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741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七四一卷)  2007/5/1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74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方大用」第六段,四攝攝生三昧門,最後一首偈,第十七首。我們將經文念一遍:

      【菩薩種種方便門。隨順世法度眾生。譬如蓮華不著水。如是在世令深信。】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最後一首偈「即一切門利行」。前面是舉幾個例子,這個地方做個總結。「謂不信令信故,亦總結諸利行也」,在《鈔》裡面給我們詳細的說明,「一切門等者,此略有四,一不信令信;二犯戒有情,令戒圓滿;三惡慧有情,令慧圓滿;四慳吝有情,於捨圓滿。今疏文中,略舉其一」。實際上它包含這四樁事,所以經文雖然是很略,只舉一樣,其實意思是圓滿的。確實我們在四弘誓願裡面認識到,菩薩初發心就是無上菩提心,第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遍法界虛空界眾生是無量無邊,菩薩初發心就發這樣大的心。怎麼度法?就是清涼大師在《鈔》裡面所說的這四個意思。

      不信的要幫助他生起信心,這與當機有密切關係,有善根福德的人很容易相信,一介紹,他就相信;善根福德少的人,久勸他才相信。這些事情我們都要認真反省,我們是什麼根性?久勸才相信。我們信了嗎?沒信。為什麼?沒做到。信了之後他非常歡喜、認真去做,那真信;我知道了,曉得了,我做不到,沒信。淨土法門念佛往生你信不信?如果是真信,二六時中這個佛號就不間斷,為什麼?他真正相信淨土,真正相信彌陀接引。像《往生傳》所講的、《淨土聖賢錄》所說的,一句名號二六時中絕無間斷,那個人信;我們常常佛號忘掉,常常煩惱現行,常常中斷,不信。所以信好難!

      我接受李老師的教誨,就是教我這個信心,是我出家受戒之後,到台中去謝恩,老師的栽培。那個時候我已經學佛九年,也在佛學院教了兩年。到台中慈光圖書館去看老師,還沒有進門,我在門外,他在裡面看到我,指著我:你要信佛。聲音很大,講了好多遍,你要信佛、你要信佛,到我走到裡面去,我都莫名其妙。學佛、出家、受戒、學經教,還教佛學院,還不信佛嗎?老師要我坐下來聽他開導,告訴我:有老和尚出家到臨死都不信。我愈聽愈不懂,全神貫注的聽什麼叫信?有解、有行、有證才叫信,有行沒有證不算信。我有念佛,天天念佛,最後不能往生,不信!我這才恍然大悟。世緣,這世間事情你還沒有能完全放下,還常常障礙你的道心,破壞你的正念,這是什麼原因?不信。所以這個信好難、好難。

      嚴格的來講,到什麼時候才相信?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了,真信。真信是什麼?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真信,圓教初住,別教初地。所以《起信論》,我想很多人沒有讀過,但是聽過這個名字,馬鳴菩薩作的《起信論》。起信是剛剛開始,那是什麼人?圓教初住菩薩。信心一生就超越十法界,就是初住菩薩;我們念佛人,信心一生就是極樂世界的菩薩。為什麼?雖然現在還沒有去,三年決定去,像黃忠昌這樣的人。為什麼?他一絲毫不懷疑,萬緣放下,一天到晚就是一句佛號,三年決定得生,那叫真信!不是一樁容易事情。為什麼信心生不起來?歸納起來總不外兩個條件,第一個是對於事實真相不透徹、不了解,聽說西方極樂世界,半信半疑,這是真話;如果決定相信,沒有疑惑,他這個世間就甩掉了,一心求生極樂世界。

      對這個世間還有貪戀,還有留戀,對西方極樂世界半信半疑,那怎麼辦?經教能幫助你。西方極樂世界介紹得最透徹的就是《華嚴經》,古大德說《華嚴經》就是大本《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經》,《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經》。內容完全相同,一個說得詳細,一個說得簡單,說得最簡單的《阿彌陀經》,稍微詳細一點的是《無量壽經》,最詳細的就是《華嚴經》。所以《華嚴》自始至終是極樂世界!這樣一份詳細的資料,你讀過之後信心生起來了。我跟李老師十年,聽了不少,對極樂世界什麼態度?不懷疑、不排斥。相不相信?半信半疑,也念佛,也求生淨土,跟諸位現在情形一樣,世緣放不下。我這個世緣最重要的是經教,大乘經教放不下,尤其是《華嚴》、《楞嚴》,非常喜愛。

