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683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六八三卷)  2002/4/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0683

      諸位同學,請看「世界成就品」,牒問許說,世界海十問,第九句:

      【轉法輪智不可思議。】

      要順著前面的經文,具足來讀是『諸佛世尊,轉法輪清淨智不可思議』,這個念法意思就很圓滿了。「轉法輪」前面曾經詳細的講過,佛法用法輪作為標誌,這個用意很深,代表佛的教學,對九法界眾生的教學。教學的內容,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得很詳細很清楚,就是菩薩提出來這些問題。總共有三百多個問題,歸納起來不外乎三樁事情:一個就是器世間,一個是有情世間,一個是智正覺世間。器世間就是宇宙、星球,我們的生活環境。有情世間就是我們本人,是講生命的起源,有情眾生的演變。第三個智正覺世間就是諸佛菩薩、大聖大賢,他們是從哪裡來的?這又是一回什麼事情?

      所以我常常在講席裡面跟大家說,佛教給我們什麼?第一個就是教給我們知道人與人的關係,這就是有情世間。第二個知道我們自己與生活環境的關係,生活環境最貼近的是我們穿的內衣,最廣大的是整個宇宙,這是我們生活環境,我們不能不知道。第三個讓我們知道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天地鬼神就是經上講的智正覺世間,這三種關係搞清楚了搞明白了,這叫大學問。《華嚴經》上諸佛菩薩問題再多,歸納起來不外乎這三樁事情,所以佛的教學內容也是這三樁事情。佛教哪裡有迷信?所以歐陽竟無先生講,佛陀教育的學習是今世所必需。現代社會大眾所必需的,應該講它是共同科目,像在學校念書一樣,它是共同科目,必修的科目,不能不學。

      諸佛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目的就是在教學,教學的宗旨、目標在哪裡?教學的宗旨是令一切眾生覺了宇宙人生真相。前面講的三樁事情真正覺悟了,搞清楚搞明白了,目的在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就是佛陀教育,真正能幫助人離苦得樂。人了解宇宙人生真相,自自然然就斷惡修善;斷惡修善不需要教,不需要勸,一絲毫勉強都用不著,自自然然的。斷惡修善就決定不墮三途,最低的果報你能享人天福報。我們看看現代社會的眾生,享福的人很少很少,有福的人,有;有地位的,有權勢的,有財富的,有技術能力的,他一生當中有沒有福?沒福。為什麼?操心的事情太多了,憂慮的事情太多了,這就沒有福。真正有福報的人,心沒有憂慮,身沒有苦受,那才叫真正有福報。所以用佛教的標準來觀察,我們這個世間人有福報的人太少太少了。

      在從前,一般人講出家人有福報。對,從前出家人是有福報,現在出家人沒有福報了。以前出家人他身心放得下,確實享清福,每一天聽經、研教、修行,確實是享清福。現在出家人跟世俗人距離是愈來愈近了,也每天忙著世俗的事情,經教遠離了,修行有名無實,所以佛教衰微,出家人墮落了,這是我們非常痛心的事情。因此,佛在經教裡頭「轉法輪」這個科目,講得很多很多。不論是小乘經、大乘經,乃至於宗門、密教,轉法輪就是教學,佛常講!自己一生給我們做出榜樣。

      佛在世,大家都曉得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當中,三百多會,諸位想想,一年他要辦多少次的教學的活動,那個「會」就是聚會,聚會就是教學活動,我們現在習慣稱辦學習班、講習班。佛在世沒有正規的學校,他辦這個,我們現在用比較恰當的名詞是研習班,研究學習,研究是解門,學習是行門,解行並重。這個班他辦得很多,常常辦,不斷的辦,有長期的,有短期的。我們看到有很短的經,幾天當中講完了,五天的班、七天的班、十天的班、半個月的班,短期的。長期的班三個月的、六個月的,甚至於這個班可以辦兩三年的也有。世尊常常開班,接引大眾。

