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139集

    共2121集

    2024 年 08 月 16 日

    淨空老和尚於1998年5月18日啟講,至2010年2月28日止。包括世主妙嚴品,如來現相品,普賢三昧品,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毘盧遮那品,如來名號品,四聖諦品,光明覺品,菩薩問明品,淨行品,賢首品,升須彌山頂品,須彌頂上偈讚品,十住品。

    學佛,佛教什麼?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從凡夫生活轉變成諸佛菩薩生活。弘一大師對年輕知識分子特別愛護,勸人從《華嚴經》學起,一定要學清涼大師的《華嚴經疏鈔》。

    字體大小: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一三九卷)  1999/5/31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2-017-0139

      請掀開經本,自在天王第六首偈。

      講到十力,如來果地上的十力,我們順便也將菩薩十力做一個簡單的介紹。諸位看講義,這個表解是從《教乘法數》抄錄下來的。十種前面五種介紹過了,從第六種看起。「除二邊智慧」,二邊就是今天所講的相對,凡是相對都不是真實的,可是一切眾生無不是生活在相對的概念裡面。相對,在佛法裡面也叫做邊見,就是二邊。如何把二邊這個概念捨掉,真實的智慧就現前。可是要曉得,如果沒有二邊智慧,佛也不能講經。所以要曉得,二邊的智慧在佛法裡面是屬於權智。但是,佛為什麼不說權智?因為它沒有根本智。如果有根本智,諸位要記住,二邊智慧就是權智;沒有根本智,二邊的智慧是邪智慧,差別就在此地。為什麼?根本智了解事實真相。沒有根本智,對事實真相不了解,執著在二邊,那就有過失;有真實智慧,知道二邊不是真的。譬如生死,生死對面是涅槃,說菩提,菩提對面是煩惱,你真正了解這個道理,你會運用二邊智慧開真實智慧,那當然它就屬於權智。所以在佛菩薩怎麼說他都是對的,在我們凡夫怎麼說都不對,都錯了;原因就是一個了解事實真相,一個是不了解事實真相。

      由此可知,根本智比什麼都重要。根本智是什麼?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經》上講得好,「般若無知」。那個無知,我們決定不能看字樣,看字樣我們又誤會了,無知,什麼都不知道了,那就錯了,又錯了,它那個無知是什麼都知道。什麼都知道,為什麼說它是無知?因為它從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叫無知,那個「無」不是什麼都沒有。佛家講空,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空有,什麼都有,所以這個「空」很難懂。無知的「無」也很難懂,它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

      除二邊智慧,二邊能不能除掉?諸位細細想想,二邊能不能除掉?實在講,除二邊的分別執著,這是智慧。離開二邊的分別執著,再問你,你還有沒有分別執著?這就是六祖惠能大師問永嘉的話,永嘉答得好,「分別亦非意」,就對了。由此可知,除二邊智慧就是除意,我們從這個問對上就很明顯的體會到。決定不能用意,用意是凡夫,這個意是意識,用意識決定是凡夫。不用意,用的什麼?那就用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你不用執著就是平等性智,不用分別就是妙觀察智。永嘉這句話答覆的「分別亦非意」,就顯示他用什麼?他用妙觀察智,用平等性智。八識,六、七是因地轉,五、八是果上轉,六、七轉了之後,五、八就跟著轉了,相宗是轉識成智。諸佛菩薩他們用四智菩提,凡夫用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八識五十一心所就是此地講的落在二邊,用四智菩提那就不落二邊,不落二邊他還是用二邊,他並不是說不用。

      這個用與不用我們又要明瞭,不用是自己不用,自己決定不用,自己生活,自己工作,處事待人接物,在自己邊上決定不用,除了;對待別人要用,對待別人那就是四智菩提,所以就是無所不知。對待自己,永遠住在清淨寂滅地;換句話說,永遠不會起心動念、不會有分別執著,這個意思要細心去體會。諸佛菩薩就是示現在我們世間,無論是什麼身分,他自己決定不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無論是生活,無論是工作,乃至於應酬,決定沒有,這也是大經上常講、常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有分別、有妄想就沒有定,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才叫定。定就是真心,定就是自性,真心自性完全顯露出來了。