      到我講《華嚴經》,我第一次在台灣講《華嚴經》講了一半,講得沒有這麼詳細。有一天忽然想到華嚴三聖,毘盧遮那佛,那是果地上,我們就不說了,文殊、普賢是代表因地,我有一天忽然想到文殊、普賢修什麼法門?他們主修的功課是什麼?講到善財五十三參,因為我那個時候是《八十》、《四十》同時講,一個星期講三天,兩天講《八十華嚴》,一天講《四十華嚴》。善財童子學什麼法門?起了這麼一個念頭,查經,後面還沒講到,查到後面一看,文殊、普賢統統都是念佛求生淨土;再看看善財五十三參,這一下就看出來了。你看講的時候都沒有注意到,《四十華嚴》講了三分之一,講過去沒有細心去體會。他第一個參訪的吉祥雲比丘,就是《八十華嚴》裡德雲比丘,吉祥雲比丘修什麼法門?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也叫佛立三昧,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是善財頭一個去參訪的。我們中國諺語常講「先入為主」,善財童子主修的是念佛法門,老師是文殊菩薩也是修念佛法門,我從這個地方對淨土才起信心。《華嚴》講三分之一,《八十》講三分之一,《四十》講三分之一,對淨土真的生起信心。

      如果不是《華嚴》、不是《楞嚴》、不是《法華》這些大經大論,李老師勸我修淨土,我不能不聽,不是全心全力。所以我知道信心不容易,為什麼?人有習氣,各有所好,我喜歡《華嚴》、《楞嚴》。在《楞嚴經》裡面,我發現大勢至跟觀世音兩個特別法門。我們看古大德的註解只提出一個,觀音菩薩耳根法門是特別法門,沒有講到大勢至菩薩。李老師講《楞嚴經》也沒有特別提出來,提出來的跟古人一樣,「耳根圓通」這一門觀世音菩薩。我學了《華嚴》之後,回頭再去讀《楞嚴》,發現大勢至菩薩也是特別法門,沒有按順序排列。所以二十五圓通,兩個不按順序排列的,那就是特別法門。

      觀音菩薩的特別法門不按次序排列是非常明顯,因為「耳根圓通」,在二十五圓通排列是第二,把排列第二放到最後,這是太明顯了。大勢至菩薩在二十五圓通的排列順序是第二十三,彌勒菩薩第二十四,他跟彌勒菩薩換了一下,換個位次,大勢至菩薩變成二十四,彌勒菩薩變成二十三,這個太小了,所以很不容易看出它不按順序排列。我是讀了《華嚴》之後,回頭看二十五圓通看出來了,兩個特別法門,不是一個。祖師大德為什麼強調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對我們這個世間人最契機,所以特別提倡。「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普遍契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機,你說多殊勝。所以沒有統統搞清楚,半信半疑。

      李老師我跟他十年,他也沒把這樁事情給我講清楚,是不是他的錯?他不錯,這是祖師教學方法叫你自己去悟。老師教給你把你的悟門堵塞了,聽人說的、聽老師說的。大勢至菩薩普遍契一切眾生根機,我自己發現的,不一樣!不是聽人說的,你就曉得生信是多難。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知識分子,知識分子你要叫他生信心,你要把理事講得透徹,他才會相信;沒有到透徹,半信半疑就不錯了。眾生根性不相同,你幫助他建立信心是有過程的,是有等級的,是要有很長難信的,不然這個信心生不起來。千萬不要誤會,出家了,大和尚,講經說法講得天花亂墜,不見得。

      諦閑老和尚這是一代祖師,天台宗的,倓虛法師的師父,定西法師的師父。你看他對於鍋漏匠的讚歎、對於修無師的讚歎,你就明白了。他讚歎鍋漏匠說: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比不上你,弘宗研教的大德法師也比不上你。哪個人能夠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往生之後還站三天,等諦閑法師替他辦後事。真的,名山寶剎的方丈住持做不到,弘宗研教的大德也做不到,他做到了。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一天經都沒有聽過,這是什麼?這是過去生中所修的善根福德,老和尚教他一句,他就相信,一點不懷疑。就教他念阿彌陀佛,念累了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成就舉世無雙。多少時間?三年。

      《影塵回憶錄》裡面記載得很詳細,修無師,還有晒蠟燭的法師,名字我一下忘記了,《影塵回憶錄》裡面的。這些人距離我們現在不遠,也不過就是半個世紀,做出這些榜樣給我們看,他們的成就,沒有別的,真信。我們念了一點書,所謂知識分子,遠遠比不上他們,知識分子必須長時間的薰修。我在佛法裡面薰修五十六年,告訴諸位,這才相信,講經講了四十九年,談何容易!我今天看到大眾,無論在家、出家半信半疑,我能理解,我知道你的善根福德不夠,學佛的緣分你也不足,你能天天聽經嗎?現在天天聽經不難,有光碟可以反覆去聽。你肯聽嗎?你能認真去聽嗎?有些人聽經,一面聽經,一面在做事,這種聽經也是經上說的,「若聞若不聞」,不能領悟。