      佛開這些班有沒有一個計劃?給諸位說,沒有。班是怎麼開的?是應大眾要求開的,而來訪問佛陀的人,不是一個地區,來自四面八方,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佛說法說得好,說得有道理,都仰慕佛陀,歡喜親近佛陀,總得在一年當中抽出一點時間,到釋迦牟尼佛那邊去參學。佛對於大眾是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你肯來佛都歡迎。這個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釋迦牟尼佛一生從事於這個工作,敬業的精神,永遠為後世做榜樣。他老人家勤苦教學,天天為大家上課,並沒有收學費,也沒有規定學生對他有任何的供養,沒有;他的生活每天還是出去托缽,完全做給我們看。他勸導我們萬緣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他自己真放下了,做出放下的樣子來教導我們。可以說點點滴滴,沒有一面沒有顧及到,都為眾生做示範,做好樣子。這是我們做學生的人,尤其做出家學生不可以不知道、不可以不學習。學佛就是向釋迦牟尼佛學習,這是我們的本師。

      教學,眾生根性不相同,嗜欲也不一樣,所以一定要隨順眾生,他想學什麼,佛就教什麼。他或者在生活裡面遇到困難,或者是在工作裡面遇到困難,或者是在應酬當中遇到困難,在修行裡頭遇到困難,他們把這些困難問題提出來,向釋迦牟尼佛請教。釋迦牟尼佛根據大家所提的問題來解答,來教導,這樣就成為今天的經典。所以我們看到經典裡面記載,記載佛在什麼地方開什麼會,《華嚴》,這是一連串的學習的研習會,七處九會不是在一個地方,九會在時間上講就是九個階段,這個教學的時間比較長了。我們從《阿含》裡面看得出來,哪些時間比較短,像這些地方我們得多想想,細心去體會,向佛學習。

      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行得通,現在還是能夠行得通,現在的物質生活環境比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要好,便利很多。或是有那麼一個道場,我們可以這樣做法。假如這個道場師資很多,能夠教學的老師多,我們同時可以開許多課程,就像現在的大學一樣分班上課,每一個班看他自己學習的需要訂他的進度。譬如這邊有些同學想學《彌陀經》的,《彌陀經》不長,半個月可以完成,頂多一個月也能完成。要學一部《楞嚴經》,最快要三個月;如果講得細一點,大概要六個月。每個班的課程就他需要,自己去訂進度表,不必完全相同,完全看學習的人的需要。或者有特別的因緣,我們這些人現在遇到了某一種問題,把這個問題當作一個課程,行!經典裡面這樣情形很多很多,這個問題提出來,臨時開一個研習中心,開一個研習班。我們在佛陀教學裡面,深深體會這一點,通常在佛教裡面稱之為「法會」。

      但是現在的法會跟釋迦牟尼佛當年的法會不一樣。現在的法會都變成超度,與活人脫了節,與死人掛鉤,這是錯誤。釋迦牟尼佛當年的法會完全是教學,是幫助大家解決問題。像現在澳洲昆士蘭大學,學校裡提出來「促進和平,消滅衝突」問題研究中心,這就是一個法會。這個法會宗旨的目標在哪裡?為促進和平,消除衝突的。有些人提出這個問題,佛要為大家講解。有沒有這個例子?有!《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就是這一類的性質,開這個法會來討論怎樣消除衝突,怎樣促進和平。《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你們想想對不對?護國!總是這個國家遭遇到災難,天災人禍,災難有許許多多,提出來研究討論,如何幫助這個國家,幫助這個地區,幫助這些苦難眾生。所以諸位細細觀察,佛留下來這麼多的經典,每部經典就是一次法會,也就是一次研習會,大家在一起參學、學習,都能得真實的利益,得真實的受用。所以它是教學,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

      清淨智慧不可思議,佛何以有這麼大的智慧?有這麼大的能力?我們一定要懂得,清涼大師在前面給我們提示過,所知障破了,我執破了,自性般若智慧這才現前。我們今天不能解決問題,原因在哪裡?二障沒破,兩種執著沒有離開,我們的智慧不能現前。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情識用事,情識就是煩惱習氣,所以我們這一生當中,煩惱習氣當家作主,我們就苦了。佛菩薩煩惱習氣斷了,自性能做得了主,性德用事就沒有過失,能為九界眾生作導師。我們稱佛為天人師,他有資格作天人師,為九法界眾生解決疑難雜症。疑難雜症無量無邊,佛解決的方法就是法門,法門就無量無邊。法門跟眾生煩惱頭數一定是相等的,眾生有多少煩惱,佛就有多少法門,就這麼個道理。再看後面這一句:

      【建立演說海不可思議。】

      這一句裡面含義很深,特別是用在我們這個世界。十方世界眾生根性不相同,我們這個世界眾生耳根最利,文殊菩薩在楞嚴會上揀選圓通,菩薩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說這一方眾生的根性耳根最利,他很會聽。看,有時候看不清楚;聽,聽清楚了。所以佛菩薩在這個世間示現教化眾生,用什麼作工具?用言語。在中國孔老夫子、孟夫子一生也是從事義務教學,都是用言語,講經說法,用身教來輔助言教,是以言教為主,身教為輔助,這個教學收到很好的效果。

      經文上『建立演說海』,演是表演,是身教,說是言教,合起來意教也在其中,這是經典裡面我們常常看到的三輪教化。輪是代表圓滿,幫助眾生,教化眾生。意是心意圓滿,言語圓滿,絕對沒有保留,絕對沒有吝法。身的表演圓滿,都做到了,沒有一樣沒有做到。只要你很留意的去觀察、去聽,你去學習,這個老師才是世出世間第一等好老師,做出了榜樣來給我們看,佛法裡面稱為真善知識。我們也在經典裡面讚歎佛恩德之大超過父母,你要從這些地方體會得,你才真正明瞭,佛的恩德沒有人能夠跟他相比。今天人習慣講偉大,偉大到極處。

      這一段總的起來講,這十句講了十樁事情,十樁事情都是普賢菩薩說的。這個也是教導我們,為別人講學,解答問題,人家把問題提出來了,我們聽到了,當我們在解答之前,我們把他的問題重複說一遍。為什麼?讓他聽聽有沒有錯誤,他聽了沒有錯誤,這才正式給他解答。普賢菩薩在沒有正式解答之前,把大家的問題重複說一遍,這段經文就是重複說一遍。

      所以這十句裡面,他們問佛的智慧,向佛請教什麼是世界海?什麼是眾生業海?普賢菩薩在此地先把這個問題重複。第一句「知一切世界海成壞智」,佛的智慧圓滿了。第二句「知一切眾生業海智」,眾生造業無窮無盡無數,佛都知道,佛沒有不知道的!他怎麼能知?這是佛的性德。眾生何以不能知?眾生沒有見性,你的圓滿智慧被你的煩惱習氣障礙住了。佛教導我們修行沒有別的,去煩惱習氣而已矣!這個經裡面所講的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總得要把這個東西斷掉,要離開。我在講席裡頭常常跟同學們說,孔老夫子教學,教人家考慮問題也不要想太多,「再,斯可矣。」一般講三思而行,孔老夫子說太多了,再思就可以了。我們只考慮一樁事情,這個事情對眾生有沒有利益?這個利益再思,再思就是這個利益影響的面多大,影響的時間多長,值不值得我們去做?這問題就解決了。哪裡要想來想去想那麼多?那個多傷精神,多傷身體。所以只想兩次,大家應當要學習。第一個考慮的問題,是不是對眾生、對社會有利益,絕對不想自己,要給社會做榜樣,要給社會做模範,這樣才對。第二個考量的就是影響力的面跟時間的長,影響面愈大,影響的時間愈長,那這個事情一定要做。這些問題可以說都是我們一切眾生普遍的大問題,我們哪個人不想知道,知道眾生的業海,就知道自己的業海了。

      第三句講法界的安立。法界安立裡面最主要就是講秩序的建立,規矩的建立,這是安立。規矩秩序那個原則,中國人常講一定要順乎天理人情制定的規矩秩序,現在人講的法令規章。法令規章一定要順乎天理人情,你這個法令規章才能行得通,大家才能夠遵守。如果這個法令規章的制定,只符合某些人的利益,不順天理,不順人情,這個法令規章是行不通的。為什麼?這個法令規章頒布下去,沒有人肯認真的去做,沒有人去奉行。還有許許多多的人想盡方法,所謂鑽法律的漏洞,證明你這個法律不是大眾甘心情願來遵守的。我們有沒有想到?大,是國家、國際間的秩序;小,是一個家庭、一個公司、一個商店。以小商店來說,一個老闆還有幾個員工,對外面這是顧客,你定的章程,你定的一些規矩,如果順乎天理人情,你這個商店決定興旺。家有家規,國有國法,這是「法界安立」。