      所以佛法修學,法門雖然很多,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道、門徑,這麼多方法、這麼多門徑,修什麼?都是修定。佛法總歸納起來,不外乎戒定慧三學。戒學,給諸位說,不是佛法,教凡夫的,你不能出離六道,教你斷惡修善,在六道裡不墮三惡道,所以戒是凡夫法,不是佛法。可是你要不守規矩,不依方法,你不能得定,所以因戒得定。戒幫助你得定,戒就是佛法;戒不能得定,這個戒不是佛法,是世間法,諸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持戒怎樣才能得定?《壇經》裡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他持戒就得定。如果自己持戒持得很好,看到這個人破戒、那個人犯戒,就生煩惱,這個不行,這不能得定;自己持戒持得再好,都是福報邊事,來生得福報,障礙你得定。如果持戒持得很好,起貢高我慢,那就麻煩了,來世到哪裡去?到阿修羅道去了。為什麼?持戒是大福報。因為自己持戒很嚴,看到別人破戒、別人犯戒,瞧不起他,貢高我慢,這樣大福報生到阿修羅道。這裡頭的業因果報,我們要很清楚。

      《無量壽經》一開端,給我們講的話非常重要,「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大士之德,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尊敬別人,這是普賢大士。造極大的罪業,十惡五逆,普賢菩薩都尊重他,決定不敢輕慢他,這是普賢大士。為什麼造這種極大的罪業,普賢菩薩還尊重他?普賢菩薩不是尊重他的造作,是尊重他的佛性,他有佛性,他將來會作佛。普賢大士眼睛當中,看十法界眾生個個都是如來、都是佛,在天台裡面講理即佛,他永遠觀念上定在理即佛,所以他那個恭敬心是圓滿的。十大願王第一句「禮敬諸佛」,那個諸佛是講三世,過去佛,現在佛,一切眾生是未來佛,哪有不尊重的道理?如果我們有這樣的一個心態持戒,那個戒會得定,那個戒不是福德是功德。但是我們的毛病,我們的習氣,實在講非常嚴重,那就是輕慢別人,一般講瞧不起別人。要知道這是大病,嚴重的障礙我們修學,不但證果被它障礙了,實在講,正知正見都被它障礙。所以我們展開經卷常常犯錯誤,把經裡面的意思曲解、錯解了,什麼原因?貢高我慢;這個怎麼能不除?所以除二邊這種智慧,菩薩有,這是菩薩殊勝的能力,我們要學習。

      佛法不能執著,什麼原因?佛法也是從二邊建立起來的,所以它不是真的。《金剛經》上又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是很清楚的告訴我們,佛法也不能分別,也不能執著。因為一切諸佛說法,都是方便說,諸位要知道,真實是一句話都沒有。所以諸佛跟諸佛見面,在一起的時候一句話沒有,佛跟菩薩在一起才有話說,佛跟佛在一起沒話說。為什麼?菩薩還有病,還沒有完全好,佛還要給他治病,到如來果地上沒有病了,沒有病就沒有藥,佛法是治眾生病的藥。所以世間的藥物對誰來說,對生病的人那是藥,對健康的人來講藥就沒有了。由此可知,對於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乾淨的人,有佛法,佛法是從這裡建立的,佛法也是因緣生。六道裡面的眾生,這三種煩惱統統具足,妄想分別執著都具足;執著是見思煩惱,分別是塵沙惑,妄想是無明惑,無明煩惱。我們如果講無明、講塵沙、講見思,現在人不好懂,我們講妄想分別執著,他容易聽得懂;你有這些東西,所以才有佛法。妄想斷盡了,哪來的佛法?妄想斷盡,那個人就是如如佛,就是究竟圓滿佛。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他還有病。諸位要了解這個道理,你就知道什麼叫帶業往生。