      李老師當年教我們,聽他講經連筆記都不准寫,為什麼?寫筆記耽誤你聽。就是說寫筆記的時候你的心就不專,你不專就不能夠領悟;所以聽經要專心,什麼都要放下,你真的能聽進去了。什麼叫聽進去?聽了就開悟、覺悟了,這聽進去了。聽了多年經沒有覺悟,完全是聽那些言語,言語是糟粕、垃圾。不知道馬鳴菩薩教我們聽經的原則,離言說相,你聽的是言說相;離名字相,名詞術語;離心緣相,三個條件。心緣相是什麼?你不要去想它,你只專聽,懂就懂,不懂不要去研究,你會開悟。為什麼?這樣子聽經心是定的,用聽經的方法來修定。這是什麼?聽經是專注,專注就是一心,一心專注是定,定生慧,慧一開,豁然大悟就理解了,這一悟一切悟,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是這麼個道理。現在沒人懂,頂多聽的什麼?聽那些言語,不開悟。佛菩薩慈悲到極處,這些道理、這些學習的綱領都給我們說出來,我們也聽得耳熟,怎麼樣?不會用。依舊是心浮氣躁,妄念紛飛,不肯放下。

      印光大師他老人家有個很巧妙的方法,教我們常常想到死,他說真正修道人,應當把死字貼在額頭上,時刻想到我就要死了。你就要死了,你還有什麼不能放下?不能放下也得放下,他老人家一生以身作則。我們現在曉得,印祖是大勢至菩薩的化身,他教我們這個,對於末法眾生來講肯定有效。常常想到我就要死了,我還貪什麼?我還留戀什麼?縱然貪、留戀,都落空。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有的也好,沒有的也好,你心還有牽掛嗎?真的要萬緣放下,一心就想阿彌陀佛,我要死了我跟阿彌陀佛走。他老人家的佛堂我去看過,蘇州靈巖山寺,他老人家閉關的關房我去看過。小佛堂很小,還沒有我攝影棚這麼大,牆壁上,寫了一個字「死」掛在牆壁上,一張桌子上只供一尊阿彌陀佛,一對蠟台,一個香爐,一盞燈,一杯水,其他的什麼都沒有。小佛堂旁邊是他老人家的臥房,很簡單、很簡陋,這是他閉關、修行、念佛的地方,這才真正叫信佛。別人信不信不要放在心上,各人因果各人承當,佛菩薩沒有辦法代替,我們要操心就錯了。最重要的是自己,多替自己操一點心,少替別人操心,別人,各人因果各人承當。

      第二個犯戒有情,令戒圓滿。怎麼教?都要從自己。犯戒有情不要看別人,別人犯戒不犯戒是他的因果,與我不相干,我要回過頭來,我有沒有犯戒?我為什麼會犯戒?說到最淺的,為什麼我連五戒十善都做不到?不要說出家的了,在家最基本的都做不到。這麼多年來我們細心去觀察、思惟,知道古人為什麼能做到,從小學的,真的是「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很容易做到。現在為什麼做不到?現在從小學壞了。小時候沒有人教,長大養成這個壞習氣,很難改,古人所說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個本性就是習性。你已經養成壞習慣,把這個壞習慣改過來可不是容易事情。要改從哪裡改起?還是要從最根本的地方改起,所以我們才提倡《弟子規》。《弟子規》做不到,其他的不要說;換句話說,《感應篇》、三皈、五戒、十善你決定做不到。你學佛就是天台大師所說的「名字位中」,所以名字位中是有名無實,你不是真的,你是假的,那這一生肯定我們學習的功課不及格。

      不及格,如果你能保持十善五戒,你來生還能得人身,就留級,來生接著再幹。如果五戒十善不及格那就有點麻煩了,什麼麻煩?降級,人道一降級是畜生、餓鬼、地獄,到那裡去了。所以「地獄變相圖」要天天看,一個星期至少要看一遍,為什麼?看了之後畏地獄苦。給諸位說,宋朝瑩珂法師的成就,就是怕墮地獄。他是個犯戒有情,出家人沒法子持戒,沒有辦法守清規,但是他明瞭因果,他曉得他決定墮地獄。一想到地獄毛骨悚然,真恐怖,所以他就向同參道友請教:有沒有方法救我,讓我不墮地獄?道友們也非常之好,送他一本《往生傳》。他看那麼多念佛人往生非常感動,想想自己造的罪業肯定墮地獄,這樣才決心念佛,求生淨土。

