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老和尚講經教學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623 A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六二三卷)  2006/8/3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12-017-1623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賢首品第十二」,第二大段略示勝能,偈頌還從第四首看起:

      【信令諸根淨明利。信力堅固無能壞。信能永滅煩惱本。信能專向佛功德。】

      前面兩句講到五根五力,也是信在最初,信根信力,各在初故。說到這地方,我們自然都會想到三十七道品。這三十七道品是有次第的,我們在《彌陀經》上天天讀到,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要修,你看這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從這地方我們就能夠理解、就能體會到,三十七道品,佛把它分為七科(就是七個科目),前面三科一定是在此地完成,五根五力後面四科極樂世界還要學,你才知道這個事情不容易。當然到西方極樂世界,在華嚴會上講三十七道品都是圓教,不是藏教,不是小乘,這是必須要曉得的。

      我在講《彌陀經》的時候,是以自己多年學佛的體驗,老師教導我們的看破、放下、布施,所以《彌陀經》也講過很多遍。有一次,還是在香港,在九龍界限街講《彌陀經要解》大意,那是在那個地方編的,這份資料是在香港編的,也是突然之間讓我體會到,特別是六方佛的表法,事先沒準備,講到那個地方自自然然講出來。講出來之後,我就跟暢懷法師來討論。暢懷法師說有道理,你要把它寫出來,就在中華佛教圖書館寫的這份資料。以後這份資料在美國、加拿大講過多次,也有單行本流通。這裡面對於三十七道品,我就講到四念處是慧,就是看破,章嘉大師講的看破。四如意足也叫四神足,就是放下,四念處是看破,一個看破,一個放下,你愈看愈有意思。當中這個四正勤,斷惡修善。前面這是很重要、很重要,在我們這個地方學。

      如果有四念處的智慧,就是看破,我們對於基本的戒律,根本戒,十善業、《感應篇》,跟儒家的《弟子規》,我們都要把它看作根本戒,一定要學。今天整個社會的動亂,根源在什麼地方?根源就在我們把祖宗的教誨,儒釋道的根丟掉了,才造成社會動亂。今天我們極力來提倡,還有許多人反對,認為這是封建的東西,這個東西沒有用處。我們在,甚至於聯合國和平會議裡面提出來向大家報告,與會的人員聽了也鼓掌、也讚歎,最後告訴我這是理想,做不到。所以我們就想,為什麼從前社會做得到,現在社會做不到?沒有別的,丟的時間太久,我們迷得太久,迷得太深。

      所以我就想做個實驗看看管不管用,我們在安徽湯池做的實驗,去年十一月開班培訓老師。老師很重要,最重要的是老師,需要老師去教。教的人要先落實,所以我們要求老師,三十位老師,要求他們自己自我落實弟子規,百分之百的做到。我們要求在三個月到四個月,給他這麼長的時間自我落實,沒有想到兩個月他們就做到,而且非常歡喜,所以在第三個月我們就對群眾開始教學,就是當地的居民。這個小鎮十二個村莊,四萬八千居民,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我們就推動弟子規的教學。這些老師們分班分批到各個村莊展開教學,一個星期兩次,教了一個多月,效果非常好。當地居民自動的要求,一個星期兩次太少,多幾次。我們也是人數不夠,所以我們就增加一次,一個星期三次。教了兩個多月不到三個月,整個社會風氣大幅度的改進,教的老師們歡喜!訊息傳到這個地方來,我聽到非常的安慰,讓我肯定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人之初,性本善。

      人性本善,五千年祖宗就傳下來告訴我們。為什麼不善?沒教。所以我們想想《三字經》上前面那幾句話,那是真理,天經地義。這幾句話超越空間、超越時間,無論走在哪裡都是正確的,一點錯誤都沒有。你看《三字經》前面幾句,第一個就是理念要確定,人性本善,我們要肯定,就像佛經裡面講的本來是佛,你不在這上面肯定,你怎麼能成得了佛?你要是不能肯定人性本善,我們怎麼能做個善人?所以教育,教者本身或受教的學生,首先要建立這個信念,還是個信字,你看信多重要!相信自己本性本善,相信自己本來是佛。為什麼現在會變成這個樣子?下面講「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就這幾句。我們能把這幾句抓到,依教奉行,各個人成聖人,各個人成佛。你要是不相信,沒有信,沒有信就不能成就,你還是繼續造業,還是繼續搞輪迴、繼續去受苦,你說這多重要!