      過去曾經有個時期,在美國陳健民居士,他是密宗的上師,跟黃念祖老居士同學。在美國帶了一批人,提倡淨土不能帶業往生,還搞了一批人去查《大藏經》,說《大藏經》上沒有帶業往生,一定要消業才能往生,搞得人心惶惶,搞得全世界念佛人身心都不安;他在美國很有勢力。我記得我有一次到美國洛杉磯,下飛機的時候周宣德老居士在機場接我,這個老居士也過世了。我們坐一個車到市區,洛杉磯機場到市區距離很遠,在車上他就問我:陳上師現在講帶業不能往生,我們不就完了,消業消不了,那怎麼辦?我聽了笑笑:那就不要往生了。他聽到我這個話,說得不太對勁,就繼續追問。我說如果不能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有什麼意思?他還聽不懂,感覺得很茫然。我說我老實告訴你,如果不帶業,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阿彌陀佛一個人,孤孤單單。他愈聽愈感覺得茫然,看著我。我就老實告訴他,我說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算不算帶業?這一說,他才明白了,他才笑起來。觀音、勢至是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無明沒斷,帶業,怎麼說不帶業往生?只是說帶得多少而已,不同;帶得多的品位下一點,帶得少的品位高一點。我說,經上雖然沒有說「帶業往生」這四個字字樣,有沒有三輩九品?有,經上確實講三輩九品。三輩九品怎麼來的?你想想如果不帶業,大家平等的,哪有三輩九品?三輩九品不就給你說明,帶業多少不一樣。他年歲很大了,那時候跟我,他八十多歲,他跟李炳南老居士年齡差不多,是我們長一輩,學佛比我久。我說你想想這個道理,文字上沒有,理論上有。西方極樂世界講四土三輩九品,怎麼能說不帶業?何必一定文字上有「帶業往生」四個字,你才相信?祖師話你不相信,一定要在經上找根據,祖師說的話有根據,這個根據是根據理。

      佛入滅之前告訴後世弟子「四依法」,第一個依法不依人,第二個依義不依語,這什麼意思?叫我們依佛所講的義理,不一定要依文字。文字,梵文翻成中國文,決定就不一樣了,你到底是依梵文還是依中國文?所以一定要依義就正確,依語就有爭論。你想同一部經,同一個梵文的原本,在中國有好幾次的翻譯,翻譯的文字不會相同。譬如今天我們中文這個本子,找幾個人翻成英文,每個人翻的不會完全相同;意思相同,文字未必相同。所以佛教給我們依義不依語,道理就在此地。你要有智慧去判斷、去揀別,不可以感情用事,被人欺騙了。但是我知道,那個時候我初到美國,陳老居士的勢力很大,我們也不敢得罪他,得罪他的時候我們弘法會有障礙。所以我說完之後,我說陳老居士說的話也對,也沒有說錯,怎麼沒有說錯?他是鼓勵我們提高品位,多消一點業,少帶一點,你去的時候品位增高,捧他一下。所以說話要圓融,不要說絕了,跟人家結下怨就不好了,這個道理要清楚。修清淨心就除二邊,清淨心就生智慧。

      下面一條「成熟眾生」,這一條我們也要修。成熟眾生也要分次第,沒有善根的眾生,一定要幫他種善根,這是菩薩事業。菩薩事業就是我們到人間來生活的目的,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什麼?諸位要記住,幫助他覺悟,這才是菩薩,菩薩在世間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無論在什麼場合,無論在什麼時間,絕不失掉機會,現在人所講的機會教育,絕不喪失機會。已經學佛的人,幫助他開悟,沒有學佛的人,要把佛法介紹給他。實在講,對於沒有學佛的人好教,因為他是一張白紙,要把佛教教育的概念教導他,使他真正「認識佛教」。現在我們這個小冊子,英譯本已經印出來,對於不懂華文的那些眾生,我們有了方便,要大量的去結緣,介紹給他。已經入門的,要幫助他覺悟;這個範圍非常之廣,在生活上,在他工作上,在他日常所接觸到一些人事上,非常複雜,我們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遇到事情最重要的是冷靜,這個事情裡面有順境、有逆境,順逆境都要冷靜,這才生智慧,這才能夠處理問題,才能夠幫助眾生。順境裡面很容易迷惑,迷於貪愛;逆境裡面迷於憂患,迷於恐怖,都是迷。往往我們做事情,從這裡發生錯誤,在這裡不知不覺就造業。所以冷靜就非常重要,靜觀其變,靜能控制動態,六道是個動態的環境。佛菩薩永遠在定中,所以他能夠掌握,他能夠控制,能夠指導一切眾生。我們學佛,定比什麼都重要;因戒得定,戒是修定的手段,戒就是守法,決定遵守佛菩薩的教誡,所以戒定慧的戒是廣義,不是狹義的。《無量壽經》經題實在是好,修行的三個綱領「清淨、平等、覺」,都標示在經題上,不必展開經本,你已經就看到了,這是修行的總綱領。清淨心就是戒,平等心是定,覺是智慧,戒定慧三學。