      聽說《彌陀經》上,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他真的把寮房門一關,一句佛號念到底。日夜不斷,不睡覺、不吃飯,恐怕連水都不喝,念了三天三夜,真的是精疲力盡,真誠感通阿彌陀佛來了,把阿彌陀佛念來了。佛告訴他:你還有十年陽壽,你壽命沒到,你好好的修行,十年之後我來接引你。瑩珂看到這個機會太好了,他能抓住機會,他跟阿彌陀佛說:我的劣根性很重,禁不起誘惑,那十年當中我不知道又造多少罪業。他自己對於持戒信心都沒有,肯定要造很多罪業,他說我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走。佛也很慈悲,就答應他:好!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瑩珂很開心,他把房門一打開,告訴大眾:三天之後佛來接引我。寺院裡沒有一個人相信他,但是看他說話的口氣、表情不像是妄語。好在三天時間很短,大家就來看,等三天之後看你說的話靈不靈。

      到第三天,他懇求大眾念佛送他往生,大眾當然歡喜,大家都念佛送他往生。不到一刻鐘他告訴大家(別人看不到):佛來接引我,我走了。跟大家辭行。就斷氣,就走了,沒有生病,這是什麼?犯戒有情,念佛往生淨土就是令戒圓滿。他為什麼能令戒圓滿,自在往生?為什麼?畏地獄苦。他要不往生,他自己知道肯定墮地獄,是個犯規破戒的出家人,這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想想自己,跟瑩珂法師比較比較看,他怕地獄苦,我們今天不怕地獄苦。看到「地獄變相圖」,這是真的嗎?還是佛菩薩用這個來嚇唬人的,勸人不要幹壞事,不是真的。一百個人裡頭,有九十九個是這種想法,這是什麼?沒有善根。瑩珂法師有善根、有福德,看到同參道友勸導他,他就相信,他就真幹,他真信這不是假的。《彌陀經》上講若一日到若七日,證明不假,他只三天三夜。所以一個人超凡入聖,即身成佛難不難?不難。難在什麼地方?難在自己放不下。放不下就是業障重,就是迷惑顛倒,你沒有覺悟,你對世緣還斤斤計較。

      由此可知,所有障礙不在外面,與外面境界不相干,與外面人事也不相干。真正障礙自己的是自己,不是別人;真正成就的也是自己,不是別人幫助你。由此可知,這個放下多麼重要。我們今天不是上根,說中根已經是抬舉你,我們常講中下根性,已經是抬舉了,實際上我們是下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中根都談不上,下根。行,還有這麼一點善緣,這一生當中接觸到佛法,接觸到正法,接觸到念佛的大法,緣殊勝。我們要曉得遍法界虛空界裡面,許多的菩薩想聞這個法門沒有緣分,太多了,這是世尊在經上跟我們說的。我們有緣能接觸,比起那些菩薩殊勝太多!那些菩薩修得不錯,地位都很高。可是我們如果在這一門成就,就像瑩珂一樣成就,真正往生,超越那些菩薩,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

      人家修行經過多少大劫才提升到那個位次,你怎麼念阿彌陀佛幾天就超過他,誰相信?所以難信之法不是說人難信,是那些修行的菩薩難信,你怎麼不費力氣,輕而易舉就超越他。所以說這個法門「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真的徹底明瞭是諸佛如來。佛講得好,等覺菩薩對這個法門還像什麼?隔羅見月。晚上看月亮隔一層紗窗看月亮,還隔一層,形容這個法門的殊勝,形容這個法門的難信。這一條我們怎麼學?只有老實、誠懇從《弟子規》下手。

      世出世間的修學一定要有誠意、誠敬,你看看印祖告訴我們「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你就得十分。什麼叫誠?你要知道誠是清淨心、平等心;心不清淨、心不平等,誠就沒有了。我們再以大經教誨來說,你還有分別,你還有執著,誠沒有了;真誠心裡面決定沒有分別,決定沒有執著。這麼多年來,我們勸導同修從哪裡學?從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對五欲六塵的享受,放下貪瞋痴慢,我講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你能夠捨掉,你才能入門;這十六個字要是不能捨掉,你這一生永遠不能入門。不但大乘之門你沒有分,小乘之門也沒有分,這個話我講的遍數太多了。