      所以佛在此地,這三十七道品前面三科是基礎教育,非常重要。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你有這種智慧,正確的看法,你自然就能夠接受十善業、感應篇、弟子規,你會很歡喜的接受,你會很認真的去把它做到,然後你就法喜充滿,為什麼?這是你自己本有的,你本來就是這樣的。你現在變了,跟這相反了,那是習氣,那是煩惱,那叫做業障。聖人、佛菩薩對我們的教誨沒別的,無非是讓我們恢復本能,回歸到自性而已,沒有別的。所以大聖大賢、諸佛菩薩他們沒有創造,他們沒有發明,他們只是回歸自性而已。他能回歸,他就告訴我們每個人都能回歸,回歸至善,「大學」裡面講的止於至善,確實是把自己的靈性提升到最高的境界,那是你自己,禪宗裡面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接著還有一個科目就是四如意足。四如意足是放下,放下就自在。為什麼稱為如意?如意就是如自己意思,足是滿足。這個意思要換句話講大家就很好懂,佛家常講的有求必應,這個諸位好懂,有求必應那就如意。不是向外求,是向自己內心求。向外求永遠不如意,向內求。幾千年祖宗就教我們,你有求,求不得,求不得苦,這八苦裡頭求不得苦,怎麼辦?回過頭來反求諸己,所以中國人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你就得到。從前章嘉大師把這樁事教給我,就是講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他說真的不是假的。他說你求,求還是求不到,為什麼會求不到?你有業障,你把業障消除,懺悔業障,你的求願就現前。

      要怎麼懺悔法?我那時候剛剛學佛什麼也不懂,連懺悔用什麼方法都不知道。老師不說這些,儀式不重要,什麼叫懺悔?你知道你自己的過失,把自己過失改正過來,後不再造,這叫真懺悔。章嘉大師教我,不重形式重實質。懺悔就是改過,以後不能再犯同樣的過失,這叫真懺悔,這就是反求諸己。我明白了,依照老師的教誨認真去做,確實有求必應,才曉得古聖先賢、佛菩薩講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話。我能求得到,你們每個人都能求得到。

      現在學佛學了這麼多年,經驗很豐富,現在知道我可以讓蚊子不咬我,讓蒼蠅不干擾我,可以溝通。夏天蚊子很多的時候,有一次我在湯池鎮做晚課,房間很小,不大,還沒有我攝影棚這麼大,三十多隻蚊子飛來飛去。我就跟牠商量,我現在做晚課,你們不要干擾我,結果蚊子很聽話,都叮在牆壁上動也不動。我晚課做完了,牠們還不動,我也去睡覺,牠也沒有干擾我。到第二天早晨起來,牆壁上還有十幾個,其他大概都離開了。可以溝通,不能傷害牠,要對牠尊重,牠也有自尊心。所以我們對蚊子一定要合掌,蚊子菩薩,我做功課迴向給你,你不能來打擾。「佛氏門中,有求必應」。

      我們在澳洲種很多果樹,鳥來吃,我們也是請這些小鳥菩薩、大鳥菩薩,我們指定一棵樹,那棵樹上長的果實你們就吃,其他樹上不可以吃。真聽話,牠就吃那一棵樹,其他樹給我們留到。我們種的菜,菜種得很多,菜園很大,我們沒有用農藥,這些蟲我們都請牠到別的地方去。因為我們這個菜園是供養道場四眾同修的,一定不能夠損壞,你不在我們菜園裡面吃這些青菜就是你們的功德,你們對四眾同修的供養。牠聽話,就不來。這是我們做了這麼多年的實驗,是真的不是假的。

      四如意足有四條,四條都是放下。第一個是「欲」。欲、精進、念、慧,欲進念慧。欲是什麼?是希望,就是我們人間講的欲望,是希望、是羨慕、是愛好。欲望的對象,世間人都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要放下。修行人有沒有欲?有。修行人的欲望是希求成就自己的道業,希望成就自己的戒定慧三學,希望能像佛菩薩一樣乘願再來,度化眾生,這就好。對世間的欲望我們放下,我們要有佛的欲望,佛的欲望是什麼?四弘誓願。我們希望煩惱永遠斷掉,《華嚴經》上所說的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希望把這個斷掉,這是我們的欲。我們希望自性裡頭本有的般若智慧德能恢復,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除這之外,沒有任何欲望,這就對了。

      現在我們初學,我們都是與自性相應的目標跟方向,要幫助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苦難的眾生。這個苦難就是還迷惑顛倒,沒有覺悟的眾生,我們要幫助他,這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要度眾生,先度自己,自己未度而能度人,無有是處,這是佛在經上說的,沒這個道理。你要度人,先度自己。先度自己,先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德行,斷煩惱。所以諸位要曉得,《弟子規》是斷煩惱,《感應篇》是斷煩惱,十善業是斷煩惱,儒釋道三教的根都是從斷煩惱下手。我們今天學很多東西,我們看到許多人學佛學了一輩子,果德不彰,什麼原因?沒根。他們所做的,就是從前李老師常常告訴我的,佛學,他們搞的是佛學,把佛教當作一門學問去研究。他是他,佛是佛,研究來,研究去,與自己不相干,這不行。我們要怎樣?我們要學佛,我們要學作佛、要學作菩薩,那就行。學作菩薩,四弘誓願是我們修學最高的指導原則。從哪裡做起?從斷煩惱做起,從修養德行做起,一定要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所以《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不是背誦的,不是講解的,是要把它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個重要,這是根。有這個根,然後再求學問,學法門。