      凡夫煩惱習氣業障深重,不懂得天理,也不懂得人情,要靠什麼人來幫助?要靠聖人。這個世間有大聖人,聖人就是通情達理的人,通達人情,通達天理,這個人我們稱他為聖人。聖人用通俗的話來說是個明白人,我們凡夫是糊塗人,糊塗人要跟著明白人走,明白人指路帶路,我們跟他走就有福了。明白人沒有私心;如果有私心,跟他走的人到後來都被他利用了。如果這個私心的人還有一點良心,對跟他走的人多少還能夠照顧一點;要是沒有良心的話,這些眾生要受罪,要受害,那個造作罪業,這個帶頭的人他的罪過重。所以這裡頭問題很複雜,決不是三言兩語能講得清楚。古聖先賢的典籍細讀深思,你自然就明白了,你才能得真實的受用。

      後面接著第四句講「一切無邊佛海智」,這是給我們介紹智正覺世間。第五句講「一切欲解根海智」的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的欲望,一切眾生的理解,一切眾生的根性,你不懂得這些,你沒有辦法教化眾化,你也沒有辦法幫助眾生。第六是大聖人不思議的智慧,「一念普知三世」,說的是諸佛菩薩果地上的德能。它的含義很深,告訴我們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沒有差別,「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你從這一句話你就曉得,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的用意何在?告訴眾生,你跟諸佛沒有兩樣,你本來具足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跟諸佛如來平等平等。

      諸佛如來住清淨國土,一切眾生哪有例外的!現在為什麼搞成這個樣子?現在是因為你有妄想分別執著,把你的智慧、德能、相好失掉了。這個失掉是障礙住,你自性本具的本有的智慧德相不能現前。佛菩薩大慈大悲,應化到我們這個世間,他來幹什麼?他來就是幫助我們。他沒有別的事,他什麼事都沒有,他就是幫助眾生的,幫助眾生覺悟,告訴眾生你現在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這有原因,只要把這個錯誤的原因消除,你本有的智慧德能就漸漸恢復了。恢復是漸漸恢復,為什麼?你的煩惱習氣不是一下斷掉的,慢慢斷,斷一分煩惱,生一分智慧。所以,六度、十度跟普賢十願,那是幫助我們斷煩惱習氣,恢復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真實的綱領!果然明瞭通達,依教奉行,哪有不成就的道理!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請看牒六根三業十問:

      【清淨佛身不可思議。】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雖然前面講的是六根三業,「以總收別,但廣身光」,所以在這九句裡面都是說如來的身相,就具足六根三業,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三業是意業、身業、口業。說這些當中,真正的意思是要我們學佛。我們如何向佛學習,學得有模有樣就不錯了,就能夠得受用。

      第一句最重要的兩個字『清淨』。身清淨,身怎麼清淨?當然是心清淨;心要不清淨,身是不可能清淨的。那個心是意業,這裡講的是六根三業。人生在世,什麼事情對自己來說是最重要的?跟諸位說,無過於清淨心,這個最重要。你為什麼心不清淨?你有染著,就是說你有貪瞋痴慢,你有自私自利,自私自利、貪瞋痴慢不能放下。起心動念,第一個念頭是什麼?我的利益。你的妄想雜念太多太多了。前面我跟諸位說了,覺悟的人他考慮問題「再,斯可矣」。

      境界現前,或者我們現在人講機會現前,你做什麼事情機會現前,第一個考量與眾生與社會與正法有沒有利益?有利益趕緊去做,還有什麼考慮的!頂多再考量這個利益有多大的影響,對十方、對後世,其他不用再想了。你的心會清淨,沒有妄想,沒有私心,沒有欲望,你就能學到像佛身這麼清淨。身心清淨,這個人不容易衰老,這個人永遠保持相好光明。這種相好,這種清淨身是攝受眾生的工具。為什麼要相好?為什麼要清淨身?攝受眾生的。眾生喜歡相好,喜歡清淨身,就告訴他,像我這樣修,像我這樣學,你就得到了,這是佛的意思。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說得也很好,「應機之身,修短難測」,不可思議。佛菩薩應化在世間,這個身相住在這個世間時間長短不定,不可思議!真的,凡夫怎麼想也想不通,無論他住的時間長短,他的功德都是圓滿的。住的時間長,圓滿。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年,在中國應化的祖師大德們,有五、六十歲圓寂的,也有七、八十歲圓寂的;距離我們最近的虛雲老和尚是示現一百二十歲圓寂的,印光大師八十歲圓寂的。你仔細去觀察,細心去體會,這些大德們示現出家身,還有示現在家居士身的,菩薩示現,決定不是凡夫。我這一生遇到的,章嘉大師六十多歲往生的,他功德圓滿。李炳南老居士在家菩薩,他給我們示現的九十七歲往生。細心去觀察,我們就能夠體會得到。一般講,應身住世的長短,都在遇緣不同,眾生有感,他就有應;這個感要是盡了,他就入滅了。感應像我們敲鐘一樣,我們鐘一敲,鐘就響了;不再敲了,你看看那聲音逐漸逐漸小了,最後聲音就滅了。如果有第二個接著敲,它聲音繼續不斷,那就長了。於是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到、明白了,他到這個世間來是度眾生的,他應該要度的這個緣已經盡了,已經沒有了。