      今天我們學弟子規有障礙,為什麼學不好?就是這十六個字沒放下。這十六個字要放下了,弟子規就是你自己現前的言語、思想、行為。為什麼?是你自性的性德,不是外頭的,你本來就是這樣的。佛法裡面的戒律,我們講得最淺的,五戒十善跟沙彌律儀都是性德的流露。你現在性德上有障礙,所以性德流露不出來,想學困難重重,道理在此地。你不放下就做不到,放下就做到,《弟子規》學到了、做到了,學《感應篇》。《感應篇》是因果教育,善因善果,惡因惡報,因果報應絲毫不爽,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有這兩個基礎,你再學十善業一點困難都沒有,學十善業是什麼?性德流露。十善業是性德,沙彌律儀是性德,這樣子才能夠令戒圓滿。

      我聽說明年長春百國興隆寺要傳戒,這傳戒很特殊,不是三壇大戒,只傳沙彌戒。常慧法師來告訴我,我感到很驚訝,也感嘆到無比的希有,為什麼?三壇大戒有名無實,那傳沙彌戒就是真的不是假的。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做不到,你要是形式上做了反而有過失,你不是真的,冒充的,假的,那就還有罪過。她這是道道地地的只傳沙彌戒,她來跟我說,我說太好了。戒期一個月,我們通常講三十三天,就算實際上上課三十天,一天八個鐘點,四個鐘點學規矩,四個鐘點講堂,一天四小時,三十天那就是一百二十個小時。一百二十個小時學什麼?學弟子規,學感應篇,學十善業,學三皈五戒、沙彌律儀,好!你是真的不是假的。戒子,她告訴我,她接納全世界的,在家、出家都願意接納,受戒期間的費用常住供養。受戒的人,只是負擔自己往來的交通旅費,三十三天常住供養,真難得,不收戒費,這是希有因緣。

      我跟她講,如果中國真的能這樣做法,佛法會興旺起來。當時我就想到:希望過三年、五年,你們再開一壇戒。她說:為什麼?我說:再開一壇戒,傳菩薩戒,沙彌菩薩。沙彌菩薩最早稱的是蕅益大師,蕅益大師是淨土宗第九代的祖師,他是個學律的,對戒律很有研究。在他研究報告裡面我們看到,他說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照例說沒有比丘,就不能傳比丘戒,比丘沒有了。所以他老人家受三壇大戒之後,在佛菩薩面前把比丘戒退掉,一生就受持菩薩戒、沙彌戒,所以他叫菩薩戒沙彌,名符其實。將來傳菩薩戒,我們也不用《梵網戒本》,為什麼?《梵網戒本》做不到。我們可以採取《瓔珞戒本》,在過去出家人所受的菩薩戒是《梵網戒本》,在家居士們受的是《瓔珞戒本》,《瓔珞戒本》只有六條重戒,六重二十八輕,條文少。而梵網戒是十重四十八輕,總共有五十八條戒,瓔珞就少了。瓔珞你看六加二十八,就少多了,就三十四條戒,幾乎是梵網戒的一半,容易受持,你能做得到,做不到的不要了。

      這樣子好,名符其實,末法時期菩薩沙彌,在家菩薩善男子、善女人名符其實。我還鼓勵已經受過戒的出家人,最好統統到那邊重新受戒。她的名額是一千個人,我想至少我們淨宗學院的那些同學,在家、出家的都應當發心去求戒,真正是犯戒有情,令戒圓滿,我們要真正學。既然有這麼一個訊息傳來,現在就可以開始學習,學什麼?現在開始學《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現在可以學這三門,出家的現在也可以學習《沙彌律儀》,多讀、多聽或者多看古大德的註解。佛法要興從哪裡興?就是從戒律。戒律沒有了,佛法就沒有了;禮沒有了,儒就沒有了。弟子規是儒家基本的生活規範,就是根本的禮教,一定要認真學習。

      第三個「惡慧有情,令慧圓滿」,這個惡慧是什麼?世智辯聰,有辯才,這世間智慧。慧上面加個惡,惡是什麼意思?我們很簡單的說,就是他十六個字統統都有,他自私自利,他貪名聞利養,他貪圖物質生活享受,他有貪瞋痴慢,這個東西沒有斷,有聰明才智就叫惡慧。有情眾生,經上不說人,說有情,有情包括的範圍大,包括九法界有情眾生。如果說惡慧人那就指人間,不包括天上,也不包括三途;說有情好,九法界全都包括了。你看看有聰明智慧、有才藝、有能力,如果為了自私自利,肯定就傷害別人,而且傷害的時間會很長,傷害的面會很大,造業極重、極深!造作罪業的時間不是很長,他墮落在惡道受報的時間就難講了。