      已經入門的眾生,我們怎樣成熟他?佛菩薩有成熟眾生的能力,我們哪裡有?但是真的是有,勸他念佛求往生就是成熟他,這個重要。學佛的人,如果不知道念佛求生淨土,不能成熟。你想想看,你能夠有能力出得了三界嗎?修定,甚深的禪定,盤腿打坐在那個地方,可以三個月不出定、三年不出定,我們看到功夫了不起,果報在哪裡?色界天而已,出不去。為什麼出不去?他見思煩惱雖然伏了,沒斷。伏煩惱,不是斷煩惱,只要見思煩惱不斷,三界就出不去,頂多到無色界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再就不能超越了。要用什麼方法斷見思煩惱?給諸位說,要智慧。定只能伏煩惱,慧才能斷煩惱,慧是把煩惱轉變成菩提。這是說明一昧修定不行,定裡頭要有觀。

      佛家的禪定跟世間一般修定不一樣,佛法定裡頭有慧,世間修行定裡面沒有慧,佛家這個禪是定慧均等,這個要懂得。非常難修,我們為什麼不找一個容易的法門?簡單方便的法門?成就又不可思議的法門?這就要念佛。在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這是世尊在《大集經》裡面給我們普遍授記的,我們今天修淨土就是順從佛的教誨。我們生在末法,為什麼修這個法門?順從佛的教誨。我們學這個法門,只要如理如法的修行,沒有一個不往生。所以成熟眾生,佛菩薩有這個能力,我們想想我們能夠勸導一切眾生,又何嘗沒有能力?縱然我們自己沒有智慧講經說法,我們帶領大眾在一起念佛,這個做得到。念佛的處所就是成熟眾生作佛的道場,無論場所大小,無論共修的人數多少,只要如理如法的修學,就有不可思議的成就,決定是其他法門所得不到的。

      我在美國參觀了不少禪修的道場,多半是日本人建的。他們修定,很能夠吸引人,美國人在那個道場去修學的很多很多。洛杉磯有一處我看過了,現在這個住持日本法師圓寂了,我去的時候他已經不在了,現在是由他的學生在領導,學生是美國人。禪堂也不太大,大概也只有我們這個教室這麼大地方,長方形的,寬沒有我們這麼寬,比我們這個房間稍微長一點,面積差不多大,四十多個人修行,坐禪。它的特色,進入禪堂一句話不能說。不但一句話不能說,一個妄想都不能打,你就老老實實的坐著。法師在這裡巡迴看著,看到你昏沉,坐的時候是面壁,法師在你後面走來走去,看你昏沉香板就打下去;看到你亂動,亂動是什麼?亂動是打妄想,也就是香板供養。那個道場沒有別的,就是一個香板,很簡單,細心觀察每一個人坐在那裡的姿態。外國人很喜歡,我們想想理所當然,外國人生活非常緊張,他進入到這個地方把一切妄想統統放下,他得點輕安,所以很喜歡到這個地方去。甚至於還有學生,高中學生,為什麼喜歡到這個地方來?學校功課壓力很重,一般人是工作壓力很重,都是很重的壓力到這個地方來輕鬆一下,叫你一切放下。禪宗裡面常講「莫思善,莫思惡」,善惡念頭一概放下,他們用這些方法。飲食非常簡單,一個菜,我們講大鍋菜,一個菜,一個人一個小盤子。確實有它獨特的道風。

      但是這些人不知道念佛往生淨土,不曉得念佛也是修禪定,比他那種坐禪還要殊勝。可是我們念佛堂為什麼人家不喜歡,人家喜歡採取禪堂?我們的念佛堂不如法,人家看起來的時候不如禪堂,對禪堂有恭敬心,對於念佛堂輕慢心,我們怎麼能成熟眾生?怎麼能夠接引眾生?我們念佛人在一起雜心閒話,真正修行道場不但是念佛堂裡面止語,跟禪堂一樣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一心專念,那跟禪堂就沒有兩樣了。離開念佛堂之後,在這個道場裡面盡可能的少說話,攝心,這個重要。不是重要的事情,非要說話不可,少說話。古德教給我們,「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這是《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說的。由此可知,念佛法門殊勝絕不在宗門之下,非常可惜我們沒有做到,沒有人跟我們講解。祖師大德的註疏很多,可惜我們沒有去看,看了也不肯去做。我們今天只是勸導大家在念佛堂裡面如法,離開念佛堂,我們的教導也就放寬放鬆了。真正要功夫得力,真正要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一定要把念佛堂裡面的修學落實在自己生活當中,我們才能真正成就。自己成就,才能幫助一切眾生成就。這是大事,佛家講「大事因緣」,無過於是。