      法門的學法一定要親近善知識,所以我們的成就最重要的關鍵是老師。你要是跟一個好老師,你就不走冤枉路,成就就快,所以老師非常重要,尊師重道。老師不會騙人,怎麼會騙學生?老師希望成就學生,他不會欺騙學生。凡是欺騙學生,那不是老師。所以老師,你要注意的第一個,他的德行,我們從這上面看,看這個老師是不是有大願?有大願一定肯教眾生,我去求他一定不會拒絕。是不是有大德?就是他是不是有修持?他是不是有智慧?那就是他通達法門。然後再仔細觀察他有沒有證果?證果通常是要你細心體會,為什麼?他絕對不會承認的,要長時間去體會、去觀察。我們才能成就,要依教奉行。

      真正好老師教你,決定是一門深入,如果教你很多科目,這不是真正老師,為什麼?《三字經》上那個原則你要理解,「教之道,貴以專」,學之道還是貴以專,教學都要專,你才能成就。不是要學得很多,學得很多你消化不了,你會得病,所以古大德都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

      古人對於德行的教育,就是講戒律,基本的戒律,他們學多少年?五年。也許有同學聽說過,從前古人,佛門裡頭無論在家出家,五年學戒。五年學戒學的是什麼?佛法裡面來講,三皈五戒十善;如果是出家人,學沙彌律儀,五年。出家人,五年之後,學得很不錯,你的師父才准你去受戒,你要沒有學好,你不夠資格受戒。沙彌做好才升級,才能升到比丘,比丘做好才能夠受菩薩戒。這三個戒是三個階段,不是一次受的。現在受戒一次都受了,至於你有沒有學,沒有人問,這是末法的現象,這不是好現象。所以我們基礎的教育,雖然現在沒有人教了,也沒有人管你,自己要懂得學,一定要在這上扎根。我們今天的欲望,最近的欲望,就是把這三個根好好的紮穩。我們現在年歲都大,五年太長的時間,加功用行,精進努力,希望一年能夠落實,真幹。

      第二個「念」,念是一心,念念在心。念什麼?就念這三樣東西,念十善業、念感應篇、念弟子規。這個念不是口裡頭念,你看這個念不是口,它是會意字,你看看這個字的意思,你就明白了。上面是個今,下面是個心,這個意思就是現前的心裡面有,這叫念;不是過去,不是未來,現在。現在心上真有,真有弟子規,真有感應篇,真有十善業,這叫念。念就是古人講的一心正住,如果有二念、三念那就雜,就不專。教學都重視專,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長時薰修是進,一心專念就是這個念,一心就是專念。我們修淨土,淨土的經論要不要念?也要念,早晚課念,溫習;真正的功力是要在基礎的這三個戒本,就是我的《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念念不忘。早課我照常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佛,晚課也是如此。其他的時間,念念再修弟子規、修十善業、修感應篇,一年。一年這個基礎奠定下去,養成習慣,一輩子都不會失掉,一直到你成佛,你的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還是守這個規矩,這是基礎。

      佛在《十善業道經》上講得好,人天法,聲聞菩提,小乘,緣覺菩提,乃至於無上菩提,都是以十善業道為基礎、為根本。沒有這個基礎,沒有這個根本,上面統統沒有,不要說是三乘沒有,人天都沒有。換句話說,沒有十善業道,那個人到哪裡去?到三惡道去。你看看上品十善,天道;中品十善,人道;下品十善,修羅道,這三善道。十善反過來十惡,上品十惡,地獄;中品十惡,餓鬼;下品十惡,畜生。你想想看,你還是造十惡,還是要學十善?由你選擇,釋迦牟尼佛不勉強任何一個人,你自己選擇,這點很重要。各人選擇各人成就,我選擇了,我會成就,我勸別人,別人不肯,不肯選擇,他的事情,我就不要再管了,我已經勸過他,他將來墮惡道,他不會怪我,為什麼?他在惡道裡會講當時某人曾經勸過我,我不聽他的。我要是不勸,我有過失。我勸他,受跟不接受都沒有過失,做朋友的義務盡到。我自己修行,自己有成就,會感動他。他縱然現前不能接受,過個幾年看你有成就,這是真的,不錯,他就會跟你學,還是來得及,所以自己要一心正念,要努力的精進。