      惡慧不如愚痴,不如沒有智慧。沒有智慧的人想害人、想造業,他造得很輕,他不會很長,傷害人也不是很嚴重,為什麼?他沒有智慧。可有智慧就麻煩,在歷史上所謂是大奸、狡猾,這些人他一生的作為,真正是叫禍國殃民,給國家、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就是這些人。怎樣能幫助他轉惡為善,他的智慧就圓滿了。轉惡為善要靠教學,教學得要跟他有緣,沒有緣他不接受,不聽你的。所以不能不用善巧方便,讓他有機緣接觸到正法,接觸到聖賢的教誨,慢慢幫助他回頭、幫助他覺悟,這是佛家講的善巧方便。

      經文上說『菩薩種種方便門,隨順世法度眾生』。對於這些惡慧有情,首先你要隨順,不但要隨順,要同事。信心決不是短時間能建立的,不要認為我們很接近、很好,好像學佛還學得不錯,甚至於他自己本身都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迷,迷惑!能不能說破?不可以,他有自尊心,你要說破他立刻掉頭就走,不學了,你把他這一生學佛的機緣都斷掉了。那怎麼辦?很有耐心,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他回頭了,他真的明白了,都不遲。你才真正體會到佛菩薩叫大慈大悲。什麼叫大慈大悲?才真正明瞭佛經上所說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真的是以種種方便,種種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逆、有順,都在很恰當的時候為他做示現,讓他看到、聽到、接觸到心有領悟,這是佛菩薩教人的方便法。所謂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幫他回頭,幫他覺悟。

      凡是有惡慧都有幾分傲氣,都是自以為是,確實他也很能幹,他也很聰明,一定是好勝,菩薩能夠跟他相處。相處的原因很簡單,他要名聞利養,菩薩不要名聞利養,所以沒有衝突;他有控制的欲望、有佔有的欲望,菩薩沒有,沒有就不衝突,就容易相處。跟世間人,他一定是競爭、鬥爭;菩薩不跟人鬥爭,不跟人競爭,菩薩能攝受他。什麼時候回頭?他自己個人的根性不相同。惡習氣的薰習,如果是時間很長,多生多世,轉過來就很慢;如果過去生中有善根,是這一生薰習的,時間並不長,轉過來就比較快。所以真的不能捨棄眾生,捨棄眾生是錯誤的,幫忙要幫到底。但是你是好心,他不知道,你好心對他,他以惡意對你,怎麼辦?還是要幫他。等他真正覺悟到了,感恩的心才生出來;沒有真正覺悟,你要曉得對他再好,幫助他再多,沒有感恩的心。甚至於他還誤會說是你有企圖,你有目的,天天在那裡觀察,到底什麼企圖?

      尤其是現在這一代,弘法利生比過去祖師大德難十倍不止!應該可以說比過去困難一百倍,非常辛苦。我們求學的時候李老師就告訴我,你要不是真學,跟世間一般出家人一樣,逃避現實,到佛門去討一口生活,庸庸碌碌混一生,好像沒什麼事情;你要真正想學道,你的障礙、磨難就來了。今天你學佛,是跪在老師面前求教;將來你們要把佛法送給人,是你們跪在人前面,把佛法雙手捧給人,人家還未必接受。真的,我們今天做弘法利生的事業,確實如李老師所說非常艱苦。好在當年章嘉大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如果不是這句話,我老早就還俗了,為什麼?太苦了,沒有人諒解你,沒有人鼓勵你,沒有人讚歎你,走到任何地方都是人家指責你、毀謗你、侮辱你,你說多辛苦、多困難。你必須都要能忍受,你不能忍受,你就被人打敗了。

      我總算還不錯,得三寶加持,忍了五十多年,將來還要繼續去忍耐。好在這些事情老師都預言在先,我們一生當中的經歷,通過許多的考驗,也是真的,每次重大的考驗,智慧也大幅度的向上提升。跟我時間久的同學都親眼所見。禁不起挫折不能成就,世法尚且如此,何況佛法!現在回過頭來看自己,我們自己有點小智慧,假如說是自私自利沒有放下,名聞利養沒有放下,貪圖物質享受沒放下,分別執著沒有放下,這怎麼辦?唯一的方法講經。講經好,為什麼?講經你一定要讀經,你要做準備。在講台上天天勸別人,你要知道同時也天天在勸自己,時間久了,不知不覺把惡慧就變成善慧,惡的習氣就變成好的習氣。不能離開經教,經教是佛菩薩至善圓滿的教誨,你天天接觸,時間久了自然就有效果。

