家居士,人家不知道你是居士,不知道你是學佛的,手上拿一串念珠就行,你走在街上,一看那是念佛的,那是佛教,就行了。現在夏天到了,我們這些年做了很多T恤跟大家結緣,上面都寫上「南無阿彌陀佛」,走出去之後他看到,有意無意的看一眼、念一句,統統種了善根。你到街上走幾圈,度好多眾生,這些眾生將來都跟你有緣,你成佛的時候他都是你的弟子,要會!

      我看到有一張文件,大公報的,大概又是到我們這裡拉廣告,好,我們七月份要做一個中元超度法會,可以在大公報上登,上面大字寫幾個,「南無阿彌陀佛」,每個看報紙的人看到就種善根。特別是在家同修們經商的,經商你們都要做廣告,廣告旁邊加一個「南無阿彌陀佛」,或者是加一句「南無觀世音菩薩」,不要再多費錢,就在廣告上加幾個字,你就度很多很多眾生,幫助很多很多人種善根。這個話我說了幾十年,早年在台灣講經就勸工商界的同修們,要懂得,不要怕人家說我們是迷信,沒有關係,因為他講我們迷信,那個佛的種子已經種在阿賴耶識裡頭。所以我教學生,因為那時候在大專講座教學,我教學生怎麼幫助你的同學,度你的同學?學生在教室有課本,通常課本都會寫個名字,寫個自己的名字,我就告訴大家,你們不要寫名字,寫阿彌陀佛,別的同學一看,這是阿彌陀佛的,念一句、看一眼,同學全都被你度了。

      在學校裡,手裡可以拿一串念珠,不要怕人說你是迷信,校園走一圈你說度多少人。每天這樣做,他每天看,那就是阿賴耶識裡面佛種子力量加強了,這就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人人做得到,只要你有小小的智慧,你就知道應該怎麼做法。我們居住的房舍貼一個「佛」字,來來往往人看到,那個佛的種子就全印在阿賴耶識裡,所以要懂、要會。一切時、一切處都給眾生做增上緣,念念不忘幫助眾生,度就是幫助的意思,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離苦得樂,真因就是佛法。所以如何把佛法介紹給他,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是長時間的工作,現在他沒有成熟,我們有沒有成熟的辦法,成熟再有成熟的辦法,不能夠不知道。

      這一百四十一願我們剛剛學過,我們初學的同學能不能學?說老實話,「淨行品」可以讀,很不容易做到,原因在哪裡?我們基礎的教育疏忽了,無法真正落實。基礎教育,我常講儒釋道的根本課程,基礎的教育決定不能疏忽,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太上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這是三教的根本,學習三教的啟蒙,從哪裡學起?從這裡學起就對了。可是這裡頭有淺深差別不相同,從最淺的扎根,弟子規是最淺的,先從這裡扎根,要要求自己。我們在廬江文化中心,要求這些種子老師們兩個月落實,他們都是學校老師,都有教學經驗,可以這樣要求他,兩個月百分之百的做到,為什麼?然後你才能教人,別人服你,你教別人,你自己沒有做到,別人不服。

      所以我也常說,釋迦、孔子他們教學,為什麼產生那麼大的效果?原因沒有別的,他做到了,做到以後再說,哪個不服?哪個人不相信?所以他那個教學的成就可觀,道理在此地。賢人就差一等,賢人是什麼?說到之後肯定做到,說到以後做到,那個感召的力量就差一級,沒有釋迦、孔子那麼強。如果是說我教你,我說到我自己沒有做到,跟你學的人會在背後議論你,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你是騙人的。所以做到而後說到是聖人,說到確實能做到是賢人,說到做不到叫騙人。騙人早晚會被人拆穿,拆穿之後一文不值,哪裡產生效果?

      所以我們要想真的有成就,成就自己,利益眾生,一定要把儒釋道這三個根紮穩,希望能在一年當中做到,非常認真的學習。對人、對事、對物,從心裡面改過自新,一切時、一切處自自然然落實《弟子規》、落實《感應篇》、落實《十善業》,我們的根就紮穩了,然後無論儒釋道,你修哪個法門,學習哪一部經論,決定成就。如果你沒有這三個根,或者三個根紮得不穩,你要想成就就非常困難。古往今來凡是有成就的,沒有別的祕密,就是這個根紮得穩,這個我們不能不懂。過去不懂沒有關係,今天懂了今天就幹。

      自己煩惱習氣太重,精神提不起來,你就看《俞淨意公遇灶神記》,一遍一遍的看,看個十遍,二十遍,三十遍,慚愧心生起來了,它是非常好的增上緣,然後你想想為什麼他能改過我不能?俞淨意改過的時候是五十歲,不是年輕人,四十多歲,接近五十歲。他不是年輕時候學的,年輕時候造許多罪業,自己迷惑顛倒,茫然無知,貢高我慢,還自以為是,他還有一點善心,灶神來幫助他,把他那種偽善真惡揭穿,他慚愧心生起來了。我們今天這個病跟他一樣深,所以這個科目我們要把它當作一個學習科目來看待,確實能幫助我們,喚醒我們,啟發我們,把大悲心喚起來,然後才能夠修普賢行。今天我們講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