      尤其我們現在生在亂世,這個是事實擺在我們眼前,誰都不能否認。社會動亂,這個地球上哪一個地方安全?老實說,沒有一個地方是安全的,所以我們也就把尋找安全地方的妄想打掉了。真正安全的地方在哪裡?心安,環境就安全了。心不能夠安下來,無論到什麼地方都沒有安全感。心怎麼樣安?道理明白了,事實真相明白了,理得心安,心安理就得到,心安與理得相輔相成,你才能遠離一切恐怖顛倒妄想。我們自己這樣修學,也把我們修學的經驗、修學的受用,教導別人,幫助別人,這是成熟眾生。我們昨天晚上參加德教會的慶典,有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也有一些地方值得我們反省,所以我們參加就能得利益,知道自己應該如何修學,如何精進。

      第八條「觀法實相」。實相是真相,觀是觀察,所謂是觀察入微,我們也懂這些道理,但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忘掉了,沒有去想到。觀法實相的方法多,《金剛經》上說得很扼要、很簡單,在中國古人修行多半用《金剛經》,這是般若。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都是作觀的對象,這個觀是用智慧來觀察,觀察到「萬法皆空」。《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三心不可得」,我們起心動念有沒有觀察到?三心不可得是實相,事實真相。萬法因緣生,五停心觀裡面,第四條教導我們觀界入,十八界六入。《楞嚴經》上講的四科七大,說得更詳細,四科: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如果我們能夠常作如是觀,你對於這個世間一切法,自自然然你就能放下了。為什麼?相有體無、事有理無。佛才講,緣生之法沒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的心怎麼會不清淨?

      我們今天沒有辦法擺脫五濁,五濁就是五種的染污,就是不了解事實真相,犯了這個過失;了解事實真相,你自然就放下了,內外都不可得。內裡面講的三心: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心哪有那麼多?這個三心是妄想,是分別心、是執著心、是妄想心,這個東西是假的。真心是常住的,《楞嚴經》上常講「常住真心」,永遠不變,沒有生滅,沒有來去,沒有染淨,那是真心。我們今天用什麼心?生滅心,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這是生滅心,生滅心是假的不是真的,不可得。這是把我們凡夫迷惑顛倒的根源說出來了,佛法的教導沒有別的,幫助我們恢復自性而已;換句話說,幫助我們找到自己,我們有個真正的自己,現在我們迷失了自己,佛幫助我們把自己找到,如是而已。你不了解事實真相,這個問題就不能解決。

      世界、眾生怎麼來的?《金剛經》上也說得好,「一合相」。你想想這個味道,合是組合,是一種東西組合的。佛說這個「一」,佛家的名詞叫微塵,微塵裡面還分色聚極微,極微之微,現在的名詞講原子、電子、基本粒子,跟佛法講的很接近。所以哪一法不平等?都是這一個東西組合的。石頭、泥土是這個東西組合的,黃金、寶石也是這個東西組合的,為什麼就貪戀黃金、寶石,就輕視泥土、石塊?一個東西組合的。組合的排列不同而有差別,我們現在講方程式,組合的方程式不一樣,組合的原料完全相同。佛觀法實相,他的平等心現前,知道一切萬法是平等的,我們凡夫不曉得。我們用古代這種建築來做比喻,古時候樓閣宮殿是木料搭成的,茅蓬平房也是這些木料搭成的,搭的方式不一樣,用的材料多寡不相同,材料完全相同。所以佛菩薩眼睛裡面,宮殿樓閣跟茅蓬平房是平等的,樓閣宮殿沒有生歡喜心,茅蓬平房沒有厭棄的念頭。