      最後一個「慧」,有些地方用思惟。欲、進、念、思惟,這是經論上都有的,可以講得通的。那是什麼?心不散亂,也就是講你把所學的東西常常放在心上,常常想著。經論上所說的都是講原則,一定要有智慧,你才能夠靈活的運用。譬如講《弟子規》頭一句,「父母呼,應勿緩」,你認為只有父母叫的時候,我趕快答應,別人叫,理都不要理他,這錯了,你沒有智慧。智慧是怎麼樣?智慧,你就曉得這是一個原則。佛在戒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佛在大乘教裡面常講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那麼一切眾生叫我,我要不要趕快答應?要,這是什麼?這是慧,能夠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大乘教裡面講一聞千悟。你就曉得,每句話、每個字在日常生活當中用活了,是不是真的要這樣?是的。為什麼?最高的指導原則,菩薩修學的。

      《華嚴經》裡法身菩薩修學的,普賢菩薩十願是法身菩薩修行的綱領,你看第一句「禮敬諸佛」,我們從基本上已經就做到了。我們對一切眾生都尊敬,都知道尊敬,都不敢怠慢。別人叫我,我一定趕快答應。到最高的境界,普賢菩薩的教誨,輕而易舉。禮敬諸佛就是對於一切眾生都要禮敬,為什麼?一切眾生皆是未來佛。《華嚴經》上、《圓覺經》上講得更直接,本來是佛,這是《華嚴》、《圓覺》上說的,只是這尊佛現在他有妄想分別執著。我舉了一個比喻,他現在戴三副眼鏡,三副不同顏色的眼鏡,看到外面東西看得很昏暗,看不清楚。那個東西拿掉,他本來就是佛。戴一副,菩薩;戴上兩副,羅漢;戴上三副就是六道凡夫,這個意思要懂。

      我看看,想想看,我們電視製作的同修們有沒有辦法給我們做一個畫面,做一個大的圓。這個圓什麼都沒有,這是佛;裡面一層顏色進去,黃色進去了,菩薩;再加一層顏色變綠色的(加一層藍色的,黃跟藍一配合就是綠色的),阿羅漢;再加一層紅色的就變成紫色的,六道凡夫。有這麼一張光碟,一個畫面一分鐘,讓他看一分鐘,第二分鐘的時候,畫面馬上再加一個,一片光碟不斷在重複給大家看,我相信人會覺悟那個什麼都沒有的是我的本來面目。我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菩薩已經不是本來面目,迷得輕,阿羅漢就重一點,凡夫最重。很能夠啟發人。什麼是佛教?這就是佛教。什麼是佛?這就是佛。什麼是菩薩?這就是菩薩。這就是羅漢,這就是六道凡夫。一個圖全部解答了。

      四如意足也叫四神足,什麼叫神足?神是神通。你能夠放下世間這些欲望、這些邪知邪見,你心清淨了。清淨心不但能生智慧,你的本能恢復。所以神通不希奇,神通是本能,就是在如來智慧德相,在德裡面。神通屬於德能,相是相好,依正莊嚴,相好。所以要從能發神通這個意思來說,就稱為神足。能夠讓我們有求必應,所願皆遂,就稱為如意足。所以它的真正主意是教我們放下,放下之後就一切自在,一切都圓滿。最後告訴你,不但是世間法要放下,世間的欲望不能有。前面一開端就講「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饒自樂大名稱」,你就如意,你就自在。我們的欲望轉變了,我們想佛,我們想法,我們想戒、想定、想慧,要一心,一心專求、專想,要有智慧靈活的運用。每一法,我們今天講的每一個字、每一句,都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運用得非常巧妙,這就叫善巧方便。你看看,用得恰到好處,這裡頭只有善沒有惡,沒有過失。

      沒有智慧,有時候運用得不恰當,裡面就產生過失。有智慧就運用得恰到好處,這點非常之難,要慢慢的學。每天的生活,每天的應酬,跟一切境緣的交往,統統叫菩薩學處,我們在這裡面學習。無論是善人惡人、順境逆境,全是在學習的場所,都叫做菩薩學處。善財就是因為他會學,所以一生成佛;龍女會學,也是一生成佛。不會學的,錯誤百出,常常被降級、被留級,那個時間就拖長。如果我們沒有降級、沒有留級,年年都升級,你這一生的時間足夠,證得究竟圓滿的果位足夠。你要有這個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你沒有這個信心,你就不能成就;你有這個信心,你就會有成就。