      譬如他要來度一個人、來度兩個人,這一兩個人都得度了,他就走了。像早年達摩祖師到中國來,是來傳法度生的。在當時沒有人認識他,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他得度的那個人出現了。也許有人要問,達摩祖師為什麼不晚一點到中國來,晚九年來不是正好嗎?一到中國就遇到慧可,慧可就得度不省事嗎?為什麼要在中國,在那個地方坐九年?佛菩薩的示現這裡頭都有深密的義趣,密意!沒有九年坐在那個地方,慧可大師怎麼會認識這個人是個真善知識?看到人家九年不下山,九年不出大門,別的不要說,就是這一點定功就叫有識之士生景仰之心。示現什麼?萬緣放下,清淨佛身,就在那裡坐著就是教化眾生,沒有說一句話,形相上教我們,教我們什麼?你看看「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達摩是不是示現這個?

      我們今天世間凡夫所犯的病,大病,就是競爭、鬥爭!人家不爭,我們的貪求沒有止盡,他無求。我們希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達摩祖師在那裡一坐,答案都在。怎樣才能夠真正落實安定和平?看達摩那個樣子你還不覺悟嗎?佛法的修學也都顯示出來了,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慧就解決問題了。慧可大師的問題:修行多年心不安。心怎麼不安?妄念多,伏不住。《金剛經》上須菩提尊者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云何降伏其心」、「應云何住」。達摩祖師示現的相,示相答覆了。佛在般若會上是用言語來答覆,達摩祖師示的相就答覆了。問題是什麼?問題要會,要會看會聽,善於體會,微密觀察,這樣的人得利益,一接觸他就開悟就明白了。慧可在佛學上的造詣相當深,他沒開悟,但是已經到瓶頸,就差一點點要突破了,很難得,他向達摩大師請教,清淨身相!

      每一尊佛每一尊菩薩示現在世間,無論示現的是什麼身分,像本經五十三參裡面所說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他們的清淨佛身不可思議;示現的義趣,住世時間的長短,你仔細在裡頭觀察,圓滿功德。必定有他度脫的對象,他那個對象不出現,他不會走的;對象出現了,那個對象成就了,他就走了,他這個事情圓滿了。慧可大徹大悟之後,達摩就走了。所以諸位仔細去觀察,得度的弟子也是不可思議,得度弟子有出家弟子,有在家弟子,我們佛門講「法子」。第二句:

      【無邊色相海普照明不可思議。】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講「現金銀等,色類無邊」。他這個提示,我們就明白了,像《普門品》裡面講的三十二相,第一句是講清淨身,講清淨身一定要知道清淨心,那就是人家身心清淨一塵不染,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一絲毫貪著,統統放下了。還有一絲毫貪著,他是凡夫,他沒有放下,他沒有覺悟;覺悟之後全都放下了。

      放下,諸位必須要記住,不是說身,你所有的這些物統統都不要了,都放下了,那是形式上的放下,心裡沒有放下,不管用!我們今天學佛就有許多同學產生誤會,在中國大陸有同學寫信給我,聽說我常常講放下,他放下了,工作也不要了,家也不要了,事業也不要了。放下沒有幾天,沒有飯吃了,寫信問我怎麼辦?我沒有教你放下家庭,放下事業,我沒有教你!如果說這樣的放下,那釋迦牟尼佛也不要講經說法了。釋迦牟尼佛是家放下了,他講經說法沒放下。何必天天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釋迦牟尼佛沒放下。