      他為什麼能做到?觀法實相,他了解。我們凡夫看到幻相,被假相迷住,在這裡頭生好醜,不了解它的實相。了解實相,萬法是平等的,不了解實相才有高下。所以觀法實相,能夠得平等性智現前。諸佛菩薩契入這個境界,所以心平等。我們要學,至少要常常記住,《金剛經》上,我們要常常念,「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實相。當你順境裡面起貪愛,逆境裡面生煩惱,你把這首偈子多念幾遍,心就平了。什麼樣的心情過日子是最正確?清淨平等覺過日子是最正確的,正受,那是諸佛如來果地上的心態。你要不能夠觀法實相,這個境界不能現前。

      所有的現象都是幻相,都不是實在的,剎那剎那在變化。「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為它剎那變化,這個事不空。因果的轉變、相續,這是事實,這個不空。因變成果,因空了,果又變成因,果空了,說因果不空是說因果轉變、相續,是講這兩樁事情不空。其實因跟果都是剎那在變化,都是無常。它存在,存在實在太短太短了,《金剛經》上的比喻,實在講只是比喻一個彷彿,「如露亦如電」,比個彷彿,我們在前面跟諸位做過詳細報告。實際的情況,比閃電不知道要快多少倍,我們凡夫無法想像,而這個都是事實,我們實在講是粗心大意,覺察不到。但是你能夠覺察一些,心愈清淨你就會多覺察到一些,心地愈清淨,對實相的觀察就愈深入,深入之後你就愈自在。

      下面一條「入三解脫門」。實在講,入三解脫門著重在入,契入。三種解脫,這是證果。前面所說的都是積功累德,到這個地方證果了,契入諸佛如來的境界。三解脫門大家都很清楚,《無量壽經》上都講過,「空、無相、無願」,這叫三解脫門。這三種,無論哪一種都能夠契入解脫。脫是脫離,在果上講,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脫離分段生死,脫離變易生死,這從事上說。從理上講,脫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叫解脫。解是從因上講,脫是從果上講。你把妄想分別執著這三個解除,三界六道兩種生死就脫離。空門進去,空是觀一切諸法,就是前面講的觀法實相,《般若經》上就是教我們從這個門進入。相宗,從有相入無相。佛所說的無量無邊法門,到最後歸納總不外乎這三類。

      你能夠觀一切法空,萬法皆空,無我、無我所。我所是什麼?我所有。「我」尚且不可得,哪來的我所有?凡夫不曉得諸法皆空,諸法皆空是實相、真相,把虛幻的相認作真實,這是迷惑。以為這些幻相是真實,他就起了控制的念頭、佔有的念頭,這就造業了。既造業,這個業會變現出果報,果報也是幻有,也都不是真的,變現出六道三途,雖然是幻法,可是你真的有感受。譬如人作夢,作惡夢,醒來夢是假的,可是正在作夢的時候,不曉得是在作夢,真在那裡受苦受樂,他真受。我們今天迷在六道裡頭,不了解事實真相,種種造作就感受種種果報,不知道這些東西一場空。如果知道是空寂的,縱然是樂受天堂,你也不會生一念貪愛之心,也不會感覺得樂受。你入阿鼻地獄,你也不會感覺得有苦受,為什麼?曉得是假的、是空的,你的心永遠保持清淨平等覺,你得的是正受。正受叫三昧,常住三昧之中,你就入空解脫門,你從這個門進去了。

      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給我們種種示現,我們在這裡頭要能體會。我們比不上佛菩薩,佛菩薩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度化眾生那一套智慧方法都從自性裡頭流露出來,我們沒法子,凡夫。我們今天自己修行、幫助別人還要依靠經典,離不開三藏十二部,我們居住的所在還要擺著一大堆的書放在那裡,不自在,大包袱。佛菩薩多自在,真的除了三衣一缽之外,他什麼都沒有,實在講他什麼都不需要。我們今天沒有辦法,這個包袱放不下,放下這個包袱我們沒依靠了,所以還要建個小道場,還要堆放這些資料。但是我們一定要能夠記住體會到,佛菩薩、祖師大德給我們示現,什麼時候我們能像他一樣。世出世間法都從自性流露出來,不必要背這些包袱,不必要找這些麻煩。諸位要曉得,道場再莊嚴,你圖書館再豐富,不值得驕傲。說明什麼?說明你沒入境界,入境界哪有這麼多東西?