      下面這兩句就講到五根五力。五根五力是從比喻上說的。根,像樹木花草,它有根,它才能生長,它到有力了,它才能有擔當,我們講有承當,可是先要從根上培。沒有根怎麼能成就?我們今天第一步是要有世間的善根,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再去學習菩薩的善根,所以極樂世界的科目有五根五力。換句話說,前面這三科一定是在我們這個地方成就的,你才能往生,這是往生的條件,不可以不知道。念佛不能往生,佛是說得清清楚楚,你可不能怪佛,怪自己粗心大意沒有把佛的話聽清楚,產生誤會,那就錯誤了。現在時間到了,我們休息幾分鐘。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我們接著看偈頌第九、第十這兩句:

      【信令諸根淨明利。信力堅固無能壞。】

      這是五根五力,五根第一個是信根。根的意思,前面已經說過它是個比喻。信根,我們要把根找到,根不找到,信就很難講。根是什麼?根是我們的法性,這個要相信,這個外國還沒找到,外國現在找到靈魂,靈魂還不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是法性,佛家所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不但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也是宇宙萬有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換句話說,這個意思就是哲學裡面所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可是哲學裡面宇宙萬有的本體究竟是什麼?眾說紛紜,沒有一家的說法是能叫一切大眾心服口服。宗教裡面稱為真神,佛法裡面不講神,佛法裡面講真如自性,這講得最多,大乘教裡面通常講法性,這個講得好,非常之好。

      《華嚴經》上說宇宙萬物生命從哪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心就是法性,所以常常心性合在一起講。這個性要用現在的名詞術語來說,本質。宇宙萬有的本質,一切眾生的本質。質就是性質。根本的性質是什麼?佛家稱法性。質是法相,法相就是物質,法相也包括精神,都稱在法相裡頭。法性裡面,法性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精神、物質都是從它這個地方變現出來的。法性有本有的無量智慧、無量德能,你首先要信這個。世出世間的大聖大賢、諸佛菩薩,所修的、所學的、所教的,無非是自性裡頭本具的智慧德能相好,除這個之外,什麼都沒有,這是我們要相信。這些智慧德能,要相信我自己本來具足,跟一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所以大乘教裡面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就是說明智慧德能相好完全相同,我們要相信這個。諸佛菩薩教導的,一切聖賢教導的,教什麼?教我們怎樣恢復自性,這是佛陀教育,我們對他要相信,對這樁事情要肯定。

      從信、真信、肯定裡面你就會產生愛好,我要恢復,再產生什麼?產生希望,我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沒有希求,恢復我的性德,找回我的本來面目,這個事情重要。釋迦牟尼佛捨棄王位,捨棄榮華富貴,他為什麼?就是要把自己的本來面目找回來,不是為別的。這個道理太深,在當時也沒有人懂,你要說這些話,人家說你瘋子、你瘋狂,怎麼會說出這種話來!所以他只好讓大家都知道的,生老病死苦,這個東西大家都知道,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能不能做到不生、不死、不老、不病?他要追求這個,他的家親眷屬就沒法子,無法去阻撓他。他是不是真的得到?真的得到,為什麼?這事情本來沒有,生老病死苦是假的不是真的,迷的時候有,悟的時候就沒有,換句話說,糊塗時候有,覺悟了沒有。六道三途十法界怎麼會有的?什麼理由有的?為什麼會有的?統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怎樣解決問題?怎樣讓自己超越了脫?我們對於這些理、這些事、這些因、這些果,深信不疑,你的信就有根,不會動搖。

      跟一個老師,這是中國古人教學都是這樣的,師承。我知道這個老師是好老師,為什麼?他做到了,佛做到了。老師現在不在我身邊不要緊,他教學的資料全在我手上,《大藏經》是他老人家一生教學的資料,這三千年前的東西現在還管用嗎?管用。他所修的、他所證的、他所教的、他所成就的,超越空間、時間,沒有空間界限,就是不分任何國家地區統統可以學。超越時間那就不分古今,他那時候的人照這個學沒錯,現在人照這個學也不錯,再過幾千年、幾萬年照這個學還是不錯。我們的信在這裡扎根。我們對這個有真正的愛好,學不厭,教不倦,一面學一面教給有緣的同學們。什麼叫有緣?他聽得進去,他能接受,他很歡喜,有緣的同學。

      現在我們利用科學的這些工具,這些工具是好工具,無遠弗屆,利用衛星電視、網際網路,將來再發展的是(現在已經開發)寬頻電視,目前還不普遍,我想三、五年之後肯定就普遍,大眾傳播的成本大幅度的降低。將來非常方便,電視機可以放在手上,可以放在口袋裡面,二十四小時對你都不中斷,我們講經教學的播放也是二十四小時不中斷。有能力,我們可以開闢兩個頻道,一個頻道專門講經,一個頻道專門念佛,幫助人助念。你有一個手機在手上,可以聽經,又可以念佛,你說多方便!