      自行就是化他,化他就是自行,你不知不覺入不二法門,契入不二法門,智慧就圓滿。入不二法門的人,我常講你跟世出世間一切人事物對立的念頭,沒有了,你就曉得你真的入不二法門。我還跟人對立,這個人我喜歡,那個人我討厭,你沒入。這個人我喜歡跟他接近,那個人我排斥,你還有分別,你還有執著,對人、對事、對物都是如此。換句話說,你有對立,感情用事;沒有對立,是智慧用事,不一樣!智慧用事,沒有一樣不圓滿,沒有一樣不妥當。諸位要曉得,煩惱跟智慧是一樁事情,不二!覺悟了,煩惱就是智慧;迷了,智慧就叫煩惱。所以智慧、煩惱是一樁事情,覺迷起用不同!佛法自始至終就是教我們覺悟,沒有別的,怎樣才覺?覺是你自己的本覺,自性本覺,自性本善,那是你自性。為什麼變成不覺、不善?迷了,迷了自性變成不覺、不善。

      由此可知,關鍵就是不迷,不迷的樣子就是戒律。你把《弟子規》都做到,那是不迷的樣子,你從迷走上覺悟,你從不善走向本善,那是一條光明大道,目標是本善、是本覺。如果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它相違背,那就錯了,我們走的是迷途不是覺道。所以修行,行是行為,修是修正,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舉最淺顯的例子,《弟子規》上頭一句,「父母呼,應勿緩」,這是性德、禮節。父母叫的時候趕快答應,一般人叫也趕快答應,為什麼?佛說「一切眾生皆是我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教學只舉一個例子,父母呼,應勿緩,所有人叫我都要趕快答應。趕快答應,恭恭敬敬是性德的流露,是本覺本善的流露;人家叫你,愛理不理,違背了自性,違背了本善,你走的是迷途,不是覺道。覺道跟迷途樣子不一樣。

      第二句說「父母命,行勿懶」,一切眾生要拜託我做事,我要答應他,我就很認真負責給他去做。這個事是不善,我不答應他,可以;答應就要做到,沒有答應,就可以不必。所以人家委託你,你可以思考一下,他這個事情應不應該做?我應不應該幫助他做?好事,利益眾生的事情,利益社會的事情,應該做;如果是自私自利的事情,或者是損人利己的事情,不應該做。要有智慧去辨別,佛家講「慈悲為本」,又說「慈悲多禍害」,完全感情用事,沒有智慧,就是迷而不覺,那個慈悲往往把事情做錯。所以要覺悟、要正覺,這是佛法,佛這個字意思就是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字字句句回歸自性。惡慧有情是自己不是別人,前面講犯戒有情也是自己不是別人,不信,也是自己不是別人,我們學經教得受用。很多人學了不得受用,犯戒有情,那是犯戒的人,好像與自己不相干;那些是惡慧的人,好像自己是正確,錯了,都要反過頭來看自己。

      末後一句「慳吝有情,於捨圓滿」。看別人很小氣,我們自己大不大方?別人做好事,拿錢像割肉一樣,出了錢之後還後悔,很多!不是別人,是自己。初學布施,以前根本不懂,章嘉大師教我學布施,最初學得怎麼樣?總是自己不要了,用的東西用舊了,不要了,才送給別人,別人有缺乏的送給他,都送舊的。慢慢培養成新的也可以送人,到最後甚至於剛剛買來新的東西,別人需要、缺乏,立刻就送給他;自己沒得用沒有關係,舊的還可以用幾天,逐漸把慳吝降低。能夠真正斷掉,一絲毫慳吝心都沒有了,這就叫布施波羅蜜圓滿了。沒有的,決不起貪心,生活當中都是隨緣,有很好,沒有也好,絕不在意,你的心清淨,慳貪念頭斷掉,沒有了,布施波羅蜜圓滿了。

      我們今天要想做一件好事,你有錢,你拿出來痛不痛快?拿出來的時候是不是要想很久?於捨不圓滿。捨是布施,這個事情不是別人,是自己。如果知道這事是樁好事,就應當捨,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愈捨愈多,這是真理,捨財是因,得財是果報。為什麼這個世間有人發大財?有人一生貧困?發大財過去生中不吝嗇,歡喜財布施,那個因殊勝,這一生發大財。這一生窮困,窮困是果報,過去生中小氣、吝嗇不肯施捨,所以他窮困。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報。佛說,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你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懂得這個道理,非常歡喜施財、施法、施無畏,你三種果報都具足。這樁事情只有佛經上講得透徹、講得清楚,我們學會、明白了,一生認真幹,真有效果。