      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從來沒有寫過講稿來講,講《華嚴經》也沒有先編個講義來講,那才叫沒有包袱,沒有負擔,完全放下了,自性圓滿顯露,才真正令人羨慕。他的道場是什麼?虛空法界。虛空法界是他的道場,虛空法界是他的家園,一切眾生是他教化的對象。我們說「教化」這兩個字,凡夫知見,實際上應該要怎樣說?一切眾生是他服務的對象,是他誠敬供養的對象,這個說法接近普賢菩薩的精神。如果講教化,還有老師、學生,還有高下;服務、誠敬供養的對象,那是真正契入境界了。我們能常常向這些地方體會,這個世緣才能夠擺脫得了,才不會再受它的干擾。不會看到高大的建築物,生羨慕之心,錯了!錯得很離譜。為什麼?這裡面起了貪愛,貪愛一定就連著貪瞋痴慢,都起來了。所以祖師大德們住小茅蓬,示現給我們看,決定沒有貪瞋痴慢,住得非常自在,法喜充滿,完全是真實智慧的流露。心地真正是清淨、無為,從空入門。

      第二從「無相」。空入不了,這個門入不了,就走無相。無相,你必須要真正透徹了解世界是一合相。佛在經上給我們說,凡是相對的相都不可得,經上給我們舉的例子:男女、一異;一是同,異是不同,這都是相對的。因為你著相,相就有相對的;離相,相對的就沒有了,平等的相就現前。凡是相對的相,不可得。諸位要知道,基本的概念是一合相,懂得諸法因緣生,世界一合相,平等性智現前。這是從無相這個門入。

      第三從「無願」,也叫做無作。這個理也很深,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我們講到無作或者無願,千萬不要發生誤會,佛天天叫我們發願,諸佛都發四弘誓願,我們不發願怎麼行?還勸我們發願求生極樂世界,所以無願很容易讓我們產生誤會。願決定是有,無願怎麼講?無執著你那個願,無分別;你這個願心裡離開妄想分別執著,那個願行就叫無作,就叫無願、無作。我們知道十方一切諸佛菩薩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示現什麼身。他有沒有願?無願;有沒有作?無作,只要有感,立刻就有應。我們從這些地方去體會,無作、無願的意思能體會到一些,才不至於把這個名詞術語解錯了。

      我們凡夫有感有應,眾生有感我們真的有心去應,就有願有作。有願、有作,諸位要知道,如果有願有作,妄想分別執著統統相應,你有願有作出不了六道。縱然你積功累德,斷惡修善,依照佛法去修行,你沒有擺脫妄想分別執著,你還是在六道,離不開六道。如果這裡面執著沒有了,但是還有妄想分別,你不能脫離十法界。縱然證到一真法界,妄想還沒有斷盡,但是我們已經說那些人無願無作了。為什麼?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要曉得,真正到無願、無作是什麼人?法身大士。我們雖然沒有契入這個境界,要懂得他們在六道,甚至於在三途應化,真的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所以他們才是真正能夠和光同塵,相上他跟凡夫沒有兩樣,實際上他一塵不染。一塵不染,那就是無作;與眾生和光同塵,他就是作。

      釋迦牟尼佛示現在世間當年也穿衣吃飯,天天也講經說法,作;但是心地上確實一塵不染,確實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那就是無願無作。所以這些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否則搞錯了,無願你也不發願,無作什麼都不幹了,全搞錯了,現代人斷章取義的很多。聽說在大陸,聽我講經講這些,他錯會了意思;無願無作好,他工作也不要,辭掉了,什麼事都不幹,念幾天佛,沒飯吃了,寫信說怎麼辦?這是把意思搞錯了。無願還是要有願幫助一切眾生,無作還是要用行動去幫助一切眾生,不是叫你工作放下,不是叫你家都不顧,哪有這種佛法?由此可知,開經偈裡面講的「願解如來真實義」,這句話重要,千萬不能把這個意思,佛所講的意思錯會了,有疑惑一定要問。我們在這個教室裡面講演,人數雖然不多,張德聲給我一個傳真來提醒我,在網路上同時聽眾,他的估計有幾十萬人之多。所以他提醒我,每一次講演你要想到面對的觀眾是幾十萬人,不是現場這幾個人,他的提醒非常好。所以諸位如果有疑問,可以用電子郵件傳遞給我,我會在講經的時候提出來答覆,給大家解答。斷疑生信,我們的功夫才能夠得力。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