      我們不希望有任何廣告。現在我們的陳總做的華藏衛視裡面還有廣告,不是外面的,是她自己的,是華藏電視台帳戶號碼的廣告,大概是希望人捐錢幫助她。以後的發展,我希望連這種廣告都沒有。大家捐錢怎麼捐法?廣告不能天天有,一個星期有一次,三天有一次,可以了。一天有個二、三十次,人家看到都頭痛、都討厭,這是錯誤。為什麼?聽經,一下放這個,打閒岔、夾雜。念佛的時候,你再把廣告播出來更是夾雜,你把人家道心全破壞,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一個星期有一次可以,播個三、五分鐘讓大家知道怎麼樣幫助這個節目。決定不可以在講經中段的時候插這個東西,不好。因為電視台不是我的,我也沒有出過一分錢,所以他們做的我無權干涉,這點同學們要知道,我只有勸告他們,沒有權干涉他們。

      所以講到信根,我們要知道這個根在哪裡,要怎樣紮這個根。第二進,進是精進,是從第一個發展出來的。你真正相信,你肯定了,你對它有愛好、有希望,你當然會勇猛精進。不但自己努力的認真去學習,確實不疲不厭,你還會主動去幫助別人,那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無邊誓願度,先度有緣人,這是肯定的。沒有緣就是他不接受,他聽不進去,暫時放在一邊,他什麼時候回頭什麼時候幫助他,要學佛菩薩的耐心,不著急。每個人得度的機緣成熟早晚也有一定,不能勉強,可是這樁事情我們可以做一點催化的作用,那就是增上緣。這就是機會要多,他常常能遇到。譬如我們在國外,一年總會有幾次在報紙上登個廣告,廣告裡頭一定有佛像,有佛簡單的教誨,設計得很美觀,人家看到就很歡喜。一歷眼根,永為道種。讓他看到,看到佛像、看到佛是什麼意思。

      電視、網際網路都是很好的緣,現在接觸是愈來愈廣大,幾乎每個家庭裡面都有電視、都有電腦,電腦跟電視可以連線,這緣。你要學佛,你要聽經,不必出門,在家裡就行。甚至於我們做三時繫念,現在光碟流通得很廣,有同修傳真告訴我,他們就是用光碟,也有二、三十個人跟著光碟一起做三時繫念,還挺有效果的,有很多不可思議的感應,這就對了。需不需要請法師,要找個道場來做?不需要,你家裡就可以做。如果你家裡廳很大,能容納二、三十個人,就可以一起做。做得很如法,做得很殊勝。古德常常教我們「誠則靈」,感應全在一個真誠心,不在其他形式。這是精進。

      念根,我們在四如意足裡頭也講到念,念還是一心。但是道有正道、有助道。正道是我們學習的經教、法門,譬如專修淨土,選擇一部經專修。你要是選擇《無量壽經》,一生都不要改變,天天要讀,天天要學,念佛不能間斷,這是淨宗法門。我不念《無量壽經》,我念《華嚴經》行不行?我念《法華經》行不行?我念《金剛經》行不行?我念《地藏經》行不行?都行。阿彌陀佛心量廣大,你看看《無量壽經.三輩往生》這品裡面所說的。阿彌陀佛有開緣,不一定要你念淨土的經典,你學習所有一切大乘經典統統行,但是怎麼樣?你要把它迴向給西方極樂世界,我學習的目的就是將來求往生,這就可以。所以佛號是一個,我們的行門是一個;我們的解門,讀經是屬於解門,可以自己自由選擇,不一定要五經一論,這門開得好。又何況《華嚴經》跟淨宗還有特別的緣分,特別的緣分是什麼?文殊、普賢都是提倡往生極樂世界。「入法界品」講的是什麼?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入法界是怎麼入?念阿彌陀佛入法界。

      善財童子第一個參訪的德雲比丘,《四十華嚴》裡面叫吉祥雲比丘,是一個人,翻譯翻得不同,吉祥跟德是一個意思。他修什麼?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頭一個,我們中國人講先入為主,你就曉得善財主修的是念佛法門。再看末後最後一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自始至終沒有改變。當中是什麼?當中就是善巧方便,就是我們講的淨宗的靈活運用。五十三參代表這個社會上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是我們每天會接觸到的,跟他們接觸都成就自己的戒定慧。換句話說,跟這些人接觸是念佛的助道,這門課。諸位曉得,我們淨宗裡頭有正助雙修,我們的正修是一句彌陀一門深入,助修是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在哪裡修?日常生活當中,把我們念佛的功德展示出來,目的是影響眾生,接引大眾,目的在此地。讓社會大眾看到念佛的人真是好人,念佛的人真的不錯。於人無爭,於世無求,念佛的人生活過得很快樂,展示給大家看。