      我在年輕的時候很多人給我算命,我的母親從小給我算命,知道我壽命不長,所以她老人家很擔心。離開家之後,常常想到我還在不在世間?因為算命算我的壽命只有四十五歲,四十五歲壽命到了。命裡面沒有財庫,所以一生貧賤,貧是沒有財富,賤是沒有地位,所謂是貧窮下賤,是這麼樣的一個命。好在命裡面還有點智慧,大概過去生中不吝法,喜歡教別人,財富跟壽命沒有。這一生當中細心去想想,過去生中跟佛有緣,所以接觸到佛法生歡喜心,遇到善知識能信、能解、能行,對善知識的教誨不懷疑,真正可以依教奉行,完全依照老師的教誨把命運轉過來了。這與《了凡四訓》有密切的關係。

      我在學佛初期天天讀《了凡四訓》。在沒有遇到方東美先生之前,我先認識的是朱鏡宙老居士,他跟李老師同年,浙江人。我認識他的時候大概六十八歲,我們祖父輩的,我那個時候好像是二十四、五歲。他送我《了凡四訓》,我看了之後非常受感動,大概在二、三個月的時間,我把這一本小冊子看了三十多遍,從頭一遍一遍的看,看了流眼淚,感動。以後接受方老師、章嘉大師的教誨,所說的理論、方法跟《了凡四訓》都能相應,深信不疑,認真的去奉行,破除慳吝。那個時候我慳吝的習氣很深,章嘉大師教我學布施,布施度慳貪。我貪心不重,沒有什麼貪心,可是很吝嗇,這是真的。所以老師教,我們就真幹,認真學習,一生都沒有間斷,隨著時間不斷的都向上提升,半個世紀下來才真正能將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就是捨,捨圓滿了。

      捨圓滿,果報也圓滿。雖然沒有財富,想做什麼事情還都能圓滿,不缺乏,幫助的人很多,就是財用不缺乏。可是從來不是為自己用的,為正法久住,為苦難眾生,不缺乏。聰明智慧,這諸位能看得到,真的是像李老師講的,年年不一樣。健康長壽,這諸位也見到的,四十五歲那一關度過了,那一年確實生一個多月的病,沒死。我生病的時候不看醫生、不吃藥,因為我懂得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壽命到了沒用處。就那個時候一心一意念佛求生淨土,念一個月病好了,身體復原了,繼續講經。我三十三歲開始講經,到四十五歲講了十二年。以後甘珠活佛告訴我,你能夠平安的度過,是你講經的功德。甘珠也是章嘉大師的學生,大概大我十幾歲,我們也非常要好。非常可惜的,他告訴我這些事情第二年他就走了,他走的時候我在美國。是密宗的一位好的上師,章嘉大師的學生。

      所以捨要學,要有智慧,要捨得乾淨,要捨得痛快。為什麼?捨得很歡喜、很痛快,將來你所得到的也很歡喜,也很自在,你得到的財富不操一點心。不像有人賺錢好辛苦、好累,是賺到,那是什麼?過去生中捨財捨得很痛苦,不甘心、不情願,這一生賺來賺得好辛苦;如果捨得痛快,這一生無論做什麼,錢財自然就來了。什麼樣的因,什麼樣的果,業因果報,絲毫不爽。佛在經上講的這些話,我們在這半個世紀都證實了,一點都不錯,真的是通過實驗,通過檢驗,這就是真理。所以對於財富不要羨慕,不要以為他擁有億萬財富,你也一樣可以得到。如果從自性裡面求,那就不止億萬,億億萬都不止,沒有法子計算,只要你見性。

      沒有見性靠修德,修就是修財施、修法施、修無畏施,沒有見性的是修德,見性的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可是你要知道,自性流露至少是四聖法界,六道裡頭沒有,六道裡面全是修德的,沒見性。四聖法界雖然是自性流露,流露得不多,為什麼?你沒有真的見性,你靠近見性,性德的氣氛確實流露出來,這就是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我們《華嚴經》現在講的十信菩薩,還沒有見性。你看這個功德已經殊勝無比,他接近了,愈來愈接近,這個理要清楚。末後這兩句『譬如蓮華不著水,如是在世令深信』。最重要的是深信不疑,修一切法心地乾乾淨淨,一絲毫沒有雜染。蓮花是清淨,清淨平等覺就對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