      放下是什麼?心裡頭一絲毫染著都沒有了,身體在這個世間一切隨緣。隨緣裡頭修行,修什麼?順境決定沒有一絲毫貪戀,逆境決定沒有一絲毫瞋恚。這修什麼?修清淨。順境有貪愛,逆境有瞋恚,你的心不清淨,你的心被煩惱所染著了,你哪裡來的相好?你要懂這個道理。我們的身體,確確實實是為一切眾生服務的一個工具。身之所有,我所有的附屬品,也是服務眾生必需要的工具。這工具沒有了,我拿什麼給大家服務?要明白這個道理。但是這些身跟一切身外之物,決定不能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心就不清淨了,你就不是修行。

      在一切境緣當中,修什麼?就是修的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就修這個。一切為眾生,一切為社會,在佛法裡面講是法界,我們現在一般人講社會,社會就是佛法講的法界,一切為正法,正法久住。為正法久住,為續佛慧命,這裡頭最重要的是傳法之人,這個法要代代相傳,得法之人必須要印證。你看看《壇經》,玄策跟永嘉的那些談話,你就明瞭了。真正學道的人不能不知道,不能不懂這個規矩,這個規矩永恆不變。

      所以第二句裡面講的現身,現身是沒有一定的,無量無邊身。諸佛菩薩現身決定沒有意思的,隨眾生心自自然然示現的,他才清淨;如果有意思在裡頭就不清淨了。意是染污,所以意叫染污意;染污要是沒有了,洗刷乾淨了,就叫做清淨心。所以他沒有意思在裡面,自自然然,像我們敲鐘,你敲一下它自然會響;它決定不是說你敲我,我趕快響一下;你敲得很重,我響大一點;你敲得輕,我響得小一點。它沒有意思!諸佛如來法性身應一切眾生之感,就像鐘鼓應聲一樣,完全是自然的,這叫不可思議。

      『普照明』,這一句是講現身的作用,「普照」是現身作用,「明」是眾生得益,明是覺悟!這是密意,無一不是法爾如是。為什麼有些眾生得利益,有些眾生不得利益?這就是經教裡頭常常講的,緣熟、緣沒有成熟。緣熟的得利益,根熟!根沒有熟的種善根,現前不得利益。沒有善根的人幫他種善根,有善根的人幫他增長,善根成熟的人幫他成就。但是這其中必有成就的,成就的人多少可不定,至少都會有一兩個,有一個、有兩個。六祖惠能大師會下成就的人有四十三個人,真的是空前絕後,能大師之前沒有,能大師之後也沒有。

      這個成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在佛法裡面他是什麼樣地位?《華嚴經》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不能說不高,這一生當中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這樣殊勝的成就。宗門如是,教下也不例外。所以佛法每一個宗派,一代一代都有傳人。傳人必須是開悟的,不開悟傳個什麼?禪宗裡面「大徹大悟」要給他印證,教下裡面「大開圓解」,我們淨土宗裡面得「一心不亂」、得「念佛三昧」,這才是傳人。所以一個法師往往一生當中只得到一個,他的功德就圓滿了。一個都沒有,這樣的祖師大德不是沒有,有,一個傳人也沒有。

      我曾經為這個事情請教過李老師,他為什麼要來?李老師給我說了,「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個世間跟他還有緣分的人,但是這些有緣的人還沒有成熟,有善根,他來幹什麼?幫助他們善根增長,慈悲!還有跟他有緣的人,雖跟他有緣還沒有種善根,他到這個世間來幫他種善根。我們明白了,好像農夫,我們比喻種植果木,他到這個果園來,他來的目的在哪裡?目的是採摘果子,果子熟了,他來摘。沒熟的時候他也要來,他來幹什麼?他來照顧,看看它長得怎麼樣了,有沒有病害蟲,水分、肥料足不足,他來照顧,他也要來。那個沒有根本,果木樹沒有的時候,他還是要來,來幹什麼?他來看看這些土壤能夠種哪一些果木樹,他來種樹!我們這才了解。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的人數就很多了,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到佛菩薩的無盡慈悲,他所示現的相,一定是清淨不染,住在這個世間潛移默化,產生很大的影響力。

      像祖師大德,近代的印光大師、虛雲老和尚都給修行人做好榜樣,我們向他學習就會有成就;煩惱習氣深重學不來,那就不能成就,算種個善根而已。希望來生來世,或者多生多劫之後,煩惱習氣消了,善根現前了,你就能成就。所以他來是有目的的,對眾生是有利益的,根熟的眾生利益在現前,根沒有熟的眾生利益在來世,有緣而沒有善根的人利益可能在後世,甚至於多生多劫之後,這個佛法金剛種子永遠不壞,「普照明不可思議」。第三句:

      【相及隨好皆清淨不可思議。】

      一般經典裡面常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我們世間人所講的相好,相好是福,我們常講福相、貴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智慧福德圓滿,他的相貌自然端莊,自然能令眾生生歡喜心。他的相好,他的言行,他的風度,沒有一樁不是教化眾生,這些都是從性德裡頭自然的流露,決不是裝扮做作。裝,裝不像,那個假裝的,裝的時間也不會長,一定被人拆穿,拆穿是一文不值,而且還造作罪業。為什麼?那個目的是欺騙眾生。凡是欺騙眾生,沒有不墮落的。欺騙眾生,眼前得一點小利,這個利益跟諸位說很小很小,你也享受不到幾年,時間很短,將來受苦受難那個時劫之長不可思議,非常可怕。幾個人知道?幾個人能夠體會得到?

      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告訴我們,「十蓮華藏剎塵數相,好過於此」,這個說法不可思議,我們在一般大乘經上沒有聽說過。有說諸佛如來的報身,「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清涼在此地給我們具體說出來了,這真的是無量。蓮華藏,這是大世界,這不是娑婆世界,華藏世界!到底一下品,要給我們詳細介紹,華藏世界二十重,像二十層大樓一樣,娑婆世界、極樂世界都在第十三層,你就想這個世界多大?無量無邊。這麼大的世界磨成微塵,微塵那個數量有多少,佛的色相相好就有多少,真的是無量無邊,「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我們沒有辦法思議,不可思議。

      『相及隨好皆清淨不可思議』,相好攝受眾生,這個要重視。我常常給我們同學說,特別是學講經說法的同學們,相好是什麼?是我們的招牌,是我們的包裝。相好從哪裡來的?相好從修得來的。你要不真修,你的相怎麼變?不肯真修,要想相貌變好一點,只有一個方法,上美容院。美容院裡面給你美容,後遺症也不可思議,那是大錯特錯。我們每個人,一切眾生都有好美的心,這個心不能算壞。好美,真正要改造你的容貌,改造你的體質,應該從什麼地方做起?從心地做起,你心地要清淨、要善良,「相隨心轉」,佛講了很多。「境隨心轉」,境是境界,「一切法從心想生」,你要懂得佛這些話,你就知道心好相就好,行好你身體就好。所以我們要想相貌好,身體好,你要修清淨心,你要修清淨行,我們常常講的純淨純善,你自然就好了。

      我做一樁好事,最後怎麼樣?被別人騙了。我要問,你的好事有沒有做圓滿?如果你是真誠心做好事,你的功德圓滿。欺騙你的那個人,他造罪業與你的功德不相干。楞嚴會上佛說「發意圓成,圓滿功德」,你在乎這些幹什麼?你在乎這些,把這些放在心上,你的心不清淨。佛法確實是非常的精微細緻,粗心大意不能入佛門,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放下,永遠在佛門之外。你怎麼能入佛菩薩的境界?所以行善積德,大乘法裡常講「論心不論事」,完全看你的存心你的用心,這個話是真實的。

      事有了障礙,我們曉得眾生的福德因緣沒有成熟。眾生有福,就不會有人破壞;凡是有人能把這個事情破壞,眾生福德因緣沒有成熟。但是我們做的這個心是圓滿的,這個功德是圓滿的,這個道理不能不懂。世間人不曉得這個道理,許許多多積功累德的機會到面前,結果他考慮太多,當面錯過。所以做好事要有智慧,積功累德;沒有智慧的人做不到,沒有智慧的人,只能修一點小小的有漏福報,真實功德他不懂,他不會,勸他也不會接受。

      真實功德,唯一的目的是幫助眾生覺悟。佛示現的這個「無邊色相」,這個「相及隨好」,示現的相好光明是幫助他接引眾生,幫助他感化眾生,是接引感化的一個工具。哪一樣不是為眾生想?絕對沒有一個念頭為自己利益著想,這就是佛法,這叫清淨心,這叫做純淨純善。希望我們要讀這個經文細心體會這個義趣,我們應當怎樣努力來修學。現在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