      念念不忘正助雙修,念念不忘我們所學到的這些教誨,天天在學。學不能中斷,學了之後要靈活的、善巧的應用在生活,應用在工作,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跟一切人如理如法的配合,沒有競爭,沒有貪戀,沒有瞋恚,沒有嫉妒,誠心誠意的待人接物。對人對事樂意付出,不希求回報,為什麼?我們想到極樂世界去,這個世界裡面所有一切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放下了,多快樂、多自在!心地清淨,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沒有成見。

      所以從念你就得定,定是什麼?煩惱沒有了,念根得力了,定根生起來了。對於正修、助修堅定不移,相應不散,正助相應,是一不是二,真的是入不二法門。這就叫做,在我們淨宗法門裡面來講,念佛三昧,因為是以念佛為主。三昧一般就是翻作禪定。禪,不為外面境界誘惑。不但不被世緣誘惑,佛門裡頭有八萬四千法門,有十個宗派,有琳瑯滿目幾千部的經典,都不誘惑了。幾千部經典,八萬四千法門,像佛法大海,我只飲一瓢就滿足,我只要學一門。一門就是一切門,我在大海裡舀一瓢水,這一瓢水就是大海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有定有慧。一經通一切經通,一個法門成就了,一切法門都成就。佛開這麼多法門是因為眾生根性不相同,眾生有八萬四千不同的根性,佛開八萬四千法門,是這個意思。門門都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都成無上道。所以《金剛經》上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個話說得好,你要真正懂得、明白了,你取一門就行,不要取很多,很多不累?太累了,消化不了,一門容易。

      所以連世間中國幾千年傳統的教誨,「教之道,貴以專」,專精,要不要博?要。先要專,專了以後自然就博。為什麼說要博?四弘誓願裡有「法門無量誓願學」,不是叫你學一個,沒錯。什麼時候法門無量誓願學?煩惱斷盡。諸位知道,煩惱斷盡是誰?也就是說執著斷盡了,阿羅漢;分別斷盡了,菩薩;妄想斷盡了,成佛,這叫煩惱斷盡,這時候學法門。所以法門無量誓願學是在什麼時候?法身菩薩,《華嚴經》圓教初住。我們這個地方這是十信心滿,還沒有到初住,所以現在賢首菩薩還是一門深入。再往上去,煩惱斷盡了。賢首菩薩是斷無明煩惱,也就是斷妄想,妄想是什麼?起心動念。他的功夫成就,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是法身菩薩。到這時候才法門無量誓願學,學得快。所以不到這個境界,你就學一門。一門是什麼?一門是定。到煩惱斷盡的時候,這個一門就智慧開了,為什麼?智慧不開不能轉煩惱為菩提。智慧一開,轉煩惱為菩提,那一轉就法門全通,不學都通,這很奇怪,想不通。沒錯,是不可思議,可是在中國有例子,在印度也有例子。

      印度的例子,龍樹菩薩,釋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他用三個月的時間完全通達。龍樹是初地菩薩。在中國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給我們做了一個例子。惠能大師不認識字,沒學過,只有一個師父,五祖忍和尚,一生當中就上一堂課,你們想想這一堂課多少時間?我的想法,不超過三個小時。三更才進他的寮房,半夜三更,沒有人知道。五祖跟他講《金剛經》,他不認識字,他會聽,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明白,大徹大悟。明白了,後頭就不要講,全知道,為什麼?從定開慧。這個慧一開,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就是轉煩惱為菩提,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他也就全通,怎麼知道?往後他在教學當中你看出來。

      第一個遇到的無盡藏比丘尼,真的是一門深入,一生學一部經,《涅槃經》,受持《涅槃經》。《涅槃經》的分量很長,有三十六卷的、有四十卷的。這是惠能大師在逃難時候遇到的。無盡藏比丘尼把《涅槃經》念給他聽,他聽了之後講給她聽,比丘尼開悟了,第一個度她的。他一生度了(就是幫助人開悟)一共是有四十三個人,這是第一個。那時候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剛離開黃梅沒有多久遇到的。這是什麼?智慧。以後在曹溪弘法,遇到很多學人,都在經典上有很長時間的學習。

      法達受持《法華經》十年,不開悟,到曹溪去參訪,遇到六祖,法達還相當傲慢,見到六祖頂禮,頭沒有叩在地上。六祖看得很清楚,知道他有傲慢,所以起來之後就問他,你自己覺得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他就說出來,他念了《法華經》三千部。《法華經》很長,一天頂多念一部,那麼就是三千日,三千日差不多十年。六祖聽到,但是他也很坦白。六祖責備他,你叩頭,頭沒有著地,不恭敬,心存著傲慢,這個毛病要改掉。傲慢障礙你開悟,這是煩惱、是習氣。這個習氣要不改掉,六祖指導他,他也沒有用處。他也很難得,當時就懺悔。六祖問他《法華經》大意,他說不出來,他反過來向六祖請教。六祖說這部經我沒有聽過,六祖不能說我沒有看過,他不認識字。然後祖師就告訴他,你念給我聽。《法華經》二十八品,只念到第二品,六祖聽了之後:行了,不要再念了,我全知道了,把《法華經》的大意講給他聽,他開悟了。這時候再禮拜磕頭,頭頂到地下去。有例子。

      我們今天要求的什麼?求我們的自性、求我們的本能,你要不依照佛講的方法求不到。佛的這些方法對我們絕對不是過分的苛求,你這樣想,全錯了。佛這些方法是從性德裡頭自然的流露,而是我們自己違背性德,自己障礙自己。你性德流露的時候,你會跟佛菩薩完全一樣。你的所作所為就是戒律,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給你記錄下來就是戒律,就是《弟子規》,就是十善業,就是《感應篇》,是你性德的流露。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會很快樂、很歡喜認真去學習,你不會有一絲毫障礙。所以這個問題,從這些地方你能夠體會到,這個信多難!有了真的信,無論搞什麼,連成佛,輕而易舉,一點都不難,取西方極樂世界那是太容易的一樁事情,古人講反掌之易,真是如此。難在哪裡?你不信,有什麼法子?

      信是真如本性裡頭第一德,你知道嗎?你看每個科目裡頭它都排在第一,那就是第一德。你說這五個,信進念定慧,沒有信後頭都沒有。有信才會有精進,有精進才會有念,念就專注,一門深入。有念,你才定下心來,不動搖。心定下來,智慧就開了,連帶關係。所以這是自己自性裡頭本有的德能。我們現在沒有,不相信,這個德能迷了,不是丟失的,迷失的,只要一覺悟,你立刻就恢復。所以慧,古人常講慧就是自照,自照就能照人。自己照自己照不清楚,你怎麼能照到別人?

      五根懂得了,五力就好講,就是這五條,信進念定慧功夫不斷的提升增長,到一定的程度它產生能量。能量產生,它就起很大的作用,所以它有力。信根產生的力量,破疑惑。諸位要曉得,疑是大煩惱,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我們今天沒有信根,對聖教疑惑,所以你學的時候這麼困難,很難進步,什麼原因?不信。如果有信根,學就容易,如果有信力那就太容易,所以這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要學。我們到極樂世界是帶業往生,我們的煩惱習氣沒斷,只是伏而已。用這一句佛號,用學習經教這些道理,明白一點,可以接受,把煩惱伏住,沒斷,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要學這些科目。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我們的科目是前面的三科跟這個基本的戒律,儒釋道這三個根,用念佛法門一門深入,就是《無量壽經》教給我們的方法,「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所以信根有力能破疑,破根本煩惱。進根有力能破懈怠,你看看你現在是不是在懈怠?如果進根有力,你就不會懈怠,勇猛精進。念根要有力,你就不會昏沈。我們會昏沈,記憶力不好會忘記,這都是念根沒有力。有力的時候你不會昏沈,你的記憶力會很好,永遠不會忘記,過去生生世世你都能記得起來。定根要有力,你的心不會散亂。散亂是什麼?胡思亂想,妄念太多,這是什麼?這是你沒有定,有定可以控制住。到有力量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妄念。慧根要是有力破愚痴,那就是貪瞋痴的痴。諸位要曉得,痴要是破了,貪瞋就沒有了。

      你看看這五條,這五個科目真正要是修到一定程度產生力量,根本煩惱斷了。我們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學了這個課程,我們的根本煩惱就消化掉,那就不帶業,就消掉了。所以現在有人講念佛法門要消業往生,不主張帶業往生,這個話說得似是而非,講得好像是沒有錯,但是如果在我們這個世間講消業往生,往生的人就太少了,沒幾個。佛不是這麼說的,佛教我們帶業往生,到極樂世界再消業,那我們全都有希望、都有指望,正是善導大師所說的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失的。但是你要知道條件,《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今天所學習的全是因緣。

      善根重要,善根就是信,能信。福德就是真肯幹,肯依教奉行是福德,這是過去培養的。現在所遇到的是緣,所遇到的,我們現在講的基本的三個根,十善業、感應篇、弟子規,然後三皈五戒,這是緣,無比的殊勝。能在這上真正下功夫,這世間所有一切事情不要放在心上,特別是人事。這個人對你好,那個人對你不好,你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把你的功力全部摧毀,你自己不知道,這些東西是什麼?叫做魔障。不放在心上沒事,放在心上就產生障礙。這兩句我們就學習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